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名人(模板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1:44:52 |
  • ZTFB |
  • 11页

每个人都需要做总结,无论成败与否,在探索中总结,在失败中总结,在成功中总结。结合案例和实例进行说明。总结范文带给我们启示,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的角度。

我的家乡名人篇一

我家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爸爸。他高高的个子,看见人总是一脸笑容。我的爸爸在我家附近可是小有名气,他人缘好,会烧一手好菜。

爸爸对美食情有独钟。平日里,他一有空就研究烧菜的书,只要电视上一出现美食类节目,他就连忙凑过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生怕错过学习的机会。他还常常照着做,反复尝试比较,日子一长,爸爸的厨艺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

爸爸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他烧出诱人的美食,把我和妈妈、爷爷、奶奶都养得白白胖胖的。他做的砂锅鱼头更是一绝,汤汁鲜浓,汤色如乳,鱼肉白里透红,细嫩似豆花。夹一块吃起来,鱼肉肥而不腻,鱼脑黏而不烂,鱼汤鲜而不腥,吃上一口,美过天仙。我每次吃都能吃下一大碗,吃过后,嘴里还有鱼汤鲜美的'味道,让人大呼过瘾。

别人家办喜事,总会请我爸爸去掌勺。每次,桌上的饭菜几乎一点也不剩,每个人都撑得直打嗝,还不时咂咂嘴,回味着饭菜的味道,脸上漾着满意的笑容。一次,我到厨房去,发现爸爸正忙得满头大汗。一个叔叔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眯眯地对爸爸说:“峰儿啊,吃来吃去,还是觉得你烧的菜好吃。我以后做事就找你来烧菜。你的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去当厨师?这样,你来我厂里吧,我保你赚大钱。”爸爸连忙推辞了那个叔叔,诚恳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不想赚多少钱,我的工作很稳定,我只希望能照顾好我的家人。”说完,爸爸又转身去忙菜了。听了这番话,我的心中涌起了一阵阵暖流。

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时刻爱着自己的亲人的厨师,一个众人皆知的普通人。

(指导老师:丛亚忠)。

我的家乡名人篇二

这是一篇450字作文,题目是朱芳雨,范文中讲述了朱芳雨国家篮球队队员,从小训练就很刻苦,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进入了国家队,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欣赏下这篇文章吧!

我的家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得数不胜数。

今天,我要介绍的名人是国家篮球队队员——朱芳雨。

朱芳雨生于19xx年1月5日,汉族;身高201cm,体重100kg。现服役于国家篮球队,在对的位置是小前锋。

19xx年9月被广西省体校教练苏国培看中了,之后进了体校。19xx年9月,年仅15岁的他进入了广西男篮。同年底为了寻求更大的空间,经体校朋友牵线进入了广东宏远队。12月份要随队去郑州参加全国男篮冬训,而被国家青年队看中。19xx年,朱芳雨成为宏远队正式队员。20xx年至20xx年的cbn赛场上代表宏远队出场,经过两个多月,他成为cba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20xx年6月中国男篮主教练王非将这颗新星召入了国家青年队,司职小前锋。那一年的8月,他随国家队去北京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夺得第二名。入选了nba训练营。这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我的家乡名人篇三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哪座城市能与南通相比,在这里深深地打上一位清末状元的烙印——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张謇。

张謇为我们南通作出的贡献可大了,如果没有张謇就没有我们现在南通的辉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謇会了,张謇会又称南通商会。这里除了拥有一般的功能外,更是体现了传播一种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张謇先生延袭下来的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文化传承。张謇创造的南通商会能闯能拼,他们南征北战,商行中外,在造船,建筑,家纺,五金,新能源,矿业和电子等领域上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还有张謇创办的大生沪事务所,这些静默的建筑物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张謇和大生事务所的峥嵘岁月。大生事务所原是账房,是张謇在上海考察的落脚点。张謇先生通过创办的事务所不断地向南通发回考察信息。最终张謇把这些信息整理归纳让南通跟着发展,使得南通的经济水平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张謇还开发了狼山,军山,剑山三大景区,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等等。

张謇不仅在我们南通事业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学习上张謇也是我们的榜样。

张謇作为南通清末的第一位状元,他的成绩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张謇少年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怀上了兴业救国的远大志向,为此他每天饱读诗书。有一次,张謇晚上生病了,他便去诊所治病,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回到家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写作业,父母都劝说他去休息,可一切都是徒劳的。他热爱学习,自己还总结出了今日学习今日毕的道理。他这种学习的劲头给我们做了很好示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家乡名人篇四

