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精选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4:29:32 |
  • ZTFB |
  • 8页

总结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关键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有共鸣。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一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治理及会计信息质量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前提。

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不仅是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公司股价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含义出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影响企业相关利益者作出有关决策的最主要因素。

而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正是现在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与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根源所在。

因此,探索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应对方案,应当从公司治理及其相关会计信息系统入手,层层推进。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状况与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发展的分析,对如何应对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一些浅显建议。

二、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的概念在学术界的说法不一,比较广泛的认识是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治理机制,权衡公司内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的一种关系,从公司层面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权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合同关系。

公司被认为是一系列合同的联合体,这些联合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制着公司内部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是配置关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使得公司内部的权、责、利三者协调统一,对合同未预期到的事项能够有效而快速地作出安排。

三、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概述。

1.会计信息质量的概述。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可靠性不明确,也即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会计信息的不同使用者对该会计信息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八项:即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重要性、谨慎性与及时性。

2.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危害。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当下财务丑闻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即违法者通过会计信息在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非法目的。

信息经济学认为,不对称信息的两个典型后果:一是逆向选择(或不利选择)即隐藏信息的问题;二是道德风险(败德风险)即隐藏行为的问题。

逆向选择主要代理人通过自己所提前了解的对委托人的不利信息,与委托代理人签订对自身有利的合同。

通俗上讲即指管理人员利用自身相对于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进行报表的盈余调节,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例如在效益好的年份利用对资产进行各种隐藏,想方设法的计提各种减值准备,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则释放各种秘密准备,以达到吸引资金的目的,最终为少数人牟取巨额利益。

四、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分析。

现代公司在发展过程,是会计信息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的过程。

在公司的治理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解决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

1.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缺乏对财务报告的约束力。

在我国,这种公司治理的缺陷尤为明显。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结构单一化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就上市公司而言大部分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造成了国家这个最大股东成为虚位,小股东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致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我国许多上市大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只是形式上的分离,而实际上却只有一套管理班子,既是董事会又是经理层。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董事会不仅不能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反而受到管理层控制,本末倒置,严重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

3.经营者短期行为。

这是所有股份制公司都要面临的深刻问题,这当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目的不同,管理者的目标是在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报酬,这样经营者就有了通过操纵会计报告信息进行短期行为的动机。

而这无疑会给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监事会监督不到位。

监事会的最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管理者的经济行为,保证公司的财务状况。

尽管法律上规定监事会是和董事会平级的同属于股东大会下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因为监事同时兼任其他职务而丧失独立性的现象,致使监督职能遭到严重损害。

五、强化公司治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使得少数人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为自己带来非法利益,从而给债权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给企业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长期治理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现象的观念。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和前述分析,我们认为完全消除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名会计人要牢固树立长期致力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理念,寻找各方利益的一个平衡点。

2.做好对管理层的监控。

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通常主要是管理层为其私人利益而进行粉饰报表操纵利润,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要求企业公司治理,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在制度上对管理层加强监控。

以使得他们的目标与所有者趋同,同时也应该制定严厉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一旦管理层触屏制度“红线”,为了实现短期自身利益而作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就应该能及时发现并且对其严厉制裁。

3.树立企业文化认同,加强管理层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实践证明,仅仅通过简单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还不足以做好对管理层监督,企业还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得管理层认同并且践行企业文化,使管理层从根本上摒弃滥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的思想。

同时加强公司管理者及其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让诚信观念深入每一名信息提供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杨福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系统[j].现代会计,2006,(02).

[3]郗婧.浅谈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现代会计,2006,(01).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二

公司研究论文:高管人员。

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本形态,它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员工所掌握的、能为组织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的总称,组织可借以创造财富的智慧,并认为其体现在组织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中。确立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所有者地位,让其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这不但是对原有企业理论的突破,也是正在形成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给管理者发放奖金、分红、配股,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做法。总之,承认智力资源要素参加分配,承认智力资本拥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地位,也就承认了企业所有权应该由智力资本拥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合理安排,从而建立企业剩余在各类企业所有者之间的高效合理的分配结构。

1.年薪制方法。

企业高管人员年薪制是以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以年度为单位,确定高管人员的报酬,并视其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人的薪资报酬制引。高管人员年薪一般由基薪和风险收人两部分组成。基薪是高管的基本身价,是其劳动报酬,主要起保障性作用,一般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和生产经营规模,并考虑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定。风险收入则是高管人员的智力资本收益,要根据高管人员在经营期间企业上缴利税、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风险程度等因素来确定。风险收入在年薪收人中所占份额往往大于基薪收入,是年薪制激励作用的主要体现。在实行年薪制的同时,为了实现责、权、利对等,企业一般都应建立风险抵押制度,风险抵押金是经营者用个人财产为自己的经营行为所作的担保,风险抵押制度是企业风险转化为经营者个人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对年薪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高薪来调动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风险机制,通过把高管人员的责任和利益、成果和所得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促使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保护出资者利益的一种手段。高管人员年薪的高低,除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利税水平、当地物价和平均收人水平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风险收入可能是正数甚至超过原定额,也可能是负数甚至要从基薪或风险抵押金中扣除。可以说年薪制的风险特性超过了高薪特点。

2.业绩股票或业绩单位方法。

业绩股票是一种基于公司绩效的股权激励方法,基于公司绩效的`长期激励方法是指允许企业高管与企业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激励方法,企业根据盈利状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和利润分享的比例。实施方法是:企业允诺根据计划期内(又称绩效周期)预定的长期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在绩效周期结束后从公司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激励基金给予被授予人作为奖励报酬。

业绩股票,是指公司根据被激励者业绩水平,以普通股作为长期激励方法支付给经营者。通常是公司在计划期初确定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在计划期末达到预定目标,则公司授予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另一种与业绩股票在操作和作用上相类似的长期激励方法是业绩单位,它和业绩股票的区别在于业绩股票是授予股票,而业绩单位是授予现金。目前,业绩股票激励计划是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得最多的一种股权激励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显着地增加了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但是增加的激励基金大部分通常被要求用于购买股票并在一定期内予以锁定。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更重要的是将高管能够实现的报酬水平与公司业绩水平联系起来,从而对公司高管形成了长期的激励引。

