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9:45:09 |
  • ZTFB |
  • 10页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重要影响。写总结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里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自我总结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升个人能力。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一

我爱家乡的荔枝树。

荔枝树又高又大,像卫士一般伫立在房前屋后,河边路旁。在细雨如丝的季节里,它们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开放着一簇簇绿中带白的花朵。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着,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

农历六月间,荔枝树上挂满了果实。它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令人喜爱。

荔枝果是球形或卵形的,和草莓一样大小,遍身长满疙瘩。荔枝渐渐长熟了,疙瘩还是那样坚硬。摘一个荔枝用它的疙瘩来抓痒,使人感到舒服。荔枝先是淡绿色的,随后由浅红变成深红,最后变成紫红色了。你只要把它的皮剥开,就可以看到那鲜白而多汁的果肉。果肉中间是一个棕黑色的核,核有大有小。

还没成熟的荔枝酸中带甜,吃在口里,酸在脸上。熟透的荔枝叫人越吃越爱吃。既香甜又可口。吃了荔枝,再去吃别的东西,觉得一点味都没有。荔枝吃多了,牙齿会酸软,连肉松那样的食物也难咬得动。那是因为熟透的荔枝甜中带酸,由于它很甜,吃时就不觉得酸,牙齿什么时候被它酸倒了还不知道。

怎么样,你喜欢我们家乡的荔枝树吗?我的家乡在莆田荔城。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二

小青螺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与它有着40多年的深厚感情。

60年代,我出生在农村。这里属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水质也好,没有污染,所以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唯独不缺的就是田间、水渠里不断繁殖的小青螺。孩提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几乎下工回来都会带回半篮子青螺。

到家后,母亲就会把青螺放在盆里,任它们在盆里自由地爬来爬去,目的是让它们爬掉肚里的泥沙。期间要换几次清水。这样过了几天后,母亲就忙着剪去其尾端,然后配上油、盐、葱、姜等调料,入锅一炒,立刻就鲜香满屋,令人垂涎!所以总是等不到开饭,青螺一出锅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直接用手抓来吃,经常被烫得直歪嘴!

就因此,我们积累丰富的吃青螺的经验。比如有时因火候等原因螺肉不容易吸出来,我们就用用筷子在螺口往壳里顶一下,再吸起来就轻松多了。

还有一种做法是将青螺走开水锅里一过,然后用针挑出肉子同韭菜烧汤,也是相当好吃。四十多年来,这种吃法一直没有改变,吃起来也始终是津津有味。

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还有每当七十多岁的爷爷做饭时,我们几个小姊妹便围坐在爷爷身边,一边看着他剪螺尾,一边听他讲螺螺的故事。几十年来,每次吃青螺,眼前便浮现出爷爷那慈祥的笑容,还有爷爷不知出了多少次、我们却猜得乐此不疲的“尖底子,平盖子,里面盛着个好小菜子”的谜语。

上小学时,学到诗人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作,因为有太多吃青螺的经验和体会,所以立刻就被它感染了。

恢复高考,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转机,我通过这条路走进了县级机关。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有了些改善。当时流行一段民谣,描写有钱人是“甲鱼汤,毛鱼咸(我们这里称除汤类以外的菜为“咸”),螃蟹嚼了玩”;描写一般人是“青菜汤,豆腐咸,螺螺解解馋”,人们把吃青螺视为清贫的象征。而现在,特别是夏天,街上小吃摊上,三五朋友围坐一起,一盘花生米,一盘炒青螺,呷两口小酒,谈笑风生,惬意非凡。螺螺作为风味小吃也上了高档酒店的餐桌。

我们对青螺的感情特别深厚,是因为它物美价廉,甚至不花钱自己也能在水塘里捡到。城里人也越来越喜好它,那是因为看重它的“纯天然”和它的独特美味之外,还因为它有去火、明目、养肝之功效。(但是它属于凉性食物,烧时要多配些生姜“度暖”。)。

前几年,由于一些小化工非法排污,影响了水质,螺螺吃在嘴里有一些似有若无的农药味,停吃了一些时间,很是可惜。去年,县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水质回归纯净,青螺又恢复了原来的鲜美,让我们这些青螺的“粉丝”们喜不自胜。

