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评价论文(模板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7:43:45 |
  • ZTFB |
  • 11页

校园是我们渡过青春时光的地方,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积极用专业术语语言,以提高总结的准确性和专业度。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相关资源和研究报告。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一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只有按照“人的方式”进行,才能被人所接受。所以,教育必须赋予时代精神,方显教育的价值与可能性;教育必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并能超越“物的方式”,方显教育的引领性。

[关键词]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方式;物的方式。

目前,在整个人类“物化”的生存境遇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被实体化、功利化、片面化,以至陷入存在的悖论之中。若想在现实中摆脱与走出此种教育困境。需要在人类的生命发展史中反思与研究资助体系应以怎样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德育诉求。

一、时代性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亦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对人的统治的人在“非神圣形象中”陷入自我异化的生存矛盾与困境,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反思人的生存方式,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人的统治,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生命理想。在马克思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思与研究中。教育是马克思非常重视的一个维度,他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基于此,我们认为,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亦有差异,进言之,自人类教育产生时起,时代性的教育即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是一种直接性的农业劳动,这种劳动使人与人之间以土地为基础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受制于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方式的单一化、粗陋化,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教育作为此种社会共同体的一种文明传递方式,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依赖性。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接受教育,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亦无法形成独立的生命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凭借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能力的大幅提升,形成了工业社会劳动的新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转变为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并以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形成了全面的社会关系,教育亦由狭隘的政治依赖性转变为以物为核心片面功利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通过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是以一切人的人性的异化为前提和条件的。消解人类自身发展中的片面化与功利化,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生命理想的根基所在。

从当代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时代。由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达到以人类性为基础,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剥削与压迫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更高阶段的依赖关系。这时,教育真正使人意识到人之“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特质。此种社会形式的实现,是人在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教育与资本主义社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两极化教育之后的“中介性”发展。自由人既不是有标准无选择的被动自然存在,亦不是有选择无标准的自觉片面存在,而是每个人在具有自身丰富个性的前提下,自觉地联合起来,构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二、“物的方式”的教育――人之受制而片面发展的已然方式。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精华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却使教育陷入物的统治之中,“物的方式”的教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已然方式。

所谓“物的方式”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意指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等同于人之外的物来进行教育,教育的追求是整齐划一的使人具有现实性的知识,受教育的人实质上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产品。没有任何符合人的本性的个性特点存在。这种教育恰恰是资本家最为需要的。不可否认,这种教育理念与方式在近代资本主义启蒙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破除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神性”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使人获得了自己掌握自己发展方向与命运的权力。但此种权力因着资本的再次“神化”而愈发使人异化的存在,以至于在此种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物化”,人的培养的片面化与教条化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化身为实体,以一种物的方式来统治现实的一切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人对资本的追逐充分表明人的发展受制于人的生命需要。一旦人陷入不合理的生命需要之中。人的生命发展亦会受到影响。因为,人的生命需要的丰富会使人的生命获得相应的发展,而人的需要的丰富则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之改变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不合理的生命需要必然形成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突出了其物质性的一面。教育的一切诉求被全部置于物质利益的获得,人亦在此种教育中被片面的功利化。教育若想实现方式的变革。需要诉诸人类发展的基础,亦即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教育的具体内容、范围和满足方式,决定着这一时代人的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既非特别发达。亦非特别落后,从而注定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的教育之局限性。换句话说,资本主义时代一切人热衷于资本的终极原因即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关系中,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较为充分发展之后,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通过进一步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废除产生私有财产以来的财产私有制,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三、“人的方式”的教育――人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然方式。

教育作为突破传统旧式分工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桎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从“物的方式”变革为“人的方式”。所谓“人的方式”是以“人的观点”思维方式为基础,凸显把人作为人来进行教育。“人的方式”的教育核心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践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当作人,以人为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追求实现教育的“人性化”,而非“物性化”。

突破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的局限。需要变革了观念与方式的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是教育的存在,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创造了教育,并通过教育获得人的文化生命。人与教育这种相互规定、互为前提的关系,是教育理念与方式变革的终极根据。确立合理与合适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在马克思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是一种“物的方式”,而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是一种“人的方式”。为了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需从“物的方式”转变为“人的方式”。

