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大全1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4 09:44:31    小编:ZTFB
最新数英文简短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大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9:44:31 |
  • ZTFB |
  • 7页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和评析,希望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一

xx市xx安全技术事务有限公司:

为贵公司安全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司承诺,下列事项足以代表我公司真实情况:

1、我公司是经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规定》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其合法性由我公司负责。

2、我司将提供评价工作中全部所需的资料给有关的评价人员审查,所提供的有关评价所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均由我公司负责。

3、无违法、违纪、舞弊现象。

4、无蓄意歪曲或虚、虚报评价项目内容的情况。

5、无重大安全隐患。

6、无重大的不确定事项。

特此声明!

声明人:---------------------。

(受委托单位盖章)。

日期:---年---月---日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二

尊敬的:

您好!

首先,感谢贵公司对***热能产品设备有限公司的信任,给予***公司在贵司***锅炉项目下提供产品的机会。

***是意大利锅炉采暖工业的先驱,也是欧洲著名的暖通集团之一,产品系列齐全,享有世界热值银行的美称。从一xx零年生产第一台锅炉开始到今天成为欧洲最大的锅炉生产厂家之一,***一直以其高效节能的锅炉系列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闻名于世。

我方以***中国工厂总监***先生一行将于20xx年x月x日拜访领导。

本次拜访的主要议题是:汇报下一步整改方案思路,消除存在的问题分歧。

望予以安排为盼!

***锅炉热能产品设备有限公司。

20xx年x月x日。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三

联名上访信:

尊敬的**县***镇人民政府:

上访群体:**县***镇党家坝社区全体居民。

上访事由:由于政府的利民决策,将党家坝中段滑坡处,承包给西安市**建筑工程公司进行滑坡治理,实施过程中该公司不采取人性化措施,不考虑附近居住群众的出行问题,在许多的群众劝阻下,强行将该路段于以封堵,不给居住和过往群众留一条便民通道,给许多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的防碍和扰乱该地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了民愤,为此该地群众自发联名书信上访给各级领导,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尽快给以协调解决,使事太消灭在萌芽之中。

为此希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尽快给以解决为盼。

特此至上!

****年**月**日。

党家坝社区全体居民。

阅读拓展。

上访信在传递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非相关人员,不许私自阅读,复制传播信中内容!

一、信访材料类型。

1、《信访申诉书》,是信访人初信初访时提出信访事项的信访材料;。

3、《信访请求复核书》,是信访人不服有权机关复查意见,向再上一级有权机关请求复核的信访材料。

二、信访材料内容。

1、《信访申诉书》提出信访事项要符合《信访条例》第十四、十九条。

的`规定,最后提出信访要求解决的问题;。

2、《信访请求复查书》先写明不服×年×月×日,××××单位办理××××信访事项的意见(注明有权机关办理回复文号)、然后提出复查理由,最后为信访复查要求解决的问题。

3、《信访请求复核书》先写明不服×年×月×日,××××单位办理××××信访事项的复查意见(注明有权机关办理回复文号),然后提出复核理由,最后为信访复核要求解决的问题。

三、信访材料首尾。

四、注意问题。

信访材料内容要客观真实,语言通顺、简单清楚、内容短小。一件信访材料只提出一个信访事项,一件信访材料只要求解决一个问题,一件信访材料台头只写一个单位,一件信访材料只能送交一个单位。

上访信。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四

第一次看《十二怒汉》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根本就不懂得电影内在的一些东西,只知道那十二位陪审员一直在争吵着。但是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他们都认为少年车臣无罪。

现在想起来,似乎看清了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些东西。首先我觉得是人性。人之所以叫人,那是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我们是会思考的。在之初,只有一人觉得车臣无罪。其他人则认为既然孩子已经认罪了,那么判他死刑理所当然,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假如能够弄明真相,这位少年就会免于一死。最后通过工程师的努力,人们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影片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推理环节。我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推理总是会让人产生兴奋的。一步一步不断向真相逼近,最后的一切都真相大白。当我们在观看电影时工程师带领着其他11个人一起探明真相,他们在脑子里想象、亦或是在现场演示。总之都是为了查明真相,还车臣一个清白。是的,他们做到了。

我想给我们社会的启示就是应该完善法律程序,不然也不会发生影片中这种事情。

《十二怒汉》,十二位怒汉之间的较量,真的很精彩。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五

今天家里买了一台47寸的液晶电视,悬挂在墙壁上。

就顺便看了好几部电影,一部是马丁西科塞斯的《金钱本色》,

一部是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金钱本色》可以算成“优秀”,但是《十二怒汉》是“伟大”。

我当然知道《十二怒汉》是了不起的电影,但是我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了不起的电影。

黑白,沉闷,所有的场景就集中在狭窄的陪审团休息室内,

我原本以为我顶多能容忍半个小时,但是却越来越激动的看完了全部!

有的电影使你轻轻感动,有的电影让你含泪微笑,

有的电影击打进了你的心,而有的电影让你震撼,因为有一种东西剧烈的撼动了你的心。

那种东西叫做正义,叫做良知。

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

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

我是一个技艺平庸的编剧,我看这部电影,几乎是目瞪口呆。

在电影开始的十分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在做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必须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以及内心的理由。

编剧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连一场废戏也没有(题外话:因为场景完全没变过,时间也是顺接,电影其实应该只有一场戏吧?),一句多余的台词也没有。

在每次表决之后,或者当人们的情绪爆发之后,立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

让整个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自然的平缓下来。

电影笼罩到紧张碰撞的气氛中,却张弛有度,极其自然。

但是,我几乎无法用编剧的眼睛在看这部电影。

我只是像每一个观众一样,急切的想知道结局,那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孩的命运,让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个人都会对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怀疑”十分的清晰,

电影不断的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

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笃定的人产生了怀疑,

每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偏见怀疑和动摇,

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过剧中人说:“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我最喜欢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

电影的结尾,就是雨过天晴,绕过那象征着美国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头,彼此淡淡的问了姓名,散开,融入人群。

他们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公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这是57年的电影。

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看这种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会对美国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信仰的理想肃然起敬。

他们的电影,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温暖的,最有希望的种种。

我想,这才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吧。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六

站在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的的角度上看,企业招不到好的人才,人才也找不到好的公司,这是人力资源市场极为尴尬的景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呢?让我们看看招聘面试的情景,就不难理解。

在求职招聘的沟通中,基本上都是用文字的方式,很少使用数字的方式,即形容词多,数量词很少,无论是填写简历资料还是描述企业的招聘信息,包括面谈交流在内。回想一下,应聘者在介绍或推销自己时,是不是会用一大堆好听的形容词,比如认真、负责、主动、吃苦耐劳等。这些词听起来极为舒服,却不一定管用,因为让你无法衡量其标准:同样,招聘的单位在宣传自己时,也是习惯于用优美的并极具有煽动力的词语去吸引人才,然而它可以让人激动,却不能让人清晰明了。这些难以准确描述的标准的形容词,由于彼此理解的不一致,出现问题那是必然的。

对这个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呢?在表达上尽可能用数量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例如,说明与体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不在于你用多么华丽的形容词,而在于看你的工作结果,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具备时间性、数量性及价值性。真正有说服力的恐怕也只有结果与价值,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

假如你是面试官,碰到那些总是用大量形容词表白自己的面试者,你应该问:“你所说的我如何理解呢?”因为你用形容词表达自己,对于面试官来说,其结果无异于什么也没获得。无法考量与求证的东西根本不具有说服力,只有用数据说话,尽可能量化自己的工作业绩才是好的表达。例如,应聘者想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曾写过或发表过多少文章,并且能提供佐证;当你想表达自己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你在做类似销售工作时,做了多少业绩,在团队中业绩排名如何,并能拿出证明的资料。同样,对于招聘单位在宣传介绍自己时,也要用能够量化的企业效益,如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具体数据。

(答:能适应,非常喜欢出差。)提问已经直截了当地暗示了必须说“是”,除非你对这工作根本没兴趣,且即使没兴趣,也不会承认自己不行的。

正确的面试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例如想了解这个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问:你在原来的公司工作时,你向谁汇报?有多少人向你汇报?你是怎么处理下属成员间的矛盾纠纷的7请举个例子。再如了解对方能不能经常出差,可以问:以前公司的工作频率如何?经常要加班吗?多长时间出一次差?这种出差频率影响到你的生活没有?对这种出差频率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了解应聘者真实情况,从中获得更多需要的信息。

一个好的面试,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开放式的探索性问题,了解候选人的真实想法和工作动机,有些应聘者会将探索性问题以数量化的方式回答,有些则非常具有分析性、批判性、逻辑性,而招聘者能够从中更好地了解应聘者过去是否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拟聘岗位。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七

