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汇总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20:52:59 |
  • ZTFB |
  • 7页

报告还可以通过添加图表、表格等视觉化材料来更好地表达和展示信息。注意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专业词汇,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这些报告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一

根据第四届校园文化节总体工作安排,我们负责校园文化节文艺演出的方案策划、节目创编、排练、及节目的预选、彩排和实施演出。从今年3月份接受任务到演出结束,全情投入,在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和各年级组、各班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现总结如下:

文艺演出是第四届校园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家的关注度很高。文艺演出我们以歌舞为主,穿插古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小等表演形式,力争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思想性、艺术性及观赏性的统一,唤起观众强烈的心灵情感共鸣。从效果上看,基本达到要求。

1、形式创新,突出创作性。

节目以歌舞为主,穿插其它艺术门类表演形式,大部分演出的节目是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加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智。与往年的节目相比形式更丰富,质量也更高。

2、充分展示才艺,师生反映良好。

演出给更多的同学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此次文艺演出从主持人的选拔、各班级节目的海选到文艺节目的正式演出,各项活动开展有条不紊,真正起到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一次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次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艺术特长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1、创新机制,超前运作。自接受任务后,我们筹备组集思广益,通过学生会多次对文艺委员班长召开动员会议,征集文艺演出的创意方案,并对去年文化节文艺演出中表现出色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宣传,针对我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较少的现实,通过与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将热心集体活动、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充分利用下午三四节课及休息时间进行排练保证了节目质量。

2、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保证文艺演出的艺术质量,我们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节目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

一是节目筹备会。我们老师召开多次会议,就演出的各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互相碰撞,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方案的表演方式和创作框架。

二是节目评审会。我们根据学校的要求,组织了多次审查,将学生节目进行合并、演出人员进行调整,明确各节目责任人,排练、彩排及演出时间,对演出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协调解决的办法,为保证文艺演出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总结这次演出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樊明祥校长统领全局,多方协调。分管领导张莲副校长先后多次主持了协调会,燕志国主任对筹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了指导、协调和帮助,保证了文化节文艺演出的顺畅进行。可以说,领导重视是文艺演出成功的前提,也是演出成功的根本保障。

2、教师团结协作。演出筹备工作虽然时间跨度长,但因任务环节多,时间要求严格,分解到各项具体工作的时间是十分紧迫的。在筹备过程中,老师们互相帮助,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演出成功的关键。

3、学生会及艺术特长生的配合和支持。本次演出合作协作程度高。在演出筹备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和特长生给予了大力的配合和支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演出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我们疏忽的地方,他们主动想方设法解决,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意识。

4、、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表演及技巧方面还要加强。

5、建议:鉴于文艺演出节目排练工作的难度,希望学校能够扩大对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名额,以便艺术教师更系统的培养和顺利的开展工作。

小小的舞台展现了教育教学这个大舞台,展现了现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此次文化节文艺演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第十届校园文化节文艺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将会汲取艺术的汩汩灵气,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二

08国贸一班王玮08575112。

时间过得真快,当时布置作业的时候还纳闷道这样一篇小论文老师怎么还给与我们这么多时间去写,对我们来说这种作业就是从忙碌的无聊中挤出点时间用于简单的复制粘贴,网络是个好东西,还是老样子,在交作业的前两天大家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这份作业的存在性,看着大家通过各种手段应付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作业,我毫无紧迫感的压力毫不犹豫的将作业拖到最后一天去写,明天是最后的期限,我也是刚看了作业要求里面后才想起来这是上个学期布置的作为学科成绩的作业。

就像是每次期末考试将近的时候,大家依旧醉生梦死的忙碌着自己的各种无聊,大家早就都知道考试之前老师肯定会给出范围,范围就是不挂科的通行证,所以只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花几个小时背熟范围就可以不挂科;就像是这样飞逝的大学时光一样,到了将要离开大学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逝去的日子,或许有些人才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才计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才开始学会清楚的认识自己,才开始明白如何去看待事情,才有了真正进入大学的状态,才找回了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可是大学生活已过大半。

