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范本(优秀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0:14:52 |
  • ZTFB |
  • 10页

做总结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的方式和角度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里是一些总结的规范和标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乡村记忆范本篇一

那次城北之旅,总在我心头荡漾。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城北乡村总有它独特的美。

清晨,到路上走走吧。感受在这无限的静谧中带给你的安静与美好。忘记城市带给你的喧闹、争吵,享受这静美,独特的乡村之美。

黄昏时分,在山上采覆盆子,望望那夕阳照下的城北,显得那么迷人。那火烧云,仿佛黄昏的精灵,为黄昏增添了几分色彩。

炊烟袅袅,如同童话世界中的仙境。此时,乡村已被雾气缭绕,火烧云透过白雾送来几分红色这时,坐在门前石头上,欣赏着带来无尽美色的黄昏,无比陶醉。

过一会儿,人们开始吃晚饭了,向晚微风,轻拂着人们,悠然自得。

乡村记忆范本篇二

指导老师:朱麟。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乡村生活一直让我很向往。每逢假期,我总是嚷嚷着要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欢乐、纯朴、简单的乡村生活总是让我记忆犹新。

去年暑假里,有一天,爸爸开车带我去姑奶奶家做客。她家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村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农作物,但是风吹过之处,农作物便一起弯腰点头,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像是在随风起舞。正看得入迷时,恰巧放牛羊回来的小牧童从路边走过,牛羊一瞬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牧童一见,拿长鞭打了一下领头的羊,牛羊就赶紧让开了。

姑奶奶家房屋后面有一大片桃树林,刚成熟的桃子半遮半掩地藏在树叶间,像极了羞红了脸蛋的姑娘,有的桃子却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像是在炫耀自己一样;有的桃子挂在枝头,特别显眼,如果你伸手去摘时,它却又藏到了树叶后面,偷偷看着你被捉弄的样子……看着眼前这一切,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傍晚的时候,姑奶奶家对面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每个屋顶都冒着缕缕炊烟,那些炊烟宛如一条条小巨龙飞上天空,可能是农民伯伯在做饭吧!那饭也一定很香很好吃!

乡村记忆范本篇三

乡村,是我无比熟悉的地方,在我三十几年的生活历程里,乡村占据了绝对优势。即使现在离开了乡村,我还是会高频率地与乡村遭遇,每天上班都可以看见肩挑手提的菜农。她们黝黑的脸膛,粗糙的手掌,筐里的蔬菜,常常让我想起曾经生活过的乡村,那里的人那里的物,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鲜活。

还是从春天说起吧。每年春节元宵一过,天气就慢慢暖和起来,田野里冬眠的青蛙呀蛇呀各种虫子呀还没醒来,风也还带着些许的寒意,孩子们却已经在田野里跑起来了。每天放学后,我们都飞奔回家,放下书包,挎上篮子,拿起小铲,往田野进发——挖荠菜或者打猪草。我们常去的地方是菜地,那里荠菜和猪草多一些;有时候也去麦子地,那里也有荠菜,运气好能找到成片肥嫩的荠菜;有时候也去空田,田里生长着成片的被称作野黄花菜的猪草,这种草开黄色的小花,掐掉叶子有乳白色的汁液,不过,那是打不满其他猪草时用来凑数的。因为这种草有气味,猪不爱吃。我们最喜欢打的猪草有两种,一种是叶片又肥厚又大的猪耳朵草,一种是叶子又小又圆的细米草。猪耳朵草一丛一丛散生在地边,直立生长,不用铲子用手就可以拔起来;而细米草则不一样,地边和菜地里都有,贴着地面生长,地边的必须用铲子,因为它长了好多根,都扎在地里,地稍微干一点,就会拔断。而生长在白菜里的细米草则只需用手拔,因为它在白菜的缝隙里只能往高处长,扎进地面的根很少。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地边的细米草,因为每一棵都吸足了阳光经受了风雨,长得结实肥大,比较有分量,而白菜缝隙中的细米草,茎白叶细,太嫩了,扯几下都抓不了一把,轻飘飘的,没有质感。其实,我更喜欢挖荠菜。倒不是因为知道荠菜的好处,实在是吃厌了单调的萝卜白菜。初中时,读到张洁的《挖荠菜》,不能理解她精心烹饪的荠菜不招人待见。那嫩嫩的荠菜,用冒着油的腊肉爆炒,该有多香啊!春风一吹,菜地里麦子地里,荠菜都探出头来了,在夕阳里朝我们招手。我们像一群觅食的鸟,呼啦啦地朝一大块菜地扑去,分散开来,各据一方,低头寻找,挖铲,偶尔也会争抢。即使争抢,也不会打架,因为总有秋会从中调解。秋,是我们这一群中的队长,不仅能干,而且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有胆量,我们都曾亲眼见过她把一个高年级的男生打得叫饶,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秋也很有心计,她经常把人家地里的白菜或菠菜挖到自己的篮子里,用荠菜或猪草蒙起来。我们每回都心惊胆战,生怕被人家发现,自己也会跟着她遭殃,可她从来都是面不改色。

随着春天脚步的加快,荠菜不再鲜嫩,猪草也开花结籽了,放学后我们满田野地疯跑,在紫红色的紫云英花田里打滚,在金黄色的油菜花边蹑手蹑脚地抓蜜蜂,在高高的田坎上费劲地抽茅草嫩穗卷成饼吃,也会冒着被野蔷薇的尖刺划破皮肤的危险掐它的嫩尖吃,似乎在田野里,除了玩便是吃。下雨的时候,其实最有意思。虽然天气还有些冷,但大家好像都忘记了,只顾着抓鱼。那时候,鱼特别多,只要下雨,小沟小渠里都有鱼,很多蓄了水的田里也有鱼,甚至油菜田沟里都有鱼,池塘里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抓鱼,我们经常会打湿衣服,水灌套鞋,回家免不了挨打挨骂,可是却乐此不疲。我爸爸常常在下雨的时候,用一种特制的渔网去池塘里抓鱼。两根长长的竹篙,中间绑着一张用桐油浸过多次的白丝线网,把竹篙分开抓在双手中,利用臂力把网甩到水中,网口的下部拴了小铁锭,迅速沉入水底,而上部则浮在水面,形成一个大口袋,再用两根竹篙在水里打几下,把聚在岸边的鱼赶到渔网里,然后利用胸前的一个木抵板,把网撑出水面。这样捕鱼的过程,常常需要一个人跟在后面拿笆篓装鱼,一开始是哥哥跟在爸爸后面,后来撒网的换成了哥哥,提笆篓的则是我。我很喜欢做这个活,看着哥哥撒网收网,其实是一次力与美的享受,看着出水的鱼儿在网中活蹦乱跳,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有时候,我跟着哥哥走几个小时,走很远的路去陌生的地方捕鱼,即使泥泞满地也不在乎。有一回下大雨,我跟在哥哥的身后,在一条水渠边的柳树上发现了很多蘑菇,跟市场上卖的平菇一模一样,我像发现了宝藏,把装鱼的笆篓装满了。中午,妈妈用蘑菇打了汤,味道特别鲜美!

