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优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7:29:27 |
  • ZTFB |
  • 14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规划。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成就自己,更在于能够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别具一格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引发你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学前教育论文篇一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其加快发展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形势来看,幼儿园课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每个幼儿园所设计的课程方案都不尽相同。学前教育课程个性化、多样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以及本土化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集中阐述。

一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通常课程实施可分为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创生取向。从我国传统课程实施来看,由于受到经济体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的影响,课程实施一般都是忠实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传输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普遍使用苏联分科教材,学前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如实传递给儿童。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教材,并且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课程实施就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

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实施创生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儿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教师就要更加尊重儿童活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二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主要有生活、游戏以及学习三种活动,这三个活动应充分发挥合力,共同保证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三者当中,游戏始终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游戏是最符合儿童本性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实现积极主动、自由自在、自主自发、不受约束,并且能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都只重视幼儿的学习,却严重忽视甚至忽略了儿童的游戏以及生活。从当前形势来看,伴随“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生活”逐渐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且开始深入人心,幼儿园方面也开始对幼儿游戏活动高度关注起来。虽从表面来看都是游戏,但实际上多数为假游戏,游戏成了包裹知识的工具。所以,学前教育改革应以儿童游戏活动为出发点,同时关注儿童生活,并对儿童学习进行合理设计,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观察、交往、操作等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回归到“人”的问题上来,其主要内容应包含: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构建儿童生活,培养完善人格;同时,设计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应当以较为完善的综合课程为主,并辅以适当的活动课程,同时加强对隐性课程构建的关注,从而实现课程类型的深入整合,最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有了广泛的研究。幼师生也无一例外地要高质量地完成学前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形成理论素养。本文结合幼师实际,针对学前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谈谈加强幼师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专业信念与责任被看作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能够正确地看待幼儿、对待幼儿、尊重幼儿,从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幼师生更需要树立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意识信念,充分认识专业价值。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与责任,把教育作为内心热爱的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荣耀的职责来承担,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身素质。

加强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方法、方式上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内容调整需要的结果;是教育对象特点研究后“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即教师的“教”要去适应幼师生的“学”。

内容决定形式,结构改变功能。从综合课程看,教学中教师可能更注意实践案例的分析引导,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合作教学,共同成长。比如采用各有所长的多位教师以教学小组的方式承担教学任务,发挥集体才智进行教学。从课程结构调整看,教学可能更需要对幼师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的研究,做出适应学生的方法选择。总之,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教学内容和形式更新颖,更多样。

加强幼师理论教学实施中使理论内容与实践体验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克服理论课突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而带来的重知识讲解、轻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首先,教学目标凸显“实践性”。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师范学校教师教学时既要向师范生传授保育教育知识,又必需培养同学“保”“教”的能力,实现由学与教、师与生之间的转变。依据幼儿园教师岗位的需求,制定出培养目标体系,包括情感目标、社会目标、能力目标、学科目标等,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同学分层次、分板块进行技能达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推进,在实习、实训中强化。

其次,教学备课凸显“探究性”。备课过程中引入同学参与,通过师生相互合作,一起交流,共同探究,使教学出现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局面。同学参与备课的主要过程为:收集教学资料——讨论资料的取舍——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预讲课。这样,“做中学”、“学中做”,不只锻炼了同学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合作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师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让他们体验、实践教师的角色,为将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打下了实践的基础。实现课堂“学—研—做”一体化,达到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实践演练”的理想实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圣地,对幼师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发展基础阶段的启蒙教育,早期教育的质量,对人的一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而幼师生是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他们要针对幼儿学习情况不断钻研教材,创造性进行取舍,选择最优教学方案和最优教育手段,这要求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并发挥创造性能力来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幼师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经常与他们平等对话、双向沟通,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他们传授知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品质;要以幼师生为主体,围绕他们的发展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提出问题,要给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在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质疑释疑,树立创新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作为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养成专业内涵、职业特点的知识源头。现行的理论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未来教师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因此,师范学校应调整专业课程与教学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加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深入学习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内容,完善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增加教材的可读性,提高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材形式更加活泼。学前教育专业课时需要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上加大比例,如果能达到比例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就可满足对教师专业化教育课程的扩展要求。幼儿师范学校要加强课程的改革力度,研究开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扬长避短,发挥幼儿师范学校的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确保幼儿师范学校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重要场所的师范学校,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实用性课程,使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校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加强学前教育理论课的学习。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xx.11.

[3]孙玉洁.觉醒与自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20xx.8.

[4]朱新卓.教育变革的现代困境,教育研究与实验,20xx.(4).

学前教育论文篇三

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还能对他以后的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产生正面效应。所以,家长们注意了,良好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命的头四年里,如果没有足以促使大脑发育的营养,特别是没有足够促使智力迅速发展的外界刺激的环境,将会使儿童智力的发展受到压抑。例如,一个与人隔绝的婴儿,长大了很可能是个白痴。又如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如果不是生长在一个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家庭里,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就接触到那么多关心儿童又能传授各种知识的亲友和师长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智力。音乐学院录取的一些少年儿童,如果他们从小没有接触钢琴、小提琴的机会,他们现在的造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缺乏早期教育、或是教育方法不当的婴儿,他一生智力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人格品质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家三岁的外甥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死你”,不是大人们教她肯定是不会的,其实是她自己在不知不觉模仿大人说话。如果这时不加以教育引导,可能今后对他的个人品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和事实均表明,0—6岁是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

学前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有做好,那以后升高年级了学习起来就比很多人轻松。

学前教育论文篇四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篇五

精细化管理作为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和流程协同再造重要的管理理念及应用工具,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提升社会分工精益化、整体服务质量精细化及部门综合能效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立足常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推进流程细节及精益环节,把细节精细化应用于常规运行环节和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促进组织的整体效能提升和服务水平。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不仅涉及到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及幼儿保教保育质量,还直接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精细化管理要求各个环节构造严谨落实责任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及具体工作,在管理理念及常规行动上力求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宏观战略管理的科学合理、日常管理环节步骤的精益求精,把细节精细管理及责任细化渗透到组织结构的全过程运行管理中。幼儿的保育保教质量和服务效能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幼儿处于每个家庭组织的中心地位,幼儿身心健康及保育保教水平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幼儿工作无小事,细节环节是大事”这种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定位于管理理念的精细化、实施育人的细微化、具体管理的细节化,精心完成保教保育的各个环节内容,精细提升幼儿服务综合水平治理,打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精品幼儿园。