突然想起了高三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解脱了中学阶段苦闷的传统义务教育,奔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进入大学一个月就发现,原来父母长辈眼中的那个大学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样的大学文化已经销声匿迹,我们向往长久所追求来的不是雨过天晴后的更高处,而是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刚开始,每周的课程都很少,还没带电脑,空虚无聊占据了同学们的大好青春,大学开始成为游戏爱好者的天堂,成了好吃懒做者的摇篮,一些积极人士踊跃的参加学校里面的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大家开始慢慢的接触和融入这个新环境,学长们告诉你在这个大学里面可以放肆去做的一些事情,怎样聪明圆滑的在这个社交圈里游刃有余的处理问题,后来自己发现这样的环境跟他们描述的大相径庭,我们就这样或多或少的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游戏式的恋爱观似乎让恋爱的人自导自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偶像剧,当然大部分都是悲剧,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很投入,很多人还躲在某个角落不可自拔的舔舐着伤口。应付式的学习观使一张毕业证书成为了大学四年的最终奋斗目标,当课堂时老师再次提问到那个很简单的问题的时候,班上依旧是鸦雀无声,只有在考试那段时间才会第一次将课本翻起,报考时花费心思精心挑选的专业不敢再用爱好来形容。官僚式的作风在学生会兴起,那些人总是形式化的为不切实际又毫无意义的事情忙碌着,再也没有力气在学习上竞争与切磋,而是爱慕虚荣的盲目攀比与炫耀,一切在大家眼中那么的虚假那么现实,当最不敢提及的理想再次成为我们的话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成了公认的现实总结,我们就是跟着这样的大学文化随波逐流着,青春年华被加工着又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理想渐行渐远。大家可怜的望着这个自己一手捏造的骨感世界,这时候才发现,其实我们都变了,所谓的坚持已经不起作用了,所谓的理想已经湮灭了,也只剩下可怜了,真的很可怜!

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校方领导者与教师工作人员站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责任也是重大的。如何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高尚的思想情操应该是所有工作的重心!向校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领导层要摆脱官僚化的管理,大学的管理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大学是教育之地,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大学!不能被现代社会的不良文化侵入!第二,将思想道德课程放在首位,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第三,在心理方面给予引导与帮助,虽然进入大学的几乎都受过成年礼,但大部分学生心理理解和抵抗能力较弱,需要正确的辅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所以在心理方面的正确塑造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第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学生的爱好与接受知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个人特长得以发展,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大学生在这海洋中就是水手,教师们就摆着舵向,绕过暗礁,迎对风浪,领学子们走进人类文化的圣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们是责无旁贷的,故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都朝着各自的方向走着各自的路,越过前方障碍后,要记得自己所坚持的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一所学校尤其是有着较长历史的文化名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必然有其文化的积淀。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生,在各个不一样历史时代里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本身就为学校增添了一笔无形的但影响深远的文化果实。这些文化积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盐步中心小学建校几十年,她取得的成就为人称道,校内建有“书法见长”的校雕,校史展览室里展示的学校优良的传统是最佳的题材。这天,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追求的足迹也将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新的资料,也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中的文化积淀。

有人曾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盐步中心小学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便于教学和维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师生和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我校“书画见长”的发展历程。

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园世界是充满教育好处的生活世界。校徽、校雕、校歌、校训,每一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

校园里,学生每一天漫步于陶园,他们欣赏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观赏着水池里游动着的锦鲤。学生们怕踩疼了脚下的小草,怕惊动了水池在游玩的鱼儿。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德育人”的工作思路,构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从教风建设入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思想学习、开展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要资料的教师论坛,端正教育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透过典型示范、评价导向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用心性与主动性,重塑“敬业、爱生、钻研、开拓”的师表新形象。

