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优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1:59:36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沉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大家可以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一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以关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逻辑起点,以探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手段,来分析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但我们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其职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以关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逻辑起点,以探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手段,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和人们的个性心理倾向性、自身经验、经历、家庭背景、人们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发生联系的价值取向过程,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上。国外职业价值观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而我国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时候开始的。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价值观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由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职业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大学生在校时从未接受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甚至也未作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自1999年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3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2万人待业;2004年约69万人待业;2005年约79万人待业;2006年约90万人待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有些职位、有些行业,甚至有些地区却出现了招不到人才的现象,“就业难与招聘难”的矛盾日益凸现,已构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两难悖论。据调查,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认清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便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逻辑性前提。

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是由一个甚至几个关节点组成。能否找出关节点便成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例外。它是由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就其外部因素而言,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受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的影响。

(一)潜移默化的家庭因素。

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或者说是社会化教育之前,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这就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这突出地表现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和择业标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来自干部和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重视经济报酬、变动性、声望、工作环境;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注重利他主义、监督关系等。此外,中国自古就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许多毕业生认为择业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包括地域的选择、职业的类型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二)专业化的大学教育。

专业化的大学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直接因素。与中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不再是基础性教育,而是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教育。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按专业门类由专职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专业性教育。如果说入学前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是朦胧的甚至是幼稚的,那么毕业时他们的认识是较为深入全面的。此时的大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宏观地把握所学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职业设想、形成职业认知、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

(三)变迁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变迁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了社会职业数量、结构、层次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人们旧有的职业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极其活跃而敏感的群体,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更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地关注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观念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等等。

(四)独具特色的个人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所在的家庭背景、所受的大学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却不尽相同,这就是因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与人的个体因素有关,包括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其中兴趣和爱好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前提性因素,大学生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往往是从兴趣、爱好出发的;能力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因素,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所从事的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这项工作,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评价;气质、性格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稳定剂,具有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对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适应性,同时不同职业对人的气质、性格的要求也不同。而且人的气质、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对某种职业的看法、评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因而教育和引导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教育环境,形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合力,帮助大学生从思想和现实中解决就业问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选择职业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而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什么才是正确的职业理想呢?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这就是说社会需要既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的动力和源泉,又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因此,大学生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为社会国家的工作中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正确地评估自己,找准求职坐标。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亲身去实践。因此,正确的评估自己便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好高骛远,另一个则是妄自菲薄。好高骛远是因为大学生一直被认为是时代的骄子,但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带有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妄自菲薄则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往往感觉不如人意,渐渐地产生了悲观失落的情绪。这两种错误的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择业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标定准确的坐标。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早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大环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别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两大因素,但二者不是彼此割裂相互分开的,与此相反,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体。从时间角度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从效能的角度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在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合力,才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二

有了成功的目标。明确自己人生的大目标,对把握好目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认真策划人生每一步。

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真万确。

对自己做的或将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准备,就是在为失败做准备。

(1)美好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贡献社会[弱势群体]。

(2)方向:自己创立公司[建筑设计技术方向]。

(3)总体目标:成为知名设计师,进入国际建筑设计圈。

(4)已进行情况:在校专科生,希望和同学共同创办一个分公司(装饰,土建,开发)。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走出国门。

2,建筑设计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建筑市场调研显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成为高校应届求职大军中的宠儿。在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仍然十分走俏,需求量在各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社会对建筑类毕业生总需求为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600左右,本科生30000余人,专科生14000人左右。在北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已经成为紧缺专业。北京20xx年奥运会也为建筑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根据北京人事局公布的20xx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建筑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都进入了前20名,供需两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有关设计方面的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因此我在认识的同时就需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并且要博学。因此,建筑设计专业市场广阔。

1、职业目标:(20xx-20xx年)。

(1)职务目标:先从学生会干,勤工俭学,逐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2)能力目标: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其他方面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一年级:为试探期和定向期。

首先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但不要盲目地参加。在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二年级:为准备期、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升本或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年级:为分化期(冲刺就业):。

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

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

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一年的准备是否充分;。

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可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1、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成两个大的目标——一个是顺利毕业,一个是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员。