早先看过米哈尔科夫版本的《十二怒汉》,曾深为之震动,却还未看过57年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甚感遗憾,今日幸得一见,竟有振聋发聩之感,虽是西德尼·吕美特所导演的处女作,却于朴实无华间流露出的大师气息,而十二位男演员的表演,则更是炉火纯青,观此片,恍惚间不觉时光之流逝,日月之变幻。九十分多钟的电影,在我感觉好像是只过了十分钟似的,电影拍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已经拍到了极致。在中国曾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其合理性不得而知,而观此片之后,我能够把它理解为仙界的的生活着实欢乐,使得神仙们浑然不觉时光飞逝,一年的时间就如过了一天一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部电影也能够给观众带来神仙一般的享受,而就电影而言,更多的是反面的例子,大部分电影看起来极其煎熬和痛苦,观影体验可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每每看完,心境也总是愉悦的,长舒一口气道:“omg,最终tmd看完了……”

《十二怒汉》之所以被我奉为经典,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扎实的剧作和高水平的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这似乎成为了一部好电影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做的确实十分到位。在那里我想引用一下“木桶短板效应”,这部电影正是由于各个方面没有短板,才名正言顺的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当亨利·方达坚守着阵地,将对手们一个个说服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想鼓掌的,也许这正是心理作用于生理的一个例证吧。

《十二怒汉》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此作出裁决的全过程,案件是指控一名18岁的少年杀害了他的父亲,各项证据都表面少年就是凶手,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这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素不相识,因为这样一件事坐到一个屋子里,他们的要决定的是另外一个同样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的生死——guiltyornotguilty,tobeornottobe,liveordie!影片的点睛之处在于结尾,两个素不相识的陪审员,互通了姓名,将手握在一齐,然后再见各自离去,生活一如既往进行,用一句比较玄妙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尽在不言中。

首先,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矛盾,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优越,陪审团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又可能成为社会某种隐蔽的偏见者的容器,而在某一特定的案件中,这种偏见则愈发明显,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少年,是一个生长在贫民窟的少年,未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受尽歧视和摧残,另外在片头少年正面直视镜头时,我发现少年并不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白种人,更倾向于一种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情景下,贫富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则容易影响判决。另一方面,陪审团制度彰显着其民主性的一面,他宣称成员均选自人民的各个阶层,所宣扬的正是陪审团成员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贫富、种族的偏见。影片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来自广告公司的,有股票经纪人,有工程师,也有钟表匠,总之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最特殊的是一个以往在贫民窟长大的人,可是很显然,此刻他已经脱离了贫民窟,而更显然的一点是,此刻在贫民窟里的人将没有发言权。很不和谐的,我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沦为弱势群体,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外,《十二怒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量变引起的质变,由亨利方达所在的“notguilty”一方,从原先的势单力薄只一人,发展到之后全部赞同无罪,这是事情的本身的是非曲直,而“guilty”一方则是被某些偏见遮蔽了双眼,或者是顺从者众,或者是游戏心态,或者是着急要走,不愿过多纠缠于此,几乎没有思考。而亨利方达所饰演的主角的意义不仅仅是说教于人,控诉不公,或破解案情,以理服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将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美德带给了在座的十二怒汉,以及观众们。后期逐渐开窍的那些怒汉,基本上都是由于自身进取独立的思考,自行决定选择“notguilty”的。

在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沉默的螺旋”,讲的是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都喜欢随大流,随大流有一个好处,这是一种和心理以及潜意识密切相关的理论。

张国荣在《沉默是金》中唱到,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与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始终相信,沉默是金。王小波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提到: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而福柯同志却说“话语即权力”,于是在当下,如此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坚持质疑也是我们的一项权利和责无旁贷去行使的义务,质疑是独立思考的表现,而整个民族的独立思考则是这个民族强大和思想活跃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刻,思想正如刹不住车的宝马,奔驰在不着边际的旷野,言归正传,《十二怒汉》虽然拍摄于1957年,可是探讨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此刻和将来都将应对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的对立与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剖析。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八

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法律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该片以表达方式的极简与蕴含思想的极深,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是一个除片头、片尾几分钟以外,始终发生在一个密闭的陪审团会议室里的黑白故事片,剧情脉络仅以陪审员讨论案件的形式推进;这是一部有着多达12名“主角”的电影,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直至影片结束时,观众都不必须能记全所有主角的名字,影片也仅在结尾处经过两人礼节性的寒暄,简要“通报”了两个陪审员的名字,这才让观众突然意识到这部影片的“主角”原先是有名字的。可是,我们却能从“不知名”的12位“主角”的“愤怒”中,由衷生发对事实真相、法律制度乃至人性的深刻反思。

他们的理性与成见、公正与自私、慈悲与冷漠、智慧与愚昧、执着与犹豫、醒悟与忏悔……诸多人性构成的复杂因子,都经过个人的言行举止不经意地喷涌而出,并融合、纠结在一齐,甚至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便是“怒汉”的缘由,这种碰撞也十分自然地激起观众内心的涟漪!

而这一部经典之作的引子,竟然是我们法律人十分熟悉的刑事案件,一桩经历过一个星期开庭审理,需要陪审团12名成员对“罪与非罪”作出事实确定的案件。

从法律人的视角,我们会从影片中得获取何种启示或者教训呢?

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司法应是一门“技术活”

证据是我们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是对已发生事实的再现,是围绕待证事实的解构,还是对各种“碎片”信息的加工和创造,它究竟与真相有多少距离,可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确定,这种确定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常识与经验。

影片告诉我们,审查证据时,不能仅做证据零件的“组装游戏”,而不问零件本身的“质量问题”以及零件与零件之间的“搭不搭调”。如杂货店主声称凶器在案发现场周边店铺仅此一把,而陪审员在邻近摊位很容易就买到同样的一把;楼下居住的老人,证实听到嫌疑少年与其父即本案死者的争吵,且随后看到少年立即下楼从楼梯口逃走,而一个中风的老人,根本无法在15秒内从卧室走到门口,因它间隔60余英尺的距离;该老人证实听到嫌疑少年与其父争吵声的证词,与对面楼层女目击证人证实案发时有火车正好经过,严重影响听觉的事实相矛盾;对面楼层女目击证人,证实看到了嫌疑少年杀父的全过程,还说明即使有火车经过,但火车如果不开灯她完全能够透过车窗看到对面场景。

可是,从弹簧刀的惯常使用方法和刺击部位来看,以嫌疑少年的身高难以构成那样的刺击高度;再经过女目击证人鼻梁上镜坑的分析,其应是近视眼,而深夜睡觉时不可能还戴眼镜,她也不可能清晰目击案发过程;还有嫌疑少年自辩当晚去看了电影,但案发后不能立即回忆电影资料,经过三个月后才回忆影片资料,控方以此证明嫌疑少年提出不在场的辩解不成立。这些细节一开始就被陪审员忽略了。

司法实践中的众多冤假错案,哪一齐不是由各种各样的巧合所酿成,如限期破案、侦查疏忽、社会影响、技术差错等等。谁又能保证这些巧合不会发生在我们漫长职业生涯的某一瞬间。所以,证据也是会骗人的。要去伪存真,要找出确凿的证据,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砺,司法真是一门“技术活”。

从价值观层面来看,良善之心是法律人的第一职业品格。

当我们回顾剧情中被忽略的证据细节时,发现这些都是常人能够注意到的,也是警察、检察官应当注意到的,但这些细节为什么会被忽略?以至于陪审团在第一次票决时也仅有一人反对判决有罪。

或许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司法技术层面的问题,或是纯粹的经验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听懂法官在庭审结束、陪审团评议之前讲过的一句话:“一个生命因犯罪而逝去,而另一个生命在等待你们的裁决。”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对死者的尊重,还是对生者的怜悯,我们都不能让心中的“怒火”冲昏头脑。

司法裁断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不能任由主观偏见横行无忌。否则,既是法律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然而,抛开成见、摒弃杂念,做一个理性睿智而又勇敢无畏的正义守护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尽管影片结局无疑是正义与良知的胜利,但我们明白,这一胜利来得并不容易。

看着12位陪审员相继释放出心中的“怒火”,我们会钦佩8号陪审员的审慎与坚持,会欣喜陪审团其他成员的理性与善良并未“走远”,会庆幸那个“暴怒”的父亲,最终在痛哭流涕中仍赞同无罪意见!

