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麦秸散文(优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5:32:06 |
  • ZTFB |
  • 9页

每到年末或者一段时间的结束,我们都需要写一份总结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总结时,需要注重思考总结的目的和内容,使其有针对性和实质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

乡村麦秸散文篇一

微风的雪晨,我伫立窗前。窗外银白色的天幕折射出柔和朦胧的晨光,映在我的脸上,直觉告诉我:外面下了一场不小的雪。

我清楚地看见,大自然因为有了雪才分外妖娆。在它的濯洗下,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了别样的神韵,雪泽百色。没有了雪儿的陪伴,所有的颜色都黯然失色!

可是这样的视觉盛宴,我有多久没有享受到了呢?

踯躅于天地间,已然经历了几百乃至几千次冬雪的洗礼。然而有几次我是真正地目睹并欣赏到了雪润百香的繁华?行走人世数十载,可是我却体会不到生活的快意,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自然的雪可助自然重获生命的灵动,可是沐浴我的灵魂之雪哪里去了?或许这纷纷扬扬的飞雪可以给我答案。于是我关上窗户,走出家门。

门外的世界让我惊呆了!地上的雪已足足有一尺多厚,恐怕要没过膝盖;抬头仰望天穹,那片片飞舞的精灵丝毫没有停歇的打算,依然在变换着不同的姿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地劲舞。

更多的时候,我亦同他们一道,挣扎在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的浩淼烟波中,流连于亲朋好友聚餐饮酒的繁文缛节里,抑或沉迷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慵懒梦境里……在这些时候,我能做到无我、忘我,可是我问过自己的.心: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答案无需验证,我不喜欢,可是我别无选择。我总是给自己找出一千零一个做不成自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继续迷失自己。其实剥落虚伪的包装,里面剩下的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不,无非都是钱权名利的放屁尊严。

我非常晓得:在它们的驱使下,我难辨是非,曲解黑白;我看不到真正的赤橙黄绿,品不出活色生香的百味生活……我的心房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我曾试着像朱成玉老师说的那样,也为自己的灵魂降一场雪。可是我又依稀记得,记忆的天空从来不缺乏沐浴灵魂的雪,只是我把它遗忘了。

那时候的我虽然年纪尚小,生活似乎又很严苛;可是我能够勤俭自强,奋斗不息。

那时候的我虽然有些幼稚,甚至有时候会做错事,可是我能够知错就改,坦荡从容。

那时候的我虽然不晓得如何处世,可是本性的善良指点我真诚待人、豁达对事。

在这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瑰宝的陪伴下,我健康成长,快乐助人。于是我的那段日子就如同沐浴在一片闪耀的灵魂之雪中,散发出阵阵摄人魂魄的菩提芬芳,流泻出种种无法言说的美丽。

今天的我,早已形同狼人。可这一切,都是谁的错?也许最可怕的是自己那颗倍受世俗桎梏的心吧。

我再次仰望飘雪的苍穹,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正如朋友所言:雪,本是冬天的最爱,一夜之间,却不小心成了春天的新欢……可是在我看来,只是春天在及时的还回不该属于它的礼物而已,而且是加倍的奉还!所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之华年,人们才会收到一场盛世豪雪!

凝视着喜气充溢的雪城,我不禁双手合十,心中默念:

感谢你——豪雪,让我解除了心底的封印,还给我一场沐浴灵魂的雪……。

乡村麦秸散文篇二

前几日我回了趟老家,一路上农忙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南宋诗人翁卷的那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插田”。的确,乡村忙了!

等到了家,看见左邻右舍、男女老幼都在田地里忙。推开自己家虚掩着的房门,不见父母的身影,我知道父母是下田插秧去了。

作为农民的我,深知农民的疾苦。为了不误农时,他们不分白天昼夜地劳作;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地奔忙;这几年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民的日子也好过点了。但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田地活还得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们来扛,真是苦了他们啦!

每逢农忙时节,我更担心父母的身体。去年母亲不幸摔断了左臂,手术后还在恢复中。父亲又高血压,我们兄妹几个不让他们再种地了。可是老人家都是苦过来的人,他们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情节,再加上儿女都不富裕,他们还操着儿女的心,想凭自己的微薄之力,自劳自食,不愿拖累我们。任凭我们怎么劝,他们也不肯放下土地。

我来到父母干活的田边。母亲正在水田里插秧,拿秧把的左手还在颤颤地发抖。看见母亲这样子,我做儿子的真有点汗颜。看着别人的父母享清福,而我的母亲还带着伤痛在插秧,我的父亲还开着手扶拖拉机在耕田。此时的我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好好混,要对得起父母!”

我对母亲说:“您这伤胳膊还没有好清,不能干插秧的活,还是打秧工,花钱请人干吧。”母亲说:“反正是干自己的活,不着急,凑合着干总比请人干好。再说你们现在负担又重,请人干活就得花钱,得能行我们就不会负累你们,等你们都混发财了,我和你父亲就不干了。”

我接过父亲开着的手扶拖拉机,让父亲坐田埂上歇息。父亲老了,拖拉机在他手里只能开慢档位,快了父亲跟不上。再说这犁田耙地本来就是累人的体力活,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说上了年纪的老人了。牛怕累,走得慢,父亲嫌它干活慢,就开拖拉机。这“铁牛”不怕累,跑得快,开快了又跟不上它了,只好慢着开。

这台十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还是我没出门打工时开的那台。我走了就不让父亲开它,害怕出危险。为了安全,我心里宁愿父亲还是使唤那头慢腾腾的老水牛。父亲却嫌老水牛慢,还是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

现在,父亲坐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手里夹着的纸烟在微风里飘渺着蓝色的丝带。我知道父亲的烟瘾很大,特别是劳累时,更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父亲看着我很快就把秧田耙好了,就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干得快,搁我得老半天。”我说:“您就别再种地了吧,我们养得起您们!”父亲说:“是农民哪能离开土地啊,没病没灾的闲不住,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心里踏实。”

父亲扔掉了快烧到手的烟头,从衣兜里又掏出一根噙在嘴里,打火机点着以后,嘶嘶有声地抽着。父亲看着他自己刚刚喷出的蓝色烟云说:“要是你们都在家里多好,我累了你们也好帮我搭一爪子。”说这话时,父亲自己也笑了。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这么一大家子人口,如果不出门打工,光靠几亩薄田地养活,还不是个穷死?”