以生命尊重与关爱为核心的“人的方式”的教育,是正确理解与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意义的教育,它不仅提升了人类教育的生命境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向,而且为教育主体及其教育活动提供了真实的生命立场、生命原则与生命标准。进行此种教育,能够唤醒人对自身创造性生命力的自觉意识,培养合理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从而在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既能彰显自然界的生命潜能,又能够实现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二

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而其落实的具体载体就是幼儿的半日、一日活动。通过此活动,教师明确半日、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意义和作用,充分挖掘并运用半日、一日生活的教育资源,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时时事事皆教育”的理念,并落实到半日、一日活动之中,现就幼儿园半日活动的开展,制定活动质量评价方案如下: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半日活动,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1、幼儿园园长、标兵级部长参与正式评价。

提醒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指导中大班幼儿做好值日工作,培养幼儿责任心。

班级:执教老师:幼儿人数:评价时间:

项目:

评价项目及分值:

得分:

存在问题。

教师整体素养(20分)。

1、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能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关系,坚持正面教育(3分)。

3、观察、了解幼儿,及时关注和掌握幼儿的需要,并作出恰当反应。3分。

4、半日活动备课扎实,各项活动组织前有充分的准备。5分。

晨检锻炼早操(15分)。

3、幼儿垫汗巾,根据气温和活动量,提醒幼儿及时穿脱衣物,做好保育工作。3分。

集体教育活动(15分)。

1、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层次分明,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2分。

3、能有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学习。3分。

5、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2分。

6、幼儿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参与率达85%以上。3分。

户外游戏活动(15分)。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实际需要创设合理的户外游戏环境。2分。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相关法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为孩子选择一所优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前教育机构要想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评价指南,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近日,笔者参加了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研讨会并就此展开了思考,结合自身经历,现就个人心得谈谈自己对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中,对学前教育目标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健康、情感发展、社交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在我看来,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综合性的,在保障身体安全及健康的基础上,发挥学前教育在认知、社交、情感、语言等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通过针对所在区域,民族文化特点等因素的特殊要求,为幼儿实现多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途径,包括教育环境、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在实现需要有科学的课程设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要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不断创新,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如何评价学前教育?

评价是改进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质量管控的必要手段。学前教育评价指南是评价学前教育的重要法规,其中详细规定了各项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教育质量、师资水平、教育环境、家园联系等方面。在与家长交流时,也应当准确传递评价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些具体表现并给出具体建议。

第四、如何推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工作?

如何推动评价结果的落实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关键。评价结果需要明确且实用,整合各方面信息,针对不同的教育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建议探索有关评价推动效果反馈的机制,不断优化教育工作,提高质量并促进动态发展。

一个合格的教师是优质学前教育的保障。在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中,对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与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具备收获识别和评估的能力,通过持续的职业发展专业化、多维化作为保证指导普遍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当注重自我成长,并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予幼儿以关爱和扶持。

总之,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法规,对学前教育给出了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应该统筹发展、注重创新,加强考试评估机制,落实评价结果,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让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走向社会大众,造福幼儿成长。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认知、规范、论证、聚合、激励、导向和升华等多重功能,对更好地完成育人及体育文化传递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伦理建设。

教育伦理是以规范学的原理为依据,来解决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体育教育伦理可以理解为从伦理角度对体育教育本质进行的分析、把握和规定,是对体育教育进行伦理界定。体育教育伦理作为人们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产生并形成于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是一定社会的体育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体育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应。体育教育伦理最终将归于“善”,为此,体育教育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的多重功能,包括认知、规范、论证、聚合、激励、导向和升华功能等,这些功能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使体育教育伦理成为体育教育活动中重要的调控手段。

(1)体育教育伦理的认知功能。

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进其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遵循体育教育的原则,以规范的行为开展工作。体育教育伦理可以使体育教育工作者明确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例如体育教育伦理使体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自己要为人师表、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与其他体育教师团结协作等,这就体现了体育教育伦理的认知功能。

(2)体育教育伦理的规范功能。

在体育教育工作中,相关主体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观念或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规范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伦理对相关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可以发挥一定的规范功能。例如以伦理评价、伦理榜样等教育方式,使施教者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个人伦理意识和行为,对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予以规范,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和体育教育工作。