其次,我们坚守学校这一精神礼貌建设主阵地,以“五爱”教育为主线,开展“创礼貌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资料的建立活动,透过广播、宣传栏、德育走廊、校刊等各种载体,透过午读、班队会、思品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忙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貌行为,在学生中营造“爱国守法、尊师守纪、团结互助、勤奋好问”的良好风气。

第三,我们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遵照《守则》《规范》的要求,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盐步中心小学倡导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意志,那么学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从管理入手,促进学生自治,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良好班风、教风、学风、考风、校风的构成,关键在教师,落实在学生。使学生成为管理自我的主人。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性具有用心作用。

学校从办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教师教育的结果,而是家庭教育,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交往的结果。学校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学生日常管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使学生明了是非界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我约束自我、自我教育自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看管型向自觉型的转变。

从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入手。学校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突破点,以月主题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学校采取措施净化、美化校园(校园文化墙),利用电视台、橱窗、黑板报、广播站、图书室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有效地发挥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于不经意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潜力,陶冶情操。

盐步中心小学在多年教育科研实践中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构成了一批在校内外有较高声誉教师。现任教师中,高级教师60多人。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高,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实现“以科研树名校,以创新促发展”;“书法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盐步中心小学制定教改科研规划,拟定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包括素质教育体系,师资保障体系,教育技术体系,现代管理体系四大体系;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口号,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从个体科研向群众科研转变,从单纯写教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

同时,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立足校本研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将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资料,倡导反思性教学,鼓励同伴合作与互助,努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撰写教育教学个案,生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的教育还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习化组织建设。学校透过多种活动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好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教育,有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及非正规学习的自学,看书,读报或其他学习)提倡教师群体成员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进行学习;倡导教师群体成员间透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潜力;为教师带给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励教师自觉学习,构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透过这些途径,学校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教师研究,成长,成材的环境,使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给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课堂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潜力,推动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已经构成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

目前学校第二课堂共有科技方面有:车模,创造发明小组;艺术方面有: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美术等;体育方面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文学方面有:广播站,校园电台诗朗颂等。同时还有佛山小记者和南海小记者。第二课堂全校90%的学生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第二课堂立足校园,用心活动,已成为弘扬校风,引导健康潮流的生力军,已成为同学们激发潜能,挥洒智慧的天地。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五

校园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本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各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视角不同,说法不一,但站在整个大学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方面贯穿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校务工作中;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植根于观念和行为范畴,在、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包括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总体价值观复合体”。

校园文化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等同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类体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大学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大学这个主体,是大学和文化的结合;另一层是大学内的文化,是个体概念,指特定大学的个体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世界上各国的大学不计其数,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但风格迥异。如果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究其原因,便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层次使然。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作为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有自己的专门文化,又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但大学文化归根结底是通过生活于大学之中的人际活动,不断进化、积淀而成的。

校园文化总体上呈现下列特点:一,多元性与主导性。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还有各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元性。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的性质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导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二,科学性与思想性。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科学性及浓厚的科学和学术氛围。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还具有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三,稳定性与可塑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不仅影响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可变性,同时,它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以及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四,独立性与开放性。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环境、主体、途径及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相对独立体系。同时,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孤立地生存发展。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要素,是使大学生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此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认为大学就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思考、感悟,升华,完善。

21世纪的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大学学术环境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师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提供适合发挥才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大学就能凝聚、吸引高水平师资,就有可能发展,有可能超越。

在21世纪,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生活空间就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强。19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新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

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不同地区的大学、同一地区的不同大学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实力强的名牌大学,必定拥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21世纪,凸现竞争优势的就是这些大学文化的强势群体。

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觉地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形成一种全新的竞争氛围。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高校必须具备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方面的资本和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大学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观、服务观、人才观、竞争观、创新观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这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在新形势下所孜孜求索的内容。

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个方面互相依存,由外及内、由硬到软。大学文化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可分为五个方面,即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媒体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六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七

2013年6月至7月,县直机关党工委成立课题组,立足本县县级机关实际,聚焦县直机关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个案调研、比较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机关单位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目标任务、建设举措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探索与经验。