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法律人也应首先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格。所以,“方法为用、本心为体”,良善之心才是法律人公正执法的根本保障,这从本源上决定着法律人当“怒”与否,因何而“怒”。

从实践要求层面来看,司法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

笔者作为一名职业法律人,看完电影中陪审团成员的表现,并未产生一点“内行”必定强于“外行”的优越感。关于事实证据的确定,往往并不依靠于高超的专业知识,剧中陪审团成员所有的失误都可能在我们身上重现。

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对事物的认知。如果你有足够审慎的态度,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而不夹带任何偏见去分析,也能够作出正确的确定。也有人说,正义女神蒙住双眼,因为正义是完全客观的,即不畏权贵也不偏心,不看你的出身、财富、权力或者可怜与否,而只凭客观事实来裁决,必须经过内心来感悟,不能容许眼前光怪陆离的干扰,就如她身后的法谚所证明的:“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总之,《十二怒汉》是一部让法律人产生强烈代入感的经典影片,以一齐案件的陪审团评议过程,折射出司法与人性的各种影像,值得我们用心去慢慢品味!

比较韩国著名法律题材电影《辩护人》,二者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风格迥异,拍摄时间更相距五十余年,但《辩护人》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辩护人》以已故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原型,让我们看到平民律师宋宇锡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法治英雄,最终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法治建设的。

《十二怒汉》仅以普通的刑事案件为视角,刻画出12个陌生而又倍感熟悉的普通人形象,却从细微处深刻地拷问证据制度,审视司法程序并鞭笞人性弱点,让观众也随之审视自我的内心。

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需要英雄,也会造就英雄,这确是民众之福!但英雄并不必然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段,或者每一处历史角落。没有英雄横空出世的时代,未必不是好时代。或许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满怀活力地为当英雄而努力,而是努力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恪尽职守、理性平和的普通法律人!即是有怒,也是因善良而怒、因正义而怒!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九

这是1957年的电影,我看了突然很自卑。

我一向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就应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此刻,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

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我决定自我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我的原则或底线,60年代的那10年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向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就应是一日千里,但此刻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此刻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当然,到此刻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此刻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透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固然,作为电影,我觉得还是有些美化了当事人了。此刻很多人,辛辛苦苦发一帖子才5毛,价格是低了点,的确没必要过于较真,否则一天都很难拿到三美元,你说咬谁我就冲就是了,要再思考什么人性,信仰,一天估计也赚不了几个五毛的,这个我倒是觉得能够理解。

关于电影本身,个人也不想说太多,也许还有很多我没看明白的呢,但也不准备再去了解,这年头,太明白了反而会更累,也危险。

还是推荐一下,这个1957年排行imdb前十的电影之一《十二怒汉》。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黑白电影,虽说它没有斑斓色彩,却深深让我震撼。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电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看守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没有句剩余的废话,仅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衣,汗流浃背的男人,当一部杰出的电影仅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台词了。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了。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一样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带着不一样的性格,怀着不一样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午时,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其中的是一个人心里,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证据确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正是因为有了反对者,这个小男孩才会有重生的机会。

每个人都享有发言的权利,并且有捍卫自我的这种权利。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一

《十二怒汉》一部经典的美国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进一步折射出美国陪审员制度、法律正义及对生命的尊重的问题。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同时,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可以说是体现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作用。在影片中,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理念,让这次漫长但激烈的辩论有其进行的必要性。

而陪审团作为相对公平的第三方,理应秉着理性、公平、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分析案例,负责地履行其职责。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阅历的十二个人,在最初的投票里有人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果断地定下结论、有人虽然认真思索做决定但太过于依赖证据,甚至有人漫不经心、为尽快结束辩论看球赛而随意定决,只有8号陪审员,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青年,即使顶着1比11的压力,他仍然提出自己的疑惑,坚持己见,孤军奋战,力求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只因他知这是他们的陪审员职责,他们的投票决定着一条生命的存在或消灭。而后随着意见不同讨论,涉及到隐私、自尊、良知、原则、种族……讨论者内心那个活生生的人这才一点一点被剥出呈现。在辩论、反击、争吵、甚至攻击中,他们渐渐“原形毕露”,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十二个“怒汉”的“怒”,也正是“血性”所在。

他们剖析、推翻到证明,一次次的激辩,一个个的改判,没有一种考虑是不妥的,没有一种推理是不能接受的,放下地位名誉利益,放下主观臆想与偏见,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清晰后的视野才能更开阔,得出的结论才能更接近事实、符合实际。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二

今年备考注会,群里人都在说审计最难,比会计还难,我就想,到底会怎样难呢。备考注会,其实是奔着公司的财务分析组去的,务必得懂审计。

基本上是在食堂排队的时间翻完的,一点点慢慢读,既利于吸收,又打发了等待的时间。

金十七笔下的审计不难,是很好玩,就像在玩猫抓老鼠。

遗憾的是,网上的电子版不全,只能前面几章,图书馆也没能找到这书。

希望哪天能淘到一本完整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三

在影片开始,疲惫的审判员云淡风轻的语气说了一段话:“你们都已经听过证词,也明白法律条文的规定,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理清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已有一人死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如果你们裁定被告有罪,本院将会对他施以严厉的制裁,最高的刑罚是死刑,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而在说这话的期间,十二位陪审员表露出不同的表情,或沉重,或深思,或无聊,或迷茫,或阴狠。

这段包含了很多信息,首先是一个生命的重量,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和负责;其次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证词来证明这个孩子的是否无罪,反过来也是同样,必须有准确无误合理的证据来证明这个孩子是否有罪,而不是用所谓的良知和感觉;对所谓“既定事实”的合理怀疑,对事情不仅要正面思考,反过来思考会发现很多的漏洞,所谓的事实未必是真实的,所谓逻辑未必是符合逻辑的;人性的善恶,人性的随波逐流,人性的盲从;法律不是游戏不能加入个人的情绪,不能因为被告人的过往而判断现在的是否,必须就事论事。法律的宗旨就是用证据来证明和澄清,最基本的就是判断事物的对错,并不单单指制裁,法律是予所有以公正公平,而不只是杀人的工具。

整个黑白影片是在一个小屋子里展开的,一共有十二个人,十一个人认为那个孩子是有罪的,只有一个人认为那个孩子可能是无罪的,先分别说一下这十二个人的性格特征:坚持的建筑师是生活中极少数坚持真理的人,老人很睿智,戴眼镜的很理性,广告公司的看似有主见,其实是墙头草,坐在老人对面的是很正直但并不睿智的,第一个发言的是无法发现新的但能判断当下的证据的人,刚开始总站起来的人自以为很聪明,也想彰显自己的睿智,其实他是空无一物的,一直吵着要看球赛的那个男人就是个无知之徒,最后一个才松口的人很明显是感性的人,但他在坚持什么,其实我不太清楚,也许因为他将对他儿子的恨意加在了这个十八岁的少年身上。这十二个人所呈现的就是这个社会形形色色人的缩影,各有各的人物特点。

认为男孩有罪的人凭借的是这几个证据: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语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清晰性,看似振振有词的语言里面也许包含着很多歪曲的信息,而能送那个孩子电椅的证词必须准确无误才行,所以,问题就在这里,在座的十二个人,“guilty”和“notguilty”两派都是在用歧义性很大的语言来企图说服对方。

建筑师始终坚持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并不是因为他另类,而是因为他是从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承认的角度出发,他并不像别人那样云淡风轻,或是抱着一个觉得有趣的态度将他当作一个游戏看待——因为这是个杀人案,比抢劫案“有趣”的多,他的肩上承担着一份生命的重量,并且他将之看得很重。对于这个影片,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单词就是“guilty”、“notguilty”、和“possible”。在别人都说“guilty”,只有他说“notguilty”,在别人问他你就那么确定那个少年没有犯罪的时候,他说“possible”,是的,他所做的这些,并不是因为他肯定这个少年没有杀害他的父亲,只是想要给真相一个机会,一个因为可能而产生的机会。所有概率大于零的事件都是有可能的,在逻辑推理上,也不能完全说这件事情是不有效的,只能说不一定有效。真与假,隐藏在各种可能之中,任何一种可能都不能放过,即使这个可能只有0.001%,任何墨守陈规和事实,都有可能不再是真理,也可能一直都不是真理,只是人们选择了盲从,看不到它的可能性,可是也许就这个可能上承担着一个生命的重量,“本案中已经有一个人死亡,另一个人的生命掌握在你们手中”,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似的事情,总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可是当问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你身上呢?这个人会哽住,然后别过眼睛并不理直气壮的说,这种可能不存在。这种人性中的冷漠,造成了多少悲剧的发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等级分明的社会,人们都学会了低下头捂着嘴走路,随波逐流,没有坚持,没有自我。

