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学读后感范文(模板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3:55:05 |
  • ZTFB |
  • 8页

读后感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对其内容、观点、主题等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写出自己的精彩读后感。读后感的写作是一个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篇一

1990年前苏联东欧剧变以来,比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在我国一直都处于低潮,有人认为,由于前苏联东欧已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研究的对象之一业已消失。然而,近两年对中俄转轨经济比较研究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却揭示了比较经济学非但没有随前苏联东欧的剧变而消失,而其重要性却大大提高了。

比较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占支配地位的“主义”比较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在当时比较经济学家的心目中,比较经济学的存在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为基础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两大“主义”制度所出现的各种不同变种的“刺激”,比较经济学才开始摆脱本质论思维的支配。1967~1968年西方学者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比较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打破以“主义”划分经济体制的传统(张仁德,),比较经济学才开始“真正地”繁荣起来。由于意识到传统比较经济学所存在的局限性,青木昌彦等人试图用“比较制度分析”取代“比较经济学”这种传统的学科称谓(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笔者认为,传统比较经济学存在着三个严重的缺陷。

第一,它主要是满足于运用已有的理论对各国经济体制进行分类和比较,而忽视了比较经济研究通过经验性的工作对现有理论提出挑战,从而为运用回溯法提出新的因果假说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传统比较经济学仍受主流经济学所谓理性最大化和必然进步这种观念的支配,因而是前达尔文的。达尔文革命彻底击碎了必然进步的观念,否决了理性最优范式的科学性。在比较经济学中,不论“研究经济体制的一个原因是发现那种体制是最好的体制”(艾登姆等,1987),还是论证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性,这些研究目标都是理性最优和必然进步这种思维的反映。比较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社会体制多样性的科学,只有彻底放弃先验的理性最优和必然进步的观念,才能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提供较为健全的知识基础。

二、比较经济学新的研究任务。

通过以上对传统比较经济学内在缺陷的批判性分析,比较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面临以下新的研究任务。第一,揭示结构性制约条件及其与能动作用和偶然性因素如何结合导致了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异、多样性和演化;识别、理解和进一步阐释多样化体制下人们的无意识动机、意会性知识和技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来自于不同经验的知识基础。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已有的或刚刚发生的不同经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尚未形成但仍有端倪可得的结构和意会性知识,它可以为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第二,发现新奇事物对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有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新奇事物的出现及其扩散通过社会经济结构与能动作用交互作用导致了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新奇事物的起源可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技术变迁所带来的物质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退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演变、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在个体思维与行为模式上所发生的突变。与经济学其他学科对研究上述新奇事物提供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同,比较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复杂系统思维的训练,把它放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它更能发现新奇事物对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有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三,促进跨国制度学习。比较经济史的深入研究业已说明,制度学习是导致德国、美国以及日本后来居上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的改革目前已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世界各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的结果。成功的制度学习关键在于其精神而非具体形式,外国制度的引进、修改和创新是以国家或当地的情境和脉络为条件的,完全照搬很少能够成功。比较经济学可以通过对制度原生国与引入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跨国制度学习与创新提供健全的知识基础。

第四,创造性的阐释文化传统,并揭露现有的经济理论所存在的缺陷。技术和制度创新,特别是从国外所引入的创新,它所蕴含的意会性知识与传统观念必定有一定程度的冲突,这就需要对文化意义系统进行局部修改乃至重新阐释,使产生创新的意会性知识纳入到演变着的文化传统之中,从而为导致结构转变的能动作用提供基础。比较研究通过揭示同种技术、特定制度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历史渊源,在这种文化阐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老制度主义与社会经济本体论的重大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老制度主义者各自试图用其理论范式重塑比较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在新制度经济学家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1990年出版的《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和老制度主义者皮垂(petr,j.l.,1994)撰写的“比较经济体制”辞条中,他们都把比较经济体制看作是其理论范式的应用,而避免提起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制度主义。与新老制度主义相关,但又有区别,在西方传统比较经济学研究领域之外,出现了两种相互之间几乎从不交流但却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1990年,青木昌彦等人在斯坦福大学开设“比较制度分析”这门新的研究生课程,而不再沿用比较经济学或比较经济体制这样的学科名称,它受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较大。另一与老制度主义具有某种联系的“比较创新体系”也开始滥觞,1993年出版了尼尔逊(nelson,r.)主编的《国家创新体系:一项比较研究》。签于这种情况,对新老制度主义研究纲领及其在比较经济学中的应用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就成为比较经济学新发展的基本工作之一。然而,对新老制度主义研究纲领进行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其内部,各自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以及历史演变,两个学派之间现在也出现了某种融合的迹象。但是,作为其主流,新老制度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分歧仍是很明显的,正如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所指出的,新制度主义是对正统新古典理论的补充而非替代,老制度主义当代代表人物霍奇逊也写道:“新制度主义不是通过传统的制度主义的再现,而主要是在现代正统理论的心脏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凡勃伦等最初的制度主义主要是通过对正统理论的假设进行批判而产生的。”(hodgson,1989)。

在老制度主义者看来,个人与制度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其中,个人行为不是给定的,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定类型,它能够潜在地改变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社会结构在人类社会的复杂层级上处于个人之上,与这个较高层级相关的因果力量不只是简单地约束而且也能影响和改变个人的特征、力量和倾向,这就称作是重组的向下因果关系(reconstitutivedownwardcausation),在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中,具有这种能力的要素就被称作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则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假定,即个人被看作是给定的。“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抽象的、先验的'和普适的人性假定即源于这种本体论。因此,在主流新制度经济学的本体论预设中并不存在作为突现层级的社会结构观念,制度只被看作是个人创造的结果,这是诺斯在分析国家和秩序产生时之所以遭遇困难,并逐渐转向老制度主义的重要原因(贾根良,1999a)。

新老制度主义社会经济本体论对公共政策具有什么含义呢?称尔奈认为,“休克疗法”的设计师们受到科斯很大影响,大规模私有化战略就是对科斯定理的误用(科尔奈,)。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交换是自由的,交易费用为零,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那么,合法权利的初始分配是否有效率就无关紧要。实际上,这隐含地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作用,要求赋予制度以本体论的地位。然而,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流把制度变量参数化,所以,尽管科斯强调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研究经济问题,但在评估产权制度时,流行的看法仍然是,无论历史和社会条件有何不同,私有产权总是普遍有效的。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过程的性质说明,人们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与既定的结构交互作用才能导致后者的转变,制度创新只有在利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因此,公共政策作为能动作用,在推动结构转变时,要因时因地而异,要以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而非预先假定的意识形态或目标为标准。由于意识到制度变迁是一个充满风险并往往产生意外结果的过程,意识到政策及其制度选择对人性的塑造作用,老制度主义者主张,政策应以实验和过程为导向,不追求普遍的真理,而只希望暂时的改进。特别是由于经济变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制度创新的真正源泉来自于民间,所以公共政策应该鼓励而非压制多样化的尝试。

四、新老制度主义比较研究方法丰富的内涵。

由于新制度主义在本体论上的缺陷,其方法论对比较研究的意义是相当贫乏的。

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早在18就批评新古典经济学是前达尔文的,他认为,经济学应该以达尔文革命所产生的进化生物学为原型,所谓演化经济学实质上就是用动态的、在生物学意义上不断变化的眼光来考察人类行为,从而拒绝包括新制度主义在内的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均衡方法。演化方法的核心是“累积因果”的概念,卢瑟福指出,这个概念含有明确的路径依赖思想,在凡勃伦看来,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后果;即使起点差不多,不同的文化还是会按不同的方式发展。老制度主义对制度演化路径依赖和多样性的强调为比较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累积因果的概念必然反对个人主义方法论,因为累积因果的变化过程是以社会经济系统的演进和整体性质为条件的。整体论的基本含义是研究制度必须考虑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只考虑经济部分就无法理解制度的内生演进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老制度主义对技术变迁、权力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给予很大关注的原因,而这在正统的新制度主义那里是缺乏的,正如卢瑟福(1999)所指出的,“新制度经济学不去分析系统的内部动力,它只考虑理性如何对人口、技术、贸易机会或者意识形态外生既定变化做出反应”,这样它自然就把制度或体制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在外了,比较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老制度主义者反对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模型,因为他们认为形式化模式必然会丢失掉对制度特定的情境和脉络这些重要的因素。威尔伯和哈里森认为,能够抓住老制度主义整体、系统和演化方法论特征的是由某些科学哲学家所称作的“型态模型”。型态模型与形式化模型在解释结构上是相当不同的,形式化模型按照演绎方法,在解释结构上呈现为从解释变量到被解释变量的层级,而型态模型则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连结在一起。每一部分的理论独立于其他部分,并首先在特定情境与脉络中被发展、理解和检验,然后以某种形态连结在一起,它对研究主题提供了多层面的和复杂的图景,而形式化模型则是单面的,它从有机整体中抽出某部分进行逻辑研究(wilberwithharrison,1978)。