2、目标组合:顺利毕业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员)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需要就产生了。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外在的行为诱因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具有三项功能,即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按照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它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它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充分思考自己的职业动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视社会需要的满足,例如充分考虑成就目标、兴趣等。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人对需要的情绪性表现,是一个人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指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对某种职业需要的情绪表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往往兴趣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它有时比能力更为重要。职业兴趣是大学生选择职业强有力的动力,研究表明,基于兴趣选择职业,一个人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能发挥80%以上,而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工作被动、态度消极、容易疲劳等,即表现出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进行初期职业生涯选择中,往往违背自己的兴趣,导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不满意,一年内的跳槽率达到50%以上。由此可见,职业兴趣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感、职业满意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事先清楚自身的兴趣,然后选择职业。例如,如果喜欢与事物打交道,那么可以选择图书管理员、会计、机械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相反,如果喜欢与人打交道,那么可以选择教师、销售员、服务员等工作。如果对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明晰,那么可以参照《霍兰德职业倾向能力测试》,了解自己在实用性、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社会型这六个方面中的倾向性,以达到基于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信念是人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指导人们的行为,是人们坚定某一行为的心理、思想基础,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信念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层次,同时信念又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改变而作出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脱离实际的信念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因此,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确立正确合理的职业信念。另外,信念的变化会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合理的职业发展信念形成后就不要轻易改变,应该始终相信一点,只要坚持信念,结合外部有力环境,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对职业发展有着根本影响,职业选择是以“三观”为基础的。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功利浮躁心理现象突出,为了获得工作经验,草率就业,接着就频繁违约、跳槽,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不信任,因此,对就业者的要求更加苛刻,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就业门槛却在升高,由此造成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所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前要有正确的'“三观”,在正确“三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规划。

按照气质的体液说,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动作敏捷、善于交际可能成为活动家、领导者,倾向于从事多样化的工作。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善于克制和忍耐、沉默、注意力不易转移,一般倾向于选择有条不紊、勤勤恳恳的工作。胆汁质的人热情、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稳定性差、容易冲动,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但准确性高,选择职业为消极、依赖性强,多喜欢选择稳定、变动少的工作。由此可见,气质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着紧密联系,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考虑自己的气质,达到气质和职业的完美结合。

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能力有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表现为各人具备不同的特殊能力及能力类型。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年龄差异。具备较强能力的学生,表现出自信、积极、敢于竞争的心理状态,可以对职业目标及实现手段做出最佳选择;而能力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消极、退缩或者等待。

3结论。

对于就业问题进行的大量研究证明个性对职业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将自身个性的特点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拥有合理的需要和正确的动机,培养职业兴趣,坚定良好的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不断修炼气质,不断完善性格,始终坚持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四

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最直接、最严酷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素。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当代知识青年就业争夺战中的一把重要利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若是一脸茫然两手空空的踏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怎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有目标才有动力和方向。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认清自己的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

职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与职业有关的性格、知识、能力、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等。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由内隐的和外显的要素组成,表象的外显的是专业知识、技能,潜在看不见的职业动机、个性、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等要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职业选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当下各高等院校不断探索的新课题。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制造大国的根基在短时期内将不会改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9年达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2011年达640万人,预计2012年将超过650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一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职业能力是知识青年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而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追求理想人生的核心素质,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业型“准人才”,其职业规划能力以及潜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前途,与培养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也对高校办学以及国家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受到国家政策影响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52.5%的同学仍在考虑具体的职业规划,30%的同学已经有了具体的职业规划,17.5%的同学完全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仍在迷茫中,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方向的努力是白费功夫,而且没有目标也会导致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方向而得过且过,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滞后影响。

2.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区局限,增大就业压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48.6%的同学倾向于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35.9%倾向于回到家乡,剩下的少数同学倾向于北上广、中部和西部大中城市、支援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部分同学的就业地域选择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自己的家乡,这种选择比较现实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恋乡情结。但去西部的人太少,不利于西部的发展,同时择业集中也会使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考研、考事业编占比重大,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我们调查的同学中60.6%的同学选择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32.7%的同学倾向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4.9%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还有1.6%的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很多同学都未曾考虑就业问题,他们的方向是考研或考公务员,这其中不免有跟风者,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逃避就业压力。选择方向集中也会增加大学生的压力,出现万人挤独木舟的现象,增加大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的难度,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4.大部分同学选择工作主要受当前需求影响,不利于长远发展。

调查同学中20%选择就业主要考虑工资待遇因素,19%主要考虑工作环境,17%考虑个人兴趣,17%考虑职业发展潜力,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考虑是否稳定有保障、社会认可度是否较高、时间是否自由以及家庭需求。在调查同学中,57%能接受毕业后工资范围在2000―2500之间,27%能接受的范围在2500―3000之间,另外还有8%能接受的范围在3000以上,8%能接受1500―2000。在选择工作时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当做首要条件可以满足当前需求,这种现实的选择很不利于长远发展。