回家吃午饭时,我在路边还看见了这样一幕:一块水汪汪的秧田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瘸着一条腿,单手拄着一根拐杖,还在用另外一只手往田里插秧。驼着的背使他的屁股厥得老高,这又使他的头不得不伸得老低,脸就要贴着秧田明晃晃的水面了,人仿若立在水里觅食鱼虾的野鹤。看他艰难插秧的样子,着实让人生怜。老大娘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嘴里吼吼吧吧地喘着粗气,插秧的速度比蜗牛爬行也快不了多少。为了节省时间,抢天夺时,他们的午饭都是十来岁的小孙女做的。做好后,他们懂事的小孙女再把饭送到地头。老两口就在秧田边囫囵着把饭吃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忙起来了。

其实,辛劳的何止他们。年老的、年幼的,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值得尊敬的人们。我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四月里,感动的不止是我自己。我更加相信,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的也不只是老黄牛!

布谷声里,我仿佛已经听到那秋收的欢歌在田野上唱响……。

乡村麦秸散文篇三

说它们是“三宝”,并不是因为它们价格昂贵,更不是说它们世上罕见。主要是因为城里人很少见到,更别提吃和买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过去灾荒之年,还救过不少人的命。首先是野菜,说起野菜我便不由得想起河北作家张洁的《挖野菜》。我们同出自农村,虽然不同地方的野菜种类不同,却有过相似的童年和田间奔走的热情。至今那首挖野菜的儿歌依然记忆犹新,“胡萝卜萿丢采窝,客来了盖住锅;可走了锨开锅,吸沥呼噜喝一锅”。由此可见人们对野菜的无比喜爱,可我们那里可吃的野菜除了马素菜、胡萝卜萿和面条葀与荟茴菜,基本上没什么可吃了。

春天可谓是蔬菜紧俏,这时侯的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品种极少。除了菠菜、蒜苗和韭菜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吃的啦,有的家庭甚至还要靠咸罗卜度日。可是在农村:除了可以挖野菜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菜备受庄户人的喜爱-----这便是榆钱和槐花。

说起榆钱,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70后以前的农村人。鲜鲜的、嫩嫩的,像一朵朵绿色的小花开满枝头,很是惹人喜爱。因为它蒸蒸菜,做菜窝窝都特别好吃。可是这几年,随着榆钱不断生病而且逐年渐少。人家把目光转移到了槐花身上;相对来说,是槐树很少生病而且近几年数量在不断增加。榆钱落后,你会发现槐枝上开始长满了一串串浅白色的花骨朵,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几天过后,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便开满枝头迎风招展。这时会引来不少的孩子们上树捋槐花,一个胳膊挎着蓝子,一个手把搭钩挂在树枝便匆匆上爬。下面还围了好多的人,好不热闹。那场景就象前几年捋榆钱一样,扣人心弦。把新鲜的槐花放嘴里嚼一嚼,一股甜甜清爽的感觉涌上心头。

槐花主要用来伴上面做蒸菜吃,属于凉性可以去火。如果想吃的时间久一些,还可以把槐花晒干;等吃的时候把槐花用水泡一泡,再配其它菜炒着吃。就这样,野菜、榆钱和槐花成了一代又一代农村人的美味佳肴,好多来到城里的乡下人依然还记得那忙碌于田野与村头的童年。每每读来这样的文章,尤其当年的故乡近在眼前。

乡村麦秸散文篇四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永远珍藏着村边麦场上的那一座座麦秸垛。

那时的麦收。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那么高,大都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如此一来,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半个多月的风镰刀飞舞,喝牛打场,叉子翻场,木锨扬场的艰苦劳作,在乡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季节的结束之后,随着人欢马嘶的销声匿迹和村民们酣畅的齁声的响起,在村边生产队遗留下来的大场里,便会突然冒出了许许多多浑圆硕大的蘑菇状的麦秸垛。响亮亮的阳光下,它们安卧在乡村的四周,如同一座座城堡,守护者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苦而又安逸的生活;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承载着乡村的历史,镌刻着乡村一道道岁月的年轮。

麦秸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那里是我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打仗的最佳场所。多少次,我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打游击”,周旋其中,巧妙地逃过了他们的“追捕”;又有多少次,我又被机智的“侦查员”识破天机,从自以为隐蔽得天衣无缝的“山洞”里抓个正着。我们曾经搭人梯爬上那高高的“山顶”居高临下一览乡村别样的精致,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坐“滑梯”体验“飞流直下”的快感。许多时候,我们把好好的麦秸垛糟蹋得乱七八糟而无数次遭来大人们的呵斥,但是,在一群天真无邪的顽皮孩子面前,就连脾气最暴躁的大人也不会太多计较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打小时候过来的。记得也因此和邻家的四臭去地里割草,不料遇上下雨,来不及跑回家去得我们,竟然在一个大的麦秸垛里打了一个洞躲了进去。外面雨水哗哗地下,里面我们优哉游哉的玩起了随身携带的军棋。雨过天晴,听到街边母亲焦急地呼唤,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从里面走了出来。

最难忘的要数在麦场里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了。有一段时间,村里放电影是在村西二队的场里进行的,因为那里离村最近,场地又宽阔。蓝蓝的天幕上繁星点点,平展展的麦场上,很不规则地聚集了村里的人,熙攘喧闹着,黑压压一片。我们几个小伙伴则爬到高高的麦垛上,焦急地等待电影放映的时刻。电影终于开演了,麦场了顿时安静下来。蓝蓝的天空下,一束喇叭筒似的光束奇妙的变换着色彩,投射到两根杆子搭起的银幕上。那时放映的多是些脸谱化的剧目,银幕上的英雄人物便做着各种夸张的动作,机智地同凶残却很愚蠢的各色反动派进行着大无畏的斗争,然后,毫无悬念地获得彻彻底底的胜利。麦场四周,是乡村独特而神秘的夜景,不时传出些许的昆虫的很有节奏的低吟。在我的记忆里,那就是一个童话,一个由乡村和童年和谐而出的童话。电影里的正反双方精彩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演,第二天多半会被我们更加夸张地演绎一番的。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的时代,看电影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麦秸在我们乡下人的生活里有着很大的用途。那时,各家各户都睡用土坯盘的土炕,一到冬天,人们便会在上面铺上厚厚的一层麦秸,既防潮又取暖,第二年天气暖和后再取出来,那光滑柔软的麦秸帮助庄户人家度过了一个个严寒的冬天。那时人们做饭大都采用烧柴的方式,而麦秸也因它的柔软短小而成为人们引火的好材料,换句话说,家家户户的每一顿简朴的饭食多是从燃烧麦秸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我家盘了一个地牛(一种灶台主体在地下的锅灶),冬天,用麦秸做燃料,既节柴又实用,一日三餐不误,还每每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晚上躺在被窝里那叫一个舒服。麦秸还是乡村人家建筑用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那时极少石灰、水泥等现在看来很普通的建筑材料,庄户人家的屋顶大都是麦秸泥铺成的,这样既经济,又可以减小大雨对房顶的冲刷。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当大雨过后各家各户屋顶上传出的此起彼伏的棒槌敲打雨漏处的啪啪声,构成了儿时乡村特有的旋律。非但如此,土坯房屋或墙头垒好后,都要用麦秸和的泥在上面厚厚的刮上一层,既美观又结实。大多剩余不用的麦秸,经过风吹雨淋,秋收后拿到道上压一压,压成更加细小的碎末,然后拉到地里做肥料。那时化肥稀少,麦秸则成了庄户人家地里的肥料的重要来源。到后来,联产承包之后,就有了收购麦秸的了,据说是做生产食用菌的原料,还有人说是做建筑材料的,都无从考知,只记得大约一垛麦秸能卖到一百元左右。