紫云英开成一片花海的时候,男人们牵着耕牛下田,用犁把花下的黑土翻上来,把紫的花绿的叶覆在土下沤肥。这个时候,总能看到羽毛油黑的燕子在田野的低空掠过,青蛙开始“呱呱”地鸣叫,白杨树红色的尖叶子在风中摇摇摆摆,柳絮在村子上空自由自在地飘荡。当白杨树绿叶成荫,油菜花开败的时候,插早稻的季节到了。那时候要求不插“五一”秧,但实际上,气候比现在寒冷。记得大约十岁那年,有一回,下着雨,我穿着小棉袄打着赤脚站在水里,浑身冻僵了,手指冷得蜷在一起,连秧苗都捏不住,心里极度想甩下手中的秧苗爬上田埂跑回家去,但是没有爸爸的命令终是不敢。现在想想,觉得那时真是可怜!不过,如果不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季节的,因为田埂上开着野蔷薇,粉的红的,一簇簇,一蓬蓬,把田野打扮得很漂亮。菜地边篱笆上,金银花开了,黄的白的,香气扑鼻。

麦子熟了收割了,许多人家的厨房里会飘出馒头的香气,那带着荷叶的轻微焦糊香的馒头是我的最爱。每当妈妈派我去摘荷叶时,我总是跑得很快,和荷叶一起拿回来的偶尔还会有粉嫩的荷花。虽然明知会遭到妈妈的责备,但我还是忍不住美的诱惑,骗过主人的眼睛,偷偷摘一朵。一般摘荷叶都是在早上,荷田上空飘浮着荷的清香,有的荷叶上还滚动着露珠,大颗大颗的,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有时候会看见绿青蛙盘坐在浮于水面的荷叶上,看见我来也不逃走。有时候还会看见红色的小蜻蜓立在尖尖的小荷上,总令我想起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妈妈从不担心我掉进水里,因为摘荷的地方是一块田,所以我才敢下水偷荷花。可惜,那块田里的荷早已没有了,自从被抛荒之后,革命草迅速革了荷的命,把那块田变成了它的地盘。

虽然有最爱吃的荷叶馒头,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季节,因为辛勤的劳作真正开始了。麦子收割后,套种的庄稼要锄草了,棉花、黄豆、花生、绿豆……只要是晴天,放学后我都要背起锄头去地里帮妈妈锄草。锄草是一件累人的活,既需要耐力又需要体力;它又是一件烦人的活,锄了一遍又一遍。我最烦的是,前一天累死累活地锄完了,晚上下雨,第二天草都活了,等地里晒干一点,不得不又锄一次。绿豆最好,只需要锄一次;黄豆和花生其次,锄两次就够;最可恶的是棉花,不仅要锄好几次,还要施肥好几次。即使都是锄一次,我也不愿意锄棉花,因为棉花种得稀疏,野草长得特别茂盛,有时候就像铺了一层绿毯一样,棉花苗都被吞没了。锄得时候必须仔细寻找,一不小心锄了一棵,就显出一大块空地,马上会招来妈妈怒冲冲的呵斥。我最喜欢锄的是芝麻,芝麻是撒种的,一般都生得很密,需要间苗,可以坐在小凳子上用很小的耙子,也可以直接用手。地里的草也有好锄的和不好锄的。细细的绒子草最好锄,因为它的根很浅很少;最不好锄的是三楞草和爬根草,三楞草根不多,但扎得很深,生命力顽强,爬根草根系发达,贴着地面长,节节生根,往往拔起一棵会带起周围的一棵或几棵庄稼,而且需要很大的劲才拔得动。可恨的是,只要有一节留在土里,它便能继续生长。天气晴好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往往会在庄稼地里锄上两天草。六月里的大晴天,太阳烤得庄稼的叶子都打蔫了,人却要趁着好天气快快地锄,要让大太阳把锄过的草晒死。太阳晒得人热啊,眼睛被汗渍得生疼,汗在脸上流就像虫子在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背上却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像挨着火炉。戴着草帽的头,就像在蒸笼里一样,可是摘掉帽子,头上却像要着火一样。有时候,我会借喝水的机会,跑到大池塘里在水中多逗留一会儿;我也会翘首期盼卖冰棍的,那五分一毛的冰棍,真是雪中送炭,吃得人透心凉,暑热尽消。有时候也会奇怪,现在趁早上跑出去买个菜,都会觉得热得受不了,那时候是怎么忍受住的呢?现在喝着冰箱里的冰镇饮料,吃着几块钱一根的雪糕冰淇淋,还觉得不解暑,到底是怎么了?人,真的是越来越娇贵了!