去年在西安参加国家审计署的培训,每天清晨起床后我就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转悠,希望找到青螺的倩影。可是找了好多个农贸市场,没有发现一个卖螺的水桶!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三

村东,一路向东五里左右便是乡集,一眼望去,尽是大片连绵不绝的田地和稀稀朗朗的村庄,也是最常走一条大路了,一到夏天便是黄金遍地,摇曳生浑,起伏如舞之姿啊。

村南,有一条小河延伸一侧,记忆中一直以来被人用作养鱼之用,当然,就近取材洗衣灌溉也用之,再往前便又是一条小河划过的界域,另一边就是一个外姓村。

春时,村里村处俱是满眼青绿,嫩芽争相破土而出,一直蔓延到你看不到的地方,百花齐放,到处都是花的清香和颜色,小时候我们的目光总是越过青绿,漫过树梢,只为等待夏季来临。也最讨厌春季了,迷散开来的朦胧细雨时常持续三五天,你只能安静的呆在家里透窗而望,烟雨迷蔓的愁丝。

夏时,遍地金黄摇曳、起伏轻舞的田野,满园树枝挂满的各色果实,还有菜地里埋藏的大片瓜果,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承载了希望的时夏。夏天最爱的当属游泳了,有时一天游上个四五次,每次在水里玩上一二个小时才罢休,在月牙湖里,在树西的石桥下的抚河分支里,都是我们年少时跳水的身影和水中嬉戏的笑声,当然游泳时也不忘抓上一些鱼儿作晚餐,这可是从小炼就的本事。然后便是满村果园摘果子吃的大事了,不管有主没主的果树都逃不过我们的魔爪,像李子、桃子、梨子、桔子等等这都成了整个夏天的味道,偶尔失手被园主人脏俱货时,也不过挨顿臭骂,过后还会送上些给果子,他们其实只怕我们弄断了果树而已。还有菜地里的番薯、地瓜、西瓜、青瓜、甘蔗、柿子树等地方都有我们不断往来的身影,那是少年时最开心的时光。整个夏天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所有树枝上不知疲倦疯狂鸣叫的知了了,于是我们总喜欢追逐知了鸣叫声响,收集些许声音为自己夏季歌唱。收稻谷时,我们小孩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为大人们送送一小捆一小捆码好的稻杆,这时你总能看到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在田野上开心的跑来跑去,四处听得到打谷机的漫天呼啸声,飘入整个夏天燥热的上空。

秋时,村上满天飘飞的黄叶和漫天呼啸的狂风一起奏演整个秋季的主题曲,田野上一堆堆稻杆堆成的小山包,光秃秃的耸立在黄色的季节里等待来年的焚唱,所有园林里的果树和花草凋零的模样,是你无法想像的憔悴与落魄,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如死寂般只有微风抚过的折皱,山上全是落叶覆盖和黄草依依的稀稀朗朗,天空流动的也加快了节奏,只能看到一群群大雁南飞的梦想和云朵飘泊的方向。站在屋顶,你能看到,整个村子被风环绕呼啸和零星的黄色在风中旋转飘摇。

冬时,每天早上屋瓦上一片片白色的凝霜和泥土路上的洼地里的薄冰,宣告白色将要来到,整个月牙湖被越冻越厚和鱼儿窒息的模样,等到白色星点落下的银光覆盖整个天地的时候,整个村庄都被白色奶油妆点和被压弯了腰的树杆,满山都是洁白无暇的装裹和各种野物不知什么时候留下的印迹,地平线和天空融成一色,万物被埋藏只为等待来年更殷实展望。你可以看到月牙湖上有人慢跑然后被滑倒的狼狈样,还有门前和田野上堆成各种千奇百怪的雪人模样,一群群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大声欢笑的纯真盛况,那是整个冬季唯一一段最热闹的景象。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四