5.对找工作认识不够,影响找工作的成功率。

36%的同学认为知识丰富最重要,28%的同学认为丰富的阅历最重要,接下来是好口才、高学历和勤劳踏实。很多同学忽略了勤劳踏实的中华传统美德,知识业务水平、阅历、口才、学历等因素对找工作的确很重要,但没有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做保障,个人的能力很难发挥到极致,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敏锐洞察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和未来理想,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导航的新方法、新渠道。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内涵,从制度保障、创新形式、增加实践、提供培训等各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计划,将对高校毕业生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学校加大在就业方面的指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方向和就业观。职业规划应从大一入学就开始抓起,越早进行越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可以减轻大学生没有目标方向的迷茫状态,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

2.学校进行系列座谈,使大学生意识到当今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在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让大学生避免跟风的思想,给自己确定合适的位置,避免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地区过于集中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3.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知识是不足以应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增强实践能力才能在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并施展自身才能,让大学生们在就业前做好自身能力的充分准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培训的机会,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求职技巧。通过讲座、培训、实习等多种方式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训中增加求职技巧的掌握,为日后应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继续实施本科生职业导师配备制度,根据各高校学科特色,积极开展职业导师制度,选派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师,辅助大学生完成职业评估、定位和规划,拓展就业思路和视野,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保驾护航。另外,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的诸如经济纠纷、心理落差以及情绪偏执等特殊情况,也应该在学校、导师、大学生这一体系中得到更多的关怀和解决。

总之,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权衡,结合自己的专业与专长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1]罗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点及实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贾强,张建英,向颖博.心理和谐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郑颖.关于增强高校职业导航功能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1(1).

[4]叶广锋,梁敏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点及实现途径――论全面价值观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4).

[5]苏俊枝.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五

1、大一:尽可能地多参加社团活动,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2、大二:英语通过基本能力测试。

3、大三:考取会计师资格证,并为升本做准备。

五、结束语。

这就是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我也不肯定会完全照这样去做,可能大体上会这样去做。未来发生什么样的事,没有人知道。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数,到时候随机应变吧。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六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四年我学习的是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最好的归宿也许就是从事关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吧。20年前历史学家黄仁宇对此已有了预测:“……我们想见今后几十年内是从事中国法制生活人士的黄金时代。他们有极多机会接受挑战,尽量创造。……即是立法程序不及,也仍可以利用司法机关审案的机会补救。”

法律职业者是法律规范的具体操作者,即法律规范的从业者。法律的创制,只是为以法律为根据而创造法律秩序提供了前提条件,法律并不自发地构成法制秩序。只有通过法律职业者对它的具体操作,呆板、枯燥的法律规范才能生成生动、理性的法律秩序。所以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规模迅速扩大。这一分工将社会从业者具体分为公共职业者和私人职业者。前者从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益;后者从业的目标是实现个人自利。法律职业就是公共职业。即使像律师业这种典型的法律职业者,在强调其以法律作为就业和解决生计问题的途径之外,更应强调他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强调其正义感。

在绝大部分意义上,法律人”本身与其说是一个特定群体的称谓,不如说他更代表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理性思考方式,或者对一种共同经历的认可。台湾著名学者型律师陈长文先生在他的新书《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中所提出的“法律人为什么做不好”的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固步自封在精英群体想象中的,不会是合格的法律人;包揽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并且包揽了整个社会责任的法律人,也不是合格的法律人。优秀的法律人不仅仅要懂得“实现正义”,更要懂得“分配正义”。能做到前者,他只个法律工匠,至多成为一名法学家;能实现后者,他才能是一个优秀的治国人才,一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法律人。

律师作为法律职业者,具有双重的使命,一方面,他必须为法律负责,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通过对当事人的法律服务获得其财富的增长。这样,律师职业事实上就具备了两样的职业内容—该职业既是法律职业,同时也是商业职业。律师作为法律职业,人们不会有任何分歧。因为律师是最为典型的以法律为业者。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职业的中轴与核心是律师业。可以说,律师对法律的责任基础就是因为该职业的这种双重性而导致的。在律师那里,只有向其经济利益负责,才能真正向法律负责。显然,律师职业的商业特征最终是建立在其对当事人、从而对法律负责的基础上的。

