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7:07:03 |
- ZTFB |
- 7页
学习经验的总结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方法的调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词汇,以突出主题和思想。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家的青春岁月增添一些正能量。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一
这天,家住在公园街社区世纪名门小区的潘永新先生正在发展乡街8巷散步,这时迎面开来一辆车,为避让车辆,他在匆忙往路边躲避时头部不慎撞在路边电线杆的角铁上,当时就血流不止,情况非常紧急。这时,正在院门前乘凉的古苏木大姐看到了这一幕,赶紧招呼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出来帮忙。她们一边帮潘先生清洗脸上的血水,一边找来干净毛巾按压伤口,并立即护送潘大哥去附近的医院进行伤口缝合包扎。
伤口慢慢愈合的潘先生,深受感动,他特意找到公园街社区居委会,邀请社区少数民族干部当翻译,一同前往给予他帮助的维吾尔族大姐家,表达他诚挚的谢意。
潘先生说:“感谢这两位维吾尔族大姐在我遇到危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虽然她们认为这只是举手之劳,却在我和我的家人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今后,我要向这两位大姐学习,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让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之花永远开放”。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二
今年9月,和往常一样,我和小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然而,开学第一天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告诉我,本学期的汉语文老师换成了一位新来的汉族老师——滕钰萍。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开始猜想新的汉族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终于,在星期一的汉语课上,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她,和印象中老师的样子一模一样:表情严肃,很少笑。唯一让我喜欢的是,她写的一手漂亮的好字。但是这都不会对我们形成多大的影响,大多老师都不喜欢我们这个班,更别说一个不会维语的汉族老师了,因为我们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叫艾克拜尔,比起其他孩子来说,他显得格外调皮,总是在课堂上捣乱,尤其在汉语课上,用维语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常常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以前的每一个汉语老师都对他无可奈何,我们大家都习惯了。
要是在汉语文自习课上,都由他来维持班里的纪律,每周汉语晚自习后的整队回宿舍也由他来负责。我们慢慢地发现艾克拜尔在发生着变化:汉语课上表现的非常积极,自习课上也不再是讲话捣乱,而是早早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以后,监督其他孩子做汉语作业,并向老师及时汇报情况,他的汉语也越说越好了,滕老师也总是表扬他,就连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说他进步很大。感受到他的变化以后,同学们都开始向他学习,并且服从他的管教。我们的汉语课也越上越顺利,滕老师也没有以前那么严肃了,但她对我们学习汉语的要求还是很高,她会利用课余时间帮我们学习汉语,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同时,她也让我们教她学习维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的汉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我们都很喜欢汉语老师,她就向我们的一个大姐姐一样,虽然她不懂维语,但是听着我们不流畅的汉语,她总是那么有耐心,也总是能明白我们想要说什么,这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吧。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没有共同的语言,但是,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的演讲已接近尾声,虽然我的故事并不是多么的感人,但是,从这些小事中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不同民族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做不出像大人那样伟大的事情,但我会从小事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出一份力。我的演讲到此为止,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三
44岁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近年来,他喜欢上了徒步运动,并且开始热心做公益。
阿布拉江用18天时间从乌鲁木齐走到阿图什市引起轰动。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从乌鲁木齐走到北京沿途宣传大美新疆和民族团结一家亲。
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和精心准备,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满满地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徒步进京的梦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终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鲜红的`国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祖国很强大,人民很团结,中华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团结,祖国就会更强大!”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四
2月7日,民族团结故事会在乌鲁木齐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的14个社区启动。前来参加的小朋友们有的讲校园里的事,有的讲邻居间的事,有的讲少数民族习俗,还有的跳起了舞。
当日上午,在幸福路南社区的民族团结故事会现场,20多名小朋友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故事和节目。大家讲故事不限时间、不限内容,只要跟民族团结有关都可以。
8岁的吾尔兰·赛尔兰穿了一件小西装,还特意吹了头发。他带来的是自己的故事。
2018年春节假期的一天,因为爸爸出差,吾尔兰·赛尔兰和妈妈两人在家,凌晨两点暖气管突然爆裂。
“当时水都流到了卧室,我和妈妈都特别害怕。妈妈敲响了邻居家的门,邻居全家都来帮忙,帮我家把暖气管修好,还把湿透了的地毯拖到了门外,忙了一个多小时……从那之后,我们两家关系特别好,我还与邻居家的儿子成了好朋友。”
吾尔兰·赛尔兰的故事赢得了台下一阵掌声。吾尔兰·赛尔兰的妈妈沙勒塔娜提·木拉提,她特别鼓励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能力,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从小种在孩子心中。