那天早上,我正满怀期待的走进教室,等待刘老师奉献给我们充满活力、兴趣盎然、如同万花筒般的语文课。拿出语文课本后,我放开声音充满感情大声朗读。这时,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平时气质如兰、气宇轩昂的刘老师,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疲倦,虽然抖擞精神却无法掩饰身体的苦痛。刘老师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拿着课本,向讲台走去,短短的距离难以掩饰内心的焦急,因为在你的心中承载着六十八颗幼小的心灵,这是你难以割舍的责任。你站在讲台上向下眺望,你的脸色苍白,两腿紧紧地依靠着讲台。同学们都跟我一样发现了这特别之处,都用担心的目光偷偷瞄一眼老师。虽然老师生病了,可你对这些却只字不提,像往常一样面带微笑为我们讲解课文。你努力将声音放大,并将课文讲的活泼生动,但是难以掩饰声音的颤抖,六十八颗心,不,是六十九颗心,此时此刻融为一体,一起跳动,奏响了人生最美丽的乐章。你的举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学们对你讲的知识如醉如痴,就在这在美妙的知识海洋中尽情玩耍,吸取知识海洋中的每滴精华。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同学们为了使你得到一点安慰与回报,平时不踊跃发言的同学都努力将“豆腐脑”转起来,自豪的将手高高举起,较好同学更不用说了,早已自信满满将刘老师最喜欢看到的手儿树林高高立起。被有幸提问的同学也尽全力将问题回答的既流利又准确,你苍白无力的双颊上终于艰难挤出了一丝疲倦的笑容。同学们的勤奋和努力给予了你极大的鼓励,六十八颗心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支柱,这精神支柱促使你产生更大的动力继续绘声绘色、兴趣盎然的为我们传授新的知识与写作妙招,润物于无声中滋润了我们干渴的心田。不知不觉,下课铃奏响,可同学们似乎没有察觉,因为同学们都陶醉在了语文海洋之中,直到刘老师说下课,同学们才知道一节活跃而又独具特殊意义的语文课又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同学们恋恋不舍,齐刷刷的站起来目送你的离开。一阵沉重咳嗽声,逐渐隐约消失…我坚信,就算自己是一个冰人,也不会无丝毫融化的,更何况,我的心是炙热的。自那以后,我对刘老师的感觉除了不可否认的崇敬外又增添了一股无可抗拒的亲近感。

清脆的铃声响彻耳畔,同学们打了兴奋药似的从教室门汹涌而出。我和三个死党:樱桃——刘云凤,雪莲——刘琳,草莓——赵婷。手牵手,不顾一切的奔向大自然,呼吸着教室外的新鲜空气。来到一处静怡之地——德育长廊,依偎着坐下来,嘴边的两颗小酒窝诉说着彼此的欢乐。“樱桃呼叫柠檬干,看你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想什么哪?”(注:柠檬干为我的外号)刘云凤说着还俏皮的朝我挑了挑两弯秀眉。“我啊,想着作文呐。你听说了么?现在有人合写小说哎!”我继续朝刘云凤挤眉弄眼道。“哎呦喂,您这个写作大师可不是空穴来风哦,连下课都想着写作文,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啊!”“是啊,是啊,柠檬干,你的好学精神是我们为之动容啊!”刘琳和赵婷一同调侃道。“好了,不跟你们贫了。现在切入正题。樱桃、雪莲你们的文采不错哦,要不要我们三个一起合写小说啊?”刘云凤和刘琳听后一副兴味盎然的样子,表示赞同。“草莓,你画画不错,不然的话,你来为我们的小说画插图吧?”我用试探的语气问道。“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们几个要一起努力了哦!”赵婷做出一个奋斗的姿势。我们三个死党本身就是形影不离,如今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更是如同涂上了强力胶般,无时不刻的混在一起。我们一如既往的在一起续写这部有一小说。就连可怜的周末也没有放过,我们相约在书店浸泡在浓郁书香之中,接受着文学精华的洗礼,灵感突发之时还在小说集上来个锦上添花,抒情着来自灵魂深处的语言。擎着的笔演绎着一场默契十足的交谊舞。有时,我会孩子气的希望一切都定格在这美好一刻。

