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22:56:56 |
  • ZTFB |
  • 8页

健康饮食是指合理搭配食物、科学吃饭,以达到身体健康的一种饮食方式。写总结时要突出重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作品,期待能给您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的启示。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一

基督教经典《圣经·新约》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假想性预言,尽管在缺乏“宗教感”的我们国人看来未免虚幻可笑。但对富于“罪感文化”精神的西人和基督徒来说,却实在非同小可。基督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所有的世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新约·马太福音》中描绘审判的情景是:基督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聚集在他面前,王向右边的义人说,你们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王向左边的人说,你们要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也就是说,作恶者往永刑里去,虔敬为善的好人则往永生里去。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自明的。在这首《最后的那一天》中,徐志摩正是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设置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第一节描绘出了“最后的那一天”所出现的黑暗恐怖的情景:春风不再回来,枯枝也不再泛青,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体都失去了光芒,整个天空黑茫茫浑沌一片。诗人着力喧染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衬托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第二节进一步展开描绘那一天将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价值重估。”那一天,一切现实中成旧的,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翻。在这“最后审判”的威严中,在公正严厉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灵魂都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也无法掩饰,完全暴露呈现在上帝面前,再也没有了诸如财富、地位、权力等身外之物,也没有了诸如“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之类的“掩羞布”和“贞节坊”。

已有不少论者指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弱于对现实生活有关事物的联想和描绘,而长于潇洒空灵,飞天似地虚空无依的想象。

这个特点在这首诗歌中确乎足以略窥豹于一斑。在第一二节诗味并不很浓的,沾滞于现实的意象设置和描绘说明之后,作者在第三节转入他最拿手的对爱情的空灵想象和潇洒描绘。到那个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诟病,冤屈,不能堂堂正正、自由无拘地相爱的“你我的心”,却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这里,诗人以“并蒂莲”比喻两颗相爱的“心”,化虚为实,巧妙贴切,并且使得“雪白”不但修饰“并蒂莲”,更象征寓意了“你我”爱情的圣洁。“爱的青梗”,在意象设置上,也是虚实并置,使意象间充满张力,“秀挺”、“欢欣”、“鲜妍”三个动词(或动词化的形容词)则生气满溢,动感极强。徐志摩在第三节中对爱情的描写,显然与第一二节的黑暗、恐怖或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出了爱情“是唯一的荣光”的纯洁和神圣。“你我”在上帝面前再不必象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张皇”。躲躲藏藏,完全可以在上帝面前问心无愧,上帝也一定能为“你我”作主,让“你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获得美满之爱。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追求爱情上,徐志摩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热烈大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一切流言之勇气的。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二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三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么瘦弱沉静,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拒绝的目光,用她一贯的执著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撑她的,是性格里坚毅的那部分,既已选择,就不曾放弃。

这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c君,圈子内有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细心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往来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一年之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纷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像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成了之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么一直坚持了下来。

c君是个很勤勉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阅读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因为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经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聊,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有趣,真正有趣的部分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再转行回去?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半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逃避问题而选择另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们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甚或者,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励志文章)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重新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新出发,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也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每个公司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相似之处,问题、矛盾、彷徨等等总会不断出现,唯一不变的是,人在职场,就必须面对种种问题。

放弃比坚持容易得多,放弃能轻易找到100个理由,让自己原谅自己,甚至可以说,我放弃了这个,是因为它不符合我的理想,我要去追求我的梦想。但坚持下去,面对的却是不知未来的漫漫长夜,是战胜自我的挣扎与痛苦。但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的成长和成就感。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力,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分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了他做。

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

只要你,耐得住寂寞你的一生,总有适合自己的种子我想告诉你坚持的秘诀你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年轻,你何必着急放弃成为你不可能成为的人可以帮你的,只有你自己你不努力,有什么资格抱怨2013新年寄语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四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五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背景。

作者长期留学剑桥(又译康桥)大学,该诗写作地点不详,时间不详,作者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打破了基督教传统理论,创作了这首爱情散文诗,表现出相当的热烈大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一切流言之勇气的。

作品赏析。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自明的。在这首《最后的那一天》中,徐志摩正是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设置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第一节描绘出了“最后的那一天”所出现的黑暗恐怖的情景:春风不再回来,枯枝也不再泛青,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体都失去了光芒,整个天空黑茫茫浑沌一片。诗人着力渲染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衬托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