(3)体育教育伦理的论证功能。

人们在进行体育教育行为的过程中,不免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所遵循的制度是否合乎道德?如果合乎道德,就会产生偷快的精神体验,并增加行动的内驱力,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精神体验并使行动积极性受到压抑,该行为与制度也将面临不利的社会氛围一种体育教育制度或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伦理进行论证,如果论证后被认为是善的,不仅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会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而且可以为体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反之,则需要对相关的体育制度和行为予以适当调整。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体育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多种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种或那种矛盾。体育教育实践中涉及体育教育施教者―教师、体育学习者―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体育教育行政领导者等多方面因素,他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多样性,有时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而导致行为的背离。另外,相关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符合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发展规划,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和家长、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行政领导的观念、行为是否协调,都可通过体育教育伦理来调整。体育教育伦理可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聚合其行为,使各方面团结协作,相关教育主体行为都趋近于教育的总目标,进而提高体育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5)体育教育伦理的激励功能。

教育伦理的激励评价功能是指调动和激发教育主体行为能动性的一种动力机制,因此,体育教育伦理的激励功能可以看做是调动和激发体育教育主体行为能动性的一种动力机制。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有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体育教育伦理具有激励功能,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满足作为体育教育主体的人的某种发展需要,促使人们对体育教育活动更加积极投人,进一步发挥能动性,努力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6)体育教育伦理的导向功能。

实践应当以理论为指导,体育教育伦理就是体育教育实践的导引。例如:热爱学生的体育教育伦理指导教育者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关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为人师表的体育教育伦理指导体育教育施教者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热爱体育教育工作的伦理指导着教育者对自身工作积极投人。不遵循一定的体育教育伦理,终将导致体育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以牺牲受教育者为代价的,而且可能危害体育教育的进程。因此,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教育伦理是方向,不可背离。

(7)体育教育伦理的升华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出现了一些把市场交换关系泛化到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因而影响了体育教育的纯洁性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升华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使其精神世界更为高尚,使其行为超越狭隘的经济观念和利己观念,使其体育教育活动更能遵循伦理道德的要求,而体育教育伦理就具有这样的升华功能,这种升华功能对于优化体育教育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可知,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若干重要功能,对于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完成育人及体育文化传递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结构转型期,出现了教育者道德行为失范问题,需要用体育教育伦理加以规范和引导,但当前体育教育伦理规范仍有欠缺,因此应当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伦理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育伦理并不能完全替代体育教育法规。体育教育伦理与体育教育法规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依靠力量、作用范围来看二者都有一定区别,二者的联系则体现在体育教育伦理是不成文的体育教育法律规范,体育教育法规则是最低限度的体育教育伦理。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支撑,这是“依法治教”,同时体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也包含了体育教育伦理问题,即“以善律教”―以正确的体育教育伦理观念来规范体育教育,因而,我们强调体育教育伦理对体育教育实践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应将“依法治教”和“以善律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补充,才更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五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利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目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氛围收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地理“双基”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实施课堂目标教学。

纵观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丰富,头绪较多,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须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的本质及相互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出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它们,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引导他们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收获。

一、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二、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

确定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下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研究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了。

1、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在授课前要为重点扫清障碍。有的重点内容常要联系到旧知识,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阐明,以使学生在思维方向上与老师一致;其次,对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可重点讲述其一,指导、启发学生推出其它,使之能达到举一反三。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只讲二分、二至日其中之一的情况,其余日期的情况可由学生来总结。课后练习也是巩固掌握重点的必要手段,应选择典型的、综合性强的练习题,以加强重点知识听复习巩固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可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情况和教师的思维习惯做具体安排。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

其一,分解难点,即将难点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如风的形成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将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物理学力的合成,学生便能很容易理解了。再如恒星日与太阳日,也同样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情况来分别讲述,再结合教具及图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其二,由于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需复习旧知识来补救,不过这样做,教师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其三,对于学生习题中地理思维方面及技能方面的难点,教师除了进行具体分析题目外,更重要的是从解题思路、角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通过备课设计安排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程序,然后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耀、马启星,《教育教学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六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往往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其一,他们需要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的将相关政策执行下去,此时是以政策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其二,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和系别之后,就需要依照对应的要求,给予各个教职工布置对应的工作任务,此时他们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在这样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成效显著,高职院校领导层也开始关注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也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希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工作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由于在此方面缺乏经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此制约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的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得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环境,以便提升中层干部的工作素质,以保证其切实的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举行各种活动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积极性,但是中层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是校方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才去参加的,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肯定难以保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不当。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对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传统,往往难以保证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中层干部岗位多样性的特点,没有针对于不同的中层干部工作岗位性质来实现对应教学内容的调整,一般都是以一刀切的课程体系来应对,自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难以结合当前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调整,不懂得讲干部业务素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生活作风,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其中,造成教育培训的片面性;其三,过多的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不懂得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很容易使得教师感觉到教学模式的乏味性,进而丧失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三)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不明确。

