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0:09:48 |
  • ZTFB |
  • 12页

商榷是对观点和理论进行辩论和讨论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拓宽思维。如何设计和打造一座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建筑?这些总结范文是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经验总结,非常有参考价值。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

1、引入比。

(1)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

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

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

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

(2)红球和黄球的比呢?

(3)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两个。

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1、出示羊毛衫图。

(1)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

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

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2)如果新生儿的头长是10厘米,那么身长是多少?头长是15厘米呢?

新生儿的头长是1米呢?

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新生儿的身高在40到60之间。

(3)讨论:(指名以为学生)这位学生的头长与身长的比是:4吗?那么。

你估计大概是多呢?也就是说这个1:4是特指新生儿的。

3、举例。

1、出示:我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到成都,飞行的路程大约上1800千米,大约飞行了3小时。

(1)你看出了什么?

交流:飞机飞行的速度是1800÷3=600千米/小时。

1800:3,这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2)我们以前学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其实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结果就是速度。我们称它为“比值”,这里的600千米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2、出示:嘉兴的特产是五方斋的粽子,花20元可以买4个。

讨论:你看到比了吗?

交流:总价和单价的比是20:4=5元/个。这里的比值就是单价。

四、总结提升。

1、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说说什么是比?

(2)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有联系,你能说说吗?

2、应用。(机动)。

(1)出示:地球储水量中,淡水与海水的比是4:141。

从杭州坐火车到成都,路程约是2480千米,需要行驶41小时。

今年流行16:9的宽频数字电视。

最新统计显示:我们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约为119:100。

(2)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意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了解小数的产生。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与小数”的知识下,以已有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认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3、刚才我们在测量这条绳子的时候,如果用米作单位,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其实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于是聪明的人们除了发明用分数来表示之外,还发明了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产生了。

4、揭题。(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讨,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研究一位小数。

这样的'3份是多长?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这样的7份呢?

2、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4、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二)研究两位小数(自助探究)。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几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三)研究三位小数。(自主探究)。

1、如果我把这每一段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整条米尺我把它分成了几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6份呢?13份呢?请同学们再说2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出了5毫米,23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把这两个长度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三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四)推导。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00份,写成分数应该是几位小数呢?看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是,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推出后面所学的知识。

1、讨论:分数和小数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概括出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这个就是小数的意义。

三、合作交流,探讨小数的计数单位。

1、填一填。

(1)0.3里有()个1/10,0.7里有()个1/10。0.04里有()个1/100,0.08里有()个1/100。

填一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像这样,0.3、0.7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十分之一,写作0.1。(板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十分之一,写作:0.1)。

同样的道理,像这样,0.04、0.08这样的两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百分之一,写作0.01。(板书: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百分之一,写作:0.01)。

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什么?(板书: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2、0.1里有()个0.01,0.01里有()0.001。小组讨论,汇报。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三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介绍这个单位“1”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不一样所以要加引号。

4、活动二、联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1)你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计量单位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的例子吗?总结,单位“1”可小可大,自然界中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5、活动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2)活动。你能任意写一个分数,并和同桌说一说你写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抽签决定第几小组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6、认识分数单位。

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以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5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所以的分数单位是。举例练习。

(三)生活中的分数。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出示:据统计五三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五三班在午托班吃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人从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5岁时头长占身长的,成年人的头长占身体的。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下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

1、填空。

(1)表示把x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x份。

(2)说出下面各数的分数单位。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2、判断。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全长的。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幻灯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1)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五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理解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通过列举实例、课堂讨论、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区分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区分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区分两种生活情趣,提高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庸俗的、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

1、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

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3、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张海迪和霍金的图片资料。

2、课前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学生平时生活情趣的情况。

3、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这多种多样的情趣中,是否所有的情趣都是有益的、高雅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教师:在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中,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才是高雅生活情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自学了教材,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呢?

1、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板书)。

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教师:对。那么就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提出些具体的“子课题”,供我们自己和大家进一步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子课题”,板书以下内容)。

什么样的情趣是健康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向上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文明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科学的情趣?

教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同学们自己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讨论后,各组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和参与)。

教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先讨论第一点:健康的情趣。请甲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甲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健康的情趣?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指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情趣。它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能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乐观、开朗、活泼、自信的健康心理,使人更加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乐趣。例如,有的同学喜欢利用节假日结伴郊游,欣赏美好的田园风光;有的同学喜欢在课余时间踢足球,强健体魄;有的同学则喜欢研究围棋,开发智力。这些都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情趣。

教师:说得很好。能不能举出反面的例子呢?