威尔伯和哈里森指出,大多数老制度主义者停留在基于案例研究的型态模型上,只有少数老制度主义者如凡勃伦、缪尔达尔等试图以型态模型为基础建立更一般的理论,这就需要比较法。正如老制度主义者斯坦费尔德(1990)所指出的,比较方法“是建立制度分析的合适的方法”,它的基础是运用型态模型对不同地区或国家等进行案例研究,把其政策和制度与特定社会条件联系起来。比较研究通过对特定制度的不同情境和脉络进行相互参照,运用回溯法,提出更具一般性的因果假设(即经济理论)。

五、比较制度分析与比较创新体系发展前景的比较。

具有多种变化可能性的社会关系之中。

但是,比较制度分析与比较创新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即使是同样地使用了情境和脉络特定的方法,比较制度分析研究的是制度多样性的微观成因,而比较创新体系则着重于体制多样性对科技创新路径有何影响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分别发展了前述型态模型的两个不同侧面。其次,比较制度分析主要是在技术给定条件下,研究制度多样性的起源;而比较创新体系则以技术变化为核心,研究新知识和技术变化与体制多样性的关系。最后,比较制度分析大量地使用了博弈论,而比较创新体系则几乎从不使用形式化的分析工具。这些差异说明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由于所承继的学术传统不同,它们在未来发展的潜力上将会产生差异。

比较制度分析继承了新制度主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虽然它对后者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这些批评是导致它与比较创新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共同性的原因,这些共同性的原因实际上大部分都可追溯到老制度主义者那里。但有所不同的是,正如青木昌彦(2000)自己所指出的,比较制度分析“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仅是(如老制度主义者那样)将制度整理分类”。青木昌彦对老制度主义的批评确实击中了要害。

比较创新体系所承继的学术传统来自于熊彼特、老制度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弗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经济时明确提出的,但其概念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1841)强调了科学技术、教育以及制度创新对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较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的形成融汇了以下三个学派的成果:新熊彼特对技术变迁问题的研究,老制度主义关于知识与制度的深刻认识,以及历史学派对历史与比较方法的强调。比较创新体系研究方法的发展主要是基于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的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文献,而后者作为演化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研究的开拓者。由于知识结构的新颖以及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某种一致性,它在未来更有发展前途。

六、结语。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老制度主义对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更具理论价值,比较创新体系的方法更值得进一步发展。但相对于新制度主义在我国的流行来说,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学者在对老制度主义进行研究,比较创新体系更是鲜为人知,这种状况对比较经济学在我国的新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老制度主义在近十几年已得到复兴并产生了重要的创新,而新制度经济学自以来的研究前沿却与一百年前凡勃伦的主题惊人的相似(贾根良,1999b)。因此,无论是在研究重点还是研究力量上,我们早就应该从新制度主义向老制度主义转移。

然而,老制度主义作为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完成本文所提出的新的研究任务。从比较创新体系目前发展所展示的潜力来看,由于排除掉政治和生态地理等因素,它就无法通过比较对经济体制的变异、多样性和演化进行“宏大叙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所承继的学术传统仍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正如老制度主义者当代代表人物霍奇逊所指出的,老制度主义虽有其优点,但它过去并没有马克思那种提供理论体系的能力;同样,熊彼特虽然自称其经济发展理论可以与马克思内生经济演化观相媲美,但他不得不承认他有关经济动力学的结构只包括了马克思所涉及的问题范围的一小部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比较创新体系没有“宏大叙事”的能力。因此,“为了寻求经济绩效最终源泉的圣杯(holygrail)”,与诺斯在其学术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个长期且确实是未曾预料到的旅程,从马克思主义到认知科学”(north,1997)有所不同,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令人吃惊: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突出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传统创造性转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罗根(georgescu-roegen)的下述名言,上述结论就很平常。罗根早在1971年就指出,“确切无疑的是,关于如何超越静态结构的课程――也许是惟一重要的课程――来源于马克思、凡勃伦和熊彼特”。传统比较经济学代表人物格鲁奇早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老制度主义的主要差别是在理论观点而非方法论方面。现在,奥哈诺(o'hara)把马克思与凡勃伦视作制度与演化政治经济学的两位奠基者(注:笔者认为,这还应包括熊彼特。),并广泛探讨了这两大传统在当代发展的内在联系(o'hara,2000)。更为有意义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科学哲学家把马克思看作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近两年一些西方学者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brown,)。由于马克思在“宏大叙事”上无以伦比的魅力,上述研究的深入进行很可能要通过对马克思研究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制度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提供重大创新。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还未起步,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仍局限于马克思与新制度主义以及新老制度主义之间,哲学界对批判现实主义似乎不感兴趣或很少知晓。但笔者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作为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国际前沿课题之一,迟早会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发生兴趣。我国经济学界只有与哲学界同时甚至率先通过批判性吸收批判现实主义的研究成果,才能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才能完成本文对比较经济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任务,才能使这些领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根良,1999a:《重新认识旧制度学派的理论价值》,《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第53页。

2贾根良,1999b:《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版,第110~126页。

3张仁德,1998:《比较经济体制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4青木昌彦,1997:《比较制度分析:起因和一些初步的结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第2页。

5青木昌彦、奥野正宽,1999:《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6青木昌彦,2000:《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第29页。

7艾登姆等,1987:《经济体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1页。

wardelgar,。

1994.

ofpoliticaleconomy,november1989,p.249.

10科尔奈,2000:《“通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出版十年之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第5期。

11卢瑟福,1999:《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2wilberwithharrison,,1978:“themethodologicalbasisofinstitutionaleconomics:。

patternmodel,storytelling,andholism”,journalofeconomicissues,march1978,pp.80~81.

13斯坦费尔德,1990:《制度分析:经济学中即将到来的发展》,载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p146.

interactivelearning,pinter,1992,p13.

16north,d.c,,1997:“prologe”,indrobak,nye,j.v.c.(ed.),thefrontiersof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academicpress,1997.

edwardelgar,2000.

18al.(ed),2001:criticalrealismandmarxism,routledge,2001.

经济学读后感篇二

经济学简历模板在求职应聘时个人简历是很重要的但你知道要怎样才能写好求职简历呢!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篇为参考,专业与职位的不同那么个人求职简历又是怎样写,这里是一份为模板。希望在你阅读这篇文章时对你有所帮助,更详细内容如下。

经济学读后感篇三

河南农业大学—第2学期《新制度经济学》考试试卷(b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分数。

得分评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

2.交易费用科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经济制度操作的成本”。诺。

思:“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威廉姆森:“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

3.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

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

总比无国家(即无政府状态)好。因为,有国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公正和安全。而要确保秩序、公正和安全,人们又必须把确定和保护“所有权”的垄断权交给国家,以便它能够完成人们要求它完成的任务。

但是,国家有了垄断权力以后又可能成为个人权利的最大、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一旦国家接管了产权保护职能并成为惟一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它就有可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地位索取高于其提供服务所需的租金,更有甚者还可能干脆剥夺私人产权。

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制度收益则指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给经济人提供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

制度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假定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的功能为既定,则选择费用较低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另一种是,假定制度选择的费用为给定,那么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何谓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其保障机制有哪些。

人力资本交易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让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产权权利束的分解和转让。在现实的人力资本交易中,人力资本载体交易的只是其人力资本产权的部分权利,即使用权,支配权等,而不会将所有权进行交易,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被他人完全控制。

1.人的因素。

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威廉姆森通过对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即他所谓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不同的维度与交易成本有关,三者中,资产专用性最重要最独特。

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经济学读后感篇四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c)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

9.土地经济供给的(d)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c)。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c)。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c)。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a)。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d)。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d)。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a)。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c)。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c)。

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c、自然——经济综合体d、自然——政治综合体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a)。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b)。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b)。

32.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d)。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33.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d)。

37.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b)。

a、稀缺原理b、替代原理c、比例原理d、以上均不是38.最早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c)。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威廉·配弟d、屠能。

1.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abcde)。

a、岩石b、矿藏c、土壤d、水分e、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d)。

a、自然特性b、稀缺特性c、使用特性d、经济特性e、历史特性3.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abcd)。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e、供给稀缺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abcde)。

