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5:48:19 |
  • ZTFB |
  • 9页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的事情进行反思和评估,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一环。怎样学习和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和舞蹈风格?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一

最近由于组织五一凤凰自助游的活动,很多朋友都问我一些问题,尤其关于“出发”这个事情我是怎么做到的。曾记得一个骑过川藏线的朋友说,只要出发,就能到达,你不出发,就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你不能沉下心来,就什么也做不到。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旅行给了我灵魂,让我觉悟,参悟人生。

问问人们,想去旅行吗,想背着包去远方流浪吗,想环游中国、环游世界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一脸憧憬的说,想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件事最难的部分,不是钱,不是英语,而是是否具有这份勇气。是否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我们都知道第一步最难,只要踏出了第一步,你就不会轻易停下来,就会持续的勇敢往前走。正如有位旅者说的,当你决定要出发时,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其实,旅行要走的',是一段心路!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人背上比自己还大的背包,去漫游世界,去看一看世界再回来,不管工作和生活多忙碌……你有这样的梦想吗?每次旅行,在当时都是辛苦而疲惫的,拿着地图赶时间,拍照,徒步,适应当地人的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吃不习惯的食物。听上去真是不怎么样啊。但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枚挂在记忆里,温暖发亮的茧。

也许我们找了太多的理由,才让我们的步伐迈不开,走不远。只要想旅行,拿起行囊便可,徒步可穿越可可西里,一匹瘦马可以纵横蒙古草原,一骑自行车能游遍中国,一辆摩托能环游欧洲;对于旅行,我们缺的不是时间和金钱,缺的是是那种想出发就出发的勇气、果断,缺的是一种正确直面的态度!一部iphone4s,可去西藏尼泊尔玩一圈;一个lv差不多可以遍游中国,一个爱马仕,欧美一遍也回来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掉一辆保时捷或者法拉利跑车的钱;那时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变了,不会在那么轻浮,不会再追求奢华的高贵生活,不会再重视金钱胜过珍爱生命。

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名牌;富裕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奢华。晚年时可以给后代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不是你拥有过的一件件过气的名牌。

一个背包,一台单反,一个会拍照的爱人,一份喜爱又自由的工作和一颗说走就走勇敢的心,那便是我认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当然旅行就要选择与你步伐一致的人同行,如果没有,那就一个人。一个人出走注定会有那么点孤独,欢愉的孤独是什么?城市游吟诗人李志让我体会孤独的别样滋味,尤其他的那首《天空之城》。听李志的歌总能恍惚的产生一个北方冬天的意象——白色的天空,干裂的树枝,刺眼的阳光,实际是冷的。我们以为那是温暖的,是因为我们隔着玻璃。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旅行,好像一次远行,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去拉萨,围着拉姆拉错湖走一圈,据说修行好的喇嘛眼睛很清澈,那匍匐在山路磕长头朝圣的身影告诉我什么是信仰,还有仓央嘉措,那不负如来不负卿,聪慧又多情的六世**。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想多远,走多远。身体健康的时候,把每一分钟都活到极致!-------这是一位驴友经典话语,当然也是我的心声!

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趁着年轻去流浪,只为给叛逆的灵魂找一个出口。

关于旅行关于青春,我能说的其实还有很多,这需要你同我一起在路上慢慢听我诉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二

云南晋宁县上蒜镇,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的地方,提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些年,双休日或晚饭以后,我和妻子都会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散步和锻炼身体。可以说,以单位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围内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这次有机会应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风的目的来上蒜,意义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绍情况,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古迹、村民的民风民俗及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先说说金砂村,据说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黄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个寺庙,所以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金山寺。传说,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这里还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经沉过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现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状,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变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建设和海口河的疏泾、盘龙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陆地显现出来。最早来金砂这片地方居住的是张、杨两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还流传着“张家先来半个水,杨家后来半个山”的俗语,高度概括了张杨两家来村中的时间和位置。

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惊叹于村中那几十米高、几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的文物。村中老人说,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个小岛,山形就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石鲸鱼,还有张开的两翅。在水位下降以后,这里才有人居住,因这片地方石头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石头盖房子,把原来的山形破坏了,也破坏了村子的风水。

据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小山是个孤岛,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汉朝庭被战败,他的军队来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银、生产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员从挖掘出来的还没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缕玉衣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不把金印传给下一代滇王或者随身带到别处,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坟墓里的原因。因为在汉代,金缕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统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赏赐给功勋着著的刘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缕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个重要证据。据考证,在滇王墓地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的玉片的出产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样。

而古滇国的这些珍贵遗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传着山上有金马出没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家来得早,认着个荒山脑;王家来得迟,认着堆鹅卵石;冯家敲得只金马脚,从山买到河”。这些话不仅说明了村子里几个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时间顺序,也预示了冯家人从山上得到了财宝。

据当年参加发掘并亲眼看见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说,在他小时候,山上的青铜剑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层,随便找根树枝就可以刨出很多来。他还说,在山上挖掘出来的一些铜人的服饰、装扮居然和日本国的传统和服一样,这一物证还曾经引来众多日本专家、学者的好奇和考察。

这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们的陪同下,先后来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在滇池边划小船体验渔民生活的同时,还详细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以种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车、面包车、轿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有生产生活,村里还建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在广场跳健身操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随着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卫生厕所的修建、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环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每个村子通过几百米的村庄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环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经认不出、找不到了几年前来这些村庄的村间土路。

糟鱼、臭豆腐、新鲜鱼虾、鲜花是这一带的特产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陈年老酒的兴致,我们一行十余人荡舟滇池,游览白鱼河湿地公园,无障碍的说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间远观滇池风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园、湿地的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安详与静匿。

想着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要为上蒜的村民写一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认真的记下了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新生活。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三

1.(共4分)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父亲对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任意答出四点即可,一点1分。)。

2.(共4分)答案提示:从形状、颜色、神态等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草垛的特征。(2分,任答两点即可)“草垛像……太阳”,用比喻写出其形状和颜色;草垛“高矮胖瘦”,“……蹲在……默不作声”用拟人写出其形状、神态。(2分,举例1分,简析正确1分)。

3.(共4分)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表述不强求一律,一点1分。)。

4.(共4分)前后呼应,深化文章的主旨。(2分,一点1分)。

仿写示例:田野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2分,句式相同1分,揭示景物寓意1分。)。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四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早晨醒来,天已大亮,太阳都出来了,我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化窗花,看见外面地下一层白雪,墙上的黍杆帘上很大一堆黄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五

我喜欢将近黄昏时的夕阳,尤其在这种凄凉的秋冬季节。在这宁静的乡村,放眼望去,是空旷的平原地带上宽阔的田野,稀疏苍老的树木,淡蓝色的.天空,以及混沌似的白云……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平和惬意。那永远不会让人厌烦的鸟叫声在耳边时时徘徊,轻盈的敲打着乡村的寂静,而又活跃的为这画卷般的乡村增添色彩。