蓝天白云下,卧着古老的村庄;村边的麦场上,卧着大大小小的麦秸垛,这莫不是一幅水墨画?那么真切,那么亲切地安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收割机的普及,麦秸垛已经并且也将永远从乡村的视野中消失。如今再回老家,再也难以见到麦秸垛的踪影,我眼中的的乡村,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乡村麦秸散文篇五

她好像季节和农事衍生出来的农谚,朴素如泥巴,又蕴含一着膏腴,能茁长五谷。

经受岁月雕锻的脸庞,织出了沧桑之网。佝偻的身躯,有着直立的灵魂。

掠一掠被乡风染白的头发,把皱纹笑成了花。

农谚的哲意,俚谣的蕴喻,灵秀着她心灵的神髓。她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常浇洒得繁花似锦,浓绿如翳。

土里土气的品性,蕴藏着田园的风韵。有新秧的柔美,有硕瓜的厚重。

承恩着地德的厚赐,汗水和智慧又丰沃了土地。

她的一生,陪伴着屋旁的一棵古榕苦度。古榕的盘根错节,交织着她的恩怒苦乐么?

她丰满的青春,曾经像一把得心应手的锄头,被爱情紧攥得锃亮,耕耘着岁月,耕耘着生活。

生存和传宗的担子,她得与一个男人一起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这就是她的生活和爱情。她就从这世代传承的一脉宗支中走过去,至今还没有止步。

溪流和池塘都是镜子,照过她的红颜,照着她的老态。红颜在记忆中淡去,老态还在现实中立下存照。她的红颜没有照片作为左证,因而暗暗抱怨乡村的贫穷和僻远。她的老态,却在寻根的电视片中,亮出了爽朗的风采。

她是农务和家务的好手,锄镰和锅瓢,相濡以沫与她的生存相绾缠,使她从锦瑟年华步入了暮年晚景。她淡然一笑,这是人生必由之路。

她的眼眸明敏,一眼便看出混在稻苗中的稗草,正如她善于辨识人世的是非善恶一样。

她亲近泥土的炽烈浓情,始终没有降温。这种近乎血缘之情,闪烁在季节的深处,俏映着犁地的鞭花,镰刀的银光,丰收的歌谣。

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贤,这是她由衷的祝愿,更是大千苍黄的正道。

由是,回顾苦厄坎坷的往昔,她无悔无怨。她把一掬掬苦辣甜酸,谱成一阙平平仄仄的诉衷情。

乡村麦秸散文篇六

路的尽头是圆圆的落日。

那是通向天外的阶梯。

曾多少次幻想着。

通过这阶梯登上城市的天堂。

如今在喧闹的天堂。

回望家乡。

家乡的土路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我闻到了。

路上的牛粪和土香。

我听到了。

路旁的蛙鸣和蝉唱。

我看到了。

路旁的坟地、野花、池塘、高粱。

那些曾是引领我回家的标志。

我还看到了路的尽头。

土墙、草房、炊烟和晚归的牛羊。

那儿是多么的清净自然、和谐安详。

那儿才是我叶落归根的故乡。

乡村麦秸散文篇七

在宁静的乡村过夜,人仿若被一层虚无包裹着,心也空寞无依。好在有月相伴。踟蹰月下,沭浴像清洌泉水一样的清辉,心绪也就不再在空虚中盘桓,记忆的帷帘便被那皎洁的月色缓缓挑起。

这月,多么像我几十年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一天晚上深印在脑海中的那轮明月呵!一样地纤尘不染地明亮;一样地静如处子地沉寂;一样地飞瀑流泉地泻辉。依然轻柔地摩挲万物;依然温情地铺陈大地;依然脉脉地引人遐思。不过,只是升起的时序不同。

那是在一个初冬的晚上,我即将离开父母、亲人、故乡,到千里之外去戍边,心中储满了复杂的情绪,向往、依恋、伤感。尤其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和这方故土的依依难舍之情,久久萦绕于心。想到这些,我眼中就噙满了泪水。为不让家人看到我离别的难过心情,我只身走出户外,徘徊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看到了那轮洁白的明月,静静地挂在山头上。那不是一轮满月,但过了十五光芒没减少多少,大地被它尽情洒下的光辉照得明亮,曲带一样的路清晰可见,弯弯曲曲在月色中伸向远方。踟蹰小路上,消融在轻雾似的月色里,心绪似乎平静了一些。我任由田野上轻轻吹来的凉风,在我思绪的湖面上轻轻抚过,熨平我起伏的心情。就这样,边走边想,离愁被月光洗濯后,消减了不少,难舍亲人、故土的心情渐渐平静了许多,眼中的泪水也被月华舐去了。

第二天.一只行囊装进了父老乡亲对我的深切嘱托,装进了浓浓的乡情和那轮明月,也装进了我对未来的憧憬,被着它,我踏上了远行的道路,离开了鄱阳湖边那个低丘起伏的小村。走在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回望为我送行的父老乡亲和朋友,回望生我养我的故乡,回望那简陋沉寂的茅草屋,我热泪盈眶,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强烈的依恋情感,第一次体会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离别伤感。

刚到部队,只要训练停歇下来,对亲人、对故乡就刻骨地思念,缕缕思绪就像扯不断的丝线,纷繁地缠绕在心中。为摆脱这种思念的纠缠,遇上有月的夜晚,就会和老乡相约,走出营房,边走边仰望天空那轮明月。不管月是园是缺,是昏是明,只要看到它发出柔和的`光芒,只要想到这月也是家乡的那轮月,这光此刻同样洒在家乡的土地上,心中就会漾升起安抚心灵的亲切感,思念情愫就会被如水的月光拂去。初到部队的几个月里,只要有月的夜晚,我们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在月光营造出的如梦如幻的夜晚,听夜风摇曳树枝的响声,看大地迷离一片的朦胧,闻旷野天簌之音的嘈杂,就仿佛是走在家乡的夜色中,于是,任由这份幻觉在心中弥漫开来。在这样的情境里,思乡之情就不再强烈,孤独之心就不再空虚,受挫之后就不再颓然,痛苦之时也不再沮丧。在异地他乡,月亮就成了安抚情绪的灵丹,摧人奋进的乐曲。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挫折和坎坷,只要融入如水的月色中,沐浴月的清辉,感受月的抚摸,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无际的月色中纷飞,心中就算有愁绪忧伤也会涣然冰释。