那么怎样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呢?首先在心理上要维护法律公正,真正从心中志愿做律师,志愿为人民服务,心中有法律,从思想上确立法律在心中崇高无尚的地位,从思想上确立律师在心中神圣的'地位,要从心里中为之奋斗。其次在素质方面,要具备律师专有的法律常识。要认认真真的熟悉了解。运用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基础常识。背诵法条法理,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到实际事例中。多记,多想,多运用。具备了律师的基本条件。心里上注重律师行业,行动中实践律师职责,逐步完善律师素质。当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我应当备考司法考试。从政治上考取律师证,得到国家的许可。然后从经济上挂靠律师事务所,从事务所中接取案件。调查案件出处,重视人证物证的重要关系。处理案件的矛盾,这些基本常识自己要牢记与心,要掌握这些技巧。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从事律师行业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的素质。而其中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遵守职业道德。要遵守职业道德,首先要很好地做人。做人必须要遵纪守法,诚实信用。但是如果只有好的品德,而缺乏律师应有的业务素质,就不能从事律师职业,也就是说,要从事这一职业就必须有相当的法律理论功底和法律事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一个人要成为称职的执业律师,就应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当事人需求的各种难题。尤其在中国刚刚入世的今天,只有更加努力学习和努力实践,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想要成为出色的律师,就必须在上述基本素质基础上,具有很高尚的品德和很强的业务能力,真正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否则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人们常讲:法官是法律的守护神。在所有法律职业中,唯有法官在从业活动中直接向法律负责。对法官而言,正如马克思所言:“……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不论某法官是一个基层法院的法官,还是终审法院的法官,他在从业活动中的直接使命就是向法律负责。法官、检察官是政府的法律工作者,他们是代表政府利益从事法律活动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能够从事法官、检察官的工作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项“正途”。传统理论上,人们看到法官、检察官首先看到的是“官”,而不像律师之类的是“自由职业者”。通过这些心存公正、知行合一的法官、检察官的秉公执法,使法律得到正确实施,使法律成为社会道德的有力保障,使法律超越工具主义的层面、实现法治精神的价值要求。既然法官、检察官有很大的司法权力,那么中国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官检察官的培养模式就相当重要了。

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后,在司法官职业养成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建立与司法官准入制度相配套的“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晋升资格培训考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这些相关制度,来提高司法官的司法实践技能和素质。要进入法院、检察院担任法官、检察官,首先通过通过公务员考试考进入法院或者检察院,是成为一名法官或检察官的基本条件;然后再通过内部的培训和考核,再经过法定的程序,经人大任命,就能成为一名人民法官或者检察官;当然前提是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成为一名法官应具备的素质。

做为法官首先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化素质,因为有文化的人才能真正具备对事物的了解能力。法官每日面临的是涉及到法律上的纠纷,而法律又是一个广博的知识市场。其次做为法官应当具备深刻理解法律的思想素质。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为执政者管理政权和社会事物而服务的。所以,做为不同社会性质的法官应当具备与其所身处的社会性质相吻合的思想素质。再者做为法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官每日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有的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被告人,有的是政府的执法部门,有时还要牵涉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而大部分则是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深谐法律知识的代理律师。法官在其所服务的对象面前应当持有平衡和冷静的心态。只有在持有平衡和冷静的心态的状况下,才能的以正确的眼光审查案件内容和公正的对待案件的审判。然后做为法官还应当具备语音素质。法官在法庭上说话,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服务对象,而实际上是代表法律说话。法官所说出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应当围绕案件内容依法地说话,没有权利也不应该随意性地按照自己的性格说话。最后做为法官最主要的应当具备业务素质。其实,法官的业务素质可以说是涵盖了上边的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国家颁布实施司法考试制度,就是考虑到做为法官今后的业务素质问题。法官做为法律的代言人,本身就应当具备深谐通晓法律内涵的业务素质。

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而企业法务部员、法律顾问很多时候要在某些领域内要比律师更加专业。很多律师,在面临象劳动争议中社会保险实务操作上,在商业秘密保护的某些课题如竞业禁止方面都与他们进行合作。企业法律顾问或者是企业法务经理、法务主管、法务专员,这个职业(职位)他的性质是:“企业”——说明了他们所面对的服务群体只是企业,这是区别与律师等法律业者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法律服务的“特征”;“法律”——他们不是什么都管,只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涉及到的公法与私法领域内进行服务;“顾问”——只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内部雇员,这个顾问实际上是内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进行合同或者规章制度的审查制定,以及一些法律手续的办理。综合来看,企业法律顾问实际上是企业的内部雇员,是个经营管理者,而不要把自己单纯定位于法律工作者。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是“企业管理者”与“法律服务者”复合的“边缘人”。

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也许会进入企业法务部门工作,关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企业法务部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首先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专业对口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专业对口也就是说要进入企业的法务部必须是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这是由于法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谨性所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定得实践经验是并非只严格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指进入法务部之前,对该部门相关工作和整个企业有大概的了解,能够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工作坏境,处理相关法律事务。除此之外,还需要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办公自动化设备,文字功底深厚,擅长各类公文写作。当然,工作细致认真,谨慎细心,条理性强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求也是作为培养法律高素质人才需要的。

结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效学习并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选择到合适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理想和目标。奋斗成就梦想,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得不时刻做好准备掌握这种难得的机遇并迎接这种残酷的挑战。特别是即将要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们,要懂得并做到“法律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学习法律决不是简单的让自己、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而是让全社会更好。”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七

