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精选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4:07:39 |
  • ZTFB |
  • 11页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对同一事物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要写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一

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

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我改成100元,120等,这学生依然张口就来,我让他列式子,他低下了头,说不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意识到就算是他这样的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生活经验,如购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导,他应该能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只不过具体的说法有些不同。)。

正是这个例子的启发下,我读懂了课程标准,也树立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是班级中多数的后进生有明显改变,从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到主动回答问题,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从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当我再次看学生的成绩时,居然发现学生多数可以达到优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也许我们不必追求谁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二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三

段一:引言(200字)。

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各类知识分享与文化传承变得更加便捷。在众多知名视频主题中,关于哲学与思想的视频颇受欢迎。最近,在观看了一位网友分享的“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后,我深受启发,不禁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与体会。

段二:对道德经独特的解读(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世提供了独到而深刻的启示。在视频中,作者将道德经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强调道德经主张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内在修身养性的方法。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解释,我对道德经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段三:道德经对人心态的影响(200字)。

道德经强调以柔克刚、无为而治,提倡内心的平和与宽容。视频中,作者强调了道德经对个体心态的影响:平衡心态,保持内心宁静,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保持一颗平常心。这让我深思: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忙碌与焦虑所困扰,而道德经提醒我们,通过修身养性,调整内心,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困扰,保持良好的心态。

段四:道德经对社会的借鉴意义(200字)。

道德经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也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视频中,作者提到道德经讲究“一治天下,其不以力,而应以德”,这启示我们要推崇善行、注重道德品质,用德治国、用德行事。正因如此,我们应积极传承和弘扬道德经中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段五:个人感悟与总结(200字)。

通过观看“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学会反思、调整心态,追求宁静与内心的平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从内心修身养性。道德经中的智慧应被更多人所了解,以期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共同营造一个和谐与进步的社会。

总之,通过观看“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道德经教诲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也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保持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这些启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期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学习道德经,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四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创作了《道德经》这本古代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道”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灵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和谐共存和持久发展。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摒弃功利和个人利益的欲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国理政思想,主张不操之过急,不过度干预,不强求结果。我在读《道德经》时深感这种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琐事所困扰,追求功名利禄,忘记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也忽视了宏观规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则告诉我们,与其强求结果,不如顺势而为,用心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倡导了“无欲”的生活态度。“无欲”并不是指人们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们应该淡泊名利,看破红尘,追求内心的善良与平和。当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时,他就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和沉迷,找到自己内心的净土。我认为,只有做到“无欲”,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和升华。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本性和独特的个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功。我深有感触,现代社会往往会束缚人的本性,迫使每个人都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感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被传承和弘扬。通过阅读《道德经》,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追求快乐和成功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原则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深刻体会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实践价值。他的思想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和启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领悟和践行《道德经》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五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六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和心得,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通过总结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个人心得,探讨它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的道,放弃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养内在的修养,并以不争不抢的态度面对外界的竞争和困扰。这就带来了一个智慧的启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淡定,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个人在学习和思考老子道德经时,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过体验和履行道义而获得的。我明白了“无为”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内心充实并利用合适的时机行动。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急躁和冲动。这样的心态更有助于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保持内心的平静。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灵的呼唤。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重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内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还强调了不争不抢的理念,提醒人们应当避免过度竞争和争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谐的态度相处。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保持信心和平静的内心,是克服困难的重要途径。此外,他还教导我们要善于放下和改变,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积累智慧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

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心得,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对于个体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平静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困境,我们能够获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义的生活。在我们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不要忘记探索内心的世界和与自然的连接,从而过上更宁静和平衡的生活。这是我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七

第一段:引入老子与道德经的背景(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人生哲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在我对《道德经》的深入阅读中,我领悟到许多道德伦理的智慧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领悟之一。“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而有所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背负的压力,心情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试图将“无为而治”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渐渐感受到一种放下执着、从容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倡导自知之道,追求内心的安宁(250字)。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自知之道,认为内心的安宁才是最真实的享受。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内心的安宁不仅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也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因此,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询问自己是否目标明确,是否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这种自省让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四段:践行道德,倡导仁爱之心(250字)。

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这一价值观。老子认为,仁爱是人类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们在行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万物的共通性,我们能够培养起一颗心胸开阔、以仁爱待人的心。在现实中,我努力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理解别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善待他人的方式让我与身边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与关爱。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内心的自由与宁静(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摆脱繁琐的经验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在我看来,这种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远离现代社会,而是在这个喧嚣尘世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我通过练习冥想和花园栽培等方式,与自然亲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种沉思和与自然的连接,不仅帮助净化我疲倦的内心,也让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总结(100字)。