我的家乡有一位名人,那就是“逮黄鳝能手”——朱伯伯。大家都亲昵地称他“黄鳝王”。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对黄鳝的需求也大了,可黄鳝越来越难抓,朱伯伯抓黄鳝却能手到擒来,我心里可好奇了。带着这个疑问,我做了一回小记者,去采访我们的“黄鳝王”朱伯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朱伯伯从小就在水边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摸鱼的本领,特别是逮黄鳝。一进他家院子,就能看到满地用竹子做的“l型”笼子。我好奇地拿起一个仔细观察:竹笼子的其中一端开口处有一个可以打开的活动的盖子;另一端口有用竹签做成的圆锥形倒刺。我好奇地问:“这些笼子是干什么的?”朱伯伯说:“抓黄鳝就靠这些笼子了!”我更好奇了:“难道黄鳝会自己跑到笼子里不成?”只听朱伯伯说:“黄鳝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白天喜欢在多腐植质的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夜间出洞觅食。知道黄鳝的这些特点,你就可以逮到它了。”我还是似懂非懂,只见朱伯伯娴熟地把一条大约二十厘米长的蚯蚓,串到一根竹签上,然后把有蚯蚓的竹签,固定到“l型”笼子有倒刺那一节里。朱伯伯说黄鳝喜欢夜里出来找食物,特别喜欢蚯蚓,闻到蚯蚓身上的味道就会自己顺着味道去找。只要它从有倒刺的进口钻进笼子,就出不来了,只能做瓮中之鳖。

装好这些笼子,太阳已经西斜,朱伯伯说可以去下笼子了。走到一块水稻田边,朱伯伯像侦察员一样左顾右盼,然后用铁锹在田埂边铲了几铲子,接着把笼子有诱饵的一端顺着田埂,埋在水里,另一端露出水面,上面盖上草,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隐藏笼子,二是留出气孔,防止钻进笼子的黄鳝闷死。就这样,朱伯伯一路侦查地形,一路下笼子,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下完所有笼子。朱伯伯直起腰,爽朗一笑,说:“明天大清早就可以收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朱伯伯家,跟他一块儿去收笼子。只见朱伯伯熟练地打开一个个笼盖,然后将笼子里的“收获”倒进准备好的大塑料桶里。有的笼子里有三四条黄鳝,有的笼子里还有泥鳅、小鱼甚至小龙虾。这些小东西一起倒在桶里,噼里啪啦的,好不热闹。看来今天朱伯伯又是大丰收。

由于家乡近几年开挖了一个“万亩荷塘”,每年都会召开一个“荷花艺术节”,荷塘的面积大了,黄鳝也多了,现在逮黄鳝和小龙虾已经形成一个产业。在朱伯伯的带领下,村民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打心眼里佩服朱伯伯逮黄鳝的技术,他真不愧是“黄鳝王”!

我的家乡名人篇五

我的家乡在新密,是一个名人的故乡。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作家、画家、科学家,还有歌星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我觉得我的奶奶也可以算是个家乡的名人。

我的奶奶很平凡,六十来岁,个子不高,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上顶着的黑发里参杂了些许白发。

虽然奶奶长相平平,却有一双不平凡的巧手。这双手不仅会干活,还会做出美味的佳肴。我家房子后边有一块土地,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菜都是我的奶奶一手培育出来的,我特别爱吃。奶奶有自己培育出来的蔬菜,做出了令人吃了还想吃的饭菜。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的饭菜了,不仅是我,爸妈也是。有次,客人来家里做客,都会吃到奶奶做的佳肴。客人们总会忍不住夸赞奶奶。

总之,我的奶奶在我心中就是名人般的人物,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奶奶。

我的家乡名人篇六

我的家乡在南京,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曾经有不少伟人,在那里创造了许多丰功伟绩。例如爱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我最敬佩的,还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陶行知。

陶行知前额宽大,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加在鼻梁上,虽然乍一看看不出什么名堂,但是你一细看,就能感觉到他沧桑的眉宇间有一颗美丽的智慧之星。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一次,陶行知一位朋友的夫人前来看陶行知,并气呼呼得说:“我家儿子太不懂事了,真是的,把我前几天刚买的金表拆坏了,害得我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陶行知听罢,连连摇头,说:“哎呀夫人,你可别打坏了一个'爱迪生'啊!”接着,陶行知又亲自来到夫人家,领着孩子来到了修表店,看修表师傅修表。他们看着师傅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一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把零件一个一个组装起来,再给机器浇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块六毛的修理费。事后,陶行知深有感触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块六毛钱是学费,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与其因为孩子拆了表而揍他,不如花一点时间,让他去学习。可别让棍棒打跑了一个‘爱迪生’啊!