一、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

(一)建章立制,政策保障,规范制度细节。

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和科学管理需要制度进行整体规范、章程宏观引导,制度规范保证幼儿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治园,政策章程保证幼儿园保教保育行为依法执教、有章可依,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对于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具有重要保障功效。根据园所的规律特点和具体情况,完善园所制度建设、保教保育管理制度和后勤规范细则,特别是与幼儿身心健康和育人环节密切相关的教学保育守则规范(《保教保育细则》《幼儿活动细则》《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等)、食品安全等饮食管理制度(《幼儿园食品安全守则》《食堂卫生安全制度》《幼儿园饮食管理办法》等)、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总则》《疾病防治制度》《卫生消毒规范》等),从制度机制和规范管理方面着手,调整修正、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及章程细则,促使各项制度切实制约个人规范及监督管理行为,加大幼儿园各项制度规范及章程政策的执行效果,促成优良园风的形成。

(二)纵横结合,分层管理,健全多层管理网络。

幼儿园工作队伍有管理人员、幼儿教师、卫生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后勤管理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构成,根据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要切实推进精细化分工制度,协作联动、权责明确、分级管理。既要明晰纵向的管理岗位及分工任务,又要精细横向的职位责任及工作目标,在纵横结合与综合权衡中层层落实工作重点及细则,步步推动政策决策落实到位,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分层次的细节网络,充分调动工作者的主动性、专业性,不断理顺职责关系及管理职责,有效推动幼儿园各项事业的效果性、效率性及管理水平。

(三)主次明晰,综合评价,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幼儿园整体的宏观决策、顶层安排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分级制定工作目标计划,明晰重点任务、主要工作及日常规划;综合权衡和总体度量各级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内容及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体系。围绕幼儿园制定的宏观战略愿景和微观细则管理进行考评标准及实施指标的设定,依据幼儿园不同岗位职责、性质内容及主次要点,定性与定量联动结合的原则选择评估工具(360度绩效考评、平衡记分卡、卓越绩效等),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过程性考核及综合性评估。通过评估体系的精细化制定、评估工具的精准化考评、评测结果的精益化反馈,奖惩优劣,激励后进,促使各级工作人员把工作实绩与考核标准切实结合对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专业水平,真正把个人目标与幼儿园整体愿景有机结合,推动幼儿园整体性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引进“6s现场管理法”,科学推动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各类组织的广泛应用和经验融合,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和应用杠杆也由最初起始于日本企业的“5s管理”向“6s现场管理”能级提升,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构建了6s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释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以上的企业组织运用6s进行现场管理及日常运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常规工作部署化、人员素养提升化、厂区面容清洁化、安全运营持久化、物资储备标识化”。而幼儿园根据自身环境特点、保育保教特征及园所文化科学实施应用“6s”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一)规范执教,严谨育儿,确保保育保教工作精细化。

“6s现场管理”对于“素养和整理”有着深刻的内容寓意和理念延伸,对于整体6s正常运行发挥巨大作用。保教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始终,科学合理的规范执教是确保保教保育工作质量的前提,规范执教与严谨育儿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幼儿学习生活能力,合理对应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培养幼儿综合素质。通过6s管理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加强学习培训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师执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在规范执教中“整理整顿”,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创新,综合分析幼儿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主观诉求,在保障教师执教质量和保育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环境,保障安全,落实园所日常运行的“6s现场管理”

幼儿班级和活动室有很多玩具、书本、物品、设备及设施,6s管理可以有效促使各类物件保持清洁整齐、规矩摆放,各种物品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与位置,这种规范行为在减轻教师工作任务和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协同能力;对于办公区域、游戏区域及食堂后勤区域而言,6s现场管理的有效落实可以促使用具、办公设备、游戏设备等硬件设施规范存放、有序摆放,保持洁净与清爽的园所环境;在卫生保健和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严格遵守消毒和疾病防控制度,确保园所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治安安全等底线要求,确保幼儿在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运用6s现场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园所环境、教学环境及办公后勤区域整洁规范,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效果,为保育保教工作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育人氛围。

(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逐步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6s现场管理应用幼儿园管理规范,力求实现科学的育人格局:“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这些都有赖于制度的持久遵守及格局的持续稳固,细节决定成败,规范重于泰山。只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才能确保幼儿园各项环节工作有序、有效、持久,全面贯彻落实章程制度的同时,以幼儿为中心,做好保教保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卫生保健工作、校园安全工作及后勤管理等常规规范性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估工具,及时反馈更正,有效整理整顿误差,保持中心工作和核心教育内容有序开展。在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及促进下,根据园所特点、区域特征及家长幼儿需求,逐步打造富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育人课程,形成彰显园所特点的教育文化。

三、构建柔性化及人性化的和谐氛围,推进人本管理精细化进程。

(一)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理解尊重教职工。

每个教职工都是幼儿园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对幼儿园发展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人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重视人,尊重人,关注每个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及个人情感。从宏观顶层人力资源建设到微观个体性人文关怀,体现对于教职工价值尊严的重视,尊重理解教职工个体性差异及人格特征,关心理解,细致入微,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重视教职工的工作成果及劳动付出,真正让教职工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态度融入幼儿园保教保育工作中。通过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研讨会及班组会等形式倾听教职工全方位诉求和需求,教职工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由衷地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主动融进幼儿园整体规划与发展中,积极用心地完成布置的每项工作。

(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

教职工是幼儿园各类岗位的人才资源和建设主人,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swot分析、kpi关键指标、360度绩效考核等技术工具全方位分析各个教职工的不同特点、优势特征及岗位适合度,充分挖掘和激发教职工的岗位潜能和综合效能,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长处及兴趣爱好,细致入微,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位教职工,在幼儿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不断形成人尽其才、同心共进的和谐氛围。通过才艺展示、教学技能比武、课题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关注教职工的优势特点,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着眼于教职工整体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调动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幼儿园积极向上、人尽其才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探索精细,增强凝聚,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文和谐氛围。