几只喜鹊在村庄不厌其烦的大声鸣叫,丝毫不在乎这冬的寒冷荒凉。萧瑟的北风懒懒地拂过,几片枯叶缓缓飘落,悠然落地,轻轻敲打着时光。此刻我的心平静如水,就像这季节,经历了无尽的繁华,春华秋实,如今,落叶归根,一切归于平静。夕阳辉映着时光的霞,时光不老,生命没有停止孕育。夕阳渐渐收敛它的光芒,寒风四起,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是窃窃私语吗?不,它们在呐喊——用他们的语言耀武扬威,沧桑的声音是那么有力。随着那些即将凋零的枯叶随风摆动的声音我听到了大树的呼吸,凛然正气、豁达而不卑不亢。既是勇士又是见证者,见证年华依旧,见证匆匆岁月,见证淡淡红尘。时光在它们身上刻画年轮,而在我们的眼睛里沉淀成稳。

欣赏着这夕阳的美,若有所思,生命,如四季繁花,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六

思量再三,他还是在孩子上学后给她提出了那两个字:离婚。

按说结婚15年,年近不惑,孩子都10岁了,他不该主动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的。其实他也不想的,一个男人,尽管外面有了挥舞的彩旗,但他内心还是想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彼此相安无事的。但事实往往并不如人意,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直隐身幕后的彩旗开始逼迫,他必须面对二选一的选择,就如一道数学题,他必须选择唯一精确的答案。

一边是她越来越苍老的容颜和整天不休止的唠叨,一边是青春年华凝脂如雪如火如荼的.撩拨,于是,感情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后者,在青春的比较里,她被他最终终淘汰出局。

她一直不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为了他,她放弃事业和他一起打拼,等他事成业就,她退居幕后,生了孩子,做起了他和儿子的保姆,容颜越来越老,但女人的思维告诉她感情会越来越深,只是没想到,最后的结局竟是离婚两字。

想不明白,于是大闹,把所有的委屈和不解都发泄在与他拉锯式的战争里,他要离婚,她偏不离,他要称心如意,她偏撒泼无赖。她想,既然如此,换不来他的回转也要搞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只是这一切,他们都小心翼翼地坚持着,只为了他们共同的孩子。

孩子不懂,依旧亲切的和他们相处,拉着他们的手,很幸福的笑。

两个月过去了,她丢掉了所有的贤淑把街头泼妇的招数都使了一个遍,而他离她越来越远了。她累了,突然一天仿佛想通了,于是,她答应与他离婚,但有一个条件,离婚前的一个月,他要每天准时回家,然后每天上班前给她一个拥抱。

他想这是他欠她的,他应该还。于是,就如他们新婚时那样,他们开始了一个月的相处。一开始他不习惯,甚至是动作呆板。之后,看着儿子怕着小手欢呼的样子,他随意了很多。而她总在他耳边说一些小细节,衣服熨好了挂在了哪里,鞋子那双能穿那双不能穿,喝完酒要多喝点水……他抱着她,感觉也不是那么吃力了。看着她有些发福的身体,还有眼角的皱纹,他感觉心里生生的疼,这些都是陪他走过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老了,而他在商海滚爬里越来越有男人的魅力。岁月沉淀,他和她的分歧也许就是来源于这些吧。

一个月过后,他竟然再没有提离婚的事情,反而每天准备回家,继续着拥抱。她想他是放弃了外面飘扬的彩旗了,因为他说他要还她一生的拥抱。

他们也许在最后的关头都明白了,有时爱情就在那一个不起眼的拥抱,分也好,合也好,一个拥抱可以拯救很多用其他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明白的时候,为时不晚最好。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七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夜晚,总是那么寂静、清幽。没有城市夜晚那么喧嚣嘈杂,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泥土芳香,让人陶醉。星星点点昏暗的灯光,显得那样自由庸懒。蛙声阵阵,以及偶尔传来的犬叫声,却构成了这静夜里唯一的交响曲。曾几何时,倘佯在这样的夜里,欣赏皎洁的月光。没有太多的世俗成规,无拘无束,敞开心扉,去拥抱自然之夜的静谧。

国庆节放假,也什么别的玩场。就回乡下老家住了几天,消磨空闲时间,但主要是为了多陪陪父母,因为平时回家都很匆忙,也没怎么和他们多住几日。天公作美,国庆节假期天气特别好,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特别能让人感到愉悦。在老家度假的几天里,我也顺便去了许多儿时曾经玩乐过的地方,寻找那些逝去的欢乐记忆。那些地方有的还依然如故,没有丝毫改变;而有些早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影子。看到那些曾经陪伴自己长大的地方,留下过儿时多少欢声笑语和喜怒哀乐。难免触景生情,心生无限感慨,真是“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经年流逝,那些儿时的美好记忆也会永远被珍藏。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傍晚时分,是乡村最欢乐、最有人情味的时刻。村里乡亲们在做完一天的农活之后,此时都纷纷回家,他们稍做清洗整理,便集聚在村里空旷的晒场上,谈天说地,互相聊家常里短。而小孩们也会成群结队混在一起,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笑声是那么的天真无邪。我想如今的乡村傍晚又会是一个什么景象,是否还会像我们小时一样呢?我便迫不急待溜出家门,到儿时常去的地方看看,相信会有一点意外收获。

趁着黄昏暮色,漫步在乡村街道上,远近已经有少数乡亲家里亮起稀疏灯光。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徐徐秋风拂面吹来,凉意初透。经过空旷的晒场,有几人已在那里窃窃私语,不知再聊些什么,偶尔能听到阵阵笑声。有几个小孩在那里追逐打闹,欢乐无比。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与我们儿时相比,如今这里却显得冷清多了。那时,农村只有少量几台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方式,乡亲们就集在一起聊天说话,孩子们集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既能打发空闲时间,又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有电视、电脑,人人有手机,娱乐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人们在空时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多了,都会去寻找感兴趣的玩乐方式,慢慢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人情味也谈了。

倏然之间,夜幕已经降临。秋天的夜晚,凉意渐浓。在晒场上悠闲的乡亲们,玩乐的小孩都已经散去,各自回家了,四周显得那样寂静。乡村的`夜晚恢复了平静,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近。如钓的新月慢慢升上天空,在朦胧的月色下,远处若隐若现起伏的山峦,笼罩在沉沉雾霭之中。村里一排排新旧相间的房屋,错落有致。置身这样的乡村之夜里,心里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静静的聆听,独享这份清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叫和蛙鸣,划破了寂静的村庄之夜,仿佛是的为这静夜奏响的天籁之音。儿时的感觉又浮现在眼前,让你欢喜万分,只是现在的一切似乎多了一些杂味,令人心酸。夜依然那么寂静,真希望能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一份纯真,少一点名利纠隔;多一些和谐关爱,少一点冷漠无睹。能让这乡村之夜依然那么美丽静好。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八