除此之外行李箱中还有更多五彩斑斓的记忆,我无法一一翻看,只选了几件深爱之物拿出来秀一秀。此刻,让我们一同在心中默念“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我的若干年华…”拭去眼角的湿润,扯出完美的弧度,昂首阔步,迎向下一站美好回忆!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五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是我出生的摇篮地,有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有亲亲的小河,有我梦幻般的的童年,还有太多的回忆和故事。

我的家乡位于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小的村庄,是山清水秀,树木丛生,鸟语花香的地方。我从小到大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喝着那里的泉水,还有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梦幻的童年。

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着村庄,放眼望去倍儿觉得心情舒畅,尤其是雨后的天气送来的阵阵清凉,更让人无比的惬意。

每到傍晚时分,雨后的夕阳更是鲜艳无比,薄薄的几片白云被夕阳染成绯红色,像妩媚的少女羞涩的笑脸,煞时好看!可爱!不看则罢,一看真想留住短暂的美丽,让人留恋!

那时,山里的小村贫穷落后,没有超市,更没有商城,没有城市那般的热闹和繁华,却有城市里所不能拥有的幽静和秀美。

一、炊烟

炊烟是乡村的胎记,那是你与生俱来永远无法割舍的东西。

现在的乡村越来越看不到炊烟,家家用的煤气灶,采暖炉,电磁炉等各种家用电器。那种靠柴火做饭过日子的时光大都一去不复返了。

一缕缕炊烟是一个孩子最温馨最美好的记忆,是母亲的化身,是精神的寄托,是故乡的替代品。想起炊烟,就想起锅灶连炕的岁月;想起炊烟就想起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想起爷爷在灶台前吧嗒,吧嗒抽烟的情景;想起奶奶总是穿着那件不变款式的大襟褂子,在锅里烙出里嫩外黄的白面馍的情景。

在那个极其贫困的年代,玉米面和红薯面就是家常便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馍和肉,才能见到一点点可怜的肉腥。晚饭更是简单,一般都是玉米糁粥,小米粥,偶尔改善一下,也就是拌碗白面疙瘩汤,或者是面条。

每当锅开时,妈妈去堂屋舀玉米,我就双手吃力的抱着那又笨又重的木质风箱,还不时的在灶堂里送柴。风箱的进出气空的舌片一开一关,风箱就一呼一吸,灶堂里的火苗就一明一暗,发出有节奏的噼啪声,火光映红我红彤彤的小脸,就像红苹果。那浓浓的炊烟,不经意间闯入你的鼻孔,让你鼻涕连连,泪眼模糊。那炊烟是一种绵长久远思念的味道,那是烟火人间的尘世风景。袅袅升起的炊烟,不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一片土地的叮咛,那爬上屋顶的样子时刻缠绕在故乡周围。

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饭,就是妈妈做的小米菜饭。小米菜饭做法很简单:妈妈先把灶堂里的柴火点燃,把水烧开后,放入事先切好的白菜芯,然后把小米用清水一边边淘洗,等那淘米水清澈干净为止,然后放入锅里不停地进行搅拌以免糊锅。看着锅里泛着滚开的水花,米粒儿不停地滚动,似大海波浪在不停地翻滚。一会儿听到噗嗤,噗嗤的声音,再使劲用勺子搅拌几下,饭就熟了。然后拌点葱,姜,盐,酱油,在放上几滴香油,就好了。当最后一缕炊烟飘散,在灶堂随手扔几块土豆,或红薯进行烘烤,等吃过饭后正恰到好处,这就是孩子们的零食美味。看着妈妈忙碌的背影,闻着飘散而来的浓浓的饭香,早已馋的口水直流。全然不顾母亲的辛苦,顺手抄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大块朵颐的神情仿佛享受着美味一般。可现在生活富裕了,可我还是念念不忘当年妈妈做的小米菜饭,那种饭香让人回味无穷。

看到炊烟,歇工的人们就该回家吃饭了,他们踩着泥泞的小路向回走,顺手采几把猪草丢进筐里。看到炊烟,那一刻,疲惫和劳累立刻会烟消云散,感觉浑身轻松,感觉路途不再遥远。因为炊烟升起了小小的满足和幸福,那炊烟飘满家的温馨,那炊烟升起回家的渴望。

