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课文朗读音频下载 鸿门宴课文朗诵(四篇)

  • 上传日期:2022-12-20 12:53:58 |
  • ZTFB |
  • 10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鸿门宴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一

这场宴会可谓本是刘邦的“送命宴”,刘邦如若走错一步,都将落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所以在鸿门宴上,刘邦可谓是百般忍辱负重,而项王因为骨子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所以顺理成章被刘邦伪善着低三下四的嘴脸蒙蔽,从而也奠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激战最后的结局。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是刘邦如浪子一般的圆滑世故,还是项王优柔寡断、率直粗犷?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在宴会上,项王曾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刘邦,可他都一次又一次放弃了,活生生让机会从手中溜走,为的是不让自己留下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

说他率直粗犷,倒不如说他有勇无谋了,当刘邦轻轻一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他马上和盘托出线人的姓名,这岂非淋漓反映了项王何止胸无城府,连最起码的防人之心都丝毫全无。宴会上,亚父范增对项羽百般提醒,可项羽视而不见,气得范增暴跳如雷。由此种种,可见项羽不仅仅是个性单纯,更是自大狂妄,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楚汉兵力悬殊巨大,只因韩信助力刘邦才得以灭楚,那韩信为何要帮助刘邦呢?韩信说,项王此人做事婆婆妈妈,将士们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望慰问,要买人心。但若谁立了功劳,要他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可刘邦却并不是什么善茬,他喜好女色,花天酒地,可为什么他可以蒙住项王的双眼呢?除了有张良的辅佐,还有就是他那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他和张飞、李逵、程咬金等人不同,用现代的话说,他情商比较高吧,懂得笼络人心,善于察言观色,不鲁莽能忍耐,并且会抓住他人的弱点,深谙知人善任。为了联合项伯,他果断以亲生女儿为筹码,并赠予大量钱财,这才使项伯暗中助力,“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说刘邦能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项家军中埋下了项伯这颗棋子。

综而观之,项羽也并非全无优点,他勇敢、正直、坦率、真诚,只是遇到了刘邦这样市井无赖出身的圆滑狡诈之徒,可以说击中了项羽的死穴。

项王是英雄,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而刘邦则是胜了英雄的英雄,扪心我更欣赏项羽,他骨子里有一种硬汉精神,就连死去也是壮怀激烈,不肯死在别人刀下,用自己的方式成全了自己一生的骄矜。

成王败寇,大抵都是如此吧。

有关鸿门宴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二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关鸿门宴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三

“真可惜,真可惜!”读了《鸿门宴》,在庆幸刘邦安全回营的同时,我又为项羽的疏忽而惋惜。

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大军联合在楚怀王的大旗下,向秦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谁先攻入关中,进入咸阳,就封他为王。当时所有的战争中,最骁勇善战的,首先要数项羽了。刘邦被封为沛公,刘邦手下曹无伤密报项羽,说沛公野心勃勃想称王,项羽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还了得?

项羽的谋士范曾鼓动项羽利用这次机会除掉刘邦,铲除这个心腹大患。项羽的叔叔项伯暗中向好友张良说了这事,张良是刘邦的心腹和得力干将,自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想到鸿门给项羽赔礼道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宴中,看上去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是充满了刀光剑影,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杀了刘邦,可是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几次杀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刘邦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趁机溜回了营中。

刘邦是幸运的,他最终躲过了鸿门一劫,建立了大汉王朝,使自己成为一代风流人物。而项羽却因自己的妇人之仁,不听范曾等人的劝告,铸成大错,致使被刘邦连续打败,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如果当时,项羽不心慈手软,及时铲除隐患,那么凭他的能力坐定江山是不成问题的。如此看来,这种仁慈是多么危险啊!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掉以轻心,不懂得防患于未然,从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由于一时疏忽,被对手打败,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才能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要懂得抓住机会,敢于向对手挑战,让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学生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虽然我们并不要像刘邦、项羽那样作生死搏斗,但也是成功与失败的抉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要借鉴刘邦的成大事之勇,而舍弃项羽的妇人之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去显示自己的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有关鸿门宴课文朗读音频下载四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六、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会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和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也可根据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发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结局(10—11自然段)、尾声(第12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

七、探究文本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归纳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4、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无伤告密这一导火索,然后写了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范增的进言等情节,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学生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6、翻译重点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7、归纳2-5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难、危急的事、紧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秦地可尽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关系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译为“很、太”。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顿,不译。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其)俱死也。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7、回顾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项伯夜访张良和张良献策两件事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八、布置作业

巩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评解课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三、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刑、处罚。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触、沾染。

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的说。

文言句式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四、快速浏览第6至9段,思考下列问题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提示: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2、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式关系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宴会上正面交锋——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这是情节“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情节“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这是情节“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可避免。但项王不应,这是情节“一落”;项伯“翼蔽沛公”,这是情节“二落”;樊哙闯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英雄相惜”,这是情节“三落”;刘邦在鸿门宴上终于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化解了被动的局面。

3、“项庄舞剑”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剑”事件发生,使刚刚缓和的宴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巩固6-9段的文言知识。

2、预习10-12段。从全文找出项羽的言行及刘邦的表现,分析这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评解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吾发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这10-12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关项羽言行的语句,朗读体味,回答下列问题: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提示: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提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4、以上种种说明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刘邦的表现和性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提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提示: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5、以上种种说明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临危不惧、狡诈多端。

三、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动: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预习《陈情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