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50万人,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70万,这意味着2016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能比2015年更加严峻。由于高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脱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现象突出,社会经济改革转型,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而且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始终处于高位,因此,高校毕业生持续陷入困境。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推动和督促下,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主干的指导协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课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毫无例外地都涉及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并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职业生涯发展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个性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体现出个性的特点。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品质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职业生涯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职业探索阶段、立业发展阶段、职业中期阶段和职业后期阶段。其中,职业探索阶段是指根据个人知识储备、学历、个性等探索适合自己、自己喜欢并将长期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尝试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初步试验承诺期(22-24岁),大学生正处在过渡期和初步试验承诺期这两个阶段。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八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2007年6月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描述了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影响因素,提出了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并对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对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职业价值观也影响到学生在某个具体工作中的态度,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中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改变不再是某个高校的个案问题,而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价值观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方向,通过对大学生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二,阐明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并对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以淮阴师范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

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先在淮阴师范学院的所有系科中随机抽取5。

个系,在所抽中的`每个系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最后在每个抽中的班级里,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名学生,总共抽取了100人。这100人就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三部分共20个问题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主要询问了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属性、专业兴趣、家乡、理想月收入、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第二部分为择业态度,主要调查了职业的社会地位、劳动强度、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择业方向与理想,主要调查了择业者理想中的单位性质,以及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和未来就业形势的看法。所有问卷均由笔者本人发放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表1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单位:人(%)。

3、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的数据经检查核实后编码,并录入电脑,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

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的类型主要是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上的体现。本研究以师范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编制、宁维卫修订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对823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并对二者的分布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教师职业价值之间的差异。

价值观研究是众多学科关注的领域,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则是他们择业观念的核心要素。对于预备以教师为职业的大学生,他们如何评价教师的职业价值?这一评价与他们对职业生活的基本价值欲求能够统合吗?从宏大尺度来看,该问题反映了蕴含在教师职业中的“传统价值”与青年学生身上的“当代价值”之关系的认识旨趣。

一、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对该问题的意识决定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感。我是我想成为的那样的人吗?对该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自我认同感。价值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个体,价值观则是群体相关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价值观不仅受社会文化背景和各种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生活经历、教育水平、社会地位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个人所在的群体考察该群体的价值观,本文的观察单位是个体,分析单位是群体,即师范专业大学生。进而依照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等与价值观相关的变量考察亚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有趣的,本文正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部分,意在探究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征。

价值观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复杂的分类,究其根本,乃是生活态度问题。职业活动是人生历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的身份象征、谋生手段,也是反映生活态度、实现生活价值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看,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一生活的变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生活的俗世化、多样化和个体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对当前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何影响?相对于社会价值,他们是否更倾向于个体价值?相对于内在价值,他们是否更倾向于外在价值?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一门职业往往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教师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本身是保守的”。相对于个体价值,它更强调的是社会价值,相对于外在价值、报酬,它更注重内在价值。师范专业大学生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价值?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定位?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主位的,涉及到职业生活中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是期望、欲求;后一个问题是客位的,涉及的是关于教师职业生活是否具有某种价值的判断,是职业认知、评价。

本文第三个要研究的问题是上述两个问题的综合。通过两组调查数据,比较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是否吻合,包括在各价值维度的排序分布上有何差异,以及在同一价值维度的权重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样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遇到的择业困惑和价值冲突,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他们在将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可能产生的和需要调整的价值追求,从而加强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培养适切的职业价值观,改善影响择业的主观要素,这也是本研究实际关切所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本研究对反思“我们”自身有关教师职业生活的价值抑或有所裨益。

由上述问题发展出的研究假设包括:第一,不同维度间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受访者更倾向于外在的、个人性的价值取向;第二,不同维度间的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受访者更倾向于内在的、社会性的价值评价;第三,受访者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的分值存在显著差异,并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价值维度上,即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价值期望和他们需要面对的教师职业生活的特征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事实层面对受访者的两种价值判断加以描述和分析,关注的是群体一般特征及其差异的定量比较,故采用的研究范式为通则式量化实证研究。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移用宁维卫在super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i)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国版的《职业价值观问卷》。问卷结构的`理论维度采用三分法,即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内在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二是外在职业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三是外在报酬。次级具体维度巧个,每个价值维度设计有4个描述职业价值的陈述句,全卷共60个项目,问卷结构参见表1。选项采用liken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重要、不能确定、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赋值5,4,3,2,1分。由于该量表的修订距今已有十多年,个别项目不太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在正式使用前参照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该问卷的理论维度尚存在商榷之处。例如,变动性中的“工作有变化”描述的是职业本身的特征,把变动性和其他三个描述工作环境的维度同归外在价值并不妥帖,似应属于内在价值。而外在报酬中的生活方式维度,例如“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描述的是典型的内在价值,把它和“能有加薪机会”这样的典型外在价值同归于外在报酬,虽然在逻辑上都是外在于职业的价值,但我们的确还是不能说一个特别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追求的是职业生活的外在报酬。故此,本研究只在巧个具体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