5.土地的基本功能包括(acd)。

a、承载功能b、利用功能c、生育功能d、资源功能e、非生物功能。

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abcde)。

a、山地b、高原c、丘陵d、盆地e、平原。

7.按土地质地可以把土地划分为(acd)。

a、粘土b、黑土c、壤土d、沙土e、红土。

8.按土地所有权形式可以把土地分为(abde)。a、私有的b、国有的c、外商独资的d、公共所有的e、集体所有的9.按现实经济用途和可能经济用途,土地资源可分为(abcde)。

a、农用土地b、非农业生产用地c、城乡居民点用地。

d、水域e、特殊用地10.农用土地包括(abcd)。

a、耕地b、园地c、林地d、草地e、水域。

11.非农业生产用地包括(bc)。

a、建筑用地b、厂矿用地c、交通用地d、商业用地e、军事用地12.水域具体包括(abcde)。

a、河流b、湖泊c、水库d、沟渠e、堤坝。

13.土地中的特殊用地包括(abcd)。

a、休息用地b、自然保护区c、军事用地d、未开发利用土地e、建筑用地。

14.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有(abcd)。

a、人口b、土地生产率c、国民经济状况d、以上都是。

15.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abc)。a、经济效益评价b、生态效益评价c、社会效益评价d、环境效益评价16.土地收益是(bcd)。

a、土地价格b、正常情况下的土地收益c、处于最佳利用方向的土地收益d、土地纯收益e、以上全对17.土地自身因素主要包括(abcd)。

a、位置b、肥力c、面积d、地势、地质e、水利设施。

18.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弊端(abcde)a、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e、不利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9.世界各国的土地管理机构的主要模式有(cd)。

a、直接管理模式b、间接管理模式。

c、分类分级管理模式d、垂直统一管理模式20.土地产权包括(abcde)。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继承权。

21.土地租赁一般可分为(ac)。

a、有偿b、无偿c、有期限d、无期限e、均不是。

22.地役权主要包括(abcde)。

a、建筑支持权b、采光权c、眺望权d、取水权e、道路通行权。

23.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争取(abc)方式。

2、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主义极差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间和单位间经济效益的某些差别,社会主义的极差地租的实体不再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定部分的转化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3、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国家发展政策(2)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3)价格政策(4)税收政策。

5.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3)土地投机。

7.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保护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实现土地优化配置(3)保证土地价格的基本平稳。8.土地金融的特点。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2)贷款偿还期较长,利息率较低。(3)土地金融一般实行债30券化。(4)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以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相反债务人必须保留在契约到期是随时偿还债务并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9.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

1)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为土地的开发、改良和建设筹措大量的、并能长期利用的资金,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2)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促进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3)有利于活跃商品经济,促进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育。10.土地税收的依据和功能。

依据:(1)按土地面积征收(2)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3)按土地收入征收。(4)按地价征收。功能:(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2)抑制土地征收(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5)调节土地收益分配。

11、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2、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13、简述土地抵押权所具有的性质。

14.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关系。

分等是把一个城镇(一般以县区为单元)作为一个点来看待,分等就是把全区域各个城镇按照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它反映城镇之间的差异。定级就是把一个城镇作为一个面来看待,对其不同区片进行质量划分。——它反映城镇内部各区片的差异。15.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

a.繁华度:商服繁华影响度;b.变通条件: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路网密度;c.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d.环境条件:环境质量优劣度、文体设施影响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越度;e.人口状况:人口密度;16.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弊端。

于土地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地租能真正地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投资土地的利益又能为使用者所得。这样,不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且能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市场的建立,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国家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提高或降低某类用地的价格或租金,就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土地保障。比如,国家为了促进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可降低其用地价格,以此提高其生产利润,促进其扩大再生产;倘若要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就可提高其用地价格,以减少其生产经营利润,抑制其发展。(3)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土地市场的发展,必定加速房产市场的形成。没有土地市场,而只对住宅实行商品化经营,是不可能使房产市场正常运转的。建国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实行土地无偿使用方式,不但巨额投资收不回来,而且每年还得支付大笔维修费,使得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十分匮乏。同时,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长,住房困难户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日趋紧张,使房地产业处于恶性循环中。而土地市场的开辟,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就可使国家收回投资,并提供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4)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为此,就得建立各种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土地的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不但不能使生产资料(土地、资金、设备)与劳动形成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而且会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条件不平等。这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因此,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土地市场的建立,无疑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读后感篇五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为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而产权问题的产生也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最早提出了产权存在的必要,其后继者,如德姆塞茨、诺思等又对产权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即将重点讨论产权问题的提出及其相关发展。

一、产权问题的提出。

制度经济学以研究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为主,研究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流派,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不同,在于它从现实问题谈起,扩展了以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它们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使得经济理论对现实有了更强的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把对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斯是其创始人和领袖,在他的《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等文章中体现了他对产权的理解。

在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前,经济学家一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生产要素受到价格支配而得到良好配置。

科斯由此提出质疑:如果价格支配是完美的,那如何解释企业的存在呢?又何须企业家发挥协调者的作用?鉴于现实和理论的差异,科斯尝试给出解释。

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而通过建立企业,不仅可以“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而且“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并且“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发现价格的成本,而企业家恰恰可以做到以低于市场交易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由此形成组织,这就是企业的产生。

接下来,科斯又讨论了企业规模的问题,认为企业规模大小的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论述都离不开“交易成本”,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科斯虽然没有对这个概念做更详细的阐述,不过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又提到了这个问题,并延伸到了产权的提出。

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指出:解决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的行为,如果采用限制甚至惩罚施害这些传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科斯用牛群与谷物的例子分别讨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两种情境下的处理方案,继而用“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库克诉福布斯”等四个实际生活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论述,并表明其普遍适用性。

然后,科斯指出这些论述都是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而现实中并非如此。

他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选择三种交易制度——市场、企业和政府,即比较它们之间在组织某些活动或交易时的成本——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企业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和政府的行政成本。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需要费用,问题的实质在于选择一种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这就是产权概念的最早形成。

“在正交易费用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斯认为这是解决产权问题的关键。

后人总结了相关理论并命名为“科斯定理”:假定市场交易费用为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无论其属于谁,都可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定理二: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

科斯阐述了交易费用存在的事实,提出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后人对科斯定理的讨论很多,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不过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是十分明确的。

二、产权问题的发展。

德姆塞茨是继科斯之后对产权问题做出重要贡献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之一。

在其《关于产权的理论》和《产权理论:私人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之争》等文章中,都有这方面的讨论。

作者的《关于产权的理论》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短讨论了社会制度中产权的概念和作用;第二部分,为探讨产权的产生提供一些线索;第三部分,说明与产权合并成特定组和所有权结构的决定相关的原则。

文章首先提出:“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将外在性内在化”。

也就是说使外在费用、外在收益以及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外在性最大程度的让相互联系的人们承担,既包括有害的外部性也包括有益的外部性。

产权的发展,主要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源于发展新技术避开拓新市场产生的变化,源于旧的产权不能很好地与之协调起来的变化。

文章以土地私有权的发展与商业性毛皮交易的发展为例,解释了当过度狩猎时产权调整所起的作用。

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公共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三种分类,着重以土地所有权为例,说明公共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

这部分作者主要提出了“产权组合为特定组的过程是由什么原则支配的?与这些特定组的产权相联系的所有权结构又是由什么原则决定的?”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产权理论:私人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之争》是德姆塞茨对产权理论进行的拓展。

他先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在探寻跟价格具有同样作用的因素的研究中,对所有权安排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他们不仅忽视了与产权结构相关的问题,而且也忽视了契约安排相关的问题。

并认为目前的产权理论过多强调了外部性,外部性虽然能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但除去外部性的考虑,私有产权的安排也是必要的。

针对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相对于集体所有制而言,私人所有制的重要程度正在增加的情况,作者做出了三方面的解释:资源分配相关人员的数量和紧密程度、参与资源配置问题的人员的生产率和资源配置问题的组织复杂性。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引出了作者对密集性理论的`论述。

亚当斯密讲述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运转的商业世界的逻辑,《道德情操论》有考虑同情心、熟识程度等生物或地缘或社会学意义。

不难看出,早期的人类互动大多数发生在属于同一个家族或者住在同一个小的封建村序里的人们之间。

在更古老一些的时代,比如当封建势力占优的时候,经济互助的很大比重局限在相对狭小而关系紧密的人群之间。

作者认为,现今生产是越来越明确地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家族、本村村民或者封建庄园,这种变化一直在发生。

如果只靠亚当斯密在着作中提到的“同情心”等并不能完成市场资源分配的重任,它们无法更有效地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因为资源分配相关人员的数量和紧密程度都比以往大大降低了。

与这种变化对应的,是技术革新和专业化的发展——降低了密集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高生产效率慢慢地引起社会利益分配问题,鼓励努力工作、促进共享劳动成果等。

这样,又引出了作者对组织复杂性的讨论:价格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它还必须得到保障契约执行力的社会法律制度的支持。

由此,作者提出:财产私有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其制度安排可以比集体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应对有效利用问题本质的变革。

经济学读后感篇六

摘要:期货市场的供求关系表现为多空持仓的关系,中美两国期货市场为防范利用持仓操纵市场而采取了持仓限制制度。本文在比较中美两国持仓限制制度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套期保值持仓管理和对不同合约月份实行不同持仓限制的建议。

