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论文(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58:26 |
- ZTFB |
- 9页
总结是进步的基础,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利器。在总结中,应该有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规划。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作为思路与参考。
行政伦理论文篇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政伦理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行政伦理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学者们主要就行政伦理的涵义、意义以及在我国的建构和运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本文试就其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进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刊名:理论前沿pkucssci英文刊名:theoryfront年,卷(期):“”(7)分类号:b822.9关键词: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行政伦理建设
行政伦理论文篇二
高校要保证实时性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文件精神纲要,快速创建完善化的档案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为日后档案系统化控制和应用,提供保障。第一,高校务必要快速树立起严格的档案管理校长负责机制,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校长承担起档案管理的最高职责基础上,更加科学人性化地组织档案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等建设工作,进一步形成健全形态的档案管理网络结构。第二,高校在正式安排档案管理活动环节中,要自觉树立和沿用分级分层和定岗定责的机制,保证其间可以明确认证各个机构的管理职能和职责关系,进一步规划实施适合本院校的管理方案,避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支持方面重复出现纰漏状况。
2.3基于高校文化加快高校档案管理改革发展进程。
须知档案管理工作和高校文化体系有着极为缜密的关联,所以,高校领导要竭尽全力借助文化建设途径,更好地强化内部档案管理改革与发展实效。如可以考虑在完善高校文化体系的同时,全面开发和应用不同类型的校园历史文化,并组织专门学术团队加以调查、分析,令校园过往一系列优良文化传统得以长久传承。如此一来,就必须要保证充分解读高校既有的各类档案信息,即在保证令愈来愈多的师生、管理人员关注到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之后,逐步加大对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高校领导要更加关注于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说现阶段当中还遗留各式各样的失范问题,不过只要我们保证快速挖掘症结所在、加大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并及时规划出富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就势必会扭转局势。长期下去,令我国各类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变得更加理想化,顺势赋予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促进各类专业人才素质的飞升。
参考文献:
行政伦理论文篇三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行政伦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公务人员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的重要条件是具有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要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政府良好的诚信形象,也将促进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信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具有较高行政伦理水平的政府体现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它要求政府是一个公正、透明、法治、责任、廉洁的政府并体现出平等、正义等进步价值。政府守信、公正、公平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依法行政。只有政府信守“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承诺与行政理念,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最高权威,才能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广大国家公务员的道德风貌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他们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道德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而且,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也正初步形成。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基层行政伦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信用缺失。一是行政规则随意多变。决策过程不民主和不科学将导致政策的不切实际、互相冲突、变化多端,使行政相对人无所适从。二是行政行为公信力受质疑。行政机关不能及时有效公开行政规则以及其他理应公开的社会公共资信。社会实际存在的信息与公众能够得到的信息不对称,其后果只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以上这些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本质是行政权力主体放弃或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
2、服务意识淡泊。部分政府机关“坐、等、看”思想观念尚未根本扭转,服务对象不清,主动服务意识淡薄,对服务行政[抱冷漠和消极的态度,这就颠倒了公共行政的目的与手段,背离了公共行政的宗旨。市场经济使传统的行政伦理体系受到了冲击,传统的道德说教连同计划经济体系一同淡化,许多政府部门责任意识缺失,公仆意识淡薄,,严重腐蚀了行政权力。
3、本位主义比较明显。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公务员在社会比较中出现了较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失落感,于是,在本团体与其他团体、与国家利益的分界处,极力地维护本团体利益,有的甚至利用本单位的职能权力去谋取小团体利益,损害国家和其他团体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共行政的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削弱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力量,危及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的政治稳定,损害了民族精神、向上信念和凝聚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使行政伦理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行政主体的伦理教育。行政伦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行政伦理教化和行政伦理养成,以内化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人格,实为治本之策。首先,行政伦理教育、培训法制化。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和培训。在方式上应该灵活多样,脱产和在职相结合,定期和临时相协调。其次,借助榜样示范,选取符合政府需要的价值观。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要向榜样看齐学习,强化正面典型的示范诱导作用。再次,重视思想教育,将传统与当代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使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行政道德重建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强化社会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营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限制和约束个别的伦理失范行为,督促政府重诺、守诺,取信于民。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促进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使各项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
3、创新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政府官员或政府公务人员等行政主体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人群关系及价值观念。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进步,将促进行政伦理观念的变革,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健康地进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应强化国家公务员是普通公民的正确观念;在管理文化上,公务员要养成民智集中者的行为习惯;在文化心理上,培育公务员是普通劳动者的健康心态。
4、加强行政伦理法律建设。进行道德立法和道德制度化建设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外在保障。在鼓励公务员的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强化道德他律性,把褒扬和惩治结合起来,让守德者获福,败德者获罪,切实保证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需要行政伦理的支撑,我们要发挥优良的行政伦理优良传统,改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行政伦理观念,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娅,论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
[2]、王文科,公共行政的公共利益追求及其伦理诠释,《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1)。
[3]、林炳淦,基层政府行政能力的伦理价值,《福州党校学报》,,(6)。
行政伦理论文篇四
本文概述了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了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加强行政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强调行政伦理立法;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建立公众评价互动机制。
