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模板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05:36 |
  • ZTFB |
  • 9页

写读后感有助于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那么,如何写一篇具有深度和独特个人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对书中的主要情节、核心人物进行概括和总结,理清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接着,可以分析书中蕴含的思想主题、人生哲理,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和观点;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和心理感受,借助修辞手法和合适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到读后感中,使其更具个人色彩和独特性。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感受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一

全文读完,有三个点很有触动。

“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会快乐?”

有朋友说快乐是结果,我们会在痛苦中挣扎,最后收获快乐,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快乐。村上先生用了快乐来做判断,发现自己是喜欢写小说的,便一直写着。所以,我该用什么判断呢?需要想一想。

最后一点是关于记忆,我有些懒,我想到一个东西会尽快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然后从脑中删除它,可村上先生说,他会把这些细节做预处理,然后放在脑海中,他喜欢记忆的自然更替。想想也是,那些灵光一现的瞬间,虽然都被我记录下来了,可是那些异常动人的想法其实是一直在脑海中浮现的,那些记录后就被遗忘的,或许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吧。我想我也可以试试村上先生的做法,年终再回头看看。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二

连续看了几本村上春树的书,终归没有哪本在读的时候就给我油然而生投诸笔头的冲动。可看,却没什么共鸣;有些有意思的地方,却不够多到忍不住记录。可是读到小说家,看到村上春树成为一个或许不那么杰出,却令人称道的作者的心路,感觉自己也是不该懈怠了。

村上是一个勤奋的人,毫无疑问。他并不耻于承认自己付出的努力,并且乐于与读者分享这个毫无距离的带着强烈不天才感的工作者。很有意思,他的故事里面,小说作者就像是一个需要每天打卡报道的白领工作者,经常会有繁杂的工作,冗余的任务会让人精疲力尽,生活需要调节,哪怕有些厌倦也要克服,有时灵感乍现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充满热情需要,锻炼身体才能保持长时间的工作精力,忽而困惑生命担忧前景,时不时的也要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除去这些工作的层面,他又像一个公众明星。他总是要面对来自各方的褒贬,经常会被横向比较,他会直面读者的赞美咒骂,也会面对评论丧失自己。可能因为他和作为读者的我活在同一个时代,我总觉得他就像是一个公众号作者:他有不少订阅者,会担心公众号的广告收益不好;文章质量有些参差不齐,但是日更总是要保障的;他也会分享些生活,关于如何吃如何运动,今天去哪个咖啡馆拍照明天打算定哪里的机票。他真是很近,是那种很熟悉的近。

但读过他的历程,还是挺尊敬这位老人的。他的工作被他拆解的稀松平常,可大多数工作做到举世闻名毕竟都不容易。那是与职业无关的,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输出。很多人都会有忍不住表达的时候。就像我读完很多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写些什么,既为了表达自己,也为了记录。可是,灵感总是飘渺的。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灵感不够多,所以我就会懒怠写成完整的文章。人,作为一种生物,总是要节省能量成本的。所以虽然一生能写一本好书已是十分值得称道了,但长期保持写作,有多本佳作留下,必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从一定层面克服为人的惰性的杰出之人。

这也是我说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不得不写些什么的原因。村上春树会依靠慢跑来保持旺盛的体力和专注力,而我只是躺在沙发上一页一页的快速翻过这些文字。这让我有些愧疚,感觉有些对不起作者的心血。我虽然时不时写写文章,但大多是兴之所至,所以既没有章法也没有时间周期。可是我很相信,写作是需要锻炼的,文字是需要熟悉的。惯性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写的少了,自然越来越不想动笔;写的多了,自然能有更多真情流露。反抗自身惯性的努力多一点,下一次才能省力一点。

或许是文化上的共通性,导致了社会问题的相似性吗?这大概也是我们在金融、在社会学中总是寻找的,“可比”。对公司估值可以同比,寻找问题的根源可以同比,探索发展方向可以同比,解决问题可以同比,定义自己也可以同比。不过比着比着,又丧失了自己,迷茫担忧,看谁都好。然后等待某一天豁然开朗,沉淀自己,终于自己定义自己,然后解开混沌。

所以正如村上春树说的,看书是一种开拓视野的方法。或许当某一天,我看的够多了,比不出来自己了。那时,如果我还依旧保有写作的习惯,具备输出的能力,我就能把自己写出来了。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三

这本书的作者是村上春树,当老师第一次介绍这位作家时,我那狭隘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所以当时对这本书也并不感兴趣。第一次读是老师在寒假布置的作业,也就试着读了读。因为这本书很晚才到,所以也就没有读完。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读起来也不是很难理解的,更像是一名记者在做采访一样,而村上春树就是那位被采访者,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写作经历,生活经历。