学生:有的中学生吸烟、喝酒就是不健康的情趣。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些嗜好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是的。法国健康教育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要预防青少年吸烟,最佳的方法是动员家长严加管教子女,禁止其吸烟。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完全一致。研究显示,一般而言,孩子们在小学时对烟草是深恶痛绝的,知道吸烟不利于身体健康。孩子们甚至会向周围吸烟的成人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戒烟。然而进入中学后,为了显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一些青少年开始尝试吸烟,最终染上烟瘾,不能自拔。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在欧洲几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家长禁止子女吸烟的要求越严,11——15岁孩子吸烟的比例就越低。因此,专家们希望家长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进行严格管教,明令禁止他们吸烟,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心理不稳定期。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二点:向上的情趣。请乙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乙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向上的情趣?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向上的生活情趣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态度的情趣。它能够振奋人的精神,催人奋进;能够帮助人排除烦恼,克服消极情绪,战胜意志消沉,即使在逆境和不顺利的情况下,对生活目的和理想仍有积极的`追求。例如,张海迪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热爱学习,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文化知识;她还自学了针灸,热心地为周围的人看病;她还喜欢唱歌,用歌声鼓舞自己。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情趣。

教师:张海迪是我们中国轮椅上的女作家。有哪位同学知道外国还有位轮椅上的科学家。

学生:这位科学家是霍金。

教师:对。他就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02年8月,霍金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他的故事也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

(多媒体显示:奇人霍金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有着“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美誉。他1942年出生于英国的牛津,1959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962年牛津大学毕业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1963年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元疾病),不久就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进行交谈,而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在这种一般人难以克服的艰难中,霍金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学的科学巨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论”。1974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一一这是牛顿曾经担任过的职位。40年来,瘫痪的霍金只能靠轮椅来行动。他不能开口讲话,他的轮椅前装有电脑显示器,“讲”话要依靠现在还可以动的一只手,掀动手中的开关,在电脑屏幕上选择词汇,然后他的“话”会从身后的扬声器中传出来。他的私人护理说,他靠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喜怒哀乐。霍金就是借助这部语音合成电脑,写出了科技专著、数十篇科学研究论文,还作了数场各类演讲。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霍金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热爱生活,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使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幽默感。他鼓励年轻人喜爱天体物理,他还在编写少年版的《时间简史》,“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他说:“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台词,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引用过。人们说,这一句话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他目前的生活及取得的成就。

(分组议论一一小组代表发言一一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像喜欢钻研学习中的问题,热心于班集体的活动,爱看电视新闻,爱阅读文学作品等,都是向上的情趣。反之,喜欢抄同学的作业,星期天长时间打扑克,对同学搞恶作剧等,都不是向上的情趣。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三点:文明的情趣。请丙组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丙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文明的情趣?同学们认为,文明的生活情趣,是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活情趣。人类社会的文明,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所以,生活情趣的高雅,应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符合文明的要求,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摒弃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下面我们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游泰山》。

(由甲、乙、丙三位同学表演,两位同学扮演游客,一位同学扮演古松)。

游客甲:我的妈呀,爬这么高的山,真把我累死了。

游客甲:不知道。我从来就不学什么古诗。

游客乙:这是杜甫《望岳》中的名句。

游客甲:看,那棵古松,好多人在拍照,我们也过去吧。我要爬到树上留影,照一张“高高在上”的形象。

游客乙:别这样。这样做形象既不好,又不爱惜古树。

古松(同学丙扮演):糟了,看样子这位游客又要在我身上刻字了。我每天都被人雕刻,他们图个发泄,我却成了一个“千刀万刷”的“骨松”了。

游客甲:看,泰山迎客松!这么多人在树上刻了字,“张三到此一游!”我也刻一句话留个纪念。(做拿小刀刻树的样子)。

古松:哎呀!痛死我了!你们为什么不文明游览啊?

学生:游客乙对泰山的欣赏,吟诵古诗,爱护环境,这都是文明情趣的表现。而游客甲不爱学习,在风景区的古树上刻字,这都是不文明情趣的表现。

(分组议论一一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每天坚持跑步,保持整洁大方,讲究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待人接物讲究礼貌等,都是文明的情趣。反之,早上爱睡懒觉,衣着邋遢,不爱洗脸、洗手,说话爱带“脏”字等,都是不文明的情趣。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四点:科学的情趣。请丁组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丁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科学的情趣。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科学的生活情趣,是指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要求的生活情趣。科学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促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衣食住行走向科学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引导人们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生活情趣。

学生:像饮食讲究营养,注重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习惯早起,锻炼身体,预习功课;课余时间喜欢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等都是科学的情趣。反之,喜欢暴饮暴食,喜欢熬夜看小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等,都是不科学的情趣。

学生:是的。因为唱歌有益于身心健康。

学生:这就不高雅了。

学生:喜欢在课桌上面刻字不是高雅情趣。

教师:这说明判断一种情趣是高雅还是庸俗,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同学们聚在一起唱卡拉ok,如果在课余时间进行,不影响学习,不影响他人休息,歌词内容健康,这就是高雅的情趣。但如果夜深了,音量开得过大,影响他人休息,歌词内容不符合中学生年龄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就不能视为高雅情趣。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并且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联系讨论了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哪位同学把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小结一下。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一个人有较高的品格和个人修养,因而是我们青少年所应该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情趣。