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管理责任和职责的具体化、人文化、规范化及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也是环节和流程精细化的过程,精细流程、精心氛围,不断融合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精品文化和精英教育的不断形成。幼儿园在探索精细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职工的心理诉求和基本要求,人文关怀及以理服人的过程也是增强凝聚的过程。在制度遵守和政策实施的刚性过程中,也要关注教职工情感上的柔性管理和人文投入,切实关心关注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家庭困难及利益诉求,增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共进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主动进步意识,互助友爱,使教职工爱园如家,主动融入,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共赢、协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学前教育论文篇六

以往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总是把已经分析得特别细致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由于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也对这种不甚“科学”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习惯和依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得人们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也成了教育的一个关键之处。

一、建构开放与互动的校园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鼓励幼儿能够更多、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要通过开放与互动校园平台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们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是:

1.开放式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幼儿的人际关系交流与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所以应该让幼儿们的身心能够在相互交流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中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在不断的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建立友谊的同时要适当地多给予孩子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自主的选择和建立同学之间的友谊。

2.跨班级幼儿及校内小学生间互动式活动空间的建立。

学校举办的活动,无论大小都应该鼓励幼儿参与,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也使得他们表现自己的想法得到激励与提高。

二、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注重设问引导。

一般来说,对自身不了解、有疑问的东西幼儿都会特别感兴趣,因此一旦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迫切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这也正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处处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先前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然后想方设法让他们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引导他们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中找寻有关目前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在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假设与确定,然后让孩子们在问题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一些疑问与想法等进行观察并加以重视,从问题中探索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在寒冷的冬季让孩子们记录热水结冰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在孩子们还没有认识磁铁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观察桌子上的金属小汽车为什么会自己动等。通过这种设疑的方法让孩子们产生探索知识、寻找的激情,从中学习有关的知识。

三、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

科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深影响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将游戏这种活动项目加入进来。但游戏必须是经过严谨选择的符合科学的、操作性强、合理的,并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其益处具体如下:

1.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有助于他们分清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以此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激发想象力。

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情节和场景上的变化,孩子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为了使游戏更加精彩,更加能够掌握,他们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确保自己能够适应整个游戏内容或者规则的变化,也会通过想象将以前积累的游戏经验运用到当前的环境之中,从而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也会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发挥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更多的搜集和应用各种具有教育性意义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开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发散和开发。

四、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作为审美心理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最关键的课程,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接触和欣赏艺术中的美。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美术课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自由的美术创作课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并通过这种创作过程体会艺术的魅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课程加强孩子们对音乐韵律美的体验。

2.参与和品味游戏中的美。

游戏也是一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美的活动。老师应该多带孩子们进行相关的科学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

3.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应加强孩子们与外面事物的接触,在与自然的接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纯朴与美,加深他们对自然体会与情感联系。

五、注重对学生的“三化”教育。

这里所说的“三化”指的是个性化、民主化和环境化。具体来说:

1.个性化教育。

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先天个性得到最充分自由的展现,对他们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方案,然后选择针对性和明确性的活动游戏方案实施。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多采取鼓励的措施,而针对外向型的幼儿则可以选择多督促的教育措施。

2.民主化教育。

所谓民主化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幼儿一些发言的机会,在制定某些规则时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共同探讨。这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更自觉地遵守已经制定的规定,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规则制定的民主程序中。

所谓环境化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设立一些具有教育性的事务,在减少教师对幼儿批评指导的同时使幼儿也能在日常活动中提高自我监督的能力。例如,可以在幼儿睡觉的房间墙壁上画上或者贴上一些既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又能够督促他们好好休息的图画;在幼儿的厕所里又可以贴上一些让他们学会节约用水的标语或图片;在看书的地方贴上一些能督促他们好好看书,好好学习的图画等等。

六、结语。

总之,在儿童成长的人生初期,应该尽量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自身潜能,要对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家人以及自身的人。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所带给他们的喜悦,另外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对他们的疑问表示赏识,从而不断地激起他们对事情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正确的引导中教会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2]朱云娟.论幼儿学前教育有效策略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4,11:185.

[3]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郭娜.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探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7:95.

学前教育论文篇七

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和启发。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这种好奇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系统的美术知识。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美术手工教学想要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达到锻炼儿童能力的目的,就要依靠正确的教学举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做好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工作。

第一,构造情景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还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对课本上的知识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这样不仅只是传授了课本的知识,更吸引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画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动物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故事是一种很能打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生动的了解善恶美丑,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使得美术教学不仅停留在技法表面,而是有了比较内涵的东西。

第二,结合地域文化,借鉴当地民间艺术,把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应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实践中。例如,甘肃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粤西的木偶戏等,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普通的手工材料,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表演过程,选取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故事背景加以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段子,自己制作简单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可以在皮影戏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创作一出表现当今儿童在课堂上的可爱表现的皮影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之余,收获创造的乐趣。带领学生进行木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木偶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也可以讲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世界变迁的历史。

第三,练习布置画展,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举办画展既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热情,锻炼学生进行美术手工的动手能力,也能很好地考验学生在进行团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在布置画展的过程里,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就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考验。所以,现在就要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行实践锻炼,使得学生通过画展,不仅锻炼了美术手工制作能力,还在团体活动中学到许多与同学合作的经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经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但锻炼了儿童的美术手工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加强。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关乎全社会的幼儿教育,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篇八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5.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

二创新游戏内容。

1.要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

2.增强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游戏内容。

3.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三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指导要注重观察。

2.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学前教育论文篇九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不仅具备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同时还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伴随着我素质教育体系架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艺术教育的地位逐步凸显,社会大众也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关注力度,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经把舞蹈纳入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这无疑是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一个可喜成果。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境遇与挑战。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在此背景下,必须要加强舞蹈这一门艺术课程教育,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把学生培养成时代需要的素质型人才,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幼儿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理解仍旧处于误区当中,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制约,使得舞蹈教育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舞蹈教学所处的境遇并不乐观。探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举措,已成为推动其创新化教学发展的必然。