幸福路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明祥介绍,社区故事会一周举办一次,除了讲故事,他们还将结合为南疆孩子捐赠衣物、参加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故事会内容。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五
这天,家住在公园街社区世纪名门小区的潘永新先生正在发展乡街8巷散步,这时迎面开来一辆车,为避让车辆,他在匆忙往路边躲避时头部不慎撞在路边电线杆的角铁上,当时就血流不止,情况非常紧急。这时,正在院门前乘凉的古苏木大姐看到了这一幕,赶紧招呼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出来帮忙。她们一边帮潘先生清洗脸上的血水,一边找来干净毛巾按压伤口,并立即护送潘大哥去附近的医院进行伤口缝合包扎。
伤口慢慢愈合的潘先生,深受感动,他特意找到公园街社区居委会,邀请社区少数民族干部当翻译,一同前往给予他帮助的维吾尔族大姐家,表达他诚挚的谢意。
潘先生说:“感谢这两位维吾尔族大姐在我遇到危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虽然她们认为这只是举手之劳,却在我和我的家人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今后,我要向这两位大姐学习,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让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之花永远开放”。
“熟啦,熟啦!快来快来,大家快来尝尝我的包子!”阿米娜姐姐一边招呼一边端出了热气腾腾的包子。
“包子是羊肉,白菜馅儿的,真香”。伊宁市档案局、市委党校驻萨依布依街道普夏依曼社区工作队的古哈尔高兴地说道。
这已不知道是第几次吃阿米娜姐姐包的包子了,自驻社区以来,阿米娜姐姐就是我们的邻居。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微胖,每天都非常热情的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
阿米娜姐姐是社区保安巴图尔·阿布都苏的妻子。记得工作队刚进驻社区时,吃饭的地方没着落,工作队员每天就吃一些零食,泡面,阿米娜大姐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晚上,她为工作队端来了一大盘子热气腾腾的包子,这是她忙了一个下午的成果。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她看到队员们有为难情绪,便用汉语说道:“既然大家都成了邻居,以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吃一家饭”。看着阿米娜姐姐诚恳的眼神,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包子,此时的阿米娜大姐笑得更加灿烂了。
此后的日子里,阿米娜大姐会经常邀请队员到她家里吃饭,问想吃什么。此时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答到:“阿米娜艾坦,我们要吃包子!”
2007年8月的一天我母亲突然生病了,当时我很着急,四处寻求帮助,就在那时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汉族医生。在邻居的帮助下,我和母亲乘坐三轮摩托车,到达加尕斯台村卫生室。医生郝乐沛和我的亲戚一样一边给我安慰,一边检查母亲,进行治疗。在他的关心和耐心的治疗下,我母亲病很快就好起来了。从此以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经常交流,传统节日互相到家拜年,我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情,我们就成好兄弟了。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及时给了我帮忙,他还说:“我们已经是兄弟了,有什么困难就找我,我能帮助的一定会帮助。”
有一天,我们村的古丽布斯坦生病了,他的老公跑到村委会找我说:“家里非常的困难,没办法治疗妻子的病”,当时我跟郝乐沛联系,告诉他古丽布斯坦的情况,他听到我的话很干脆的说:“救人命重要,快把她送到我医院”。郝乐沛看古丽布斯坦的情况很严重,赶快把她送到伊犁州医院,在郝乐沛的及时帮助下古丽布斯坦的病终于治好了。
他就是这样无论是谁需要帮助,及时给他们帮助,所以大家就说他是一个善良、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大夫。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六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真是一点不错,如果人世间没有法则,那岂不是乱了套了。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法律,比如:《劳动法》、《经济学》、《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而我们身边的法律无处不在,其中法律里面也有着我们不可磨灭的道德行为。
叔叔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我们都叫了小强,他家很富有。爸爸、妈妈每天都给他20元的零花钱,他经常请一些同学钱,时间一长,被一个五年级的大哥哥知道了,就故意接近他,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有时候在校外打人,有事一起扛。
有一天,五年级的大哥可还小强去了一个小学生不该去的地方,网吧,大哥哥教给了小强一个游戏,小强就知道怎么玩了,而且也对这个感兴趣了,小强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玩了个痛快。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叫小强来回答,可小强回答的是:“先按密码,再按空格,”老师一听,就知道了小强去了网吧,就告诉了小强的妈妈,小强的妈妈知道了以后,就想和小强谈谈,可是小强根本不和他妈妈谈,小强的妈妈没有办法了,只好给小强零花钱了。
小强把妈妈不给他零花钱的事告诉了那个五年级的大哥哥,五年级的大哥哥给小强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小强偷他家的存折,小强答应了,小强等父母睡觉的时候,他把存折偷了出来,小强知道存折的密码,所以他们很快已经身无分文了,小强只好在去偷钱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阿姨正在买东西,可是她的钱包放到了桌子上,小强马上把钱包偷了过来,就这样,小强边玩边偷,最后还是被警察抓了起来。
小强很后悔,可是世没有后悔药啊!就这样,小强被判刑了。
看吧,遵守法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离不开法律,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七
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一位警察,从参加工作以来,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优良传统,积极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努力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这位警察名叫哈斯,现任阿右旗公安局阿拉腾朝格派出所所长一职。
哈斯出生于蒙古族牧民家庭,守望相助的草原传统让他从小就有个梦想,长大后要做个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牛”警察。
191月,刚入警的哈斯主动请缨,来到了距离阿右旗旗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500公里以外的恩格日乌苏交警中队,恩格日乌苏嘎查位于阿右旗北部,90%都是沙漠和戈壁,昼夜温差达20多度,全年的风力几乎都在6-10级,恩格日乌苏交警中队是阿右旗公安局里地理位置最偏远、生活条件最艰苦、工作任务最繁重的基层队所。虽然环境恶劣,水、电资源匮乏,但哈斯毅然留了下来。
“为了老百姓的平安,我们必须坚守!”
