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汇总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09 20:09:31    小编:ZTFB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论文汇总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汇总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20:09:31 |
  • ZTFB |
  • 7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思考能力,促使自我进步。如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技巧和方法,希望能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一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者,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景界,身临其景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

我都会陶醉其中。

3.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

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学生们眼眶里噙满了眼泪,伴随着一片呜咽声。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二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教学不仅仅帮助了学生形成知识和改变行为,而且每时每刻要创造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主动参与的学生能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畅通的,而被动的学生都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很难有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维动向,特别是欲言又止的学生,也许是对老师有畏惧感,也许是怕同学笑话,当我们发现这类现象,我们教师把握好机会,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许他的发言不够精彩,不够完整,也许他的思路偏向,但只要他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当他受到表扬时,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同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这样就会改变他的学习态度,为“我能行”而自豪,下次他就不会再被动、不再畏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进而形成内在学习动机。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兴趣的诱发与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去挖掘教材趣味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就有良好的情绪去学习自己乐意学习的东西,只有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例如:教学“秒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数数看,10秒钟能走几步,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能拍多少下皮球,跑50米需要多少秒等等,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活动,轻松愉快学习,又达到教学目的。又如:在教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平行四边形变形后,可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2、拉成什么形状面积最大?为什么?这样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一种非求不可的意念,当学生的看法不一引起争议,这时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去操作,量出它们的底和高,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可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分一分”时,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是上课时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位。光靠讲解是无味的,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乐。如:在教学“分苹果”时,没有实物可以操作,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动画,屏幕上的显示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题意,先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电脑演示。

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正确分法。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掌握好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三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单一方式讲解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得全面发展,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的局面。新型的教学授课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学习主动性不断发挥,塑造正确的价值情感,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得创造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可以帮住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得创造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合理地学习体系。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简单分析。

1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是在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上的实现的,在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教师要融入对学生得情感态度培育,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热情,完善自身的'语言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得情感态度目标,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创设一种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目标,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得学习水平制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得学习变得更加自信。教师可以从学生得生活实践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话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语言知识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融入小故事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篇章段落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引用一些歌曲,导入教学情境,奠定本节课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得思维可以快速集中起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我亲爱的祖国》中时,学习本节内容可以先为学生导入歌曲,让学生在听觉的享受中,感悟到祖国美丽山河的景色,然后展开知识性教学,更加容易引发学生得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遇,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快乐。贯彻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要想发挥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教师随时贯彻对学生得情感态度教育,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多渠道的实际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得情感。情感教学应当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统筹的观念,更加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最熟知的内容出发,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语文学科特点,把握住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例如,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在教导学生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时,也要学会分析比较与我国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过度的崇洋媚外,也不过度的摒弃外国文化,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加强对世界的认知,学会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适当的延伸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丰富语文学习过程,塑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也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得认知水平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得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开发学生得智力,促进学生得健康成长。

3倡导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协作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情感态度,就要善于将学生放置在一个小集体中,不断丰富学生得学习过程,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新课标提出了小组合作式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一个小组内部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小组内的帮助,取得进步,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得学习水平,提升了学生参与意识。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注意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既可以发挥小组内部的优势,又可以促进小组内每一位学生得成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既可以让教师快速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在对学生写作素材搜集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实践探索,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引导教育,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各自分工合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小组内部分享、沟通、交流,让个人的想法最大化体现,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一定的教学评价,学生往往在小组内共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针对反应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重难点内容。提高语文知识学习效率,形成科学、完整的学习体系,促进语文水平的提升。

4结语。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就要从学生的实践生活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兴趣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一点一滴中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3]王宗琼.简论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7).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际应用新课标的要求,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呢?下面浅谈几点自身的实践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就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使用青岛版实验教科书,学生们能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由解决显示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学习框架。课题中的素材很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或能从实际中找到例子,或能从课堂上实际操作。例如在学习分类是,根据教学需要,我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整天背着书包来上学,我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里装了些什么?学生把书包里的所有东西都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我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找出指定的物品,孩子们即使忙的不可开交,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时向学生讲述分类的必要和方法,学生随之而来的学习情感即刻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了愉悦的情感。