接下来的“双抢”我也不喜欢,天气热,活儿多,割稻、收稻、插秧、打谷,每一样都累得人要死,却还不能拖拉。“双抢”,顾名思义,是要动作快的,不然怎么叫抢呢!抢什么?抢收,抢种!用最快的速度把成熟的早稻收割入户,然后把晚稻种下。民间流传不栽“八一”秧,从开始动镰到插下最后一棵秧苗,前后时间不超过半个月,田多人手少的家庭,只有加班加点地劳动。大部分的人家都是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七点多收工。中间吃早中饭和午休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三小时。有时候,稻子晒在田里,眼瞅着要下雨了,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往田里跑,那往往是最热最累的。顶着大太阳割稻,稻子叶子把手臂都划开了,又痛又痒,稻子里生活着认识和不认识的无数的小虫子,有的仓皇地逃窜,有的顺着裤腿往上爬,虽然没有毒,但是很痒。有时候,天公不做美,开镰前一直下雨,割稻时田里就泥水横流,甚至会没到膝盖;有时候,整块田里的稻子都倒伏了,必须一棵一棵地割。这些,都是让人想逃跑的活。我哥曾经就逃跑过。有一年,割稻前下了几天雨,家里的两块冲田都被淹了,割稻时一块田里泥巴淹到膝盖,另一块田里稻子全部倒伏,我哥割了几镰,说肚子痛,要回家上厕所,丢下镰一去不复返了。回去才知道,他跑去了打工的工地,实际上,那工地已经停工放“双抢”假了,他就在那里睡了十几天。插秧也蛮苦,几天下来,腰弯得要断了,大腿酸痛得不能上楼梯,头皮脸肿,右手手指头都被谷粒刺得像蜂窝,有些还会发炎肿胀。我每“双抢”一次,左胳膊肘都会脱一层皮。插秧的姿势很像蹲马步,时间久了支撑不住,不自觉地就用胳膊肘撑在腿上,时间长了就把皮磨破了。“双抢”中还有一件让人难受的事,那就是中午人家都回去了,我却被爸爸指派放牛。耕牛一般是几家共养,用也是几家共用,“双抢”时间紧,牛是轮流用的,一天一轮,所以,每家尽量在一天中多用牛做活,中午人回家吃饭的时候才让牛吃点草,当然必须由一个人看着,而我经常就是这个倒霉的人。本来辛苦了一上午,巴不得早点回去歇一会儿,却不得不留下来继续晒太阳,而且偌大的田野空无一人,只有一头牛和人相伴,除了热,还有隐隐的害怕。

“双抢”结束后,是一段比较有趣的时光。每天早上去地里一趟,摘棉花,摘绿豆,摘豇豆,然后回家洗衣服,一天的事基本上就做完了。中午,家里人都在午睡,我睡不着,常常一个人偷偷跑去村子前田边的`木槿篱笆上抓蜻蜓。天气太热,蜻蜓都停在荫处的树枝上休息,展着翅膀,像一架架小飞机。我小心翼翼地靠近,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一伸手就捏住了黄蜻蜓透明的纱翅,装进塑料袋里。顺利的时候,能抓几十只。玩一会儿,我就会把它们放掉,因为我知道它们是益虫,我只是喜欢抓蜻蜓的过程,紧张,专注!只是,那块田早已变成了宅基地,那道篱笆自然没有了,蜻蜓就再也抓不到了。我怀疑现在的蜻蜓比原来少了。我记得原来上中学的时候,早上总能在路过的池塘边的草茎上看见软绵绵的不能飞翔的蜻蜓,那是才从水里的幼虫蜕变而来的;也会在割稻的时候,看见大群的蜻蜓在面前忙碌地抓虫子;要下雨的时候,蜻蜓更多。而现在,基本上没有看见成群的蜻蜓了!

暑假里,我们有时候还会偷偷溜去池塘里采莲蓬,捞菱角,摘芡实。菱角和芡实都是野生的,没人管,但是捞的人多,而且芡实浮在水面的圆叶子上遍布着尖刺,水下也有,一不小心就会被刺到。其实我不喜欢芡实,它一点儿都不好吃,但是它的花很美,紫色的。虽然喜欢它的美丽,但我从来没有摘过一朵,因为它的茎上也遍布着利刺。其实,偷莲蓬的机会并不多,毕竟那时候种藕的人少,而且池塘离家都很近,得手的次数少得可怜。我们还会去偷人家树上的枣子,趁人家大门上锁的机会,拿根长竹篙敲树枝,或者直接捡地上的砖头瓦块之类往树上扔,枣子落在地上就一窝蜂地涌上前去捡,有时候还会打架,有时候免不了失误,砖头瓦块掉下来把头打破了。我一直觉得那时候的枣子特别甜,现在根本买不到那么好吃的枣子了。

暑假结束之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农活也不多,无非是摘花生、收芝麻之类的,既不是很累,也没有什么趣味。一直要到十月底十一月初,收晚稻挖红薯。红薯快要挖的时候,有些上早学的男生就会去路边的地里扒红薯,带到学校,放在饭里一起蒸,也有没吃早餐找点柴火烤来吃的。说到红薯,我最喜欢在灶膛里烧的。把红薯丢进烧火的灶膛,埋在红亮的灰烬里,一直到饭后再捞出来,烤香气扑鼻而来,跟外面卖的烤红薯差不多,但吃起来没有那么腻。晚稻收过以后,天就冷了,娥眉豆的藤都枯了,只有老豆荚挂在树上,把豆荚扯下来,丢在火里烧,香极了。这是我们放牛时常做的事。有时候也会从家里带生花生生红薯出来,丢在火里烧熟了吃,吃得满嘴满手黑乎乎的。那时候放牛很简单,找一块空地把拴牛桩一钉,几个人在一起打牌或者烤东西吃,过一会儿把拴牛钉换个位置就可以了。有时候,干脆就把牛绳松了,让它随便啃,反正也没有庄稼。

冬至一过,天就特别冷了,我们基本上放学了就窝在家里,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村里来了炸米花的人。天气再冷,我们也愿意跑去排队,但往往只是把装着米的脸盘放在地上排队,人就跑到一边玩,或者避风。那炸米花的“嘭嘭”声,让我们特别激动,那白花花的米花冒着热气,嚼起来满嘴生香,有时候天黑了,我们都不让炸米花的人走,非让他炸完不可。越往年边走,炸米花的人越忙,在村里出现的频率越低,而且来了就特别忙,有时候连续两三天呆在一个村子里,因为年关将近,家家要办年货,而年货中,米花和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以前说的糖果,可不是现在的糖果,是把麦芽糖熬化,把米花放进去,捏成圆球状。而且做好的糖果一定要放在米花中,否则就会粘得到处黏糊糊的。糖果一般是在小年之后才做,和炒货一起备下的,不到除夕晚上是不拿出来吃的。糖果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做,很多人做的糖果不好吃,要么很硬咬不动,要么糖熬糊了难以下咽。每到大年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服出门,挨家挨户给村里人拜年,兜里的零食总是把口袋都撑破了。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一直可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然后就看龙灯看舞狮,快乐极了!