本来犯了错的孩子,在陶行知的教育下,成为了一名‘小爱迪生’,可见他是一个多么爱孩子的教育家啊!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另一男生,于是马上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这个男孩早早来到校长办公室门口等低着头等待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给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果是奖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了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在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你的,因为我叫你不再砸人,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男孩更加惊疑了,睁着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果还是奖你的,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个男生是不遵守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正义、善良,敢跟‘坏人’做斗争,应该奖你啊!”男孩忍不住了,流着眼泪呼喊:“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校长笑了,又掏出一块糖:“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我的糖没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话语像胜利的赞美一样鼓舞人心;他的微笑像春雨一样滋润心田;他的鼓励像号子一样催人奋起!

我的家乡名人篇七

摇曳的灯光下,有一白发苍苍的老叟,而在他的心里,有一日新月异的南通,他就是南通一人,轻工业的巨人张謇。

张謇自幼聪颖好学,不论何时何地,都带上一本书。有一年夏天,蚊虫滋盛,小张謇一心想要读书,可没多久腿上就布满了红包,怎么办呢?他就让家人取来两个盛满水的大瓮,将脚插入其中,蚊虫就无法干扰他了。只见他抚平书页,仔细阅读,那红扑扑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像比吃了蜜还要快乐,竟连晚饭都忘记吃了,经过书香的熏陶,小张謇的才华突飞猛进,并在科举考试中锋芒毕露,高中状元。

高中状元不久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张謇与老师翁同龢之间书信来往频繁。在信中,他坚定地说: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并亲自在战后赴日本,经过七十余天的考察,他充分体会到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社会发展,呼吁清政府进行效仿,不幸失败。

仕途走不通,张謇便回到家乡,施展他的政治抱负。那里要新建学校,那里要疏通江水,哪里要开垦种田,哪里要安置流民,他都亲力亲为。白天他跑地方,了解民情;夜晚,他铺开地图,进行规划,并安排第二天一天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南通形成了一城三镇格局,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残有所学的理想状态。

在做讲解服务的过程中,有人曾这样问我:张謇为什么要这样为南通卖力?我说:张謇追求的不是名与利,而是百姓安居乐业;他所希望的也不是钱和财,而是国家繁荣昌盛。濠南别业二楼大厅悬挂的《荷锄图》就是最好的证明:退出政坛的张謇甘当一名农夫,在江海大地上经营他的实业救国事业,想要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可行道路,以此示范全国。所以怀有如此抱负的张謇,怎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是啊!张謇的一生为民着想,为国分忧。面对国难,他义无反顾地在南通试点,躬身实践,以便让全国效仿。他是南通的农民,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我的榜样。

我的家乡名人篇八

家乡的名人有很多,但是,令我最最钦佩的还是我们教英语的孟老师。

孟老师是教育局英教办公室的主任,也是我们补课的老师。孟老师说起英语来如关不住的水龙头,似乎怎么也说不完。“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陆陆续续回到了教室。孟老师来到了教室,先把我们的名字点了,然后进入了美妙的'课堂!首先,孟老师先让我们不认识的单词用横线划出来,然后老师一一把不认识的单词用音标写出来让我们拼,“拦路虎”就这样被我们清除掉了。下来,就进入了学课文的阶段了,学完课文,就下课了。第二节课时,我们先把上一会学来的音标复习一遍,在学四个音标。音标学完后就开始对练习册。

这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名人——孟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家乡名人篇九

我的家乡在湖北,那里的名人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这天,我就摘下天空中最大最闪的一颗星来为大家介绍吧!他就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自小就跟着其父李言闻学医,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起初,此时他的父亲不同意他当医生,要他考官,但李进珍一心想学医,李言闻拿他没有办法,之后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如去任王府“奉裙正:,兼管良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回乡后,立志编写关于草药的书,之后,李时珍翻山越岭,走过几十个地方,采集各种草药的知识,每有一件新发现,他都会记在他的《本草纲目》上,让后人对草药有了认识。