真理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又什么才是正确?我们不知道,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角度,远近以及每个人的经历,思想,道德观念的不同,总是能有各种看似都极有道理,结论却截然相反的真相,对立而又自洽,矛盾而又和谐。而这十二个人的各种思考方式所影响他们得出的结论,恰恰是以上所说的社会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思维,得出所谓的不同真相,哪个更靠近真理?靠近真实的正确?都未必是。那个孩子是否真的杀了自己的父亲呢?影片最后并没有给出我们一个结论,而这并不重要,现实本身也并没有答案,所以我们有了思考,基于已知来推断未知已接近相对的真实。

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道德观和人生态度,基于这些,他们所思考的方面各有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所处的角度位置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有了差异。而影片开头为什么会出现其中11个人的有罪?而只有一个人的坚持?在这里我还是想到了人性软弱的一点,一直在影响我们思考以及判断的一个的敌人:盲目的群体服从性,群体意识的影响使我们的思考只浮于表面,而下意识的不去真正的思考其中是否真实,正确。而最后一个人的怀疑,恰恰是思考中最宝贵的东西,怀疑,并不是说否定,只是对其中细微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或者完善真相本身,或者找出表面自洽的“真象”中隐藏的错误。

随着影片,慢慢开展,怀疑的理据随之增多,每个人的态度也随之变化,但变化的角度又各自不同。思维是多面的,而真实同样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接近,真实的本身是什么还不可见,而怀疑本身我们能更深入的去思考,去完善。从其他人开始的或盲从,或敷衍,或偏执,或以以往的经历轻率判断,又或自欺欺人的得出结论,反映出思考的惰性,而思考本身需要的恰恰是理性,是坚持,是敢于否定和怀疑。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一直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理性,不盲从,不被自我以及他人的想法而左右,不被生活,经历,处世观等种种所影响,敢于否定,敢于怀疑,从而进行探索与思考。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四

案例:

一业务去超市送货,到超市查看完店面产品销售的情况后,同店老板沟通进货的事情,具体沟通内容如下:

店老板:光来一箱瓶装酱油就好了,你的袋装的也没人指名要,这次就不进了,等把货架上袋装的卖完后再进你的袋装酱油。

业务:大姐,袋装酱油你就进一箱吧,你本来卖的也挺好的,前段时间进的那一箱这不货架上也没货了吗。

店老板:卖的好什么,等以后再说吧。

业务:大家,袋装的你卖的真的挺好。

店老板:好了,别叨叨了,

点评:

现在各企业(包括有点规模的经销商)都在培训业务使用客户资料卡,客户资料卡最终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店老板具体时段的进货、库存,计算出她一段时间内的真实销售数量。

但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却很少有业务将这些基本的销售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来,如果上面的业务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将店老板什么时间进的货,进货数量是多少,截止到目前为止销售了多少,本产品总共为她赚取了多少利润,而竞品目前的大致销售情况,以及盈利状况这些具体的数字说给店老板听,那将大大增加成交的几率。

业务的销售话术等存在问题,业务的基本工具客户资料卡不能熟练的应用,同公司主管的随线指导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业务自身的问题。

好多业务认为做销售就是做客情,客情到位了销量自然就上来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只有扎扎实实的把基本功做好,在销售的过程中即做好店面的客情、服务,又能够通过自己对客户资料卡这一基本工具认真的运用,每次都能够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服店老板,这样自己的路才能走的长,走的远。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五

简历要真实,千万不能造假。还要突出特色,把最重要的排在前面。hr经理筛选简历一般只用10秒钟,在10秒钟内让他看到最重要的`内容非常关键。所以简历要简短,不要超过两页。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招聘者一般对数字很敏感,如果能摆出有说服力的数字,凸显自己的成绩和工作能力,这样比空洞的论述更能吸引人。

如何进行面试:就当和朋友聊天。

面试前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公司的信息,可以抓住提问环节,提一些对公司的建议,这表明了你对公司的关注。

面试的时候不要太过于表现自己,更不要紧张,就当是和朋友聊天就好,不要有小动作。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诚实地说自己不会,不要不懂装懂。一些知名的外企都有英语口语面试,所以自己的经历最好能在求职前好好回忆一下,整理一下思绪,面试时才能说得流利而有条理。男生最好穿西装打领带,女生穿职业套装。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六

我xx经贸有限公司在微信平台于日日策划的集赞活动已取消。

原因:

1.多人不按公司集赞活动规则【进入平台关注后转发活动,进行集赞,截图到平台才有效】到店铺领取礼品,不给之所以引发矛盾,影响店铺正常营业。

2.发现多人在各店铺多次重复领取礼品。

3.多人冒领带领,发现之后不给,顾客在店铺无理取闹,影响店铺正常营业。

4.更有甚是有专业集赞人员,榨取商家礼品。

我公司此次活动真实,为答谢新老顾客特此策划此活动,但是此次活动给公司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所以公司决定撤销此次集赞活动。望新老顾客周知与支持。我公司对此次活动没有继续下去表示非常歉意。

xx经贸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8日。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七

这本书干货非常非常多。

审计可以分为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

政府审计,就是国家审计署他们做的事情,主要是检查各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收支情况。国家审计署的人员可能是最像“经济警察”的一群人,做好老百姓和国家财产的“看门狗”,是他们的职责。

企业内部审计,则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检查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情况的一项职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它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类道德上的普遍不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普遍不完善而产生的。独立审计,很多时候并不是以查问题为主,而更像是在解一道几何证明题。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记录就是一道几何题的已知条件,要求证明的就是管理层所提交的会计报表是真实可靠的。

审计竟然是建立在人类彼此不信任的基础上,是基于人性恶的产物。但是,也正是由于审计的出现,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的分离,使得企业越发展越大,都成为了可能。

一家事务所在某个项目上的审计质量,主要由三方面决定。一是项目工作人员,包括现场工作人员和项目负责经理的水平;二是最终审阅的合伙人的水平;三是整个事务所的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这三点里,第三点又是最重要的。

有的事务所是按照客户的资产规模及收入规模收费。这是很不科学的一种定价方法,因为审计工作量的大小,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并不完全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及收入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不同级别的员工都有一个费率,员工级别和经验越多,这个费率也就越高。这个费率是对外收费的一个基础。

要先签业务约定书,后干活。

所谓会计责任,就是说企业自己要能够做出一份完整的会计报表,包括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做出的各种披露和注释,并且能提供有关的总账、明细账和其他会计记录。而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师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会计记录来验证其正确性。

有的企业因为海外上市的原因,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做会计报表。企业事实上没有能力遵守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企业不得不完成的会计责任,不能一下子推给审计师就了事呀。于是,企业就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格式,做一份非常粗浅、漏洞百出的所谓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标准的会计报表给审计师来审计。审计师一旦指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企业就可以说,那你审计师就给我做审计调整呗!这事实上是变相地将会计责任推给审计师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最近,美国证交会要求,只要出现重大审计调整,就可以认为企业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有问题,就要将这一问题披露出来。这对于那些自己没有能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做会计报表的上市企业是一个噩耗,不知道他们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管理当局声明书是审计师工作中一定会用到的一个东西,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声明书是审计师万般无奈下的终极武器。在任何一次审计中,审计师都会对于有些科目和有些事项无法取得完全放心和满意的证据。这时,就会将这件事写在声明书里。声明书是审计师拟好了内容的一封信,这封信以客户管理层的口气向审计师诅咒发誓说这些事项都是真实准确无误的。你看没看过美国电影里证人在法庭上作证之前宣誓说自己要讲出“truth,thewholetruth,nothingbutthetruth”(中文大概可以翻译为“讲出事实,完整的事实,绝不说假话”),声明书跟那个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容易审计的内容才放进声明书里。

对于“不容易审计”的项目,例如或有负债的完整性,审计师眼睛仅仅盯着账内那点东西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目标是找出该记在账内但现在在账外的东西。

我们来设想一下,审计师一旦被人起诉,上了法庭,怎么样为自己辩护才能脱身呢?首先,既然是被起诉了,肯定是人家认为,审计师该发现的一些问题而没有发现。这时候,从逻辑上说,审计师可以做如下申辩:一是贬低自己,说自己智障,所以没发现问题。这就好像很多犯罪嫌疑人都说自己是精神病一样的手法。但这一手大概过不去,法官也好,陪审团也好,社会公众也好,很难相信能考取注册会计师‘执照’的人是智障。二是抬高对手,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不是我们不小心,实在是敌人太狡猾”。这样的说法,有点儿丢面子。不过,如果社会公众能接受这样的说法,这一个坎也算过去了。

审计工作的开始: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既是审计工作的起点,也贯穿于审计工作全程中,更是与审计结论紧密相连,怎么估计它的重要性都不算过分。