虽然现在住在城里,不用那么辛苦的劳作,可我还是很怀恋小时候的乡村,特别是看见我那些乡亲们的时候!

乡村记忆范本篇四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回首成长中的每一个印记,都是童年时光中美丽的一首小诗。

小时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乡下奶奶家。奶奶住在离县城二十多里地的下涓村。记忆中,乡村夜晚的星空很美,无数颗小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皎洁的月光穿过老槐树的树梢,洒在我们的身上,洒在幽静的小院。我们坐在竹椅上,静静聆听奶奶那无穷无尽的故事。院子里,草丛边,还有蛐蛐儿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在快乐地为我们伴奏。

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整个小村就慢慢变绿了。这时候,奶奶就会提着篮子,带我们一起去田野里剪马兰头。那是一条绿油油的田埂,野花散落其间,如一条美丽的丝带。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小剪刀,蹲下身认认真真地剪起来。不一会儿,我也剪了一大把马兰头,嫩嫩的,绿绿的。我高兴地跑到去,将手中的马兰头放进奶奶的篮子。奶奶开心地笑着说:“俺的妞妞真能干,剪了这么多!”我听了奶奶的话,剪得更欢了。

当桃花开了时候,奶奶会折下一枝来,别在我的头发上,把我打扮成一个小公主。可我还是不满足,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上去采成把的映山红,捧在手里,映红了我们的笑脸。

再过些时候,油菜花便开遍了山遍。这时我们最盼望的就是看林的王大伯从山上回来。因为每次他回来,都会分给我们一些不知名的红果子,可甜了!

村里那条清清浅浅的小溪,是我们最开心的地方。哥哥姐姐会到小河里捉螃蟹。哥哥说,螃蟹一般都躲在河边的石缝里或大石头下面。有一次,我也光着小脚丫,偷偷地溜下了水,当我翻开一块青灰色的石头时,竟有一只拳头大的螃蟹。我惊喜地伸出手去,那螃蟹用钳子狠狠地夹住了我的手,怎么甩也甩不掉,疼得我乱喊乱跳。哥哥赶紧把我的手浸在水里。不一会儿,那只螃蟹松开了钳子。哥哥捉起它,要把它的大钳子折断,我却怎么也不忍心,求哥哥把它放回水中。

螃蟹舞着钳子慢慢爬远了,我又开心地笑了……。

七岁时,妈妈说该让我读书了。于是,我离开了奶奶家,离开了下涓村,回到了城里。但是在下涓村的那段如诗、如画的快乐时光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是我成长中最美的一段记忆!

乡村记忆范本篇五

小时候我生活在桃花的外婆家,那是一个背靠小山丘面朝大海的小渔村。那里的空气清新,那里的天空湛蓝,那里的景色特别迷人。

清晨,当一切还在朦胧之中,公鸡亮开了大嗓门,催我起床。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听见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聊起天来,耳边不时传来几声轮船嘹亮的汽笛声。我忍不住推开窗,一股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我眺望着不远处的海面上缓缓驶过来的集装箱轮船,哇!这么高,这么大的轮船啊!每次看见我总要兴奋上一阵子。

中午,万里无云,大人们都迷迷糊糊地想睡觉,可是孩子们总是精神抖擞。乡村的小院子就是我们的乐园。有时候我们拿着水枪拼个你死我活,或胡乱扫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是我们的目标;有时候我们拿着泡泡水吹泡泡,吹得满院子都是晶莹剔透的泡泡,比一比谁的泡泡大,谁的泡泡多,谁的泡泡飘得高……院子里到处都是我们的欢笑声!偶尔我还会一个人骑着扭扭车疯玩,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我的地盘,我可以尽情感受速度的快乐与激情!

傍晚,我和外婆早早吃完饭了,我们通常都会到小公园里散步,看看年轻的阿姨们跳广场舞。更多时候我们会去海堤上散步,那里的海风特别凉爽,海浪拍打着堤坝发出一阵阵哗啦哗啦声,落日的余晖映着海面,闪耀着金色的波光,码头上停靠着一排整齐的渔船,头挨着头仿佛也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乡村的生活带给我美好的回忆,也让我多了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文档为doc格式。

乡村记忆范本篇六

小时候生活在大冶“贵人”村,塘是一直是我脑海中亲切而温馨的记忆。

在农村,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根据我的经验,外婆家所在的大冶“贵人村”三口大塘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洗衣;二是饮牛;三是年底分鱼。这三口塘的名称以它处的方位来命名:堰尾塘、大门口塘、山下水塘。记忆中的三口水塘长年塘水清澈,似朴素干净的村姑对你微笑。

我去得最多的是山下水塘,塘并不显大,充其量不过两亩。但水位较深,塘里很养了一些鱼。上世纪70年代,它的拥有权完全属于生产小队。山里人平时很少能吃上鱼,这口每年都能产鱼的池塘自然成了乡亲们最美丽的念想。我之所以熟悉它,因为我在朱山小学一直读到了四年级,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在下山、上山的途中经过这口水塘。尽管水塘三年两载会淹死一个贪玩游水的小孩子,但每年夏天仍有不谙世事的山村孩童在这里学游泳,大的带小的,大人打归打,但时间长了,就只能警告了,孩子们就在反复的扑腾中渐渐成了游泳高手。我也在这里扑腾过几次,大概7岁左右吧,被怕我淹死的三舅舅狠狠抽了一顿牛鞭子并苦口婆心教育开导恐吓之后,就觉得游泳是很无聊的事情,之后一直懒得去学游泳。

相对于山下水塘的热闹,堰尾塘最小,水也不深,水质最好,塘边还有一口水井。这里似乎是小媳妇大姑娘最喜欢聚集的地方,除了挑井水的男人,一般很少有孩子去。山上树绿花红,山下鸟鸣虫唱,颇有桃花源的散淡意韵。