行政伦理不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人员是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维护者,他需要运用其手中所执掌的公共权力去执行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责,他在要求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时,首先要自己拥有一种为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具体的行为中贯彻克己利人的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大量常见的是行政主体无视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利用公共权力来满足私利,损害公共利益,这种个体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广泛存在,而且屡禁不止。本文试从行政伦理失范入手,探讨一下当前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问题。
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践中,虽然有很多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这样默默奉献,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干部好公仆,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这些优秀的干部占干部队伍的总数依然较少。在实践中,一些领导者采取的管理方式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过分依赖自觉、自查、自纠等方式。这些做法尽管有其实践合理性,并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当下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并不能真正使官员真正提升伦理境界,有些官员将这些自律运动当作程序式的“钟摆运动”,认为其仅仅只是走个过场,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心对于提高伦理素养的冷漠。长久以来,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偏重于传统的伦理宣教,过于相信人的“自律”意识,少了法律的监督与约束,使一些“蛀虫”有机可趁,危害社会。
2、行政伦理教育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实际效用。
行政伦理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政府为使公务员践行其伦理义务而依据伦理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施加系统的伦理影响的活动。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中,上层建筑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适应和调整,在这一特殊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某个制度的疏失,这就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为了能防止这一现象产生,我们必须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行政伦理自觉。然而现实中,行政伦理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其华而不实,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内容空洞,内容缺乏新颖性,与实践距离较远,特殊性差,因为与学习者的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学习者缺乏兴趣。第二,教育的措施不力,没有形成行政伦理教育的制度。对于学习结果的好坏,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能使其真正内化为行政人员内心的正确美好的伦理理想目标并为之努力进取的价值取向。长此以往,由于内心动力不足,容易造成行政行为失范。
3、行政伦理思想偏于学理而实际执行程度较差。
行政伦理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政府活动及政府人员行为的伦理要求,然而关于其制度化,有效化的机制目前仍多停留在学理层面。此外,关于其科学内涵在学理上也无明确定义,这就为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执行制造了难度。我国尚未形成成文的关于公务人员道德伦理规范的法律,对于行政伦理的要求也多停留于内心自觉,由于缺乏约束,使得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执行较差。我们应该明确服务性政府不仅仅只是一个高效、清廉的政府,更应该是一个利民、有公信力的政府。普通公务人员作为行政主体中最常与百姓打交道的群体,他们的职业素养高低影响着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行政伦理建设,并且应该将其与实践结合。
1、制度层面因素。
首先,在我国,存在着机构繁多,机构间职能分配不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绩效,也为腐朽滋生了温床。同时由于各种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乘虚而入,使一些行政人员产生了信念怀疑,把公共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置人民于不顾,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化公为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其次,未能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公共行政职能的精神内涵并不明确,使得大多数人的思维局限于做好工作,而忽略了其作为公共行政从业者所应该承担的职业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人大代表监督制的监督制度,但由于财政上的不独立,使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实践中很难受到约束。
2、传统文化因素。
“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当官就能高人一等的想法依然根深蒂固。这种读书当官,当官发财的想法严重危害着行政环境,这种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他人利益,拉帮结派等现象的客观诱因。此外,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情”文化也影响着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这种“人情世故”与行政行为相结合的行为会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危害社会公正。尽管“民本位”、“民主”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广为流传和倡导,中央也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重大目标,然而,作为权力的使用者,许多公务员依然没有转变思想,错误的认为“人法”大于“国法”,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社会利益至上,将法律的规定视为空白,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而等待他们的则是正义的审判。
3、行政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造成道德失范,行政人作为自然人也难免受到影响。少数官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腐朽的发生提供了便利,而未能有效实施的监督机制又进一步纵容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贿赂等多种方式向握有实权的行政人进攻,与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员达成各种交易,从而导致行政的腐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1、加强行政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贪腐的源发性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的问题。行政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认真学习借鉴中西方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实践指导,戒骄戒躁,始终不忘做人民的“公仆”。其次,要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将修养结合在实践中,行政人员的道德境界才会不断得以提高,道德修养才会不至于空谈。行政人员通过道德实践,可以不断提高道德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磨练道德品质,从而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进而从内心摒弃腐朽的思想。
行政伦理立法,就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的过程。道德信念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人认识世界的客观性与局限性,使得在实际判断时难免会形成偏差。行政人作为自然人也难免会会受到这一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需要有一种公正的强制力来制约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法律作为保护社会公正的底线,可以很好地约束人的行为。在现代国家立法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伦理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中。法律因为其强制性,有效地保障了伦理规则不受侵犯和挑战。
3、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
将行政伦理水平的高低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公务员的任免、升降等行为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是行政伦理得以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证。对于公务员来说,职位的升降是其最关注的利益函数。在用人机制上扬善弃恶,奖优罚劣。即对那些道德模范者,给予重用和提拔;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不予提拔重用,以此形成用人机制的道德赏罚导向。这种奖惩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官场氛围,调动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4、建立公众评价互动机制。
加强行政伦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尤为重要。将公众对于相关办事公务人员的评价记录在册,并将其作为提高待遇和升降的参考条件,有助于激发公务人员办事的积极性,密切干群关系。同时,通过这种举措可以深化政府运行透明化,使百姓能够更好地了解政府及其办事过程,增强公信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家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热情,更好地推动我国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在新时期,新一届的党和领导人,提出了“新八项规定”等规范条例,对我们国家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们国家的会风、文风、接待风都得到了有效的改观,可以说,“新八项规定”的出台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必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寻找到更多的对策,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添加新的活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甘慧琛.关于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03.
