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精选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0:59:54 |
  • ZTFB |
  • 14页

教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案要与教材和教学大纲相结合,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教案虽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但是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一

1、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课前游戏:谁是我的好朋友?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提供数据编题复习。

1、出示一组特殊数据,选择其中的一些数进行自由编题,要求:根据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定律编出不同类型的题,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2.5、12.5、0.4、19.9、80、6.7、1.02、3.3。

生自由编题,师巡视找出不同类型的简便运算题并做一定指导。

2、反馈所编算式(板书),提问:你是依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编题的?

2.5×80×0.4。

2.5×12.5×80。

12.5×6.7+12.5×3.3。

2.5×4.4。

12.5×1.02。

80×19.9。

随机复习三种运算定律及公式(板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依据: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还有不同情况的简便运算吗?一一反馈板书。

刚才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编的题目很好,请你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3、解题后小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清题目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转化:合理地把一个因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和或差;

(3)、运算:正确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检查: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观察数字特征和式题结构特征,以正确判断是否能运用运算定律。通过计算,回顾了小数简便运算都是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凑整,通过口算使计算简便。

二、魔术变身加深理解。

1、在学生所编原始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编,老师改编、指生改编,指生反馈。随机讲解达成目标。(板书)。

2.5×80×0.4。

2.5×12.5×802.5×12.5×0.32。

1.25×67+12.5×3.3。

2.5×4.42.5×4×1.12.5×(4+0.4)。

12.5×1.0212.5×5.612.5×20.1。

80×19.9。

2、解题过程中随机小结:

(1)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2)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往往解决一道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观察中思考,选用优化的解题策略不但正确率高,而且能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3)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始终一样是利用简便运算的定律。

三、灵活运用提高能力。

1、我来当当小医生(典型错误情况)学生现场做题中来。

2、灵活运用大比拼(练习纸)。

(一)第一回合。(只需写出关键步骤)。

(1)3.5×13×2(2)125×8.8。

(3)2.8×3.7+2.8×6.3(4)(2.5-0.25)×4。

(5)7.3×0.99(6)4.5×10.2。

(7)7.8×99+7.8(8)2.5-2.5×0.6。

(9)6.8×0.41+0.59×3.4×2(10)0.25×1.25×32。

(意图:综合练习,检测学生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

(二)第二回合。(提高题)。

3、解决问题。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和自己比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二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三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难点。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

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计算法则:

1、——。

2、——。

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分类整理。

三、分小组活动。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把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口算(出示题)。

师:开火车说答案。然后分类。

生:a加法、减法。

b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

2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3、师总结。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师生共评。

比赛算题,看谁能全做对。

做课本的105页1、2集体订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四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正确地判定数的范围。

数的概念。

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自然数十进制的计数法多位数的读法。

整数。

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

数小数小数的分类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性质。

2、

3、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预表。

4、整数、小数的读法。

5、万、亿做单位记数。

较大的数可用万、亿作单位进行改写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可用小数表示。

如:18000000=1800万。

110600000=1.106亿。

6、近似数表示:

(1)四舍五入法(常用)。

(2)进一法。

(3)去尾法。

(1)填空。

a.学生练习。

b.反馈:说出正误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判断。

a.学生练习判断。

b.反馈并说明理由。

(3)。

这个五位数是()。

b.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用符号连接起来0.70.7550.760.75。

c.用0、1、2、3、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十亿的整数。

d.课本第1-----6题。

1、用2、3、4分别去除一个数,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把它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是()。

2、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和()或()和()。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丙要9分。3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至少要()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作业本。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21÷7/9=3/10÷2/5=5/9÷2/3=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0.6÷0.3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8:120.25:0.45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六

六年级下册第38—40页1—5题。

1、使同学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同学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和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和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和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同学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同学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一起参与。

同学自身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争辩、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是自然数,()是小数,()是整数,()是正数,()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4)53005300读作()。

(5)3.92保存一位小数约是()。

四、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七

一、指导思想: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检测课程标准的落实请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查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经历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寻求更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模式,强化学校对教学管理、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的重视程度。提升理念,更好的指导引领我们的复习,取得评价主、客体都满意的评价结果。

二、复习范围。

1-6年级学习内容,侧重5-6年级所学内容。

三、新课程命题的特点: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着眼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2、试题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联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彰显人文魅力。

5、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核心目标及目标达成策略:

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达成核心目标,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比如:参加辅导时我们常常要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参加;看到体形较为特殊的人,我们很多时候在估量,这个人有多少斤或千克。大家可能还记得一道期末质量检测题:选择重量单位的题目是:老师的体重可能是65()后面有三个选项(吨、千克、克)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这道题答错了,选择了“吨”。这说明孩子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感,没有形成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没有衡量、辨析、推理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强化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应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

b、能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计算能力,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

c、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能性进行检验。

典型例题:1、辨析:1米的50%,是50%米。

2、排列:加循环节使排列符合要求:

3.14163.14163.14163.1416。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第一季度就要浪费掉()千克水。

比如|:间隔问题,间隔数与物体数有什么关系,内隐着什么规律,我们可以画图,摆学具,画线段图,用图形或可用介质来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这是初步的符号感的表现。再如用n表示一个自然数,那么与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就可以用n-1和n+1来表示。还有比较典型的用字母表示公式、关系式等。

典型例题:1、利用关系式判断:8x=yy和x成()比例。

x/2=yy和x成()比例。

y/6=3/xy和x成()比例。

2、在长方形内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阴影表示剩余部分。

(1)阴影部分的周长是(2a)。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b)b。

a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比如:认识球体,想象球中心的点就是球心,球心到球面的线段就是球半径。在实物不在眼前时,学生的头脑里依然有球立体的形象概念。再比如,在绿化栽树、载花,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用哪些几何图形、如何组合等等。到第三学段经常要依据条件叙述画出图形,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保证后续学习的。

典型例题: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木块,摆(一层两排)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32平方厘米,每一块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好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一样长。()。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出现的立体图形是()。

统计观念具体表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投资论证、采购、炒股等都离不开统计,需统计观念作保障的。

典型例题:污染指数。

150。

轻度污染。

100。

50。

大连太原上海杭州厦门重庆昆明。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论。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已落实到了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重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典型例题: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一个身高1.7米、水性不好的人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简要说明)。

以上通过六个方面,说明了复习的着眼点,要使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形成能力,使学生得到实质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评价也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现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基础性的基础上去追求发展性,不必过高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结构改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经由磋商与和解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重视促成学生经由磋商与和解而形成知识经验的重组。经由主体作用重建形成的个性知识网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各模块知识网络分析:

以下提供各模块的知识网络仅供参考:(可以做学生的学案)。

数的认识简易方程。

数和数的运算数的整除代数初步知识。

数的运算比和比例。

一般复合应用题长度。

典型应用题面积。

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量的计量体积。

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量。

比和比例应用题时间。

线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角。

平面图形。

空间与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圆柱体、圆锥体。

统计表。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

数和数的运算。

(一)数的认识。

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0,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占位。

0是最小的自然数,0的作用表示起点。

表示界线。

a自然数1是最小的一位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

数的意义:是整数的一部分,可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

分数。

分类: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小数有限小数。

按小数部分分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分类循环小数。

按整数部分分纯小数混循环小数。

带小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八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8及相关练习。

1、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法性质及其乘、除法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一复习导入:

1、听算:24×5=25×4=8×125=20×5=。

1250÷125=560÷56=等。

2、复习减法性质:板书:a—b—c=a—(b+c),逆运用:a—(b+c)=a—b—c。

3、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除法性质。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按照老师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方法一:先求每个小组购买树苗用了多少钱?方法二: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1250÷25÷51250÷(25×5)=50÷5=1250÷125=10(元)=10(元)。

答:每棵树苗10元钱。

(3)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初步发现:1250÷25÷5=1250÷(25×5)。

2、出示29页的例8的问题(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在例题中找,指名回答,师据生回答在例题中划出。)。

(2)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师板书如下:

330÷5÷2330÷(5×2)=66÷2=330÷10=33(元)=33(元)。

再次发现:330÷5÷2=330÷(5×2)。

(4)出示:240÷5÷6()240÷(5×6),810÷27÷3()810÷(27×3),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文字,师据生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5、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1280÷16÷8640÷5÷64630÷(9×5)。

(二)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

1、再看例8。出示(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找出所需条件,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2×25。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不同的简便算法。

(3)启发、引导学生想出这种算法:

12×25=12×100÷4=1200÷4=300。

2、再看例8,师在例题里划出“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问:根据着两个条件,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然后把不同的算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新课堂》第17页的习题。

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

(1)由问题找条件;

(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这样。

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120240360480600720……。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120,=120,=120……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1234567……。

路程/千米7142128354249……。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42。

35。

28。

21。

14。

7●a。

1234567时间/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路程/千米。

42●。

35●。

28●。

21●。

14●。

7●a。

1234567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可列表判断。

半径/cm123456……。

直径/cm24681012……。

周长/cm6.2812.5618.8425.1231.437.68……。

面积/cm3.1412.5628.2650.2478.5113.04……。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例5、(反比例的意义)。

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个2030406080……。

加工的时间/时128643……。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12=240,30×8=240,40×6=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加工的时间=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例6、(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公顷数=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8、(综合题1)。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9、(综合题2)。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如何写篇十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