有关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这部分用来了解受访者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在上述职业价值60个项目上的评价,同样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符合、符合、不能确定、不符合和很不符合。

关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已被多个研究采用,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根据统计结果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克伦巴赫。系数为0.9336,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巧个分量表除了独立性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4984外,其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9至0.76之间。一般来说,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间相关应在0.10至0.60之间,项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应在0.3至0.8之间。分别对15个维度内项目间的相关性以及项目与维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的相关系数落在此区间中。总体而言,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其调查结果是可靠、有效的。问卷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对象。

研究的样本来自南京晓庄学院二到四年级的师范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不包括专升本和函授本科生)。实际抽样采用了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分别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文科和理科的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各随机抽取两至三个班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共发放问卷885份,回收844份,其中有效问卷823份。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受访者均来自于同一所高校,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即严格说来,本研究的外在效度是同类师范大学的在读本科学生。

三、研究结果。

1.维度分布特征。

为了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受访者职业价值观巧个维度的平均分数进行了排序,见表2。

进一步对这巧个维度进行维度间配对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以考察先后顺序之间的重要程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声誉与经济报酬之间、经济报酬与利他主义之间、利他主义与监督关系之间、监督关系与工作环境之间、工作环境与创造性之间,其他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重视程度上排列前五位的价值维度和排列后六位的价值维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本研究中巧种价值维度的排序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排序中靠前与靠后的维度有效地反映了受访者的价值取向。

2.项目分布特征。

为了能更具体地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不同职业价值的重视程度,对其对职业价值60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结果见表3。

对测量职业价值观的60个项目进行排序,发现师范专业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前10位与最不重视的10个项目反映的情况与职业价值维度的排序基本吻合。如师范专业大学生最不重视的项目14,37,24均属管理维度,而该维度在职业价值维度排序中也是他们最不重视的,它们反映的是受访者是否欲求对他人有影响。但也有个别职业价值维度内包含的项目分别排列在前10项和后10项中,其中属于声誉维度的项目33(能受到他人尊重)列最重视的第五位,而项目5(能成为工作权威)则排列在最不重视的第二位,求权利而非权力;同属于经济报酬维度的项目39(收人足以过上安静的生活)排列最受重视的第二位,而项目48(收人能比同等条件的人高)则排列最不受重视的第六位,求稳定但并不奢求丰厚。还可以注意到,位列第一的项目35(能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和位列末尾的项目25(能在大城市工作)与平均离差相去甚远,可见受访者多么重视生活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

职业评价是大学生对某职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经济报酬、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价值评价。本研究考察了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他们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在职业价值的15个维度、60个项目上的评价,了解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特点。

1.维度分布特征。

受访者在巧个维度上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评价排序如表4。

为考察巧个维度的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进一步对其进行配对样本差异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巧个维度,除创造性与管理之间,美感与管理、创造性之间,智力激发与管理、创造性、美感、生活方式之间,监督关系与独立性之间,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巧个维度的排序是有意义的。受访者在利他、安全、成就、声誉上给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评价,在变动性、报酬、监督关系和独立性上则评价较低。

2.项目分布特征。

我们选择了60个项目中排列前25%和后25%共30个项目来考察师范专业大学生对其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知特点,结果见表5.

高分组项目和低分组项目的分布与前面维度的排序是吻合的,即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中的利他、安全、成就的评价最高,而对变动性和经济报酬的评价最低。诸如“有益于他人”、“能受到他人尊重”、“工作比较稳定”反映了受访者心目中的教师特征,而“不是一种经常重复的工作”、“收人比同等条件的人高”、“不是一种单调的工作”则不符合他们对教师的定位。确实,教师是个倾向于重复过去的职业。

1.问卷间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对受访者两项调查的均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表7清楚地表明了巧个维度上的具体差异。唯“管理”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差异极显著;唯“利他”维度教师职业评价显著高于职业价值观得分,其他价值维度上均显示出期待高于现实。

3.维度分布比较。

将表2、表4合并得到表8。可以看到,“生活方式”、“报酬”、“利他”、“独立性”等几个维度反差比较明显。受访者对教师职业的利他价值评价很高,但在职业价值观中却并不受重视;最为看重的生活方式,在教师职业认知中却评价不高;比较受重视的报酬因素在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中相去甚远。