3.股票增值权方法(sars)。

股票增值权是一种基于公司价值的股权激励方法。公司价值是指企业股票市场价值的总值,该方法将公司高管智力资源资本化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以公司股票价值增值为基础,企业高管在未实际拥有企业股权的前提下和企业所有者一起分享公司价值增加带来的收人,同时也承担了股票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

股票增值权是一种契约权。公司在计划期初赠与被授予人一定数量的公司名义股票(被授予人无需实际购买公司股票),允诺支付自授予日起到行权日期间的股票增值部分,即股票资本利得。一般情况下,不给予被授予人股票分红权、配股权和表决权;根据合同的具体规定,通过现金、股票或现金与股票混合方式来支付股票增值权;被授予人拥有选择行使日及行使数额的权力。股票增值权的持有人可以不通过实际买卖股票,仅通过模拟股票认股权的方式获得由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规定时段内的市价差额。

对公司来讲,由于被授予人可以控制行使数额和时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对于现金流出水平无法有效预测,但该计划若以现金支付将不会存在股权稀释的情况。对于被授予人,他无需支付任何货币成本,只要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公司业绩带动公司股票升值,就可享受股票升值带来的收益。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三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不能完全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通过人为作用,才能控制水量,合理调节分配水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水利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度。而渠道工程又是水利工程施工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水利工程整体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在水利渠道工程施工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明显提高了水利渠道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了水利工程施工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

1衬砌混凝土技术概述。

百度百科中,衬砌指的是为防止围岩变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边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衬砌技术通常是应用于隧道工程、水利渠道中。衬砌简单说来就是内衬,常见的就是用砌块衬砌,可以是预应力高压灌浆素混凝土衬砌。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地基处理方面。衬砌混凝土技术能够在渠道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主要是靠地基处理。渠道工程施工中应用衬砌混凝土技术时,要注意的是,在开始实施防渗施工前,工程相关的实施人员应该全面了解实施现场地基的具体情况和细节,除此之外实施人员还应进行科学放样的尺寸来绘制地基,在绘制过程中必须以工程实施目的和要求作为参考,确保绘制后的作品有作为以后工程设计参照的价值。另外,进行开挖渠道选择的时候,为了保证开挖的合理性,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地形因素,对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渠道开展开挖工作,并且对于个别特殊的渠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填方施工。在进行填方施工前一定要先完成开挖工作,确保地基含水量通过自然风干减少,从而保证在夯实地基的前提上有序开展工程实施行动,有效提高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效果。

2)模板工程方面。要保证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考虑模板工程的辅助作业,衬砌混凝土技术离不开模板工程的辅助。一般来讲,模板工程的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新进行浇筑的衬砌混凝土,模板工程能有效帮助它成型和支撑。模板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渠道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显著提升衬砌混凝土的自身强度,有着良好的效果。虽然模板工程只是衬砌混凝土技术的辅助作业,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工程,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渠道工程施工中,必须重视模板工程。为了保障模板工程的辅助作用能够以最大程度的效果显示出来,在具体工程实施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严谨负责,并且要求相关负责人员在模板拼装过程中能够保证模板拼接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防止漏浆问题的出现,确保模板表面的平整性,防止模板表面出现过大的变形。施工人员必须依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模板安装的工作,将安装偏差控制在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的范围内,避免因安装不合理而导致的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促进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2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要点。

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渠道工程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渠道工程施工中应用衬砌混凝土技术时,首先要确保的是施工前已经进行了渠道的防渗处理,这样能够保证新土填方工作顺利进行,以及地基夯实得到保障。同时,为了实现衬砌混凝土技术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率这一目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对已经进行了防渗处理的渠道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将渠道中堆积的淤泥和垃圾等杂物彻底清除。另外,渠道工程施工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混合比、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和工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度是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前提,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合理的配合比,指的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既能满足水利工程的技术设计指标要求,又能够满足相应的施工要求。在渠道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科学性验证其可靠性和工程强度。有关单位应该严格依据签发的配料单进行相关的配料作业,审核后才能使用,严禁相关施工人员私自修改。如果在进行配料的过程中出现漏配或错配问题,这些审批了的材料应禁止其进仓或用作他处。

2)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对于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施工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渠道工程施工人员应注意,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首先进行施工基础面的彻底清理,将面上杂物清扫干净后,才能进行正常的施工作业。另外,对于纵缝,施工人员可以不对其凿毛,但必须冲洗纵缝,以方便正常进行灌浆施工。

3)养护方面。对于衬砌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来说,养护方面是它重要的一部分,科学的养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渠道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渠道工程,它存在的问题有结构壁薄以及外露面积大,在实际的养护工作中,负责养护的人员应该针对它的特点进行养护工作。养护人员可以利用湿润的草帘或者芦席将混凝土的表面覆盖起来,达到降低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差的目的,进而避免因温差导致混凝土变形或出现裂缝。

4)工程质量控制。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保障配合比的合理性。另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重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好工程质量。

3结语。

渠道工程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就必须重视衬砌混凝土技术的质量。本文全面分析了衬砌混凝土技术在渠道工程施工应用中的注意要点,通过这些应用的要点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快速从一个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引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的深刻变化。如何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40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明晰未来产业发展航向,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历史进程和成就进行解读。如,黄群慧(2018)以市场化改革为阶段划分标准,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要素变革,把40年改革开放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1978-1993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1994-2013年),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2013年之后)。王岳平(2018)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拨乱反正”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以消费升级驱动的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基本上步入了正常演变的轨道;三是21世纪头10年以投资主导的重化工化阶段;四是2013年以来以追求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与服务化阶段。这里试图从驱动力的角度进行划分,重点分析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阶段特征。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0年),是一个以加快改革为动力释放改革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2001-2012年),是一个以扩大开放为标志释放开放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2013年以后),是一个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释放创新红利的产业发展新时代。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惊雷在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逐步放开搞活、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并在创办经济特区方面,鼓励“杀出一条血路”。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立。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培育的要求,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阶段,长期以来束缚我国产业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极大扫除,全社会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除少数年份外,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快速跃升,从1978年367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超过10万亿元,跨越了两个数量级。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第10名上升到第6位,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7.7:47.7:24.6调整至2000年的16.4:50.2:33.8,呈现出快速工业化的特征。分行业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利效应,农业制度变革的驱动力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显著,从1978年的353元/人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820元/人,增加了1.3倍,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也比较高,由1978年的27.7%上升到1984年的31.5%,期间,1982年达到最高点,占gdp的32.8%。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占比才逐渐下降,2000年已降至16.4%,约为1982年的一半。工业占比稳中有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矫正了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特点,形成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驱动的纺织、缝纫、服装、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1978年为43%,到1981年就已经超过50%,并一直在50%上下波动一直到2000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超过9个百分点。