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对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保证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开展下去,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都没有对应的监督,这就很容易使得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组织性的状态;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没有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制度融合起来,也缺乏详细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规范,由此难以激发中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很缺乏。

既然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那就需要去完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但是当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极度缺乏,已然成为影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多数都是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部分友校的教育专家,师资结构不稳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师资格局,难免会对于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构成负面影响;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并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交接不善,就可能对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的完整性构成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更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矫正以往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错误认识。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校园的现代传媒平台,在全校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价值宣传和教育,使得中层干部明白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学校,对于自己,对于中层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其二,在各种校领导会议中,强调中层干部对于学校的贡献,尊重中层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良好中层干部发言的环境,使得中层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调整。

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的调整和改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内容而言,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实现与当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集合当前中层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应的教育培训方案的制定,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干部工作情况之间的吻合;针对于不同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中层干部,以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精确化进行;结合中层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出发实现职业操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等多个角度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法选择而言,应该关注以下内容: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分散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尝试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辩论赛,座谈会等方式去开展实际的教学;注重建立中层干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第二课堂,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调整。

(三)形成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不仅仅使得教育培训的过程进入到监控的范围,还有利于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如下内容:其一,形成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制度,保证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派遣对应的监督人员,以健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对于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制度之间的融合,如果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对应的人力资源考核加分,由此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师资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扩大化,只要符合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在经过特定考核之后都可以将其纳入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去;其二,注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邀请在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去;其三,实现对于教育培训专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中存在大量处于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大,作用比较关键,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中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探究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之道,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一定的评价主体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关的各种实态进行把握和价值判断、分析的过程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的伦理思考旨在探讨教育评价应当如何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规约教育行为,使日益凸显的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道德考量在于使教育本源的善性不至于因为人为的评价而游离教育这个伦理实体,从而使教育评价手段的运用既合乎教育规律又合乎教育的终极追求,即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最重要的旨趣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素质的提高。评价属于认识论范畴,但也关涉价值的活动,所以它又不同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反映评价活动的本质特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关注和价值创造活动。

传统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抑或定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功利性,注重对教育实践结果与既定目标一致或吻合程度的量化估评与判断,而缺少了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说,人在评价中缺席了。例如在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中,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评价的标尺主要是分数。它导致了师生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关注。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和终结性功能,评价就成为了“筛子”,工具性价值取向凸显,导致学校“应试教育”更加走向极端;相反,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博爱宽容、平等民主、人道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这样一些人类基本价值精神却缺损了。传统的教育评价缺少一种基于生命关怀和人性建构的心灵对话与沟通,它普遍推行的量化式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表面化和僵硬化,而且往往失却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如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受教育主体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评价因缺失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命成长中智慧与精神圆通的藩篱。

因此,教育伦理呼唤教育及教育评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教育评价的伦理基础在于爱与教育关怀。教育评价伦理应主张在教育对象的意义上,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本体价值出发,把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起来,关注未来发展,给评价对象更多的终极价值关怀,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学伦理应有的观照和理解。