大门口塘是贵人村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口古塘,圆形。它比另两口塘修得漂亮精致,湾里的老婆婆喜欢在这里洗衣。它的北面不过二十来米远的地方就是大冶“贵人村”的祖祠。那些状元、进士在古村的耕读故事经过老辈人的代代宣讲,成了小孩子心中效法的楷模。因此,即使在文革年代,大冶“贵人村”也不乏酷爱读书的农民。这是这个村子农民出门在外能保持不卑不亢气度的主要原因,他们读书多,似乎读书早自觉成了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我那早过古稀之年的大舅舅一次就从我家挑走过十多本世界名著,他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翻翻。我想:所谓文化底蕴,应该就是在这随意“翻翻”中渐渐养成。上世纪70年代,我在大门口塘旁边经常听湾子里的老辈人讲“三国”说“水浒”侃“西游”话“聊斋”,不经历这种往事,你很难想象一个成天干农活其貌不扬的老头居然肚子里有这些文墨……不过,这些,在大冶“贵人”村的确算不了什么。

冬天的时候,打鱼分鱼成了大冶“贵人”村的头等大事,一家也就能分到三到五条大鱼,鲢子、胖头鱼最多,草鲩、乌鲤等有些,于是那贫瘠的70年代,过年的时候,乡亲们在浓浓的鱼香中憧憬期待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蓄兴旺了。

今年清明,我“贵人”村祭祖,发现山下水塘污浊不堪。问儿时的伙伴,他告诉我,自从家家户户安了自来水后,三大水塘基本没多大用处了,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年的淘塘泥等也无人组织清理,所以水塘成了无关痛痒的摆设。

是啊,记忆中的水塘总那么美好,仿佛遥远而浪漫的诗意。走出大冶“贵人”村乡下生活的圈子已经多年了,我还是难忘儿时那鲜活的池塘。想起它,好比往昔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还在心头回荡。

酷夏,在铁山天亮似乎是小鸟清脆的声调啼出来的,早晨的空气特别清新。广场、公园这时成了小城铁山的主角,上演着晨练市民的一个个鲜活故事的序曲。

我起床的时候,一般在6:30左右,这时中学生正往学校赶,街上小摊的早点生意也红火着,菜贩们开始了新一天琐碎而忙碌的生意活,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总不绝于耳。

渐渐,初夏的太阳开始发威了,它好像要把全部的热情不遗余力地倾泻在这座矿冶小城。走在街头,你能感觉风也暖暖的,如温热的水。行人并不多,多的是车子,有20路车,也有出租小轿车,还有散兵游勇的摩托。生意如那些树叶,有的饱满得鼓胀着生命的绿意,有的枯瘦发蔫得全无精神。

大小的沿街店面,营业的生意人照例带着职业般的微笑,谁都指望着今天赚个盆满钵满。但,这时节生意比春季更惨淡,内心的希望与失望纠结着,表面上他们却从容自若谈笑风声。也有一连好几天生意不好的主,干脆关门歇业,约了牌友打起牌来,年轻点的用扑克牌斗地主,年长点的则习惯了玩麻将,输赢照例是不大的,主要在于好混点。夏天天气热,好多生意却“热”不起来,甚至“冷”,如套牢的垃圾股,叫生意人夜夜揪心。

上班族忙完了一天的活后,小城铁山好像在进入了一个故事的高潮,女人们穿着漂亮的裙子在张之洞广场跳舞,人多,如锅里沸水中闹腾的饺子,音乐还是那些通俗的流行情歌,还掺杂一点儿歌,这样就显出情意绵绵、返老还童的味道。在后地山公园集聚的是一大群体育“发烧”友,打篮球,打排球,打羽毛球,各有各的地盘。羽毛球“发烧”友最多,打到晚上8点半左右才散场,这时橘黄的路灯亮着,从树林边吹过来的风儿凉爽宜人,这里的空气显得也新鲜。

在适宜散步的就是得道湾公园了。花香,树香,草香,人在这里散步宛如置身郊外。坐在略感温暖的大理石栏杆上,看近处、远处的万家灯火,身后是习习的清风。这时,才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灯火阑珊”处。小城之夜比白天迷人,如青春少女,妩媚,充满活力。

在盘山的公路上看小城铁山,它好像就在“盆”底。由于铁矿资源丰富,给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它有“聚宝盆”之美誉。铁山的山都不见得多高,但每座山似乎都有自己的许多沧桑故事……这些,经常被那些铁山的老人在得道湾公园乘凉的时候作为闲话扯出来,这有时也成了我初夏散步的一些意外收获。

小城铁山的夏天是炎热的,但炎热背后还有让人眷恋的可爱:喧嚣,繁华,宁静,诗意……选择是自由的。套用句老歌词来诠释,就是: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大冶的乡下人爱看戏,最在乎的是那精彩的戏文。有兴致了,哼上几句,自得其乐,算是惬意的日子。

现在想起来,上世纪70年代,我很小的时候在大冶“贵人村”那一带还真看了不少楚戏。当然,真正善于唱戏的并不是这“贵人”村的村民——这大湾子水平最高的不过业余票友那档次,上不得台面。“贵人村”不远处有一个叫做“陈泰”的湾子的村民倒是唱得好楚剧,一板一眼,调正腔圆,人才辈出,在当时那一方相当有名气。

那时,外婆家在陈泰那湾子有一家亲戚,经常有一位头发银白的瘦小的老太婆来“贵人村”的外婆家走动走动,外婆每次都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她,让我喊她姑婆。她来了,手脚也闲不惯,边干活边与外婆聊天,经常就聊到了戏文。兴致高了,她也唱楚剧,但她嗓音不好,唱得不动听。这时,我那一大批顽童就编戏文“损”她:“陈泰那湾子的人唱戏/蛤蟆鼓气/鼓破那肚子皮/看你每天哭好几回……”老姑婆耳背,认为我们赞美她,怡然自乐。而我们,更有做恶作剧后的快感,哈哈哈大笑。而老姑婆的《四下河南》、《秦香莲告状》、《荞麦馍赶寿》等,经常有一搭没一搭听进了我的耳朵。