炊烟是永远也无法消散的乡愁。永远缠绕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人类的生养因炊烟而美好,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才会更加想念炊烟,想念家乡,那是缠绕在灵魂末梢最美的飘带。

二、老井

在我记忆深处,村里有两眼老井,一个是供人们吃水的老井,另一个则是浇菜的老井。不断响着的辘轳声,以及井台上打水的人们,构成了故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公鸡扬起它高昂的头,高声啼叫,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于是整个村子便沸腾了。陆续听到各家各户的房门打开,男人们咳嗽声,鸡,鸭,鹅的鸣叫声,狗的犬吠声,小羊,小猫也跟着凑热闹,欢叫个不停,你方唱罢,我登场,它们就像是在演奏一场音乐盛会。

一会儿,井台上便响起了摇辘轳的声音,男人,女人们都挑着水桶向这里陆续赶来。这个时候,井台便是村里一处情味浓浓的人文景观,几乎全村男女都依次聚集在这里打水,人们很有秩序的排成长长的队伍。有时若有哪个年轻后生为了讨小姑娘欢心,会把刚打上来清水倒进小姑娘的水桶里,小姑娘投来“讪讪”的一笑,小脸立刻变成了红苹果,然后挑起水桶羞涩的离开。小伙子也挑起水桶一路哼唱着不成调的歌儿渐行渐远。可这一幕却被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看到,多年以后还能想起井台上那欣喜的一幕。

当人们把那一桶桶甘甜挑回家,女人开始埋锅做饭。伴着那“骨碌碌”的声音,小村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刹那间从睡梦中惊醒。你若抬头观望,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袅袅炊烟开始飘荡在家家户户的房顶。早起的炊烟,氤氲着一幅幅朦胧的山村水墨写意。忽远忽近,腾挪转移,又像一条浓浓的绸带,时断时续,缥缈不定,直到化为天上的云朵。小村伴着鸡,鸭,鹅的大合唱开始了新的一天。

井水清澈透明,若是爬到井口,井水会把人们饱经风霜的脸照的清晰可见。井台是用几块大石头垒砌而成,井口是也是用石头堆积而成,长年累月的潮湿使井台上长满了苔藓,鲜嫩翠绿,踩上去软绵绵的。而经年不息的辘轳声仿佛成了小村里最动听的音乐?在这支乐曲声中,摇走了小村的青葱岁月,摇走了人们美好时光。村子老了,老井也老了,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纷纷走出大山,走出小村,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他们则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故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太多的回忆和故事,那是在外游子的一份亲情,一种思念,一份追忆,一段乡愁。乡愁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质朴,善良与温暖会影响我们一生。

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粒被孕育的种子,当你不经意间打开记忆的大门,你会发现它已静静绽放,经过梳理和沉淀,你会发现关于故乡的记忆便越发的厚实与凝重。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六

我的家乡在雪锋山北端的安化,这是一个山清水秀之乡、鸟语花香之地。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春来百花暗含香,夏来绿树送清凉;秋打霜时有明月,冬飘雪时笑儿郎。

我对家乡爱得深沉,是因为我长久地远离了家乡,以前一年四季呆在家里好像没有家乡的概念,倒是想逃离家乡,想看城市的热闹与繁华,想过都市电视剧里的小资生活。

20xx年我终于逃离了家乡,在东莞虎门进了一个塑胶玩具厂,干了一年多,整天没日没夜的加班,想休息一天都成了奢望,对家乡的思念也就越来越浓了,当我从繁华的东莞回到家乡时,我甚至可以闻到家乡的泥土气息。

东莞是个日新月异的城市,而我的家乡却是个永不褪色的乡村,山还是一样的青山,水还是一样的绿水,路倒是从泥水路慢慢地换上了水泥路。家乡的青壮年男女能出去挣钱的基本都出去挣钱了,只留下老一辈带着孙一辈守着几亩田土继续着春耕秋收的日子。