熟悉哈斯的人都说,自从穿上警服后,这个蒙古族汉子总是心放在戈壁路上,忙碌在戈壁路上,坚守在戈壁路上。他每天以路为家,变的是不断增长的白发和那张越来越黝黑的脸,不变的是为民服务、守护平安的从警初心。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哈斯作为一名党员,他深知民族团结是实现地区稳定的根本保证。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讲团结、讲奉献,识大体、顾大局,把“三个离不开”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群众守护着一片安宁,用朴实的行为诠释了最基层人民警察的大爱无疆。
扎根基层25年,从一名基层民警,到交警中队中队长,再到派出所所长,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哈斯却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当作工作的“法宝”,走毡包、入牧户、访牧民,他总说“我们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阿拉腾朝格派出所只有8名警察,却守护着2.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群众居住分散,随季节流动性强,派出所警力有限,不能实现警力对辖区的全覆盖。为解决这一问题,哈斯充分发挥“警力有限、民力无限”的群防群治作用,深入辖区每一个连队、每一条山路、每一个蒙古包,与牧民交心谈心,拓宽信息渠道,把走访调查与情报信息、重点防控等维稳工作结合起来,辖区到处都留下了他执着的脚印和汗水,正因为如此,他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辖区内的河流和草场,以及牧民家的点点滴滴。
真心付出换来的是牧民群众的热情与信任,理解与支持。牧民们走路不忘观察,放牧不忘巡逻,及时向派出所提供情况与线索,形成了“每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每一次放牧就是一次巡逻”的安全防护网。哈斯用真诚的心感知群众冷暖,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职责,为这片土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哈所长在工作中爱动脑子,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们如何在守护一方平安中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有机融合……”同事们都说哈斯是工作中的“活教官”、生活中的“老大哥”。警营师徒结对中,哈斯把这些警民共建、毡包联防的牧区警务工作制胜法宝传给新民警。他说,警民相处得像一家人,这样调解草场纠纷、化解邻里矛盾、打击违法犯罪这些工作的基础才能扎实,枫桥经验在草原才能落地。
作为派出所所长,在工作中常常要做群众的“和事佬”,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平稳。几十年工作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使哈斯总能快速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无论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哈斯说:“牧区派出所民警要和牧民群众朝夕相处,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你当家人。”不管平日工作多忙,他总要抽时间和同事去牧民家坐一坐、看一看,和他们说上几句家常话、一起学习党的政策、了解并帮忙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到群众忙什么,就过去搭把手,辖区的牧民们都把他当成自己人,亲切称他为“牧民所长”。哈斯患有心脏病,长期服药,但每次听到牧民群众有困难,他总要亲自前往,了解情况,全力帮助解决,大家总劝他休息一下,而他却说“群众工作无小事,只有我们用心才能得民心,只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保护这一方热土的平安”。
“当好草原警察,必须时刻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总是想着群众,要对得起赛音察戈答(好警察)的称号……”这是哈斯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这个戈壁路上的.便民执勤服务岗哨,真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来往往的司乘人员,在经过阿右旗公安局阿拉腾朝格派出所驻守的戈壁路面哨卡时,都会停车休息,一种别样的“家”的感觉也会扑面而来……中队便民执勤房前,一个“便民贴心小药箱”也成为连接密切警民情感的有温度的“小小纽带”,药箱里面放有创可贴、胶带、酒精、棉棒等10余种外伤急救物品,还备有“速效救心丸”及其他救急药品。一颗真心、一份细心、一种关心慢慢换来的是警民贴心。漫漫风沙戈壁路,昼夜兼程戈壁岗,哈斯始终牢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坚守东西戈壁大通道,在远离家人的地方奋力打造戈壁滩上的一幅最美“警蓝”画卷。
25年从警路,他头顶国徽、肩扛蓝盾,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奉献之路,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寓于执法工作中,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遇到群众报警、求助,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真正实现“有困难,找警察”的社会承诺。哈斯矢志不渝、孜孜追求,把辛苦当成荣誉,全身心地投入在公安基层为民服务第一线,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标兵”“政法系统十佳干警”“个人三等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哈斯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担当奉献书写了无悔的忠诚,在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扎根于基层二十余年,却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甘做百姓解忧人的精神,他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无怨无悔忠诚践行了“站起来是把伞为民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民鞠躬尽瘁”的从警信念,为警标准;展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厚情怀;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故事。在今后的日子里,哈斯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奋战在基层一线,用自己心中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铸就安定团结的民族情。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八
