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实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8:01:15 |
- ZTFB |
- 12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指导。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重文字的精练和表达的清晰。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一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军队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做事情,包括为谋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谓本职业务,也包括出于兴趣、爱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谓事业。
与人交往,包括同事、邻里、朋友关系以及一般所谓的公共关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缘所联结的爱情、婚姻、家庭等关系。
这两者都是人的看得见的行为,并且都有一个是否成功的问题,而其成功与否也都是看得见的。
如果你在这两方面都顺利,譬如说,一方面事业兴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满,朋友众多,就可以说你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你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别人眼里,你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运儿。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别人心目中就都会是一个倒霉蛋。
这么说来,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应该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了。
然而,在看得见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依我之见。
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
当然,实际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蕴涵在两者之中的,是透过做事和交人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的生活态度。
就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来说,做人主要并不表现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学问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现在做事的方式和态度上。
一个人无论做学问还是做生意,无论做得大还是做得小。
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坏,关键就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学界有些人很贬薄别人下海经商,而因为自己仍在做学问就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气势。
其实呢,无论商人还是学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实在不可一概而论。
有些所谓的学者,在学术上没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树,一味赶时髦,抢风头,惟利是图,骨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个币侩。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
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
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
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做事和交人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遭际,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际,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个人当然不应该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东西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对这一切外存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我确实认为,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
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苦难。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
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
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
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作例外。
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
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
世态炎凉,好运不过尔尔。
那种一交好运就得意忘形的浅薄者,我很怀疑苦难能否使他们变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
一种东方的宗教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
可是,真正热爱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
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
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
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苦难的价值。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
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
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
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
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无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间的遭遇,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不同,运气分出好坏。
有的人运气特别好,有的人运气特别坏,大多数人则介于其间,不太好也不太坏。
谁都不愿意运气特别坏,但是,运气特别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
他们得到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但也许因此失去了虽然看不见却更宝贵的东西。
天下幸运儿大抵浅薄,便是证明。
我所说的幸运儿与成功者是两回事。
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决不是只靠运气好。
运气好与幸福也是两回事。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如此看来,我们一生中既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
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地遐想。
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
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
最后你发现,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
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
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
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
可是,当我们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来。
灾难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的眼光。
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阅读的价值。
我这一辈子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
意思是没有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
大学学的是哲学系,看的多是文学书。
我觉得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没人规定你必须干什么。
上哲学系,完全是偶然的,没有必要受那个限制。
一个人最重要还是让自己完整一点,觉得实际上像文科,文史哲真的不分家,没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之间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
他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
这一点直到后来在社科院从事哲学工作,我们所对我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什么都干。
第二个特点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你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
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吸取了什么样的营养,你的精神就会长成什么样的状态。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他说过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欢哲学,但是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反而去读旁边介绍哲学的著作。
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烦,就向女仆求婚,这很可笑。
第三点,尽管我是读经典,但是我“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是我的第三个特点。
真正要搞一个课题,必须是很认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么。
但对一般的阅读来说,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是什么,如果读的过程中不感兴趣,你可以跳过去,慢慢的,不求甚解,随着积累,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读那些书非常愉快,可以把它当闲书一样读。
我想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
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
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二
1、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3、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4、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6、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7、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8、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9、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10、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12、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13、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16、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18、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19、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22、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23、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24、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三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四
1、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3、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
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4、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
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6、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
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
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7、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8、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9、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10、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12、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13、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15、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16、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
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
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18、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
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
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19、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
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
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
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22、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
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23、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
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
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
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
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24、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
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26、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
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
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27、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28、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
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
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29、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30、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31、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中指这种思考。
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32、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
随想:哲学总是在以各种神秘的姿态诱惑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前行,而哲学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
然而一旦诱惑成功,它却又立即嘲笑人类智慧的愚昧与无能为力,它让我们矛盾,在矛盾中悲观,却也滋生出超脱;悲观的便成了可怜的无谓的牺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灵。
33、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人为,爱名声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励他们上进,对于成年人就不合适了。
34、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
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35、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36、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
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37、昆德拉: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
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
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38、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39、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40、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
包括文学作品,也有婚姻爱情。
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41、不要试图求得别人的理解也不要试图去完全了解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
在我看来,后者倒像是把对方当成了研究对象。
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给予对他人的信任,岂不落的双方都轻松?