近年来,**县县直机关高度重视机关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在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一学三讲・周一大讲堂”和“道德讲堂”活动,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机关干部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追求。同时,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机关干部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找准建设学习型机关这个切入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切入点,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以个人学习为基础,突出集体学习、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和保证时间,使机关干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真正融合。同时,强化学习的制度性,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示范性,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使广大机关干部能够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来。编印下发《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等学习参考资料,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掌握执政党先进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努力掌握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把握营造文化氛围这个着力点,着力满足机关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县县直机关注意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干部的文化需求,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传播新精神、宣传新思想、吸收新文化。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运动会,各部门机关代表队展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同时,许多部门单位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并积极开展各类展览,进行各种拓展训练,着力营造有利于机关干部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部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此外,还注重抓好机关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的建设,搬迁改造县文化馆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县图书馆免费开放,建成集文物展览、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等物质环境,形成浓郁的机关文化氛围。

我县党政机关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创新是机关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的前提。理念的创新为机关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实践中,我县各级机关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理念,在出色完成机关业务工作目标,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实现业务、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文化活动,丰富机关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各种内容的机关服务项目,塑造良好的机关整体形象。每个机关都会有自己的特色,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打造机关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机关文化,确保机关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机关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县机关各部门单位都很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加大对机关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单位甚至制定出台机关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有的单位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及时解决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机关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地进行。

强化载体和活动建设是吸引广大机关干部参与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机关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少部门单位加大机关阅览室、活动室、展览室等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网上宣传、网上交流及资源共享,为机关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因机关而异,结合机关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干部职工心理、形式生动活泼、大家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机关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内涵,增加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效果。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推。实践证明,机关文化建设离不开舆论引导。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机关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使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机关文化建设、支持机关文化建设、参与机关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思想文化、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树立典型楷模,使机关干部在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都得到提升,为机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态势良好。但也应看到,机关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应对。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建立理想信念、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作为机关文化内容,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环境优化等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还有些单位把文化建设简化为文体活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导致机关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规划上不够健全。当前,不少机关的文化建设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存在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不少同志把机关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文体活动或美化机关环境,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开展轻思想工作等问题较为普遍。一些机关没有找准文化建设服务机关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仅在小范围里搞搞“自我循环”式的文化活动。另外,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较为落后,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得不到及时的总结和推广。

三是形式上不够创新。调研发现,有的机关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仍比较陈旧;文化体育活动形式大多仍只是球类比赛歌舞表演,对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导致不少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保障上不够有力。一些机关要组织理论学习时,或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时,或参加文化体育竞赛时,就会遇到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单位财力有限没有经费,没有人力组织实施,经常性活动受场地限制等问题。机关文化建设要有必需的资源,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机关文化建设。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以下方面:

观念的制约。文化建设在各机关发展不平衡,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机关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在口头上讲的多,在实际上做的'少;在文件上写的多,在措施上落实的少;在理论上动员的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的少;对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理解不深,对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不够,导致不少机关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制度的缺失。当前的机关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管理,未能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许多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的处于失范、无序状态。

文化的羁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下,各级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学风不浓、不思进取、脱离实际、搞花架子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目标要体现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良好的机关意识。它是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决定着一个机关的思想观念、行为动机。作为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关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才能保证机关的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优秀的机关精神。作为机关文化的精髓,机关精神是机关工作人员信念、意志、风格、准则的综合体现。机关精神除了要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外,还应特意提炼和打造体现一个机关特色的精神,并持之以恒。

正确的机关价值观。它是机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并为大家共同用以认识和衡量事物、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准则体系。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一个机关及其成员的价值观仍然要体现在依法管理、服务社会、清正廉洁、元私奉献。

高尚的机关道德观。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严格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以及具体行业、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优良的机关风尚。一个宜人的机关小气候,由良好的党风、学风、文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组成。适时的机关作风整顿很重要。“流水不腐”,只有定期的“整风”才能保证良好的机关风尚。