“熟啦,熟啦!快来快来,大家快来尝尝我的包子!”阿米娜姐姐一边招呼一边端出了热气腾腾的包子。
“包子是羊肉,白菜馅儿的,真香”。伊宁市档案局、市委党校驻萨依布依街道普夏依曼社区工作队的古哈尔高兴地说道。
这已不知道是第几次吃阿米娜姐姐包的包子了,自驻社区以来,阿米娜姐姐就是我们的邻居。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微胖,每天都非常热情的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
阿米娜姐姐是社区保安巴图尔·阿布都苏的妻子。记得工作队刚进驻社区时,吃饭的地方没着落,工作队员每天就吃一些零食,泡面,阿米娜大姐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晚上,她为工作队端来了一大盘子热气腾腾的.包子,这是她忙了一个下午的成果。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她看到队员们有为难情绪,便用汉语说道:“既然大家都成了邻居,以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吃一家饭”。看着阿米娜姐姐诚恳的眼神,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包子,此时的阿米娜大姐笑得更加灿烂了。
此后的日子里,阿米娜大姐会经常邀请队员到她家里吃饭,问想吃什么。此时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答到:“阿米娜艾坦,我们要吃包子!”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九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馓子、汉族的炒菜和饺子、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汤、鄂温克族的奶干、满族的沙琪玛……错落摆开的4张餐桌上,堆满诱人的美食。
精致的回族绣花帽、华丽的蒙古袍、庄重的鄂温克袍、艳丽的达斡尔绣花坎肩……身着民族盛装的4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会。头戴回族白色圆帽的夏民山骄傲地说:“我们家由回、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满共6个民族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在嘘寒问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务中,促进了理解与包容……夏家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样潺湲长流。
“湖水平静,鸿雁就平安。”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深知这句蒙古族谚语的道理。如果说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皎洁星空,那么每一个小家庭就是闪烁其间的星辰。有了一个个像夏家一样汇聚民族团结大爱的小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吸铁石那样牢牢吸在一处。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
二十年不变的友谊,二十年的热情不灭,这是我和我的维吾尔族哥哥帕尔哈提·热西提一直联系的初衷。
回想起二十年前我们相识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我刚刚参加公安工作,按照局党委的要求,每日要对辖区商户进行巡逻检查,我们就是在这时相识的。
当时帕尔哈提·热西提是大十字的一名餐饮个体户,每次在我和同事巡逻时,他都会热情的让我们去店里休息,还特意为我们准备茶水,总是把那句“为了我们的安全,你们辛苦了”挂在嘴边。正是这句你们辛苦了,把我和他的关系拉近了一步,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为了无话不谈、互帮互助的一家人。这些年他就像哥哥一样在帮助着我,二十年中我们都从一个人,转变为一个家庭,到都有了自己的子女,这份兄妹情谊也越来越深。,当帕尔哈提·热西提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便从他汉族妹妹的身份转变为儿子玉米提江·帕尔哈提的汉族干妈,就是这一声干妈,让我们更像一家人。我的爱人准备经营一家餐厅,但是由于他对餐厅业务不精通,致使餐厅始终没有好的`经营理念及模式,就在这时帕尔哈提·热西提大哥来到店里为店里的民族服务员、民族大师傅亲自进行培训,沟通各项事宜。在开餐厅的前三个月里,帕尔哈提·热西提大哥就像店里的员工一样按时上班、下班,不要一分回报的帮助我,让餐厅的经营逐步走入正轨,他才放心的去管理自己的生意。
就是这份没有隔阂的情谊,让我们本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两个家庭成为了亲密的一家人。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一
梁立伟是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大叔,但他的身影却常常出现在各族同胞需要的地方,他用自己的凡人善举生动践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他把对各族同胞的爱,细润无声地洒在了这片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科尔沁大地上。
(一)心心相印一家亲。
1957年,梁立伟出生在开鲁县的一个蒙汉融合之家。父亲梁贺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后因伤转业到地方工作。父亲蒙汉兼通,常年下乡,深得各族同胞拥戴。母亲王秀君是一位汉族针灸科医生,她用一根神奇的银针为病人解除病痛,常有患者登门来家求诊。
梁立伟小时候,有一位姓杨的回民大姐常来家里找母亲针灸,时间长了,她们便以“姑侄”相称。杨大姐命运多舛,遭遇了丈夫车祸病故,多年来,无论大事小事她都和梁母商量,梁母帮她拿主意、想办法。在梁母病危之际,还嘱咐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侄女”:“你体质弱,爱闹病,我在医院帮你联系了一位热心肠的医生,你们可以交个朋友。你家里孩子多,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医院有个熟人好给你出出主意!”杨大姐紧紧握住梁母的手,涕泪横流:“大姑,您现在身体都这样了,还在为我今后的日子操心,您让我说啥好哇,您简直比我的亲妈还要亲呐!”
