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 关于和氏璧的课文(6篇)

  • 上传日期:2022-12-19 03:02:02 |
  • ZTFB |
  • 7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一

一、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限度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分发学案,指导预习:

预习部分的简单内容,比如资料的阅读背记和字音字形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较难的内容,像句子翻译、词语的积累,还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可以放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明确。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

a、阅读下列有关资料,批画背记重点内容:

1、有关“记”:“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有关作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3、有关作品:《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另有同名动画《桃花源记》和相关话剧《暗恋桃花源》。

b、读出下列词句,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把这些字音批写在课文上:

夹(jiá)岸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刘子骥(jì)

阡(qiān)陌(mò)交通黄发垂髫(tiáo)怡(yí)然自乐

便要(yāo)还家邑(yì)人皆叹惋(wǎn)此中人语(yù)云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屋舍(shè)俨(yǎn)然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c、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d、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e、文言知识积累:

请在学案上写出各类词语的解释以及特殊句式。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2、重要虚词:

乃:为:其:

3、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绝境:鲜美:交通:不足:间隔:俨然:缘:津:外人:如此:仿佛:开朗:扶:志:延:悉:咸:既:寻:向:果:

4、词类活用:

尽:异:前:穷:焉:志:未果,果:

5、一词多义:

寻:舍:中:志:之:为:遂:向:得:闻:

6、同义词

都——悉:皆:咸:并:具:

沿——缘:扶

邀请—要:延: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省主语:省宾语:

f、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发现桃林——桃源做客——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不见桃源)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师:有谁知道“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那么谁又能告诉大家这个成语的出处呢?

生:“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故事?为什么要把他虚构的社会描绘得这么美好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桃花源记》来了解在这个故事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四)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进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共有四个思考题,分给七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各小组推举出自己的中心发言人。小组成员讨论出问题的答案之后,要协助中心发言人准备展示讲解。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二小组

2、本文所描绘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小组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桃花源?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第四、五小组

4、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六、七小组

(六)小组展示,互动生成:

在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学习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每小组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作主要的发言。发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组补充,或其他的组的同学做补充和纠正。其他组的同学还可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交流的小组答疑解难。

学生讲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问题,由教师明确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明确问题:

1、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或——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本文所描绘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渔人处处“志”之,可是几番寻找却没有结果,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着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桃花源?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4、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1)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2)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3)渔人见闻,虚实结合: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六)当堂反馈,查缺补漏:

a、填空:本文是以()为线索,按()顺序来写的。

b、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c、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d、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中考连接:

(一)广东省(09)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二)芜湖市(09安微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五、教学反思:

1、朗读课文:

a、方法:分组分段轮流朗读,反复轮流竞赛。

b、效果:朗读积极性、热情空前高涨,一次比一次声音高,气势盛。

c、自思:分数的激励、榜样的带动力量、互相的竞比气氛、热烈的情绪都感染、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2、解释翻译课文:

a、方法:分组分任务翻译,加分标准:号位靠后者翻译讲解分数更高(1号位发言加一分……8号位发言加8分);本组译完之后,其他组可以提问题,本组任何一位同学都可回答:回答正确则提问者不加分;回答不正确则提问者加分;其他组帮助回答正确也同样加分。

b、效果:①负责翻译的组准备更加充分,更加细致周到、更加准确。②其他同学听得更认真,记笔记也更认真。③参与面极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c、自思:号位不同分数不同,能使优秀的学生自觉、主动、有效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为组里争取更多的分数,自豪感、成就感大大地得以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自然就更高了。

3、检测解释翻译:

a、方法:只检测号位靠后的同学,不会时其他同学可以抢答,并酌情加分、扣分。

b、效果:犹如万马奔腾,个个兴奋,个个争先。

c、自思:倾听度增高,专注读更高,因为只有听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快速做出反应,才能抢到发言的机会,为组里挣到分数。

4、背课文:

a、方法:比比看谁先背会课文:前5名加10分,前10名加九分……7号位、8号位再另外多加一分。

b、效果:背课文检测争先恐后。

c、自思:加分不同,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可根据背会的先后加分,不留检测死角。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5、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有条件可增加一节活动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展示春的图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学习的重点是要体会春天美在哪里。他的作者是——朱自清。(板书)

(二)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朗读

1、6’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晕(yùn),蓑(suō),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1、自由练习。

明确:文章中有对春天的赞美,有对春天的描绘,有对春天的期待,现在请大家对照课文想一想,朱自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面对春天,描写春天的?