[2]罗蔚.我国行政伦理研究状况的分析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01.
[4]张姗.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效能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
行政伦理论文篇五
摘要: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新的传播理念的产生以及传播领域的扩展,在促进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和加剧了更多的媒体伦理失范问题。本文对当前涉及媒体伦理失范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媒体伦理隐形采访有偿新闻假新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面深入的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和新的传播理念的形成以及传播领域的扩展,在促进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和加剧了更多的媒体伦理失范问题,甚至产生个别或局部的社会伦理与媒体行为的激烈冲突。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权、名誉权、知情权等各种权力。而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运用,却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媒体的关注而成为“透明人”。这一方面使媒体增加了舆论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媒体增加了更多违背媒体伦理非法干预他人正常生活甚至诱发社会冲突的可能,面临着更多伦理失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强化新闻业的伦理规范。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媒体伦理尺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以下,笔者就当前涉及媒体伦理失范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隐性采访问题。
近年来,新的传播技术的采用使媒体监督增加了更多技术手段,新闻采访中采取隐性采访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不可否认,隐性采访在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但一直以来,围绕与电视隐性采访相关的“偷拍”话题,学界和业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尽管学术界呼吁慎用,法律界人士大多数持反对意见,但是由于隐性采访的可视性、可读性很强,不仅能够满足媒体追求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还可以吸引采众的窥视欲,于是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取的新闻越来越多。这种日益增多的隐性采访,和社会上有关“偷拍”的反面案例、产生的民事纠纷也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忧虑。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往往采用隐藏身份、虚假身份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被采访者在不知不觉中有可能被采访者误导和诱导,未必反映了被采访者的真实意思,隐性采访可能导致对被暗访者的不公平。部分学者,尤其是法律学者对隐性采访一般持不认同的态度,甚至有人提出应禁止隐性采访。也有学者认为,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这是记者和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确定是否有必要用隐性采访手段和把握新闻事实的标准。如果选择的题材“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此之外又无他法获取信息,则可为;反之,如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影响甚小,则不可为。”
对此,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涉及新闻伦理、新闻真实性以及相关法律纠纷等诸多问题,在实践中应严格加以限制。隐性采访只能是在一个受约束的环境中,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必须的重要报道,或为向公众揭露某些必须予以揭露的重要问题而不得不采取的最后手段。这是因为,采访权是媒体的权利,但并不是绝对权力;而接受采访还是拒绝采访则是被采访者的权利,我们不能为行使自身的权利而妨碍甚至剥夺、侵害他人的权利。其次,记者在隐性采访中采用的方式和目的如果是不道德的,尤其是涉及被采访者私人生活的话题,就会对被采访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就采访者的采访动机来讲,我们也很难保证其目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尤其是当采访者介入被采访者情感、家庭、工作纠纷时,如果隐性采访滥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有偿新闻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有偿新闻危害甚深甚广,它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破坏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的公信力;用饮鸩止渴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误导媒体经营取向,最终损害媒体的亲和力及竞争力;变报道权利、批评权利为“私权力”,导致新闻从业人员私欲膨胀,泯灭新闻人的良知,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杜绝有偿新闻,单纯用禁止的方式是很困难的。应该追根溯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分析有偿新闻提供者的需求和目的,针对其需求和目的以不损害媒体受众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提供公开透明的传播服务。其次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加强教育和引导,培育自觉遵从职业操守,抵制有偿新闻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建设,强化管理。同时将有效的.制度上升到规章或法律层面,提高有偿新闻发布者的违纪违规成本,抑制有偿新闻。
但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对有偿新闻进行合理的界定,有严格合理的划分标准,不能仅以新闻涉及的主体去对新闻内容进行简单的判别,从而混淆正常的经济、社会新闻和有偿新闻的区别,压缩媒体的内容空间。
三、假新闻问题。
近年来,除低俗之外,又一大媒体公害成为危害媒体公信力和自身发展的毒瘤,那就是假新闻。
新闻作假最难辨的是断章取义。例如,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希拉里・克林顿成为了媒体瞩目的焦点:一个有公共服务经历的职业妇女,有可能成为第一的夫人。在一次采访中,希拉里说到:“我本可以呆在家里烘烤小甜饼或是泡泡茶,但我决定去从事我的专业。”这句话被新闻界广泛报道和引用,认为希拉里不尊重家庭妇女。然而极少有新闻报道她说的另外的几句话:“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一名热心公众事务的人,我所从事的工作的目的正在于保证妇女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无论她们是全天在外工作,还是全天在家恪守母道,或是两者皆而有之。”
连总统选举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出现虚假新闻,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情况不会出现假新闻了。
在国内,近年各种媒体的假新闻也被越来越多的被揭露出来,已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学者们纷纷站出来谴责假新闻的作者、编辑、媒体,更有因为炮制假新闻而身陷囹圄者。
但如此严厉的处罚似乎并没有威慑到一些继续炮制假新闻的记者,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一方面,日趋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使一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闭门造车,凭空捏造假新闻,以完成采访任务。另一方面,新闻市场从媒体中心转向受众中心。受众中心媒体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注重受众心理,在众多的媒体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有些受众希望看到一些古怪的、荒诞的新闻。在这种受众心理的驱使下,为了争夺受众和广告,各新闻媒体使出浑身解数,不少新闻媒体甚至采取高稿酬的方法来鼓励记者、通讯员采写有轰动效应的“独家报道”。因此,治理假新闻必须要关注其产生环境,从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晋升和酬酬机制的改革,社会评价机制的建设,严格的法纪追究机制建设,媒体分类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根据不同的媒体功能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才能有效地遏制假新闻的出现。
虽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但我们坚信,随着行业法规的出台、行业伦理道德的健全,媒体伦理将越来越健全。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新闻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既是一种艺术,一种手工技艺,又是一种工业;同时它还承担着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负。”因此新闻从业者应该增强媒体伦理意识,树立正确的媒体伦理观,才能在新闻实践中最大程度避免伦理失范问题的发生。