家乡虽是个山高皇帝远的穷窝窝,但这里的人却人杰地灵,因为这里的人舍得蛮、吃得苦,所以有很多人在外面闯出了一片天地,干出了一翻事业。只可惜大部分的人挣在外面,花在外面,对家乡贡献不大,所以我小时候就立志要东山再起(东山就是我的家乡东山乡,现在合到大福镇了,再指我宁再军,起是希望自己能把东山乡变得富裕起来),那时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不思量,如今看来真是幼稚,真不知道我小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理想,我甚至想过要报八国联军的仇,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小时候的理想完全是个笑话,现在的我还在外漂泊不定,我对异乡东莞其实也是很喜欢的,但这毕竟是别人的城市,我什么都没有,而我的家乡尽管很闭塞,但它却有我的根。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这本来是一种心理作用的说法,但用在我身上确是一点不错,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我的家乡比不上城市繁华,但比自然风光就远胜一筹了。

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经常去刘家冲捉鱼虾,那是炎热的夏天,每次踏进清澈见底的溪水,我就感到冰凉透骨,这河水可都是泉水汇集而成,冬暖夏凉。翻螃蟹时,手触摸到那碧绿的石头,石头上面布满青苔,一碰上去就光滑无比,轻轻翻开石头,水也不浑浊,螃蟹能尽收眼底,所以常有收获。

我坐在河中的大石头上歇息时,我喜欢看着小河里的鱼儿悠然地游荡,喜欢冰凉的泉水温柔地在我的脚下流动。

小河曲曲折折,在每一个急转弯的地方都有一个碧澄如镜的水潭,倒映着青山白云,旁边有大块大块的石头阻击着水流,形成一个个深水窝,水流也在此打着漩转。大雨降临后,大水冲洗着水潭里的泥沙,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个更深更大的水池,那时是游泳的最佳时期,水又深,池又大,待到泥沙慢慢沉积,水池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浅。

我一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我的灵魂都变得淡泊宁静了许多,好像涤尽了我的世事烦忧,只有回忆儿时的山水我的心才会变得和那水一样纯净。

每次回家,我还是喜欢背着竹篮,带着几个小外甥上山捡干杉枝,现在农村里煮饭都用电了,我家也不例外,只是炒菜用柴火,但大部分人家炒菜是用煤或液化气,烧柴的越来越少,甚至养猪的都不多了。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用干活了,我就喜欢带小外甥做点事,但前提是要给点好处费的,所以我不无缘无故给他们钱,总让他们来赚点买糖的钱,逗他们才好玩。

我们一踏上深山小径,以前光光的小路早已不复存在,已经分不清小路与山土的界限了,来山上的人越来越少了,住在大山里的人家都往交通方便的盆地搬去了,四处不见人烟,两旁只有鸟语花香围绕身旁,小路上是厚厚的枝叶堆积着,下面又顽强地生长了一些矮小的花草树木,最下面偶尔能踩进松软的黄土,它们静卧在我的脚下,显得那么安静无华,踏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踩在地毯上,越到山上,捡柴越容易,小小一块地就够你背两篮了。

农村有农村的风光,但农村也在不断变化着,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几头猪的粪肥还不够用,爸爸那时候要到处捡狗屎来做粪肥,我要是跑去别人家拉屎尿他还会不高兴,说我浪费了肥料,可如今很多的农民不但不种菜,连田也不想种了,尿素复化肥用多了,屎尿也不用浇菜土了,直接都往河里排,垃圾也往河里倒,河水开始越来越脏了,想去河里游泳都怕了。

最美的乡村只在儿时的记忆中,那时到处有村墟篱笆,家家有田园菜土,户户养家禽家兽,每当夕阳西下时,我只要站到山脚下就能看到父亲扛着锄头,驮着金色的夕阳,踏着大步往回赶,他也知道快到吃饭时节了,他脸上有汗水,但更多的是一天的收获,是笑容。到家后,遇上邻居便打个招呼,絮语依依,你今天在干吧?我今天扯了大坳上的草。你今天在干吧?我今天浇了鸭形坡的肥。明天准备干吧?我明天要挖红薯土。你明天准备干吧?我明天要种辣椒苗。你儿子要考高中了吗?唉呀!考得起也送不起啊!你妈妈身体好些了吗?没办法啊!人老了都等着往土里钻,医院进不起,过一天赚一天,我们只能尽心尽力照顾他剩下的日子。两人谈到难处后,一边谈着还一边滚起了烟草,然后意味深长地吸它几口,这就是真正的农民生活,很平凡、有悠闲、有快乐、有对生活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的迷茫。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爱这里忠厚朴实的父老乡亲,爱是从心底的祝福,祝福我的家乡环境越来越好,祝福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现在党和政府给老人发养老金了,也开始施行农村医保了,但愿党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更加关爱这些老年还要自己劳作养自己,有病却看不起病的老农民。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七