例如,在著名的银广夏一案中,一位记者在揭露银广夏问题的报道中指出,银广夏所编造的它自己的某种特殊化工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销售量,如果倒算一下所要消耗的原材料的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全球这种原材料的供应量。银广夏竟然伪造了海关出口单据以支持它所编造的出口销售量。有的审计师因此总结说,下次做审计,不仅要向银行发函证,还要向海关发函证来验证海关单据的真伪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审计师仅仅这样子跟在造假者后面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细节测试的步骤,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跟不上造假者的步伐的。只有从“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出发,将企业造假后必然会出现的不合理之处识破,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策。试想,假如银广夏的审计师多了解一下企业的经营,就很可能会发现这种规模的出口销售量是不符合行业情况的,那样,不用向海关发函证也能看出问题。

怎么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方法多了——上网查、看新闻、跟客户聊天、学mba的系统化分析企业的方法。要强调的是,跟客户聊天不应该仅仅是跟企业的会计聊天,而更应该是跟企业的管理层、销售部、采购部、生产调度、工程师们聊天,聊一聊为什么变压器里面要装很多煤油,聊一聊羊绒为什么是从羊身上“梳”下来的,聊一聊联通的cdma手机是不是真的比移动的gsm手机辐射低很多,这些知识,都可能帮助审计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

除此之外,审计师还可以要求审阅企业的各种文件,例如董事会的会议纪要、重要的管理会的会议纪要、企业的税务检查报告、企业签署的一些重要合同等等。通过阅读这些文件,审计师也能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比如,董事会会议纪要提到要裁员,那么审计师就可以了解一下企业裁员的原因,以及裁员的安排是什么样的。

不管采用哪种办法,也不管怎么聊、怎么看文件,审计师对于企业了解的透彻程度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审计师才要运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来完成审计工作,例如内控测试等。

企业的内控系统好比是数学上的一一映射概念,应该能做到:所有经营上的动作,该在会计报表上做会计处理或披露的,就会摄下来,并触发财务做出相应记录;反之,经营上的动作没有或不充分、不合标准时,财务就不会有动作。

例如:美国会计准则里,收入确认的原则之一是一般要有书面的协议。好的内控系统就会要求:一旦有书面销售协议的签署,财务部就会将这一事件记录在案,意味着就这一个销售事项,该项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事实上,完全从管理的角度讲,由于不同销售条款可能引起的财务处理不同,在销售协议签署之前,也应有财务的审阅。接下来,当发货并取得了对方确认收货的签字后,财务部会立即根据这一发货及对方签字的记录来核对收入确认的原则是否已经完全符合,并准备确认收入。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么?老鼠对付猫的好多机关都是这样设计的:猫碰了一个什么小东西,立即引起一串的连锁反应,最终让猫吃个大亏。内控系统有点像这种连动的机关,经营上不动,财务也不动;经营上一旦动作,财务上立即可以有相应的动作。当然,用精确的词来说,上面说的内控系统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系统”。还有一部分内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的,比如,对销售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这样的内控,对企业仍然是必需的,但只有当它的效用体现出来时,例如,销售额上升了,财务上才会将这一效用反映出来。还要补充说一句的是,这种将内控系统看作是摄像机的思想仅仅是外部审计师倾向于这么想。企业管理层会认为,内控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摄像机,还是一个管理工具。管理层还要通过内控系统来调控企业,保证企业按照设定的轨道运行呢。所以,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是:在外部审计师眼中,“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系统”就是一个摄像机,一个信息系统,它要做到真实、及时。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审计师会检查测试内控系统是否设计合理及运转正常。如果一切满意,审计师就可以依赖这个内控系统了。

如果审计师一路检查下来,发现内控系统有设计不合理或者运转不合规定的地方,总之,有不满意的地方,审计师就不能完全依赖这个内控系统,只好多做一些实质性测试了。这会让审计师感觉很不爽。懒人以懒为天职嘛。于是,审计师决定报复:给客户提管理建议书,越长越好!加审计费,越多越好!

客户对于你提的问题,也不撒谎,只会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我们没有任何措施来保证”,或者也有东拉西扯回答一堆,其实根本与你所问的无关。这时,你可以有如下选择:

审计师怎么检查内控系统呢?说它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也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手法简单。首先是了解客户的内控,说白了就是跟客户聊,问问题;问完了以后,把回答记下来,整理出来,自己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样的内控设计上有毛病没有?如果有什么毛病,都可以是管理建议书的内容。然后,再做一些询问、检查凭证等测试,来验证内控的运转是否与了解记录的情况一致。

要想做好我们的工作,首先我们自己心中应该有一个正确完善的内控的框架,然后才能将跟客户聊天所掌握的情况与心中正确的内控去对比,去试图发现客户的不足。如果我们自己心中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很容易被客户介绍的情况带着走,根本不能发现客户的不足。

形成正确的对内控的理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足够的经验以及对审计和对企业管理的理解,是无法形成正确的对内控的理解的。所以,一个新入行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多下功夫,争取在两三年审计工作之后,能够对内控有较好的理解。

内控测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出现的理想状态是:企业的内控没有一点毛病,企业的会计报表完全是在内控的推动下产生的,因此也没有一点毛病。

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客户的内控就要做到两个凡是7:“凡是经营上有动作,财务上一定要有反映;凡是财务上有反映的,经营上一定要有过动作。”

有一个客户,审计师对其主营业务销售做了详细的内控测试。可是,若干年后,客户仍然被发现有虚增销售收入的现象。原来,客户的全部销售收入中,有30%是其他业务销售,而虚增的销售收入正是来自这个领域。很可惜的是,审计师在对销售收入做审计工作时,只是笼统地说我们已经对销售收入做过内控测试了,没有注意到那30%其他业务销售是没有经过内控测试的。结果,审计师没有检查客户是否做到了两个凡是,客户也确实没有做到第二个凡是。对于虚增的其他业务销售收入,财务上是有反映,但经营上没有过任何动作,是虚假的。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家企业,审计师对其存货成本核算及销售成本的流转做了详细的内控测试,觉得没问题了。可是,客户在每月月末,都会做一个会计分录:借:在建工程,贷:销售成本。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分录,因为它背后没有好的经营事项做支撑。可惜,审计师也没有好好检查客户是否做到了两个凡是。

所以,内控测试不仅仅要顺着看,还要倒着看。既要检查客户是否将经营上的事情该反映的都反映进会计报表了,还要翻阅一下客户的账,看一看记进账里的,是不是都是经营上发生过的事。

实质性测试,简而言之,它包括分析性复核和详细测试两类。

会计是“分类”的艺术。对于应收账款的明细,既可以是按不同销售客户的名称,也可以是按不同产品,还可以是按不同的账龄。常规的做法是首先拿到按不同销售客户的名称的应收账款明细,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被审计企业最常使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泛泛而言,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分析,都应该首先使用被审计企业已经在使用的方法。

据小道消息说,在美国世通公司的会计造假过程中,其中的一幕是这样的:审计师检查了固定资产的明细及固定资产购买入账的内控过程,都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明细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审计师没有把全部明细都打印出来看一看合计数是否与总账金额相等,审计师以为电脑程序自然能保证总账数是由明细加总出来的,可惜这不是事实。总账数比固定资产的明细数的合计多出来一块,那就是不应该资本化的电缆租赁费。而审计师未能发现这一点。在这里,由于审计师没有特别关注审计逻辑链条的完整性,就被客户欺骗了。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审计师的逻辑链条不严密的时候,也就是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的时候。

有些审计师说,已经学了一些审计步骤,但自己做项目时心里没底,不知道做了这些步骤是不是就完整了,这就是没学会从认定出发,考虑和设计审计步骤。如果你的审计步骤能覆盖所有的认定,那你的步骤就是完整的。

在今天,审计师发现很多企业有虚增收入的倾向时,审计重点也在慢慢地变化,目前对收入的存在性及准确性有更多的关注,即收入确认的原则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再有,当前社会公众对于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关注增多,例如某上市公司未经全体股东批准就将一笔资金交给了自己的母公司——第一大股东。由于这种关注,审计师对于资产的保全这一领域,及有关交易是否经过恰当授权,也越来越重视。

