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9:03:35 |
  • ZTFB |
  • 9页

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在总结中,我们要突出重点,不必填充太多无关紧要的细节。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一

农机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县级农业推广基地很多都在县内的农业园里,很多没有单独的农机技术示范园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不统一、不明显。

1.2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

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体现在,其一,专项经费欠缺。从引进、示范、推广、验收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项经费欠缺的话,将直接影响农机具自生产厂家供货,影响到新农机具的推广。其二,培训经费不足。身处一线的农机推广人员,如果知识上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专业技术上不能得到及时提升,必将导致自身难以始终处于科技前沿,而无法引导农机行业迈向更高的层次。其三,设备购置经费匮乏。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推广设备的购置,尤其在技术推广培训期间,投影仪、测试新机具的设备等等,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很多重要的检测工作不能得到准确测评,光靠经验的传递难以起到理想的技术推广效果。这样经费的不足,影响到最终设施设备的购置,势必给农机新技术的推广造成较坏的影响。

1.3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仅靠省、市、区三级的推广站,是远远不够的。而走向基层,健全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更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来看,任务重、工作环境恶劣、配套机具不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二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从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要做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运用工作。所以要将现代化农业发展与机械化物质技术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实现发展的目标。

1现代农业特征。

1.1普及性。

随着农业的改革与开放,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劳作中的广泛性也在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促进了商品化与贸易化的发展。所以在农业发展中要运用好现代技术,做好投资工作,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机械化的形成下,使得农民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劳动的效果。工业装备已经成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各个劳动阶段中也逐渐实现了机械设备的推广,如借助高压疏水泵等来实现灌溉处理,代替传统的人工与手工设备等。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完成,新型生产技术与自动化机械也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在现代化生产下,使得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受到了市场化机械的监管与运行影响,且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也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商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保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从而确保市场体系能够得到完善。

1.3先进技术的运用。

在农业发展中使用先进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实现快速的发展。现阶段中先进技术广泛运用到了养料供给以及杂交品种的研制等方面上。借助生物工程与信息科技的影响,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同时也使得其控制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实现了精细化的发展目标。农业增产的基础就是提升科学技术,且农业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改善,通过将工作能力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能够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1经营规模的不足。

就中国现阶段的一些地方来说,依然以精细耕作的小农经营模式为主,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来说,这种现象极为常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世纪制定政策的影响,这样也就影响到了农业发展的效果。且在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下,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经营模式出现了灵活性不足与低效性等问题,这样也就难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要求。

2.2生产过程的不足。

从农业产品的产量上来说,存在着稳定性不足的现象。由于农民只能靠天气以及气候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也就使得产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风调雨顺后,收入上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反之不然。其次,从生产效率上来说,存在着效率低等问题,这样也就难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甚至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效益。此外,从存储与保鲜技术上来说,由于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所以也就影响到了市场的开拓与销售等环节。

3.1做好政策与法规的建设工作。

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农业机械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坚持从科技发展出发,做好创新工作,以节约成本为目标,做好因地制宜工作,同时还要创造出标准化与专业化的品牌,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完善法规与政策,要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法规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要从农业机械化入手,借助机械化立法,能够满足机械化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大扶持力度,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

3.2完善补贴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对于农业机械化来说,有着一次性投入较大的特点,加之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所以单纯依靠农户自行购买还是难以满足实际要求的。所以就可以从支农惠农政策入手,完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促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说在实际中要加大购置的补贴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3.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所以要做好创新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生产对先进生产工具等方面的要求。在制定出积极引导政策时,还要找出完善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解决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讷讷个个解决好农机化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职称。所以各个地方也要积极参与到保护性耕作中,做好技术的科研,通过推广先进的技术,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农业中的物质技术基础。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可以说现阶段中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物质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管理水平与经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做好机械化研究工作,提升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建设。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三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农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今,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农机械化程度也逐渐加强,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逐渐面向国际市场,使用推广先进的农机化创新技术和新型的农用机具,从而促进农艺和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些模式不仅促进农机化生产也提高了农民使用机械积极性,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1国家实行合理的补助政策,农民对机械装备的需求逐渐增大。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大多数农民通过农机装备对农作物进行收获,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也可增加收益,又由于国家施行农机购买的财政补贴,释放了农民对农机的购买需求。据统计,国家从20补贴了0.78亿到达到了236亿元,农机的机械型号达到了175个品型,从而使全国的农、林、牧、渔各个行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机械装备。我国的机械劳动力也逐渐增加,从使用7.25亿千瓦到20增加到11.17亿千瓦。国家补贴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和机械装备产业的进步。