梁母走了,梁家与杨大姐的亲情却没有中断。杨大姐的孩子结婚,梁立伟以娘舅的名义送上了一份贺礼。每年开斋节,杨大姐都会来到梁家看望“姑父”,还不忘带上一份“油香”。梁家人深知“油香”是回族同胞重大节日才会制作的尊贵食品,这份礼品浓缩了他们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亲如一家的情谊,从普通的医患关系演变为特殊的亲情,这情谊春风化雨,浇灌在蒙汉回三个民族的心田,绽放出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平反之后,有些关系很好的亲友对他遭受一些干部的打骂心里总有些不忿,梁贺对他们说:那都是一些年轻的同志,谁还不犯点错误,改正就行了,已经过去的事儿了,就不要再计较了。再说了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说,要搞好民族关系,巩固好民族团结嘛!老党员云淡风轻的几句话,让很多同样遭受迫害的民族干部得以释怀,重拾初心,在之后的生活中依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梁父如草原般博大的胸襟和梁母的医者仁心,都深深感染着梁立伟。他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深深感受到了“我们是一家,不分你我他”的民族情谊。
(二)捐往灾区的“特殊党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梁立伟第一时间通过单位和社区向灾区捐款。一天,梁立伟在电视上看到51岁的邱光华大校驾驶直升飞机抢险救灾时飞机失事的报道后,梁立伟在敬佩之余心里暗自羞愧:邱光华作为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不顾个人安危牺牲在一线,同样是民族干部,我退居二线,啥也做不了,自己必须也得干点啥!梁立伟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动员广大党员向灾区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的倡议书,他和老伴儿念叨:“中央组织部号召党员捐特殊党费呢。”老伴儿虽然嘀咕着:“咱儿子刚毕业,女儿还在上大学,今年冬天的取暖费还没有着落。”但“知夫莫若妻”,还是支持他捐献了特殊党费。后来,梁立伟收到了中央组织部开具的收据。这张珍贵的收据,是梁立伟是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组织号召的热忱回应,更是一个身在边疆的民族干部对四川同胞们的守望相助。
(三)兄弟般的民族情谊。
梁立伟是出了名的孝子。父亲脑血栓导致全身瘫痪,梁立伟随侍在侧。但是照顾父亲和工作无法兼顾,于是,下岗职工关富便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关富是一名退伍老兵,来到梁家后,精心照顾梁父,不嫌脏不怕累。梁立伟知道关富家庭负担重,每月给他开1600元工资,这份工资在当时是略高于其他护工的。伺候病人的活没人愿意长干,可关富感念梁立伟对他的信任和情谊,在梁家一干就是4年,直到梁父去世。处理完父亲的丧事,梁立伟又操心起关富的生计:“老父亲走了,你今后有啥打算啊?”关富说:“这几年你和老父亲体恤我,工资给的高,我攒了点钱。谁成想媳妇又得了癌症,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现在媳妇治病、两个孩子上大学,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倒是想蹬个三轮车拉拉活,可是连买车的本钱都没有。”梁立伟重重地拍了拍关富的肩,鼓励他说:“老弟,你要是决意蹬三轮车,本钱哥给你出!”
梁父的丧葬费结算回来时,梁立伟当即留出10000元,包好了送到关富家,让他买三轮车谋生路。关富这个硬汉捧着钱,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后来得知梁立伟做了手术,关富心里日夜惦记,梁立伟出院回家后,关富第一时间来到梁立伟家探望,他心疼地握住梁立伟的手,两位老人百感交集,泪水肆意奔流,用几十年的深厚友谊将这首团结友爱的赞歌唱响在科尔沁大草原。
(四)用真情和行动浇灌民族之花。
开鲁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蒙、回、满等十几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城。梁立伟长期生活在各民族中间,在他心里,爱早已没有民族之分。
住平房的时候,梁立伟的街坊有一位从山东过来的回民大哥,人们都习惯地称他“山东”。“山东”单身,在外面干了一天活,回家也是冰屋冷灶。梁母还健在时,常常叫他过来吃饭,并且非常尊重“山东”的民族习惯,每次叫“山东”来吃饭时,母亲会把家里的'灶具反复刷洗,走时还会再给他带上几个煮鸡蛋。梁母去世后,“山东”也常来梁立伟家看电视,那时梁立伟想换一台新的电视机,知道“山东”没有电视,就让他把旧电视搬回了家。不料第二天“山东”又来了,原来“山东”家还没有安电。得知这一情况,梁立伟二话不说,骑自行车来到商店买来电线、灯泡、插座等,又到几里地的南门外买来电表箱子,找电力部门的熟人帮“山东”上了电。
2013年,刚刚接触网络的梁立伟加入到通辽较有影响的“科尔沁部落”群,群里有一个爱心链接,专门救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各族中小学生。梁立伟得知后,主动加入该链接,资助了科区西六方镇溪水塘村的李小扬同学,连续资助三年,捐资近3000元。
在帮助各族群众这件事上无比慷慨的梁立伟,对自己,却近乎苛刻。他喜欢篆刻,他在石料上一刀一刀深情雕琢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守望相助”“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篆刻作品发表在市级党报副刊和老年杂志上。但每次购买印章石料他都反复掂量,轻易舍不得为自己花掉几十块钱。裤腰带断了,他用铝线做铆钉,铆上之后继续使用,一辆老式自行车一直骑到退休。
(五)情系“未来小作家”
2017年5月,开鲁街道育新社区关工委有意聘他为常务副主任,梁立伟欣然应允,他想尽可能多地为各族群众做一些事。梁立伟有写作的特长,他把社区里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写作困扰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创办了“未来小作家”义务辅导班。从2017年5月开始,梁立伟以多病之躯,一副老花镜、一部智能手机,线上线下义务为中小学生辅导写作,修改并推送文章。慕名来找他辅导的孩子越来越多,四年来,他辅导了县内外17所学校的130多名学生,累计有320余篇小作文在《作文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发表。