关键词:期货市场;持仓限制;期货交易制度。

1938年,为了控制农产品期货市场频发的交易风险,当时的期货市场监管机构――商品交易委员会依据《商品交易法》的授权,以监管法规的形式对列明的商品实施了投机持仓限制(以下简称“持仓限制”),即所谓的联邦持仓限制。从此,持仓限制成为商品期货市场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

期货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持仓限制制度期货市场的供求关系表现为多空持仓的关系。进入交割月后,多头持仓代表着买方要求接收卖方交付实物商品的权利,而空头持仓则代表了卖方要求买方支付实物价款的权利。因此,支撑多头持仓的是买方的资金,而支撑空头的是卖方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交付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数量。因此,期货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多头持仓与空头持仓的关系,最终演变成了持仓背后买方可供资金与卖方可供商品的关系。

货币供给无限性和商品供给相对有限性的矛盾,常常引发期货市场的供求失衡,引发多逼空的逼仓风险。当多头的持仓数量远远超过空头能够交付的商品数量时,多头就可以利用持仓赋予的权利,要求空头全额交付与持仓数量对应的商品,逼迫空头要么以远远超出现货市场的价格平仓,从而造成期货价格的严重扭曲;要么甘受违约的严重处罚。如果空头既无力交付大量商品,也无力承担平仓亏损或者违约处罚,那么将会造成大面积交割违约。

建立投机持仓限制制度就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防范投机持仓过大引发价格扭曲和市场风险。为了保护期货市场免受大量投机持仓引发的商品价格突发的、不合理的波动,影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美国议会授权商品交易委员会实施投机持仓限制这一预防性措施,防止由过度投机给商业活动造成的负担。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对投机持仓进行限制,是为了使期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免于受到过度投机的破坏,维持期货市场供求的正常平衡。

美国期货市场持仓限制的特点。

一、持仓限制与商品供给量成正相关关系美国期货市场对投机持仓采取单个月份持仓限制与微观结构总持仓限制并重的制度,持仓限制与商品的供给量成正比。商品供给量大的,持仓限制的绝对量也较大,但相对量较小;商品供给量小的品种,持仓限制的绝对量较小,但相对量较大。

二、单个月份持仓限制与所有月份持仓限制并重所有月份总持仓限制,或称所有月份合并持仓限制,是对一个交易者在一种商品所有月份(包括现货月)的持仓加总后的总持仓实施的持仓限制。

所有月份的总持仓是期货和期权持仓的总和,并按净持仓计算。按照cbot规则,所有月份总持仓是同一商品所有月份期货合约的持仓,加上所有敲定价格(按delta系数折算后)的期权合并计算后的净多或净空持仓。持有期货多头合约、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被视为多头持仓;相反,持有空头期货合约、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则被视为空头持仓。

cftc规定,除现货月之外,任何其他单个月份的持仓限制,一般约为所有月份总持仓限制的三分之二。

三、现货月份持仓陡然收紧为了有效控制交割风险,美国期货市场还设置了现货月(交割月)持仓限制,并对个别品种设置了现货月递减(scaleddown)持仓限制。现货月的持仓限制是从现货月前一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通知日)开始,而递减持仓限制则是在现货月的最后5个交易日开始。

现货月递减持仓与可交割商品量挂钩,把防范新老生产年度交替时可能出现的可交割商品供给不足引发的多逼空风险进一步制度化。现货月的递减持仓限制属于更严格的持仓限制,目前在cbot的上市品种中,只对新老生产年度交替的小麦5月合约、糙米7月和9月合约实行递减持仓限制。小麦5月合约实行的是相对量递减持仓限制,按照cftc的规定,现货月持仓限制不得超过可供交割商品量的四分之一。cbot规定,5月可交割小麦供给量达到或超过2400张合约时,投机持仓限制为600张合约;如果可交割供给量在2000~399张合约,持仓限制为500张。而糙米的.递减持仓限制则采取了绝对量限制的方式。cbot规则规定,7月期货合约的持仓限制为200张,9月为250张。

可交割商品供给量(deliverablesupply)是指达到期货合约交割标准的商品供给总量。而在期货可交割商品供给中,真正能够用于现货月交割的,必须是已经备好的可用于期货合约交割的商品供给量。这里所述的“已经备好”的商品是指可以随时运达另一地点或者随时可以用于期货合约交割的商品。

四、持仓限制豁免的相关规定根据cftc的规定,可以豁免投机持仓限制的持仓包括套利(跨市场套利、同品种跨月套利和跨品种套利、以及符合要求的期权/期权套利、期权/期货套利)持仓、符合资质实体的持仓(cbot称之为风险管理持仓)和套期保值持仓。

善意的(bonafide)套期保值持仓是指在期货市场上对用于未来交割的合约所进行的交易或持有的头寸;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交易或持仓是暂时替代了随后将要在现货销售渠道进行的交易或持有的头寸,而且对于降低经营和管理风险在经济上是适当的。只有目的是为了对冲现货交易伴生的价格风险,持仓的建立和了结有序进行并且符合健全的商业习惯,才被视为善意的套期保值。

风险管理持仓是为了管理在相对应的现货市场、相关市场或相关场外交易市场上持有的头寸而拥有的期货或期权持仓。掉期持仓限作为风险管理持仓限制的一种,其持仓限制额度的豁免为持仓限制的两倍,对现货月持仓没有豁免。

我国持仓限制制度的特点一、会员持仓限制与客户持仓限制并重我国期货市场实行期货公司会员持仓、非期货公司会员持仓与客户持仓并重的持仓限制制度。以郑州商品交易所为例,非期货公司持仓一般大于客户持仓,期货公司持仓数倍于客户持仓(见表3)。我国的三重持仓限制制度,充分考虑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并以保护期货市场为目的。

与美国只对客户设置持仓限制不同,我国设置期货会员持仓限制的原因是,中国期货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期货公司抗风险能力不够强。为了防范一家或几家期货公司会员的客户在某一品种上单方向持仓比重过大,在遇到市场价格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给期货公司造成难以承担的风险。

为了解决持仓限制制约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期货公司的发展问题,我国期货市场根据期货公司的净资产和经营情况,采取在原有持仓限额基础上,上调信用系数和业务系数的方法,增加部分期货公司持仓限制的额度。

二、阶梯型持仓限制与美国期货市场采取的一般月份。

和交割月两级持仓限制不同,我国期货市场的持仓限制采取的是一般月份、交割月前一个月和交割月阶梯型逐级收紧的持仓管理制度。其中交割月前一个月又分上、中、下旬三个阶梯,从而把持仓限制实际上扩展到五级。

阶梯型持仓限制制度最大的优点,一是从中国期货市场以散户为主、且对规则制度不熟悉的现实出发,避免美国期货市场在现货月初或最后几天才陡然收紧持仓限制可能造成的市场动荡;二是提前提醒市场参与者关于持仓收紧的信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逐渐平仓,尽量减少因集中平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交割月持仓更加严格。以硬麦客户的绝对量持仓限制为例。客户持仓在交割月为500张,仅相当于一般月份15000张持仓的3%;而在美国cbot小麦期货市场上,客户在交割月的持仓为600张,相当于单个月份持仓5000张的12%。

三、持仓限制与保证金挂钩。

单个合约持仓量增加与保证金挂钩。根据不同品种,在一般月份双边持仓达到规定的数量级别时,同时提高多空双方的交易保证金。以白糖和pta为例,一个合约月份以双边持仓量70万张(手)及以上分为四个级别,与之相适应,交易保证金的收取标准也分别适用四个级别。

sr009有19个;sr101有16个;sr105有9个),其中sr009的最高持仓达到88万多张。

在降低临近交割月持仓的同时增加保证金。规则规定,客户持仓从一般月份的15000张逐阶下降到交割月500张的同时,保证金也从5%逐步提高到30%。

四、套期保值持仓限制的豁免。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对套期保值持仓实行持仓限制豁免制度。套利持仓被视为投机持仓,受持仓限制的约束。套期保值持仓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一是套期保值持仓实行额度审批制。客户向交易所提出申请,交易所套期保值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套期保值的审核既要考虑客户的资质和现货市场的经营情况,又要考虑相关上市品种在期货市场上的风险。

二是经批准增加的套期保值额度不受规定的持仓限制。批准的套期保值持仓针对具体品种和具体合约月份。

对未超出持仓限制的这部分持仓,按投机持仓对待。

三是对套期保值持仓规定最后建仓日。建仓期限最迟为套期保值合约交割月前一个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规定期限内未建仓的,视为放弃套期保值交易额度。

中美持仓限制制度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共同点都是以控制风险为目的,并重点加强了对交割月持仓的管理,同时对套期保值等持仓限制给予豁免。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中美两国在持仓限制的制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美国期货市场的持仓限制是以品种为单位,而中国期货市场则是以合约月份为单位设计的。美国持仓限制中的总持仓为整个品种的持仓限制设置了一个上限,从而使持仓限制在不同月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一个客户在某一个月份持仓过大,在其他月份的持仓就受到限制。而中国期货市场以合约月份为单位的设计,造成不同合约月份之间相互独立。从理论上讲,一个客户可以在不同月份达到最大的持仓限制,从而使其在该品种的持仓达到单个月份持仓的数倍。