萝卜拔了留下一个坑,麻雀飞过留下一道影,无论我们做过什么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生而为人,一生结束,多多少少,我们总会留下点什么。

是留下光芒和温暖,还是留下黑暗和寒冷?是遭骂还是被怀念?是由我们活着时在岁月的流逝中点点滴滴慢慢形成的。我们活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动过谁?帮助过谁?损害了谁?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不要以为我们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还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了什么,上帝都给我们一笔一笔细细记着。到我们死,他就审判我们了。他说我们好我们才好,他说我们不好我们就不好。没有人可以和上帝争辩。

不相信上帝的人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叫做历史的审判台。

每一个人一生结束都将遭遇自己的历史审判台。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我们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不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不配称为人。那时候再悔恨就晚了。从今天做起,从此刻做起,让自己的生命对得起人这个称呼。

承担起做人的责任,首先自己养活自己不成为负担,无论国家的,社会的,还是亲人的。我们的时代很好,已经走上公平公正公义的道路,人人付出了都有回报。你是农民,你的地种好了,无论粮食还是蔬菜,或者水果,都可以卖得价钱。你是开发商,对被占地的人不那么苛刻,对手下的建筑工人不那么冷漠,你的房屋建筑各项需要的设施都考虑十分周祥,你的商品房就好卖。你是路桥工程师,对修建的所有路桥,每一寸,都认真负责,从未出现过路基沉陷和断桥事故,你每天晚上都会睡个好觉做个好梦。你是地方官,自己不贪赃枉法,同时不让自己的亲朋贪赃枉法,是起码的,你在任一方对得起一方的百姓,把每一个百姓都当成实实在在的亲朋对待,那么不仅没有人骂你,还会人人都对你说好,当你下任了,百姓还会留恋你。

像张海迪,曹文英和曹文君,别说作为残疾人,就是作为人,正常人,普通人,她们都发出了极其耀眼的光芒,为冷漠的人间增添温暖。

如果你留下的是光芒和温暖,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看到灿烂的春天,如果你留下的是黑暗和寒冷,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不由自主浑身打颤。

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仍旧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像一捧泥巴从来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不能分割。作为单个的人,我们是要死的,整个人类则不停地在前进。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死,人类就无法前进。旧的人不死新的人就无法生。虽说人人都要死,但是死和死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死了就死了,有的人死了又重新开始生。

今年的萝卜拔了,明年的萝卜会继续种下,后年的萝卜在后面等着。

【胡萝卜儿蜜蜜甜】。

因为敢吃,所以吃出许多病。据说著名的袭击全国的非典就是从吃开始。单从吃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贫富两极分化。穷人满足温饱,富人能够吃得花天酒地甚至翻天覆地。我曾听说富人活吃猴脑的事。我还听说富人变着新花样吸毒。有了钱就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危害全人类的艾滋病与其说是性病,更准确地说是吸毒得来的病,静脉注射传播的途径更大更广。

《胡萝卜儿蜜蜜甜》流传在南方。类似的歌,还有在北方(准确地说是河北)的《小白菜》。《小白菜》因为讲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孩的故事,更好唱更流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呀。亲娘想我,谁知道呀;我思亲娘,在梦中呀。桃花开花,杏花落呀;想起亲娘,一阵风呀。《小白菜》被称为中华民歌,至今许多歌手唱。《胡萝卜儿蜜蜜甜》只是童谣,现在基本无人唱了。

两首歌两种不同遭遇。我个人认为:《小白菜》反映的面比《胡萝卜儿蜜蜜甜》窄很多,唱的只是一个名叫小白菜的孤女的苦难,《胡萝卜儿蜜蜜甜》的时代性更强烈更尖锐,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现象。那个时代的穷人多,几乎家家的状况都如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多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是一首令更多人心酸的歌,沉甸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这两首歌的不同遭遇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如果跟时代太近了,这个时代过去就有被淘汰的可能。从另一方面说,《小白菜》反映的'是人性,《胡萝卜儿蜜蜜甜》唱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贫困。

就像我们中的某些人不爱听真话一样,一首唱出真相的歌也让某些人不高兴。

歌功颂德的东西使人舒服。谁不愿意被歌功颂德呢?一个人愿意。一个时代愿意。一个民族愿意。一个国家照样愿意。

人人都歌功颂德,谁来说出真相?虽然更多的人选择了歌功颂德,懂得歌功颂德会带来无限好处,仍有一小部分人在坚持努力说出真相。这一小部分人纵然知道说出真相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真相,这些,这许多真相,有的需要揭露,有的则需要掩埋。差不多人人的情形都一样:对自己有利的真相需要揭露,对自己不利的真相需要掩埋。难道不是吗?我就有需要揭露的真相,当然我也有需要掩埋的真相,这两样真相我曾经都说过。总之,一切真相,无论发生还是结局,都任其自然吧。

胡萝卜本身也有自己的真相。

一般说来,冬季的胡萝卜没有被转基因,除冬季之外的胡萝卜,那种光滑的又大又直的胡萝卜,全是转基因的。

冬季的胡萝卜,就是《胡萝卜儿蜜蜜甜》里唱的看到看到要过年的时候。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什么地方,胡萝卜都是人民喜欢的菜之一。

【糜子糜子我想你】。

糜子在古代称黍和稷,现在人亲切地叫糜子。百度说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糜子有软与硬之分。软糜子叫黍子碾的米称软米,类似四川人说的酒米即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可做糕,在中国北方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俗称黄米。相传成吉思汗统一大漠时吃的就是这种携带方便的干粮,将士们不生疾病个个身壮如牛。

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最大是俄罗斯,第二乌克兰,第三才是中国。中国糜子主产区集中在长城沿线和黄河流域。从北向南,糜子春夏秋冬都可以种植,不过南方种植极少,四川省尤其少见。我在北方流浪发现:北方人民吃的粮食非常丰富,南方人民几乎只有稻一种可吃。为了吃我宁愿自己是北方人,不太北,就黄河岸边就行。这,可能就是我热爱河南省的一个重要理由。

电脑打五笔,糜唯一可组的词是糜烂,我不清楚糜子和糜烂究竟有何关系,是不是糜子烂了叫糜烂?查字典,当糜字构成糜子读梅的音,当糜字构成糜烂读迷的音,糜烂就是烂到难以收拾,糜烂不堪,糜字单独用,有浪费的意思,糜费钱财,糜字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粥。中国汉字太复杂了。一个糜,差不多就累着我了。我乐意糜就是糜子,我亲爱的糜子。

我快五十岁,如果计算吃过多少顿饭应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清楚地记得我吃过不少于一百次糜子做的食物。多数是我自己拿糜子煮的稀饭,北方人叫粥。我不到十六岁离开出生地,到黑龙江省当兵,后来又多次到北方各省包括首都北京流浪,自认为:身体里有三分之一的血是北方土地北方庄稼,特别是黄河给我的。我相信我是长江的孩子同样也是黄河的孩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到出生地被别人甚至亲人当作外地人的原因。