小说就像把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发生到结果复杂化的编写,着重描写事情发生的过程。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属于脑袋不太好使的那一类,倘若不亲自爬上山顶探究竟,便理解不了富士山究竟是怎么回事。”小说家也是挺有挑战的一个职业,如果你没有那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写不出一本好的作品的。村上春树在第一章的最后片段也提到了,小说家的的共同优秀品质:“那是非写小说不可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支撑长期孤独劳作的强韧忍耐力”。

在我看来,这位名家成为作者的原因有点……忽然被彩蛋砸中,就如那些什么玄幻小说,灵魂附体一般:在看着自己喜欢的棒球赛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毫无征兆的念头“对了,没准我能写小说!”,然后就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在每天关店之后,利用深夜的时候去写,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感觉,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水到渠成,地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村上春树的写作习惯,具他自己描述,喜欢用外语写,然后再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日语,所以他的小说,一直有人说有一股翻译腔在里面。这种写作方法的确挺好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语不好的来说,这恐怕是件难事了。村上春树,是在自己有工作可以养家糊口的时候,才偶尔抓住自己的灵感成为小说家的,在他自己预测的人生轨迹里面,并没有说要成为小说家。

在读第三章时,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村上春树对于文学奖这件事情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他对这些所谓的“荣耀”,倒是看得很轻。大概正是抱着拿不拿奖都无所谓的心态,村上春树对待文学奖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那些虚无奖项还不如买多几本书,提高销售量,来得实际。“当一个读者付出一千几百日元,甚至几千日元买一本书是,他绝不可能别有用心,(大概)只有一个坦率的想法:‘我想买这本书!’”。村上春树,还为自己找到了同样不爱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他故意醉酒错过了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成就奖。

村上春树成名已久,但是每次有人请他担任文学奖评选的时候,他总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格担任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他认为,带着自己的思维角度去别人的作品非常不好。“作家最重大的义务就是为读者不断的写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四

刚开始想要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吸引了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身为小说家的各种事。

他的语言有一丝令我难懂。他的语言总是让我认为这种表面意思里面还有更深刻的本质意思。总是有许多的“逻辑”“状态”“片段”等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理解的词语,我觉得这样显得十分的严谨。他擅长运用比喻,他把我们储存信息的地方比作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各色各样的信息记忆。这样又使得令我感到严谨复杂的语言多了一份风趣。

其实村上春树先生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小说。没写小说的时候,二十多岁的他,只是马马虎虎的经营着普通的小店,努力的还着欠款而已,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时不时也会感到“啊!人生就这样转瞬即逝了啊”让他萌生出写小说的原因也很奇怪:看棒球球员打了个二垒打,一个念头就突然冒出:“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于是他就开始买稿纸来写,连续几个月,不停的挤出时间,终于写完了“还那么回事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开始用英语写,发现因为自己英语词汇的表达能力受限,所想表达的东西没有修饰词,就更加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最后《且听风吟》就这么问世了。

感觉村上春树先生当时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稍作方法调整,就把一本书给完成了。总让我有一种感到随便的态度。然而村上春树先生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写小说就是这么简单啊”似乎有点侮辱了被旁观者仰慕的伟大文学啊!但是一直保持着小说家这个职业是困难的啊,需要有持久的气概和洋溢的才华呐。尽管如此,村上春树先生还是在小说家这个激烈的擂台上“活”了下来。

搞得我都想写小说了。村上先生从一个平凡的青年到了一个扬名海外的大作家。从他的话说:“写小说只是一个拿出纸和笔,与时间拼搏的事罢了!”在生活中,我本人从来没有为哪件事情认真努力过。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娱乐上的。“困难”“坚持”“能耐”“才华”这些词似乎读起来挺简单的。其实去拥有这些或去实现这些是有多难。

总想让自己枯燥无味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却总是原地踏步踌躇不前,总是立下了等下要怎样以后要怎样的目标,却总是没实现过。

我希望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先生一样,在偶然的一刻,找到了一个不是偶然的想法。并为之一直一直的前进着,哪怕走了几周,几个月,几年也好,只要我是一直一直的。

我觉得谁都有资质做许多事情,“才华”这种东西也可以省略掉。所以啊,不要总说“几天后”“只有干什么才能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写小说一样把心里想要的表达出来吧,想到就要开始拼搏啊!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五

这本书是今年疫情期间去先锋书店买的,同时买的有《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还有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目前在使用微信阅读app阅读)。