我的家乡在那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它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被一条流速在中国排名第二的澜沧江穿城而过。江水虽然流速很急,可是,我们常在江边戏水,和小伙伴们打水仗玩得很开心。每当在沿江风光带小道上散步,如果吹来一阵阵微风,你会感到浑身无比的凉爽,你会闻到花草树木扑鼻的清香。

我最爱和我的好伙伴一起来到澜沧江畔闲游。我们到江边沙滩上去捡一些漂亮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五颜六色,有的石头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怪兽,有的像盘子,有的像糖果……我们还会到石头缝里找到一些小螃蟹,放在地上逗它玩一会后便往江里放生,眼看着螃蟹急促横行游往深水区渐渐消失了。

我还爱家乡的竹林和茶园。在我家小区的后面就是一片竹林,一根根的竹子耸立在那里,像一个个士兵保家卫国。有时人们还会在竹林里乘凉,不论太阳多大,我经常去那里玩耍,和小伙伴们嘻戏作迷藏。我的家乡茶叶很多,有着许许多多的茶山。有梯茶,看去阶梯式的成行成片;有古树茶,看去丛山峻岭茂密成林。每当走到茶山细细观赏,你会感受到茶叶的生命是无限的,每年有许多的采茶人在采茶,他们这一次把那茶树上的嫩芽采走,可过了几个月茶树上又长出新芽了,你怎么也采不完。采集的茶叶经过加工精制包装,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普洱茶,远销国内国外各地。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我爱家乡的一切。秋天来了,深秋是一位神奇而又伟大的魔术师。

伟大的魔术师来到果园,拿起几瓶装满的圣水,一吹就变成了魔术药水,他把红色的给了树上结出的小苹果,它们一用马上就变得又大又红了。他还把橘色的、黄色的等等一些药水,给了果园里的其它果实,那些果实都高兴极了,个个色彩鲜艳,艳丽无比。人们看到了这些成熟的果实,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笑容。

伟大的魔术师又来到了树林,他把金黄色的给了银杏树,银杏叶从树上慢慢地飘落下来,飘呀飘,飘呀飘,它就像是一枚枚的邮票,把消息给了动物们,告诉它们冬天将要来到了。冬眠的动物知道后,都急忙着挖洞,为了能在冬天来时舒舒服服地冬眠。他还把紫红色的给了枫树,一到刮风下雨,枫叶就是邮递员,给大地送去了凉爽。

秋天也是一位指挥家,他指挥山野的琴师弹奏自然乐曲,让我们听到了许多美妙的音乐。你听,大树抖动着手臂,发出了“沙沙”的声音;你听,知了震动着翅膀,发出了“吱吱”的声音。两下一配合,可真是独一无二的和鸣同乐曲啊!

秋天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是一间辽阔的音乐厅。让我们一起走进金秋,来共享家乡的美好吧。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八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鉴赏:

作者赞美他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是“圣境”。“圣境”者,人间仙境也。

先登上那“悬河”大堤向村内俯瞰,顿生“巡天遥看一千河”之感:风筝,在脚下飘,鸽子飞过来,绕过去,让你只能看到它青色的背。这是“圣境”一。

再向河面看,只见打鱼人驾鹰划船,挥蒿驱赶鱼鹰潜水逮鱼。且不说那三四条船排成的阵势,亦不说那鱼鹰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中时刹那间的壮观,单看那两只鱼鹰用各自尖而长的喙,自豪地合抬一条够四斤重的大鳜鱼的情景,你就会发出“此景只应御河(运河)有”的赞叹。这是“圣境”二。