在社区院子里的小石桌上、在图书馆的会议室里、在学生家里的书桌边、在梁立伟的书房里、在疫情期间的微信视频里,都留下了他辅导学生的身影。连说几句话都哆嗦的梁立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坚持为中小学生辅导写作,且分文不取?“为孩子们在人生起航阶段指引航向、加油助力”,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实实在在的行动。2020年,梁立伟多方筹资10000元,将孩子们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册,取名《小荷》,无偿发放给“未来小作家”。他筹集的资金为“小作家”专用,放在社区委托专人管理,每一笔支出都要写清用途。
梁立伟是5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多次被通辽市教体局、团市委等单位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又先后被评为“开鲁好人”、“通辽好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最美志愿者。”
如今,梁立伟的儿子是国家公务员、女儿是派出所民警。梁立伟对子女的教育,并未因他们就业、成家而间断。梁立伟满怀大爱的民族情怀,感染了一双儿女,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践行者。在女儿的心里,民族团结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就是奶奶给回民大叔做的一碗面条,是爷爷为社区的老人们搭起的那个喝茶、下棋的凉棚,是爸爸为各民族小朋友辅导作文的场景。
国家推行三科统编教材,梁立伟笃定国家推行的政策一定是让老百姓受益的政策。他和儿女们马上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学透相关政策,主动向自家亲友特别是家里有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亲友,一家一户的上门解答大家的疑惑,边拉家常边宣传政策。劝他们一定要支持孩子们学习通用语言,不仅能帮孩子开阔眼界,更有利于孩子就业,家长也更省心!因为梁家人多年来树立的口碑和威信,亲友很愿意相信梁立伟,很快就领会了推行使用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成为这一政策坚定的拥护者。
梁立伟将骨子里的蒙汉相融的血液融入到民族团结的实践中,与各族人民紧紧相依,奏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文档为doc格式。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壮美的天山,高洁的雪莲,孕育着新疆各族儿女,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各民族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正是这份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感情,才使得大家像石榴仔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是土生土长的托克逊人,去年年底进入托克逊能化工作,刚分到班组,班长就给我安排了一位汉族师傅教我工作上的技能,我是维吾尔族,他是汉族,工作中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虽然我上的是汉族学校,可是普通话说的并不是特别好,每次我不知道某个设备要怎么用普通话表达或者感觉自己的发音不太标准的时候都会问师傅,他总是一遍一遍的教我,直到我记下了为止,当然在工作闲暇时间我也会教师傅几句简单的维语,现在我们见面基本上都能用维语相互打招呼了。班组里一共二十几个人,可少数民族加上我一共才三个,但在这样的班组里我并没有一点不适应,反而很喜欢这个班组,因为在这里我有家的感觉,我在原料岗位上,最近料场进车比较多,而且又有新厂家的石灰石进来,所以一直都比较忙,有时候甚至错过打饭。等忙完才想起来饭点都过了,赶紧跑到二楼去打饭却发现打饭的人已经走了,可饭盒里已经打满饭了,饭盒旁边还放着一碗绿豆汤,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夜班进车比较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一直对窑体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夜班的时间就是学习窑体知识的好时候,等窑上岗位的`人忙完在二楼休息的时候我就会去问一下窑体方面的知识,而他们也很乐意为我讲解,上料系统,冷却系统,驱动系统都已经学过了,而且都做了笔记,接着和他们约好下个夜班给我讲解废气系统,虽然我是原料岗位,可我觉得多学一些东西肯定有用,技多不压身嘛。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感动,我奶奶已经九十几岁了,身体也一直不是很好,有天突然觉得特别不舒服,我把奶奶送到了医院,请了几天假来专心照顾生病的她,那天我突然接到了工会小组长辛怀权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在医院楼下,问奶奶在哪个病房,我赶忙跑到楼下,看到班里的人基本全都来了,我感动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奶奶看到他们也十分高兴,一个劲的告诉我遇到了一帮好同事。我也真心觉得能在这样一个班组里工作特别幸运。
生活在新疆,谁还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生活在新疆,谁还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少数民族和汉族互做邻居的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抢救素不相识的汉族女大学生挺身而出的艾尼·居买;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麦尔;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天山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新疆各族人民。
在新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是多么幸运,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多么幸运,和许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三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每当我看到宣传栏上“三个离不开”这几句话时,就会想到巴特大哥,那个热心帮助大煤沟矿蔬菜大棚找羊粪的蒙古族汉子。