行政伦理论文篇六
道德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一个民族永久不衰。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救赎道德,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行政伦理,主要指的是公共行政领域的道德理论体系。正如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不可或缺,一切涉及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机关、团体或组织,其日常活动,尤其是政府公共行政的有序和高效,都离不开公共行政伦理建设。良好的公共行政伦理建设,在公共行政理念方面表现为良好的理想、信念、宗旨与价值观念,并具体化为“为民”、“责任”、“服务”等;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道德建设整体都得到了发展,但也面临着转型,随着转型压力的递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失范状态是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而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作为社会失范状态的一个方面,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
尽管文明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是,社会道德良心已经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以2006年的“彭宇案”为起点,到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到2010年的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系生命道德的问题;再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这些都是国人道德上的缺失,没能坚守住自己诚信、良心的阵地,为了一己私利,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置之不理的结果。至此,几乎每天网络上都会爆出让人担忧的违背道德常理的相关事件,许多学者也进入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得出主要的两种观点:一是道德信仰危机;二是道德行为失范。它降低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进步的障碍。
1、教育滞后的影响。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家庭方面,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忽略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方面,德育教育空白无力,没有形成主流,而且在对优良的道德行为、典型道德模范宣传不足。
2、功利主义的驱使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践踏道德。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由此导致人们责任心的丧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和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
3、舆论导向的影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变幻时期,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价值规律,而自由而平等的交换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观日渐深入人心,人们通过交流平台自由的发表言论,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些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批判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致使舆论导向也随之发生改变。
4、自身文化素质因素的影响。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的禁锢。在这种氛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生长生为一种“服从”文化。人们在这种几千年的熏染中,逐渐成为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价值观念成为了人们的处世之道,而“家”文化使中国人“重私德、轻公德”的思想根深蒂固。
5、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社会评价是社会的行为主体根据已有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标准,对社会某一现象或者社会事实进行评判,然后为其定义一个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阶段,人们就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出现相应的利弊权衡。
6、世俗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对物质和金钱、欲望的满足超越了道德伦理的价值。西方思潮在向我们不断袭来,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至上的同时,忽略了传统道德的要求,在接受西方思潮的时候,并不能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吸取各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下来,也要积极利用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引导与完善各项制度,填补转型中制度设计的漏洞。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从“学雷锋”做起,不吝啬我们的每一滴爱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需要帮助的人伸手双手。各行各业应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
2、道德教育宣传,树立正确社会向导。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报刊等传播工具,树立典型,加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通过隐性教育法把德育内容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身上,并使其内化为其良好的道德素质。社会上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社会向导,自觉净化心灵。
3、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良好社会道德意识。社会道德问题根源于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种制度、法律的完善。
4、道德教育至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都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5、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
6、政治文明建设并完善相关的法令法规制度。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两手抓。逐渐扩大社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还权于社会,形成自律性的公共道德规范管理约束自己。允许舆论的批评监督,逐渐扭转社会舆论和风气对违背德行为的价值颠倒的判断。
在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强化。我国社会道德失范和滑坡现象实属自然,我们只有将构建新的道德体系的任务放在时代背景下,结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手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走出道德失范和滑坡的困境,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行政伦理论文篇七
就针对于高校的档案而言,其往往牵涉到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等多项内容,也正因如此,档案管理的质量,对于高校的管理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本质上来讲,高校的档案是其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还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凭证。不过,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各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着失范的问题,并因此而对高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阻碍。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就针对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来说,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与参考作用。在高校的档案中,充分的记录着学校的实际发展轨迹,因此,其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更好的帮助相关人员对高校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第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的档案,能够直接当做相关教育工作的直接依据。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学校的档案充分说明了学校的全部活动与基本样貌,因此,其也是学校本身形象与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三,高校的档案,是其自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档案当中,对于高校的教育经验与科研成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能够真实的反映出高校的实际管理水平。最后,就针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高校的档案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与凝聚作用[1]。所以说,档案管理不仅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日后发展情况,需要引起相关人员高度的重视。