1.2农机化技术水平进步。

我国现在在农作物的管理上,以前都是用人畜力,现在基本是机械管理,经过先进的机械管理模式,通过机械播种、施肥、收获等完成作物管理,让农民更加省力,效率更高。到我国作物机械化耕种的使用率达到65.2%,尤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像小麦、水稻、粮食农作物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4.2%、79.2%。农机械化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化的重要标志。

1.3市场模式大,作物的联合收获技术先进,服务能力组织化。

国家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的技术,不仅出现了新型的农用工具,同时也出现了智能农具,这些农具让农民进入现代农业化和智能化服务中,让农业机械服务更加先进,让农民更加方便。在这几年的发展,农机的使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在20拖拉机从开始的1700多万台到年增加到2300多万台,配套农具从年的2900多万部到2015年达到了4000多万部,可以看出农民对农具需求逐渐增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和收入,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工业的进程。

我国南北种植差异大,南方以水田为主,北差别方以旱地为主。然而水田和旱地的机械化程度发展差别差别,到20我国的水稻收割机械大约10多万台,中国种植水稻达到3100万公顷,但是平均每300多公顷的水稻收获,才有一台收割机,我国种植小麦在年达到2400多万公顷,到全国的小麦收获机械有37万台,平均大约65公顷有一个收割机收割,南北的收获机械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分布不均,其中按照全国对农机使用动力量到接近11亿千瓦,其中华东地区3.1亿千瓦、西部地区1亿多千瓦,可以看出两个地区差别大,按照省市分,全国使用量主要在山东1.2亿千瓦、河北1亿多千瓦,使用量较少的省市在西藏465万千瓦、青海435万千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机化发展相对不平衡,差异显著。

2.3对机械的使用技术层次相对来说低。

我国目前对机械使用的技术层次相对来说落后,使用传统的农用机械相对来说比较多,对技术含量高,先进程度大的新农机械和智能机械的使用率低。我国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特别是西北地区,我国仍很少用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农业使用水资源的效率较低,在2013年我国灌溉水利用效率只有0.523,在我国1立方米的水只有一半左右的水被吸收,相对发达国家的0.8左右的利用率差别悬殊。

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以下几条建议:1改进农机装备的结构且增加装备总量,让机械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性能;2跨越新的机械工作水平,全面提高机械化,让机械化达到有效性进展;3突破农机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工业发展,让农艺和农机相互结合农机化技术,应用于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绿色作业技术;4提高农机化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市场,使农业机械更加专业化和体系化,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作者:徐朋飞张厚东车行文张凤奎赵耀杨丙辉单位: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四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开端,还要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加全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的学生年龄在6~12岁,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度较高,这就需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校长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是无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小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无法及时更新,难以适应这种改革模式,上行下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无法及时提高。

1.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学校需要依据其改革要求树立新的、正确的教育管理目标,尽管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来看,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尚且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盲目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教育管理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教育管理流于表面。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知,小学管理者应该立足于校园实情,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实处。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不符合要求,教育管理者一般有普通教师兼任,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弱,导致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班主任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种是由小学教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和教育管理评估存在主观性,会形成评价差异,教师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益意见,从而造成教育管理不全面、不深刻,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提高。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随着治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经营环境日益严峻,我们黄河部门过去的优势有一部分正在变位劣势,而我们的干部职工还没有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与服务意识淡薄,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花钱大手大脚、不讲效益、铺张浪费的现象。内部管理粗放问题仍是影响基层黄河管理部门上水平、上台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在治黄财务工作的实际,从实现创新管理、增收节支、推动治黄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财务管理扎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

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提高治黄经济效益。在治黄工作、工程管理和经济发展中,都要把创新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真正做到“慎重投入、注重产出”。坚决克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粗放、不讲效益的不良倾向。深化细化各项行之有效的节约挖潜活动,形成全局齐抓共管,增收节支的良好局面,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实现增收节支、杜绝浪费,确保治黄事业稳步发展。