开春的时候,陈泰的老姑婆托人带来口信,说她那湾子立马又要唱戏了,请外婆去她的湾子看戏。在上世纪70年代,湾子唱戏是一件很有脸面的事情,少则唱一天,多则唱三、五天,这时候也是邀请亲朋聚会的大好时机。外婆提了小半篮鸡蛋,捉了一只母鸡,带我去陈泰看戏。老姑婆一家热情地招待我们。

锣鼓点一响,陈泰的禾场上立马被长长短短的凳子、高高矮矮的椅子挤满了。演员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戏袍一换上,脂粉一抹,眉毛、脸蛋一画,别说,倒真有了几分古典味道,等到悲凉的楚剧唱腔一唱三叹时,时空就像重返到了遥远的古代。你看,这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多悲切;你看,那三小姐王翠花不计前嫌好善良……台上的演员入了戏,台下的观众入了迷。一场场戏,尽管搭的舞台简陋,但让乡村老人们过足了戏瘾。等到下次换个村子演出,还是看客满满,喝彩不绝。

我那时还小,不懂戏。在老人们看戏的时候,我就与陈泰那湾子的小孩子们“疯闹”追逐。老姑婆笑我是“见面熟”,不怯场。问我看戏看懂了什么。我就说:红脸是忠臣,白脸是奸臣,忠臣与奸臣斗,好人与坏人斗,这就是楚剧。与老姑婆混在一起的老戏迷们听了,就开怀大笑!

尽管我小时候不喜欢看楚剧的草头班子演出,但喜欢那错落有致的锣鼓点,但喜欢那苍凉幽怨的二胡声……这些时常深入我的梦境。还喜欢什么呢?“贵人村”那落魄的读了不少古书的老地主能讲《乌盆记》之类的故事,经常把我听得如饮甘泉,也就弄懂了楚剧里的那些故事,再看那些乡民的表演,就能大致看懂了。

在山村看戏,那时是村民的精神大餐。现在,山村的老戏迷基本消逝了,年轻人也没耐心看这似夹杂着抽象艺术的慢节奏的咿咿呀呀的戏剧表演,要看就看紧张刺激的欧美大片……像我,如能泡壶好茶,听下楚剧,还是一种舒坦的艺术享受。

乡村记忆范本篇七

天天面对活泼可,又滑稽捣蛋的孩子们,看他们笑颜如花的可爱脸庞,听他们清脆如黄鹂般的笑声,小时求学的场景如电影在眼前闪过。

一条小河把村庄分成南北两块,学校在小河北面的村庄,家在小河的南面,上学的时候需要过小河。一年四季,小河里的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过河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在秋天农忙之前,村里便会组织强壮的劳动力,从山上运来一些大石块,砌俩石墩,间距有两米,在石墩上面铺上两三块石板,便是简易的“桥”,然后用沙子堆起和石板一样高,宽约三米高的路,就解决了过河的问题。如果这个秋天的不是很大的话,这座桥能一直用到第二年的夏天;但是秋天雨很大,把这座简易的桥冲毁了的话,我们过河就麻烦了。村里一般不会再修桥了,直接搬来一些石块,每隔小半步放一块,过河的时候踩着这些石块过河。对于我们调皮的男孩子们来说,踩着石块过河就是小菜一碟,连窜带跳的像羚羊般飞过去了,但有时玩的过火的,踩偏了掉进水里,不光是鞋子湿透,还闹个大红脸。胆小的女生们过河时就难了,她们小心翼翼的踏稳了,才往下一个石块迈步,可我们这些调皮的男生们有时还恶作剧,向她们过河的地方扔石块溅起水花,吓的她们过河的时候总是惊叫连连,而我们则在那里哈哈大笑。

学校在北村的村中间,是用泥胚砌成的三间茅草屋;用碎石块垒成的院墙,歪歪斜斜的,好像一阵风就能刮歪似的,看着都有点心惊胆战。教室里面的课桌是用水泥制成的水泥板,下面用泥胚做成的墩子支撑着。凳子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有的是方凳,有的是小椅子,上课的时候,我们这些差不多高的小伙伴们便显得高矮不同。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突然有声音喊起来:“老师,他挡着我看不见黑板了!”“老师,他踢我的屁股!”然后一阵哄堂大笑。

老师是本村里上过几年小学的本门的哥哥,白白净净的脸,瘦瘦的身材,平时总是笑嘻嘻的,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但是我们真正上课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一个假象!课上的他,冷酷着脸,冰冷的眼神,咬牙切齿的声音,把我们这些小屁孩吓的一声也不敢吭!他的惩罚方式很多,用宽宽的戒尺打屁股,打手心。下手那是一个狠啊,一戒尺下去,屁股上就出现一道红色的痕迹!(那个时候没有老师不能打学生的规矩,现在的老师可是不敢那样做。)记忆最深的惩罚方式是让犯错的学生站在黑板的前面,小脑袋离黑板五厘米左右,老师伸出两根手指,指着脑门,生气的、咬牙切齿的训斥道:“猪脑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的脑子里面是浆糊?!”然后猛的一戳,小脑袋往后一昂,“咚”的一声,后脑勺正好碰到黑板上,很是疼痛!因此上课时候总是担心受怕的,总是害怕哪天会受到那样的惩罚。

在学校最高兴的时候是下课的时间,我们可以尽情的疯玩,丢沙包,拍皮球,玩老鹰叼小鸡。那个年代,谁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毕竟家里面根本就没有钱买新衣服,大部分都是哥哥姐姐们穿旧的衣服,母亲改一改,我们接着再穿。那样的衣服那能撑得住爬树掏鸟蛋,钻柴火窝偷鸡蛋的顽皮孩子们的折腾呢?几天下来,不是裤子屁股上面磨穿几个洞,就是直接被开了裆,但是又不得不穿,没有多余的'衣服。不上学还好,一般不被发现;但是上学时,在调皮的同龄人面前,总免不了被发现。

“你看看,谁谁谁的屁股上有两个洞洞,是不是被老师打的?”

“不是,是他老爸揍得!”