今夜,天,依然那么暗蓝,蓝得静谧而深邃;月,依然那么明亮,亮得清纯而皎洁;山,依然那么黛绿,绿得渺远而深奥;村,依然那么寂静,静得虚无而梦幻。然而,不知何故,面对此情此景和那轮无数次给我安抚的明月,我心却静如止水,不再起波澜,思想也近乎于麻木了。就是那些被皎月映照出的美好记忆,也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沉寂于心底。呵!逝者如斯,时光汤汤,荡去了人生的韶华与青春,激情与向往。是夜,虽然我能走进亘古不变的月色中,却再也走不进我的童年、青年时代!弹指间,美好年华已经和乡村的岁月一同老去,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幅遥远的背影,永恒不变的只是家乡那轮皎洁的月亮,无论昨天今天,它始终那样清朗,纯洁,皓白、从容、慈祥。

乡村麦秸散文篇八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教学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日渐更新:从投影仪到电子白板、一体机,校本教研到联片教研、市省级教学赛。这些都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以积极的态势投身自己的教育教学。一次教学交流的机会,我去苦甲天下的干城中学观摩学习,就惊诧于这所学校竟然在用一体机教学,今年,我校和古浪县联通公司合作,举办了“联通杯?黄羊川职业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大赛,作为组织者和参赛者,我从教学內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等诸多方面入手,借助于“班班通”教学系统,设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这一课参赛,几多完善,几多推敲,认真揣摩,最终贏得赛事大奖!荣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经过参赛,证明自己还没有被时代淘汰,还有能力为一生的职业奋斗!野百合也有春天,农村广阔的教学天地间,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等,如清新的晨风,一样扑面而来。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永远进取的心,就避免了工作的单一性和乏味。

我在教学之余,鞭策自己努力向前,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不想不做。教学感想、生活随笔,都用文字呈现出来,或雅或俗,不教一日闲过。虽在农村教书,但不气馁,心有多大,生活的舞台就有多大,人生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內涵,自身素质高了,无论置身何处,终有用武之地!惟一遗憾的,农村教师,得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机会很少,以自身方式方法合作交流的场合不多,真想找寻机会,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现在,随着我县联片教研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机会必将越来越多。

乡村麦秸散文篇九

1.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父亲对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2.提示:从形状、颜色、神态等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草垛的特征。(任答两点即可)“草垛像……太阳”,用比喻写出其形状和颜色;草垛“高矮胖瘦”,“……蹲在……默不作声”用拟人写出其形状、神态。

3.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4.前后呼应,深化文章的主旨。

仿写示例:田野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

夏收才三两天,小麦已经入仓了。每逢这时节我便想起了用麦草堆成的麦秸垛,那是乡村里独特的一幅画面,可惜,我已经许多年不曾得见了。

最早见到麦秸垛还是在少年时期的生产队麦场里。麦秸垛的建成意味着夏收大忙季节的终结,接下来就是小麦晒干入仓了。辛苦了一个麦收时节的农人有了收获的喜悦,脸上总算有了些许的笑容。

宽敞的麦场里沿墙根搭起的一排排一堆堆金黄的麦秸垛像一朵朵浑圆硕大的蘑菇矗立在麦场,任由风吹雨淋太阳晒着,只有生产队组织为牲口铡草料的时候,人们才挖开一两个麦秸垛。平时理会它们的只有我们这些露腚的屁孩们,在麦场里玩猫捉老鼠,沿着圆圆的麦秸垛你追我赶地开仗,或者坐在麦秸垛的阴凉处下方,玩石子。任是尽情的大喊大叫也不会有人去理会,麦场里只有成群的麻雀飞飞停停地觅食着散落的麦粒。往往有时玩的竟忘了回家吃饭,直到听见大人的呼叫声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大些的孩子则拿着木杈笤麦筛书包之类的东西,偷偷跑到麦秸垛下扫麦粒。先用木杈沿地面顺麦秸垛插进去上下摆动,夹在麦草中的麦粒便散落在地,然后用笤帚在杈下一扫,集中一小堆后,用麦筛筛过,除去麦芒麦草和土,便欢快地用小麦去换杏吃,有时也换些瓜果之类。逃学的时候,麦场也是藏身的好去处,在高大的两堆麦秸垛下睡觉,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秋天在地里偷挖些队里的红薯之类的,也在麦秸垛下偷吃。麦秸垛实在是少儿们寻找乐趣的好地方。

生产队麦场里搭建麦秸垛的真正用途是为牲畜保存草料防止麦草丢失,队里饲养的牛马骡驴全靠麦草过冬,倘若麦草发霉严重或被人烧掉,担负百十口人耕作土地的牲口就失去草料供应。因此生产队极为重视,麦秸垛搭建的也极为讲究。小麦一场一场的用牲口拉石滚辗压结束,起场完毕就开始搭麦秸垛,这需要有经验的壮劳力。生产队的队长亲自在旁边指挥,先把麦草放在一处,下面呈圆形,直径大约有三米左右,然后两个人在草上来回踩,这叫扎底子。底子扎好后专门有人在上面一层一层把麦草踩实在,底子圆圈有几个人往上边扔麦秸,上面的人用木杈把麦秸散匀,直到丈把高度才收缩成伞形圆椎体,伞形下面还要抽成低窄上宽的形状,像是磨菇的盖头。这道工序决定麦秸垛的搭建好坏,搭不好就偏了,特别难看,更有甚者还有倒塌的可能;抽好了就像一个又圆又大的蘑菇好看极了,最后在上边撒些碎麦杆麦叶麦芒,一个麦秸垛就搞成了。麦秸垛搭建的极为巧妙。这也是农村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曾记得有一年的初冬,早起的人们看到村北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并伴有啪啪的烧火声,好事的大人小孩纷纷前去观看,原来是第二生产队麦场的麦秸垛着火了,好几十米外的人群脸都火辣辣的。尽管消防车来回穿梭,消防队员拉了好几车水浇,最后还是没有抢回麦草,一排七八个麦秸垛被烧的一干二净,只留下一片黑灰。这场大火如何引燃谁也无法知道,但那年二队的十多头牲畜却断了草料,大队只好将牲畜分给其他生产队代为饲养。