从产业体系看,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独立完整的,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保持快速增长,在轻工业领域拥有一批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突出,在重化工业领域,一批国有企业快速壮大,并加快“走出去”部分,做好了拥抱全球大市场,整合全球资源的准备。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突出的大事件。事实上,在2000年中国就已将“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只有加入wto,融入全球大市场分享全球化红利,中国制造的成本、性价比、门类齐全和规模化生产等优势才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多种产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甚至以高科技产品为口径的全球出口排名中超过美国跃居第一并保持长期顺差,2005年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并加速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值得一提的是,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于2001年在多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日子正是11月11日,和现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并连续多年刷新成交记录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双11”正好是同一天,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0万亿元级的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10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接近54万亿元,增长了4倍多。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实现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发动机和重要引擎,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相比2000年继续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4:50.2:33.8优化至2012年的10.1:45.3:44.6,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明显,累计提高接近11个百分点,几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6.2和4.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吸纳就业的稳定器。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重化工化特征,特别是居民消费升级进入新阶段,城镇居民需求由过去的以吃穿用为主转向汽车、住宅等耐用消费品为主,带来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转型。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到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11%(刘伟和蔡志洲,2015)。利用外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2017年达到1310亿美元。

从产业体系看,得益于扩大开放的红利,中国经济的外向度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26.7%,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的总和。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在500多种工业品种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魏际刚,2015)。并且,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和全球产业链的关联不断增强,既快速地推进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又对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2013年至今: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发展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元大关,并不断缩小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约为美国的66%左右,但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0%以上的高速区间下降到6%—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3—2017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8%、7.3%、6.9%、6.7%和6.9%。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迅速提升,并成功地实现了“两级跳”,一是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跃居首位;二是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12—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gdp增速0.7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0.8个、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到2015年第4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14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增速,连续15个季度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13年的9.3:44.0:46.7调整至2017年的7.9:40.5:51.6。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依托。

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新能源革命成果不断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创新创业活力强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盛朝迅,2018)。根据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17位,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从创新投入看,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继2010年超过德国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从创新产出看,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受理数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5%,排名均高居全球首位。

主要经验启示。

40年来,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变化,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改革—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逻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之路,在世界产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好两个作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场充分互动的结果,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中国式产业政策通过补贴、税收、法规等形式直接支持、扶持、保护或者限制某些产业发展,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赶超,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聚焦产权制度改革、商品和要素市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这四大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公平竞争、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何立峰,2018)。

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放合作是我国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开放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开放路径,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最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国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断扩大先进技术、理念、人才、经营管理和模式等“溢出效应”,并把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开放领域从制造业逐步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加快形成高水平深层次开放新态势。我国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提高“引进来”质量的同时,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对外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技术、服务输出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向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随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在科技研发投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和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未来方向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新动能规模较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重道远,主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一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财税、金融、投融资、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二是面向“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要坚持产业为民,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优势,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全球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做法,缩短负面清单长度,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举办进口博览会,搭建与世界深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不断增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三是加快“三大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阶段变化,调整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从原来主要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税收贡献、就业、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要系统推进先进制造、垄断行业、流通等领域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要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要深入推动流通革命,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互联网+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打通流通“中阻梗”,切实提高流通效率。通过质量变革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形成“中国品牌”,获取更大的市场规模和附加值,推动我国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通过效率变革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打造营销网络,推动我国产业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动力变革着力将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促进“四个协同”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改革现有科技体系,真正释放科研人员活力,提高企业科研决策话语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介用深度合作、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着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乎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继续开放创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际领先企业,获得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要加快现代金融要素培育。支持现代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发挥现代金融的资本媒介功能、跨期风险配置、财富管理、并购重组和高效支付服务等功能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分散科技创新和创业风险,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要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厚植创新沃土,重点加强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等“三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和培育一大批有经验和影响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发展协同。同时,通过重塑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和教育体制,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障碍,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增强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形成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五

摘要:国内市场整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利用冰川模型测度市场分割指数,通过1985―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国内市场出现整合趋势,但“囚徒困境”仍存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之中。同时,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市场分割出现传导途径多元化、传导手段隐蔽性的特征,其作用效果的体现主要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度、地方保护和国有经济比重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分析。其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减少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健全区域合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市场分割,市场整合,经济增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项目编号:13&zd022吉林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在实践中,这一改革历程具有明显的地方分权特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分权改革,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并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企业亦在竞争中得以进步。[1]然而,地方政府在积极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其保护地方经济的冲动也得以加强。[2]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国内市场分割开始出现,并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国内市场整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市场价格的形成,它保证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基础性的配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方向的逐步确立,国家制定了多项措施反对地方保护行为,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逐渐消除。然而,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过程中,采取分割市场政策仍然是地方政府的占优策略,其对市场的管束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和隐蔽化的特点。尽管地方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在某一特定时期会促进经济增长[3],但就发展全局而言,统一的国内市场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割(或整合)的趋势存在着一些争论,但都认为中国区域间的市场分割是一个严重问题。究其原因,国内市场分割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制定的差异化政策,虽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经济发挥了激励作用,但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中被蚕食,相对的制度红利逐渐消失。而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尽管市场分割不利于区域间竞争和发展全局,但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削弱地方干预、推进国内市场融合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我国国内市场是趋于整合还是加剧分割?市场分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市场分割指数的假设前提进行再修正,重新测度市场分割指数,并基于更长的时间段上对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二是证实了全国和地方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的非一致性,即意味着“囚徒困境”仍存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之中;三是考虑到市场分割传导途径的多元化、隐蔽化等特征,从多种因素上对此深入开展分析,并试图理顺其内在机理。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一节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和回顾;第二节通过对测算市场整合程度的不同方法的利弊分析,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价格指数法,并对其假设前提进行再修正,利用计算值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第三节构建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并从整体上和分阶段上进行实证分析;第四节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进行分析,计算出影响程度的大小,对两者关系进一步证实;第五节是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相关文献回顾。