二、搞好引黄供水提高经济效益。

搞好引黄供水、提高供水收入是实现黄河经济效益和以水养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途径。加强水资源管理,开拓供水市场已成为东营黄河的`首要任务之一。要实现供水效益的稳步提高,一要增强水商品观念,严格实行“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稳定供水收入;二要强化供水各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水闸良好运行;为确保适时引水创造条件;三要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四要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增加供水收入,努力降低供水成本支出,提高供水经济效益。

三、节约挖潜严格控制成本。

成本是决定治黄事业和治黄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下的一切费用之和。要切实转变观念,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努力减低生产成本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作为治黄工作的主要内容抓紧抓细抓好。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与控制,落实好成本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修费、养护费、材料费、管理费等要严格实行定额管理与控制,并与内部经济责任制挂钩。目前,我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管理粗放问题,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堵塞漏洞,严格实行定额控制,预算控制和有效管理,防止流失,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严格压缩会议费、办公费和非生产性开支。

对车辆费用、电话费、业务招待费等实行重点控制:对于车辆费用,可以实行派车单制度,由办公室根据车辆情况,统一调度,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对于电话费实行定额包干,按月凭话费单据在定额内报销,超支部分由本人自理,当月无话费单据的取消该月定额;对于业务招待费,实行基层单位定额包干,超支由各单位自行解决。机关各部门实行派餐单制度,由办公室根据外来单位与人员情况,核定外来及配餐人员,开出派餐单,由分管领导核定人员和餐费定额并签字后统一安排。在保证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制定好工作措施,精打细算,节约挖潜,严格控制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资金是治黄事业和黄河经济发展的血液,管好用好资金,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全面推行、严格控制财务预算管理,把一切资金与财务收支活动,全部纳入财务统一管理,严格资金审批、报销程序;对工程项目、成本开支实行在线控制、专款专用;实行单位内部资金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切实把资金管理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要逐步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各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各项工作责任制和与管理工作相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要重视内部责任审计工作,加强领导干部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在治黄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事前指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职能,确保治黄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要实现治黄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工程管理上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职工生活逐步改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强化管理、增收节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加强领导,深化管理,在单位内部制定创新管理、增收节支的目标和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职工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创新管理、增收节支的合理化建议。真正把创新管理、增收节支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治黄经济健康、持续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就是实现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治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经营环境日益严峻,我们黄河部门过去的优势有一部分正在变位劣势,而我们的干部职工还没有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与服务意识淡薄,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花钱大手大脚、不讲效益、铺张浪费的现象。内部管理粗放问题仍是影响基层黄河管理部门上水平、上台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在治黄财务工作的实际,从实现科学发展、增收节支、推动治黄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提高治黄经济效益。在治黄工作、工程管理和经济发展中,都要把创新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真正做到“慎重投入、注重产出”。坚决克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粗放、不讲效益的不良倾向。深化细化各项行之有效的'节约挖潜活动,形成全局齐抓共管,增收节支的良好局面,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实现增收节支、杜绝浪费,确保治黄事业稳步发展。

二、搞好引黄供水提高经济效益。

搞好引黄供水、提高供水收入是实现黄河经济效益和以水养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途径。加强水资源管理,开拓供水市场已成为东营黄河的首要任务之一。要实现供水效益的稳步提高,一要增强水商品观念,严格实行“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稳定供水收入;二要强化供水各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水闸良好运行;为确保适时引水创造条件;三要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四要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增加供水收入,努力降低供水成本支出,提高供水经济效益。

节约挖潜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成本是决定治黄事业和治黄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下的一切费用之和。要切实转变观念,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努力减低生产成本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作为治黄工作的主要内容抓紧抓细抓好。要严格预算管理与控制,落实好成本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修费、养护费、材料费、管理费等要严格实行定额管理与控制,并与内部经济责任制挂钩。目前,我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管理粗放问题,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堵塞漏洞,严格实行定额控制,预算控制和有效管理,防止流失,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严格压缩会议费、办公费和非生产性开支。对车辆费用、电话费、业务招待费等实行重点控制:

三是对于业务招待费,实行基层单位定额包干,超支由各单位自行解决。机关各部门实行派餐单制度,由办公室根据外来单位与人员情况,核定外来及配餐人员,开出派餐单,由分管领导核定人员和餐费定额并签字后统一安排。在保证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制定好工作措施,精打细算,节约挖潜,严格控制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资金是治黄事业和黄河经济发展的血液,管好用好资金,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全面推行、严格控制财务预算管理,把一切资金与财务收支活动,全部纳入财务统一管理,严格资金审批、报销程序;对工程项目、成本开支实行在线控制、专款专用;实行单位内部资金统一管理,集中核算,避免多头管理和多头开支,切实把资金管理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要逐步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各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各项工作责任制和与管理工作相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要重视内部责任审计工作,加强领导干部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在治黄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事前指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职能,确保治黄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要实现治黄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工程管理上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职工生活逐步改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创新管理、增收节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加强领导,深化管理,在单位内部制定创新管理、增收节支的目标和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职工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创新管理、增收节支的合理化建议。真正把科学发展、创新管理、增收节支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治黄经济健康、持续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七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配套示范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工作,确保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给农户。同时,在农忙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做好现场操作示范,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

2.2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

为满足农机推广实际需求,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法规条例,为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为此,作为基层农机推广的我们,要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切合实际地做好调研,围绕着农作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做好推广工作,引导农户自发的去接受新机具。

2.3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

不断规范农机推广程序,本着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而后到现场示范,确保切实符合地方作业条件,满足节本增效的要求后,方可批量安排推广,尽可能避免盲目推广造成的经济损失。

2.4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

借助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的时机,尽可能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民购机方面给予了补贴,也使得农民提高了购买农机的欲望,并且要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传送给农民,为其生产过程里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支持农民进行跨区域作业,提高收入,令更多的农户发掘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形成的经济效益,进而能够大力扩大推广范围。

2.5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宣传工作对于农机推广工作有着较强的意义,实际来讲,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不仅要向领导报告增产状况以及获得的社会效益,来吸引领导的关注,还要让群众提高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识,通过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宣传形式。

2.6做好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

农机推广人员负责具体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视其业务培训,帮助其更准确地了解农机推广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将大大提升农机推广的效率。

3总结。

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加快普及农机使用的广度,是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普遍存在的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大大影响到农机推广的实际效率。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升农机推广效率,我们必须要系统全面的思考这些问题。最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同时,颁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其次,推广部门要做出样子,积极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做好现场示范工作,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任何农机具的推广,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确保推广的农机具切实符合本地农作要求。最后,作为义务推广人员,要思进取、图发展,积极争取各项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鑫,石桂平.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3s):126.

[2]赵互全,杨东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45.

[3]杜丽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南方农机,2017,(24):75.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八

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建设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室已是大势所趋。文章首先阐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接着从观念意识上、时间空间上、实验内容上、实验室的管理和师资人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我国环境治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增长趋势,对于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市场的竞争。

环境科学是汇集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又结合系统学、信息学、法学、人文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环境科学也是一个理论性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和一些基本技能。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结合我院现有的实际条件,建设环境科学开发式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实验室是高校完成实验教学及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开发式实验教学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科技人才的重任。它的实验技术水平与管理开放程度从一个侧面标志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它是大学的基础建设。加强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工作是符合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教学实验室工作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开放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是大学本科教学上水平的重要标志,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各地区、各高校情况不同,开放实验室工作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实验室工作地位认识不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落实;经费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实验室,尤其是基础教学实验室环境设施不合要求,仪器设备数量种类缺乏,陈旧;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认为实验室开放只是时间和设备概念上的开放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1必须首先在观念意识上开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实验室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可以授人以知识,而在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室的这种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它还能影响人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可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以理解、感觉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课堂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意识,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1)改变以灌输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原则。

2)改变在实验室以教师为主人,以“教”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树立“教”和“学”并重的原则,“教”应向“学”全面开放。

3)教学验室的开放不仅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而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它应以精心设计的课题、优秀的管理、良好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实验研究基金鼓励和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抓住高校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对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变分散、单一的实验室为集中、复合型的中心实验室。开放教学实验室,打破地域界限、学校院系界限,改变各自为政局面,共同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学校实验室要向校内外开放,为学生提供各类基础教学实验室,解决其因空间条件限制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应对教学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实验室经费、物资、设备使用上,由实验室主任统一掌握调度。