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全部财产也以抓阄的'形式分给了农户,生产队若大的麦场被建了新房,有的恢复为耕地。从此贪玩的孩童失去了栖身之地。从此,村里农户的院场里却树起了大小不一的麦秸垛,构成了一幅新的乡村美景。

满怀希望的人们逐渐脱离了贫困,辛勤劳作的农民迎来了小麦的大丰收,不过几年家家都有了富裕粮,不像在生产队年景不好时人均只能分到二三十斤小麦,人们全靠粗粮和红薯、山药、南瓜、豆角等副食充饥。生活富足的人们每年的麦秸垛也搭建得形状各一,有圆的有方的,也有正方形长方形的,那可需费一番功夫。

农家搭建麦秸垛一是为喂养的牲畜储存草料。二是便于当柴烧,这主要指家中不喂养牲口的户。为防止雨雪的浸透和麻雀的侵害,细心的人家便用麦草和泥土将上面抹上一层薄薄的泥巴。搭建麦秸垛的时候选择场院里地势略高的土地上,为了不受积水浸害。一到秋季,麦秸垛的顶部都长满千百棵葱绿的麦苗。一陈秋雨过后,每棵麦苗的茅尖上可清晰地看见晶莹的水珠,初升的太阳一照,仿佛一颗颗珍珠。

夕阳西下的时候,多少个农家院场,都有这样的情景。麦秸垛的顶部绿茵茵一片,麦秸垛的周围三三两两的鸡来回觅食,间或也有大母鸡带着小鸡在麦秸垛下转来转去,小羊在草堆里欢快地嚼着麦草。麦秸垛成为小猫小狗栖身的好地方,它们有时会掏个小窝,躺在软软的麦草上,失群的老母鸡下蛋下在麦秸垛下的麦草里,等着主人去捡。这一切构成一幅乡村美景图。

九十年代以后,原始的耕作形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新型机械所替代,省去了农家许多的辛劳,麦杆被大型联合收割机破碎在田地里,被一把火烧个精光。渐渐地也没人再起早贪黑地喂养牲畜,麦草没有了,麦秸垛也就再也搭不起来。想再见见麦秸垛也就难了。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一

深秋十月,漫步在秋色萧杀的田间地头。余晖懒懒地洒照着高原、田野、小城。空气中弥漫着冷冷的秋。抬眼望去,夏季那郁郁葱葱的杨柳,已在潇潇秋风中渐渐凋零,就是留恋枝头的那几片枯叶也摇摇欲坠。路旁沟边摇曳的骆驼草那干枯的枝条倔强地指向苍茫天空,仿佛在试问着老天对这片土地的不公。不公这里的春天短的似有若无,不公这里的秋色也太过匆匆。

田野中已无农人忙碌的身影,收获后的田野空寂无聊。身边的枸杞子果也早已收摘,几只漏网的枸杞子,在摇曳的枝头间用它干瘪、惨淡的暗红点缀着这毫无生气的秋色。不远处,一位牧者靠在地头树根处打盹,享受着懒懒的阳光。一群绵羊在悠闲地吃着枯黄中夹杂着淡青的衰草,一只牧羊犬在羊群周围不停地跑动。清夏时节,时不时萦绕耳畔的“布谷声声”也了无踪影。

乡村的屋顶时断时续的缕缕吹烟在微风中跳跃着。不远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不时的鸣笛声,打破了这小城的宁静,也给这萧杀的秋色增添了些许萌动、些许艳丽。天高云淡在此时的小城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置身在这寒意浓浓的秋色中,心底萌发了一缕凄凉,一丝酸楚。柴达木小城严寒漫长的冬天又要降临了,长达半年之久虎遁龙潜般的“蛰居”生活也不请自来了。

望着吹烟袅袅,我陷入了沉思。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孤烟直”的诗情画意是其脱离生活的杜撰吧。在这静寂的小城都难见那样的意境,更别说在“风潇潇马啸啸”、大漠苍茫的塞外之地了。而他执意要这么表达也许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追求诗情意境的写意手法。

飘着麦草焚烧后特殊气味的空气扑鼻而来。这个季节开始,这里的农家为了抵御漫长的寒冬就要用麦草烧炕取暖。一直到来年6月份,这种浓郁的乡村味道就会时不时地进入街道,进入千家万户,进入行人的嗅觉。让些许“城里人”顿失城里人的某种优越感。

这里没有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枫叶,这里有的只是夏种秋收、秋收冬藏,家长里短般的琐碎日子,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复年年的重复生活。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这里的水土滋养着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水点缀着这里的风情。这就是柴达木乡村的“原汁原味”,这就是柴达木小城的深秋景致。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二

你问,阳光是什么,我笑着说,阳光是色彩,是你所喜欢的所有色彩。我说,如果阳光是轻柔的,那色彩必定是温暖的,透过你的眼,走近你的心,暖遍全身。你说,这一世,你拥有了很多,可是独却欠了一份惆怅,一份属于年夕的愁情。

惆怅,是寂寞的,是一个人的脚步,除了影子,只剩下黑夜的沉默。惆怅,是多情的,是一个人的天空,失了颜色,只剩下苍白的等待。惆怅,是孤独的',是一个人的身影,少了陪伴,只剩下无力的呻吟。惆怅,是寒冷的,是一个人的冬季,缺了温暖,只剩下垂死的挣扎。惆怅,是无助的,是一个人的沙漠,错了方向,只剩下可怕的呼啸。惆怅,像一种情,一种说不出感觉,因它的出现,原来的自己变了,变得有点奇怪,有点神经质,好像眼前的自己是陌生,可是细细想来,自己何曾熟悉过,只是记得,所谓的认识,到头来,只是虚无的回忆,模糊不清。惆怅,像一个故事,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它的出现,就像清晨的朝露,来的有点措不及防,有点心意清凉,但随着日光渐温,它的出现,倒像是多余,就连痕迹都无处安放。惆怅,如同梦中的自己,安静了,心静了,才会看清楚伪装下的真实,那是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身影,有点熟悉,但过多的是陌生,细看,耐人寻味,久看,遥遥无期。

这一世,独欠一份惆怅,无关于他人,只关于你我,因为有你,我的心依旧,这一份惆怅,今生若无缘,来生相如故。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三

把麦秸碾扁,垛起来,麦草的香便开始浓缩,在季节里封存。我们实在是离不开麦秸呀。铡碎,可喂牛,转化为动力;理齐,可修缮草房,遮岁月之风雨;塞进锅底,那恰如其分的火苗,会制造诱人的饭菜之香;入冬,席底下是它,枕头里是它,芦鞋里还是它;如果要做辣豆子,只要将煮好的黄豆趁热装到盆里,用布盖好,四周用麦秸一围,最佳的发酵条件就具备了。松软的麦秸是那么的实用啊!