对中国区域间市场分割的讨论始于young()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为了巩固既得利益而违背了资源配置的规律,这种对地方经济的人为扭曲加剧了区域市场的分割[4]。此后,国内市场分割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吸引一些学者就此主题展开研究。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六

要充分了解当地地质情况,分析水利应用方向,选择不同类型的现浇衬砌管道技术,这项工程结构由多种类型组成,常见的衬砌结构是等厚度梯形单式断面结构,保持渠坡坚实稳定,将管道内坡比值设为1∶2,更加方便施工操作。充分考虑管道对防渗等级要求和管道流量,对混凝土防渗层厚度合理设置,为预防裂缝可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缝,对混凝土出现的裂缝具有良好的效果。

2.2衬砌工程施工过程。

2.2.1准备工作水利工程施工由多个工种组合施工完成,是一个综合工程,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在对水利工程设计时,一定充分考虑到各工种的位置和工作特点,避免各个工种、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干扰。合理规划水、电的使用频率和时间,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通过前期准备,打好工程建设基础。

2.2.2土方施工事先对渠道浸水性能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土质预沉的方法,解决渠道土质疏松产生的沉降,或者通过夯实方法,达到相关工程要求标准。对渠道放样进行严密的准备,划定渠道中心控制线,每隔200米设置一个高程控制点,每距离50米设置一个中心桩,在弯道处加大密度,每5米设一个桩,确保中心桩精度。要对土层进行仔细清理,防止夯实的土层里有杂物,影响夯实效果,把土层分为30厘米左右,保证土层厚度均匀,夯实效果会更好;对含水量低的,适当洒水提高土壤含水量,对含水量高的,要更换土壤。蛙式打夯机要保证四次以上的夯实工作,夯实密度至少达到1.5t/m3。

2.2.3工程材料。

(1)水泥和外加剂。水泥尽量使用同厂出售的水泥,一般是使用325#的硅酸盐水泥,通过添加适量的`外加剂,保证渠道的抗冻和抗渗性能,pc-2型引气剂成分是松香皂和热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渗和抗冻作用,根据水泥标准进行适量添加,一般保持在水泥重量的1%左右。

(2)运输、储存。要把不同类型的水泥分别堆放,对先进现场的水泥先使用,防止气候变化影响水泥性能改变,为防止水泥硬化,堆放的时候,最好是在通风干燥的库房。水泥运输也是关键环节,不同材料不能同时运输,防止混合,一定要保证水泥纯度。

(3)混凝土配比。混凝土的配比是否标准,直接影响着抗冻、抗渗能力,水灰比最大值一般是0.6,塌落度掌握在3厘米以内,当渠床较湿润或是温度较低时,塌落度要适当降低,反之就要适当提高。

2.2.4混凝土渠道施工。

(1)准备工作。混凝土浇筑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类设备进行检修,需要使用的磨光机、发电机、搅拌机一定要摆放到位,对保证机械运转的供水、供电系统要检查是否正常运行,对施工场地、道路是否清理干净,保持表面光洁平整,施工人员、技术人员是不是已经到位,准备就绪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2)浇筑过程。保证浇筑顺序,在渠床上放好钢模板,测量好伸缩缝,如渠床过于干燥,就要适度洒水,避免水分流失出现裂缝;混凝土搅拌机容积要大于0.4m3,合理控制塌落度和水灰比,保证混凝土的上标号不低于c15;混凝土要立即溜槽入仓,人工进行平仓,要从下至上单方向使用振动器进行振捣,保证混凝土各部分均匀;磨光机是对表面进行磨平处理的机械,出现水泥浆后,分两次进行人工压光;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拆模,时间的把握是关键,如果时间不足,就容易出现变形损坏;初凝之后进行几次洒水并使用软塑料布进行地表覆盖保养两周以上。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水利工程衬砌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只有全面掌握、利用好操作技术和方法,才能发挥出衬砌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功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和检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发挥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巨大公益作用。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七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研究人员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成果,但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重视研究论文的撰写,使这些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没能适时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过程的反映,是教育技术研究结果的文字记载。研究论文写得不好,研究结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因此,认真撰写教育技术研究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着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展现着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并永久性地保存于人类科学宝库之中。

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表述,它一经发表,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因而它是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好工具。

通过研究论文的撰写,可以进一步检验已发现的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并且,极有可能帮助科研人员根据现有的成果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甚至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锻炼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教育技术研究本身,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研究论文,它需要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加以整理,组织成论文。因此,撰写研究论文,是提高科研人员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包括繁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因此,研究论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调查报告,如对某个教育技术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报告即为调查报告。它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实验报告,如对某种教育技术应用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报告即为实验报告。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找出规律,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并得出应有的结论。

专论,即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专门论证的文章。

评述,即对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某些事实、观点、方法和结论加以评价、论述。

综述,即在研究大量的文献之后,概括出同类课题若干文章的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和方法。译述,即把国外专家的一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加以评述。

学位论文,根据不同学位等级的要求,为解决某一课题而撰写的具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专著,即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叙述的著作。

以上关于研究论文的类型划分,对撰写研究论文的人员来讲,是必须了解的。只有根据自己进行教育技术研究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那种研究论文加以撰写,才能写作出理想的研究论文。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

搞清楚了研究论文的类型以后,还必须进一步了解研究论文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也就是研究论文的结构问题。

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无结构不成文章,研究论文也不例外。研究论文的结构是研究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布局、谋划和安排。一篇研究论文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这就是说,一篇文章要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任何文章的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写法,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同结构部分,这就是:1.题目2.摘要(或提要)3.导言(或前言、引言)4.正文5.结论6.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结构的共有部分,就是它的一般格式,也有人称之为研究论文的基本型。

在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中,最重要的是导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对全文来讲,这三部分承担着各自的任务。