明确:饱含着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万象更新的无限赞美,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进取的鼓舞。(可以从课文中一些积极的词汇体现。)

2、通过这种感情作者在描写春天的过程中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是先赞美,还是先描绘,或者是先期待?现在请__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看看作者的热爱之情最初是体现在哪里?)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三

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一、教学要点:介绍“赋”、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二节

二、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1、介绍“赋”

这个单元的课题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这是指上给皇帝的奏章;“滕王阁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师说”的“说”我们多次学过,这是一种议论文体。以上这些课文的文体在题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阿房宫赋》的“赋”是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86页臧克家写的一篇作品欣赏。

看了这段话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

[明确]“赋”是有诗衍变而成的一种文学体制;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辞人之赋徒有华丽的外表,而诗人之赋不但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阿房宫赋》属于诗人之赋。

[幻灯]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赋呢,我们曾经粗略的提到“赋者,铺也”。《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学完《阿房宫赋》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美了。

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2、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有张幻灯片,大家简单看一下。[幻灯]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杜牧

3、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放幻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幻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4、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应读阿房(fang)宫)[放录音]

5、划分结构

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6、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读第二小节

8、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一、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7、讨论书后第五题

8、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四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陈云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 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五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文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水的变化过程,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灾害。

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课件、生字卡片

熟读课文,学习课后我会认的生字,思考课后问题,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非常有意思,他想让“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出示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板书“2我是什么”(生齐读课题)

他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

二、随文识字

1、生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自己认生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且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师检查生字词。

3、检查会认字和会写字。(出示字卡)

4、指导书写生字。

三、精读课文,理解朗读。

1、你最喜欢水的哪种变化?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我穿着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

(2)我的变化这么奇特,你喜欢吗?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喜欢表现出来吧。

(3)我又是怎么变成雨、雹子、雪花的?你能来做一做“落”“打”“飘”的动作吗?

(4)师生合作读:

夏天的早晨,我在---秋天的早晨,我在---

3、看完了我的变化,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我们再一块儿来读读课文,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布置作业:书写本课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2.抽生领读生词。(多媒体出示)

二、我是水孩子,我会变成什么?

1、师提出问题:我的家在什么地方?我温和时做过哪些好事?暴躁时干过哪些坏事?

2、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家还在哪儿?我的温和、暴躁表现还在什么地方?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做过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坏事?

3、带着对水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贡献这种情感,我们再读课文。三、拓展学习

1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讨论、交流:现代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只让水做好事,不让它做坏事?

3、学生合作,小组讨论,研究水的家: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保护或破坏水资源的现象?

4、学习了课文,你认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推荐课文和氏献璧散文教学过程简短六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是谁称赞了谁?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读课文。

5、懂得恰当的称赞会给对方带来自信,带来喜悦。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称赞。

作业:1、读通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2、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称赞了谁?是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理解“称赞”,感受老师的称赞带来的喜悦。

第二板块: 检查预习情况:

1、 弄明白文中写了谁称赞了谁?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2、 检查“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

3、 检查“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

(1) 通过“生字开花”游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综合掌握情况。

(2) 通过找规律,将八个生字分成两组教学。让学生分别弄清楚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中的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

第三板块: 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读课文,感受称赞给人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懂得发现别人的优点,恰当地称赞别人。

1、男生扮演小刺猬,女生扮演小獾,师读叙述性的文字,共同来进行表演读。

2、讨论:如果小刺猬对小獾说的是:“哇,你做的小板凳真漂亮!”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弄明白小刺猬的称赞是恰到好处的、是真诚的,明白称赞别人时一定要恰到好处,要真心实意,不要太夸张,否则会适得其反。

3、说说自己曾得到过什么样的称赞,是自己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快乐;说说自己是否真诚地称赞过别人,让别人拥有自信和快乐;说说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说说得到老师的表扬后的心情,想想表扬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回答师提出的问题。朗读相关句子。

认读词语。

玩“生字开花”游戏。

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发现它们的规律,掌握书写要点,书写生字。给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

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