这本书算是我读的村上的第一本书,虽然久仰先生已久。但读其著作则完全是受辉哥的推荐和启发。

依据村上先生的说法小说家是个门槛低,谁都能写的文体,但是能坚持下去的却极少,而以此养家糊口的则更少。村上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位,可以说是小说家里的常青树。而这些必然中又有些偶然性。

比如说村上先生具备了写小说“资格”一类的东西,用其原话说也具备了“最低限度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偶然性则体现在村上先生写作前并不了解小说的范式,而且决定做小说家仅仅是在神宫球场看棒球赛,在不知名球员击打出一记漂亮的二垒打,在球棒击中小球时爽快清脆的声音产生的epiphany——即本质的突然显现,“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就是这么神奇。用其话说“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物为之面目一变。”于是,用了半年的深夜时间,写出了《且听风吟》。不得不说,在三十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种epiphany的感觉令人神往。

提到原创性,书里写道:“所谓原创性,直观地说,就是一种自然的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的心情、这份不受束缚的喜悦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众人,从而带来的最终形态,而非其它。”这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写公众号最贴切的共鸣。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同时村上春树也提到:“对作品下判断的,毋庸赘言是一位位读者。而令作品价值日渐明朗的,则是时间。”

这不是现在人人在提的长期主义吗?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六

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能为大家写出缤纷的故事,写出美妙的旋律。

我从七岁就开始喜爱小说了。《简·爱》、《安妮日记》、《爱的教育》我都读过,《萝玲的魔力》、《夏洛的网》、《我是你的守护星》我都喜欢看。“儿童文学”、“世界名著”我也略知一二。特别的是,我对悬疑、侦探类的小说独有情钟,从八岁开始,我就不再喜爱看文学名著,而是喜欢上了悬疑小说。

我在一本书上看见过,天蝎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悬疑类小说,那直率独特的性格座适合阅读侦探故事。不知是怎么的,自从看了悬疑小说,我的第六感直线增高,可我是那种很想看侦探故事但看了晚上睡不着觉的人,但我还是很喜欢悬疑小说。从此,我就立志要当小说家。

我学过很多东西,舞蹈、画画、奥数……但都无一例外的放弃了。我没有耐心、恒心,做不了什么大事,什么科学家啊,数学家啊,就我的三脚猫功夫,也只能勉强当个科学家、数学家的助手。爱迪生、爱因斯坦、凡·高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才当上科学家和画家的',我是个女孩子,吃不了苦,在这方面也没有独特的兴趣和天赋,这些理想对我太遥远了。我只需要三样东西:我出的书、我的粉丝还有那些收入兜里的稿费。我不需要出名,我要平平凡凡、快快乐乐的生活,还有我的小说家。

虽然我喜爱小说,但我并不喜爱作文。小学时期,只能被困在枯燥的作文里。的题材寥寥可数,并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的剧情,只是短短的几小段,简单描述了这件事的起因就行。小说是精彩的,它很长,它能写出人间的真爱和情感,它能写出人间的曲折道路。小说的主人公也许高兴,也许悲伤,也许幸运,也许倒霉,作文只是描写了她(他)的一小件事,小说却是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写小说的人就要精通作文,作文只是考你的写作水平,而小说却是考了你的恒心、耐心、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梦想是美好的,但你要清楚,什么是梦想,什么是欲望。也许你为了所谓的“梦想”而整天埋在关于梦想的书籍、作业里,那么你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感到累。梦想是一对纯洁的翅膀,它能带着你飞向高空,所以梦想是轻盈的,它不会拖累你,它只会带着你飞向远方。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七

性格使然,天赋创想,自律自由,坚持成长。

首先不得不承认村上先生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及不受约束的性格,是其作为小说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关于学校关于工作章节的叙述,不喜条条框框,不喜繁文缛节,这些“自由”要素影响了他的文风思想不拘一格,但这也是其在日本市场受到排挤的原因之一。

但先天的性格和天赋创意并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先生生活自律,三十年不断坚持,无论是写小说还是跑步。其实虽然其在29岁才真正提笔开始创作小说,但之前他一直博览群书,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勤勤恳恳,只待球场上的一个契机,带他走入小说家的世界。

最近很火的二十不惑,有提到作为被投资公司老板应该具有的三个品格,真诚、自律、会用人,在村上先生身上也完美体现,他的文字不加掩饰,自律自不必说,用人在进军海外寻找翻译、以及择友方面也有所展现。另外村上先生在后期也更加成熟,为了海外事业可以更多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采访、演讲,着实提高了忍术,个人一直认为能控制自己控制情绪,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点。

最后本人也在梦想成为职业小说家的路上不断努力着,看到先生关于写什么人物如何创作的篇章,真的感同身受,有些人物不是我在创造他,而是他在我脑海里真实存在,我只是个搬运工,把他的故事转成文字展现给大家,太形象了!