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无为而治、内心安宁、仁爱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正确行动,也教导着我们如何平衡和和谐地生活。通过践行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关系,并最终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八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九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中国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在读完《老子道德经》后,深受其智慧与道理的启发,以下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谦逊与柔弱。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谦逊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因为柔弱的东西能够征服刚强的物体。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亲身感受到,当我以柔善待人时,能够减少冲突和摩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谦逊与柔弱也能够让我更加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第三段:无为而治与自然。

《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在尽量少干涉的情况下,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个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过去,我常常想要通过努力和埋头苦干,来改变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学习老子的理念,我开始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当我不再强求结果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解放自我的态度,令我从焦虑和困扰中解脱出来,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对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与审慎行动。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对我而言,这个观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选择。我开始审慎地思考我对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我从内心尊重他人和环境,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有意识的行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

通过《老子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明白追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压力和纷扰所困扰,内心难免焦虑和不安。然而,只有当我学会放下诸多欲望,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老子道德经》通过让我学会静心思考与独处,引导我重建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从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老子道德经》通过其智慧和道理,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它不仅教会了我谦逊与柔弱的力量,还引导我实践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和谐,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未来,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道理,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

不推翻整个世界,往往难觅真理。

因为流行于大众的价值观,往往是虚假的,是浮华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极致方是肯定。正所谓,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无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荣辱不惊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败自然之道。

众人的道是内欲外刚之道,是浮华之道,是有为之道,是刚强之道,是荣辱皆惊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败论英雄之道。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圣,无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谦卑柔弱。

内在正直崇高,外在谦卑柔弱,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体,不二分,故而以王为圣御自身,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观。

而众人之道,却是内在被无穷的欲望所填满,外在张扬刚强,自身被这些欲望所奴役。简而言之,便是以欲望为刚强奴自身,内欲外刚。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自然法则,法则生无,无生有,此三者生万物。万物(有无)矛盾一体,自然法则使其和谐统一。

世间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体,矛盾双方始终相随,又互相转化。

所谓的道,便是有无相生。

现在的无将来必有,现在的有将来必无;现在的有过去必无,现在的无过去必有。空间上的有和无,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产生。举个例子,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便是此无彼有的过程,其中有着无数有无相生的过程。

计算机语言是0和1,万物由阴和阳组成,时间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无相生之道,明物极必反之理,便见天地大道。否则,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无的浮华之道。

什么是无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事物发展自有其方向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无为,是为而不为,为而不刻意地去为,就是没有私心、目的的有为,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是顺道而为。

顺道而为则无不为,该为时而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为之道则是有私心、目的的为,是背道而为。

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顺道而行即可。

为何要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众皆往上处,往强处,以恐后而争先,以荣为荣,以辱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为英雄,以败为无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骄,骄必败。

耀武扬威,居高临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张扬,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谦卑处下,自尊自爱,不曲意逢迎,便能爱己及人,威望与尊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故而,上位者谦卑处下得威望,下位者谦卑处下得尊重。恃强凌弱不可取,傲慢刚强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争自争。”

因为柔弱不争,所以没有争之烦扰与痛苦,同时也能减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养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内在的涵养对他人是无害的;外在的行为手段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会损害自己。

所以,处柔弱不争,以此提高内在涵养比费尽心机去争取高明许多。

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成败与荣辱得失亦不过是一时之烟云,迟早幻灭罢了。

大爱无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拥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满,智慧无形它永远也填不满。

杯子满了,那是因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满,满则溢,盈则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减陨私欲以其补充智慧,人道减损智慧以其奉养私欲。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从人道者凡,反之则超凡脱俗,与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无爱而大爱,大爱无疆。

言而总之:清静无为,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无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乐。

人生的智慧是不寻求痛苦与烦恼,是等待,是希望。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一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头,也是老子对于道德的第一层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对于道德的探讨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养性的道路以及无为而治的智慧。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谛,也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拟的,因为道德超越了人们浮躁的欲望,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境界。人们常常被社会上琐碎繁杂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权力、金钱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灵和灵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去追求一种更高尚而纯粹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名利之争无处不在,商业利益、政治斗争、人际交往等都充满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为追求名利,人们往往迷失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因此,学会超越名利的束缚,追求道德的境界,成为我们实践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观念要在个体的修身养性中得到体现。老子提出了修身养性,即通过舍弃物质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卓越。修身养性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外和谐,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诫我们要与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对抗,克制住冲动和贪婪,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彻底。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成为一个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修身养性也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段四:

道德的实践需要智慧的引导。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智慧,主张关注自然规律,注重随遇而安。在社会运作中,有时候我们不能过于强求,而应该随顺自然,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过度干预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矛盾,而适当的无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价下实现最好的效果。诸如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经营、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导和无为而治的思维。当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掌握无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规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动和因为个人意志而带来的后果。

段五:

在实践道德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同时,要坚信善良与真善美的力量,将道德价值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路径,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各异。而每一次的选择和行动都是对自己内心价值的选择和坚守。只有通过践行道德,让道德品质成为自己的坚实内核,才能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通过阅读和体悟《道德经》,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谛,认识到了道德的实践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养性的道路以及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内核,也是我们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忘初心,修身养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导我们的行动,最终实践道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幸福与内心的满足,同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二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德经被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书”。这部著作由老子所著,通过他深度而独特的思考和观察,探索了道德、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以其简明而深刻的方式,向观众传递着古老智慧的种子,启迪了我对于这部经典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使我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一直以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我们有权利去支配和利用自然资源。然而,通过观看道德经的视频,我意识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道德经告诉我们,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剥削和破坏它。只有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道德经视频还教会了我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功利和物质上的快乐,而忽视了内心的灵魂修养。道德经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和喜悦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满足感。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心存善意、宽容和谦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另外,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还使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忽视彼此的存在,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要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要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通过观看道德经视频,我深刻体会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可贵之处。只有理解和传递这些情感,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也向我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成功,而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灵魂的提升,而非功利和物质的追求。通过观看道德经视频,我深刻认识到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的尘世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道德经心得体会视频启迪了我的思想和认识,深化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这部视频,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爱他人并追求内在的修养。这些道德经的智慧和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的营养,传承这些宝贵的价值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自身的幸福贡献力量。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三

结合围绕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主题,浅谈冷轧一分厂精益生产的推进。

打开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较少的资源,如人力、空间、设备、时间来进行各种操作,有效组织生产,杜绝浪费,使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推进精益生产是板带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公司上下在推进精益运营进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物料及时加工、交付是分厂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公司降本系统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成为当下冷轧一分厂的中心任务。

推进精益生产在酸轧车间的具体体现即精心的生产操作,精准的参数控制,精益的设备维护和精细的现场管理。

推进精益生产,生产操作上必须要做到精心细致。酸轧生产对酸轧工艺过程有很高的要求,确保钢卷在酸洗、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良好、尺寸精度精准。对我厂来说,钢卷经历上游的高炉、转炉、精炼、连铸和热轧等多道复杂工序,经过无数人辛勤付出得来,如果因为本工序的不精心带来钢卷表面质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交期,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求操作工对待钢卷要像对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样去操作,严格执行操作标准,专注地生产好每一卷钢卷,争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时也要从设备上采取措施,认真对拉矫机、活套、酸槽、轧机等设备进行巡检。

推进精益生产,在工艺参数上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参数符合要求,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需要以mes系统、控制计划等为依托,强化作业区工艺纪律检查和技术组工艺质量督察等机制,循环监督、绩效考评机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撑,避免差错,提高工艺命中准确率。

推进精益生产,在设备管理维护中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轧的生产设备有其特殊性,由于机组运行开动率高、检修维护时间相对较少,读书笔记.设备发生故障也可能会直接影响产线生产计划的完成。因此必须完善“操作主导”的工作模式,扭转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维护保养设备的不良习惯,将操作工巡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强化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把控;将机会停机和计划检修相结合,开展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单点课的编制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设备相关基础知识,努力实现设备“零故障”的目标。

推进精益生产,在现场管理上必须要做到精细务实。“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精益的现场管理是企业追求卓越的基础。分厂要持续开展6s活动,运用目视化管理手段,为安全、高效、保质生产创造条件;要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生产有序、安全顺畅的工作环境;要主动对外协调,管理前置,优化生产计划排程,降低系统操作的复杂性;要实行计划目标值管理,刚性落实计划,提高效率。