审计思考的关键—预期。

我去做过一个羊绒衫厂的十二月底的存货盘点。当我们将盘点结果汇总出来给合伙人看的时候,不出十分钟,合伙人就说,这个结果有错误,不可能有这么多原羊绒。所谓原羊绒,就是直接从牧民那里收购来的牧民直接从羊身上采下来的(事实上是拿梳子梳下来的)羊绒。我们本着对合伙人的崇拜,复查了整个盘点记录,果然发现有不少洗净绒被误记成了原绒。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审计师不太熟悉客户的业务流程,不知道洗净绒与原绒尽管都是麻袋装着,但是成本是大不同的。我们问合伙人为什么能不到十分钟就看出这个问题。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原来,羊绒都是在夏天天热时才能从羊身上梳下来的。也是,天不热,谁也不会把自己的贴身小棉袄脱了呀。所以,到了差不多九、十月份,原羊绒就收不到了。收来的原绒,混杂着各种杂质,包括羊的汗渍、泥土等,如果不尽快将原绒洗一遍形成洗净绒,放的时间长了,这些原绒就会发霉腐烂。所以,一个羊绒衫厂,到了年底的时候,一般都没有多少原绒了,因为已经洗得差不多了。基于同样的道理,羊绒衫厂的洗绒机的处理能力,往往是半年就能将全年生产要用的原绒洗完,否则原绒就坏了,所以,洗绒机往往是下半年忙上半年闲。

由于上述对企业业务的理解,一个好的审计师的预期就是,原绒在年底的余额应该很小或者为零。如果不是零,肯定有很特殊的原因,例如地球变暖什么的。

有很多时候,审计师翻看被审计企业的原始凭证这一审计步骤,不单纯是一个检查记账有没有记错的测试手段。通过看这些原始凭证,审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这也有助于审计师更好地形成对这个科目的预期。

审计师要独立思考,要比客户想得深远。

审计最难做的,是想到客户该做而没有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跟在客户身后。所以,一个好的审计师,会计水平要高于客户才行。

例如:在租赁准则中,要求企业考虑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还要求企业将经营租赁整个租赁期内的费用按直线法摊销,而不是当期支付多少就记入损益多少。很多客户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仅仅简单地将实际支付的租赁费记入损益中。如果我们不动脑子,仅仅做一些低层次的核对原始发票、稍高一点层次的与租赁合同核对及与去年的租赁费做对比这样的工作,可能觉得一切都合理。只有当我们自己先对租赁费的会计处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想到客户可能忽略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差别,客户可能忘了将经营租赁整个租赁期内的费用按直线法摊销这些问题。

审计师要考虑任何事情的合理性。

会计讲究原始单据的齐全,所以只要单据齐全就行了;审计要比会计多想一层,更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单据齐全,还要考虑其合理性。我曾经跟着一个经理去做审计。有一次他让我去看一看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始单据。我去查了一下发票,是美国一个公司开给这个中国公司的,是一辆进口奔驰600轿车,价值55万元人民币整。我看过了发票,核对了固定资产明细账,一切满意地回去向经理汇报去了。经理一听就笑了,说,“我给你55万元人民币,你给我再买一辆奔驰600回来。”我这才意识到:?奔驰600怎么能价格这么低;?我看的那张美国公司开给中国公司的发票,为什么是用中文写的,还是人民币价格,不是美元价格;?如果是进口轿车,为什么完全没有海关关税支付或免税的任何记录。这一圈问题问下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伪造的。所以,说到底,审计意见是财务数字真实准确地讲出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了能保证这一点,审计师必须考虑一件事情的合理性,不能仅仅是形式上手续完备就行。

审计内容的重要性,术语叫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这个东西也不是个死的,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审计师是在“抓大放小”;但是,当某个数字正处在临界点,将要出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再小的数字也不能放过了,关键就是这个“质”变。也就是说,审计师真正关注的,是这个“质”是否受到了影响。

审计师的“七种武器”:

如果是对内控进行测试,也就是系统测试,可以有实时实地观察、询问、交叉互证式询问、查看历史记录、重新执行等方法。

实质性测试(substantivetest)包括分析性复核(analyticalreview)和详细测试(testofdetails)。分析性复核包括三种方法,最有效的无非是合理性测试(reasonablenesstest),再其次是比率分析(ratioanalysis)和时间趋势分析(trendanalysis)。做分析性复核最重要的是两点:?不要只算出数字和比率等,要有解释。?解释的各种原因要尽量能定量分析,不要只是做定性分析,泛泛而谈是不够的。你想啊,天气预报都由过去的“晴转多云,有时有小雨”改成了现在的“降水概率30%”了,我们的分析也应该更多地做定量分析。而详细测试的方法主要是发确认书、现场盘点、询问、查看并核对原始记录等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里,不仅要求对于“常规交易”要先评价及测试企业的内控制度,对于“非常规交易”和“会计估计”,也强调说企业必然应该在这些领域有自己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会计估计”领域。

现在呢,我要让企业的会计经理给我介绍他每个月末/季度末计提坏账准备的过程(注意:这就是在了解企业自己的内控制度)。他会告诉我,他如何向销售人员采集数据,如何计算,采用什么样的百分比,等等。我还要让销售部或信用控制部给我介绍他们如何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的。经过一些这方面的内控测试的工作,如果一切都很规范,很大程度上我可以说,这个企业的坏账准备的数字没有大问题。这时候,我可能并没有自己做太多的独立分析。上面这个例子是比较理想的例子,我也只是偶尔能遇到这样的客户。多数客户是一问坏账准备怎么算的这种问题就乱扯,我还是只好回归到“制度基础审计”下的实质性测试中。另外一个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我要做的事情是,在了解了企业的业务之后,撇开一切报表和数字,静下心来想一下,这个企业可能有哪些经营风险(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我一般是从六字真言“人财物、产供销”这几方面去考虑企业可能的经营风险)?由于这些经营风险,企业应该有哪些“会计估计和披露”?企业是不是已经做了这些“会计估计和披露”?我觉得这也是比“制度基础审计”考虑问题更全面的地方。

经营控制和会计报表控制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所谓经营控制,是企业管理层用来理顺企业经营的一些控制点。例如,管理层要求所有的采购都要从至少三家设备供应商的报价里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报价;管理层要求每笔超过万元的固定资产采购都要由总经理批准才行;管理层要求每次发货销售后,都要取得对方签字的发货单。这些,都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控制。

而会计报表控制呢,也是由管理层设立的、用来保证会计报表正确的控制点。例如,管理层要求在每一期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12;管理层要求原材料入库单的一联要在同一天内传给会计做账;等等。一般而言,经营控制点和会计报表控制点是不重复的。但也会有例外。比如,企业期末做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点,就可以既是一个经营控制点,也是一个会计报表控制点。企业可以有非常多的经营控制点,有大的,有小的。企业也会有很多的会计报表控制点。但相对来说,会计报表控制点的数量是有限的。经营控制点的效果的好坏,也会影响会计报表控制点的效果。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来考虑:一个经营上的事项,必然要有某种经营控制点来规范约束它。经过了这一经营控制点的控制,这一经营上的事项就是对企业有积极的经济利益的。但这一经营上的事项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要想合理准确地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则要经过会计报表控制点的处理。

这样一个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透彻理解很多东西。例如,为什么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听起来控制的很好,经营的也很好,但财务数字乱得一团糟?表面上说来,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不重视财务。但认真论起来,这样的企业,经营控制可能是设计和执行的颇为到位的,但会计报表控制,就设计和执行的很差了。

写内控测试的工作底稿要注意的问题。

内控测试(也称系统测试)的工作底稿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企业内控的描述,二是我们做的测试。对企业内控描述的工作底稿在实践中不是很统一。有人愿意用文字叙述,有人愿意用表格,有人愿意画流程图。文字叙述有时会不简洁,流程图则会过于简单,表格有时又太僵化。总之,见仁见智吧。不过,关于内控描述,不管用什么形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使用客户的名词来指称客户的表格、制度等。如果你为了让合伙人看起来容易,你可以加上一个注释。但如果你在工作底稿上不用客户的名词,几天或几星期以后,你自己都会忘了客户自己如何称呼这些东西。这时,你或者你的帮手再想跟客户沟通,就很困难了;2、少用被动语态。一定要写出来是什么人、什么部门在执行这一项工作,而不要仅仅描述工作是如何进行的。这是内控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职责分离”本身就是内控的一项要求。所以,审计师有必要对任何内控环节都弄清是谁在执行内控;3、要先了解一项业务的全貌,并将这种了解写成一个背景介绍,然后再描述内控。例如,要写关于客户对外付款的内控制度,就要先了解客户有哪几种对外付款方式。可能有现金、支票、电汇、网上银行等方式。然后,再具体谈每种方式的内控是什么样子的。我就遇到过一个企业,其80%的付款已经是通过电汇和网上银行来做了,而审计师写的内控描述还只谈支票付款。这就是不了解全貌的坏处。将一项业务的全貌写成背景介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审阅者更好地了解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只要你在商业世界里,几乎不管做任何事情,你都要遵循这种方式。例如,稍微长一点的报告(超过10页的),就应该有一个内容概要(英文叫executivesummary)。这样做的方式,是为了让阅读者能够迅速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的全局,然后阅读者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详细读。实际到我们的底稿中,这一页底稿就叫审计说明。