闪亮的机关形象。它是机关文化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综合反映和外部标识。鲜明而醒目的机关形象,对于树立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机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从机关工作人员个体形象和机关整体形象搞好文化设计,比如,语言交谈的文化品位,着装的文化显示,行为方式的文化内蕴,公务活动的文化展示等。

优质的机关环境。一个良好的机关文化有赖于良好的机关环境,包括非常好的工作、生活等物质环境(硬环境)以及有利予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同进取、部门内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软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周围人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善。通过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机关成员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与策略。

要培育忠诚文化--与机关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机关文化。培育机关文化必须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教育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仅把机关工作当作一项工作来做,更要当作事业来追求,发挥机关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培养机关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塑造人,对履行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责任保持清醒认识和忠诚敬业的积极态度。

要培育服务文化--树立群众观念,倡导奉献精神,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文化。把营造“执政为民”的人文环境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着力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融入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之中。通过培育服务文化建设,引导机关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意识,尊重群众的感受和需求,经常深入群众,贴近基层,主动地去发现,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生产、生活问题,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深入地去研究,满腔热情地去解决,在服务群众中学会做群众工作,提高业务能力。机关服务必须讲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特别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增强服务效能,形成高效、便民的工作作风。

要培育学习文化--与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关文化。应引导广大机关人员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机关的学习制度化、经常化。要把“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为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基本要求,培育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创设学习团队,营造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促进人人学习、终身学习。

要培育廉政文化--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形成廉洁奉公的机关文化。廉政文化具有更深层的潜移默化作用。要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开展廉政教育,增强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正确对待个人荣辱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当无名英雄,形成风清气正的机关氛围。

(三)创设行之有效的机关文化建设载体。

结合各自部门实际和工作特点,针对机关内部干部职工人员结构多元和需求分化的状况,要引入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新的活动载体,创新机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推进机关文化建设,真正让机关文化建设更加具有亲和力、向心力,提高机关干部的参与度。

开展政治教育活动,解疑释惑,提升理论素养。鼓励和支持机关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各级院校(党校)建立合作关系,针对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机关开办讲座、研究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讨,举办专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提升机关的研究水平,逐步建立起机关文化理论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机关文化的实践。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弘扬先进典型,增强党员意识、政治意识。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工作,提升业务素养。把机关文化建设与机关发展目标、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创先争优活动、建功“十二五”、岗位技能比武竞赛等等,引导机关干部钻研业务、提升能力。

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提升文化素养。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在机关开设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或借阅点,帮助机关干部更多利用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在机关举办小型文物、艺术展览和历史文化的讲座,并通过发放门票、聘请义务讲解员等方式鼓励机关干部更多地进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与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合作,邀请专业人员辅导机关的文艺活动,举办艺术欣赏活动,为机关培养文艺骨干人才,提高机关干部的艺术修养。

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健身娱乐,提升身体素质。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县直机关“全民健身运动”实施计划,有计划地举办全县机关体育竞赛,开展每天锻炼半小时活动,坚持每天做广播操,引导机关干部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着力增加机关干部中的体育兴趣,()增强机关干部的体质,活跃机关氛围。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树立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竞争合作精神,以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提升道德素养。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经过“菜博会”、“城市文明指数测评”志愿服务活动的洗礼,如今志愿服务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越来越多的于部群众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党政机关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全县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弘扬“阳光、快乐、奉献、担当”的志愿者精神,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道德修养,塑造机关人员良好形象。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八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是文明演进的产物。它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崇圣尚贤”为主题的圣贤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地特色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汲取圣贤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

校训:崇圣尚贤。即以圣贤的道德要求自己,“志于道、立于德、据于仁,游于艺”,引导师生求真向善,笃学敏行,快乐成长。

培养目标:

志存高远、诚信仁爱、笃学敏行、身心两健的现代少年。志存高远,表现为志远大、爱家乡、勇报国;诚信仁爱,表现为讲诚信、有爱心、会做人;笃学敏行,表现为爱科学、勤学习、善探究、勇实践,能创新;身心两健,表现为会健体、好阳光、乐成长。

1.实施尚贤管理。

尚贤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评价上激励、人格上凝聚。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2.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3.营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4.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5.构筑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6.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

2.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章程五制度的制定,被中央教科所方铭琳博士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五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家委会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也经历了校委会的多次磋商,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几次讨论最终定稿,完善了相关制度的机构组织,对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1.探索崇文课程,体现生本化课程文化。

我们崇文课程的定义,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体现为学校以课程统整为形式的多元化动态生成课程。操作步骤:一是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精心研读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进行课程的统整。二是学科内整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学生实际适当地进行增、删、减、替换的尝试,以达到学科内的优化。三是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2.实施崇文课堂,体现生命化课堂文化。

崇文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生命智慧。树立“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知识学习,注重思维与能力培养,重视精神锻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融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坚持以学为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归依。

3.开展社团活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艺术、传统项目为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乒乓球、剪纸、面塑、书法、棋艺等等。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各社团的活动中去,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节假日以少年宫的形式定时开放。在辅导老师方面,学校选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授课,此外,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老师进行授课,来弥补特长老师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社团活动,我校学生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荣获很多奖项。我们将《弟子规》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授课,每周一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弟子规》划分成三个层次,张贴在三层的楼道中,供学生随时诵读。

1.学校围绕“圣贤教育”,确立了系列化德育教育主题——尚德教育。

尚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以诚信爱心的做人教育为基础,以阳光和谐的生态教育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生成道德智慧,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尚德教育的理念是抓德育就是抓质量,目标是学会做人。我们将尚德教育分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六个方面,每项教育都制定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每周一主题,每学期一循环,扎实有效开展活动。

2.树立“我的班级我自主”

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班级自主化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和行政班委的管理組织,实施自主定标和自主检查,采用四反馈、四清的评价方式,实现星际达标和人人闪光。在自主管理的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在参与中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应该为管理班级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学生互相之间的信任与了解。在这种满足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发展的氛围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调动,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发展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崇圣尚贤为主题,建设圣贤校园,努力通过打造“三风”,即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建设“三园”,即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践行“圣贤”学校文化。目前,已完成了教学楼楼道、校园墙壁、部分科室的文化创设。另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植入《弟子规》歌曲,在早上七点至七点半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唱,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校歌》、《四德歌》。以圣贤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已初步成型。

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多元化变革时期,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制约因素,如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淡忘;理科知识过剩,人文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路,无疑是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精神的准确理解,我们学校将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九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作用问题对策。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1.提升素质。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十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校精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十一

校园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本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各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视角不同,说法不一,但站在整个大学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方面贯穿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校务工作中;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植根于观念和行为范畴,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包括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总体价值观复合体”。

校园文化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等同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类体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大学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大学这个主体,是大学和文化的结合;另一层是大学内的文化,是个体概念,指特定大学的个体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世界上各国的大学不计其数,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但风格迥异。如果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究其原因,便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层次使然。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作为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有自己的专门文化,又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但大学文化归根结底是通过生活于大学之中的人际活动,不断进化、积淀而成的。

校园文化总体上呈现下列特点:一,多元性与主导性。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还有各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元性。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的性质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导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二,科学性与思想性。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科学性及浓厚的科学和学术氛围。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还具有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三,稳定性与可塑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不仅影响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可变性,同时,它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以及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四,独立性与开放性。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环境、主体、途径及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相对独立体系。同时,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孤立地生存发展。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要素,是使大学生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此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认为大学就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思考、感悟,升华,完善。

21世纪的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大学学术环境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师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提供适合发挥才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大学就能凝聚、吸引高水平师资,就有可能发展,有可能超越。

在21世纪,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生活空间就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强。19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新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