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的关键在于人。生产现场管理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出现状况都会给整个链条的传动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全员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人的活力!必须培养团队作战意识,力求调动每个环节上的积极因素,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努力为下一班次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让链条运行更加顺畅,为冷轧总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传递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四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怀着爱的心,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举几个例子,比如龙泽站很多摆地摊的,有卖吃的的,有卖小玩意的,搞得周边环境是不太好,所以,过一段时间,城管会过来清理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来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劳动吃饭,辛辛苦苦出来赚点钱不容易,有的年龄也比较大了,整天被城管驱逐,不能乐业,他们也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如果有更好的环境又好又体面的工作,他们难道非要在那摆地摊?而且地摊摆在那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人买啊。如果不让他们摆地摊,难道让他们去偷,去抢,去犯罪?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他们摆整齐点,别影响交通,完了让环卫工人打扫干净。对了,最近好像龙泽站又有摆地摊的了,国家也许已经不限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关于淘宝网,淘宝网有利有弊,淘宝网上有卖名牌假货的,有买到假货识别出来的,很生气,恨淘宝啊,那这个假货店应不应该关闭啊?不应该,因为有市场啊,很多人想少花点钱买名牌,那么买到了没有识别出来他穿着用着很开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淘宝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就看你会淘不会淘。淘宝门槛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动车这东西,它也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修动车,村里挣不到钱啊,人都往城里挤,交通就拥挤了,就得修动车,动车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现在动车不修了,国家开始发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个国家也是要怀着爱心,循着规律,顺势而为。

其实地球这个星球上生物的存亡,关键就看地球上的现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人类中善人与恶人的博弈,善人多了,爱护这个地球,那还有救,否则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补充一点,善人恶人都是相对的,善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恶人也有好的一面,他们有时也会变化,恶人变好一点,善人又坏了一点,或者更坏更好。)。

宗教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它教人心向善,虽然被崇拜对象的样子不同,精神内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对象物化了,其实那个佛也好,耶稣也好,都不客观,其实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土地,水,空气养育了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像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其实凡事都有因果,只不过果出现的早晚而已,有的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踪不止一个物(包括人动物等各种客观存在),跨越很久的时间,才能找到那个因。

平天下,并不是谁来统治天下,其实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经的精髓,那就是爱,爱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爱东西,珍惜东西,懂得分享,不浪费。爱地球。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大家都做一个有爱心懂道理讲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团结和谐,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爱护这个地球,把握规律,顺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别到火星上去了,别把地球破坏了就一拍屁股走了。火星上有合适的水和空气吗,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拥有的,爱护地球,感恩地球。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妄谈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道”字,被认为是万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水”的特征是最能用来比喻“道”的东西,所以为人处事最高的能耐应该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领着我们找到处世的好方法。所谓“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总是往下流,从来不违背这样的原则,并能擅长选择到好的去处来坚持这样的原则。做人也是应当像水一样坚持原则不动摇,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来坚持原则,而是擅长巧妙的选择方法来达到坚持原则的目的,懂得刚柔并用,巧妙的达到目的。

“心善渊”是指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的表面可以风平浪静,里面却可以深不可测。人的心境也应当像水的这一特性一样,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绪和错误想法唐突的传递给别人。正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点,被别人疏远,不利于团结他人,所以人们应该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稳重处事。

“与善仁”讲究的是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为人当如同水润泽万物,懂得爱护他人,恩泽他人,于人谦和相处。这样的人才有亲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为人当随和温润如水,在圆的地方能旋转,在方形的地方能转折,这样才能容易与人相处,容易被别人接纳。棱角分明,不懂变通只会和周围格格不入,不会得到别人的欢喜亲信,也就会增加自己处理办事的难度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涤各种污秽的东西。做人不能仅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还要可以为他人去处污秽,作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坏的准则。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纳污秽,再消除污秽,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围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与污秽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围清高了,但是不能改变周围的状况。为人领导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能显出形状,水不会特意要求什么样的形象。水不去选择只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为人也应该是适应能力很强才对,不能总是要求外部事物来符合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强,能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处适用,受人欢迎。

“动善时”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该干涸的时候干涸,该洪水发泄的时候就洪水,懂得审时度势。做人处事何处不需要能够把握时机,善于等待合适时候呢。同样的事情不同时候做,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善用形势着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规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与万物不相争,才不会引来责怪和他人的敌对。与其说不争,不如说”以不争为争”,表面上不与人争,但是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发展,同时不会忤逆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应当积极去获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远见,明大势,懂人文素养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贡献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为他人谋大福利。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觉得确应如此。“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谦虚谨慎。不但要乐于助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恪尽职守,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全新全意为病人服务当中去。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如水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最谦卑的姿态去呈现水的柔韧与谦和,去呈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厚德才能载物,我们只有用涓涓细流般无声无息的关爱去滋润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我们才能完成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五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这本书的作者是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是一本极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在阅读和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对道德的本质、人性的优劣以及修身养性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德不是外在规范和束缚,而是内心的自律和责任心的体现。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和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源于人性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正如老子所言:“为善者,天之道也;不善者,不天之道也。”道德的本质是善良,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在行为上体现了人性中的高尚品质。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格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其为人的表现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只有在内心修身养性,才能做到从容淡定、坦然处世。而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心静则事成。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意识到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个人修行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沟通与和谐的基石。