1.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所调查的对象学校是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根据该学校的实际情况,随机抽取了12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查询法,查阅了有关各大高校、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的文献、期刊等。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第二,问卷调查法:参加这次论文研究调查的学生一共有120名,我们发出了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达到了98%。第三,数理统计法:对回收所得到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结果与分析。

(1)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分析。这次所开展的问卷调查活动,在课程开展情况方面重点调查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根据调查结果所得:舞蹈课程在学生群体中拥有非常高的热度,就调查来看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5.25%,只有6.77%的学生对选修舞蹈不感兴趣。由此可看出,舞蹈这一项技能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中还是极受欢迎的,同时也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强烈的参与愿望。

(2)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调查”这一项目调查数据统计所得,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程所开展的部分内容并不喜欢,其中有36.26%的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满意。归其根源,主要是由于舞蹈所要求的技巧性较高,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基础技术的练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二,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满意程度。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统计可以得知,选择了“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两大选项的学生人数占据了总人数的32.03%,人数量相对较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旧是以教师讲授、示范教学、学生练习为主。这样传统课堂形式相对单调、枯燥。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工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因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喜欢舞蹈,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现舞蹈。第三,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这次的问卷调查数据中得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参与调查研究的120名学生中,只有8.47%的学生认可当前所沿用的舞蹈课考核方法,高达41.5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所沿袭的考核方法不科学。就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说,舞蹈考试评价方法的根本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2.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且具备了时代特征。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理论性知识,在确保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融入了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有关内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前的高等专科学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时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考虑到了多样化和时代性,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学生的不同习惯和不同兴趣,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在科学合理安排课程的同时,考虑到了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2.2更新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教学成效。

(1)分层差异教学法,化被动为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本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架构的进一步完善与调整,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生源不断增加。而在此过程中,教学与师生数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针对这一困境,学校首先可以把数量大而且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据个性、舞蹈基础水平等特征进行层次的划分,实施分级教学,让每一层次水平上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其次,在实施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原有的“一对一”小班授课形式作出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示范授课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当然,教师还可以争取在最小的范围内实施通识课“大班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

(2)创编教学,让全体学生体悟舞蹈的魅力。创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表现能力。教师应在学生初步理解舞蹈的基础上,利用艺术指导,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尝试创编舞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音乐情感的渲染中,进入舞蹈的情景,融入歌曲形象,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创作全新的舞蹈作品。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创作剧本。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中的剧本素材,然后和同学一起讨论学生选择的剧本素材,并在教师、同学的指导下进行修改,直至更加完善。其次,创作舞蹈的音乐。学生所选择的音乐要符合舞蹈作品的需要,要凸显出人物的形象,贴近生活实际。此外,在进行舞蹈排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表演不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要以学生的创编思想为主。彩排的完整地表演舞蹈是一个质的飞越,学生能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不仅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体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邀请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观看舞蹈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增强学生信心。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促进者、指导者的作用,予以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任务。在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其次,学生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即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幼儿教学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为舞蹈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辅导。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譬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幼儿舞蹈的习惯和方法,并进行针对性分析,改编舞蹈表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合作,请幼儿观、看、听、赏自己的舞蹈,通过对幼儿反映行为的分析,然后对舞蹈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高效完成训练任务。

2.3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教学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不能够单方面地考查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等内在元素的考评,以做到综合考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素质水平。其次,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就是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评价。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构筑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推动下,相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舞蹈教育,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已是必然。培养素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技能、创编能力和综合素质。

[1]何扬.从幼儿舞蹈素质教育看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家教世界,20xx(04).

[2]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xx(02).

[3]周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分层教学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xx(05).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城乡教师队伍、教育投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发展差异,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改进方案。接下来,本文将对公平视域下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平视域;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

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了改善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入职门槛来看,城市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对教师普遍没有太多的学历要求。因此,一般而言,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比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要高。同时,从入职以后的情况来看,城市幼儿园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反观农村幼儿园,很少会对教师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尽管部分教师会重视自我提升,但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幼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加上能够通过再学习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实力便更强。所以,城市幼儿园有着庞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就很少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加上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机会进行深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投资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较丰富,而且也具有持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能力,使得幼儿园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保证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1]。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匮乏,无法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充分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计划,能够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不仅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而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环境也较差,因而幼儿园的质量普遍不高,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得不到保证。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比城市要低得多,两者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较悬殊的差异。

(四)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幼儿比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更充足。有研究证实,如果幼儿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高,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数学准备、语言准备和学习品质等都更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语言能力也相对更高。很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更低。因此,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所做的入学准备要差一些。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越来越高,但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接受能力无法达到城市幼儿的水平。所以,农村幼儿比城市幼儿的学习质量要差。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合理运用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自身引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城乡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于公平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一)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整体考核,以确保所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对实践中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促使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质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3]。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压力,确保农村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来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使幼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再者,由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重视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城市同行那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定期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加强城市和农村幼教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幼儿教师更加直接地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自己也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城市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的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的水平,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一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便有效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并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应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整体的发展。

作者:张玉暖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一

钢琴集体课应该怎样上呢?我们要明白学前教育的钢琴集体课和钢琴培训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方向、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适用于较少的人数,是少而精的,而相对于这种模式,集体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就像炒大锅菜一样一锅出呢?当然是不能这样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在集体课上可以很容易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学生的个性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在集体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弹一样的曲子,而是要将学生分组,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组织下用不同的形式来弹奏对于出现的个性问题,要在集体课上找典型,在全班范围内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集体课的人数应控制在三十五到五十人之间。每周为两个课时,每次的授课方向内容形式都应该由教师指定统一的计划。在授课时,教师应用一个课时来正式授课,另一个课时作为学生练习时间,教师可利用这个时间安排学生会课。在整个的上课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主动与其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集体课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平时作业的成绩进行点评,是学生从上课就将放在课堂上。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意愿将学生进行分组,即程度较好的小组、程序中等的小组、程度较差的小组。每次上课时针对不同的小组进行差别式教学,根据分组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指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二)钢琴集体课分层次教学模式构建。