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关怀。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和目标都应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内心情感,着力于兴趣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存在意义的显现。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人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由存在而存在。诚如杜威所指出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价必须关注人的价值和发展。教育评价伦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就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由考量教育结果、侧重绩效分析转变为对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深度评价。它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和选择,而应是改进和拯救,应是主体和主体对话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的价值构成应包括主客体价值和交往价值,教育评价依此可分为规范性评价和超规范性评价。闭在此基础上,教育评价就应兼具三种价值:首先是判断价值。教育是充满价值的活动,规范性教育评价就是通过判断价值优劣,实现对评价对象价值的认定。其次是发现价值。在超规范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价值观点,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磋商,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内涵。最后是提升价值。由于评价主体的交往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可以深人地认识作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或现实,从而实现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教育评价的旨趣在于肯定和创造价值,这表明教育评价兼有鉴定、研究、导向、激励和改进等功能。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较单一,评价效果不够理想。从深层来看,其根本间题在于缺乏伦理的视角。以考试和测评为主要评价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却存在评价片面性和手段单一化缺陷,更由于伦理尺度的缺失而使评价无助于甚至有碍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也缺乏公平性和深人性,评价给教师的行为带来了诸多的道德风险。唯分数论的评价本身就是悖离教育规律的。当唯分数沦的评价结果被等同于教师的个人价值时,教师往往不惜牺牲有助于学生个发展的活动,这就使学生的自我成长受到局限。教育评价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如性格、道德、心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且对教育活动本身的改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考试分数、学生手册的成绩等评价结果经常给学生、家长及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了“不是为了教育的评价,而是为了评价的教育的现象”。叫这使得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必须是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激励人格的自我完善。受伦理尺度的规约,“新评定走出了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它也就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定尊重对象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囚美国教育学者桑德在上世纪}o年代就提出“教育人格化”的思想,主张根据教育的本来面目将教育评价改革成为妥当的、注重人格培养的评价。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在于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诚如黑格尔所说: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的解放的事业。教育评价只有真正立足于关心、尊重、帮助学生,才一不至于违背教育实践的初衷。从根本上说,评价不是让客体成为被打击被选择的对象,而是为了给评价对象输进能量,使生命主体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中主动建构、主动发展。教育评价必须满足评价对象心理、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需要,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价值的提升。

因此,教育评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估或判别,而更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它重在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在平等、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沦、反思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沟通,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享和谐的教育生活,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

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教育评价标准是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实现进行评判的具体尺度。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表象轻内涵,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及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评价标准必须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标准、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由于我国的考试基本上是一种选拔性评价,因而普遍盛行的是相对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虽然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但容易挫伤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增加其心理负担;而且评价面相对集中,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教育评价应尽可能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一方面,在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对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作出判断。由于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客观标准,容易使评价者心安、被评价者有方向。为此,绝对评价标准在教育评价中应居于核心位置。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整体情况出发,兼顾个体差异,保证评价科学、合理、公正,为评价对象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并能维持评价对象的心理平衡,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在日常的教育评价中,更多的应考虑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样可以为教育对象减压减负,最重要的是使评价成为个体自主发展的动力。对于教育评价标准的伦理思考,主要不是评价标准在技术性上的可行与否的分析,而是其形而上层面的人本性追问,是对评价标准自身正当合理与否、应该不应该的反思。我们认为,教育评价标准自身的价值取向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依归。

教育评价标准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和充分发展为内在价值精神。近年来,教育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轨,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一种新的需求,也是与人的发展需要相融通的新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动力,人的发展也必须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和条件。但归根结底,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推进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发展,进而最终走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识论是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教育终极目标讨论的最后定论是,教育应在实践中协调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这个极其包容性的最高目标对教育自身包含的各种可能发生冲突的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不属于奴役和驯化人的异化目标―具有整合作用。这个目标绝不脱离现实,但对于实现人类最佳状态的关注是它的灵魂。”

因此,在人文性的教育评价伦理视角下,必须变革教育评价标准中重知识、智力和学历的评价机制,使教育评价成为更重视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人的潜能的挖掘、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育等具有个性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成为重视人的身心素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和谐发展的评价,并以此确立具体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形式化向实质化转换。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八

学前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水平,评估学前教育的效果,确保学前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学前教育评价指南应运而生。在参与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编写工作并了解其相关内容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一份详实的指南。

学前教育评价指南是一份非常详实的文件,其内容涉及了多方面,在衡量各方面因素时,考虑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心理认知等方面。全面而细致的标准使得评价更加客观,避免了盲目性评价,使得学前教育得到规范化、科学化。在学前教育评价中,尤其重视儿童的情感、人性的培养,注重教师的融合能力与交际能力,这些指南都有切实的表现和具体的实施。通过这份指南,可以对学前教育有一个全面,科学,细致的认识。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起点很重要,一个坚实稳固的学前教育环境,能为孩子成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前教育评价环节不能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子女在幼儿园的所有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评价具有监测性、指导性、调查性以及反映性等多种功能,呈现出全方位的关注,自上而下地严甄,督促幼儿园把学前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把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使教育更加全面、科学、规范化。