我想念北方,当然北京也在我的想念之内,黄河更在我的想念之内,这些想念中,我尤其想念黄米,就是糜子。说实话,黄米煮稀饭,在我看来一点不比小米煮稀饭差。黄米稀饭吃起来更细腻更滋润更缠绵,非常适合我这样一个在人间流浪身体又不太好的人吃。

查看目前为止我的经历,在人间,我是一个被遗弃又被遗弃的人,是大地上的庄稼,各种各样的粮食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把我养育大,黄米即糜子是养育我的重要亲人。

所有庄稼,无论粮食还是蔬菜都是我血脉里真正意义的亲人。

凡养育过我的庄稼都是我的亲人,无论我承认否。

当然我承认。

很多人不承认。人间不承认庄稼是亲人的人数不清。人间践踏庄稼的人数不清。人间毁灭庄稼的人数不清。

在我的出生地,为了所谓高产,稻,已经被不尊重粮食的科学家悄悄转了基因,据说这是得到了批准的。谁有权批准如此伤害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粮食?南方,差不多唯一的粮食大米被转了基因,我却不得不拖着又老又病又孤苦无助的身体回到南方。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加想念北方。北方吃的粮食多:大米,小米,黄米,麦子,高粱,甚至还有荞子等。

我想念北方,我宁愿我是北方人,每天至少可以吃一顿黄米,就是糜子饭。

不仅我的胃想你,不仅我的肠想你,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胆我的血我的骨一样想你。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想你,你还好吗?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九

你问,阳光是什么,我笑着说,阳光是色彩,是你所喜欢的所有色彩。我说,如果阳光是轻柔的,那色彩必定是温暖的,透过你的眼,走近你的心,暖遍全身。你说,这一世,你拥有了很多,可是独却欠了一份惆怅,一份属于年夕的愁情。

惆怅,是寂寞的,是一个人的脚步,除了影子,只剩下黑夜的沉默。惆怅,是多情的,是一个人的天空,失了颜色,只剩下苍白的等待。惆怅,是孤独的',是一个人的身影,少了陪伴,只剩下无力的呻吟。惆怅,是寒冷的,是一个人的冬季,缺了温暖,只剩下垂死的挣扎。惆怅,是无助的,是一个人的沙漠,错了方向,只剩下可怕的呼啸。惆怅,像一种情,一种说不出感觉,因它的出现,原来的自己变了,变得有点奇怪,有点神经质,好像眼前的自己是陌生,可是细细想来,自己何曾熟悉过,只是记得,所谓的认识,到头来,只是虚无的回忆,模糊不清。惆怅,像一个故事,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它的出现,就像清晨的朝露,来的有点措不及防,有点心意清凉,但随着日光渐温,它的出现,倒像是多余,就连痕迹都无处安放。惆怅,如同梦中的自己,安静了,心静了,才会看清楚伪装下的真实,那是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身影,有点熟悉,但过多的是陌生,细看,耐人寻味,久看,遥遥无期。

这一世,独欠一份惆怅,无关于他人,只关于你我,因为有你,我的心依旧,这一份惆怅,今生若无缘,来生相如故。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十

(一)。

这要从二爷的死说起。

是二爷的死,让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同一血脉的人,聚到了一起。

那个夏天的一个夜晚,星河灿烂。火车在铁轨上长啸。呼呼的风吹过来,吹出了我记忆的涟漪。

但对我来说,二爷是个陌生人。我只晓得他曾是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的孩子,上过几年学,后来解放了还当上了村支书。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

不知怎的,思绪不再停留在这张苍老的脸上,而是飞到了儿时住过几年的宅子里。在那里,我曾有一个园子,园子里种着属于我的草莓和鲜花,还有几棵桃树和梨树。园子是由篱笆围着的。在园子的角落里,还生长着苜蓿和其它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后来,我来到了城市里,那个小小的园子也卖给了别人。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个种有鲜花和草莓的园子,被父母以一个极低的价钱卖给了邻居,而所得的钱还不足以买一张火车票。

也许我那园子会被它的新主人种上美丽的薰衣草,或许是种上几竿修长的瘦竹。它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千次万次,如今,我又有机会见它一面了。

火车在满天星斗的注视下前进。窗外这片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我找不出半点灯火,只有几个电线杆在铁轨两旁鬼魅似地飞一般向后奔去。

(二)。

大约过了六个小时,家乡的炊烟出现在我的眼前。

依旧是十几年前的白墙黑瓦,依旧是十几年前的泥泞小路。这里仿佛定格的画面,而只有人事代谢,显出岁月悠悠。

这一天,晴空万里,艳阳如火。

我在离二爷家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大群人沉默着等待着什么。

二爷的儿子们,有在公安局当局长的,有在地方政府当镇长的。丧事办得这么热闹,也不足为奇。

我跪在他的灵柩前,磕头,烧香。之后,就有下一个人来重复同样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与我同时到达的一些人中,有几个比我小的孩子,他们在磕头烧香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我也迷惑了,为什么要烧香磕头呢?因为这是传统,是不可改变的东西吗?

一旁的几个老太太却还在教孙子辈的孩子们如何磕好头,如何烧好香。那架势,颇为严肃。

(三)。

原本以为来了上百号人,住的问题会难以解决,但我估计错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开着车来的)在送完花圈喝几口酒之后,就匆匆离去,再加上各家都有不少空闲已久的房间,住宿也不算什么问题。

窗外,蟋蟀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吟唱。

就着这蟋蟀的吟唱和皎洁的月光,几位阿婆便坐在门前的路上聊了起来,什么王家的儿子大功了啊,什么张家的媳妇被车撞了啊,什么老焦在矿难中死了,他的老婆拿了二十万啊,无所不谈,后来又来了几个老头,说起了谁家孩子考了什么学校啊,什么教育收费太高了啊,什么哪家上一回医院用了几千块啊,又是东南西北扯了个遍。

(四)。

我睡在二爷家的客房里,这里离灵堂比较远。天空中,突然闪现出一颗极为明亮的星星,也许,这颗星是代表二爷,注视着这里的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他要失望了——白天这里热闹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死水一般的沉寂。

(五)。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再见到我的园子时,失落的心情。那里分明只剩下葳蕤的杂草还“怒发冲冠”地骄傲挺立,昨夜的梦,以及曾经的梦,却似玻璃一般,被我的所见击碎:桃树被砍了,篱笆上多了几个“狗洞”,那些曾经有草莓和鲜花的土壤里,就只剩下蒿草了。

我听说,原来的邻居也搬到了城市里去了,大约是在搞个体食品批发。他们把这园子卖给了一对姓袁的兄弟,而这兄弟俩也只是闲时在家休息,忙时出外打工,自然是没有什么功夫来摆弄什么花花草草的。

我那园子,就这么被废弃了,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只有不远处树上的几只麻雀,还似曾相识。