看完书零零碎碎随便想到几点,就落笔写下来,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自身感悟历程的记录,谢谢先生的分享,也鼓励自己继续坚持。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八

我一直在想《孤独小说家》这个翻译好像并不是最贴切的,日文的直接翻译更清晰明了:《父与子》。没错,这是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更没有峰回路转的结局。

这是日本作家石田衣良的小说,文中的主人公青田耕平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说家,妻子因车祸死后他与唯一的儿子小驰生活在一起,因为寂寂无名,他的小说从没有加印过。这本书中充满着朴实的描写,虽然儿子只有十岁,可是儿子带给父亲的财富却是巨大的。耕平一度沉浸在绝望和黑暗之中,每天都和自己说我不行,直木奖我无法获得。但是小驰总是给人以惊喜,在儿子眼中,父亲永远是整个家的支柱,还记得文中小驰对父亲说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爸爸你要继续写作,不然我们拿什么生活,但是你这么痛苦,我可以打工养你。谁能想到这些话是出自十岁孩子的口中,因为害羞小驰写信给父亲鼓励他。最终耕平在绝望中又一次站了起来,凭借着《空椅子》――描述妻子死亡的小说和《父与子》拿到了直木奖。

这部小说用平淡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家的绝望和孤独。作家是无论什么年纪都要站在前线思考的人,耕平把自己比喻成蒲公英,默默无闻但却孤芳自赏。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多都是这样的人。不求大富大贵,也不求举世闻名,我们都认真地工作着、生活着,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忘了最初的梦想。十年前的耕平想要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直到他第一次加印,这之中的过程对他来说既痛苦又绝望,但是儿子的鼓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真的很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梦想啊,在我看来是不久前初出社会的我所追求的,但是这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被渐渐消磨殆尽,我甚至想不起来我现在的梦想是什么。有时候总觉得现实生活并不能支撑我追求当初的梦想,同时也羡慕着那些有勇气可以一直追求的人。我很羡慕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初中时期的她是那么的叛逆:打耳洞、组乐队,热爱音乐和画画。不久之前,无意中加了她的微信,本以为经过时间的洗礼,她会与我们众多人一样,成为工薪族的一份子。但其实,她现在很好的延续了当年的梦想,她的乐队还在,她现在从事着她所喜欢的行业――雕塑艺术。我想各种心酸只有她自己才会了解,而我也真心地为她感到高兴。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缺少了那么些勇气,梦想不是一个梦也不是一个幻想,我甚至都没有最接近梦想的时候,我并不是说为了梦想我们可以离经叛道,而是如果当初我可以不那么轻易就放弃,现在是否一切就会不同呢?毕竟生活还在继续,梦想嘛,如果可以,请继续燃烧。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九

作者:牧童。就像书名,这本书是村上春树写自己当小说家的二三事,包括怎么开始、经过如何和现如今的状况,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小说、小说家这个职业以及文学奖。

向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人推荐读这本书,这本书偶尔会提到作者在写某本小说时的处境以及心路历程,我没读过他的小说,看到这些片段依然很感慨并成功被安利,等下次遇到大的图书打折活动估计会批量往家买。我想,要是读过他的小说再来读这本随笔,可能又是另一番奇妙的感觉。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村上春树的随笔,第一本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虽然村上说:“对我来说,随笔这东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装乌龙茶,算是副业。”但是我可太喜欢他的随笔了,文字铺开,全是坦诚,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一种近乎自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另外,我时常会在此书中感受到作者的可爱,例如“因为我这个人想问题做判断会花很长时间,常常花了时间还照旧判断失误。”不像是自谦,似乎作者真就如此做想。

村上在作家圈是出了名的后天勤奋型选手,他坚持长跑,每天像上班打卡一样坚持写作,在这本书里他也提到了自己敬佩的作家,都如他一样是习惯于反复锤炼敲打自己作品的作家。天才固然让人钦慕,而多数作家也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玄妙的灵光乍现,创作与灵感可遇而不可求。像村上这样,把写长篇小说归结于体力劳动的倒是少见,他没有试图把自己的职业包装的高大,甚至不掩饰自己在写小说时遇到的困境,这是可爱而珍贵的,要知道对于一个小说家而言,创作时还要冥思苦想是让人忌讳的,这会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有创作的能力,毕竟文学与艺术领域,大家偏爱天才。