三、促进家长参与。

学前教育的家园共育一直是备受家长们关注的话题,评价指南的出现更是将家长参与的思想落实到行动当中。指南不仅要求幼儿园有家长意见及建议收集及其回应反馈机制,儿童月度评价表,还具有家园互动平台等功能,让家长参与到学前教育过程中去,发挥家长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孩子在家长和教师之间得到更全面的关爱,增强了幼儿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共生。

四、明确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

指南明确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如幼儿自评、教师评、家长评、学前教育活动评、园务评等等。这些环节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对儿童用主题活动、游戏、体验活动、自由创意活动、故事嬉挠活动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最终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提高指导,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幼儿园的生活,让幼儿园真正地成为一个充满温馨、亲切、和谐的地方。

学前教育评价指南充分考虑到动态化的学习教育,提高了评估的时效性。孩子的各个方面的成长始终是不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因此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较为重要。这种动态化的学前教育评价,使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对于幼儿园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学前教育评价指南内容详尽、部署全面,反映出了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我们从管理与工作的各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评价规则与机制会不断完善,使得学前教育得到更好的改善。

总之,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学前教育的评价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能够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监测,提高学前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再次,我也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我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理论修养和技术内涵,加强教学水平和能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当今时代,各艺术间的相互浸透、影响,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各种艺术的特征正在被改变,并向着新型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因材施教”转化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加以肯定和指导。如何把握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思考。

一、专业课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须统一。

大学专业课的教学艺术是以科学方法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通过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程度,对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些特点,专业课教师就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染他们的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后教学阶段,而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发展的电脑技术给设计领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艺术设计的传统工作方式,将人们从过去繁杂重复的手工制作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作品达到过去无法达到的理想的表现状态,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为设计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软件的特效菜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对画面能起到特殊的烘托效果,使很复杂的材质瞬间可以实现。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似乎只要学会了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了,因而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计算机效果的表现上。这种认识,将设计效果的表达与设计本身混为一谈,忽略了艺术素质中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设计原理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电脑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替代人脑,软件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软件本身不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设计,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在充分肯定电脑设计诸多优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手绘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在设计中,既要重视“鼠绘”,也要重视手绘。

二、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设计的本质要求来讲,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设计者应当在每一次设计过程中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强调大量的技能训练,试图由此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丧失了艺术设计最根本的精神――创新。因而,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注重基础课程以工艺为指导的设计教育思想,以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所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主导方向出发,涵盖诸多教育内容,不单单是学好基础课程,还应从文学、美学、艺术哲学、造型规律、心理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熏陶,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也的确存在,这类教学的危害很大,它是一种毫无效果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很可能还会挫伤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一旦学生对专业麻木,则必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设计思维和潜在智能的发挥。就设计学科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是必须的。长期以来,学生虽在制作方面相当熟练但在创新设计方面却显得功底浅薄,而有些学生则是创意不错却无法将构思付诸实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一味强调设计而忽略工艺或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设计思想创新的单一教育,必然会大大束缚创造思路的开放,限制创造潜力的发挥,也极易使学生走上脱离实际、单纯发挥意想,架构空中楼阁的道路,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重视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客观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其把创新精神贯通于设计表现中,以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实现功能、造型、色彩、美学、经济价值、人文精神的互动,使其高度协调统一发展。设计转换着生活理念,拉近高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引导社会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等做出合理安排,使学生目的明确、动作规范符合标准。总之,新的教学方法应避免知识的机械注入,注重以启发性思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实际技能及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懂得学习的知识不仅是记忆和储存,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们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使我国的设计教育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振美.绘画艺术思维的新空间[m].北京:朝华出版社,.

[2]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

x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x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后我发现其实凡事都怕认真和爱,在这些细小的方面需要老师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个幼儿,听过很多节课后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上课的技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更重要是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为毕业后的工作能更顺利地开展,我于20xx年x月xx日至20xx年x月xx日到xx市xx幼儿园教学实习。实习下来,感觉获益良多。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深刻总结。

(一)实习任务的见习。

我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次实习的第一步:见习。见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活动流程,熟悉实习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跟幼儿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同时,对各个幼儿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对幼儿的一日活动特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幼儿园园长安排我分别在大班、中班和小班三个不同学龄阶段的的班级各进行x天的见习。在这x个星期虽然本班的教师没有要求我们做什么,更多是观摩,留意帮教我的老师如何开展工作。但是我并没有闲着,从一进园开始我就开始了做保育工作,并尝试和见习班级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孩子们太天真可爱了,很快就接受了我,我也真心的喜欢上了这份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工作。