(六)。

在城市,时间被压缩的很短,人们在用秒来计算时间。而在这里,人们是在用小时和天来计算时间。有时候明明只是上午八九点,却感觉像下午两点。

我随身带着梭罗的《瓦尔登湖》。只为了打发被无限拉长时间。我难以想像梭罗一个人在森林里居住时的样子。我不相信我自己可以在这里住很长时间。尽管这里有时候会很热闹,但我更多看到的是死寂,宛如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里所描绘的`那样。在这里,我很看到几个年轻人,甚至于二十岁左右的人竟然屈指可数,而一多半中年人只是因为二爷的缘故才回来的。梭罗在书里说的那种劳动的充实与活力,在这里根本就看不到。田野里的庄稼在慢腾腾地生长,而老人们则常常向远方凝望。

(七)。

偶尔听乡亲们说二爷当村支书的年代,那时候开始每个人都劲头十足,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自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开始改革开放的地方只有城市,在那些大城市,纸醉金迷和灯红酒绿早已是常态,而这,又吸引着更多的农村里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富足,渴望着被尊重,渴望着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们奋不顾身地纵身跳入城市的海洋,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引用庄子的“大智若愚”时,用一个十分精辟的例子来说明:一个爱尔兰人来到美国,想过富足的生活,想喝上咖啡。他的花销更多,于是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来赚取更多的钱投入到自己的花销上,他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却也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如此,他的生活从原本的无忧无虑变成了一个时时鞭打他努力赚钱的鞭子。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少吗?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却很少有人去避免它。莫非大智真的若愚?我回答不出来。

(八)。

二爷的骨灰,现在放在一个价值不斐的盒子里。他是上午被运送到火葬场里的。古人常说人死了不过是一掊黄土,如今人死了不过是一盒子灰。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他终是逃脱不了这命运的,不同的只不过是装骨灰的盒子。

(九)。

我在夕阳的照耀下睡着了,只感觉眼角流下了一滴泪……。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十一

云南晋宁县上蒜镇,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的地方,提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些年,双休日或晚饭以后,我和妻子都会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散步和锻炼身体。可以说,以单位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围内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这次有机会应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风的目的来上蒜,意义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绍情况,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古迹、村民的民风民俗及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先说说金砂村,据说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黄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个寺庙,所以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金山寺。传说,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这里还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经沉过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现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状,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变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建设和海口河的疏泾、盘龙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陆地显现出来。最早来金砂这片地方居住的是张、杨两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还流传着“张家先来半个水,杨家后来半个山”的俗语,高度概括了张杨两家来村中的时间和位置。

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惊叹于村中那几十米高、几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的文物。村中老人说,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个小岛,山形就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石鲸鱼,还有张开的两翅。在水位下降以后,这里才有人居住,因这片地方石头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石头盖房子,把原来的山形破坏了,也破坏了村子的风水。

据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小山是个孤岛,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汉朝庭被战败,他的军队来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银、生产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员从挖掘出来的还没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缕玉衣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不把金印传给下一代滇王或者随身带到别处,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坟墓里的原因。因为在汉代,金缕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统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赏赐给功勋着著的刘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缕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个重要证据。据考证,在滇王墓地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的玉片的出产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样。

而古滇国的这些珍贵遗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传着山上有金马出没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家来得早,认着个荒山脑;王家来得迟,认着堆鹅卵石;冯家敲得只金马脚,从山买到河”。这些话不仅说明了村子里几个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时间顺序,也预示了冯家人从山上得到了财宝。

据当年参加发掘并亲眼看见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说,在他小时候,山上的青铜剑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层,随便找根树枝就可以刨出很多来。他还说,在山上挖掘出来的一些铜人的服饰、装扮居然和日本国的传统和服一样,这一物证还曾经引来众多日本专家、学者的好奇和考察。

这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们的陪同下,先后来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在滇池边划小船体验渔民生活的同时,还详细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以种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车、面包车、轿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有生产生活,村里还建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在广场跳健身操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随着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卫生厕所的修建、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环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每个村子通过几百米的村庄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环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经认不出、找不到了几年前来这些村庄的村间土路。

糟鱼、臭豆腐、新鲜鱼虾、鲜花是这一带的特产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陈年老酒的兴致,我们一行十余人荡舟滇池,游览白鱼河湿地公园,无障碍的说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间远观滇池风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园、湿地的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安详与静匿。

想着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要为上蒜的村民写一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认真的记下了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新生活。

【乡镇街道范文】二。

车驶里浙江湖州城区八公里,眸视妙峰山,就进入眉眼盈盈、妩媚与厚重的浙北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山脚下,就是水土洁净、空气新鲜、温情与野趣兼具的茶禅圣地楂树坞村。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现留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栖贤寺等人文景观。

一眼望去,楂树坞村居就像碧波上荡漾的七八朵水浮莲。农屋散落在已泛着金黄的稻田之中,青翠欲滴的竹林,灿若彩霞的桃园,映入满眼的翠绿,满鼻的绿氧,还有白鹭空中展翅,令人疑入世外桃源,简直像山水画一样。村民过着悠闲日子,与世无争。如果不是阴天,这一带风光更美得不得了。

走进挂着“湖州连盛西红花专业合作社”招牌的培育房内,一片淡紫色的花苞、形状像郁金香跃入我的眼帘。循着这诱人的花香,在百余个高低床六层格的木框里,一朵朵、一簇簇紧紧地挨在一起的西红花,正开得娇艳,长势喜人,花香袭人。我怀着一种奇妙的心情,看着花里那如同在燃烧着一般的红色雌蕊。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是一种被誉为‘红色金子’的名贵药材,原产于西藏雪域高原,而在离湖州不远的上海崇明岛就有一个西红花的种群繁育基地,繁育出了能在江南一带种植生长的西红花品种。西红花的经济价值极高,五年前,我引进了西红花的种植,也带动了村里不少农户种起了西红花,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我是第一次见到西红花。听着西红花的主人,村支书杨连生的介绍,不禁心动。

“其实,它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跟家里种蒜差不多。妙西的生态环境优良,土质又十分适合种植西红花。”从种球繁殖复壮、栽培管理、鲜花采收……杨连生笑着对我们说,他今年种下的十亩多西红花试验田已经收种了。

西红花花期每年只有一次,必须在10月份花朵绽放时采收,整个采摘、焙烤过程也必须人工进行。到11月下旬秋收结束以后开始种植,第二年5月夏种前收种,完全不会耽误粮食种植,而且在种过西红花的田里种粮食用的肥也少。眼下,每公斤烘干花丝市场价竟已飙到三万多元,并且是供不应求。花丝和种子都可卖钱,每亩西红花收入可达二万元。杨连生已将自己种植的西红花注册为“红花王”商标。目前,合作社里西红花的种植面积已有二百多亩,年产干花丝一百多公斤,三十多户村民凭着小小的西红花“红花王”致富了。

