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2:03:35 |
  • ZTFB |
  • 13页

生活是一本开卷的书,总结是我们在其中不断做笔记的重要方式。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审慎的反思和总结,找到改进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写作风格。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一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sars事件以来,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实践教学是卫生检验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管理等进行科学设计,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动机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实验及课题进行研究,激发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本文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二

摘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一条主渠道。

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增设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开展校企联合,在实训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实践校企联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是一种综合了创造行为、学习行为以及新的思维方式、系统行为、冒险行为等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创新者能够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过程中使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把自己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于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而国家的这种创新能力,完全取决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占有和有效配置。

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显而易见,高等教育是一条主渠道。

在全球化大市场中,创新能力正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除了获取并转化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开拓创新以及拼搏竞争的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能使个性充分发展的能力。

获取知识是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获取之后能否转化则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管学科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要培养应用型经管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高等教育走向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然而,我国经管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开展起步较晚,在许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多少课程致力于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没有将人本精神、个性创造落实在全程教育之中,忽略了大学生这个教育的主体,缺少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也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基础薄弱,专业雷同,缺乏实践锻炼,造成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如果把教育体制、高校管理模式、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暂时除外,当前经管专业学习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欠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学分构成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实践教学的执行度低、有效性差。

(二)创业课程设置未能融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创业教育管理自发松散。

(三)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师资匮乏,激励不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指出,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这一政策的颁布,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要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转变观念,明确目标,重视实践。

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必须首先确定活动的目的。

培养目标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结构设计、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理念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重创新就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或学。

在这样的“教学任务”的规定下,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一直较注重理论灌输:解释概念、注释条文、阐述理论、抽象议论――其结果就是教师竭尽全力,学生却毫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在办学思想上创新,要彻底转变大学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传统观念,应该把大学的目标定位为教会学生学习、学好、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要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本科教育模式,可成立教学发展研究中心,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还要高度重视经管创新实验教学的发展。

除了安排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学校创新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外,还要为经管中心办公室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员,负责开发和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做好经济管理类实验网络及其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同时,特别要注重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增设创业课程,将实践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要素,将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管理范畴。

要大力推进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成立实验课程评审委员会,着力开展精品实验课程建设。

可以由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出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便于使各课程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联合育人,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实现培养人才校企零距离接轨。

另外,除了加大基础课程的学分,强化学生对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还应当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总学分,这样便于多留给学生一些自学、独立思考、参与实践的时间。

此外,鼓励开设具有综合案例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减少以课堂对照教材进行专业课讲授的课时量。

还有,结合高校经管专业特征,首先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系统化。

其次增设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如中小企业管理、商业策划、创业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以必修课形式使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但在课程上如此设置,还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将学生自主实践结果作为课程的定量计入考核,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与创新能力。

再次,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创新性实践教学除了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外,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要积极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案例研讨、实务模拟、角色扮演、实验游戏等。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可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如上课形式的改革―――由老师出课题,让同学们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形成认识,然后制作报告和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该课程的主动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

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减少部分理论内容的说教,增加现实社会热门问题的研讨,使课程可以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好适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在持续的关注和分析当中,逐步训练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对于现实经济状况的敏锐眼光。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还离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观念、内容的更新。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情境模拟、现场实习、体验式教学等,实现立体化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不妨通过合作开发和招标采购等方式,丰富学校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平台,还可开发实验教学门户网站,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为实验教学的全程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信息化手段。

最后,探索校企联合的新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这是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逾越的条件。

在实践环节,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所施展,在实践中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要充分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推行校企联合,即把专业知识和学生“带出去”,把企业需求主动“引进来”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经济管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级管理人才。

只有引导经管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学院和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实现互惠互利共赢。

校企联合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不仅便于学生发现自身欠缺的能力,从而增强后续学习的目的性,更科学的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另一方面,老师们也能充分体会到企业需求,不仅为高校应用型科研提供了课题,也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思路。

与行业、企业合作能促进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以实践教学”转变。

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

与企业联合办学,学校能够切近地感受到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

校企联合能准确地把握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坚持育人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能够得到行业、企业提供的前沿信息支持。

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及职业思想的发展变化,便于学校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通过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授课和实际演练,教育教学具有了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明显变化。

校企联合可实现校企双方双赢互补。

行业为经管系提供接触企业的渠道,企业为经管系提供了稳定的教育教学科研基地、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基地。

经管系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的、稳定的企业人才储备。

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岗实习,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保障了学生就业,又增加了高校企业双方的社会影响。

众多经管院校在校企联合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探索“卓越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学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上海兰生集团通过国际贸易实务操作项目的实施及国际商务运作项目研究的实践,让学生在训练实务操作的基础上,参与企业商业策划和咨询项目研究,培养学生以广阔视野和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运营模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洞察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商业分析能力,以及认知和把握机会、科学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校企联合是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使校企合作运行新模式的实施规范有序,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严格的法规约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保障。

校企双方必须受到法律效力和道德的约束。

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

法律约束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

此外,校企联合还要强化道德约束。

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顾全大局,诚实守信。

在实践中,校企合作模式正逐渐呈现新优势与特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

综上所述,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增设创业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开展校企联合,在实训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林.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认识和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0).