导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本论文研究的这一课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正文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详细阐述所发现的科研成果,它主要包括如下三大部分:

论点陈述。陈述研究论文的论点要明确,使人看后一目了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假设陈述式、特征概括式以及肯定陈述式等。

论据铺列。包括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调查方法、试验使用情况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论证展开。根据从不同途径获得的论据,对前面提出的论点加以论证。论证的方法可采用综合与分述,或者归纳与演绎。

结论部分是全篇研究论文的总结,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它主要是对事实的肯定,关系的确定,以及对一些规律、原则、法则加以表述。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八

卸入仓内成堆混凝土料应及时平仓振捣,不得堆积,人工平仓,刮杠刮平。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到砂浆较多处,不能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蜂窝,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依次向上。混凝土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以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采用平面振捣器振捣时,则将混凝土按模板的高度全部铺满仓面,整平表面,即可开始振捣。第1遍振实,移动速度均匀而较慢,至表面泛浆为止。第2遍振平,速度可稍快,并注意混凝土板的边沿和坡角处的振实,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振捣或插捣。浇筑渠底时,用平面振捣器待整个仓面铺满料以后再振捣,至表面泛浆为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浇筑混凝土板时速度越快越好,否则,会影响到混凝土整平和收面的效果。更不要无故在中途停顿,因故停顿不应超过60~90min,否则按施工缝处理,以确保结合牢固。

5.4收面。

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无石子外漏,无蜂窝麻面。浇筑完混凝土立即用原浆进行收面,不得另外板砂浆收面,不得洒水收面。其工序是先用长木抹粗抹1遍,使表面平整,稍停,再用铁泥抹细抹1遍,最后待大量水分蒸发后,再用铁泥抹压抹1遍,直至达到密实,平整,光滑。

5.5拆模。

混凝土浇筑后待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拆模,拆模必须小心,不要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拆模时,应将模板的一端轻轻撬起,然后用坚硬的物体在背面敲打,待全部松动,从另一端取出,这样既不易破坏模板,有保证混凝土板平整。拆完后的模板应立即清理干净、整修,校核,然后平放以备后用。

5.6养护。

最常用的养护方法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一般正常气温下,混凝土浇筑后6~18h即可养护,根据实用水泥和气温的不同养护的时间也不同,养护要勤洒水,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3-4]。此外,还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提供保温、保湿的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养护。塑料薄膜必须将混凝土面全部包裹严密,以保证塑料薄膜内的凝聚水不被蒸发。

6参考文献。

[1]张艳.混凝土防渗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12):176.

[2]范晓阳,唐莉.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7):31.

[4]张秀锦.试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设计[j].科技资讯,2010(8):61.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九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年代初。那时正是中国市场研究业的起步阶段,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几家国际知名的市场研究公司也随行进入中国。

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

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知名度较高;

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如盖洛普所言:在调研质量上是客户选择我们,在调研报价上是我们选择客户。

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总部的发展计划是否与中国的市场发展状况同步,另一方面还要看国内企业对市场研究的`认知及需求状况。

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

收费相对较低;

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

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

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绝大多数民营调查公司都是在近5年内成立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公司的主要技术人员密切相关,故人员流失对公司的项目质量有严重影响。

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十

建立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促进政府、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特别需要正确引导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环境公益诉讼就是其中一项。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对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在普及相关环境知识的同时,使公众产生积极的环境主人翁意识,营造政府、企业、公众的良性互动氛围,对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环境公益诉讼分类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者在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构建和立法设计,而缺乏对环境公益诉讼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分析。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核心在于环境社会治理的主体中谁具有起诉资格,对此问题的解决应当首先对环境公益诉讼进行科学分类。现有环境公益诉讼分类多是以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客体为考察重点,流于表层,缺乏对环境公益诉讼背后保护利益的系统考量。现有分类及其存在问题如下:

1.依据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分为环境公民诉讼及环境公益专门机关诉讼。

这种分类依据的是提起诉讼的主体,公民从环境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受侵害或者将要受到侵害的环境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称之为环境公民诉讼。与此相对应,国家机关依其法定职责,为维护环境公益而提起的诉讼称之为环境公益专门机关诉讼。

这种分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公民诉讼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认同性,对于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关注度(如饮用水、空气污染等)高于其他环境(某一原始森林)要素,导致环境公益诉讼过于集中于某些环境要素。同时自然人之间本身的差异,导致对某一环境损害的认识和反应并不一致,从而导致基于同一环境损害的重复起诉;(3)对于环境公益专门机关诉讼,肩负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的行政执法相比诉讼而言,更加直接、具有效率,如果不加限制地赋予行政机关诉权,是否间接提供主管机关怠于履行行政执法权的合理及合法借口;同时对行政机关怠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行为,公民是否可以针对此种行为提起诉讼,诉讼性质如何界定,均存在需讨论之处。

2.依据环境公益诉讼被诉主体,分为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环境公益行政诉讼。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环境公益诉讼的被诉主体所做的划分,区分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这种分类存在的问题: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必须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同时,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并没有将行政公益诉讼纳入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因此公民只能在自身权利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与环境公益诉讼“公益”内涵相左。

本文认为,正确理解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是准确界定环境公益诉讼类型的基础,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内涵的理论分析,厘清其保护的利益范围,抛出建立于其表征的一般认识,探寻更深层次应保护利益的类型化,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分类体系。

二、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概念。

环境公益诉讼,顾名思义为旨在保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保护环境、保障人类有尊严生存条件的诉讼。正确理解何为环境公益诉讼,才能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合理分类。

(一)环境公益诉讼之“公益”界定。

环境公益诉讼的核心在于确定诉讼保护的利益的范围,何为“公益”,决定着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解。

公共利益,为一个集合概念,重点强调“公共”层面的意义,由于“公众”的众多性和非特定性,使其极易脱离个体,而被掌握权力者无限制地扩大利用,成为其侵犯个人利益的借口。基于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依存,其不能脱离个人利益,应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但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的观点也并不可取,首先个人利益并非能够做到完全一致而无冲突的集合在一起,其次利益表现方式各异,不同形式的利益如何叠加,相同形式的利益主体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简单将公共利益视为个人利益总和。