大煤沟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边沿,在不足千人的队伍中,蒙古族、藏族、回族、满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占44人。虽然偏僻,在青海省地图上却是“榜”上有名。这里海拔3500米,高寒缺氧,常年无雨,曾有人这样形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
因为气候干旱,蔬菜要到140公里外的德令哈市采购,每年用于伙食采购的费用近一百万元。为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问题,让职工四季都能吃上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大煤沟矿自己动手兴建了两个长70米,宽10米的蔬菜大棚。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种菜需要土,而这里都是茫茫戈壁,根本就没有土,经多方打听,终于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鸭子湖找到了比较适宜种菜的土壤。种菜更需要肥料,这里人烟稀少,到哪里找肥料呢?辽阔的青藏高原,勤劳淳朴的蒙古族和藏族同胞,放牧着牛羊和骆驼,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着美丽家园。羊粪是极好的有机肥,不仅能调节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还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到哪里去找羊粪呢?司机老胡给我们讲述了找羊粪的经过。
从矿区出发,皮卡车一路向南,经立交桥向东,过泉水梁约二十公里,蓝天白云下,一方羊群逐渐进入视线。一只只羊儿像白色的云朵,正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牧羊人骑着棕红色的骏马随着羊群缓缓行进,好一幅美丽的画面。
走近了才看清是老熟人巴特大哥,巴特经常到矿上卖羊,和不少人认识。说明来意,“明天我带你们去”,巴特高兴地说,顺手指了指远处的`一座蒙古包。
第二天早上,我们带着米、面、油驱车到达蒙古包的时候,巴特大哥早已在帐篷外等候,车刚停稳,他就迎了上来,热情邀请我们到蒙古包做客。走进蒙古包,刚在炕上坐下来,热情好客的女主人就端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和油饼。我们平时都没有喝酥油茶的习惯,碍于面子喝了几口后,才慢慢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到现在仍想念那醇正浓香的酥油茶”,老胡饶有兴趣地说。随后,我们在巴特的带领下驱车到山的南面——巴特家的冬季牧场。由于都是弯弯曲曲的土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阳,牧草虽然稀疏,却比北边草场要好得多,黄黄的,绒绒的,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圈羊的地方用水泥柱、钢丝网及毡布围成,有一米多高,面积却约600多平方米。
有巴特大哥帮忙,肥料问题终于解决了。再三道谢,把巴特大哥送回去后,我们就着手联系拉粪车辆。运回羊粪40多立方,保证了土壤肥力。
走进蔬菜大棚,只见黑嘟嘟的白菜苗在阳光的照射下,油光发亮,淡绿色的西葫芦藏在碧绿的枝叶间,黄花青果,格外喜人,还有那红彤彤的苋菜,碧绿的上海青,鲜嫩的的茼蒿……让人心旷神怡。如今,新鲜蔬菜已陆续走上职工餐桌,发挥初步效益,成为雪域高原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只是大煤沟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的一件小事,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民族团结犹如阳光、空气和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之情,体现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浓厚情谊。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四
8月的一天我母亲突然生病了,当时我很着急,四处寻求帮助,就在那时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汉族医生。在邻居的帮助下,我和母亲乘坐三轮摩托车,到达加尕斯台村卫生室。医生郝乐沛和我的亲戚一样一边给我安慰,一边检查母亲,进行治疗。在他的关心和耐心的治疗下,我母亲病很快就好起来了。从此以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经常交流,传统节日互相到家拜年,我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情,我们就成好兄弟了。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及时给了我帮忙,他还说:“我们已经是兄弟了,有什么困难就找我,我能帮助的一定会帮助。”
有一天,我们村的古丽布斯坦生病了,他的老公跑到村委会找我说:“家里非常的`困难,没办法治疗妻子的病”,当时我跟郝乐沛联系,告诉他古丽布斯坦的情况,他听到我的话很干脆的说:“救人命重要,快把她送到我医院”。郝乐沛看古丽布斯坦的情况很严重,赶快把她送到伊犁州医院,在郝乐沛的及时帮助下古丽布斯坦的病终于治好了。
他就是这样无论是谁需要帮助,及时给他们帮助,所以大家就说他是一个善良、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大夫。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篇十五
阿拉善,五彩斑斓的地方,贺兰山下的广袤沃野。这里曾奏响一曲生命至上的赞歌,这里传唱着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这里有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这里有一份刻骨铭心的恩情......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使得连一向富庶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批弃婴,上海地区的儿童福利院收满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刚刚咿呀学语的幼儿面黄肌瘦,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时任全国妇联主席、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焦急万分,找到时任内蒙古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希望他能从牧区调拨一些奶粉。乌兰夫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把一部分孤儿从上海接到内蒙古,由草原人民来抚养他们。于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敞开她宽广的胸怀,3年中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孤儿,分批移入内蒙古11个盟市、37个旗县的千余个家庭收养,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一部分“国家的孩子”来到了阿拉善盟,娜仁其其格就是其中一位。