(一)失重问题。
简单来说,我们所说的高校档案管理失重问题,指的就是对档案管理的投入少,使得管理人员的地位比较低。事实上,在大多数的高校管理中,其对于档案管理的机构设置都不够到位,并且对于人财物等缺乏必要的保障、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而是使用综合档案室,来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再加上管理队伍专业素质较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原本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因此影响了其自身的价值与效益。
(二)失衡问题。
事实上,在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其所运行的管理法规与管理工作本身的要求还存在不相符的问题。其中,“木桶理论”就非常形象的解释了这个问题,如果用木桶盛水,其最终的盛水水平,是由最短的木板控制的,而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档案管理工作其是就是这个短板所在。不过,在许多高校中,其往往会过分重视“中心工作”,即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档案管理不够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2]。
(三)失控问题。
通常情况下,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其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并且,学校的校级层面通常很少参与到档案工作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到档案的质量与水平,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此外,再加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缺失,使得其往往不能够及时而又主动的去修订管理制度,导致制度一直难以完善,使得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难以顺利开展。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往往直接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来规范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确保高校的档案能够发挥出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要严格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我们只有确保了他们的素质水平,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来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所以说,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要求高校应当设定一个严格的考核制度,来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录用考核,确保其所聘用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专业的知识人才。除此之外,要求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在岗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并通过对其操作技能的强化,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运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并且报高校的档案能够为高校改革提供可靠的信息,就要求其应该及时改变发展模式,来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来进行网络化的档案管理。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需要院校的各个部门与院系之间密切合作完成的,所以说,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此来推动全校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发展。
(三)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
如果想要更好的应对档案管理的示范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档案管理体制,并在体制中,明确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此同时,要求高校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工作委员会,来实现对学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在这当中,要求该机构必须要能够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求,并且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此外,要求其建立起相关的档案管理网络,并确保该网络可以覆盖整个学校,通过运用定岗定责以及分级分层等相关机制,来明确各个岗位所应当承当的责任。最后,要求学校的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与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的沟通,通过制定适当的管理办法,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高校的教育发展还是管理提升来说,档案管理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范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的教育管理,就要求学校领导必须要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推动档案管理得现代化建设,通过健全档案管理体制等形式,来促进档案管理价值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行政伦理论文篇八
本文概述了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了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加强行政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强调行政伦理立法;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建立公众评价互动机制。
行政伦理不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人员是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维护者,他需要运用其手中所执掌的公共权力去执行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责,他在要求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时,首先要自己拥有一种为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具体的行为中贯彻克己利人的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大量常见的是行政主体无视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利用公共权力来满足私利,损害公共利益,这种个体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广泛存在,而且屡禁不止。本文试从行政伦理失范入手,探讨一下当前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问题。
1、行政伦理建设过于依靠自律,制度性的他律不足。
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践中,虽然有很多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这样默默奉献,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干部好公仆,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这些优秀的干部占干部队伍的总数依然较少。在实践中,一些领导者采取的管理方式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过分依赖自觉、自查、自纠等方式。这些做法尽管有其实践合理性,并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当下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并不能真正使官员真正提升伦理境界,有些官员将这些自律运动当作程序式的“钟摆运动”,认为其仅仅只是走个过场,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心对于提高伦理素养的冷漠。长久以来,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偏重于传统的伦理宣教,过于相信人的“自律”意识,少了法律的监督与约束,使一些“蛀虫”有机可趁,危害社会。