《道德经》对于人性的论述也给予了我许多启迪。老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容易被功利和欲望所驱使,从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他强调了回归本性和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摈弃虚荣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一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陷入功利和欲望的追逐中只会迷失自我,反而应该反思自己的真实需求,重拾内心的纯真与善意。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本书通过反思人性的善良、倡导修身养性以及呼吁回归本性等思想,使我对道德的内涵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信,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塑造,才能培养人们内心的善良品质和道德观念。而修身养性则是实现道德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博大精深、弥足珍贵的著作,它对于人们思考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提升自身修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读完《道德经》,我深刻地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修身养性的价值。我相信,只有在道德的引导下,人性的善良才能真正得以绽放,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进步。因此,我将继续深入研究《道德经》,在实践中行善尽义、修身养性,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六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对其中关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近日,我看到了一段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视频,深受启发,下面将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道德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赢,而非为了追求表面的权力和利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利益追求的过度强调,道德的价值日益被忽视,这导致种种社会问题的凸显。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这个视频让我认识到,道德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道德经》中,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本真,以实现真正的和谐。这让我反思,现代人总是追逐功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疏远。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这个视频还强调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来行动,他主张“不以取天下为事”的做派。通过观察自然的运行规律,老子深刻领悟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认为只有在楚河汉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谛。这给我启示,而今社会的喧嚣与诱惑,很容易让我们丧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过沉思和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才能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更加明智和从容。

最后,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影响力。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反应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传播道德观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要时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标准,以自己的榜样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个视频,我进一步意识到《道德经》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物质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道德本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将《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七

老子说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读过《道德经》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我的感悟中,《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谦逊与柔和、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分享我的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领悟。其中的“道”被解释为自然规律或宇宙之道,其内涵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逆其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物种的灭绝。我们应该借鉴《道德经》的思想,提倡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其次,《道德经》倡导谦逊和柔和的品德。《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刚强,柔能克刚。”对于一个人而言,谦逊和柔和是成功的重要品质。一个谦逊的人,能够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接受批评和指导;一个柔和的人,能够以礼待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在现代社会,谦逊与柔和的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持谦逊与柔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解决问题。

第三,《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这里的无为并非懒散或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运行。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种种琐事,往往充斥着焦虑和压力。如果能够放下一切杂念,不强求事物的改变,并且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会发现明白了许多事物,反而容易达到目标。

第四,《道德经》对于领导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道家注重领导者的为人才能带动整个团队或国家。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领导者只有保持谦卑心态,虚怀若谷,才能带领团队或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与员工平等相处,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必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道德经》还给了我思考生活意义的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传达着人与自然、宇宙间的一种秩序与关系,告诉我们生命是辽阔而不可捉摸的,而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宇宙间的大道相通。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把握当下,追求内心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追求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读完《道德经》,让我深感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我将从《道德经》中获得的智慧和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修养,提升自我,谦逊从容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共鸣和启示。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通用篇十八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在这本书中,老子道出了人类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与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人生的本质、治理国家、处世的原则、获得智慧以及真正的快乐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无形无物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而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本质上是道的化身。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的道,即爱、和、善、美的本性。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归宿。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切地领悟到人生的本质是要与道合而为一。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也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他主张以“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这并非是消极怠工,而是指不要过度干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顺应自然,尊重一切万物的自由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择善而从,少言而有信,不争而胜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第三,《道德经》还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的指南。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包容,互不侵犯。他主张“柔弱者胜刚强者”的观点,即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随意与他人发生冲突。而且,《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治”的主张,即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和野心,要学会适应环境,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处事。通过研读《道德经》,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退让与包容的重要性。

第四,《道德经》传授给我们获得智慧的方法。老子强调“不为而有,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通过内心的宁静与虚无,才能获得更高的智慧。只有放下一切追求,才能真正领悟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研读《道德经》,我知道了要学会沉默与静心,将自己暂时脱离尘嚣,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最后,《道德经》给出了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怎样的定义。老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物质的富有与世俗的名利,而在追求道并与之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只有与道相符,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平静,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宁静和对内在价值的追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富有智慧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触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通过研读《道德经》,我领悟到了人生的本质,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获得了智慧并定义了真正的快乐。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思维。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追求道,我们一定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