4.项目分布比较。

表9显示了两类价值判断中项目得分排序的前巧位和后巧位的分布,更具体地描述了职业期望和现实评价之间的异同点。

对各项目得分的前巧项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的项目存在不一致:1,2,42,30,47,36是受访者对教师职业价值评价较高的项目,主要涉及利他价值,而这些项目在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却并不太受重视,同时师范专业大学生很重视的项目35,39,52,55,26,10,主要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在教师职业认知中却评价不高。

对后巧项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包含了较多的共同项目:25,5,3,48,18,32,41,29,59,可以看出师范专业大学生在工作变动性维度上的重视程度与他们对教师职业评价是一致的。受访者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教师职业恰能满足这个期望。有趣的是,唯项目38(能经常感到学习的紧迫性)“倒挂”,受访者不希望这种紧迫感但教师工作恰具有紧迫性。

四、研究结论。

第一,比之社会价值,更注重个体自我价值。

对巧种职业价值的排序中,受访者把生活方式、成就分别排在了第一、二位,把独立性排在了第五位,他们希望职业能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期望职业有利于自我发展、发挥个人才能,这反映了当代师范专业大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

第二,比之变化带来的挑战,更注重安全稳定。

安全需要是一种匾乏性需要,安全感的失去会给个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巧种职业价值的排序中,他们把安全性排在了第三位,希望职业能为安定的生活提供保障,能在工作上有一个稳定的局面,不会因为工作调动、工资、福利等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同时,他们把变动性排在了倒数第二位,把智力激发和创造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三和第五位,不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希望不断出现的新事物给自己带来不安定感,希望能避免职业给自己带来学习和工作的紧迫感,这些都体现出了师范专业大学生追求安全稳定,避免压力、变化的特点。

第三,比之权力关系,更注重同事间人际关系。

在问卷结构中,关于职业生活中要处理的人的关系,包括三个,其中“监督”是你和领导的关系,“管理”是你对他人领导的关系。在对职业价值的权衡中,师范专业大学生把“同事关系”排在了第四位,可以看出他们对平等性人际关系的重视。同时,他们把管理排在末位,在排倒数10位的项目中,管理维度所包含的四个项目中有三个排列其中,另监督关系排在第九位,这些都表现出了受访者对权力的淡然。第四,比之内在价值,更注重外在于职业的价值。

虽然受访者很看重职业中的成就和独立性,但是更恰当地说它们描述的是职业对于个人的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准确地说应当指职业生活本身的价值,而此类价值中的创造性、美感和智力激发分别排在15个价值取向中的第11,12,13位,变动性和管理则排在末两位。由职业生活所带来的价值是外在价值,在这个框架中,生活方式、安全性、同事关系、声誉和经济报酬排列则靠前。实际上,追求内在价值本就是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职业越发分离为生活之外的活动。

(二)关于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一般特征。

第一,对教师的职业认知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一般性评价相一致。

很显然,受访者对教师职业生活的认知并没有超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主流评价,这就是以工具性价值为核心的教师形象。就排列前几位的价值取向而言,“利他”之于无私奉献,“安全”之于安身立命,“声誉”之于师道尊严。结合排列靠后的几种价值取向,更能看出教师的传统文化形象:多变动、讲报酬、要独立等都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对教师的定位。至于靠前的“成就感”则主要归因于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够学有所用,当然也合乎修齐治平的传统儒生取向。

第二,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评价与其职业价值期望间存在一定落差。

比较巧个维度在职业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认知中的排序发现,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在“生活方式”、“报酬”、“利他”、“独立性”等几个维度反差明显,生活方式、独立性和报酬在他们的职业期待一边,利他则在教师职业认知一边。此外,除利他外的相同价值维度上,他们都倾向于给教师职业更低的分数。

第三,寻求安全与回避变动是两种价值判断的相似之处。

在价值取向的两个序列中,安全性都被排在了前三位,而变动性则双双落在最末两位。寻求安全稳定、回避变化是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同时也符合他们对教师职业生活的定位,这大概也是他们选择读师范的重要原因。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受访者不希望“工作有变化”(项目3)但希望“不是一种单调的工作”(项目49),或许这正是大学生在高就业压力下的复杂心态。关于教师职业,他们认为它不是“工作有变化”的职业,但却是“一种单调的工作”。是他们错误地评估了教师职业的丰富性吗?还是我们该反思和改变教师职业生活的价值呢?见仁见智,存乎其人。这或许正是价值观研究的魅力所在。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知,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可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结构,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实行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对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能在实践中给学生有所启示,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年可以轮流派遣高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企业岗位知识,此外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不好,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端正教学理念,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问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分析得到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的特点,比较了专科和本科学生的不同,并探讨了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互关系。