1、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了把学生分组了,在编排分组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实际演奏能力来进行。可采用考核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选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来演奏,教师考核学生技能技巧、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等等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态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发展意愿等,绝不能单纯的以考来进行分组。每组的人数要控制在十五到二十五人左右,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开展集体课的教学。教师应每过一个阶段,对学生从新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以“优升劣降”为原则,重新调整分组。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危机感和竞争性,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层次。

将学生分组之后,教师要根据每一组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升学就业需求的不一,灵活指定。程度较好的一组,学生的基础好,演奏水平高,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的认知、弹奏、听辨水平。在教学内容上,应多练习不同风格、难度稍大、篇幅稍长的曲目,可拓展学生的视野。程度中等的一组,学生的基础一般,应以“重应用、重实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表现音乐内涵的基础演奏技能,曲目安排上应以中等难度的曲子为主,风格适中、加强和铉、八度、震音、颤音、指尖等基本功的训练。程度较差的一组,学生的基本功较差或是根本没有,应以重点训练基础、培养兴趣爱好为目标。掌握基础的识谱能力和演奏方法、技巧,曲目上应选择一些短小、简单、好听又有趣的曲子。教师在给这组学生上课时,要有更多的关心、爱心和耐心,多鼓励支持、多引导,培养他们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课堂教学分层次。

在授课时,可采用“分步骤、抓重点”的方法来进行,根据每一组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动。

(1)理论讲解和技术示范:教师先讲曲子的理论背景、弹奏重点、难点讲清楚,然后演示实际运用的方法,示范弹奏难点。

(2)领会与练习:学生明白了曲目的要求与技能难点后,可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主动分析,同时积极联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领会弹奏的技能与重点。

(3)检查与总结:练习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表演,以检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检查的请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四手联弹、合奏、各类伴奏音型的创作练习等。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弹奏情况做整体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办法,为学生点明学习的道路,使学生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集体课的会课,一直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还是以挨个检查、单独纠正问题为主,这样做不仅教师的工作量大,而且不利于发展集体课的优势。所以在会课时要采用分层次集体会课的方法。集体会课可以采用齐奏、轮奏、独奏、接力等形式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了集体课的群体性效应。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抽取一个典型的案例,在全班进行讲解深化学生的印象。会课可以采用小型演奏会的形式,即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比较正式的表演。演奏的曲目是需要会课的曲目,每位同学弹一首曲子一个接一个不间断进行,每位同学即是演员又是观众,在学生弹奏的过程中教师不发言,等到全体你都弹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每个人的弹奏给与指导。这种形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时间和锻炼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段炼了胆量、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课下作业分层次。

教师要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在布置时要把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全面地预示,对较难的知识点讲解清楚,重点难点要正确地给学生示范。让学生确实明白他们在课下练习的是什么、应该怎么练、练成什么样,这样才能在会课时减少“共性”错误的发生,使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效率。

5、学生评价分层次。

评价学生是,不应该仅看考试成绩,还应重点参考学生的平时成绩、上课表现、练琴情况,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分层次评价体系要多元、发展、综合,其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劣,或是贬低某些学生,而是旨在建立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这个体系应以激励和改进为目的,使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为日后的努力指明方向。在评价各组的学生时,也要有所侧重。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多表扬肯定,增强它们的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于程度的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指明努力的方向、使其积极奋进;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多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让学生有危机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框架当中。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根据学前教育领域的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现在看来集体化教学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来教师当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二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开始,“考证热”随之在大学校园里兴起。时至今日,“考证热”仍然盛行不断,并且逐渐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学前教育的学生也不能从这场热潮中脱身,很多学前的学生正在考证的征途中前行,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乐此不疲。20xx年张宇斌对大学生考证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二大三的同学考证占比例达91.30%,大一的同学多数因为不懂得将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而比例最少,大四的同学却因为找工作时屡屡碰壁而意识到证件的重要性时却往往来不及,此两者比例仅占9.70%。而且大学生“考证”率已达到68.7%,在暂时还没有“考证”的大学生中,也有76.23%的人有考证的意向。所以大二大三的学生是考证的主力军,因为他们不仅有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对将来的就业形式有所考虑,为了能在工作面试时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份竞争力,他们选择加入“考证热”的洪流。通用型证书不受专业限制,比如cet四级基本上是各所大学的硬性要求。除了通用的证书,还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证书,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普通话等级证、钢琴六级证、育婴师证、舞蹈资格证、营养师证等证书。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哪些必要哪些不必要,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深思的问题。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

到底是何种原因促使了“考证热”呢?笔者从近20年的“考证热”研究中粗略地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实行就业准入,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为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我国政府对一些责任较大、杜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这些行业,必须投入到考证大军中去,先取得上岗资格。”反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样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而教师资格证同样也是师范生的一种身份认证和就业保障,也让就业单位清晰地从证书上认证招聘人员是否具有专业职业技术和单位需要。

(二)高校因素。

“因长期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行高度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材知识结构滞后,教育方式落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薄弱环节;2.专业面窄,远不能满足杜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样,人才素质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需要。”高校传统落后的培养模式以及狭窄的专业面都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要求,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某些方面能力欠缺,为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们纷纷选择考证,希望通过考证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市场及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对学前教育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比往年有所提高。随着社会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学前教育学生为了在就业中更具有优势,于是助长了“考证热”现象。近年来幼儿园在招聘中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教师掌握的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获得证书以及获得什么样的证书成为管理者选择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绝大多数学生考证是迫于求职的压力,如今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求职砝码、多一项谋生的资本。”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1.“以中国20xx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为例,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北京、上海3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52%、147%和12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也是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大量的人才流入,势必会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去考取社会上一些比较热门的证书,增强就业自信心。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性不强、后劲不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改善和提升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们希望通过考证来提升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统计调查中,有68%的同学认为考证多学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可见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是内在能力外化的表现,拥有证书就能够表明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较为全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对“考证”乐此不疲。