42、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
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43、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44、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45、又问他(苏格拉底)葬礼如何举行,他笑到:如果你们能够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也许可以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
一个人自觉软弱时,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47、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48、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49、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50、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51、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52、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
53、有两种自卑。
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
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五
心灵的孤独和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世界时我的食物。人只有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可怜虫。
孤独源于爱,不爱的人不会孤独。
――――周国平《孤独》。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周国平《死》。
人永远都是孩子,谁也长不大,有的保留着孩子的脑筋。谁也不相信自己明天会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到头来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赛捏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人生》。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六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文章题目为《童心》,实际上论述的是一个人如何永远保持一颗不泯的童心。童心是什么?第二段中有明确的答案:心灵单纯,对世界怀着儿童般的兴致。所谓的慧心无非就是童心加上平常心而已。弄清楚了这两个概念以后,作者就进一步论述童心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由于有了童心,人才能善思考,有智慧,丢掉偏见和利欲;由于有了童心,人才会“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幸福年轻地走完人生旅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心或曾经有过童心,能够始终保持的,却并不是太多,正如文章中所说,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随着困难和挫折的屡屡出现,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麻木、僵化、世故”,久而久之,也就失却了一颗本不该失去的童心。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却使我们永远不会对生活产生新鲜感,不会对生活中的'美好或丑陋的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更可怕的是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缺少了创造、探究和智慧。说到底,这不是真正的成熟,因为成熟的人不仅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也就是说,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信心,对人生始终赋予了希望和憧憬。即使遭遇到很多的不幸和挫折,也不气馁、不自卑,仿佛生活中永远都是“美丽的风景”,让人总能产生新鲜和美好的感受。正如孩子走入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或踏入优美多姿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之中。因此,作者认为“智慧和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如果我们要具有智慧,必须要具有真正的童心。
文章还谈到一个人年轻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头脑不要太复杂”。这儿的复杂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具有创新和探究的智慧,指的是“社会处事方面”,要“简单”,“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说得明白点就是要将自己的智慧用在发现世界、探究世界方面,对于生活中与人交往则应该越单纯越好,不要存有过多的想法,显得很世故,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不仅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干事业的智慧,还会使自己变得比实际年龄要老。
最后两段文字具有比较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用童心看世界,世界是简单的、不变的,没有像成人那样,也可以说像失却了童心的成人那样,将世界看得那样复杂而多变。但是童心又是很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的,没有了童心的人也就老了。末一段的“电视镜头”实际上是文章运用的例证法,用以说明由于童心的可贵。
我们读完文章,大概都会有一种体会,究竟它是一篇议论文呢?还是一篇散文?我想,文体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它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明白保持童心的重要意义,这就够了。至于文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它好了。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七
【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八
――感情的极端是痴,思想的极端是疯。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成为时髦,就必然贬值.
――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
――依我之见,尼采在死后的一百年间遭到了两次最大的歪曲,第一次是被法西斯化,第二便是被后现代化。
――一切重要的争论都源于价值观的分歧,双方所维护的都是某一种不容忽视的正面价值。…透彻的说,价值无争论,只有选择。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者最大限度兼顾的最佳方案。
――有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有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
――知识关心人的限度之内的事,智慧关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的心。兼此二心者我之为慧心。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的气度?
――“你智慧吗”
“当然―因为我不聪明。如果不智慧,我还有什么优点呢?”
――凡审美力锐利的人,对功利比较糊涂,而利欲熏心的人对美则不甚留意。有艺术气质的人在社会阅历方面大多处在不成熟的童稚状态。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西方人在危险当头时幽默,而中国人在危险过后幽默。
――与过分玩世不恭的人打交道,我会恼怒,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和一个过分认真的人打交道,因为我无法摆脱他,和他甚至不能开一句善意的玩笑,当我不得不和这样的人耐心周旋时,我觉得自己是在被迫演戏,扮演和他一个和他一样沉重的角色。演这样的戏未免太沉重了。
――人得病只有两种,一种是不必治的,一种是治不好的。
人们的争论的问题也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她读着凡高的传记,眼泪汹涌,心想:“如果我在那个时代出生,我一定嫁给凡高。”
在凡高活着时,一定也有姑娘想象自己嫁给更早时代的天才,并且被这个念头感动得掉泪。与此同时,凡高依然找不到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姑娘。
――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生财富。
――读书是纯粹的收入,尽管它不像写作那样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在所有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是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
――前人是思想对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去分析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这就够了,哪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论东西文化。
我们身上最缺少什么?一是原始的生命冲动,二是寻求终极价值的形而上的冲动。天才是这两种冲动的会合。所以,中国多文人而少天才。
有不同的疯狂,有不同的自杀。中国多的是白痴,少的是狂人;多的是‘畏罪自杀’者和‘受迫害致死’者,少的是精神崩溃而自杀者。
我们多肤浅的全面,少深刻的片面;多平庸的健康,少天才的病态,我们神经太平衡了,不过是一种弱平稳。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要有真性情。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哲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使灵魂摆脱肉体而获得自由,而死亡无非就是灵魂的彻底摆脱了肉体,因而正是哲学所要寻求的那种理想境界。一个人如果在有生之年就努力使自己淡然于肉体的快乐,专注于灵魂的生活,他的灵魂就会适合于启程前往另一个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活动,也是把哲学称做“预习死亡”的原因的所在。
――一个人能够长年累月乃至一生一世迷恋与某种大自然的或人类的作品,正说明他有真性情真兴趣。癖造不了假。有癖即有个性,哪怕是崎形的个性。
――广义的艺术原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此意义上,每个赋有正常本能的人确实同时也就赋有广义的艺术创造的潜能。可惜很多人因为生活的重压、职业的限制、功利的争逐而萎缩了。――没有善良的训导,坚强会走向仇恨。
――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的生长,结果就便是和平。
――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从中产生出世界性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事实上,中国青少年在智力上的活跃上丝毫不亚于西方,但是,由于在重实用的环境中得不到鼓励,反而受到压抑,结果就使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就已经“成熟”。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篇九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散文优美句子第一部分。
1、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3、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4、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6、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7、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8、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9、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10、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散文优美句子第二部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12、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13、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16、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18、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19、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散文优美句子第三部分。
21、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22、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23、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24、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26、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27、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28、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29、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30、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志愿者招募的活动方案范文简短(大全11篇)
- 教师继续教育个人研修总结简短(通用13篇)
- 最新观察三叶草(实用8篇)
- 最新竞选学生会干部竞选稿(优秀16篇)
- 小学生个人风采自我介绍(通用12篇)
- 运动会个人颁奖词如何写 运动会个人颁奖词如何写范文(4篇)
- 最新公祭日勿忘国耻文案句如何写(精选19篇)
- 司马光精彩说课稿(精选14篇)
- 方便面真的是垃圾食品吗初中说明文汇总 方便面是不是属于垃圾食品权威发言(九篇)
- 淡淡素笺浅浅情浓散文 淡淡素笺,浓浓墨韵(四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