夏夜,在朦胧的月光下,麦秸垛蹲守在田边地头,固化为乡村独有的音符。发白的土路是青年男女情感的萌发地。吹一声口哨,拍一下手掌,或亮一下手电,就可以轻易寻到意中人。于是,树下一起寻蝉,河岸共同放歌,而麦秸垛下则是爱情最佳的隐蔽剧场,庇护着成双成对的'男女窃窃私语。

上好的麦秸粗壮、饱满、闪亮,往往被藏在门楼的横梁上。农闲时,树阴下,可用它编成精致的鸟笼,也可做成宽大的草苫子。这样,婉转的鸟鸣便是可控的了,走道里、葡萄架下,活跃着悦耳的叫声;而草苫子呢,最宜铺在宽阔的麦场上,冲过澡的人们,朝上面一躺,凉风袭来,树叶在枝头哗哗作响。用被单盖好肚皮,两肘枕在脑后,专心听大人们侃三国,最好再来一段聊斋,让最胆小的孩子闭眼蜷腿不敢作声。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四

描写雨后乡村的句子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1、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整个桑园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2、只有在乡村的土地上方能看出秋雨的神韵,漫步田埂,手举雨伞,听雨声淅沥在伞面上跳跃,心就会不由地想跟其舞动。斜伞仰望,那颗颗雨滴如粒粒圆滑的晶莹,饱满地从天际飘落。如果再丢掉雨伞,闭上双眼,任雨丝滑过面庞,淋漓的清凉会让每一根心弦随之颤动,迅速产生一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此时若再情不自禁的将雨伞转上一圈,雨滴会向四周飞溅,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涡轮,秋雨里便多了一些童趣和欢乐。

3、天晴了,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挂在天空上。池塘里的水满了,像明晃晃的大镜子。

4、下雨时,雨一滴一滴的滴在屋檐上,一下快、一下慢,好像在弹奏交响乐曲;天空中的乌云被风吹拂,一下在那边、一下在这边,好像在跳舞;当雨是越来越大时,所有的树枝被风吹得往另一边倾倒,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颠倒了;地上的小草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简直就像世界要毁灭一样,我真希望雨能停下来!

5、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绵绵春雨把大地染绿了,软软春风把河水熨暖了。瞧,又下起雨来了。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鱼浇的淋漓。只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轻滋润着大地和人心。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翠绿,菜花儿开得更金黄。在一条纵横交错的田沟里,春水淙淙地淌着。扬树,柳树在春雨中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唯美的句子请关注:描写乡村景色的诗句描写乡村风光的句子。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五

萝卜拔了留下一个坑,麻雀飞过留下一道影,无论我们做过什么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生而为人,一生结束,多多少少,我们总会留下点什么。

是留下光芒和温暖,还是留下黑暗和寒冷?是遭骂还是被怀念?是由我们活着时在岁月的流逝中点点滴滴慢慢形成的。我们活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动过谁?帮助过谁?损害了谁?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不要以为我们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还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了什么,上帝都给我们一笔一笔细细记着。到我们死,他就审判我们了。他说我们好我们才好,他说我们不好我们就不好。没有人可以和上帝争辩。

不相信上帝的人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叫做历史的审判台。

每一个人一生结束都将遭遇自己的历史审判台。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我们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不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不配称为人。那时候再悔恨就晚了。从今天做起,从此刻做起,让自己的生命对得起人这个称呼。

承担起做人的责任,首先自己养活自己不成为负担,无论国家的,社会的,还是亲人的。我们的时代很好,已经走上公平公正公义的道路,人人付出了都有回报。你是农民,你的地种好了,无论粮食还是蔬菜,或者水果,都可以卖得价钱。你是开发商,对被占地的人不那么苛刻,对手下的建筑工人不那么冷漠,你的房屋建筑各项需要的设施都考虑十分周祥,你的商品房就好卖。你是路桥工程师,对修建的所有路桥,每一寸,都认真负责,从未出现过路基沉陷和断桥事故,你每天晚上都会睡个好觉做个好梦。你是地方官,自己不贪赃枉法,同时不让自己的亲朋贪赃枉法,是起码的,你在任一方对得起一方的百姓,把每一个百姓都当成实实在在的亲朋对待,那么不仅没有人骂你,还会人人都对你说好,当你下任了,百姓还会留恋你。

像张海迪,曹文英和曹文君,别说作为残疾人,就是作为人,正常人,普通人,她们都发出了极其耀眼的光芒,为冷漠的人间增添温暖。

如果你留下的是光芒和温暖,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看到灿烂的春天,如果你留下的是黑暗和寒冷,人们走过你的坟墓会不由自主浑身打颤。

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仍旧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像一捧泥巴从来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不能分割。作为单个的人,我们是要死的,整个人类则不停地在前进。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死,人类就无法前进。旧的人不死新的人就无法生。虽说人人都要死,但是死和死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死了就死了,有的人死了又重新开始生。

今年的萝卜拔了,明年的萝卜会继续种下,后年的萝卜在后面等着。

【胡萝卜儿蜜蜜甜】。

因为敢吃,所以吃出许多病。据说著名的袭击全国的非典就是从吃开始。单从吃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贫富两极分化。穷人满足温饱,富人能够吃得花天酒地甚至翻天覆地。我曾听说富人活吃猴脑的事。我还听说富人变着新花样吸毒。有了钱就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危害全人类的艾滋病与其说是性病,更准确地说是吸毒得来的病,静脉注射传播的途径更大更广。

《胡萝卜儿蜜蜜甜》流传在南方。类似的歌,还有在北方(准确地说是河北)的《小白菜》。《小白菜》因为讲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孩的故事,更好唱更流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呀。亲娘想我,谁知道呀;我思亲娘,在梦中呀。桃花开花,杏花落呀;想起亲娘,一阵风呀。《小白菜》被称为中华民歌,至今许多歌手唱。《胡萝卜儿蜜蜜甜》只是童谣,现在基本无人唱了。

两首歌两种不同遭遇。我个人认为:《小白菜》反映的面比《胡萝卜儿蜜蜜甜》窄很多,唱的只是一个名叫小白菜的孤女的苦难,《胡萝卜儿蜜蜜甜》的时代性更强烈更尖锐,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现象。那个时代的穷人多,几乎家家的状况都如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多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是一首令更多人心酸的歌,沉甸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这两首歌的不同遭遇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如果跟时代太近了,这个时代过去就有被淘汰的可能。从另一方面说,《小白菜》反映的'是人性,《胡萝卜儿蜜蜜甜》唱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贫困。

