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评课稿(模板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8:13:24 |
- ZTFB |
- 14页
社交网络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撰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正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就。总结并不是为了追溯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李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二
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三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略.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四
1、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面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时针、分针的计时原理,感受1小时、1分的时间长短,形成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认识整时和时间进率,感受1分的时间长短。
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概念。
时钟、ppt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小猪一起去认识钟面,认识时、分。(出示并板书课题)。
(1)初步认识钟面。
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认识分针、时针。
初步认识7时,让学生介绍7时钟面上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知道7时的.写法。
(3)巩固训练。
认识8时、1时、5时,通过比较3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再次巩固认识整时。
“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几时,小朋友们平时在做什么呢?
(5)在钟面上拨出整时。
在钟面上拨出3时,9时、12时。指名学生上前拨出整时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6)想想做做第3题“你能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吗?”
同桌交流补画时的注意点,自己尝试补画,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让学生动手数一数,认识大格、小格。
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数一数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是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以及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
2、认识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
初步建立时针走1个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3、实物拨钟,引导观察,感知1时=60分。
让学生分男生、女生分别观察分针、时针走之前、走之后的变化。交流反馈得出结论:(板书:1时=60分)。
4、感受1分的长短。
1分钟倒计时,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1组写字训练、1分钟跳绳、1分钟拍球。
完成“想想做做”
6、7两题。巩固1时=60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读题,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反馈。指名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1、小朋友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谁能说说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2、播放视频《你知道吗》,简单了解时钟由古到今的的变化。
通过认识钟面,希望我们小朋友们更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五
听了王老师的时分秒的认识的.复习课,关于这节课,我欣赏以下几方面:
1、这节复习课流程清晰,从学生课下自己建构知识网络,上课交流知识网络,生上台展示知识网络,到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一起构建知识网络,再到后来的学生完善知识网络,而后进行练习。没有了新知识的趣味,学生常常会感到乏味。但是老师没有停留在烫剩饭低水平上徘徊,而是采取了构建梳理,完善知识网络,让孩子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2、整节课,教师很重视呼唤正能量,肯定正能量,不是跌跌不休地批评,而是积极主动地表扬,表扬几个榜样,带动大家学习。而且,大拇指的奖励机制,指挥语的及时调控,让课堂始终保持井然有序。
3、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上课不是单纯的上好这一节课,而是采用构建框架图的方法,首先让孩子回忆一下我们一起是如何对单位进行复习的,从单位,关系,工具,应用几个方面,比如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等,那本节课你能不能也用以前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整理与复习。教孩子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教孩子一种方法。
4、孩子们在课堂虽然有一点不够活跃,不善于发言,但孩子们整节课都在参与课堂,都在跟着教师的节奏一步一步的进行,想到自己的学生,个别孩子人虽然在这,但心早已远飞,上课发呆,眼睛无光,提问他都不知道老师讲到哪了,如何才能让孩子都有兴趣去参与自己的课堂,这是听完本节课带给我的思考。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六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魁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课标》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本课利用学生已认识了整钟点,生活中对时、分的无意识感知,让学生在非整时的认识产生疑问:“要怎么样认读呢?”在教学时、分的关系时产生了“为什么1时=60分呢?”使学生产生内需,萌发探索的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时、分的进率及正确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叵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特地安排了“闯关夺宝”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及学习数学的快乐。
3、增添童话色彩。
低个级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可爱型的,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闯关夺宝”、“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成长。
小白兔和妈妈一起逛钟店……。
(出示钟店画面)。
1、师:时钟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带回家呀!
2、小结:
要表示时间,就要用到时间单位“时、分”。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有两根针;
b、有12个数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学生自己小结。
1、师:看来钟面上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把闹钟带回家,不会看也没用啊!
2、让同学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钟的。
3、点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4、引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5、感知1分钟。
师:既然大家都会看时间,那闯关肯定是没问题,有没有信心呢?
第一关:帮时钟爷爷念念数。
1、出示钟面模型。
2、要求先读一读,再把它们写下来。
3、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闯关。
第二关:给可爱的小闹钟找伙伴。
1、出示图片。
2、小组讨论后反馈。
第三关:山羊伯伯的一天。
1、刚才我们经历了一分钟,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几个一分钟,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齐读每一个时刻,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的时间填写。
4、小组反馈。
师宣布闯关成功,并出示奖品。
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与我联系: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7页例1、例2和“填填连连”,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 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3. 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学新课。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1) 认识钟面。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 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 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 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 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 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小结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填填连连。
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总结。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八
这节课,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彭老师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秒和分的`关系和规律。实践也证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彭老师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钟面上分针走一大格是5小格,就是5分钟,钟面上共12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就是60分。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九
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看看哪些是四边形的图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并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慢慢的得到了判断四边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锻炼,在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会它们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逐步做到自觉灵活地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了解了四边形的特点后,练习环节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在教室中找一找四边形,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无处不在。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适时的引导,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四边形。
整节课下来,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紧不慢,板书工整规范,若在关注学生的生成方面再提高一些就更好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十
这节课,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彭老师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秒和分的关系和规律。实践也证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彭老师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钟面上分针走一大格是5小格,就是5分钟,钟面上共12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就是60分。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十一
《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的有效利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薛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熟悉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这种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薛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辩一辩,画一画等的活动。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薛老师利用课件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并说明理由;再通过教学材料演示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所产生的不同大小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大有小并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有了再认知的过程,这样做体现了教学材料的再次利用,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薛老师通过课件延长角的两条边,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角的大小与边长短的关系,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最后用课件来验证,从而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符合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薛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在课题引入部分,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的角,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数学和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欣赏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图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注重细节。
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孩子们能清楚的掌握知识点、明确概念;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如在“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找角共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什么叫做角--指一指不同角的各部分名)-辨别角”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如在示范画角的时候,注重画法的指导,对于每个步骤都解释得比较清晰到位;不断地让孩子回顾角各部分名称,使这一知识得到巩固。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融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值得探讨的是:
第一、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尺子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手碰一碰,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避免把角的顶点误认为角的现象。
第二、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薛老师可以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接着教师再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第三、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比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总是担心学生能力不够,不懂不明白,于是放手太少,牵引过多,我认为应相信学生能力,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学生已经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十二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的自觉性.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略.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十三
这堂数学课,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课堂充满民主、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陈一叶教师主讲的《认识钟表》:
这堂课以《森林运动会》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富有童趣。课堂设计,层次从分明,程序清楚,可以说是精心设计,一环套一环。教学准备十分充分,学具制作也很漂亮,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师的'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拨整时,还让学生自己拨自己喜欢的整时给同学和老师看,给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当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自己在钟面上拨的整时跟别人的不一样时,甭提有多高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等,实现了各科教学的横向联系,教学效果好。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模型钟面观察。
认识时分评课稿篇十四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高效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食堂垃圾分类管理方案(通用9篇)
- 论文真实真理价值范本 真理观论文(9篇)
- 2023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简短(实用11篇)
- 思想政治综合实践个人实践报告通用(优质9篇)
- 2023年一线员工的爱岗敬业演讲稿通用(精选9篇)
- 2023年参观中华艺术宫范本(模板20篇)
- 学校勤工俭学大学生简历模板范本 勤工俭学学生基本概况怎么写(八篇)
- 2023年环保理念简短(大全20篇)
- 人员提拔请示范文与写作格式 干部选拔动议范文(6篇)
- 英雄故事(实用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