2、行政伦理教育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实际效用。
行政伦理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政府为使公务员践行其伦理义务而依据伦理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施加系统的伦理影响的活动。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中,上层建筑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适应和调整,在这一特殊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某个制度的疏失,这就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为了能防止这一现象产生,我们必须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行政伦理自觉。然而现实中,行政伦理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其华而不实,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内容空洞,内容缺乏新颖性,与实践距离较远,特殊性差,因为与学习者的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学习者缺乏兴趣。第二,教育的措施不力,没有形成行政伦理教育的制度。对于学习结果的好坏,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能使其真正内化为行政人员内心的正确美好的伦理理想目标并为之努力进取的价值取向。长此以往,由于内心动力不足,容易造成行政行为失范。
3、行政伦理思想偏于学理而实际执行程度较差。
行政伦理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政府活动及政府人员行为的伦理要求,然而关于其制度化,有效化的机制目前仍多停留在学理层面。此外,关于其科学内涵在学理上也无明确定义,这就为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执行制造了难度。我国尚未形成成文的关于公务人员道德伦理规范的法律,对于行政伦理的要求也多停留于内心自觉,由于缺乏约束,使得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执行较差。我们应该明确服务性政府不仅仅只是一个高效、清廉的政府,更应该是一个利民、有公信力的政府。普通公务人员作为行政主体中最常与百姓打交道的群体,他们的职业素养高低影响着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行政伦理建设,并且应该将其与实践结合。
1、制度层面因素。
首先,在我国,存在着机构繁多,机构间职能分配不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绩效,也为腐朽滋生了温床。同时由于各种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乘虚而入,使一些行政人员产生了信念怀疑,把公共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置人民于不顾,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化公为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其次,未能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公共行政职能的精神内涵并不明确,使得大多数人的思维局限于做好工作,而忽略了其作为公共行政从业者所应该承担的职业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人大代表监督制的监督制度,但由于财政上的不独立,使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实践中很难受到约束。
2、传统文化因素。
“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当官就能高人一等的想法依然根深蒂固。这种读书当官,当官发财的想法严重危害着行政环境,这种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他人利益,拉帮结派等现象的客观诱因。此外,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情”文化也影响着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这种“人情世故”与行政行为相结合的行为会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危害社会公正。尽管“民本位”、“民主”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广为流传和倡导,中央也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重大目标,然而,作为权力的使用者,许多公务员依然没有转变思想,错误的认为“人法”大于“国法”,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社会利益至上,将法律的规定视为空白,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而等待他们的则是正义的审判。
3、行政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造成道德失范,行政人作为自然人也难免受到影响。少数官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腐朽的发生提供了便利,而未能有效实施的监督机制又进一步纵容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贿赂等多种方式向握有实权的行政人进攻,与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员达成各种交易,从而导致行政的腐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1、加强行政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贪腐的'源发性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的问题。行政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认真学习借鉴中西方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实践指导,戒骄戒躁,始终不忘做人民的“公仆”。其次,要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将修养结合在实践中,行政人员的道德境界才会不断得以提高,道德修养才会不至于空谈。行政人员通过道德实践,可以不断提高道德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磨练道德品质,从而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进而从内心摒弃腐朽的思想。
行政伦理立法,就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的过程。道德信念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人认识世界的客观性与局限性,使得在实际判断时难免会形成偏差。行政人作为自然人也难免会会受到这一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需要有一种公正的强制力来制约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法律作为保护社会公正的底线,可以很好地约束人的行为。在现代国家立法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伦理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中。法律因为其强制性,有效地保障了伦理规则不受侵犯和挑战。
3、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
将行政伦理水平的高低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公务员的任免、升降等行为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是行政伦理得以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证。对于公务员来说,职位的升降是其最关注的利益函数。在用人机制上扬善弃恶,奖优罚劣。即对那些道德模范者,给予重用和提拔;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不予提拔重用,以此形成用人机制的道德赏罚导向。这种奖惩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官场氛围,调动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4、建立公众评价互动机制。
加强行政伦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尤为重要。将公众对于相关办事公务人员的评价记录在册,并将其作为提高待遇和升降的参考条件,有助于激发公务人员办事的积极性,密切干群关系。同时,通过这种举措可以深化政府运行透明化,使百姓能够更好地了解政府及其办事过程,增强公信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家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热情,更好地推动我国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在新时期,新一届的党和领导人,提出了“新八项规定”等规范条例,对我们国家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们国家的会风、文风、接待风都得到了有效的改观,可以说,“新八项规定”的出台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必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寻找到更多的对策,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添加新的活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甘慧琛。关于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3.
[2]罗蔚。我国行政伦理研究状况的分析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01.