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年进行岗位考核,并和岗位津贴挂钩。对开放教学实验室工作,学校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专门设立开放教学实验室补助费,对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从事开放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所付出的劳动给于尊重和承认,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保护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从人员、计划、仪器设备、经费实行一条龙管理,合理安排使用仪器设备和实验室,避免多个实验同时使用某台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实验场所相对扩大,同时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办学经费分配上逐渐加大向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倾斜的力度。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专门调拔专项经费新建了2万平方米基础教学实验大楼,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使基础教学实验室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要尽可能延长教学实验室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可实行24小时全天开放,鼓励和支持教学实验室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以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

3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重要保障。

3.1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开放实验。

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实验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层次。主要对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利用双休日开放。第二层次为综合教学实验层次。对高年级学生开放,主要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所使用仪器全天候开放,每个学生上机前需经考核获上机证,方可上机操作使用。第三层次为研究式实验层次。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对部分优秀生进入导师实验室,让这些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工作,学生可不受教材内容模式的限制,自由地去设计实验和实现自己的构思,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尽量以启发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按三个层次开放教学实验室,并将有关实验内容综合到各层次实验教学中,逐步提高了学生操作规范与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要求。

3.2加强对开放实验室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

(1)按照实验大纲和实验进度,分段列出实验。有些实验内容比课堂实验要求高,操作要求也高;有些与课堂内容接近,但又不是简单重复,以供不同需要学生选择。

(2)将一些经典实验安排成探索性实验。如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要求学生不同外缘物质,及不同浓度的外缘物质对酶活的影响,要求学生探索试剂用量,以取得最佳实验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

(3)让学生自带课题。比如有的学生从家乡带水来作水质分析等。

(4)增加综合性新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验题目取材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学生要运用几门课的综合知识才能完成,这样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加强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1)开放教学实验室根据学生水平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开放内容包括补做实验和增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学生自拟实验等。

2)开放形式可采取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即由实验室固定开放时间,进行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或有关自选实验小课题。预约开放即由学生预先向实验室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讲明要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一星期,可向实验室预约登记所做实验项目,以便实验室做好各种条件准备。自拟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预先做好方案给指导老师审阅,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器材等条件,安排开放时间。

3)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实验内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配派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4)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须做好有关准备,查阅有关实验内容资料,并制定实验实施方案。

5)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

5实验师资人员的开放管理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

教学实验室建设要有一批教学学术骨干带头人,同时也要有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师资队伍。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包括实验课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学实验室开放需要做好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在这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是开展创新教育成功的保障。由于长期轻视实验教学,缺乏对实验师资队伍的长远规划,高水平的实验师资留不住、调不进,造成高校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状况。因此要搞好教学实验室开放,就要把封闭单一的集中指令性的实验师资管理体制转换为开放的、动态的、计划管理与自动调节相结合的实验师资管理机制。实验师资队伍不能仅限于在本圈子范围内调整、充实,要向校内外开放、要服从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形成大家推荐、培养、评价和造就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采用专兼结合、特别是兼职人员,不一定明确编制性质,对硕士以上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可以充实实验教学工作,工作若干年也可再流动,使实验师资队伍保持开放性、动态性、使实验教学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

总之,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从观念意识上、时间空间上、实验内容上、实验室的管理和师资人员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机推广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布局。因此,农机推广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莲都区农机推广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关键词:丽水市莲都区;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依山傍水,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区区域面积1502.10km2,耕地面积11150.8hm2,人均耕地面积0.03hm2。莲都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农业拥有五大传统产业:蔬菜、水果、畜牧、茶叶以及食用菌。自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莲都区在结合该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下,积极进行农机推广,对该地区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了追加补贴,形成了中央、省级、市级、区级为一体的四级联动补贴机制。截止到2016年,莲都区共计补贴农机购置1572.04万元,共对7703台农机机具实施了补贴,收益农户达到8887户。

1莲都区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推广经费不足制约农机推广进程。

虽然莲都区形成了四级联动补贴机制,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农机推广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项目申报得不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得莲都区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各级农机推广机构为了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农机推广工作,只有根据现有资源进行简易的推广,没有科技、现代化技术的指导,导致农机推广效益逐年降低。效益的降低就导致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购买难度增加,在农机推广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而也就无法将前沿技术传播到农户中去,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机推广进程滞后。