第二,美国交割月持仓限制以现货市场供给量数据作参考,我国持仓限制以经验为基础。美国现货月持仓限制是以可交割商品的供给量为基础而制定的,尽管交割供给量的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对持仓限制数量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现货参考数据。由于我国现货市场不发达,或者是数据采集比较困难、时效性比较差等原因,我国交割月持仓限制的制定主要靠经验判断,松紧难以很好把握,容易发生利用合规持仓限制进行逼仓。

第三,美国收紧持仓限制是从现货月(交割月)前一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通知日)开始的,而递减持仓限制则是在现货月的最后5个交易日开始的。在实行总持仓和单月持仓限制制度的条件下,在即将进入交割月才收紧持仓,导致美国期货市场在临近交割月时快速移仓下一个远期月份,这也许是美国期货市场普遍只有近期一个月份交易活跃的原因。我国收紧持仓限制是从交割月前一个月第一天开始的,比美国期货市场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在以合约月份为单位的持仓限制制度下,这种提前收紧持仓限制的制度设计,迫使客户提前把持仓移向远期月份,从而在缓慢移仓的过程中出现两个月份同时活跃的局面。

完善我国持仓限制制度的两点建议中美两国在持仓限制制度上的很多差异,是两国在现货市场的发育程度、期货市场发展阶段、特别是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这些差异不仅没有影响各自的持仓限制制度而且对于有效防范期货市场风险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在持仓限制制度的制定方面还缺乏经验,部分制度还需要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一、套期保值持仓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一是明确套期保值的定义。无论是我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还是交易所的规则,都没有像美国期货市场那样对套期保值给出明确的定义,更不用说根据市场的发展对套期保值定义进行完善了。在没有定义的情况下进行套期保值持仓的审批与管理,使我国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审批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色彩。因此,借鉴美国期货市场经验,制定适合中国期货市场实际的套期保值定义,是完善套期保值管理不可缺少的一步。

二是对套期保值持仓采取两次审批。建议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次审批套期保值持仓时,只批准交易持仓。允许客户在交割月前一个月之前按照批准的额度建立持仓。第二次审批交割持仓。在进入交割月前一个月之前,对第一次批准的套期保值持仓,再根据市场风险情况,特别是持仓与仓单的匹配情况,重新进行审批。只有第二次批准的持仓才能成为交割持仓,进入交割月交割。

三是严格套期保值持仓管理。美国期货市场规定,套期保值者不得拥有投机持仓。而我们批准的套期保值持仓是超过规则规定的投机持仓之上的那一部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规则承认套期保值者也可以进行投机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现行发展阶段,为了避免套期保值者因频繁参与投机交易而沦为投机者,发挥套期保值持仓保护生产经营者正常业务活动的积极作用,可以规定套期保值持仓一经批准,在规定时间内不得反复平仓和建仓,否则取消套期保值额度。

二、对农产品区别合约月份实施持仓限制必须注重防范农产品季节性风险。农产品季产年销的特点,造成在新老生产年度交替时商品供给量减少,有时候还会出现青黄不接。现货供应量的减少,往往成为期货市场操纵者逼仓的题材,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发生的逼仓,多次就是发生在新老交替月份。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期货市场对玉米和小麦采取了在相关交割月份收紧持仓限制的做法,以避免有人利用农产品的特点进行逼仓,防范市场风险。

对农产品持仓限制不区分月份容易产生交割风险。

从风险控制角度讲,持仓限制应该与商品的供给量挂钩。对每个月份的持仓限制不加区分,就意味着假定所有月份的商品供给量基本是相同的,可交割商品量也是相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老年度交替月份,临近交割月大量持仓对峙,往往意味着期货交割风险的集聚。而市场监管者除了通过严格审批套期保值持仓、特别是买期保值持仓外,对于持仓限制范围内的持仓缺乏有效强制减仓的措施,在监管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通过采取临时性措施控制风险,往往被投资者认为不是偏空就是偏多,有违“三公”原则。

持仓限制区分月份有利于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发现价格,交割只是促进期现货价格聚合的措施。因此,对于新老作物年度交替的月份,最好的方法是实施区别于其他月份的持仓限制。根据我国期货市场的现行制度设计,需要在对这些特殊月份,从一般月份、交割月前一个月和交割月三个阶段同时收紧持仓限制,向市场传达出清晰的监管信号,提醒投资者不要期望利用这些月份进行逼仓,不要扭曲期货价格。

经济学读后感篇七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 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般安排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百分网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

经济学基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百分网就业方向

(仅供参考)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寻找国外货源为国内客户;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管理类职位

职业概况: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首先谋得的管理职位大都是一线管理人员,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其他 (如公务员等)

经济学读后感篇八

答: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如图所示: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展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只有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处,lac=sac=lmc=smc,并同时有长期总成本曲线ltc与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相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至于其它各点处,长期边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分别遵循各自的规律,沿着各自的轨迹先下降后上升,二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经济学读后感篇九

文章认为,经济学中没有一个神话像产权神话那样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这一神话认为人们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正确的分配产权,如此一来,经济效率就有了保证.产权如何界定是无关紧要的,除了对福利分配有所影响以外.如果有人对产权界定不满意,它可以通过一次性的转让轻易的对其做出调整.这一神话的危害在于,它误导了很多转型中的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权问题上,而不是去关注更大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牛文俊王述升王玉兴作者单位:牛文俊(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王述升,王玉兴(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天津,300000)。

刊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mongoliascientechandeconomy年,卷(期):2004“”(21)分类号:f014.36关键词:产权神话效率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

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同汇,说明必然还有与新制度经济学者们想要清楚区分的其它一些种类的制度经济学。

事实确实如此。

这些形形色色的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上半期曾卜分流行,随后这些旧制度经济学被视为非理论和描述性经济学而为人们所摈弃。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越来越多地运用规范分析相比,旧制度主义者却偏爱于与德国历史学派类似的实证分析而受到排斥。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径渭分明:第一种研究思路侧重于在假设特定的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的不同选择。

这一研究思路回答以下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的交易成本在什么情况下最小化?在何种条件下交易在组织内部进行。

由此,制度安排由简单的企业和市场的二分法转变为通常称为混合体的一个连续体系也就是选择更加细分的公司治理结构(例如长期契约),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所谓“混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二种研究思路不再认为制度是既定的。

这一研究思路感兴趣的是确定在各种不同制度条件下制度安排对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以及解释随着时间的变化制度环境发生的变化。

这一思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比对制度环境的研究更深人,特别是企业理论。

在众多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种研究思路的代表作中,留下了一个公开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是基本地保留了新古典主义研究范式和仅仅只分析研究了许多迄今仍为主流经济理论所忽视的问题,还是它确实是一个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兼容的完全新的研究范式。

2.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规范个人主义。

新制度经济学是基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的,这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相同。

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社会层面的可观测的经济绩效是个人行为的预期结果。

许多经济绩效是人的行动而非人的设计的结果。

那么,揭示导致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的规律性是社会科学家的中心任务。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进行实证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涉及一套社会的根本规则—宪法—的那部分主要要进行规范分析。

大多数规范分析的宪法经济学的支持者认为:不仅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假设存在)并被合法化的制度。

因此,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被称为规范个人主义。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都试图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他们被处于假定信息完全对称的状况,知道他们能采用的各种理性选择,并能实时和无成本地估计到所有可能的后果。

krep曾经写道:“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预测将会发生的每件事和有选择最优行动方式的能力。

所有的这些都在他们一眨眼的工夫中完成并且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这一假定与现实生活是不相符的.。

随着将不确定性引人了经济学:“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不能预测世界可能呈现的所有状态,行为者不能准确判断自己行为期望大小的一种状态。

”他区别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是指事件可能发生几种的可能性的概率。

因此他认为在有风险的状况下计算期望值和应用传统决策理论是可能的。

它的基本定义为市场交换的成本。

它们的引人为企业的生存给出了一个基本原理。

如果市场像通常假设的那样是有效率地(和无成本地)运行,那么根本就没有企业生存的任何理由。

稍后把交易成本描述为“搜寻与信息成本、议价与决策成本、检验与执行成本”。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与有限理性紧密相关的,这是因为如果从传统的完全理性概念出发,交易成本只会是大于零的。

这样,交易成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交易成本越高,市场交易行为就越少。

这不仅可应用在消费品的交换上,而且可以应用在许多投资决策上。

进而,交易成本的概念也被引人了政治市场的交易分析中。

这表明政治市场是比普通的商品市场更易于出现无效率的状况,因为在政治市场上人们相互的交易对象与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保持诚信相比更难测度。

3.实证研究方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识别性相关性和一致性问题。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可以大致划分为:

(1)假设制度是既定的并寻求制度的绩效。

(2)试图解释制度的出现以及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更,并确定那些引起制度变迁的因素。

对这两者而言,具有识别制度和确定其相关性的能力是关键。

一般认为,制度定义为由规则(内部制度)及其执行(外部制度)两部分组成,那么这两部分都必须能够识别。

表面l看来,对外部制度的识别似乎相对容易:规则和违规制裁的内容常常会成为正式法律的一部分,因而是可以确定的。

然而,这种方法在许多情形下,对于识别制度的实际功能是相当有限的。

例如,尽管制度形式相同,但违规制裁(假设是公法)的各种可能性也会有相当大的不同。

在私法领域,形式相同的制度应用不同,接受赔偿的办法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先假设尚未存在可用来规范诸如商品交换等相互影响的内部制度,再进一步假设参与者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尚未察觉,那么他们会做出以一下抉择:

(l)在现行制度下执行意愿行为。

(2)压制意愿行为。

“意愿行为”可以是建立公司、进行投资、交换商品等等。

实际上,这些抉择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而非离散的选择构成。

例如,要作出在外部制度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何种技术上投资多少的抉择。

现在假设利用各种不同的外部制度来规范某种特定的相互影响行为第一,可以计算一种制度与另外一些至少在原则上可被使用(或被选择)的制度相比较的(相对的)使用次数来确定制度的相关性;第二,可以计算打破规则的次数;第二,可以计算违规行为真正受到制裁的次数。

如果个人从不依据现行制度规范其行为,可以认为制度是不相关的。

如果服从的比例低而制裁的比例高,那么人们显然愿意为打破规则付出代价,由立法者预想的制度相关性就有问题。

如果不仅服从的比例低而且执行的比例也低,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对某种特定制度的非相关性予以默认。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一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题应注意前沿性。

2.经济学论文选题要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虽然国外经济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但如果直接拿来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问题很可能无法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状况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状况才能找出研究经济问题的有关变量,从而进行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3.经济学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国内外有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不计其数,就一个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正因为同一问题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创新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体经济学科相交叉。比如做有关金融学的论文,可以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与金融学前沿相交叉进行问题的研究。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问题相交叉也为形成广阔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可能。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二

1.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服务(b)。

a.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投入物,另一种是为我们提供了立足之地。

b.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另一种是提供了生命所需的氧气。

c.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另一种是提供了生命所需的水。

d.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投入物,另一种是“吸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

2.20世纪以来,对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提出挑战的是(c)。

a.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

c.由于掠夺性的经济增长所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愈来愈多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

3.造成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原因之一是(b)。

a.市场机制不健全b.法规执行不力。

c.法制不健全d.市场失灵。

4.以下选项除一项外,均为人类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例外是(d)。

a.大气污染b.土壤退化c.生物多样性丧失d.寒潮。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d)。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产生下一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6.发展中国家传播传染病的主要途径是(c)。

a.大气污染b.森林砍伐。

c.缺乏清洁水源和给水卫生设施不卫生d.生物多样性丧失。

7.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是(b)。

a.自由竞争b.经济手段c.自愿手段d.行政管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是(bcd)。

a.政策b.人口c.资源d.环境。

2.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abcd)。

a经济规模b产出结构c单位投入造成的环境损害d投入-产出效率。

3.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有(ab)。

a.明确产权b.政府管制c.税收调节d.收费制度。

三、判断。

1.可持续发展中,社会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生态持续是发展的条件,经济持续是发展的目的。(x)。

2.外部性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因素。(v)。

3.当前世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为了保护环境,满足下一代人的需要,我们应该实行经济的“零增长”。(x)。

4.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质量极大地依赖于环境的质量。(v)。

四、解释概念。

1.可持续发展2.市场失灵3.政策失灵。

五、思考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2.环境污染破坏的种类。

3.应当采取哪些政策和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三

新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产权界定不清楚会导致低效率的配置资源,导致纠纷的产生。一句话,产权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大学中屡屡出现了的宿舍纠纷问题,试图在产权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宿舍问题。

“对经济学家而言,每种权利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产权。”

宿舍内部纠纷在大学里基本是很常见。无论从私下的谈论还是bbs上的一些帖子来看,舍友间的摩擦、互相不满,甚至动手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了。在我的周围,很多经历过高中宿舍生活的人也依然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宿舍问题。类似问题的大量出现暗示着:这并不是一个能用个人品德和处事方式来解决的问题。而此文就主要从产权方面考察,至于其他的因素不在此文考察的范围内。

首先,宿舍的产权是作为一个整体划分给宿舍同学的。而其实在宿舍内部也存在着可以近似被看作产权的一系列的资源。

高中宿舍生活和大学宿舍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纠纷在大学生活中大量出现,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学中产权所带来的收益已经变得足够大使得他们愿意付出纠纷的成本。

高中时期,学生大都愿意在教室学习,宿舍更多是一个休息的地方;而且高中阶段大家的作息习惯基本趋于一致,也不大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休息。而大学时期,学生自由支配的时候多了,而这些时间更多地在宿舍渡过,宿舍不仅仅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更多的相当于一个家。而同时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多样化起来,一个宿舍几个人的作息时间很难调整到大约相同的时间,这时候,影响他人的可能性就更多了。于是,大学宿舍中第一种权利的重要性就比高中提高了很多。

第三种权利的重要性也同样提升了。高中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作息,很自然地培养起了各种感情,而且即使没有感情的话,礼貌上的亲近也是有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地方,因此也不会太注意到自己的情感付出。而到了大学感情成了稀缺的资源,一个宿舍的同学相对高中有着更少的时间坐在一起,培养感情。

这时候,由于个人经历的相对分割,当某个人对他人帮助和付出情感后,很容易要求他人在短期间的回报,因为他并不能很肯定地看到长期中自己必然会得到这个回报。因此,他人的帮助和友谊同样提升了其重要性。

当产权界定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对于空气这类所有人都可以消费的物品等等,是没有必要界定产权的;而当附着在产权上的收益权的足够大的时候,产权的意义才上升,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纠纷。

2、产权界定的不明确导致了纠纷的产生。

用益权赋予所有者有权获取来自于一种资产的“果实”或者“产出”,比如一块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住房出租服务的租金。用益权的所有者仅对财产的果实就有排他权,不拥有带来果实的资产。进一步,所有者在实施用益权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某些限制。

限制可以导致一些有着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出现。但是问题是,在宿舍中,基本的一些产权没有界定清楚,限制是无法实行的。要能有所限制就必须先有一个准确的产权限定。

“一般而言,在私产制度中产生的经济激励制度会保证稀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在环境财富的情形中,不可能完全地将资源产权分配给个人,从而不存在私人所有权,这也解决了环境问题。”

同样,私人产权的方式要想运用于宿舍纠纷的处理,必须要先建立宿舍资源产权的分配。整个宿舍的权利是无法让渡的,但是,宿舍内部的权利却完全是可以界定产权的。正是因为宿舍内部产权界定的不清楚导致了各种纠纷的出现。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于:宿舍中基本权利经常不被侵犯的往往是那个“斤斤计较”的同学,其他的同学都会很注意这位同学所抗议的各种行为。当然我们可以按俗语来说,就怕不要命的(当然也没这么严重)。

但我们若是去考虑其中的产权关系,也是行得通的。对于这位“斤斤计较”的同学来说,她的行为很清楚地界定了自己的产权,比如当她界定拥有晚上睡觉以后拥有绝对安静的权利时,其他人假如弄出声音就是对他的侵犯,是要付代价的,比如这位同学带刺的某些话语。

另外一种在宿舍中可以避免纠纷的同学是那种“不在乎任何事”发生的人。这种人往往对于别人对于自己的干扰不发出任何反对意见,而且自己默默地遵守着潜规则,努力不使自己侵犯其他任何人的权利。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产权也是界定清楚的。他完全让渡出了自己对于宿舍某些资源的权利。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界定给他带来的负效应是极大的,他必须默默忍受别人的干扰,而同时还必须要顾及其他人的生活。

要这样做是非常困难的。而在这两种关于权利的清晰界定之间,就存在着纠纷出现的可能性。因为宿舍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来分配给宿舍中居住的四个到五个人的。那么,宿舍中居住的同学很容易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权利。

如:宿舍中有的比较细腻的人的话他会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反馈,在他看来,自己是拥有获取宿舍人帮助和友谊的权利的,因此当宿舍中其他人,尤其是那些性格上比较豪爽或者内向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护和热情时,他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久而久之,就容易和其他人产生纠纷。

但从理论上讲,假如存在这样一个产权界定的机制:依据不同人的作息习惯,将不同时间段里不受打扰的权利分配给不同的人。比如将23点到1点之间的这种权利赋予给甲,当他人在这段时间中干扰甲的时候,甲有权获取赔偿,金钱的或者说是指责他人。那么,只要这种机制能保障侵权所赔偿的损失约等于侵权带给他们的收益,那么无论是否被人干扰,甲和其他的人都是没有异议的。