此外,在课堂上创设操作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数学活动时刻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我体会到,把学生导入未知领域后,适当设计操作情境,也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知识,了解新知。例如,在讲“认识图形”时,课前我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长方体粉笔盒和一个正方体粉笔盒,手里拿着一个口杯走进教室。“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用疑惑不解的眼光看着我,“你们有话对老师说吗?”“你怎么拿着杯子上课?”“老师你的杯子还有喇叭花呢!”我说“老师的杯子好看吗?你愿意摸一摸吗?”学生立刻兴奋起来,都来触摸。然后我又让大家交流感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轻而易举地概括了像水杯这样形状的圆柱体的特征,导入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四种不同的形体。学生们又用身边的类似物品(书本、粉笔盒、圆珠笔芯等)拼搭物体,学生在自觉参与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也被启发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在不自觉中溶于课堂之中。

二、质疑问难,锻炼意志。

法国著名教育家费雷内指出:“儿童是人,而且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他们也同成人一样,也在进行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师者应信任他们,给每个学生实践的权利,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心理动力,增强自尊心,从而使其获取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鉴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我让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然后各抒己见。合作交流克服质疑。我发现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然后设立疑难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经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三、注重评价,增强自信。

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即使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经验、能力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一个班级的学生难免会有高、中、低之差,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的差异,调动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因此在课堂上要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各种评价,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不仅利用正面语言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还运用丰富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红纸剪出一面面红旗发给活动获胜组员;用“智多星”奖励特别突出的优等生;在作业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一个笑脸等等。对于较差的学生课堂上留出稍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鼓励引导他们正确发言,课下找个“小小辅导员”进行“手拉手”活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在竞争中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从而也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看来创设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尤其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给学生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让他们愿意接近数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能提高情感态度。由此看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五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途径,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外活动、引入地理历史资料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哪些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学生的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可见初中地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音乐、视频、插入美丽的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环境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仅仅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者课的结束。例如,在《巴西》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讨论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话题后,我用绿色大树的图案作为背景,同时写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这一句歌词时,教师适时讲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要保护热带雨林,保护地球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克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也就开始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巨变时期,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对父母、师长以及周围的事物表现出不驯服,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辩论活动,积极性很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就“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应该和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这一方面和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到。例如,在《聚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本课,在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概括,分析丽江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去丽江古城去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不保护像丽江古城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知形成整体的认识。课外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课外阅读、观看地理音像、组织地理参观、制作地理专题报告会、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许可范围内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引入地理历史资料。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实,提起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作用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是历史,历史包含着人类社会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学习历史能使我们了解过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美国》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中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介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落实初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是本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志洪。“日本”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3)。

[2]朱庆松。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g].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5)。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六

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对新教材教师用书的阅读理解,我注意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特别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师用书的每一册都把本册的教学目标定位到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领域”、“数学思考领域”、“解决问题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每一个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中,也特别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对这一目标的实践中,如果过于重视这一目标同,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既然不能完全量化,教师辛勤的成果就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因而常常会说起它重要而做起来不要。我个人认为,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和实践,正是对我们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严峻考验。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具有达成周期比较长,需要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并在体验的基础上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特征,因此,其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

渗透性是指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在教材中,比如,专门教学生怎样才能“想知道,爱提问”,或者怎样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是把这些内容标准不断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内容中,用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体验与感悟。比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的照片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画一幅想象画可以让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探究中应该怎样去做。

渐进性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达成过程的有序性。

由于它是一个积累与渐变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必须体现这一特征,从形式上看每一项内容标准可能会渗透在不同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中,而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互不相关,是间断的;但从内容标准本身由初次出现到逐步积累,进而达到一定程度升华的安排顺序看,它又表现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应按照这一原则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

整体性是指对一套教材来说,其最终对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简单苛求每一册教材都有完整的整体性体现,也不要轻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按年级划分成再细的教程标准,否则容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异化了它们的本意。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注意。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在教材中体现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主要依靠活动教学法,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做做、画画、玩玩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学生当时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中,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的'。

而好的活动设计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落实的前提。这里所谓好的标准主要是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各项具体内容标准,它们之间在内涵上是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出现活动与内容标准之间的脱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往往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载体,是渗透在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的落实过程之中的。教学中设计活动时往往会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中心安排活动,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每项活动设计完成时,都应该做一次检核,考察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相关性。好的活动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投入程度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的,这些标准也应该作为评价活动设计内容效度的指标列入评价方案之中。

活动教学的过程评价主要靠教师的现场观察与判断,尤其是对学生参与程度、兴趣激发、有否体验和是否感悟的观察与判断。一项有效的活动设计好了,教师在实施中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按步骤组织好活动,关注知识技能内容标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巡视与观察,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各种有效的指导,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中去,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具有机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情感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智力,达到教学中的认识目的,必须从加强情感教学入手。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七

新课程实施已三年,新课程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在新课的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价值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有所重视,但在上习题课时许多教师没有引起重视,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习题课中没有体现与落实.还是传统的.知识技能为主,强调应试.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本文提出在习题课中如何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方法.