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不同地区的大学、同一地区的不同大学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实力强的名牌大学,必定拥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21世纪,凸现竞争优势的就是这些大学文化的强势群体。

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觉地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形成一种全新的竞争氛围。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高校必须具备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方面的资本和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大学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观、服务观、人才观、竞争观、创新观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这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在新形势下所孜孜求索的内容。

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个方面互相依存,由外及内、由硬到软。大学文化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可分为五个方面,即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媒体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学校环境、设施、气氛及教风学风、校园精神的有机整合,能使师生感受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神圣、魅力和诗意。因此要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品位大学应当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学苑。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研究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人、教育人的力量。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学校应当成为师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高品位大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要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人的智慧的深层挖掘,情感的充分释放,这样,学生才会有成长的真正快乐;高品位大学应当像家园那样充满亲情,在学习、活动、交往、合作中融入亲情,才有可能坦诚、深刻;在亲情中,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高品位大学应当像文化宫。21世纪的办学格局必然更为开放和灵活,既能接纳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开展课前、课后、周末、假期文化活动的`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和辐射优势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高对社区的影响力,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温馨的育人环境。

教育家丹尼尔认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和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学文化必须承担重要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如何写篇十二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崇圣尚贤”为主题的圣贤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地特色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汲取圣贤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

校训:崇圣尚贤。即以圣贤的道德要求自己,“志于道、立于德、据于仁,游于艺”,引导师生求真向善,笃学敏行,快乐成长。

培养目标:

志存高远、诚信仁爱、笃学敏行、身心两健的现代少年。志存高远,表现为志远大、爱家乡、勇报国;诚信仁爱,表现为讲诚信、有爱心、会做人;笃学敏行,表现为爱科学、勤学习、善探究、勇实践,能创新;身心两健,表现为会健体、好阳光、乐成长。

1.实施尚贤管理。

尚贤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评价上激励、人格上凝聚。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2.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3.营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4.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5.构筑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6.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

2.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章程五制度的制定,被中央教科所方铭琳博士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五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家委会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也经历了校委会的多次磋商,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几次讨论最终定稿,完善了相关制度的机构组织,对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1.探索崇文课程,体现生本化课程文化。

我们崇文课程的定义,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体现为学校以课程统整为形式的多元化动态生成课程。操作步骤:一是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精心研读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进行课程的统整。二是学科内整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学生实际适当地进行增、删、减、替换的尝试,以达到学科内的优化。三是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2.实施崇文课堂,体现生命化课堂文化。

崇文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生命智慧。树立“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知识学习,注重思维与能力培养,重视精神锻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融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坚持以学为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归依。

3.开展社团活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艺术、传统项目为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乒乓球、剪纸、面塑、书法、棋艺等等。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各社团的活动中去,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节假日以少年宫的形式定时开放。在辅导老师方面,学校选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授课,此外,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老师进行授课,来弥补特长老师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社团活动,我校学生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荣获很多奖项。我们将《弟子规》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授课,每周一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弟子规》划分成三个层次,张贴在三层的楼道中,供学生随时诵读。

1.学校围绕“圣贤教育”,确立了系列化德育教育主题——尚德教育。

每周一主题每学期一循环扎实有效开展活动。

2.树立“我的班级我自主”

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班级自主化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和行政班委的管理組织,实施自主定标和自主检查,采用四反馈、四清的评价方式,实现星际达标和人人闪光。在自主管理的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在参与中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应该为管理班级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学生互相之间的信任与了解。在这种满足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发展的氛围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调动,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发展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崇圣尚贤为主题,建设圣贤校园,努力通过打造“三风”,即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建设“三园”,即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践行“圣贤”学校文化。目前,已完成了教学楼楼道、校园墙壁、部分科室的文化创设。另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植入《弟子规》歌曲,在早上七点至七点半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唱,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校歌》、《四德歌》。以圣贤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已初步成型。

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多元化变革时期,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制约因素,如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淡忘;理科知识过剩,人文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路,无疑是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精神的准确理解,我们学校将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