第二节进一步展开描绘那一天将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价值重估”。那一天,一切现实中成旧的,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翻。在这“最后审判”的威严中,在公正严厉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灵魂都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也无法掩饰,完全暴露呈现在上帝面前,再也没有了诸如财富、地位、权力等身外之物,也没有了诸如“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之类的“掩羞布”和“贞节坊”。

在第一二节诗味并不很浓的,沾滞于现实的意象设置和描绘说明之后,作者在第三节转入他最拿手的对爱情的空灵想象和潇洒描绘。到那个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诟病,冤屈,不能堂堂正正、自由无拘地相爱的“你我的心”,却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这里,诗人以“并蒂莲”比喻两颗相爱的“心”,化虚为实,巧妙贴切,并且使得“雪白”不但修饰“并蒂莲”,更象征寓意了“你我”爱情的圣洁。“爱的青梗”,在意象设置上,也是虚实并置,使意象间充满张力,“秀挺”、“欢欣”、“鲜妍”三个动词(或动词化的形容词)则生气满溢,动感极强。徐志摩在第三节中对爱情的描写,显然与第一二节的黑暗、恐怖或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出了爱情“是唯一的荣光”的纯洁和神圣。“你我”在上帝面前再不必象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张皇”。躲躲藏藏,完全可以在上帝面前问心无愧,上帝也一定能为“你我”作主,让“你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获得美满之爱。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六

1.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2.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4.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

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6.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7.

习惯,失眠,习惯寂静的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你淡蓝的衣衫。

习惯,睡伴,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抱着绒绒熊,独眠。

习惯,吃咸,习惯伤口的那把盐,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习惯,观天,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ps: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

8.

谁的情感无法张扬,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谁在夜晚害怕腐烂,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先爱吧把这一副肩膀挡掉一点遗憾,先爱吧看似一双翅膀躲啊躲已经黑暗,

先爱吧人们不懂这样一旦欲求不满,先爱吧之后感伤之后再算,之后再算···。

9.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10.

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

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

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

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

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七

陈思华,既然没办法给你留下任何的回忆,就让这篇文章留下我们的点滴吧,恩,就这样吧。

赶不走你留下的回忆,抹不掉你刻下的伤痕,忘不掉你的伤人的对白。曾经,有人问我,君莫尘你为何如此地伤?那一刻我不懂得如何去跟她说。我命中注定就该如此吗?我的感伤是随世而来吗?我有经历那天之涯海之角伴相随的刻苦铭心吗?我没有,我什么都没有,我曾经自以为是觉得这个红尘因我而繁华,这个俗世玷污了我,但是你陈思华打破了我的世界,因为你我懂得什么叫优秀不是一切,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心的距离,我明白了想爱却无法言语的感觉,我学会了吃醋,我懂得了什么叫爱。

徐志摩散文最后的那一天篇八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作品赏析。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自明的。在这首《最后的那一天》中,徐志摩正是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设置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第一节描绘出了“最后的那一天”所出现的黑暗恐怖的情景:春风不再回来,枯枝也不再泛青,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体都失去了光芒,整个天空黑茫茫浑沌一片。诗人着力渲染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衬托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

第二节进一步展开描绘那一天将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价值重估”。那一天,一切现实中成旧的,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翻。在这“最后审判”的威严中,在公正严厉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灵魂都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也无法掩饰,完全暴露呈现在上帝面前,再也没有了诸如财富、地位、权力等身外之物,也没有了诸如“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之类的“掩羞布”和“贞节坊”。

在第一二节诗味并不很浓的,沾滞于现实的意象设置和描绘说明之后,作者在第三节转入他最拿手的对爱情的空灵想象和潇洒描绘。到那个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诟病,冤屈,不能堂堂正正、自由无拘地相爱的“你我的心”,却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这里,诗人以“并蒂莲”比喻两颗相爱的“心”,化虚为实,巧妙贴切,并且使得“雪白”不但修饰“并蒂莲”,更象征寓意了“你我”爱情的圣洁。“爱的青梗”,在意象设置上,也是虚实并置,使意象间充满张力,“秀挺”、“欢欣”、“鲜妍”三个动词(或动词化的形容词)则生气满溢,动感极强。徐志摩在第三节中对爱情的描写,显然与第一二节的黑暗、恐怖或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出了爱情“是唯一的荣光”的纯洁和神圣。“你我”在上帝面前再不必象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张皇”。躲躲藏藏,完全可以在上帝面前问心无愧,上帝也一定能为“你我”作主,让“你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获得美满之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