作者:胡小呀作者单位:浙江永嘉碧莲镇中学,浙江,温州,325116刊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enterpris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2关键词:新课程习题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八

论文导读:本文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介绍了珠心算独特的品质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珠心算与学科结合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案的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珠心算是以新颖多变的具体形象的算珠为形象的特点,珠心算学习过程不仅仅促进了儿童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品质的提升,更凸显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优势。

一、珠心算研究概述。

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盘珠映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以珠象运动进行计算的一种计算技能,是珠算的高级形式,是“珠算”与“心算”结合的产物。珠算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并逐渐发扬光大,对我国经济与历史发展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了珠心算的作用。研究表明,珠心算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将珠心算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珠心算的特点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珠心算这一祖国的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课程标准结合,亦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一)珠心算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论文,应该不仅仅是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新课改中的情感指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教育应注重两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情感性论文下载。因为珠心算在信息的存储、传输方面有独特之处,能够使输入、输出一体化。它的存储量和计算机虽计算并显示出计算的结果,这就是珠心算中珠动数出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计算器所不具有的,也是其他计算工具无法比拟的,可以看出,珠心算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珠心算灵活多变的教法与本身的新颖多变的具体形象算术特点对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珠心算学习中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兴趣浓厚,练习内容丰富,有实拨、空拨、看拨、想拨,有听珠算、看珠算、听心算、笔算等,课堂气氛活跃,既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同时会反馈给珠心算的学习中,影响着学生对珠心算机能的学习。

(二)珠心算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态度。

态度是主体对客体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新课程中指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算盘既是教具、学具,也是玩具,儿童用手指拨动算珠,感觉光滑沁凉,算珠碰撞发出的`响声十分清脆,感觉特别舒服,珠动数出、珠动数变,不仅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在培养儿童自信心、学习态度等态度方面,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学生在认真的完成每一组计算过程中,由于眼看算珠、耳听数、脑想过程、口读得数、手写答案小学数学论文,这些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互动,大脑一直是按所接受的数字信息译成算珠后,进行有规律的跳跃,最后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当得到赞扬等鼓励后,儿童的心理不免会产生满足、喜悦直至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当儿童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时,就会产生一种重新计算的愿望,从成功中得到一种想要积极探索答案的科学态度,通过与同学交流或者请教教师等手段,从而逐步相信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地去学习一个又一个新知识。这是传统数学教学无法比拟的。

(三)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观点,指个体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新课程中的“价值观”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面对多元文化生态和多元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算盘能为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架设桥梁,珠心算学习促进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珠心算学习有它独特之处,长长的一串数要在较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努力,需要顽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需要自觉主动、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就潜移默化地竖立起来了论文下载。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融入珠心算的多通道学习来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设置讨论组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算”与“心”结合,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以及内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形资源的获取融合在一起。

其次,注重教师自身的品质言传身教的作用。虽然珠心算的特性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小学数学论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源源不断的传递着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等,这是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一位品德高尚的教室可以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好奇心及兴趣。

再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李秀艳采用基本认知测验、erp技术、脑成像和脑涨落图技术对珠心算进行研究发现,珠心算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品质,能增强计算能力。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多感官注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因此,珠心算教学对学生多元化智力发展有加速作用。

总之,珠心算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我们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把人才成熟年龄提前的价值是巨大的,而珠心算教学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有益于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谈珠心算教学中学习心态的研究[j].珠算与珠心算,,3.