教师:总结得很好,为了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下面我们做一下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下面属于高雅情趣的表现有()。

b、中学生小李喜欢唱歌,经常在周末的夜晚把卡拉ok音量开得很大,引吭高歌。

c、中学生小周喜欢收集旅游景点的门票和风景照片,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乐趣。

d、中学生小余爱好弹古筝,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材料:韩素云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优秀军人妻子”的光荣称号。可她总是说:“荣誉是暂时的,做人才是长久的。”有一次,一家公司上门请韩素云拍广告,报酬5万元。她婉言谢绝了,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用它为自己赚钱。一年间,她先后十多次放弃了这种赚钱机会。她是广西凭祥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而她所作的工作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她常去军营看望连队官兵,协助待业“军嫂”联系工作,到哨所慰问战士。战士出差、探家,只要到凭祥,都要去韩素云家坐坐。为此,她专门腾出一个房间,给过往的战士住宿。这就是军嫂的生活情趣。

请你回答:韩素云有哪些高雅的生活情趣?为什么这些情趣是高雅的情趣?

以下情趣哪些是高雅的,哪些不是高雅的,为什么?

(1)中学生小王非常喜欢英语。有时在公园里遇到外宾,她能够主动上前和外宾用英语对话,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2)中学生小黄喜欢用英语的动物单词给同学起“绰号”,如他叫甲同学为“pig”(猪),叫乙同学为”donkey”(蠢驴)。

(3)中学生小马爱好绘画和雕刻。有一次上音乐课,他掏出小刀在音乐教室的课桌上刻了一幅“漫画”。

第二课时。

1、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松树的图像和诗词资料。

2、课前可以收集学生日常生活情趣的情况,注意物色有特长的同学,让他们做好谈体会的准备。

3、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它的含义。

学生: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学生1:能使自己快乐。

学生2:能使自己拥有特长。

学生3:能帮助自己进步。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六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习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七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质量相等)。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40+60=10060+40=100(板书)。

像这样含有等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3、让学生再说几个等式。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边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预设:左边轻,右边重。)。

此时天平的状态又怎样哪?(不平衡。)低视生观察,全盲生感知。

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预设:60<100,10060。

刚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这样不相等的呢?(预设: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让学生再说几个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个袋子放到天平的左边,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交流。(预设:左边重,右边轻;右边重,左边轻;一样重。)。

3、验证:低视力生协助全盲生操作验证(教师协助)。

1、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把玩具天平收起来)。

还有天平吗?(预设:没有。)。

你心中的天平还有没有?(有)。

2、出示课件:

3、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叙述图意。

5、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预设:5x=800)并让学生说一说5x表示的意思。(预设:5x是5个苹果的质量)。

6、说一说:5个苹果的质量为什么用5x来表示?(预设: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个苹果的质量就用5x来表示。)。

7、评价: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

1、一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给刚才的式子分类。并思考分类标准。

2、学生交流(预设:

1、按是否是等式来分。

2、是否含有字母来分。

3、还有学生把60+x=100,5x=800单分一类)。

3、教师揭示:象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式子的特点说一说什么叫方程?

5、教师点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如果方程是一个大圆,方程应该是什么?(预设:一个小圆,在大圆中)。

刚才我们认识了方程,你能判断什么是方程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问c类学生)。

x+515+5=202x+31036-x=9×3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问b类学生)。

(5)课件出示:(提问a、b类学生)。

教法同上。

(6)课件出示:(提问a类学生)。

(7)先让低视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9)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2)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评价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

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1、引入比。

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2)红球和黄球的比呢?

(3)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1、出示羊毛衫图。

(1)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

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

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新生儿的身高在40到60之间。

(3)讨论:(指名以为学生)这位学生的头长与身长的比是:4吗?那么你估计大概是多呢?也就是说这个1:4是特指新生儿的。

3、举例。

1、出示:我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到成都,飞行的路程大约上1800千米,大约飞行了3小时。

(1)你看出了什么?

交流:飞机飞行的速度是1800÷3=600千米/小时。

1800:3,这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2)我们以前学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其实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结果就是速度。我们称它为“比值”,这里的600千米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2、出示:嘉兴的特产是五方斋的粽子,花20元可以买4个。

讨论:你看到比了吗?

交流:总价和单价的比是20:4=5元/个。这里的比值就是单价。

1、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说说什么是比?

(2)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有联系,你能说说吗?

2、应用。(机动)。

(1)出示:地球储水量中,淡水与海水的比是4:141。

从杭州坐火车到成都,路程约是2480千米,需要行驶41小时。

今年流行16:9的宽频数字电视。

最新统计显示:我们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约为119:100。

(2)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意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