好的项目负责人为了能够随时掌握全局,往往不是在工作快结束时才准备审计调整清单、审计调整试算平衡表等这些汇总的底稿,而是从现场工作一开始就准备这样的底稿并随时更新,以便动态掌握全局。这也是自顶而下的思考方法的一种体现。

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客户的时间是宝贵的”。为了能在几秒钟内让别人、让客户明白你的意思,你必须要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想出最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让别人,哪怕这个人智商只有50,也能一下子就明白你的意思。

这个原则的存在,是因为你要从别人那里赚钱或者取得资源。麦肯锡咨询公司不是提倡一个“电梯”法则嘛,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在乘电梯的时间里说服对方,你就别费劲了,你永远无法说服对方,因为即使对方坐下来和你开会,他真正集中精力听你讲的时间也不会超过这个乘电梯的时间。

存在性主要通过发银行确认书和审阅银行调节表来验证。这里就体现了审计理论中的几个概念:一是一直追到外部证据为止;二是逻辑链条要严密完整,从外部证据的银行确认的余额,通过银行调节表,一直到账面余额。

至少要把企业主要的收款和付款方式都进行内控测试。在收款上最关注的应该是企业收的钱一定要收到企业并及时正确记账不要收进了其它人/公司的钱包里;在付款上最关注的是所有付款只有经过至少两个人的授权才可能付出并及时正确记账。那种签支票的章都在一个人手里的管理方法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你不要以为这种事太简单企业里的人不会这么笨事实上在内控领域经常出现的就是这种低级错误。

实质性测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取得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明细,制作leadschedule主表;。

对外汇资金的汇率用得是否正确做一个测试;。

和去年相比,为什么频繁更换银行及银行账号假如真有这种情况的话;。

发确认书时要警惕,要严密控制全程。

确认书正在成为正直善良的审计师和心怀不轨的客户斗法的主要战场。

这不是危言耸听。企业造假的程度已经到了伪造银行对账单、与银行串通虚假答复银行确认书、与客户串通虚假答复应收账款确认书等。

确认书,尤其是银行确认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或银行肯定审计师写在确认书上的东西是正确无误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银行或对方主动告诉我们客户自己没记在账上的东西,也就是审计师没有写在确认书上让对方确认的东西。所以,已经取得银行对账单并不能替代函证这一步骤。通过函证,审计师是有可能发现客户未记在账内的贷款或其它未记账的存款账号。

向我们的审计客户的一个供应商或销售商发确认书,也要注意完整性。有时,我们的审计客户与这一家企业,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预提费用、应付账款暂估(即货物到而发票没到的情况)等多种往来,最好在一个确认书里把这些都写全了。让审计师最尴尬的事情之一,可能就是一个审计队伍里的两个人都发了确认书给同一家企业,确认的是不同的内容,这样只能充分暴露了审计师自己缺乏沟通。

发确认书还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有:

发出之前,在工作底稿中留一份复印件;。

将对方的收信人尽量写清楚,不要写一些太笼统的称呼,如“财务负责人”之类的。象这种笼统的称呼,可能会让你的确认书无法被传到合适的人手里进行处理。在这个领域,可以请客户帮忙提供他们日常联系工作的人员。我见过的最笼统的确认书是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的,这种确认书是不要指望有人回答你了。发这种确认书的人,其幼稚程度,大概可以比得上西方的学龄前儿童给圣诞老人写贺年卡这种行为。

确认书回来了之后怎么办?

与自己事先留底的那份确认书核对,看是否是同一份;。

看对方是否无保留地确认了;。

如果确认的结果是有差异的,一定要跟进。根据情况,与被审计企业,或者与第三方,进一步核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差异。

如果企业期末现金量大,出了证明也没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做现金盘点,而且是事先不做准备的突击盘点(surprisecount),然后与现在的账核对并做倒推(roll-back)。

应收账款好象也没有什么“权属”的问题,至于“表达与披露”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要把金额大的应收账款(一般也是大客户)和与大客户的销售收入这样的数字从账上找出来,这是一种业务集中(concentration)风险,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披露的。

在应收账款部分主要做的步骤。

在做应收账款部分,首先要考虑的是:

应收账款的性质,即所核算的内容是什么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的性质是很明确的,就是由销售货物形成的要从客户那里收的钱。不过在做电信行业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不得不定义一下什么是应收账款的时候。对于电信行业,从用户收钱,是应收账款;从其它电信运营商由于电路租用、网间互联互通的结算款,也是应收账款,因为这些都是电信的主要业务收入。

企业的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客户都是什么类型的付款安排是怎样的信用期是多长例如,国内销售主要是销售给大型国有企业,出口销售主要是偶尔出现的大的工程项目。对于国内销售,要求货到付款;对于出口销售的大的工程项目,一般是先付30%的预付款,发货后再付65%,最后5%为质保金,在发货一年后支付。

内控测试对于应收账款、销售和回款这个领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里主要是一些日常的常规交易,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单凭一些抽样、发确认书这样的实质性测试,不足以发现可能的错误。

内控测试还应该包括企业如何提取坏账准备这一控制领域,这可能要延伸到企业的客户信用控制、如何产生账龄及分析账龄、如何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通过反馈机制来修正信用额度等控制领域。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自己如何计算坏账准备并保证其准确性。对于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取得应收账款的明细,看一遍明细,看看有没有特殊的东西,如余额是负数,余额是太整的数(像10,000,000这样的),奇怪的客户名称,等等。

为了验证存在性(existance),最常规的办法是发确认书。这几乎是做应收账款必做的工作,但这只是验证应收账款存在性的第二有效的手段,前提还得是确认书能得到答复。关于发确认书时要注意的问题,请看4.1.3发确认书时要警惕,要严密控制全程、4.1.4函证工作要注意的问题、4.2.5确认书没回来的替代性措施以及4.2.6怎样选择函证的样本。

要验证存在性(existance),最好的情形是企业在期后已经收到钱了。则存在性与估值都解决了。所以,做应收账款,第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看一下在期后,针对期末余额已经收到了多少钱。如果担心这些钱会不会是从不正常渠道收的钱,可以在查原始凭证时检查汇款方。但如果是联合造假怎么办不必太操心,请看2.6.5审计师勤勉尽责要到什么程度。

在对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单纯分析其绝对金额的本期上期变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与这几期的销售额结合着看才行。所以,可以不必分析绝对金额的变动,而是直接计算周转天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另一项常规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是取得企业期末的账龄和最近期的账龄,然后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账龄分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分析,它既是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分析的一个深化和细化,又将直接引出坏账准备提多少合适这样一个话题。不长脑子的工作底稿,往往会把周转天数的分析、账龄分析和坏账准备的讨论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前后矛盾。这就是只会机械地干活,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

对于坏账准备,审计师要确保其合理性,就是说太少是不对的,太多也不应该。有时,即使客户按照其集团或总公司的政策提了,我们也不能就此罢休,还要问一下这个政策是不是就是合理的。要是不合理,一样可能要做审计调整。当然,如果我们要出的审计意见是说客户符合了集团政策,那我们就不用再深究了。但要是审计意见是一般的“真实公允”,则集团政策与“真实公允”可能还是有距离的。

注意收集披露所要求的有关信息。

收入的截止性测试,以确保应收账款的截止性也没有问题。其实,由于应收账款是收入和销售回款两种业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保证应收账款的截止性没问题,既要看收入的截止测试,也应该看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那么,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审阅银行调节表。而收入的截止测试,往往在存货出库的截止测试中就包括了。

应收账款的明细能看出不少问题。

看一遍应收账款的明细,有时不仅仅是审计师自己看,而是坐下来问客户一些问题,例如,是否应收账款里核算的都是销售收入,不包括其它内容。做审计不能老担心客户骗你,你不问问题,是你的错;你问了问题,客户要是没骗你,你迅速地得到了很多信息;你问了问题,客户要是骗了你,很可能这是客户的错,不是你的错。而且,以我的经验,很多时候,客户并非有意要骗审计师,只是与审计师在沟通上发生了一点儿误解,回答得不正确而已。审计师只要再问细一点儿,或者换个问法,就能得到正确的回答。总之,多问客户问题,一般不吃亏。审阅应收账款的明细时,主要关注这些问题:

看看有没有特殊的东西,如余额是负数,余额是太整的数(象10,000,000这样的),奇怪的客户名称,等等。

有一次,审计师发现,在某公司(假设是awa公司吧)的应收账款明细账上,有一些客户的名称是“awa天津”、“awa北京”、“awa深圳”等。审计师觉得很奇怪,因为awa公司在外地并无分公司、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如果这些“awa北京”之类的,是awa的办事处的话,awa公司向自己的办事处发货,不应该被看做销售和应收账款。于是,审计师不断向客户询问这些“awa北京”之类的公司是怎么回事,结果是挖出来一个大的舞弊事件。

另一个例子:审计师知道,这家生产炭黑的企业的主要销售客户都是轮胎厂和橡胶厂,可是,在审阅应收账款的明细时,发现有不少名字是个人的名字,如“章治忠”、“张正直”等。细问下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公司的董事或高管,从公司提走了大量资金去炒股去了。

另外,在审阅明细时,一定要确保明细数的合计能对到总账上和报表上,这是保证审计的逻辑链条不断裂的很重要的一环。

应收账款一定要发确讣书么?