把这个职业层层剖开,让我们看到内里其实也是人间五谷。不管村上春树的天赋如何,我相信,他的成功是离不开他在文学上与苦行僧一样日复一日地耕耘的。所以,要是有人想要当一名小说家,或者说恰好准备开始创作,那我肯定会推荐这本书。这本书里虽没有写具体的方法,但是村上的坦诚会让人抛开那些不必要的担忧,获益良多。

看一本小说家的随笔,竟然被这位小说家的毅力鞭策到,那股子无悲无喜往前走的劲儿让我这个社畜颤抖。但是就算是鞭策也不同于专门给人打气用的励志文,励志文常常因为用力过猛而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而这本书就是平铺直叙地在说一件事情,因为真实,所以充满力量。

最后想说的是,村上的很多观点我都喜欢,比如我讨厌没事找事的励志,村上就说:“我丝毫没有奉劝诸位‘人生路上要尽量多吃苦头’的意思。老实说,我觉得假如不吃苦头就能蒙混过关,当然是不吃更好。毫无疑问,吃苦受难绝不是乐事一桩,只怕还有人因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振旗鼓。不过,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每次读《家》都会带着不一样的心情去体会作者的目的,又一次拿起这本小说读了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旧时代劳苦大众的懦弱,以及封建官僚的守旧。我气愤书中觉新的懦弱,他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斗争,他的懦弱使得他的妻子和他的爱人成了当时的牺牲品,更使的觉民差点变成第二个他,还好他敢于与封建礼教斗争与家族作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摆脱了家族订的婚姻最后和自己的爱人相守在一起。还有书中的觉慧从始至终一直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批判家族的封建思想、提倡女子剪发鼓励女子进学校学习新文化,而不是“子曰…”

他最后为了不在受家族的压迫自己独自去了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文化。

距离上次读这篇小说已经四五年了还记的开始读时总是怀着同情书中的梅和钰儿、鸣凤还有憎恨觉新和觉慧而读完的并没有真正体会小说的主旨。事过境迁总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一

刚开始想要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吸引了我。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身为小说家的各种事。

他的语言有一丝令我难懂。他的语言总是让我认为这种表面意思里面还有更深刻的本质意思。总是有许多的“逻辑”“状态”“片段”等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理解的词语,我觉得这样显得十分的严谨。他擅长运用比喻,他把我们储存信息的地方比作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各色各样的信息记忆。这样又使得令我感到严谨复杂的语言多了一份风趣。

其实村上春树先生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小说。没写小说的时候,二十多岁的他,只是马马虎虎的经营着普通的小店,努力的还着欠款而已,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时不时也会感到“啊!人生就这样转瞬即逝了啊”让他萌生出写小说的原因也很奇怪:看棒球球员打了个二垒打,一个念头就突然冒出:“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于是他就开始买稿纸来写,连续几个月,不停的挤出时间,终于写完了“还那么回事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开始用英语写,发现因为自己英语词汇的表达能力受限,所想表达的东西没有修饰词,就更加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最后《且听风吟》就这么问世了。

感觉村上春树先生当时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稍作方法调整,就把一本书给完成了。总让我有一种感到随便的态度。然而村上春树先生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写小说就是这么简单啊”似乎有点侮辱了被旁观者仰慕的伟大文学啊!但是一直保持着小说家这个职业是困难的啊,需要有持久的气概和洋溢的才华呐。尽管如此,村上春树先生还是在小说家这个激烈的擂台上“活”了下来。

搞得我都想写小说了。村上先生从一个平凡的青年到了一个扬名海外的大作家。从他的话说:“写小说只是一个拿出纸和笔,与时间拼搏的事罢了!”在生活中,我本人从来没有为哪件事情认真努力过。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娱乐上的。“困难”“坚持”“能耐”“才华”这些词似乎读起来挺简单的。其实去拥有这些或去实现这些是有多难。

总想让自己枯燥无味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却总是原地踏步踌躇不前,总是立下了等下要怎样以后要怎样的目标,却总是没实现过。

我希望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先生一样,在偶然的一刻,找到了一个不是偶然的想法。并为之一直一直的前进着,哪怕走了几周,几个月,几年也好,只要我是一直一直的。

我觉得谁都有资质做许多事情,“才华”这种东西也可以省略掉。所以啊,不要总说“几天后”“只有干什么才能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写小说一样把心里想要的表达出来吧,想到就要开始拼搏啊!

有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二

《家》这部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