三、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

对于大学生来说,治学和就业是人生两大重要的事件。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考证可以说是好工作的敲门砖。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大学生都选择考证来学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也为了更好的在职场有立足之地。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考证热”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呢?考证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多有益之处。从学生方面而言,证书有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大学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还是比较游离于职场之外的,证书的考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加的实践化;同时,考证也是更好的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最后,很多大学生考证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在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市场需求来看,考证热出现的同时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弥补了市场一些专业人才的空白。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利弊同时存在的。考证是可取的,但是要在理性的前提下,否则对自身对社会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利的。首先,盲目跟风的考证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身技能得不到发展,同时还耽误了校内课程的学习;其次,很多非专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导致证书的含金量降低,盲目考证之风愈加严重;最后,过分依赖证书不可取。很多证书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自身的实力,很多学生考证只是为了一纸证书,只学得了浅显的知识,而没有深入探究,颇有舍本逐末的趋势,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着重提到的学前教育专业,这几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技能水平证书的考取也日益增多,对于我们来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考证,保持自身的专业性。

作者:杨光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三

摘要: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实质性的区别,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如果将学前教育小学化,那么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以此来为今后学前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聘用的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妇女来担任,虽然这些人相对来说有较高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只是会单纯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甚至还会因为幼儿不听话对学生进行体罚。比如说,在上课期间,窗外飞过一只蝴蝶,儿童好奇的看上几眼,教师就会以不认真听讲的理由让对儿童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儿童的综合教育。

1.2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大多都在3周岁到6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问问为什么。每一天都按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就会把孩子们像个机器人似的灌输,长期下去,孩子必然会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以游戏为主,让学生们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在教育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1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个学科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各个学科都是通过教师正常上课、布置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比如说在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通过课前观察、激发兴趣以及谈话导入的方式展开教学,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照样子说一说”和“观察雪景说一说”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学前教育论文网而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学习新知识。

2.2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小学教育通常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课程一般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自然、体育以及美术等。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通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加强幼儿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上文提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也必然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危害。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危害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和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两所幼儿园儿童的实际情况做了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将两所幼儿园的部分儿童集中在同一教室里开展了一场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遇到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比如说树叶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变黄了?下雨时为什么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而且这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却表现的极为消极,对学习的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儿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幼儿的认识方式,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爱霞.浅谈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中国校外教育,20xx(07)。

[2]何馨芳,彭亚男.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j].甘肃教育,20xx(11).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四

不同学科对家庭资源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从教育学角度看,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指子女在家庭发生社会化过程中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物质与人文资源。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切潜在的或显现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客观的或主观的,可以发掘利用的,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家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闲暇时间、职业、兴趣和特长等,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家庭中的各种经济支持、教育信息支持、环境支持和设备支持等。家庭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按幼儿活动形式可分为生活类、运动类、学习类和游戏类等。从家庭教育资源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家庭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充分挖掘、利用它的各种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

1.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力量。

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是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幼稚园能承担的。”家庭作为教育资源,体现在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力量。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教育,利用自身的职业特点与便利条件为幼儿园开展活动提供物质方面和人力、智力以及知识经验的支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家庭的关心、支持和监督评价也是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促进因素,要办好幼儿园必须要取得来自服务对象的支持和帮助。家庭成员的参与为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提供了额外的人力资源,延伸了教育机构的范围,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额外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材料,比如,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需要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这时幼儿园就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搜集材料,从而使废旧材料能够变废为宝,成为幼儿园的教学材料。

2.家庭能够提供对幼儿的个别化指导。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由于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直接,家长与儿童的关系最亲密,因此家庭对其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别教育也是幼教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家长的参与,增加了幼儿园教育的人力资源,儿童获得了更多的个别关注,而使得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成为可能。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与需要更加了解,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有更深的体会,能学会欣赏孩子并形成更为灵活的育儿态度。

3.家庭参与幼儿教育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发挥其自身拥有的丰富知识,增强自信心,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参与水平。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会使家长拥有正确的幼儿启蒙教育的目标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教育的活动中,家长会对幼儿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方法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的好伙伴,也有利于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园本资源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园本资源,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园本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物力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内的各项硬件设施和课程资源等,园本资源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资源。

(二)园本资源的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园本资源中,幼儿同伴群体、幼儿教师群体是最重要的人的要素,幼儿园园舍、设备和设施条件是重要的物的要素,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在这些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展开。其中幼儿教师群体起着关键和导向作用,幼儿园园舍、设备和设施条件等物的因素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探讨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

1.幼儿同伴及同伴群体彼此间有一定的教育影响力。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机构,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场景,其与家庭教育个别化之最大区别在于,在具有教师指导下的集体生活的教育影响下,幼儿同伴之间、幼儿与同伴群体和班级幼儿之间均可作为教育因素和资源互相影响。每个幼儿在这个共同生活的集体中,既是活动和行为的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和交往的客体。幼儿既可以主动与其他伙伴交往,同时又能够体验到伙伴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儿与幼儿的交往在促进社会性发展上,具有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幼儿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有被同伴承认、接纳的需要。

他们会尽全力去学习如何加入同伴的圈子、学习公平友好交往的规则等,而这些行为习惯仅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则是很难掌握和改善的。同伴间的互相调节也是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和构建的重要途径。同伴群体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而且还有助于幼儿获得物理经验。同伴间有着相似的知识经验背景,易于沟通和交流,还可以互相提示观察事物和现象的不同角度和方面,更有利于经验的概括化和发现关系。教师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互相激励促进的作用。

2.教师集体的对幼儿教育具有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这一教育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作为个体对幼儿教育施加教育影响,同时也是作为群体对幼儿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教师存在对幼儿发生影响的综合效应。作为工作集体的教育团体,要求幼儿园保教人员和其他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加强配合、协调,要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教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互相学习研讨,互相吸取经验和智慧。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积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幼儿园应注重园所目标的确立,并使之能凝聚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幼儿园组织文化,从而发挥环境对组织成员的影响作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并最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促进师生之间、教师群体之间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成长。