[2]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

[3]翟虎渠.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4]葛岳静.以教育创新的视角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三

教育部于20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毕业,将于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再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要求,另外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比较注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近两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和新课改带来的双重压力,其中教师不仅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应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带来的高考题型变化。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虽然差强人意,但相信今后高中教学一定可以寻求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

根据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高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还是比较死板,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化学学习逐渐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合,让学生有良好的化学基础,确保在新的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化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也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比较差,而且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内容单一。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大量的内容,使得课时比较紧张,只能以知识讲解为主,教学形式以及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效果不显著。而教师的教学质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展示,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增加知识的讲解,这不仅让学生化学学习效果不显著,还会使学生觉得反感,这样的教学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越是不学习教师就越是讲解,教师越讲解,学生对学习越反感,学习效率越低。总而言之,高中化学课的课堂内容比较单一,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没有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变得越来越艰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教学思维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有一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但这种改变只是单纯的模仿。新课改之后,教师关于教学方法的学习比以前更加注重,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的化学教学思维被困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新课标要求摆脱原有的教学方法,然而高中化学教师自己却无从下手,只能去学习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处在理想状况下的方法。化学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搬进了课堂教学中。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学生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比较依赖,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时,反而不适应,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进度。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让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转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四)教学方式缺乏效率。

教育改革的开展使得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中,还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化学教学方法相应的要有学习方法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多样化呈现。但目前,这两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如果教学方法不加改变,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会直接影响学生长期的发展。

(一)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逐渐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创造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与教师畅谈,能够互相学习,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可以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本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素养,比如说如何看待别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出同学对知识的理解错误才会让同学不会反感自己,让同学及时地去纠正,寻求正确的理解。总而言之,平等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化学课还是其他的课程都是适应的。

(二)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来创新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能够客观地展现出化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快速地运转起来,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历,了解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以及应用范围。另外,实验本就是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试验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从化学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铁的氧化实验中,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是在相应的化学试剂里加入一些铁,然后让学生去观察一下,最后将铁氧化的条件、原理等给学生阐述一遍这个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实验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创新实验方法,比如说提前一个星期在教室内准备一些铁的碎屑,然后给这些铁屑创造一个小的氧化环境,让学生每天都去观察一下,到了真正的实验课上,再让学生运用化学试剂来进行实验,将两种试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分析影响铁氧化的条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给学生留一个化学实验报告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实验过程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去补充自己在实验课上对实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样,化学实验课就不会让学生只是学习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就是创新的过程。传统教育中,化学教学就是简单地将各个化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化学知识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知识网。这样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的思维,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比如说,在氢氧化铁的沉淀教学中,教师会将氢氧化铁为什么会沉淀以及沉淀的条件讲述给学生。新课改之后,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氢氧化铁为什么会沉淀,氢氧化铁要沉淀需要哪些条件,去除氢氧化铁沉淀的条件,从而让氢氧化铁不会沉淀,以这样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要有新思维,以自己的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会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求变,用新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培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人才。高中化学是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科目,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董希毅,高金娥.论高中化学中自主能力的培养方法[j].高考,2017.

[2]霍惠英.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b),(1).

[3]徐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研究与实践[j].2017.

[4]赖福生.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4).

[5]闫亚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新区,(13).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五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人文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7]李静.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3).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本文由信管专业的发展史为讫点,引出目前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现状,并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信管专业为例,进而提出解决之对策,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信管专业全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涉及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属于交叉综合型学科,是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由原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管理专业等发展合并而来。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在社会实践中要“与学管理的比计算机,与学计算机的比管理”,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信管专业的就业渠道日渐丰富起来,通常的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类政府、企业、经济实体、金融机构、it及有关管理部门。因此,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满足社会上述大类人才的培养需求,信管专业建立以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信管专业人才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信管专业的发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我国是1978年率先由人民大学开办了对应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其他高校陆续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将相关的5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

经过的发展,目前我国信管专业已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教育部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有具体规定,但也准许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定位的不同情况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浙江省独立学院之一,对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学十年来,该专业在我院一直侧重于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将以为本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为研究原型,探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共同办好该专业。

二、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于2000年开始招收信管专业第一届本科生,但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人数不到10%。办学十年来期间也数度停招该专业。虽然我院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问题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1)重专业、轻人文。专业课占的比重过大,人文素质课占的比重太小,存在明显的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

(2)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开设的实践课程与企事业单位中实际运用相差甚远,课程周期短,课时量明显不足;加之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导致实践课程开设成效不大。

(3)重管理轻计算机应用。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单个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但也有可能形成“拼盘”的可能性。一般高校都把信管专业划入管理学院(系),以致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开设比重过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占的比重相对少,使得管理类的课程几乎都开设了,以至于不少学生误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是纯管理学科类专业。

(4)重必修轻选修。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重过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由于所修的两类课程重复率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部分选修课的缺课率较高。

高校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以满足社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重新审视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处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边缘,它综合应用了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准备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区域特点,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综合运用能力,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课程设置定位。

本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应考虑分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脉络,科学地制定教学大纲,保证教学的系统性,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与遗漏。

其次是要与时俱进,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强的内容。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实习环节。高校可根据学校情况给学生提供计算机软硬件、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及电子商务等试验环境,使学生在实验的环节中验证、理解、消化理论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

另外可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实验室,充实社会实践环节。我院地处“纺织之都”――绍兴,有柯桥轻纺城这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因此,下设的经济管理系根据这一区域优势,建立了相关实验室,让学生进入虚拟企业实验室,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企业经营仿真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管理过程。在感悟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同时,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找自身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善之处,以便及时弥补。

(3)教学教师定位。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教师努力接触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才能教学与研究并重,同时重视或强化实践能力,使其自身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素质,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相应素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延寿,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处2006(8).