1.2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共同制约农机推广。

莲都区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区土地面积1502.10km2,其中山区占28.52%,丘陵占45.18%,平原仅占26.3%。莲都区耕地主要分布在碧湖平原和老竹丽新盆地,别的乡镇分布较为分散。这样的地形地貌就使得莲都区的大型农机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由于莲都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完善,家庭经营为主要方式,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没有形成集约化管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机操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

1.3农机推广体系不完善。

尽管当前莲都区在农机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但是却并没有将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出去,使得农业经营人员没有意识到机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总之,在研究出新的技术后,莲都区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推广体系来推广给农业生产者,使得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严重阻碍了农机机械技术的推广。

2莲都区农机推广工作的改进策略。

2.1实现经费多元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农机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莲都区在今后的农机推广工作中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增强与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在依靠国家下发的财政补贴基础上,还要实现经费的多元化发展,以自给自足为最终发展方向[1]。对此,莲都区的农机推广工作可以从自身做起,将莲都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机技术与农机推广的融合发展。比如,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农机大户、农户共同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机服务社,由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指导、经费和政策支持,让农户参与到实体经营中去,将生产效益与国家经费有效融合起来,实现推广经费筹集渠道的多元化。

莲都区的农机合作社虽然在规模上不大,但是其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能解决周边部分农机作业服务的要求。在今后的农机推广工作中可以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功效的发挥和利用。农机合作社具有很强的驾驭农业机械、接受新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能力[2]。对此,莲都区可以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对该地区农机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订单作业。此外,还应当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中介等组织的培育发展[3],对有特色的农机合作社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功效,推动莲都区农机发展百花齐放。

2.3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水平。

提高莲都区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支持和指导。因此,要加大对莲都区农机推广队伍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培养农机推广专业人员,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莲都区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2)定期开展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座谈、经验分享、网络教学和到大专院校培训等形式,促进农机推广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水平[4]。

3结束语。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推动下,莲都区作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农机推广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对日益变化的农机技术的需求。因此,莲都区要正视当前在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陈出新,抓住改革的机遇,切实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十

1.在申请大公司的职位时,一定要在简历最醒目处,明确表述清楚自己希望工作的“目标城市”、“目标部门”以及“目标岗位”。

2.在分析了招聘职位的要求后,明确分析自己是否具备该职位所必须的各项能力。并紧紧依据职位的'要求,来给出你认为自己称职的几点理由。

3.你所参加的实践、项目以及自己写的论文等不要全部写出来,只需描述与应聘职位要求所相关的经验、经历就可以了。

4.如果用人单位收非电子版本简历的话,应聘者最好提供中文、英文简历各一份。如果是在线给用人单位发送简历的话,一般无法提供完整的英文简历。遇到这种情况,应聘者也不要急,只需要按照在线要求一一填写就行了。因为,大的外资公司,初步的简历筛选一般只由中方员工完成,当通知面试时再带去一份英文的简历就可以了,而且一般公司的外方管理者从第一轮面试时才参与人才的选拔工作。

5.一份“一目了然”的简历,一定是把应聘者的最大特点放在简历的前面突出的位置,千万不要让筛选简历的人,从你的简历里挑选、寻找。这样的简历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6.填写学历时,切记要把最高学历放在最前面,用倒叙的手法来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十一

(一)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发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离不开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开放和动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不同层次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配合和补充,使其在知识系统中能够更限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知识结构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从而能够做某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不断的'吸纳,吸取其精华部分。作为知识结构,当理论和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时,其也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这样才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为领导者自身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的战略思维体系。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其中战略性思维体系作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领导来讲,其战略思维是否成熟,直接对其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发展的全局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带来较大的影响。领导者有了系统思维,才能放眼整体,总揽全局,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规律。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领导者才能够勇于破旧立新,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条的局限,不断提出新思想,创造出新理论,制定出新战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

(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

在科学领导能力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这两点作为重要的支撑而服务于领导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在具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后,才能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确保领导的科学性。这两点是实现科学领导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领导艺术主要包括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开会艺术等网。只有具备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的领导,才可能成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