“理性的决策制定者,在追求他们自身的福利时,必然认识到这种变化中的约束(包括交易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一个外在的机构对于宿舍内部诸如每个人关于某个时间段可以发出噪音等等问题的一个规定,那么,宿舍中的成员要变更规则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约束。这种成本有:

(1)违反机构这一个权威的成本;。

(2)当其他成员对这个行为保持默许的态度时,你反对所带来的成本——他们对你动机的怀疑,你自己心理上“被孤立”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如果设计合理,外部机构是足以保证自己的分配是能够被执行的,至少能够保证宿舍内部不会因为不明确的产权分配继续产生纠纷。但问题在于,外部机构这种规定的设置是否是最优的,属于最好的选择。那么,这就要考虑这样三个问题:

(1)该项资源(暂且将其称为资源)是否适合人为外在的规定。

在宿舍中,床位很显然是一个适合外界规定和安排的资源。宿舍床位的效用对于大家来说,很显然是不同的,但也相差不大,而且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手续换得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床位所得到的效用一般要被在这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要低。

因此,虽然各位同学可能对于宿舍的床位分配状况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但也只能暗叫幸运和倒霉了,基本上不会去质疑这个分配。

(2)这就要考虑到该机构订立规定的能力。这个机构最好不能太大,大的机构一般又很少灵活性。小型的能够深入的宿舍内部的机构是比较好的选择。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四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http:///摘要: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方法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系统复杂性认识的深入,现代计量经济学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介绍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它所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和方法,以促进计量经济学的普及推广和学习研究。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检验;预测分析;参数估计。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亦称经济计量学。传统的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则是研究如何度量这些关系的科学。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第一就是数学化,从定性研究到定量描述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第二是互相渗透,计量经济学正是传统的经济学数学化和几门科学互相渗透的结果。

一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1.计量经济学本质。

所谓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是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当然是指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而统计学则主要是指数理统计,数理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很多领域广为应用,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逻辑运算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至于数学模型,其实就是用来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学方程式。不过,计量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更多的是联立方程组,而不是单个方程式,并且一般是以概率模型出现的。挪威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的始祖弗瑞希在1933年的计量经济学》》杂志创刊号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与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因此,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济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种观点对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数量关系来说,每一种观点都是一种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的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有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早在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写了一本名为《政治算术》的书,这是一本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阐明经济现象的著作。也就是说,当时在经济学中就已经开始运用数学和统计学了。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认为,《政治算术》在其方法论结构方面就是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这本书对后来形成的计量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11年,意大利工程师切瓦曾积极主张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采数学方法。1838年法国庸俗经济学家古诺在其《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已把商品需求作了“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的数学规定,即d=f(p),并且认为这种函数关系一般是递减的,即p越大,d越小。但是,从配第到古诺所作出的数字分析或数量分析,还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盛行的计量经济学。因为,《政治算术》并未列出一个完整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未列出各种方程式。古诺虽然进了一步———把经济现象描述成函数关系,但并未列出函数关系的具体形式,并未算出一套具体的数字。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而已,因而,古诺的理论仍然是抽象的。直到19世纪后半期,数学方法才对经济学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经济学中才大量运用数学来研究问题。当时,瑞士洛桑大学教授瓦尔拉创立了“全部均衡经济学”,从此为计量经济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全部均衡经济学”本身还不是计量经济学。真正将数学理论和统计计算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作出成果的,还是20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穆尔。他积累30年的劳动写成《综合经济》一书,于1929年出版。该书专门描述了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工资率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等各种计量数学公式。《综合经济》为计量经济学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因此,计量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才出现的。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五

2、知识经济中管理方式的变革。

3、知识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4、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

5、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6、知识经济与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7、结构性失业与再就业工程。

8、广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9、论技术市场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

10、依靠科技进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1、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1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合。

13、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

14、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15、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16、试论企业民主化与科学化管理。

17、论工厂内迁与现代大西南经济的发展。

18、论广西科技市场的开发与利用。

19、论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

20、“入世”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人力资源管理。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浅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4.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

5.浅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6.国有大型企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7.假日经济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

8.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

9.论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三、财政与金融。

论广西金融管理的得与失。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试述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防范金融风险。

论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货币贬值的经验与教训。

四、工商行政管理。

广西私人企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的问题。

企业管理中的创新思维。

企业的定价策略。

五、市场营销。

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

买方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管理。

对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分析。

论市场的潜在需求。

论农村市场的发掘。

论新科技企业的营销创新。

论市场对接与企业发展机遇。

发展我国网络营销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目标多元化。

六、旅游管理与饭店管理。

论旅游产业对广西经济的拉动作用。

景观的独特性与景点的连片性-----谈旅游景点景观的设置与旅游路线的择定。

论旅游业的营销策略。

当前广西饭店管理水平问题研究。

论旅行社的营销与管理策略。

论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作用。

论广西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

论广西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与方向。

论旅游风险投资的特点。

论旅游经济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旅游供给的价格弹性在实践中的作用。

论环境建设对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旅游扶贫的作用。

七、保险与社会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人的安全需要与保险事业。

广西保险业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八、证券投资与管理。

债转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论证券投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入世”与我国股权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九、企业财务管理。

论财会人员的意识品质。

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弊端。

十、统计与会计。

某市(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查。

广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

广西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

广西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对全社会实行会计监督的可行性研究。

论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论统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十一、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再认识。

论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试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农业生产结构调查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

试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与广西主导产业调整的对策。

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建设。

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措施------从广西市场看扩大内需的途径。

乡镇企业的转型与广西农业产业化。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员腐化的经济分析。

论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半殖民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论私人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两权分离”与”两权制约”

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变量。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六

中国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摘要:现代化在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腐败也成为困扰其继续前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首次通过尝试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两个方面对产生腐败的复杂的诱导性因素进行多重全面考查分析,以探寻新时期腐败治理的突破口与重点,同时提出腐败的有效克制与减量的经济、政治策略。以此实现建设相对公平、效率、廉洁的政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在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的同时,依然存在“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种辨证的对问题分析无疑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准确把脉。而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当前我国人均gdp在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时,也正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与放大期。腐败在这个时期也会越来越显化,越来越为全民所关注。“仇腐心理”成为一种急需引起关注的社会共识。腐败作为人类政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既是一历史现象,又有现代的时代因素;既是一全球现象,又具有中国的独特的特征。同时兼具政治,经济的二重因素。对现代化进程中腐败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腐败的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对私营部门的腐败定义: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代理人员在任何时间,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无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以换取做出与业主事务相关的不当作为或者不作为。

腐败由来已久,两千年以前,印度王国的首相考梯尔亚就曾写过一本。

《arthashaatre》的书,就讨论过腐败问题。几个世纪以前,但丁将行贿者置于地狱的最底层,美国宪法明确地将腐败和叛国罪规定为可以对总统进行弹勃的两大罪状。而中国自古以来也一以贯之的强调廉于自身,廉于公职,廉于社会的“留清白在人间”清官思想。但随着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与此同时腐败也现代化起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因素同时经历着变异并表现出某种滞后,腐败现象的滋生已经呈现出体制化的恶性态势。其主要表现为腐败主体由个体向集体蔓延,腐败行为由半公开化向公开化、低层向高层递进,腐败形式由当期交易向期权化交易、个案腐败向结构腐败(如垄断腐败、福利腐败、边缘腐败)发展。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字:2006年一年就查办县处级以上干部2799人,其中厅局级196人、省部级8人。如此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落马,人民群众当然拍手称快,但也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究竟什么原因带来这么多的腐败现象。其实腐败与现代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现代化经济政治的变革给腐败带来各种诱导性因素。亨廷顿解释这种现象说:“大致看来,有理由认为,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18世纪和20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好似没有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那么严重。英国也是如此,17世纪和19世纪末英国政治生活看上去就比18世纪的英国政治廉洁些。”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国度大小或社会制度的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各国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结构过渡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大量产生的„高发期‟。在这一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也随之变动,大量的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二)腐败现象成因分析。

现代化“开创新的财源与权力渠道而容易产生腐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额效益(尤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实体对与之相适应的利益的渴求,同时为了克服官僚机构的缺陷或政府官员的人为“设租”,取得经济调整时期的非生产性租金,在这种利己的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框架下,腐败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国家及全民承担。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的,构造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对处于社会巨变和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经济来说,制度因素始终是一个无法舍弃的因素,甚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寻租行为就是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博弈的结果。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特点是旧制度的胚胎中孕育新的制度,而渐进式的改革又给旧制度的利益集团以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寻租行为就充斥着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有时候制度的制定者和被约束者是合为一体的,更增加了新制度发展过程中腐败的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机制转换时的“间隙紊乱”带来的高回报、低风险的腐败活动。由于存在短暂的制度空隙与信息的不对称,腐败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可以把腐败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存在供给与需求两方市场,满足市场经济的一般的供给与需求法则,通过对供给双方行为的成本一收益进行分析,腐败双方的决策实际上是具有“经济人”特点理性的行为。在腐败行为没有被查处和惩治的情况下,无论是腐败的需求方还是腐败的供给方都是收益大于成本,而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国家、集体和其他个人的利益。“只要某一政府官员拥有向私营部门分配利益或分摊成本的处置权,贿赂的动机就产生了。因此,腐败依赖于受公共官员控制的收益与成本的大小”。