[2]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9.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九

在自然(科学)课中,“讨而不论”、“言而不发”、“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捂鼻子、躲闪”、“大呼小叫”、“哄堂大笑”等现象时常发生,屡见不鲜。而看录相片美国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消化器官时,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合作,发言大胆,谈个人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显得井井有条。并没有沉默不语、胆怯、大呼小叫、捂鼻子、躲闪、作呕等现象。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就连教师做到这点都不容易,别说学生了。这使我们不禁赞叹人家的科学教育搞的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得好。他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孩子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所在,是亟待加强的。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成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四方面。引用郝京华教授的一句话:“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足见它的重要性。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具体怎样做,来培养孩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除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开展“科学家世界”故事阅读活动。

在我们这里,科学课开展一段时间来,我们坚持一周开展1-2次讲故事活动,讲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课下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查找着方面的资料,并阅读、搜集和整理,课上带来把精彩部分讲给同学们听。听完后还常常会有: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读了它,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项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崇尚科学、尊重事实、敬佩科学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科学品质。不但保持和发展了科学兴趣,还养成了善于搜集整理信息的好习惯。在我们的科学家世界里,孩子们读到了比尔。盖次的童年,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认识了“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是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一切为了祖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从小就聪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还有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做出了巨大贡献、拒绝高官厚禄的邓稼先、为我国航天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宁死也要回国的钱学森……这些故事使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洗礼。

二、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提科学问题活动。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紧紧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我们的科学教材中也不难发现,问题贯穿始终。从每个活动的开始针对现象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到活动结束时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或探究过程中又产生的新问题,无一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兴趣又是情感教育的体现。

针对此,组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把想知道的问题提出并记录下来,不仅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保持和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除了在课堂中有提问题环节,我们每周还开展一次提生活中的问题竞赛活动,比看谁提得好提得多。比如,关于电视,你想知道什么?关于电脑,你想知道什么?还有不定义提问题活动。往往孩子们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几十条,到达上百条。问题源于生活,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学生不难体会生活就在身边,并不遥远和神秘。教学一段时间以来,当我再问他们觉得科学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科学是乐趣、科学是生活、科学是探索、科学是自然、可是人生……多么有哲理啊!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个性见解,表达个人想法。

冀教版科学《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有一个寻找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的活动,在小组的汇报报告中有个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中心花园,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摸的方法,找到了蜗牛、蚯蚓、蚂蚁、凤仙花、月季、菊花。还发现了有趣事情:一只蚊子正在吸张超同学的血(张超,他们同组的)。有的小组说我们看到蚯蚓身子正在一拱一拱地松土.有的小组说看到了很多蜗牛,排着队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蜗牛啊?(那天下起小雨,的确有排队的蜗牛。)还有小组说看到蚂蚁在洞口堆土。对于这些真实的观察、有个性的表达,我给予了鼓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要尊重事实、观察细致、表达个性想法。一点一滴,无一不是科学情感与态度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探究活动中,在科学知识获取过程中,靠点滴长期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还要靠长期地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还比如科技节活动、科普阅读活动、动植物奇闻、有趣发现、科学快艇等活动来辅助达成这一核心目标。

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论文通用篇十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时还可以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解决生活问题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十分熟悉、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释的问题,让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生探究和主动寻求答案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提出“人不吃早餐为什么会有头晕现象?”“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等问题,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关注健康的意识;让学生用“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释“滴血认亲是否科学?”“如何鉴定车祸和严重烧伤死者的身份?”等问题,加深对遗传方式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初二“用药与急救”的内容,知识性、能力性目标不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家庭健康,设计家庭小药箱”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医药、卫生知识得到应用,并且通过询问家人的健康现状去关心家人,以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该活动还有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医以治病救人的理想。

2.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应符合时代要求,对学生实施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符合时代特色。如:对太空育种知识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肾脏”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联系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母亲捐肾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环境污染”一课中,引入关于“大米镉超标”新闻的讨论,能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与关注,使学生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等。

1.研究内容有的研究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的可围绕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中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类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可采用调查、实验、资料查阅与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全班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课外研究;也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开展课外研究。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调查法:是指与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交谈来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如“输血与血型”、“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传染病及预防”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用到调查法。资料查阅与分析法:是指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都需要用到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或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考察。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用到实地考察法。

3.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获得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认同(反应)水平是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为了丰富学生的经历与感受并将其提升到认同水平,教师要组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交流活动。“放”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或“边缘人”,恰恰相反,由于开放催生出了许多“生成性资源”,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必须以课前预设为基础,有效地整合、提升众多的“生成性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能进能退,收放有致”。教师的“退”可以给学生让出更多的探讨空间:一是给学生以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辨析;二是给学生以自我答疑的机会,让学生在“小先生”的角色中、在对与错的碰撞中培养缜密的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在台上台下学生相互补充、勇于质疑和阐述己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内化(领悟)水平是指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将自己的观点、信念、行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本着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