做应收账款这部分时,一定要发确认书么?审计准则是这么要求的:一般要发,如果不发确认书的话,也可以,请在工作底稿中明确说出不发的理由。那么,不发的理由是什么呢?一是全部收到款了,一是历史经验证明,发确认书从来都回不来。所以,从成本效益的原则出发,发确认书只是浪费时间,不如不发。假如不发确认书,那怎样确保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检查期后收款和翻看原始凭证,跟确认书没回来时的替代措施差不多。让我们闭上一只眼,改变一下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如何验证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应收账款的余额是由一堆明细项构成的,验证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就是验证这些明细项的存在性。但是,这些明细项是什么?不同的角度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

二是应收账款余额是不同发票余额的汇总。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发票(和出库单及其它第三方证据)来检查期后收款(针对一张发票的收款)和翻看原始凭证。这一角度的前提是销售客户每笔付款,都是与一张或几张销售发票明确对应的。

三是应收账款余额是期初余额,加上每笔销售的汇总数,再减去每笔付款的付总数。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发票(和出库单及其它第三方证据)来翻看原始凭证,再选择一些收款的银行单据来检查。当然,假定期初余额已经是被审计过的,不被怀疑的了。

所以,不同的分析角度决定了要做的工作是不同的。审计师在工作中,应该保持清楚的头脑,不要不停地偷换角度,否则,就不能保持审计中逻辑链条的严密了。

确认书没回来的替代性措施。

一般情况下,只要多加催促,确认书还是能回来不少的。在确认书不能马上回来的时候,审计师最好自己与第三方联系催促第三方,这样能够与第三方有一些直接接触,了解实际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如果通过催客户去追确认书来间接地催促第三方,就失去了了解实际情况的机会。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确认书的回复最好是由信件寄回,这是目前广泛认可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传真件、电子邮件甚至口头确认,都可以作为一定的证据,但在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确认书的回复。如果审计师不想在这方面冒风险,最好要求第三方将已经做答的确认书通过信函寄回。对于没得到回复的确认书一定要有其它替代性的测试。确认书没回复,等于函证工作的效果不存在。

一定要对所有发出但未收到答复的确认书做替代性测试,而不能是抽样做替代性测试。发确认书时,已经是在抽样了,做替代性测试时再抽样,“偷工减料”就未免太多了。

第一种替代性测试是检查期后的收款(对于应收账款来说)或付款(对于应付账款来说)。这种方法有时限于条件,比如有时就是还没有收款或付款,不可能将所有未答复的确认书都测试到。但相对来说,这种方法所拿到的审计证据,是最强的。

另外一种替代性测试就是翻看原始凭证了,翻看原始凭证时,可以在每一份确认书内部进一步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测试。要翻看的原始凭证包括销售的出库单(有接收方签字的最好),或者是采购的到货单(同样是来自第三方的为最佳),有关销售或采购的发票,有时还要看以前的收款或付款记录。如果应收/应付账款的期末余额是明确地由某几笔采购或销售构成,可以只看销售或采购的有关记录,如果只是一个滚动下来的余额,不能分清是由哪几笔业务构成的,就不得不同时看一下收款或付款记录了。

最后一种措施,严格从逻辑角度讲不算替代措施,就是审计师自己判定,对于除了确认书已经答复的那部分余额以外的其它余额,函证这一招失败,然后转而采取其它措施验证存在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不再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那些没回复的确认书上,而是重新从整体上审视要测试的科目。

做过了替代性测试,一定要在工作底稿上写清楚具体做了哪些替代性测试,必要的时候还要将看过的收款/付款记录、销售/采购记录列出来,以便其他人可以检查。这样子做工作,从发确认书开始,到确认书收不回,再到做替代性测试,才叫做“有来有去”。

应付账款函证样本选择那些特殊的项目。怎么算特殊的项目?这个标准可以是审计师自己根据审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定的,例如,应收账款中金额大于一定数量的,账龄长过三个月的,应付账款中所有主要供应商的,等等。这个标准要公开地写在工作底稿上,并且,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具体明细项,就都要发确认书。

审计师的现场工作时间,与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日,离得越远越好。因为,可以通过对期后所发生事项的检查,验证几乎所有的流动资产和负债类科目的存在性和真实性,以及部分验证其完整性。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含义大概就是说,平均而言,一笔销售发生之后,要过多少天才能收到钱。将这个周转天数与企业销售客户的信用期对比着看,是可以看出一些东西的。例如,一家出口企业,其给国外客商的信用期是货到后30天,出口价格条款是cif离岸港口(比方天津新港)价,因而在发货时即可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平均运输时间是20天,国外客商一般采用电汇方式付款,电汇方式只要1天时间。因此,如果这家企业的国外客商都很有信用的话,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就会在50-55天左右。如果比这个时间长,就意味着有一些客户是付款不太及时的,可能会有坏账问题。

不过,在中国环境下使用这个比率,不要忘了有个增值税1.17的影响。也就是说,应收账款余额里,国内销售形成的部分是包括17%的增值税部分,而相对应的销售收入是不包括这17%的。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八

只是从白天到黑夜那么长的的时间,只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的小学体育馆。十二人,游荡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此端到彼端。

对待一个生命,不能草草下决定。并不是知道了他罪大恶极就要速速判决,并不是因为他可能蒙冤受屈才要细细分析。认真对待一个个生命,是对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当生死决判权在我们手上时,同为生命个体的我们,不得不慎重对待和我们一样的个体。而我们怎能忍受一次挥刀、扣一下扳机就这样掠走一个生命!再来看我们的战争,又让我们如何忍受。。

笑着痛苦,你所有的笑都会成为痛苦。当所有的痛苦都用笑来表达,不是说明你有多坚强,而是这个世界对你有多残忍。

“这社会都这样,谁又不是呢?”

善良是一担重任,难以担起,不能放下。这应该是一个个担负过善良却又羞愧地放下的人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的。

有些人,并不是故意撒谎,只是因为他对事实并不确定,而内心的先在倾向引导他走向谎言。这种可怜、无知的的谎言会使我们的理智蒙羞,却会让我们内心深处得到一丝丝卑贱的安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字十二的英文简短篇十九

从历史上看,苦难的俄罗斯有着多姿多彩的个性,人道起来像个圣人,霸道起来像个疯子,浪漫起来像个诗人;时而像个美丽的姑娘,时而像个醉酒的汉子,时而又是个仰望苍穹的哲学家。但众口一词的是,俄罗斯的艺术有着伟大的传统,从古典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到电影,都达到过必须仰视的高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面临前途的迷惘与彷徨,以及对好莱坞大片的盲从,电影业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然而,毋庸置疑,《十二怒汉》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影片向世人生动展示了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以及人性与社会冲突引发的诸多思考。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十二怒汉》,借用了1957年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的框架结构,他将故事的背景置于俄罗斯与车x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把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公正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演绎得更加深邃。

影片从一个男孩在车x臣战火的回忆中开场,全片结构紧凑,主题严谨。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车x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其中一位陪审员力排众议,他要求其他人至少再讨论一下这个案子,但这个要求却激怒了其他陪审员。在他们看来,当调查员和公诉人已经控诉这个被告“有罪”之时,他的罪行就已经先行论定。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内心自我挣扎而改变观点,人性的张力开始涌现。最终持反对意见的那个人说服了其他十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方向,从而使正义得以伸张。凭借人性的良知,少数战胜了多数。

在现代法治社会里,一个常识是,正义不仅应得到伸张,而且公道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程序。然而,为何人民都感觉到了真相,往往偏偏主审大法官充耳不闻?人性的良知与道义,才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诚然,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专家和顾问的存在,但它同样需要局外人、普通人的常识与判断。社会和强权不能随意认定一个人“有罪”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那些并非坏人的人而响起。

发展中和彷徨着的俄罗斯人用一部改编的电影《十二怒汉》,借着对一个车x臣孤儿命运的审判,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反省自身的态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