“不对,是他上课的时候,在凳子上磨的。”

“你们都说错了,是他放屁鼓出来的!”

“哈哈哈……”一阵疯狂的大笑,直接让屁股上漏洞的小伙伴脸红脖子粗的窜进教室。

那时农村的观点就是上学花钱,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回家帮大人干活,所以本村的学校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解散了。帮家里干了俩月的农活后,有远光的父亲把我送到了四五里之外的田家庄小学,从此上学的经历发生了转折。

教语文的是一位姓彭的男老师,年纪大约在三十来岁,不修边幅,衣服经常脏兮兮的。早上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梳头就跑来了,头发乱糟糟的像鸟巢。听班里的同学说,他很怕老婆,老婆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叫他打狗,他绝不逮鸡,因此有“妻管严”的外号。他经常告诫我们:语文是读出来的,多读书是有好处的!正因为那时养成的读书习惯,到现在也习惯见到好的书,总是爱不释手。

数学老师是一位姓张的公办教师,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他的教学水平较高,对于数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受他的影响。上课的时候,他喜欢微微的抬起下巴,头有点往后昂,有点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里的老学究的影子。特别喜欢他讲解应用题,他讲的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对于条件的分析,公式的挑选,数据的变化,以及通过要求的问题相对于公式的变形,都清清楚楚的体现在他的讲解之中。那时候,对于学习有一种捅破一层窗户纸的感觉,豁然开朗,觉着学习是一种享受,特别是绞尽脑汁解决了一道难题的时候,那种兴奋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张老师还有一个爱好是拉二胡,他有时候会抽出一节课,拉着二胡给我们上音乐课,虽然他的破锣嗓子常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他也不在乎,继续自得其乐的给我们上课。那年我们学区组织五年级知识竞赛,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参加,张老师带队,临出发之前,张老师对我们说:小子们,好好考啊,给我们学校挣个二等奖回来。谁考的好,我奖励谁一支钢笔。也许是奖品刺激的作用,那次我超常发挥,把语文、数学、常识三科的第一都抢了回来,其他两位同学发挥的也很好。可把张老师乐坏了,中午在小饭馆里,喝了大半斤白酒,红红的脸就回到学校,骄傲的向其他老师显摆。

由于离家比较远,中午的时候一般不回家,早上上学的时候就把饭菜带好。中午吃完饭以后,剩余的时间很多,于是就有了放松的机会了。田家庄前面的小河是我们村里小河的上游,水比较浅,里面的鹅卵石很多,站在岸边,能清楚的看到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用手直接抓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渔网,但是我们可以用石块砸,即使砸不到,看着鱼儿被吓的四散乱窜我们也很开心的。

小河的南面是一座陡然而起的小山,地势很陡,上山的时候需要抓住身边的小松树才能够不至于滑倒。小山上面松树众多,高矮不同。松树叶子中间褐红色的松球,犹如松树开出的小花,藏在碧绿的松叶中间,裂开嘴向你笑呢。站在山顶上,俯览小小的村庄,家家户户像鸟笼子一样,掩藏在各种树木之中。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闪而逝,不经意间三十多年的岁月已经过去。欢快跳动的步履被沉稳的行走代替,叽叽喳喳的言语被沉默封存,然而,儿时求学的场景:激动的,失意的,开心的,伤心的,如同刻刀一般,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挥之不去,不经意间便在眼前浮现。

乡村记忆范本篇八

那时,村子的早晨是鸡鸣唤醒的,而夜晚则交给了安静和偶尔的犬吠。夜的幕布一拉开,各家的灯光次第亮了起来,昏黄温暖。

风把一些东西吹走,又把一些东西带回来。牛羊入圈的时候,太阳把老墙上的影子一截一截的收拢,天渐渐黑了。

落日的余晖散尽,暮色尽收眼底。乡村躺在夜晚的怀里,鼾声雷动。

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整个村庄都沐浴在这柔和的月光里。月光在田野里流动,一切都那么安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它那沉稳的心跳和轻轻的脚步。

一阵清凉的夜风轻轻掠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田野里的庄稼灌醉,它们摇摆着,发出欢快、活泼的“沙沙”声。田野里,蛙声、虫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呱呱呱”“嗡嗡嗡”,连提着一闪一闪灯笼萤火虫也来凑热闹。远处传来几声犬叫声,牛脖子下的铃铛“丁零叮零”作响,多么好听!这是一首独一无二的生物交响曲。

乡村的夜晚,最初是被一群孩子搅乱的。三五个、七八个相互吆喝,最后集中在村庄中央那棵老柳树下,手心手背分出对手,开始捉迷藏。

与乡下的孩子来说,捉迷藏的游戏简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童年不可忽略的一笔浓墨重彩。其实,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别的花样可玩了,因为爷爷的爷爷、父亲的父亲就是这样玩过来的,就像是乡村的呼吸、血脉。

孩子们风一样在夜色里乱窜。大树上、磨盘下、草垛里、老墙后,许多地方都暗藏着孩子们的身影,时常长了,影子就渗了进去,抹也抹不去,就成了一生的记忆。

夜色越来越浓了,月亮把光辉洒满全村。周围是一片寂静:树、庄稼的酒醒了,不再发出任何声音;青蛙和虫也停止叫喊了;犬不叫了;牛脖子下的铃铛也不响了,这首独一无二生物交响曲结束了。月光下只有那娇嫩的花儿在开放,隐藏着一股独特的乡村气息。

乡村的夜晚平和而又美丽,看似平静的表面却孕育着无限生机,就像大海,平静的海面下却是另一番天地,乡村静谧的夜色中,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停下来试着细心观察,你会看见田地里偶尔冒出的零星灯光,灯光飘忽不定,那是村人夜间照明的灯光,是农人辛苦劳作的标志,他们不辞劳苦地耕种土地,用勤劳换来富足美满的生活。