就像我们中的某些人不爱听真话一样,一首唱出真相的歌也让某些人不高兴。

歌功颂德的东西使人舒服。谁不愿意被歌功颂德呢?一个人愿意。一个时代愿意。一个民族愿意。一个国家照样愿意。

人人都歌功颂德,谁来说出真相?虽然更多的人选择了歌功颂德,懂得歌功颂德会带来无限好处,仍有一小部分人在坚持努力说出真相。这一小部分人纵然知道说出真相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真相,这些,这许多真相,有的需要揭露,有的则需要掩埋。差不多人人的情形都一样:对自己有利的真相需要揭露,对自己不利的真相需要掩埋。难道不是吗?我就有需要揭露的真相,当然我也有需要掩埋的真相,这两样真相我曾经都说过。总之,一切真相,无论发生还是结局,都任其自然吧。

胡萝卜本身也有自己的真相。

一般说来,冬季的胡萝卜没有被转基因,除冬季之外的胡萝卜,那种光滑的又大又直的胡萝卜,全是转基因的。

冬季的胡萝卜,就是《胡萝卜儿蜜蜜甜》里唱的看到看到要过年的时候。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什么地方,胡萝卜都是人民喜欢的菜之一。

【糜子糜子我想你】。

糜子在古代称黍和稷,现在人亲切地叫糜子。百度说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糜子有软与硬之分。软糜子叫黍子碾的米称软米,类似四川人说的酒米即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可做糕,在中国北方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俗称黄米。相传成吉思汗统一大漠时吃的就是这种携带方便的干粮,将士们不生疾病个个身壮如牛。

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最大是俄罗斯,第二乌克兰,第三才是中国。中国糜子主产区集中在长城沿线和黄河流域。从北向南,糜子春夏秋冬都可以种植,不过南方种植极少,四川省尤其少见。我在北方流浪发现:北方人民吃的粮食非常丰富,南方人民几乎只有稻一种可吃。为了吃我宁愿自己是北方人,不太北,就黄河岸边就行。这,可能就是我热爱河南省的一个重要理由。

电脑打五笔,糜唯一可组的词是糜烂,我不清楚糜子和糜烂究竟有何关系,是不是糜子烂了叫糜烂?查字典,当糜字构成糜子读梅的音,当糜字构成糜烂读迷的音,糜烂就是烂到难以收拾,糜烂不堪,糜字单独用,有浪费的意思,糜费钱财,糜字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粥。中国汉字太复杂了。一个糜,差不多就累着我了。我乐意糜就是糜子,我亲爱的糜子。

我快五十岁,如果计算吃过多少顿饭应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清楚地记得我吃过不少于一百次糜子做的食物。多数是我自己拿糜子煮的稀饭,北方人叫粥。我不到十六岁离开出生地,到黑龙江省当兵,后来又多次到北方各省包括首都北京流浪,自认为:身体里有三分之一的血是北方土地北方庄稼,特别是黄河给我的。我相信我是长江的孩子同样也是黄河的孩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到出生地被别人甚至亲人当作外地人的原因。

我想念北方,当然北京也在我的想念之内,黄河更在我的想念之内,这些想念中,我尤其想念黄米,就是糜子。说实话,黄米煮稀饭,在我看来一点不比小米煮稀饭差。黄米稀饭吃起来更细腻更滋润更缠绵,非常适合我这样一个在人间流浪身体又不太好的人吃。

查看目前为止我的经历,在人间,我是一个被遗弃又被遗弃的人,是大地上的庄稼,各种各样的粮食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把我养育大,黄米即糜子是养育我的重要亲人。

所有庄稼,无论粮食还是蔬菜都是我血脉里真正意义的亲人。

凡养育过我的庄稼都是我的亲人,无论我承认否。

当然我承认。

很多人不承认。人间不承认庄稼是亲人的人数不清。人间践踏庄稼的人数不清。人间毁灭庄稼的人数不清。

在我的出生地,为了所谓高产,稻,已经被不尊重粮食的科学家悄悄转了基因,据说这是得到了批准的。谁有权批准如此伤害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粮食?南方,差不多唯一的粮食大米被转了基因,我却不得不拖着又老又病又孤苦无助的身体回到南方。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加想念北方。北方吃的粮食多:大米,小米,黄米,麦子,高粱,甚至还有荞子等。

我想念北方,我宁愿我是北方人,每天至少可以吃一顿黄米,就是糜子饭。

不仅我的胃想你,不仅我的肠想你,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胆我的血我的骨一样想你。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想你,你还好吗?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六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麦秸垛原文阅读,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铁凝的中篇小说《麦秸垛》,开头就是—段对麦秸垛的野性描写:“当初,那麦秸垛从喧嚣的地面勃然而起,挺挺地戳在麦场上。垛顶被黄泥压匀,显出柔和的弧线,似—朵硕大的蘑菇;垛檐苫出来,碎麦秸在檐边耀眼地参差着,仿佛一轮拥戴着它的光环。”

麦秸垛,在老人眼里,是暮年的踏实依靠,是—个温暖的后身。隆冬季节,或微温的秋末春初天气,有太阳的日子,麦秸垛是老人们最好的去处。向阳的所在,—个凹窝儿,倚着蹲下去,一蹲就是一整天。阳光热烘烘地晒下来,晒得一张几十年的老脸红了、紫了、黑了。一生的欲望已熄灭,眼前的愿望就是能安安稳稳地烤最后这把生命之火,就像英国诗人兰德的小诗《生与死》中写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他们虽不懂得大自然和艺术,也做好准备了:只待这点温暖一熄,起身就走。

对于—个家庭来说,麦秸垛就是柴米油盐四件事之首当其冲的“柴”字。千百年来,北方乡村的炊烟,几乎可以肯定,有一半是麦秸垛所化。一家之主,或司厨的女人,在晨暮雨夕去麦秸垛扯草,是很平常的事。碾得扁薄的麦秸子,—把把扯下来,一筐筐搬到家里,烧粥蒸馍是它,甚至铺床暖炕也是它,关乎平民百姓的生计大事!