1960年的夏天,时任阿左旗锡林高勒苏木书记的胡巴图巴雅尔到巴彦淖尔盟磴口育儿园领回来7个孩子,并将她们寄托给了当时无子女的七户人家,而年龄最大的娜仁其其格被领养到了特古勒德尔家。胡书记把抱养上海孤儿的七户人家召集起来开会,对大家说:“这些娃娃都是国家的孩子,你们不能骂孩子,更不能打孩子,不能对孩子们说你们是没有爹妈的孩子,不能让饿着,也不能让冻着。谁家如果有这种现象,我就把孩子要回来。”送走孩子的当天,胡书记给她取名娜仁其其格,汉语意为“向阳花”。“向阳花”虽不胜牡丹那样鲜艳娇丽,但它生命力旺盛,坚韧顽强,胡书记为她取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希望这位来自大都市的孤儿,能够在祖国的边疆大漠中不畏风雨、排除万难、茁壮成长。就这样,一个新的名字,一个温暖的家庭,蒙古语里“额吉”的称谓也将从此铭刻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与草原母亲一生的缘分就从此开始。
娜仁其其格在上海孤儿院时,得到了阿姨们母亲般的呵护照顾,3岁的娜仁其其格早已把上海孤儿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那里的阿姨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突然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人,来到了草原上的毡房里,不适应的她哭着吵着要回家。爸爸给她熬的羊奶,说啥都不喝,煮的肉饭也不吃,妈妈一直抱着哄她,没有生过孩子的妈妈愁得没办法就跑去生育孩子的人家问办法,讨了人家的发面馍馍泡软了喂她。慢慢的,草原额吉慈祥的笑容和关怀的话语让她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来到毡房的第六天,娜仁其其格开始慢慢尝试喝妈妈端来的奶茶,吃妈妈亲手烙的饼,也慢慢熟悉了爸爸那爽朗的笑声。
娜仁其其格是幸运的,离开故土之时,却又沐浴了人间的无限温暖。那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特别紧缺,虽然每次爸爸从大队打粮只能打回来些山药、黄萝卜干这类的替代品,但是爸爸妈妈从未让娜仁其其格受一点委屈,他们吃粗粮,给娜仁其其格吃的是细粮。有一次,晚上蚊子多,羊群在羊圈里待不住,钻出来跑了,妈妈做好饭,安顿好她一个人在帐篷里好好吃饭,之后就出去撵羊了。好奇的娜仁其其格哪能待得住,妈妈一走她就从帐篷底下钻出去,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出门了,等妈妈赶着羊群回来,看不见她,急得哭着喊着满沙漠地找她,听到妈妈声音后的娜仁其其格答应了一声,找到她后,妈妈紧紧把她抱在怀里,后来,妈妈不论干什么都把她背上,就这样,背着背着她就长大了......
1976年,阿拉善大旱,锡林高勒公社的畜群大多数通场到伊克昭盟去了,这时候旗上一位分管牧业的领导来她们公社指导工作,说要多培养年轻干部。于是,18岁的娜仁其其格就被选上当了大队生产主任、妇联主任。她当了生产主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全队的牲畜通场去伊克昭盟,负责11户人家30多口子人,共有160峰骆驼、60多匹马、3000多只羊。一路上,娜仁其其格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由于草场太旱,越来越多的羊跟不上队伍,于是她积极联系宗别立驻扎部队,将羊便宜卖给部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途中母亲身体不支,病倒在路上,娜仁其其格就把她背在身上,一路从黄河渡口背到黄河边。当抗旱物资由于渡口船坏而过不了河时,她把全部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决定每户人家挑选一只最肥的羊宰了,把肉煮熟,让除青壮年外的`人带上煮熟的肉回家,并说到“公社怪罪下来她一个人顶着,先让人回去再说,毕竟人活命重要”。就这样,娜仁其其格领着留下来的人在那边住了一年,第二年秋天带着大家和抓肥了膘的畜群回来了,圆满完成了大队布置给她的任务。绕指流年,从天真懵懂的孩童到踌躇满志的青壮年,如今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娜仁其其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在阿拉善这片土地上扎根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得知娜仁其其格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亲自去到位于呼和浩特的乌兰夫纪念馆,向这位恩人献上她心目中最圣洁的哈达,阿左旗组织部干部罗巴格主动为她开了介绍信,考虑到她的腿脚不太方便,便让她的女儿陪着去。听说她要去乌兰夫纪念馆,阿左旗和她有联系的那些上海孤儿们都很羡慕。
11月11号,娜仁其其格和女儿坐着火车去了呼和浩特,终于站在乌兰夫纪念馆前时,她忍不住留下了泪水。她思念乌兰夫,是他给了娜仁其其格第二次生命,给了“上海孤儿”温暖,给了她们幸福的生活。娜仁其其格是流着泪参观完乌兰夫纪念馆的,那些照片里,乌兰夫慈爱的目光让她终生难忘,她向纪念馆工作人员要了一张门票留作纪念。从呼和浩特回来,她就买了一个相框,把那张门票和罗巴格那送她的乌兰夫主席的照片一起镶在相框里,摆在柜子上,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他老人家。
经常有人问她,想不想回上海看看,她说:“60年前,国家给我第二次生命,阿拉善抚育我成长。上海是个啥样子我一点记忆都没有,我就记着我是阿拉善人,在这里我有父母,他们给了我太多的关爱和呵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暑假快乐祝福语如何写(大全10篇)
- 春节慰问活动策划方案(大全19篇)
- 2023年函授大学生自我鉴定怎么写(汇总15篇)
- 最新小学获奖感言(模板18篇)
- 精选体育活动教学反思(汇总19篇)
- 有关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面点制作教学设计范文(7篇)
- 人生的生活(大全17篇)
- 2023年心理健康重要性英语(通用8篇)
- 最新丧事回礼答谢词(精选17篇)
- 2023年幸福的普通人(优质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