公共利益应该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与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利益相区别,不是群体成员利益的概括总和,而是从群体出发群体的共同利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享有公共利益的主体为不特定的多数人,包括全体人民、特定区域内的全部人或多数人、特殊人群,不特定的多数人、不特定的个人。

(二)环境公益诉讼之“环境公益”界定。

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带来公共利益。这种利益被称为环境公益,其主要是指环境为人类所提供的维系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产品和为人类健康生存提供的生态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生态利益。

(1)环境经济利益,主要指森林、矿产、水、土壤等自然资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并可用于交换带来经济收益,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森林、矿产、水、土壤等这类资源为国家或集体所有,因而这些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2)环境生态利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相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构成整体划一的生态系统。各种环境因素为我们提供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食物,森林将我们生活生产排放的有害气体吸收,同时储蓄水源,这些环境资源使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能够繁衍生息。有学者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环境容量产品(容纳、净化污染物)、人居支持产品(提供空气、美景)、生态调节支持产品(水土保持等)。环境所带来的这种公共利益由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无差别的享有,每个人在享受环境利益的同时不能排斥他人对于环境的占有与使用。环境提供的生态产品,属于典型的公共利益。

环境公益诉讼之“环境公益”包括各种自然因素所带来作为人类生活与发展基础的利益,以及以环境要素损害为介质使多数人人身、财产利益受损而形成的环境众益。环境公益是关系到人类维系生命和世代传续的根本利益,在所有公共利益中处于优先地位,环境公益在时间维度上,不仅为当代人所需要,而且为后代人所需要,需要永久维护下去,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地域性,其利益主体和影响范围远远高于其他公共利益。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

公益诉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罗马法。进入20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各国纷纷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保护的是人类整体所享有的良好环境生态品质,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的环境利益;环境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事实不仅可能由一般的民事主体引起,还有可能为行政机关公权力行为以及国家行为所致,因而环境公益诉讼中不仅有民事责任、还会产生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环境公益诉讼应当是为了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对于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所有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三、环境公益诉讼类型化重构。

环境公益诉讼的类型应当以环境所具有的公共利益的内涵出发,根据环境公益性质—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生态利益,将环境公益诉讼分为环境自然资源公共利益诉讼及环境利益公益诉讼。

(一)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

自然资源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同环境具有耦合性。在法律文件对何为环境的概括性描述与列举中,大部分环境要素同时也被界定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提供者,同时兼具经济属性与生态属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不仅可以实现其作为“物”所带来的归于国家也就是全民所属的经济性公益,而且也会保障其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对人类整体带来的生态性公益。

按照我国《宪法》《物权法》规定,自然资源为全民共有即国家所有。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当国家所属的自然资源受到现实或潜在的损害,其经济性公益受破坏,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保护职能部门,有权依法以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人(国家)的代表人身份而提起诉讼。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据法律授权以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表人的身份,针对污染破坏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影响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提起的公益诉讼。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针对的是经济性环境公益的保护,但也间接保障了自然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组成部分所发挥的生态性环境利益。

在我国,单位和个人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确认、授权、转让、开发利用等方式取得自然资源的用益权,当出现损害这些已经取得使用权和取用权的自然资源的情形时,公民可以针对这些行为提起诉讼,虽可间接促进环境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实质上维护的为财产私益,因而不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

(二)环境利益公益诉讼。

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重点保护的是属于国家所属的自然资源,但是仍有许多环境要素,如阳光、风等,不能为人直接支配与控制。同时人居型环境公共利益也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这种环境公共利益兼具有物质、精神要求,既要能够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又要保障人能够自由舒适的生存的尊严。上述除国家所属的自然资源以外的阳光、风等环境要素及人居型环境公益所提供的环境公益由全体公民享有。

提起环境利益公益诉讼的主体应该主要界定为自然人、社会环保组织(ngo)。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相比,公众对于与其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环境变化有着更为直观地感受。在新环保法中讲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仅仅限于环境保护组织,认为如果将公众也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将会增加不必要的诉讼成本。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将公众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其目的不在于必然会增加环境公益诉讼的数量,就如同确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不在于必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一样。将公众和社会环保组织作为环境利益公益诉讼的主体,其目的在于通过诉讼主体资格的赋予,唤起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威慑从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主体,提醒政府保护环境的责任。

环境利益公益诉讼,是指针对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影响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也包括政府行为、计划以及政府及其管理机构在环境行政中违反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同时应该合理限定环境利益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

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扩大公民诉权的范围,允许一般公民针对危害环境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不限定一定要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实际受害人。但适格主体的扩张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若对起诉者资格不加以限制,反而影响环境保护行动的顺利开展,造成公共资源的另一种浪费。

四、结语。

环境公益诉讼,以环境公共利益为基础,以维护公民良好的生存、生产、生活为目的,主要分为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和环境利益公益诉讼两类。环境自然资源公益诉讼是为维护经济性环境公共利益,主要由政府、国家自然资源行政监督管理机关等提起;环境利益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生态性环境公共利益,由公民、环保组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等基于自身所拥有的享有良好环境利益或法定职责为依据提起。当存在自然资源遭受污染、破坏,而行政主管机关怠于履行行政监管职权或者其他有害公民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时,公民、环保组织可提起行政诉讼,督促行政机关及时履行法定职责,但这种行政诉讼是否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范畴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十一

1新媒体的界定。

段鹏博士在其著作《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提出:“所谓传播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一般指狭义的媒介.“新”,一般用来描述与传统的、旧的、落后的不同的、更先进的、新近出现的事物.童兵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提出:“传播媒介有时也称媒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出的一批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获得发展的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

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video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media)一词.新媒体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种特定的媒介,而是对为适应信息传播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批媒介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其一,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下的.网络媒体;其二,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技术下的新电视媒体(为了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这些新型的电视媒体称为“新电视媒体”);其三,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wap手机、手机电视等手机技术下的手机媒体.

2.1网络媒体。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因而将其称为“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以目前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为基础和载体的,有时,国内也将其称为“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又译为“因特网”或“英特网”,其全名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就是每一个节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是人类传播领域里的实质性变革.