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了一种草,那种草李时珍从来没有见过,他听飘过的一个农民说:“这种草有毒,有一个人吃了这种草,便全身没了知觉。”李时珍听了,便想自己亲自尝尝,那个农民劝他不要吃,留意中毒,但李时珍不听劝,摘下一小叶放进嘴里,过了一会儿,身体感到麻麻的,没有了知觉。

过了一会儿,李时珍睁开了眼睛,他躺在那个农民的家里,李时珍醒来后,立刻拿起背包里的纸和笔,记下:“吃下后,全身麻,没有知觉,就叫它“麻草”。李时珍谢过农民,就继续编写《本草纲目》。

我从李时珍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此时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我的家乡名人篇十

一说起家乡的名人,我就想到了这位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孔繁森。

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便任命他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村民一起收割,打场,修水利,干农活,是百姓心中的好领导,人们对他十分爱戴,他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他返回了故乡。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在4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拉萨八个县区里的公办学校和一般农村小学,把入学率由百分之四十五提到了百分之八十。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好领导,他说:“人民政府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孔繁森,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的家乡名人篇十一

邹伯奇——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他是大沥黄岐泌冲人,清代末期著名科学家。对光学、天文学、乐律学、数学、力学、地图绘制和各种天文器械制造都很有研究,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底板至今仍然能清晰冲洗。对于多年来钻研摄影技术的人们来说,邹伯奇就是他们的鼻祖,是值得他们所钦佩的。

邹伯奇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即使光学知识现在已经成为初中课本上的科普常识,可是在150年前却是尖端科学。面对清代末期,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下,邹伯奇却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证实了一个又一个科普原理,为中国的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邹伯奇并没有停在钻研科学原理下,而是努力攻破接二连三的难点,甚至尝试“变而更之”,见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于1844年制造出“摄影器”。而他不仅仅在科学界上作出种种贡献,就连在文坛也有属于他的巨著《摄影之器记》……虽然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与世界同步,但是摄影术上,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发明的。最使人惊奇的,莫过于是邹伯奇遗留下来的五张玻璃底片,即使经历过一百多年的沧桑,但仍然能洗出清晰无比的照片,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相机。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如今社会上的“豆腐渣”的工程,就是因为现在的人缺乏与邹伯奇一样的细心观察身边一切事物的习惯,才会令更多的人蒙受经济以及生命的损失。其实,我们身为南海区的中小学生,应该以我们家乡的名人为榜样,从现在开始,留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也许能象邹伯奇一样,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弄清楚每一个科学原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封建迷信为耻!”其实这句话从清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只是人们始终不相信科学,总认为那些荒唐的封建思想才是真理。邹伯奇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坚持无神论自然观。他从不迷信,以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帮助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有一次,他就用科学知识来破除了借迷信来反对禁烟的谬说。封建思想留在人们的脑中“只有害而无一利”。我曾经看过一个事例:在非典大流行的.时候,竟然有一些人说了几句荒唐的话:“只要每天上三支香,在神明下叩三个响头,那么亲人们就会痊愈,不再受病痛的折磨。”结果可想而知,患者家属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使患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设想一下,封建迷信真是害人害己!只有,邹伯奇那种“坚持科学,破除迷信”的精神,才能使中国有真进步!我们应以邹伯奇为榜样,为我们的自豪。

在清代末期有如此学识和人品的人,只有邹伯奇,他得到了清廷高官的重视。本来,邹伯奇可以在清廷享尽荣华富贵,但他却接二连三婉转地拒绝了。其实,邹伯奇清心寡欲,志向高远,视科学研究为自己的使命。他对功名利禄没有一点儿兴趣,不参加科举,只潜心于钻研科学。因为邹伯奇生于清代后期,当时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中国因为经济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邹伯奇深感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科学技术不发达,从此邹伯奇历史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献身于学术。现在,周围都有着为荣华富贵的争吵。可是,像邹伯奇一样清心寡欲、志向高远的人实在难见。现在的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着目的,纯粹为了爱好而努力工作的,几乎灭绝了。但是我相信,身为21世纪的中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能够分辨出对错,千万不能为南海区抹黑,更不能为祖国上抹黑。

我的家乡名人——邹伯奇,我们赞扬您,我们以您为自豪,以您为榜样,迎于您的190岁诞辰,我们将努力学习,誓要成为一个为祖国争光的栋梁之才!我们将以您多年来“坚持科学,破除迷信”的行动,牢牢记在脑海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