(四)先进的领导伦理。

先进的领导伦理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领导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领导者,其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选择发展问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这都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来会遇到的问题,如果领导者个人方面则会遇到权力观和政绩观的选择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选择时,领导者则需要拥有先进的领导伦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选择出现偏差。因此,要实现科学领导,就必须培育先进的领导伦理并充分发挥它对领导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结束语。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由知识结构、思维体系、领导艺术及领导伦理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其属于一种合力,而且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具有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的特点。在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需要以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以后思维体系作为什核心,在领导艺术作用下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聚集力量,并以领导伦理作为发展的标尺,从而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有道德伦理标准对其进行约束,确保领导行为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十二

(一)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引导主流文化传播。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要求社会确立优秀的主流文化,同时对优秀的传统话进行有效传承、改革与创新。毫无疑问,社会是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环境对现代社会人民的社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是社会环境中人与物的延伸,是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交替影响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中国梦”新的理念与正能量驱动社会人民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社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环境新的信息辨识与信息选择能力,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功能机制与交流技巧,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营造有利于社会人民思想成长、综合素质提升的新媒体环境。“中国梦”新的思想理念为教育者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辨识、选择正面的新媒体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撑,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全面调动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主动性,开发新媒体环境的教育价值,基于新媒体环境拓展社会管理的育人功能,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同时,根据社会人民的思想动态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建立融合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社会思想、知识性以及服务性与一体的网站,强化新媒体环境培育社会人民的重要影响力,研究社会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实现师生之间的.网上与网下互动,确立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探寻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全面、科学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作用机制与实现方式,立足新媒体平台与社会管理实践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转化,进一步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全面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二、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路径。

中国国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的载体选择是国防教育内容的承载形式,国防教育要素的联系纽带,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实践中应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全面发挥教育载体的长效功能。国防教育主要核心是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理念。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保证,国防教育对国家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亟须努力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观念,全面建设、巩固与发展中国的国防力量。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支柱,培育与中国梦相契合的国防教育观念首要普及、强化的国防教育,训练群体国防知识与技能,强化执行国防义务的能力与意识;其次要科学把握形势发展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传承国防文化,创新国防教育方式,以全国为传播载体,将国防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人民的思维与生活之中。中国国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念,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世界,开阔视野,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理念,有机统一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单一性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尊重新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中国国防文化的凝练与培育工程需要以民族文化为建设载体,将民族文化作为中国国防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强化社会人民的民族认同理念,促使社会各层群体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与观念。

(二)基于国防教育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中国国防教育载体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中国国防教育整个过程开展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国防教育载体具备承载性、目的性、系统性、相对性及规范性五大特性,研究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第一,基于国防教育载体,整合价值观教育。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面对中国社会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观念教育、近代史教育、国防义务意识教育。中国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着眼于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前沿,汲取世界优秀科学文化理念,传承中华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稳定力为实施目标,以正确精神文明理念引导社会,进而全面拓展中国国防教育文化,实现中国教育载体的社会价值。第二,强化社会国防文化培育。中国国防教育是社会建设与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国防文化教育培养要紧贴时代主题,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整合社会相关力量,从军事干部的思想抓起,提升军事干部的思想意识与综合能力,全面发挥领导干部的正面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国防教育工作,强化社会的国防观念与忧患意识。国防文化培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为实践执行过程的结合,思想理论培育要使社会具备国防建设的基本知识,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与专业技能,具备一个正确的内在动机与态度;在实践执行的过程中,要求社会遵守国防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人文理念与思想道德的培养,总结相应的经验与教训,并反馈至相关的国防文化建设项目之中,创新中国国防教育实施途径。第三,融合国防教育与国内培育目标要求,提高中国对国防教育载体的认知水平。对中国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军人的精神风貌为载体,创新爱国主义内容,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国防教育过程中,要透过国防教育载体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国防文化,全面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激发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社会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建立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将国内的理想与目标转化为国防建设的驱动力。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结束语。

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场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而发生转变。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是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力。实践中,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社会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管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调控机制,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篇十三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广泛参与科研实践,特别是农机化学科,必须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农机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农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通过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亲自进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从而使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独特,使教学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5-6]。根据笔者的询问,农机化工科学生对教材上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参加农机科研实践,在长期的农机科研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实例和感悟,可以藉由课堂传达至学生,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4结论。

农业机械化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农机化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农业高校的使命,而农机化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学生只有经过深入的科研实践,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挖掘农机化知识蕴藏在深处的东西,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大量的科研案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科研的主动性相结合,处理好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农机化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其重要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