“有钱大家赚,同走致富路。”杨连生微笑着说。种植西红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晚稻实现轮作。“西红花的球精在晚稻收割之后,种到稻田中,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在球茎上方会长出新的球茎。”杨连生说,这样科学种植西红花,不仅可以与粮食轮作,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30%左右。

谈笑间透露着聪明和干练的杨连生告诉我,西红花花蕊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化瘀。最神奇的是,当用开水冲泡后,水的颜色变柠檬黄,而花的鲜红的颜色却不会变色。

回到村部会议室,杨连生着手为我们冲上一杯。只见他拈三五丝西红花,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西红花便曼舞起来,水中,西红花渐渐晕出金黄,如薄云中透出的万丈霞光。放上十来分钟,水中的金黄越发耀眼,汤色清亮。品上一口,有西红花淡淡的清香,回味。不知又添了几次水,水中仍是耀眼的金黄,而西红花却始终保持不变的本色,依然是浓重而美丽的鲜红。

不禁对西红花钦佩。其实这个过程,一如人生。经历过风雨,有人将风雨视为洗礼,将人性中的美好洗礼后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曾经本色的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颜色。在这个世上,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都不褪色,始终保持生命本色的人,能有几个呢?杨连生不正是一朵“红花王”么,从五年前一个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当地西红花种植的高手,村里致富的领头人。

西红花,这些小小的植物背后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命创造着奇迹。我不由想起谢宗玉在《遍地药香》一书中的赞叹:“草木掌握着人类生命的秘密,倾听草木的声音,寻找遍布山村的草木的灵魂,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的草木生长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们,培植着我们的心性。”

【乡镇街道范文】三。

汤汤洛水,自北向南缓缓流过,一路经山逢丘,挡不住美丽身影,昂头挺胸奔向大河,汇入大海。

我踏上这块美丽山丘,望着起伏不定绵延千里的山川,不由感慨万千。是啊,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到处是云烟缭绕,人声鼎沸的场面。起因只是这里的瓷窑一片连一片,顺着川道一直延伸到洛水之旁。美丽的洛水灌溉滋养了沿岸的人民,也在悠悠的千载风情中,摇曳着瓷窑铿锵的美丽音韵。

瓷窑辉煌于七八十年代,绵延了数百年的岁月,起于明代,穿过清朝,民国的烟云,一代又一代的瓷窑艺人,把这造福子孙后代的技艺接力棒一样的传递了数十代子孙后人,然而止于二十一世纪之初,这一座座瓷窑在市场经济的选择下,终于寿终正寝了。

望着漫天遍野的荒草萋萋的瓷窑,一座座熄灭了火种不再喷吐青烟的瓷窑,一种荒凉的感情爬上了你的心头,不由你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的情怀。因为这里人烟之阜盛,车辆之往来,城池之高大,庙宇之众多,街市之繁华,曾经为一时之雄。

如今那些衰败的街市门面虽然风光不再,但是从它们那镂刻着精致花纹的门楼上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倩影。而它们的光辉历史,如今只保留在那些长了岁月的老人的心中,提起当年的瓷窑,老人们能把那一段繁华的历史复活。

是历史选择了它们,也是历史淘汰了它们,瓷窑在漫漫岁月中仅仅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在日益竞争的经济大潮中落伍成为必然。倘若瓷窑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手中更新创造,又怎么会面临如今这样的命运呢?据老人们讲,瓷窑也曾经生产过一些细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反而一代不如一代,这真是悲哀!先人没有蹉跎岁月,从建窑到创制,并发扬光大,那是他们的业绩,不容否认;然而子孙后辈仅仅一味的墨守成规,坐吃现成,不思进取,不谋创新,那也只能导致今天关门停业的悲惨后果。

遥望悠久岁月,我无法想象那些瓷器品能在大西北一代称雄,进入千家万户。然而今天,我的眼前除了留有一两个民间艺人守着旧窑生产一些工艺品,以作为前来参观的人们留作纪念时,我再也感受不到瓷窑曾经的辉煌了。

【乡镇街道范文】四。

那一年,大学毕业,生于北方的我被分配到乡村一线。如此近距离地融入大山的怀抱、感触风物人情,我充满了欣喜与雀跃,一切恍若隔世。

提到大山,也许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往往是贫穷、落后、愚昧、闭塞等字眼。然而大山深处的美却是浅尝辄止的游客们所经常忽略的。你看,那白云深处、苗岭腹地层叠错落地布置着青瓦木房、鼓楼、风雨桥,翠岭氤氲的气息全绕着古老的寨子,袅袅炊烟丝丝缕缕地穿梭其间,寨子在宛若在山间浮动,人们犹如仙人般在空中飘浮,好一幅天上人间的至美画卷。

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民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饭养身、歌养心、酒养神,洗衣做饭或者田间劳作皆可高歌一曲,传统节日或贵客临门亦是舞蹈翩翩,忘我地沉醉于故乡的苍茫天地,身心愉悦地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恩赐,与世无争,不必庸人自扰。

那是一个初夏时节,母校的老师们来到这里追寻当年插队时的知青岁月。当年的英姿勃发与而今的步履蹒跚已有四十年光景了,我被这种精神感染了,一起奔向当年生活劳作的地方。那些村寨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风貌,他们一一走过那些草木、田舍、村庄,内心流露出无比的深情和眷恋。就是在这里,他们承载着梦想和希望一往无前;还是在这里,他们把自己潜心修炼。那些当年的村民朋友们大多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热情地攀谈追忆,时光在这一刻回流倒转。有趣的是,当年他们一起追过的那个女孩也来了,老婆婆精心梳洗了一番,与他们一一合影留念。

云上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乡镇街道范文】五。

想着应该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然穿过厚厚的大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就等桃花嫣然一笑,似乎这个春天,才能被我的乡村明媒正娶。

春风,应该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到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立春,是春风的码头。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同样是舞,这时只有“袅袅”两个词可以成全人们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村子里呼吸着的炊烟那怯懦的样子。

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窝里添柴,再干的柴火,都会制造出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中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这火灰不是事先在面粉里放入,而是在火灰中烧制的时候洇濡到粑粑里面去的,吃起来有一种火灰的清香味,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火的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暴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里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曲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父亲一仰头,就看见乌黑的瓦当上比盐巴还白的霜,无需探亲的麻雀吵得瓦花头晕。

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记录呢。

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找你让你帮介绍打工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你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显得奕奕神采。

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篇十二

最喜欢的,就是盘腿坐在沙发上,靠着靠垫,在茶水氤氲中听老公给我讲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的事。

也许是因为久居城市的缘故,也许是天性使然,古老的传说中我们这些人不就是用土造出来的吗,对泥土大概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而乡村中的气息就仿佛是挥之不去的情愁,再有的,对于童年生活,我一直以为我是平淡而贫瘠的,听着老公讲这些往事,我都会觉得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一个城市的孩子来讲,是幸福的。