(二)保育工作实习。

实习的第x周也就是见习后要真正实习的第一周,在这一周我是学习保育。保育老师的工作很多也很细,甚至可以说很繁琐。所以我基本上都是跟在保育老师的后面,她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但是要求还是很高,需要细心与耐心。我每天认真的配合保育老师一起积极的完成保育工作,包括拖地、洗碗、擦桌子、叠被子、消毒、擦窗、擦厕所,给幼儿洗玩具,洗毛巾,帮幼儿梳头,还有睡室的清洁卫生、给幼儿穿衣服等多种事情。这些工作看似琐碎,但在幼儿的成长照顾中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带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这些工作虽然累,却不苦。

(三)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

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小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在帮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带班教学和管理。在这x个星期里,我结合之前见习的见闻,在初步熟悉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后,写出自己详细而完整的教案;跟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学习班级管理的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孩子天性活泼,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又不能象成人一样长时间集中精力甚至缺乏自律。这一阶段我最大的感受是:对孩子,你俯下身,你会看到一个天真美好的世界。

(四)家长与社区工作。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家园教育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幼儿园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多跟家长交流可以获得家长对你的教育、幼儿园的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1、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我发现,其实凡事怕认真和爱。只要一丝不苟地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有爱心,再苦也是乐。

2、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在管理班级,管理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赖于园长和指导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实习中成长了不了,学到了不少,在她们耐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我更大一点的收获是学会如何通过交流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不止对我今后的工作,就是对我的生活和为人处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1、在活动中,语言表达未能充分贴合孩子的特性,肢体语言也不够形象生动;在教学工作方面,教学方法、技能、班级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不足;有时我的语言和课程设计未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够贴近幼儿本身的童趣;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应变能力较差,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疑问或答疑的技巧有待提高,再就是我的教态还应该加强改进和注意。

2、对每个孩子的关注还够,应该随时随地的注意到每个孩子,虽然这是一件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难的事,但这是要做好一个幼儿老师应具备的条件。

1、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词语,特别是要让自己的语言儿童化,让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够吸引幼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适当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便于更好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也更利于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2、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音乐课和语言课,还的科学课的教育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专业技能技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自己的知识面较窄,在以后的过程中,我应该多阅读多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3、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意识的培养及班级的管理,都是我应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的,因为孩子良好的习惯、好的纪律对自己教学意图的实施,尤其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一

摘要:。

在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中,中层干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枢纽作用如果发挥不好,就可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陷入瘫痪的状态。因此,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改善,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的必要性,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二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国内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时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现实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说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体属性,而人的人性则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从而导致了育人的复杂,而作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远比制器、造物要复杂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以人为本”,是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其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的激增,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路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教育者来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知识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临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谓的条条框框为指导,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将使得受教育者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又会对现行的教育产生抵触。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和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而作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旧的框框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新的知识的创造,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此种基本素质,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正确与否的陈旧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的内在需求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

其二,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它任何活动和条件,能为个人驾驭。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遵循,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自我利益,忽视了个体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与定位。

(一)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体、轻教育的客体,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对象的绝对服从。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被异化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对受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受到激发,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生产出来,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精神,轻物质”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抵触。

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隔离开来,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试图去封闭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学校内外教育理念、内容的趋同,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受教育者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消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会负面影响冲击下,会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弃。

3.对受教育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从而具有了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以维护人的权利为准则,以人性的要求为尺度,以服务于人为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结构的优化、人性培育的全面为目的,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性,尊重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具有一定结构的高于动物的潜能。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都是人类自身具有的胚胎形式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仅仅是人类体内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如若要将之转换为现实,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要发挥这些潜能,一要营造相适宜的.发展环境,包括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还包括我们的网络环境;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三要有科学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在人类整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出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精神与经验。

2.注重引导、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引导个体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是把主体价值的培养放在根本位置。强调主体价值并不是要排斥知识,而是把知识结合于价值意义关照之中。由此,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德的培养也必然得到关注,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