你再仔细倾听,路边汩汩的流水声,细小而动听,那是水泵从机井中抽出灌溉田地的井水流淌的声音,水流顺着垄沟,流入田地,浇灌土壤,孕育作物。

和城市相比,乡村的夜晚似乎总是早一步到来。夜幕下的城市和乡村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城市的夜晚,灯火璀璨,人流车流交织的画面,充满生机,鲜活而生动。相比之下,乡村的夜晚更加含蓄内敛,在漫无边际的黑暗笼罩下,褪去了白天的鲜活,多了一份意境,也多了一些灵动。乡村的夜晚,似乎整个世界黑的只剩下天空中一颗颗的星星,那么远却又似乎触手可及。

如今,闭着眼,念想着乡村的夜晚,把一棵棵大树移栽进幻想,就像城市里的人把乡下的大树移栽进公园。我常在深夜里把几十年的记忆全部打开,然后熄了灯,植入一片蛙声,让一片月光洒进来。我企图在城市的一头,农耕一样开出一片乡村的夜晚,然后安然的种植或者收割有关乡村的情景。

乡村记忆范本篇九

我的老家在豫西农村,我特别喜欢老家,每年我都会回老家。因为老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事情,使我魂牵梦绕。

老家的生活与城市特别不一样。城里空气污染,天色灰暗,人们都是急匆匆地拿着手提包去上班。而老家空气清新,有着蓝湛湛的.天和绿油油的田地,人们是扛着锄头悠然地去田地劳动。城里的菜和粮食都是从商店买的,饭菜是用煤气烧制的。而老家吃的菜和粮食是爷爷奶奶自己种的,喝的玉米糁是他们自己磨的,用柴火烧煮的,这种饭吃起来特别有味道。

老家四季特别美,有着城里孩子看不到的风景。春天的雨后,空气中会散发出泥土的气息,满眼都是绿色的庄稼,还有在田地里忙碌的人们,自己仿佛走进了乡村油画中。夏天,随便走近一片菜地,都会发现蔬菜和瓜果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黄瓜开黄花,韭菜开白花,茄子开紫花,西红柿竟然也开花,是黄色的花,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秋天,乡村小路盖满黄褐色的落叶,不用清扫,走在上面松软舒服,象是踩着金色天鹅绒地毯。田地里会有很多蚂蚱,爷爷和奶奶会为我做一个麦杆编的笼子,带着我去捉蚂蚱。冬天,下雪了,村子里和自家的院子里落满了白白的积雪,只用扫出一条路,其它的积雪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我能尽情地用铲子玩雪,堆雪球,也可以和我农村的小伙伴去外面打雪仗。

老家还有我喜爱的狗狗,一条是八岁的白狗,另一条是两岁的黑狗。可能因为我属狗,我对狗有着特别的感情。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狗在干什么,玩什么,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也要去看看它们睡没有。有时候,我会想它们饿不饿,渴不渴,我会给它们加些食物和水,看到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喝着,自己会很开心。老家的狗住在房檐下,吃的都是我们的剩饭,白天晚上都要看家护院,对我非常友好,还常常陪我玩,给我的假期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我喜欢老家,老家的童年记忆会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乡村记忆范本篇十

22年前的三月,我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依依不舍,背着行囊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个乡村。从此,再没有在三月的某个日子回过故乡。于是,每到三月春色浓,我便十分想念她。

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驿动的小桥流水,没有曼妙的舞姿和歌声,有的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我依稀记得,走出村庄的那一天,是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父亲点着了一挂长长的鞭炮,劈哩啪啦地响了好一阵子,把邻里乡亲的眼球都吸引了过来;母亲拉着我的手总不肯放下,一边送我走出村庄,一边细细地叮咛嘱咐,任由薄雨飘落在头上,泛起点点银光。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个缤纷的季节。山冈上,杜鹃花争奇斗艳,有的开着红花,有的笑露粉妆;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有的一片连着一片,有的如梯田般层峦叠嶂。只要走出村庄,都能闻到扑鼻的清香。邻居家的女同学,经常摘来一朵两朵,或缀在头上,或捧在手中,显得格外妩媚。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忙碌的季节。有句谚语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进入三月,乡亲们都忙了起来,有的挑着担在旱地积肥,有的牵着牛在水里劳作。为了多赚些工分,父亲干得最多最苦最累的农活,就是耕田耙田,每天浸泡在水里的时间不下七八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环境没有受到污染,父亲每次耙田时都能抓到一兜鲜活的鲫鱼,让我们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得以改善。而那时的女人们,也都脱下春节的新衣裳,自家的田园里翻畦施肥、栽种新苗,播下一年的希望。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踏青的季节。在我家和学校附近有一座叫上天峰的山,风景秀丽,峰高石奇,名胜古迹多达几十处,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春分前后,学校每年都组织踏青春游,爬上天梯、坐仙人床、敲东鼓、饮清泉,彷佛置身于美丽的传说中。若是晴天登峰眺望,洪都娇容一览无余,匡庐秀色尽收眼底,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无法将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假如工作不是太忙,我真想在这个三月,带着妻女回家乡畅游一回,找找在乡村踏青春游的足迹。

此时此刻,望着京城窗外又一个灰蒙蒙的天空,我更加怀念家乡的春天,更加忘不了二十多年前三月。

乡村记忆范本篇十一

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魅力;每一束花,都有独特的外形;每一座村落,当然也有其独到之处。

成都的.乡村正是如此。来到青城山的一座村落,远远地看见一张张小桌子,就摆在浅而清澈的溪水之上,人们脚踩水花,围坐桌前,喝着清茶,谈天说地。

虽说是小溪,也有好几米宽。我们赤着脚往前走,水越来越凉,越来越深,不过也就到我的膝盖。瞧!前面的几块大石头是多么好的观景台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那块最大的石头上,眺望整个村落。远处的山与水融为一体,太阳似乎轻轻地浮在水面上。再近些,人们正享受着成都特有的“慢生活”。

正当我陶醉的时候,妈妈忽然喊道:“泉荃,快下来,快点儿!下雨了,如果下大了,会发生泥石流的!”我回过神来,准备从旁边抄近路,可是由于没站稳,栽进了更深的水里。幸好我学过游泳,急中生智游到了岸上。

我们在屋檐下躲雨,雨珠不断变大、变密,像一道雨帘,又像一层雨纱。渐渐地,眼前景物朦朦胧胧。我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闪过的却是独特的景和物,是那么美好,令我回味无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