[4]张姗。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效能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
行政伦理论文篇九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的失范状况极其复杂,可以细化出失重、失衡、失迷等现象,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不仅仅会拖慢高校文化建设步伐、削减其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更不利于内部各类岗位职责的充分贯彻落实。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细致化观察认证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失范问题前提下,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日后加以妥善性处理的对策,希望为日后高校档案管理团队壮大、档案管理职能范畴充分拓展、档案管理实效性大幅度提升,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高校作为文化创新和推广宣传的核心阵地,需要时刻透过丰富完善的档案信息中挖掘全新的文化内涵,由此看来,档案管理工作的确对于高校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但是现阶段许多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都无法真正做到集中统一和规范有序,在和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进度拉大差距的同时,引发和社会文化大发展需求前所未有的冲突隐患。在该类背景之下,要求我们必须集中性地关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一系列失范现象和影响结果,并保证结合实际快速制定实施可靠性的应对策略。
1.1失重现象。
强调高校开展档案管理活动期间,对于不同岗位工作动态关注度低、投入数量较少。透过实际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将档案管理作为重心,不管是在机构设置,亦或是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补充上,都不够理想,特殊状况之下某些高校还会选择将档案管理机构独立划分出来。宏观角度观察认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地位一直没能在高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机凸显。
1.2失衡迹象。
高校始终属于一类整体,内部管理工序内容极其繁琐,如若说某类环节出现失衡迹象,势必会令高校整体管理水平持续骤降。可现实中,许多高校都单纯地将时间精力集中投射在科研和教学事务之上,对于档案管理照顾不周,随后和高校其余工作发展趋势产生强烈的冲突状况。高校选择将重心头放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是不可厚非的,但是档案管理起码要受到同等地位的对待,纵观各类区域高校,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甚至连基本要求都没能达到,这便是导致其档案管理失衡问题的主要原因。
1.3失迷状况。
档案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不过因为这部分档案管理基础一直较差且发展速度过慢,因此不能为高校教育可持续可持续竞争和发展,提供可观的支持服务动力,严重情况下甚至沉溺于传统档案管理形式。如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活动单纯限定在事务性工作层面上,包括材料收集整理、目录划分编辑等,档案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之余,对于相关业务更欠缺可靠的监督执导。这类结果证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着本身定位和工作内容过分失迷的消极现象。
行政伦理论文篇十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发生分化,在国家行政主体身上体现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二元分离,由于制度本身的弱点及行政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行政主体的道德风险.基于此,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势所必然.要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形成行政伦理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并认真设计总体目标及内容,探索实现之有效途径,以使我国的行政伦理能在社会全面转型期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作者:王文科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刊名:行政与法英文刊名:publicadministration&law年,卷(期):“”(6)分类号:b82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
行政伦理论文篇十一
1、职业技术高校与理论型高校混淆,没有独自体系。
现时理论型高校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成熟成型,本科教育的普及已经全面化,亦迈向饱和状态的发展,向上发展有硕士,继以再深造的有博士,这一整套规划的流水线程序却没有在以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体现,呈现了断层状态,到了专科层次就已封顶,如要深造,只能走理论体系教育本科的方向。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出路只有走职称路线或改而转向理论体系教育,其中改转本科的专业跟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导致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的浪费与无实际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理论教育体系理应是相互分割而又相互交叉的独立体系,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理论教育体系的垫脚石,这也导致了我国现今的创新性人才、技术性人才的短缺及不重视。
2、高校培育人才参差不齐。
现今高校教育培育培养的人才众多,渗透各行各业,但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成才人数极少,无用之人一堆。众多高校学生混学历,掌握专业知识极少,且有的学科跟社会实际的情况脱节,学科的专业知识应有不上,达不到社会的需求,人才质量也达不到应有的保证,创造性人才更是缺失严重。3、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混淆现时高校行政权力决定高校学术走向,影响学术发展,而学术权力却又渗透行政管理,影响高校的行政运作,从而制约了高校发展。两者缺乏各自独立权力,且没有相互沟通协作,使行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甚者有浪费行政资源。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
4、高校行政资源短缺,行政效率低下。