2、现代化与腐败的政治关联。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无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时期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进而进一步影响政治社会化变迁与政治制度生态。在受到冲击同时又有现代化带来新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新管理行为的出现、新权力点的产生,这样在不成熟且缺乏严密的法制与规范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则使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有充分的展现。

共同目标利益及加速现代化有着主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带来利益主体多元,社会选择多样,造成对腐败的界定与惩治缺乏刚性准则,对集权与垄断无作为。

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制度制定机制、制度执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三方面的正常运转。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制度功能方面存在着重要缺陷:缺乏用以制约权力及其运行的规范,导致了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倾向和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引起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制度执行机制本身的无能特别是反腐制度无法有效贯彻实施,导致制度的约束力降低,制度执行机制衰退,人们被迫通过非正当渠道实现自己的目的;制度保障机制存在问题,未能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有效的监督,使制度的制定者在趋利动机下进行权钱交易,导致腐败。正是由于制度安排在制定、执行、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交易主体利用这种制度的缺陷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利益。又因为现行制度的缺陷导致腐败的猖獗,而腐败的猖獗又进一步放大了现行制度的缺陷并进而造成现行制度的劣变,劣变的制度在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背离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长期的经济绩效、政治治理绩效和社会绩效均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腐败也可能成为不发达状态持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腐败对现代化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分析,腐败的经济影响是指腐败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着“修正论”与“道德论”之间的纷争。“修正论”观点则认为腐败有时也能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是一种正效应(positiveeffects),如列夫(leff),迪尔门(tlimna)等,他们认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分配资源时往往供求不平衡、供大于求,腐败能使政府在分配一部分资源时,通过指令价格变成市场价格,从而使之有效的达到供求平衡。而“道德论”观点认为腐败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社会衰败,因而是一种负效应(negativeeffects)。

用,1650亩土地长期闲置”。而根据中国社科院李志宁教授的估算,目前我国的腐败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3,数字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却道出腐败影响的严重。其次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破坏市场的主导地位,降低市场调节效率,形成不公平、不效率的竞争态势。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职能与角色,这样很容易容易导致各类事实或形式上的垄断,使我国市场失去了竞争性,从而严重削弱市场的生机与活力。腐败还妨碍私人投资,影响贫困治理与经济发展。造成潜在流资难以激活,发挥其最大效益。诚如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政策研究团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的那样:2003年中国由腐败引致的经济损失达830亿美元,占当年经济产出的3%,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致命威胁,报告还指出普通官员入狱的几率最多不超过3%,因此,腐败是一项高回报、低风险、高收益、低成本的经济活动。

(二)腐败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使民众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进而导致社会**。正如詹姆斯.哈林顿所述:一个政府的腐败将意味着另一个政府的诞生。[5]所以研究腐败对政治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腐败的政治影响也存在着“修正论”与“道德论”之间的纷争。“修正派”的贝雷。

力与号召力,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腐败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使政府缺乏亲和力及感召力。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同时腐败对社会的示范性作用与诱导性功能,诱使各种社会犯罪的的抬头与猖獗。

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七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挑战。

混合所有制尽管有不少积极作用,无论对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均存在双赢的可能。

但混合所有制毕竟不是简单的“混合”,混合所有制经济会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同时对企业风险控制等方面都会造成显著影响。

提前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是增强企业财务管理前瞻性和洞察力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企和民营企业的cfo和总会计师,更要主动参与混合所有制实践,在新形态企业财务治理中发挥关键性和主导性作用。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治理难题。

1.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协调难题。

股份制公司的国有股东代表由于代表国有资本,因此其主要目标除了经济利润最大化,还包含一定的政治目标;而非公有性质的股东主要目标是股东财务最大化。

由于其目标函数不同,在管理和治理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

如何协调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不同目标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由于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合作之前,将影响民营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即使二者最终达成合作协议,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而引发各种问题。

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导致绩效考核的难度增加,在国有企业中除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一般的中小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并不规范,也不严格。

相反,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是很严格的,企业绝不会养闲人、庸人,否则企业没法拿出令股东满意的经营业绩。

2.如何构建有效的决策体系。

在股份制之下,大股东对董事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很多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主要体现的是大股东的意志。

在关键环节大股东具有人事等方面的否决权。

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下股份公司中一般要求国有资本控股,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也会在董事会席位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如何既保证相互制衡又平等保护,如何保证既能形成有效的集体决策又能体现双方的意志,不仅仅靠协商就能解决,小问题可以协商,涉及战略判断时,如何解决解决将是难题。

3.如何对实施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施恰当和适度的监督。

国有企业有除了有较严格的内部监督之外,还要接受国资委等主管机关的监督;而民营企业要么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么是上市企业,受社会监督。

所以它们之间的监督体系很不一样,这些企业通过适当的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后,如何整合其监督体系不仅关乎企业资产安全、经营风险控制,而且还关乎企业的长久发展。

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享有政治性补偿,如行政级别等;国有企业普通员工的真实收入高于同等条件的民营企业的员工,他们在福利保障、工作环境等方面也优于民营企业员工。

既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又不影响团队的团结将严重考验包括cfo和总会计师在内的高层决策者。

5.如何处理新、老三会问题将是一个棘手问题。

很多国有企业实行的是“老三会”领导体系,即主要由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行使治理职能;“新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虽然“新三会”体系在规范性、合理性、高效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的规律。

然而“老三会”体系的影响在短时间里不可能完全消失。

新老体系的共存将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划分各自的职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同时推进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cfo和总会计师而言又是一个新的重大问题。

(二)混合所有制会使得企业监督更为困难。

在所有企业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监督问题,将带来三个严重后果:一是导致员工普遍偷懒,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导致中层管理者卸责;三是导致中高层管理者监守自盗,将委托人的利益转为己有。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而言,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里的监督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后果:

第一,混合所有制重新回归到单一国有制。

如果私有股权势力太弱,无法抗衡国有股权,并有效地监督代表国有股权的经理人,他们的话语权就会缺失,利益就会得不到保证,他们就会选择退出,从而使混合所有制企业重新回归单一股权的国有企业。

第二,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合谋问题有可能会更加凸显。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由于国、私股东利益和监督努力的不一致性,以及国私股东对其代理人激励机制的不一致性。

加上来自私人股东的利益诱惑,常常会驱使国有股权的代理人与私人股东串通起来,将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股权收益转移到私人股东和自己手上。

这样,就会引发国有资本的流失和严重的腐化。

第三,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对员工的监督可能代价昂贵,甚至无效。

在不少国有企业里,员工分为有编制和无编制的两类,后者也就是合同化管理,而民营企业的员工都是合同化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混合,将导致对员工管理、监督的难题。

一些有编制的员工可能不仅能力较弱,而且经常偷懒,这是很多国有企业发生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不仅仅影响生产,更有可能影响团队士气,导致内部矛盾频发。

所以要发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就必须解决如何有效监督的问题。

相对于纯粹的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而言,监督变得更加困难。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监督主体的努力性会异化。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高管们主要受代表国有股东利益的国资委、私人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然而,相比私人股东而言,由于国资委是政府机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与国资委官员的利益相关性并不是很大,因此,国资委官员并没有特别大的积极性,努力地去履行其监督职责。

但是,对私人股东而言,高管们是否努力、其能力如何、是否尊重道德等都会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因此,他们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去监督企业高管。

这样,监督主体的努力就会发生异化。

而在监督主体的努力发生异化时,高管们就有了可供操作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从而使他们的努力也会发生异化。

在高管们努力方向发生异化时,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将变得更加困难。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审计方面的挑战。

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审计工作也产生了新的影响。

依据传统的审计理论,从企业资本所有者权益角度考查混合所有制企业审计监督的主体地位时,代表所有者权利份额的标准只能是股本的数量价值。

当国有资本投资数量达到企业股本的50%以上或国有资本投资数量虽达不到50%但实质上处于控制地位时,企业股东的权益则掌握在国有股东手中,维护国有资本权益的政府审计机关理所当然地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督主体。

然而当国有股本处于参股地位时,国有股权在企业股东中只能处于服从地位。

因此,如果依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来制定企业监督的法律政策,则只能弱化政府审计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督行为,这就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产生了矛盾。

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也将给现有企业监督机制带来挑战。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专司国有股权监督的机构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企业内部的监审机构,由企业的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代表企业的股东和职工监督公司的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