因特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为避免核战时通信瘫痪而开发的计算机“arpanet“,这个网络的使用者最初被严格控制为有关从事国防科研的科学家.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还开发了极其简单的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才开始爆炸性普及.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到,互联网已经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超过947万台的计算机主机,用户超过1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和互联网发生联系.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同月22日22点55分在北京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overthegreatwall,wecanreacheachcornerontheworld),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加人互联网.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提出把中国纳人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我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ip连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的主服务器设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加人互联网工程.1995年,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壕海威公司,中国的普通百姓才开始使用互联网.至今,互联网进人普通家庭仅时间,但互联网工程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末,我国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产业能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2.2新电视媒体。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nipkow)发明了一种机械式的圆盘扫描盘,并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为现代电视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世纪初,电子电视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26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克·贝尔德(j”l"baird)利用尼普科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画面传送和接收的完整组合试验.1962年7月,电视图像首次越过大西洋.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创了“地球村”(theglobalvillage)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上的珍域,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成为一个村庄.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近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电视在中国出现于1958年.那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开始试验播送节目,同年9月20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电视”,在今天应该是属于传统媒体的,但是随着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数字信号处理的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衍生出了属于新媒体的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型的传播形式.

数字电视是21世纪广电领域中引领人们享受现代数字化生活的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接受中,使用模拟方式的叫模拟电视;而在电视信号的获取、产生、处理、传输、接受和存贮的过程中均使用数字方式的电视叫数字电视.一般而言,数字电视系统是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或者经过纪录媒体传播的视听系统.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传输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受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组织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并把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列人国家“十五”计划的十二项重点项目中.电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更是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的发展在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日常收视习惯,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和激烈的竞争.今后几年,数字电视在中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移动电视”作为新电视媒体的一种,其发展之迅速,依然让人始料不及.移动电视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得到应用.我国内地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大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上海文广集团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移动电视业务.一个中型城市公交车达至5000辆,我国私人轿车数量突破1000万辆,20全国列车年运载量达13亿、将达17.6亿、更有望达4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受众群,广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将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的第二次复兴.然而,移动电视的出现,注定了我国广播业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也注定了广播业将很难再有如此巨大的辉煌,这份辉煌将属于移动电视.

2.3手机媒体。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这句话形容今天的手机再合适不过了.手机是手中的交际圈、是移动的生活艺术.如今,手机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通讯工具了,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功能多样化、设计个性化的时尚手机更是倍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代至40年代,美国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手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固定电话技术的成熟也为手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手机,本是简单的点对点语音通讯工具,但是随着微处理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的功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扩充,手机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途径.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成功发送,这标志着短信时代的到来.

19,诺基亚推出了首款wap手机,用户使用支持wap的网上通系列手机就可以随时通过无线蜂窝网络登录互联网.而后,205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短信(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的第一条短信.接着,4月底开始,新浪、搜狐、网易等站率先推出手机新闻短信服务,提供重大时事和热点新闻.另外,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这让手机的功能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江西发生地震后,九江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全体市民发出了:“九江市附近发生5.7级地震,但不会给九江市民造成很大影响”的公共短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对缓解市民的恐慌心理、稳定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了,它已经俨然成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手机作为产品消费平台和付费平台,被视为是未来一段时间信息和娱乐消费的个人终端设备.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十二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也有了较多程度的提高,对于住房人们有了更好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居住舒适程度方面,同时也在建筑外形的设计、内部功能区的分布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更为个性化的需求。加之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由此住房项目的开展则面临更多的风险,使得企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住房项目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在充分了解相关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住房项目的发展进程,帮助企业获得更为理想的效益。

关键词:住房项目;风险类型;风险管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更加追求品质化生活,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不仅局限在舒适度层面,更加重视外观设计的个性化,内部设计的人性化,同时也更加重视住房环保方面的要求,加之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由此住房项目的开展面临多重风险。在此情况下,建筑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住房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有效规避项目发展风险,由此实现在最小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

1概述风险管理。

现在,国内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各个项目的发展面临多重不稳定因素,而当前人们对于住房水平以及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各个建筑单位不得不重视住房项目的风险管理。对此,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切实将其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出各项有效风险管理措施,有效规避和降低风险,推动住房项目的顺利进行,帮助企业实现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而风险管理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认识。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如何在某一项目比如住房项目具有相关风险的环境中将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尽最大限度缩减到最低,使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一个企业可以承受范围内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含有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成功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一系列方式得到、排序合理的过程,优先处理其中可以将损失将至最低以及发生几率较高的事务,而风险较低获得风险几率不高的事务可以延后处理。

2住房项目面对的风险类型。

通常而言,住房项目风险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五大类,进而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化,每个类型中含有多个风险因素。

2.1社会环境风险。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常常出现很大的波动,比如,国家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的纷乱、政权的更迭、国家各项政策的改变、外汇汇率的波动等,再或是因为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地震等)而给住房项目造成极大的威胁,这种风险归属于自然风险范畴,但通常也是致命的,造成的损失常常难以弥补。

2.2经济风险。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和住房项目有关的经济因素(比如劳务费用、税收、价格)的改变,会给住房项目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

2.3技术风险。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和住房项目具有紧密联系的技术因素(比如,项目设计水平、实施各项功能指标、各种文书的编制质量等)发生了变化,从而给住房项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4公共关系风险。它指的是因为和住房项目存在联系的内外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内部关系由项目承办单位、各个主管部门人员等,外部关系由项目各个负责单位等,最终给住房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2.5管理风险。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住房项目的管理对象以及职能(管理规划、管理者素养)等因素发生了改变,给住房项目引起一定的风险。

上述风险并非固定的、唯一的,需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确认各项因素。

3住房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主要分为下面三点:

其一,应当规避难以和收益成正比的风险;

其二,应当规避和自身能力不符的风险;

其三,可以有更好解决方案的风险需要规避。

根据项目风险规避方式进行划分:

其三,终止项目。终止项目,继而规避风险的进一步发生。

3.2风险转移。

它主要指的是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自身不愿负责或者负责不起的风险进行转移一种手段。风险转移一般划分为下面两类:

其一,转移风险因素。主要含有经过项目招标、项目分包、承包等。比如,大型的住宅区无法依赖独立的投标人完成,需要多个公司进行联合投标,既增加了中标率也成功转移了风险。