3.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每个人生在世界上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体出发,认为人的终极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世界实现大同,人是自己与世界的主宰。前者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后者则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强调人的外在价值,认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实然表现。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短期内能全部得到发现和认识的。要全部发现和发挥人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仅让人实现知识的获取,同时教会人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所应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三、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大众传媒的悄然兴起,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能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的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要达到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有需要、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标准来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承认教育对象的人性,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生命体,如布伯所说的,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4]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人性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育人环境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据这一认识,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如荀子认为“捧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认为好的环境,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我们现在强调的育人环境,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尤其是在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对学生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真理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在育人环境中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氛围,以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优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理想的激励模式应该是受激励者经过努力后所达到的绩效正好符合激励者预先设置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正好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摒弃“空洞的说教”,重视对人的实际需求,关心受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我们只有通过保证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当然,在考虑受教育对象的正当利益时,应当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满足个人的持续性需要。

2.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教育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应是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说服人们的过程,要以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为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俯视受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给受教育者说话的机会,逐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

(四)丰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性化,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需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多做释疑解惑工作;多用事实来说明处于深刻变动中的当代社会现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不同地区、人群、阶层、职业、收入等背景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内容体现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入,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必将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起全体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人的民主法治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把对社会主义公民的民主法治教育列入重要内容,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激励我国公民勇敢走向世界的平等意识和开放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三

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我认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对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与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家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如下:1。让儿童独立地、主动地成长;2。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训练及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不是只受成人的控制;3。学习从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够给予、分享及接纳情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抚爱;4。学习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并获得快乐的、积极的体验;5。使男女儿童同等地发展个性与才能;6。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和营养;7。发展与练习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8。初步认识及支配周围环境,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积累和和运用知识;9。发展语言,学习新的词汇,并理解别人的语言;10。发展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二)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是必要的。

乡村都市有土、洋之分,虽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无论景观、房舍、建筑,都有差别。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风的无非是几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车辆,想要玩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恐怕都找不到足够的空间,父母应多带孩子们到乡村、田园玩玩。若做不到,则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间,可放些砂石、野草,虽无大自然之宝,但也聊胜于无,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身体,弄脏了还可以洗,最重要的,从中玩出野性,常能影响未来的雄心壮志及达观进取的精神,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积木可以培养出来的。

(三)多给予孩子鼓励。

对孩子的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一个良好的自我系统的形成,有赖于主我与客我的积极互动。幼儿很希望从教师、父母、同伴那里得到自我认识。孩子还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从中获得关于自己的印象,如果他面对老师的漠视,他还敢向老师表现自己吗?我们知道,幼儿如果得到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征,反之就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促进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逐渐具有合作的意识。如游戏“照镜子”一课,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个幼儿拿镜子,一个幼儿对着镜子往额头贴红点,看哪一组贴得又好又快。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应该怎样改进等。在这里,教师应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学前教育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文化课本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家长及幼师们能紧抓孩子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无限潜能通过学前教育激发出来,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坐下良好的铺垫。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四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xx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五

根据《幼儿园工作章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素质教育的精神制定本方案。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环境及教师素质的全面、综合评估,进步幼儿园保教质量,推进幼儿园(学前班)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得到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

1、教师能适时、适度地观察、参与和指导幼儿的一日活动。

2、教育活动寓幼儿的游戏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体现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和适宜性,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功能的作用。

3、教师能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成为幼儿的需要,幼儿能产生学习的愿看与内在动机,主动、有效地学习。

4、教育过程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和自主的机会,幼儿能通过自己地探索、观察、体验、选择、表达、操纵来学习,充分尊重幼儿在生活及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5、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情绪饱满,留意力集中,使幼儿在生活、游戏和学习中真正感到欢快、幸福和成功。

6、教育活动的组织能面向全体幼儿,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个性、

不同特点、不同要求、不同水平。

8、教师具有开放的思想,能将幼儿班向家长开放,随时接纳家长的幼儿教育参与,开展多种多样的家长活动和亲子活动,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交流密切。

1、文化水平测试:语言、计算。40%。

2、自理能力考查。30%。

(1)自己会穿衣穿鞋;6分。

(2)自己能梳头、刷牙;6分。

(3)自己会整理书包;6分。

(4)自己能端饭洗碗;6分。

(5)在父母眼前没娇气。6分。

3、行为习惯考查。30%。

(1)穿着整洁;5分。

(2)稳定扔垃圾;5分。

(3)不说脏话;5分。

(4)不打架骂人;5分。

(5)看书写字姿势正确;5分。

(6)能知晓简单的安全常识。5分。

1、教师岗位目标考核内容作为绩效工资挂钩的重要指标。

2、幼儿教育质量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篇十六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