[2]殷晓永,优化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3]倪晓建,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4(3):29―34.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七

[摘要]数控技术专业属应用型教育专业范畴,旨在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现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式,相较于理论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型专业,但这门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主要依据现阶段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现状以及针对现状所总结的一系列经验,对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为满足现阶段制造业的需求,改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紧缺状况,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制造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技术方向的需求。

一、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当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改善了我国原有的完全的应试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这对新兴发展起来的`数控技术专业无疑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上也产生了懈怠,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安排不合理。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当下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的新的挑战。当前,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存在着不同方面的不足。首先,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的课时少,实践课程的内容程式化、僵化,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等方面。再者,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当前的数控专业教材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有效可行的实践课程内容。现阶段的相关实践课程教材无法满足实践课程要求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差。

(一)完善数控技术实践课程体系。

针对现阶段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应该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加强和提高实践教学中学生自行操作的比重,应该遵循应用效率逐步提高、累计进行的原则。按照年级层次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通过训练达到不同的实践目的。使得学生在专业技术训练中熟练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例如,数控车床、数控工艺、电加工等各项专题。

(二)注重和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环节。

实践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学的实训与校内校外的实验基地相结合。要保证学生在校内的操作实践课程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在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强调基础的测绘、构图,对数控机床的加工实习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实践作业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分工改进专业实习、作业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实践理念和创新精神出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熟练地、高质量地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

教师要构建创新体系以及实施保证措施。首先,从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推动数控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其次,从环境上要扩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实践教学的操作训练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例如,将加工车间虚拟化实验和加工操作过程虚拟化的程序引入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做好铺垫。在实践课程中,大胆创新,模拟实际职业操作环境情景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有效解决突出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应用于使用和维护维修各类数控机床,这就要求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基本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从而具备高超的数控加工工艺。从理论上来说,还需要具有数控技术专业的基本综合理论基础。从综合素质来看,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等积极有效的措施,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突破传统教学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八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钢琴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主要从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希望为研究钢琴教学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一、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钢琴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钢琴的演奏是一项技术,同一首曲谱、同一个钢琴,不同的人去演奏有不同的效果,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演奏也有不同效果,因此钢琴演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钢琴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钢琴教学不仅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对提高学生艺术技能、陶冶情操都有一定效果,主要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对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二、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

(一)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钢琴教学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学生通过钢琴教学能达到的能力,最后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钢琴教学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评价可以根据钢琴过级情况,若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可以期末免除考试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钢琴过级考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有助于进行有效的学生成果检验。(二)将钢琴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融合性,将钢琴教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结合起来,有助于构建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钢琴教学的知识拓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之间有效融合,为构建创新型钢琴教学模式提供可能,主要是能解决学生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问题,符合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传统钢琴教学方式不适合现代钢琴教学发展需要,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必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学生自己演奏钢琴,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示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

(一)将创新活动引入钢琴教学。钢琴教学是一项实践为主的教学,要营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演奏,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演奏效果。紧张氛围往往导致个体感到局促不安,增强其自卑心理,限制其进行活动的自主性,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自然轻松的环境可消除人的紧张心理,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自主性,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具有灵活、轻松、愉悦的特点。钢琴在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让其理解理论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感,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活动引入钢琴教学,是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基本活动,也是保障钢琴教学模式形成的基本保障。(二)将引导式、启发式钢琴教学模式与传授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方法是一种多元化方法,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不同,同一门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多数时候是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钢琴教学最重要的是多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科学指导,用正确方式去练习;若练习方式不对,可能练习时间越长,错误就更不容易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增加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三)探索式钢琴教学模式。钢琴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发展,探索式钢琴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探索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可以对作品进行评鉴,提高自身能力,钢琴是一项实践强的教学,必须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实际的应用性能,探索式钢琴教学模式是符合钢琴教学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赵云艺.论钢琴演奏素质的培养[j].民族音乐,2016(6).

[2]张欣欣.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探究[j].音乐时空,2015(23).

[3]韩暄.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科技展望,2016(4).

[4]郭瑞.新时代下的钢琴教育改革问题探讨[j].音乐时空,2016(5).

[5]徐静竹.浅论钢琴教育中国化的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4(19).

服装与形象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简短篇九

在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按教学计划机械的进行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仅仅依附于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验前已经做好了一切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讲义和现有的实验指导重复操作一遍,只要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就达到了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发觉无从下手,需要重新学习和锻炼,这样不仅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困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