坐在装修得精致、收拾得整洁的家里,而渴望乡下的那种平实与纯朴,想着去走一走田间的阡陌,摸一摸村中那棵千年的玉兰树,看一看街头已经斑驳的古屋,嗅一嗅雨后的泥土气息,或者在乡下宁静的夜里点一盏煤油灯嗑嗑瓜子儿、翻翻小人书,这些都会成为一种记忆和享受。

特别是那古老的祠堂,庄严而神圣,还带着一种神秘,随着祠堂里燃着的油灯和供香的袅袅轻烟,缭绕在梁间,也缭绕在我心里。

终于随着老公去了乡下奶奶家,那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着的小镇,八百里秦川的崴峨,让小镇显得娇小而玲珑,四周麦田青青,果树成林,从村中央穿过小镇的街道古老而破旧,依稀可以想象曾经的模样,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的熙攘之间,不时有老农牵着耕牛穿街而过,邻家的花狗紧随着主人前后。古屋破旧的门窗与白墙红瓦的小楼房交相掩映,参天的古木、红的花、绿的树,带着尘土的笑脸,慈祥的奶奶,我听不懂的方言,天空中盘旋的鸽子、打铁小铺的叮铛声,火塘里跃动的蓝色火焰、墙头上眯着眼晒太阳的花猫,鸡鸣犬吠,一派热闹与亲切的乡村生活立体而生动的在我面前铺展开来。

清晨在鸟鸣中醒来,天蒙蒙亮,此起彼伏的鸡鸣响成一片,远处一两声牛叫,和着犬吠声、院子里的人语声,都告诉我农家的一天开始了。

“睡得好吗?”老公侧起身问我。

“好的不能再好了。”

出了屋,空气里弥漫着莫名的花香,稻草味、水味、泥土味,和着奶奶家老房子散发的味道,和着奶奶手里烟叶的涩味,一起被我吸入了身体,那是一种多么难忘的味道,沁入心脾。远处的山上雾霭一片,将满目的绿色晕染成没有界限的一大片,如同泼墨。院中的花儿还没有完全开放,在清晨潮湿而清冷的空气中瞌着眼,轻轻地将花瓣舒展,花瓣上还挂着水珠,一不小心,水珠滴落在叶片上,划出一道轻痕,圆润地颤动几下,挂是挂不住的,滚落到草间,然后润入泥土。

姑姑们已准备好早饭,摆满了院中的石桌,饭菜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连小黑狗也在石桌前转来转去,从田间地头掐来的野菜,氽了水,用麻油拌了,就成了清晨就粥的小菜,馒头已经在火上腾得焦黄,只一天就已熟悉的小黑狗跑来蹭我的腿,趁着小孩子和大人不在意,叼起一个馒头就跑,大人的阻止,小孩子的追打,让清晨热闹起来。而小狗的顽皮,如同小孩子,在农家人的眼里也是疼爱有加,在给它备的那份饭菜里我读懂了这一切,它也是家里的一个成员。

相互的问候让我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在这些问候声里,夹杂着过多的方言,我只好哼哼哈哈地算作回答,向老公投去求救的目光。

“婆,你们不用和她说太多,她听不懂你们的话。”

亲情是不会随着时光而变淡的,它只会慢慢充盈,慢慢满溢。

新的一天在笑声中、在我不好意思的羞怯里用这样的方式迎接了我。

老公抓着我的手,我们踩着河水里的石头,几乎是一蹦一跳地跳到河的对面。老公给我讲他小时候和小伙伴在这条河里逮鱼捉虾米,几个小伙伴挽起裤角,用石头围住流水,慢慢地把鱼儿聚拢过来,身手敏捷地用竹筛子一下子就网住了,成绩好时,一筛子就是十来条半尺长的鱼儿。水的扑腾声,伙伴们焦急的叫声,扑着鱼的欢笑声也都随着流水流向远方,流进人遥远的记忆中。

河水依然清澈,但水小了许多,从河岸上露出的沙石可以看得出来,老公试图捉住条鱼向我显示,但试了很多次,终是无所获,我也急巴巴地上前帮忙,手忙脚乱,却还是眼看着一条条小鱼从我们手缝里溜走,而先前所说的大鱼,也是不见了踪迹,旁边有大娘笑着我们:“现在的鱼都学得精了,抓不住的。”看着日益干涸的水流,童年在河水里逮鱼抓虾的日子终是离我们而去,我终是得不到这份乐趣,在缓缓流动着的河水里,总还是有人蹲在那里洗菜、挑水、洗衣,或是象我一样把脚放在水里冰着,我只能象看风景一样看着他们,河里的水少得很多地方都落出了石头,圆滑细腻,才发现鱼不是学精了,怕是河里的水少了,鱼也少了吧!用脚拍打出的泡沫缓缓而流,和着一些树枝、菜叶,或沿河而下,或滞留在深深浅浅的旋涡中央,淤积为我心里的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失落。

站在山顶俯视村庄,看着山下的农田,看着小如蚂蚁的汽车,看着山上灿烂而明亮的山花,辨认着狼的足迹,如此地贴切大自然,释放着内心最纯美的思想,我的心情又倏忽间开朗起来。在山涧的丛林里穿行,听着山鸟扑楞楞扇动翅膀的声音,有些害怕,有些紧张,紧紧抓住老公的胳膊,但是还是不想回去,任凭草叶上的水珠打湿裤管和鞋子,在采了一大堆蘑菇之后,兴奋得几乎是一路跑着回去的。

回到家,等待我们的还有我见也没见过的山珍——腊肉炖乌龙头,而我采的蘑菇也被姑姑爆炒出来,留出的一些用开水氽了,准备第二天炖小鸡,那种美味,令我至今都意犹未尽。

在不经意间的收获总是冲淡我心中的失望,乡村的特别之处,就是我对它的陌生感,在这样的陌生里,它随意地拿出它的一样东西,就可以换回我的好心情,我不知道它还有多少令我感到吃惊的东西。

走在街上,迎面有与老公打招呼的乡人,老公热情地与他们攀谈,他们的笑容里带着腼腆,还带着一丝丝地躲闪,老公说,刚才碰到的农妇是他的小学老师,还有的几位是他的同学。

我很吃惊,怎么都没想到这个农妇会是一位老师,她苍老的不加修饰的脸和疲惫的笑容,岁月留在她身上的痕迹很重,听老公讲,她曾经是下乡的知识青年,在老公的印象中,老师曾经是美丽而明朗的,然而在她身上,昔日的影子荡然无存,据说,她后来已经不再教书,老公在某次回来,看到她在镇上的街上卖菜。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的改变如此之大,她的笑容里那一闪而过的躲闪让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甚至都没能辨别出她的年龄,是生活的重压还是别的什么,我说不清楚。还有那些童年的玩伴,今天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旧事。面对童年的伙伴,在他们的心里,是否还记得在雨中的光脚丫?看得出,他们依然纯朴,依然亲近,但是荷锄的手却有些不敢触摸老公那双没有硬茧的“城里人”的手,仿佛生怕手上的硬茧硌痛了我们,局促地将双手在衣襟上磨擦,“手上脏,手上脏”,心甘情愿地将自己退却到我们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我想起鲁迅的《少年闰土》,成年的世故是否真的取代了少时的纯真?