社区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的教育提供天然的、富有挑战性的支持。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关注,很多幼儿园正尝试着走入社区,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社区资源的内涵。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群及其社会性活动的总称。从幼儿园自身角度来看,幼儿园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即社区之中,因而社区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面临的社会现实。社区及其公众也是幼儿园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社区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前儿童教育的社区资源是指幼儿所在地区和邻近地区中可被幼儿教育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内的管理者、企事业人士、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各类专业特长的居民等,他们是社区教育资源的“生命载体”,是幼儿园开发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力量。社会组织资源,指当地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动物园、活动中心等。自然资源,包括当地的名山大川、气候、森林、名胜古迹、土特产等。有些社区资源,如博物馆等,能够为幼儿收集、陈列、展示多种多样有关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内容,如各种动物、植物的标本和实物,可供幼儿参观、观察。

(二)社区资源的功能。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来看,幼儿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的活动如能超越幼儿园的范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社区的活动相结合,将有效地开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幼儿对感性经验的运用,对方法的实践,也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幼儿园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社区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是实现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社区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双向互惠的过程。

1.社区能为幼儿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充分利用。如幼儿园可以吸收学有专长并热心幼教的社区有识人士到幼儿园,发挥其智力优势,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活动,或者是教以专门的技能,以扩大孩子们的社会接触,增长见识。比如有的社区街道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担当幼儿园保教指导、培训新教师或者是为地域内儿童及家长搞幼教咨询、家长培训,宣传育儿的知识方法。社区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智力资源。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社区同时也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物力资源。社区各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或剩余资源,如无用的边角料,可以变废为宝作为孩子们的活动材料。空间场地狭小的幼儿园可以利用社区公共设施等环境条件,如社区街道、广场、儿童乐园等,开展户外活动。

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孩子在广阔的田野、麦场中活动。一些幼儿园正在探索吸收社区成员参与管理幼儿园,这也是比较好地利用社区人力及智力资源的办法。比如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园所与社区各部门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和综合管理,定期向家长通报园所工作情况,听取社区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与社区共同规划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并研究实施对策措施。社区公众参与幼儿园管理,既可以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也能发挥公众的监督制约作用,对幼儿园形成一种外部驱动力,促使其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社区能为幼儿教育提供富于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民风习俗等各不相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掘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幼儿教育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学前班尽管自身条件有限,但附近的山林、草场,或是山坡、河滩、沙地等,均可作为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当地生长的动植物等也可以用作幼儿的活动材料,这是幼儿园教学的生动教材。各地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乡土民俗、节会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无形的人文资源。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儿歌、歌谣、游戏、民间玩具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均可以用于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五

非专业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首先,学生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以爱为出发点,全身心地尊重和关爱幼儿,细心地照顾和教育幼儿。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充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幼儿进行基本的文化教育。

(二)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应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交流、对话。学会对人的态度,怎样尊重人,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能力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三)信息技术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检索和查询与本专业相关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一)学习动机和职业能力不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的表现与实际能力相差很远,他们普遍眼光高、心态高、要求高,但实际能力与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常常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兴趣感和责任感,甚至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对幼儿缺少奉献精神和关爱精神,甚至随意训斥、责骂幼儿。

(二)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差,其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兴趣和愿望较差。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三)管理与保育能力不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还是缺乏独立带班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幼儿突发意外时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保育观念淡薄,包括对幼儿生活学习中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安全观念淡薄,对幼儿关爱不够,还有的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不愿接触幼儿排泄、饮食等日常事务。

(一)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两大要求,思想品德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这一行业,师德历来都是强调的重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能力便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基础做起,从做人开始。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开展“我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幼儿献爱心”主题演讲活动,以职业道德精神的力量感召学生,使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

(二)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1.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实水平开展教学,可将教育技能和各类教学法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现场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条件。

2.模拟实训模式。

模拟实训训练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在模拟实训室进行的实际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根据现实工作需要,模拟幼儿园活动场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3.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

技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技能,除了在平时设置此类课程以外,还可以在课后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及学生都可以组织各种技能训练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幼儿园岗位实习模式。

幼儿园岗位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充分认识和体会专业性质的良好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夯实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跟班听课,担任班级助理老师或者定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我们与市内十几所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经常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训练,提高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三)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模式。

1.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采用抽考方式。

每学期可以针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内容,由各科老师设计出不同的考试题目,打破过去一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设计出多种题目对学生进行抽考检查。如大班体育活动设计,中班语言活动设计,小班社会活动设计,“文明小乘客”课件制作,“冬季自然角设计”“智力游戏教具”制作,“家园联系栏”布置等。

2.建立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模式。

制订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如普通话需达到国家级普通话证书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需获得教育部、劳动部或信息产业部办公应用技术证书等。另外,对在校期间在各项课程或竞赛———亲子课程培训、奥尔夫音乐培训、感觉统合等课程或者舞蹈、歌唱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者颁发证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四)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使用模式。

选择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很重要。有的教材理论性很强,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也不太实用;有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内容简单,质量差,学生不愿意接受。针对这种情况,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在未来工作中实用的教材。选择集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符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岗位目标要求。

高职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教学目标设置下,形成与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进修,下企业调研锻炼,找寻方法,找寻模式,大胆摸索,大胆实践,探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等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六

生源较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努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歌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投身于音乐学习中,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划分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将教学重心着重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它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维修和更新工作。要及时解决教师在设备上反映的问题,对破旧的乐器应该及时更换,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所塑造的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幼儿的发音方式,以确保能够保护幼儿的嗓音。而在声乐教材的选取上,应该选择各式各样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结语。

总而言之,正因为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进行优化,应该树立一个正确并且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及时维修和更新所需的教学设备,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幼儿教育人才,帮助学生今后更为顺利地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七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118-119.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八