如果说孩子们征战的麦秸垛,是草稿,铁凝笔下的麦秸垛就是定稿。再胆大包天的孩子,也不敢打定稿的主意。堆成那样的垛子,是颇费事且颇有技术含量的。总是多人合作,选一处高爽避水的地势,以麦糠垫出台基,然后一层层堆上麦秸。堆到高处,垛子上就要站人,用草权接住下面人递上来的麦秸,均匀地铺好,踩实。最终的垛子可能堆到三四米高。

然后呢,又是修,又是整,粗线条的垛子变得眉清目秀起来。择日再以麦糠和上黄泥,给麦秸垛厚厚地抹上一层龟背壳。好了,任它风吹日晒雨淋,三四年不动,也不会烂了垛心。

堆好的麦秸垛,人爱,牲口也爱,无论牛马,见着麦秸垛,得空就想蹭一蹭。牛也蹭,驴也蹭,有时候陈年的小号麦秸垛,就这样蹭来蹭去,轰然散了架。

现在的乡村,麦秸垛也不多见了。秸秆还田,再加上生活好转,大部分农家以烧液化石油气和电为主,麦秸一下来,要么还田,要么卖给下乡收购的草贩子,送到造纸厂化纸浆去。也许有一天,我们想看麦秸垛,只能到影视作品中去寻觅了。

乡村麦秸散文篇十七

(一)。

这要从二爷的死说起。

是二爷的死,让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同一血脉的人,聚到了一起。

那个夏天的一个夜晚,星河灿烂。火车在铁轨上长啸。呼呼的风吹过来,吹出了我记忆的涟漪。

但对我来说,二爷是个陌生人。我只晓得他曾是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的孩子,上过几年学,后来解放了还当上了村支书。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

不知怎的,思绪不再停留在这张苍老的脸上,而是飞到了儿时住过几年的宅子里。在那里,我曾有一个园子,园子里种着属于我的草莓和鲜花,还有几棵桃树和梨树。园子是由篱笆围着的。在园子的角落里,还生长着苜蓿和其它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后来,我来到了城市里,那个小小的园子也卖给了别人。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个种有鲜花和草莓的园子,被父母以一个极低的价钱卖给了邻居,而所得的钱还不足以买一张火车票。

也许我那园子会被它的新主人种上美丽的薰衣草,或许是种上几竿修长的瘦竹。它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千次万次,如今,我又有机会见它一面了。

火车在满天星斗的注视下前进。窗外这片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我找不出半点灯火,只有几个电线杆在铁轨两旁鬼魅似地飞一般向后奔去。

(二)。

大约过了六个小时,家乡的炊烟出现在我的眼前。

依旧是十几年前的白墙黑瓦,依旧是十几年前的泥泞小路。这里仿佛定格的画面,而只有人事代谢,显出岁月悠悠。

这一天,晴空万里,艳阳如火。

我在离二爷家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大群人沉默着等待着什么。

二爷的儿子们,有在公安局当局长的,有在地方政府当镇长的。丧事办得这么热闹,也不足为奇。

我跪在他的灵柩前,磕头,烧香。之后,就有下一个人来重复同样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与我同时到达的一些人中,有几个比我小的孩子,他们在磕头烧香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我也迷惑了,为什么要烧香磕头呢?因为这是传统,是不可改变的东西吗?

一旁的几个老太太却还在教孙子辈的孩子们如何磕好头,如何烧好香。那架势,颇为严肃。

(三)。

原本以为来了上百号人,住的问题会难以解决,但我估计错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开着车来的)在送完花圈喝几口酒之后,就匆匆离去,再加上各家都有不少空闲已久的房间,住宿也不算什么问题。

窗外,蟋蟀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吟唱。

就着这蟋蟀的吟唱和皎洁的月光,几位阿婆便坐在门前的路上聊了起来,什么王家的儿子大功了啊,什么张家的媳妇被车撞了啊,什么老焦在矿难中死了,他的老婆拿了二十万啊,无所不谈,后来又来了几个老头,说起了谁家孩子考了什么学校啊,什么教育收费太高了啊,什么哪家上一回医院用了几千块啊,又是东南西北扯了个遍。

(四)。

我睡在二爷家的客房里,这里离灵堂比较远。天空中,突然闪现出一颗极为明亮的星星,也许,这颗星是代表二爷,注视着这里的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他要失望了——白天这里热闹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死水一般的沉寂。

(五)。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再见到我的园子时,失落的心情。那里分明只剩下葳蕤的杂草还“怒发冲冠”地骄傲挺立,昨夜的梦,以及曾经的梦,却似玻璃一般,被我的所见击碎:桃树被砍了,篱笆上多了几个“狗洞”,那些曾经有草莓和鲜花的土壤里,就只剩下蒿草了。

我听说,原来的邻居也搬到了城市里去了,大约是在搞个体食品批发。他们把这园子卖给了一对姓袁的兄弟,而这兄弟俩也只是闲时在家休息,忙时出外打工,自然是没有什么功夫来摆弄什么花花草草的。

我那园子,就这么被废弃了,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只有不远处树上的几只麻雀,还似曾相识。

(六)。

在城市,时间被压缩的很短,人们在用秒来计算时间。而在这里,人们是在用小时和天来计算时间。有时候明明只是上午八九点,却感觉像下午两点。

我随身带着梭罗的《瓦尔登湖》。只为了打发被无限拉长时间。我难以想像梭罗一个人在森林里居住时的样子。我不相信我自己可以在这里住很长时间。尽管这里有时候会很热闹,但我更多看到的是死寂,宛如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里所描绘的`那样。在这里,我很看到几个年轻人,甚至于二十岁左右的人竟然屈指可数,而一多半中年人只是因为二爷的缘故才回来的。梭罗在书里说的那种劳动的充实与活力,在这里根本就看不到。田野里的庄稼在慢腾腾地生长,而老人们则常常向远方凝望。

(七)。

偶尔听乡亲们说二爷当村支书的年代,那时候开始每个人都劲头十足,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自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开始改革开放的地方只有城市,在那些大城市,纸醉金迷和灯红酒绿早已是常态,而这,又吸引着更多的农村里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富足,渴望着被尊重,渴望着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们奋不顾身地纵身跳入城市的海洋,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引用庄子的“大智若愚”时,用一个十分精辟的例子来说明:一个爱尔兰人来到美国,想过富足的生活,想喝上咖啡。他的花销更多,于是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来赚取更多的钱投入到自己的花销上,他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却也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如此,他的生活从原本的无忧无虑变成了一个时时鞭打他努力赚钱的鞭子。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少吗?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却很少有人去避免它。莫非大智真的若愚?我回答不出来。

(八)。

二爷的骨灰,现在放在一个价值不斐的盒子里。他是上午被运送到火葬场里的。古人常说人死了不过是一掊黄土,如今人死了不过是一盒子灰。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他终是逃脱不了这命运的,不同的只不过是装骨灰的盒子。

(九)。

我在夕阳的照耀下睡着了,只感觉眼角流下了一滴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