姑姑们向我们询问着城市的生活,小姑姑只比我们年长几岁,听说我们来了,也带了她仅两岁的儿子过来,对城市的生活,她们充满着向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渴望,我能够听出来。

从老公那里曾听说过小姑的一些往事,在她高中毕业后,在她高中毕业后,随大哥在北方一个偏远的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打工的过程里,少女的柔情都付与了自己的爱情,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无反顾的背井离乡,嫁到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村庄,待一切激情都逝去了,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不智,带着这种悔恨、伤害,又回到了故乡。

这次,在亲人的搓和祝福声中,又一次步入婚姻,并生了小儿子,一个活泼聪明的小家伙,夫妻夫唱妇和,买了车跑运输,虽然借了不少外债,但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样子,也令人羡慕。

“等我挣了钱,就去城里看你们。”

“你现在也可以去啊。”

“现在不去,没钱我可不去,让你们小瞧我。”

我无言以对,我不知道,“钱”能衡量出多少情感,但有一点我却明白,“钱”在某种时刻,会给人以自信。

老公悄悄地告诉我,“小姑让我有时间,能不能替她去那个小村庄看看她与前夫留下了儿子,怕也十多岁了。”自从离开那里,因为各种原因,小姑再没能回去过,也许在她心里,难以割舍的不仅仅是那个孩子。

古老的祠堂,祠堂里燃着的油灯和供香,木梁间袅袅飘荡的烟雾。还有那个热热闹闹的戏台,台上的人,穿漂亮的古装,苍凉悲婉地唱着大秦腔,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令人唏嘘的爱情,令人激动的千秋霸业,台下的人,跟着长吁短叹,而小孩子最盼望这个时候,他们或是围着人堆散欢;或是爬上高高的树桠,两只脚一摇一摆地荡秋千;或是在戏台旁农家起房剩下的土堆上爬上爬下,垒炮楼、挖地道;或是流连在戏台周围小贩们的摊位前,手里攥着一、两毛小票,心里暗自盘算是吃一个火烧呢,还是喝一碗甜醅……那是一种非常热闹而温情的气氛。

老公常常带着炫耀和自豪的表情给我讲起这些,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很多次,他都趴在土堆上睡着了,等醒来时,已是曲终人散,月亮高高地挂在头顶,只有几只昏黄的灯映照着小摊主们洗碗收拾桌椅,也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赶忙从土堆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往家的方向跑去。

往昔热门的戏台早已了无生机,孤零零地居于新建的村舍之间,空而旷的戏台前,堆满了柴伙、砖块,高耸的草垛旁一头老牛正慢悠悠地吃草,见了生人,向旁挪了挪健硕的身体,正视了我们一眼,“哞”低沉的嗓音,算是与我们打了招呼。而戏台俨然变成了堆积杂物的台子,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电视的普及,在那一个盒子里,装满了神奇,坐在家里便知天下事,昔日里在露天地里上演的戏剧,渐渐地也就没有了观众,旧事物随着新生事物的诞生而走向了死亡,是欣慰,也是遗憾。

还有那我一心想看一看的祠堂却被一座基督教堂所替代,我不太明白宗教,我说这些在教堂在信徒面前应该是很不恭敬的,但是看到信徒们出出进进,虔诚的祷告,我还是觉得心里有一丝遗憾,这种遗憾常常地让我想起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我想,老公也一定会有遗憾,只是他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看到信徒们进进出出,也许是现在的人们在内心缺少一种信仰、一种寄托,才在这里寻找,希望他们真能如愿找到令自己和他人平安的源头吧。

这里,不知还有多少老公的童年?而我,再也看不到社戏,再也看不到戏台上的斑澜,只觉得在现代的物质生活面前,人变得虽然富有,却不再亲切,我知道,我内心渴望的是那样一种氛围,邻里、人与人之间融洽而毫无介蒂的生存,是男女老少能围在一起唠家常的温情,以及精神世界里的单纯,我知道,我很难再见到这一幕很难再看到农妇们拉着鞋底,一边唠嗑,一边听戏,孩子们绕膝散欢的温馨了,现代文明丰富了人的生活,但也拉开了人的距离,城市如此,乡村中也日渐如此。

已是八十高龄的奶奶身体还是很硬朗,晚饭过后,我们坐在种满万寿菊、蝴蝶花的院落中聊天,夜色渐渐笼罩住我们每个人,在院中一盏昏暗的灯光的映衬下,每个人都是那么恬静,和这夜一样,柔和。姑姑们不停地向我们问这问那,讲着她们的烦恼,家长里短的事说起来又常常哈哈大笑,仿佛那些烦恼在笑声中都消失殆尽。

夜更深地向我们重叠,周围一片沉寂,远处的山影依稀可见,和几个表弟妹坐在屋前的台阶上讲故事。夜风吹来,很凉爽,不时有鸟儿叽喃一声,就没有声息,在这山村的夜晚里,我终于明白了“夜朦胧,鸟朦胧”的意思。环顾院落,树影、花影、屋影、人影攒动,这让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蚝,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陈烟雾……”以及美女蛇夜间在墙头引诱读书人的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

我下意识地转头去看墙,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老公让我抬头看头顶的群星,仰望缀满星辰的夜空,感觉自己已融入其中,在自由飞翔。这时的我,有些惆怅,有些茫然,有些难以名状:人真是渺小,就像夜空的星星。可正是这些无数个的小星星,才组成了茫茫的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都说天上的一颗星代表地上的一个人,我认真地在星空中寻觅,寻觅属于我的那颗星,以及那颗星在星空的位置。

这时的我们,心里是多么的美好、幸福与平静。

童年,在回忆中褪了色,在现实中变得既清晰又模糊,乡村里的改变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老公的童年生活就这样清晰而模糊地显现出来,童年的米花糖、童年的锅盔,童年的冰车、童年的人与事,就这样笼罩过来,虽然一切逝去,但在往昔的岁月里,有过这段经历,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至于那些失去的,在遗憾之余,是否还应当向前看,看着山村的改变,看着山村逐渐的开放,看着山村人们的质朴。

年轻的好处,就是容易遗忘不快乐。

而乡村中的岁月,那些辛酸,那些快乐,那些不为人道的故事,却在我们的头脑里扎下了根,无论何时,都让我知道,还有一种生活,岁月只能改变音容笑貌,改变不了的,是血脉中的那腔热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千古一轮月,照谁上高楼。

……。

我知道我不应该如此苛求。

乡村里的日子,是为我的好奇与新奇中平添出了许多乐趣,那里的辛酸不是为我这个异乡人、局外人所了解,我对乡村的印象来自这里,但我又很明白,它们是不一样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