最后再荡舟“高邮湖”,只见“一片大水,浩浩渺渺”。一片汪洋的湖,平静、寥廓得让你觉得荒凉,让你感到寂寞,更让你觉得有些神秘。黄昏时,看那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浅黄,变橘黄,变紫色,变成紫色的长天。此情此景,让你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优美诗句。这是“圣境”三。

多少年来,人们每提起高邮,总是将其与咸鸭蛋联系在一起。高邮咸鸭蛋确实好,但是,诚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说:“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究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文风不可谓不盛。”

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字命名的市就是高邮,人们也曾从史书的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曾在高邮这块土地上“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此而得名,从那开始,才有了高邮22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与秦邮亭相互印证的盂城驿的发现,有力地证明:邮是高邮的根,邮是高邮的源。高邮因邮而名,因邮而生,因邮而兴,因邮而盛。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怎么写篇九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天门市,有许多乡镇大多以“场”“市”名之。蒋场、夏场、朱场、汪场,皂市、灰市、彭市、拖市。前者以姓氏成乡,后者以墟市为镇。我的老家在拖市白土地村,像汉水里的一朵浪花,像水岸边的一根芦苇,它是江汉平原上一个寻常不过的小村庄。

何以以白土地名之,如今已无从稽考。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或者更远,每逢汉江发洪水,大水淹得村子一片泽国。一俟大水慢慢退去,整个村子便被白沙覆盖,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而到了秋天,疯长的野芦苇密如青纱帐,雪白的荻花抽穗杨粉,像云雾一样的芦花弥漫了整个村庄。

全村的人家住成一个“7”字型。1队2队3队4队5队6队摆在7字的“竖”上,7队8队9队10队摆在“7”字的“横”上。我家住在9队,现在不叫队,叫组,叫村民小组。前七个队,住在7字的“竖”上,我很少去过,因为方向不同,小时候上学偶尔撒野去过几回。7字“横”上的四个队呢,我天天上学要经过,所以,哪家挨哪家,哪户邻哪户,哪家的堂前种那棵树,哪家的屋后都有啥物什,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老村长说,现如今全村有300多户人家,依旧都住在原来的老台基上。早先的老屋是芦苇泥巴墙,屋顶盖着剑茅草,稍微殷实的人家盖上千叶瓦。现在,家家户户都建成了小楼房。原来的大队部,也就是村部,一直建在“7”字的拐角上。几间粮食加工坊,一层大队部办公室,一间卫生所,几户老住户。

几十年前,这个叫白土地的村子,就这么一条“7”字路,沿着人家的门前经过。不过那是黄泥土路,每逢下雨,泥浆四溅,坑坑洼洼,举步维艰。今年,村里集资新修了柏油路,把原来的“7”字路,改成了十字路,路面拓宽了,小车可以双向错车了。

昨天,年轻的村长来省城看我,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我并不认识他。村长说,我就住在二队第三家。我想了想问他,你父亲右眼边是不是有颗痣,你们家后院是不是有棵皂角树,很高很高。他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您的记忆力真好。我小名叫把子,我哥低你一年级。我马上就想起了他父亲的样子。村长的眼睛很像他父亲,他父亲已经死了十三年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7”字“竖”上摆着的六个队,我从小至今只去过三五回,怎么那边的一百多户人家,哪家挨哪家,哪家主人是啥模样,我居然还记得如此清楚呢?二队魏家的小女孩和我小学同班,她的眼睛又亮又长,是古书上说的那种丹凤眼。她家我从来没去过,可我知道她家屋檐下有一颗歪脖子枣树。

都过去三十九年了。显然,这跟我的记忆无关,应该跟我的出生有关,跟我的身体有关,跟我一次又一次的梦境有关。就像小时候留在身体上的伤疤,几十年后还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时那刻的痛;就像孩童时代做过的一个梦,如今仍然记得。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真真实实梦见过。

本来,故乡是不用你去记忆的。它就是你睡不着了想念的地方,它就是你睡着了梦见鬼的地方。那些游荡在村子里的鬼们,他们就是你曾经逝去的亲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