高校对行政资源的投入少,行政管理人员亦相对少,往往一个人兼多样不同领域的职责,甚者更有的兼十多样工作,且行政人员积极性低下;行政管理是多领域的,有的更须专业性强的系统化管理,但现时在行政岗位的安排却是任人唯亲,不考虑其工作性质、个人性格、个人专长及个人经验;高校行政部门及学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行政部门间信息交流少,各自为政,相互拆台,没有集体共向性,相互之间的资源不能有效的结合发挥,导致行政管理的落后与效率低下。这些都导致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低下,不能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5、高等教育经费少,高校行政资源浪费。
高等教育投入基金过少,缺少对高校的教学创新与学科建设改革的政策扶持与资金赞助,缺少对教育系统的软件投入,对教师的待遇没有绩效的提高,对学校基础投入没有鼓励性的支持,缺少政策性的扶持。现时高校行政资源铺张浪费,没有整体划一的规划,没有经过讨论探讨,没有对基层使用部门或机构进行应有的意见咨询和调查研究,对高校的建设是应付规划,拍脑袋工程,使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建造了大量的面子工程,无用无价值的建设,更甚的是今天建好,第二天就又拆了再重建。高校对师资的投入支出不但不提高,反而有目的的减少,但在对外接待或非教学教研上,却铺张浪费,出手阔绰。
1.教育制度未完善,教育体系未细化。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落后与缺失,源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教育体系框架的未细化,混淆了职业技术教育与理论教育,办学理念存在误区,传统观念的偏差、有限的经费投入、落后的机制制约了技术教育的发展。且职业院校生源少、出路少、评估指标过高、与私立高校不平等政策扶持,导致了现今的的职校生存困难。
2.高等教育难进易出,设置学科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高等教育实行高考制度,万里挑一,刷下无数考生,但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全能发展生源得以幸存,偏科生源却失去资格。高校的学习,缺少教育的监督执行,学生均以渡时间混学历,对知识的掌控少之又少,但就在这种不懂知识、缺少技能的情况下却能100%毕业。以上种种造成了现今创造性人才缺失,程序化人才膨胀,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高校为了生存,多设专业,而专业又新增学科,新增的学科是为了招生生存而设立,并不是社会实际化需求而设立。同类学科建设过多,同一学科再次细化,使得就业竞争大、就业方向狭窄与专业重复,使学科重复性太大,成为了摆设。
3.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失位。
产生冲突的根源有三:一是缺少两种权力的价值与学校目标的统一性的认识。二是缺少两种权力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哲学思考,没有认识到行政权力是学术权力的保障机制、学术条件是大学得以存在的必然条件。三是权力主体双方忽视了所秉承的权力职责都是为了管理学校的学术事务,实际上行政权力也应被视为是管理学术事务的学术权力。四个失位:一是行政权力越位。在教师发展制度中,实行的是学校与教师主客观二元对立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以控制教师行为为目的,忽视了价值引导与意义引领;规范教师要做什么,教师不知道怎样做或为什么这样做;以泯灭教师个性和核心能力为代价,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发展与自我建构。二是制度建立错位。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时代,传统的“大一统”时代的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培训、整齐划一的方法凌驾于教师发展个性需求基础之上。三是制度建设理论基础缺位。在制度中,只注意强调制度的“支配力量”本性,不注意教师自我伦理约束性。教师制度是作用于教师的,伦理价值对教师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可在无形之中把教师指向一个理想的目标。四是科层组织行政本位。科层组织过多地考虑行政部门的权威,忽视了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使得教师对学术的忠诚不得不屈从于行政权力的压力。
4.高校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缺少宏观管理。
过分强调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缺乏管理知识,不重视管理硬件软件的更新与投入,权力集中高层,权力不下放基层部门,使其机构权力虚设化,导致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用于管理。高校人事管理缺乏人力资源的恰当配置,亦缺乏应有的激励制度。考核目标模糊,标准低下,缺乏实际监督,没有健全的人事管理绩效制度。各部门缺乏共同责任工作制度,缺乏目标统一合作制度,没有工作共同主管领导管理协调,造成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影响整个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效率低下。人事管理出现工作实际要求对应不了实际的工作待遇,不同岗位相同岗位待遇管理,产生了一定的人事工作的不公平性,使部分岗位员工工作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某些岗位员工工作轻松,上班时间是看电影打发时间的,却有偏颇性的政策照顾,待遇却离奇的高。这样不公平的管理差别,使整个管理体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差,情绪意见大,工作质量下降等。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部门之间,组织上层之间,却互相推诿,是以工作不出错为主要任务,而不是积极的用心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矛盾继续扩展化。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十分巨大,但却在教育管理上却出现了空白地带,对教育体系的行政管理及高校的行政事务缺少了应有的重视与资金的改革支持,在调查研究上缺少了基础反馈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使现在实行或即张进行的行政管理出现了目的偏差。
高校的行政管理事务的重点是教学,人事师资资源管理,但由于“官本位”等思想的操纵下,高校的投入比例出现了比重失衡,核心的管理产生了分歧,对大体的意识缺乏应有的认识。
三、期望。
通过归纳现在高等教育与高校的行政管理暴露的问题,分析现时问题的根源所在,指出存在的情况,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出我国高等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创新措施,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促使国家繁荣与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必定能作出决定性与划时代性的创新、改革的措施,实现强国教育,造福百姓。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安全事故个人检讨书(精选18篇)
- 2023年夏至未至散文(通用16篇)
- 阳光女性(模板20篇)
- 我最骄傲的一件事(大全9篇)
- 2023年我的师德小故事范本(大全13篇)
- 最新民族器乐欣赏论文通用(精选10篇)
-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励志美文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的下一句(5篇)
- 最新当选家委会感言(精选11篇)
- 2023年简历的教育经历(优质19篇)
- 冰雪大世界营销方案范文如何写 冰雪大世界广告文案(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