近年来,手风琴因自身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等诸多优势,受到学前教育的青睐,并且对以钢琴为主要乐器的幼儿园课堂音乐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在当前幼儿音乐教学中,手风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审美能力,推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在推进手风琴教学中,我们也在实践中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手风琴姿势的规范性、对风箱的控制以及对手风琴背后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等,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进行策略思考。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增加手风琴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成分,符合新课程发展理念。随着手风琴在学前教育中逐渐推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于手风琴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也在加强,以期推进手风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实践发展,并且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幼儿手风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策略性思考。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着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尽管手风琴是一种西方键盘乐器,但起源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笙”,因此在构成与演奏上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内在的契合,利用这种契合能够很好的培养我国学生的乐感,提升学前教育品质;其次,在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钢琴,然而钢琴操作复杂,多是由教师操作完成,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歌唱与简单的动作等,在乐器实践方面较为空白。且钢琴的配备受到学校物质基础的限制。而手风琴较钢琴操作简单,幼儿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并且具有音色优美的特点;最后,手风琴的质量从8贝斯到120贝斯不等,中间划分为十个种类,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对于幼儿学习相对安全。

尽管当前许多学校采取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定的问题,引起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改正,不仅影响到学前教学质量,更会对日后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笔者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手风琴基础把握不准确。

在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幼儿教师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组织上,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反而有所忽视。一方面,在手风琴演奏姿势方面把握不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教师因为学生较多难以逐一纠正,也有因为教师从观念上认为幼儿的音乐学习侧重于普及而非学习。事实上,尽管幼儿手风琴学习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乐感、欣赏能力,普及相关知识,但要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手风琴的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很难得到纠正,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是对风箱的操作不规范,风箱作为手风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风琴演奏中承担着控制音色、音量等作用。准确操作风箱,是手风琴演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学前教育中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很难进行准确的手风琴风箱操作,在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幼儿手风琴学习的障碍,并且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手风琴的欣赏。

(二)手风琴学习中文化素质的障碍。

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足。幼儿园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在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受到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上,学生很难形成理解。除此之外,幼儿园学生对于手风琴的文化与历史内涵理解不足,手风琴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对手风琴艺术的理解,受到文化的熏陶,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手风琴学习中的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在教学中规范手风琴学习动作。

前文已述在当前学前手风琴教育中,学生存在基本动作、风箱操作的不规范行为,为学生日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基本动作,并且进行细心地纠正,以达到学习的专业化。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要到位,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具有着专业技能,但在手风琴等专项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在日常培训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尽管学前教育中无需对乐理知识等有严苛的要求,但对手风琴基本姿势、基本操作等需要有严格的训练与规范。

(二)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主要意义在于推进学的音乐学习实践参与、打破以往教师讲解灌输为主导的音乐课堂,打破以往学生对乐器操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艺术修养。然而考虑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趣味性,将手风琴学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内容有效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将手风琴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到游戏等形式中。

(三)手风琴教学方式的探索。

手风琴教学与钢琴教学有着很大区别,由于手风琴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操作性更强,这是手风琴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事实上,教师可以将手钢琴教学中常见的奥尔夫体系引入到手风琴中,将音乐、舞蹈、诗歌等形式进行充分的柔和,增强音乐学习的综合性。也可以促使手风琴与钢琴的融合。

(四)在教学中补充音乐知识。

手风琴对于幼儿而言是陌生的乐器,在刚开始接触时有好奇也有陌生。教师在手风琴教学中不仅是要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更要让学生认识手风琴。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简单的手风琴历史知识,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与手风琴的逸闻趣事,既增强课堂教学魅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达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目的。

手风琴作为学前教育的常见乐器,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手风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非常明显,看似与整体无伤,但不加以改正,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手风琴教学时要加强对细节的关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在开展手风琴教学中要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完善,增强对教师与教学的方向性指导。

学前教育论文篇十九

1.重视基础绘画训练,忽略手工操作训练。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没有相关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运用纯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期间不能结合幼儿美术教学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作业以绘画为主,忽视手工制作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和训练,没有专业的场地,没有丰富的制作材料,缺少经验丰富的手工课专业教师,学生无法接触到幼教手工素材,无法熟悉材料工具的使用和性能,无法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带学生画而不能做,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陷入一个狭隘的单一模式。

2.重视技法技能训练,缺少教学活动指导。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教学中,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怎样的目标没有较为详细的评价方案,只是按照教师偏重的喜爱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如何组织幼儿园的美术课教学,中职现行教材普遍章节少,内容简,而幼儿园美术教学往往不是单一的手绘,而是一个融合了各个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学科和生活知识(常识)的综合教学活动。它对环境的选择,场地的设置,情景的创造,均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做好更加周密完备的课前准备,多元化组织教学。课堂的管理,氛围的营造,甚至灯光、音乐、道具、服装都需精心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寓教于乐。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培养学生画一张画,做一件手工的层面上,幼儿美术课的编排组织也只是纸上谈兵,或者直接舍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画会做而不会组织不会教。其所学美术技能,只能用于演示示范或者教室环境布置。

3.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审美取向重成人化。对一副作品或作业的评判标准,美术专业教师往往出于专业习惯,停留在高考美术专业评判准则上,看构图,比例,光影,虚实,冷暖,调子等方面的优劣,缺乏对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缺乏对优秀儿童画正确的评价,这样培养出的师资,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作品,而将儿童绘画的自由想象,活泼天性,大胆夸张,丰富联想等优秀的地方视为不干净,不合理,不整齐,不规范,不合逻辑。最终导致幼儿绘画作品中规中矩,过于程式化,成人化,违背了儿童天性,把幼儿的艺术天赋抹杀于萌芽之中。

二、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1.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健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学生课堂作业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目前,两课时美术教学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类学生完成作业的需求,应在原来两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

2.创造环境,提升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美术课的开设,配备具备教学经验的专业专职教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享受愉悦,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要优化校园美育氛围。通过办展览,搞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高雅的艺术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重视实践,适应就业需求。学校应多组织美术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实习,使他们了解就业需求和就业所需具备的基本功,明白美术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知道组织好一堂幼儿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4.转变理念,发挥学生特长。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机灵活泼,擅长歌舞,善于表演。美术课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专长,变讲授式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自主学习为主,在活动交流中达到训练绘画手工技能技巧和幼儿美术课编排方法的目的。

5.科学教学,形成学科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德育为中心,美育为桥梁”。美术教学,尤其是幼儿美术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学科,如舞蹈、音乐、自然、科学、体育相互结合,多知识点,多层面启迪学生,传授知识。只有把握住这一点,中职美术教师才不会闭门造车,盲目独行。才能授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