其二,转移风险出现所形成的损失和影响,常常是通过工程担保、保险或者履约等形式进行担保实现的。比如,就有效利用合同而言,由于合同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会使得承包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就承包商而言,较之成本加成酬金合同,固定总价合同风险会更大,业主更换合同由此来规避掉一部分的风险。

3.3风险控制。

它主要是通过采取高效的防御手段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率,详细的讲,它指的是在风险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企业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继而减少风险发生率,同时降低风险损失。风险控制相关手段可以划分为风险预防和控制。

其一,站在防范角度进行分析,风险防范指的是在风险发生前,为有效消减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项目风险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强调事前控制,使项目在风险得到预先控制的前提下有序开展,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率,减少损失。比如,严格审查施工方案,有效控制施工工序。在建筑工程运行时,可根据各种类型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由此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防止风险的发生后,尽可能的降低损失,通常来说,我们采取的办法有以下几种: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而风险自留指的是部分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小,加之风险存在较大的重复性,所以,企业对施工进度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可以自行担负一定的风险,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的评估以及分析,科学的做出相关自留风险决策,否则会给住房项目造成更大的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4结语。

综上,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取得较为明显的提升,建筑项目尤其是住房项目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对此建筑企业必须重视项目风险管理,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放在项目发展的重要位置,开展高效的风险管理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住房项目开展中面对的各种类型的风险。由于风险类型的差别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存在较大差别,对此笔者结合不同的风险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应对策略,由此更好的应对住房项目开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更好的推动住房项目的顺利进行,帮助企业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春浩.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14):149.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十三

让三牛精神在雪域高原闪耀。

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声明,为民服务孩子的牛,创新发展开拓牛,必须努力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辞旧迎新时,总书记这句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发言不仅是委托,也是鼓励。作为西藏的年轻干部,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保持真正努力、献身的精神和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热情,扎根雪域高原,志向艰苦奋斗,用汗水灌溉收获,坚定前进,积极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愿意成为服务人民的牛群。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都往前走,不能忘记走的路。走得更远,走到更辉煌的未来,不能忘记走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起点和源动力。年轻干部总是想起初心是什么,如何坚持最真实的愿望,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走到人民群众之间,拉动日常生活,问冷温,听民声,解除民意。从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到我没有我,不负人民,从我们要记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以给人民带来幸福为最大的成绩,从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日子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到人民大众欢迎,笑的话,再难也要做到最后……总书记心里装着人民,头脑想着人民,为我们立了基准,做了表率。年轻干部作为党事业的新鲜血液,像总书记一样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是以人民的名义放置人民,无论做什么都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决不做劳动者伤害财产的事情,决不做违反民意的事情,决不做以为领导满意而失望的傻事情。走在大众之间,走在大众意见多的地方,切实加强为人民解忧的工作能力,解决人民大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等问题,始终不支持人民大众,不高兴,不承诺作为衡量所有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辟天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发展的开拓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鼓励许多干部群众保持突破的精神、创造的力量、干燥的做法。回顾建党百年以来的这个辉煌岁月,以无数革命先烈的勇敢战斗、勇敢突破的精神,不断激励世代和世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目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保持乘风破浪的攻势气概,敢于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疫情对策的第一线选择最重要的负担,啃最硬的骨头,接受最热门的芋头,在急难等待的地方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勇敢地成为急先驱,成为开拓牛,把开拓牛的精神贯穿党的事业全过程,突破点子,突破力点,突破新的道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现在从头越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党的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的70周年,旅程万里风正,重任千钧再次奋斗,新的起点,新的旅程,很多年轻干部继续三牛精神,锻炼牛的习性,铆接牛的干劲,磨练缺氧不缺精神的昂扬斗志,锻造辛苦不怕辛苦的意志品质,锻炼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党性修养,青春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光彩。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篇十四

摘要:现今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特别是有关企业的环境污染,而制革业则是其中之一。

我国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不足。

本文将探讨有关制革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同时提出需要加强有关企业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有关群体对于环保意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认识,以完善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关键词: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引言。

社会物质方面的迅猛发展伴随着自然资源在某些程度上被过度的消耗,同时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重污染行业则为主要原因。

并且以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状况来看,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块还有相当大的不足,无论是相关法律法规还是政府政策,还是企业人员乃至全社会群体,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这一概念都没有系统的理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并且以污染排行靠前的制革业进行分析,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讨。

1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制革业近几年在发展的同时在环境方面造成一些压力,其在有关自身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严重不足。

一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在企业方面,大多数公司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只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对外展示。

在大环境下,我国当前对环境会计有关的科目设立特有的账户进行核算。

使得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没有可比性;三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用性差,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披露时会选出那些对企业经营无影响或者影响小的事项进行披露,而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对外公布不够真实与全面。

1.2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企业领导只注重短期效益,都希望在针对环保问题方面能够减少支出与投入,以增强短期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样的理念将会使得整个企业环保意识严重缺乏,并且影响企业后期长久发展。

其次,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学发展后的新分支,其内涵更具专业性、综合性等与以往不同的属性。

但目前我国企业有关的财务人员在这方面的素质还不够,不能满足实际操作方面的需求。

最后,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理解不透彻以及需求不高,在多元的利益相关者中只有部分股东抱有企业应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想法。

2完善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2.1加强制革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第一,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环保的概念更新,从根源上提高制革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第二,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部审计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监督,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程序组织、管理系统做出实际评价,针对不同情况做不同分析。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现有的财务人员在以往的理论和实务操作上的经验已十分丰富,可在将环境要素加入的新型环境会计面前则其相关知识略显不足,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应学习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的规定和计量方法。

2.2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

现今,选择以自愿性为基础从而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许多企业选择不进行相关内容的披露。

可见,对于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和会计有关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在目前已经实行的环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更好的以环境法规施加压力。

并且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进一步规范,在体系中强调披露方式和具体准则,做到进一步细化。

2.3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推动下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

通过利益相关者理念的改变从而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完整的进行信息披露;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拓宽规范我国制革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范围,加大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结合当下网络便利发达的现实,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3]陈占光.制革行业产业政策分析[j].西部皮革.(4):7-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