1引言。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100多所,其中最近7年时间里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6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和校龄较长的院校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我国实现大众教育的道路上,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大背景下,随着以来本科生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生们陆续毕业而显得尤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川。化学和相关专业开设院校较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在最终的毕业分配等相关方面,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经验上,和一些重点院校相比都处于相对劣势。了解和掌握当代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情况,对于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确定工作重点、把握工作方向、根据实际社会背景调整并顺应形势需求设定工作目标等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进行了该方面的调查研究。

2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河北省内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邯郸学院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专科和本科毕业班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95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其中专科125份,本科142份。

2.2测试材料。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思路,采用浙江大学许小东教授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录被试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考察被试者的职业价值观,共有33个项目,分为7个维度:物质、环境、成就、发展、创造、独立、利他,问卷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职业价值观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不考虑”到“着重考虑”。第三部分考察被试者的就业能力,问卷共包括23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认知能力、沟通合作、个人可靠性、自我意识,问卷也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就业能力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赞同”到“一点也不同意”。按照问卷设计,职业价值观的得分越高,表明具有相应维度的高价值观,就业能力得分越低,表明相应维度的就业能力越强。

本研究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就业能力信度系数为0.935;职业价值观为0.976;这说明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2.3结果的`统计。

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等。

3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1看出,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一在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说明他们比较一重视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在利他方面考一虑较少,可以看出他们的责任感不够强。这一些与对其他类型院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这些一方面具有普遍性。但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在成就方面考虑最少,说明他们在管理权一力、成就感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如化学教育、应用化工、化工制药一等在老牌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新建学校一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导致毕业生,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存在一定一自卑感,认为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其相比存一在一定差距,所以对工作成就没有过高的期望。以上看出该类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因素。

3.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点。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比较自律。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长期严格的实验训练,使他们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了诚实、具有责任感的好品质,提高了对工作合理安排的能力。该类大学生还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这与这些地方院校多由原来的师范专科院校发展而来有关,以前的师范传统使得这些地方院校非常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但这类大学生在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意识、自信等方面表现欠佳,这与这些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有关,学生入学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在学校整体氛围和管理水平上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利他、物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进一步分析如表3所示,专科生在些方面的得分要明显低于于本科生,表明专科生在些方面的要求低于本科生。但他们在成就方面表现相似,对于成就感都没有强烈的渴望,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普遍缺乏自信心。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个人可靠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他们都具有很好的个人可靠性,但本科生个人可靠性均值低于专科生,表明本科生个人可靠性要优于专科生。这说明通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具有责任感的良好品质,由于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使他们个人可靠性出现差异。但在沟通合作、认知能力、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相似。

数据分析表明,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各因素对认知能力、沟通合作、自我意识都无明显影响,但职业价值观中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四个因素对大学生个人可靠性有影响,以个人可靠性作为因变量,以职业价值观作为自变量,环境、发展、创造、独立进人了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标准回归方程为:个人可靠性=0.024环境+0.081创造一0.137发展一0.197独立。通过目系数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中发展价值观高、独立性强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环境、创造价值观低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

4结论。

4.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具有大学生价值观的普遍性如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利他方面考虑较少,但也具有该类院校的自身的特点,如成就方面考虑较少。

4.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和沟通合作能力,但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表现欠佳。

4.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专科和本科学生在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利他、物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个人可靠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4.4该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中认知能力、沟通合作、自我意识无明显影响,但对个人可靠性会产生显著影响。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二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自身职业规划的盲点,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是当把这种规划分解后,他们的选择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16%。专家指出,大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的前后矛盾现象,进一步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只知道概念,缺少实际的实施。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但不要盲目地参加。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临近毕业,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收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

四年级为分化期: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自我进行发展定位,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目标,在长短不同时期要有个不同的计划,否则只是空想,不现实的。在设计过程中要以自己为主,不要自以为是,同时要参阅专家的意见,让设计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最好借助正规的专业机构。

总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工作,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步骤1先开始编织美梦,包括你想拥有的,你想做的,你想成为的,你想体验的。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不可能失败,你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你百分之百相信会成功,你会采取什么行动?"现在,请坐下来,拿一张纸和一支笔,动手写下你的心愿。在你写的时候,不必管那些目标该用什么方式去达成,就是尽量写。

步骤2审视你所写的,预期希望达成的时限。你希望何时达成呢?有实现时限的才可能叫目标,没时限的只能叫梦想。

步骤3选出在这一年里对你最重要的四个目标。从你所列出的目标里选择你最愿意投入的、最令你雀跃欲试的、最能令你满足的四件事,并把他们写下来。现在我建议你明确地、扼要地、肯定地写下你实现它们的真正理由,告诉你自己能实现目标的把握和它们对你的重要性。如果你做事知道如何找出充分的理由,那你就无所不能,因为追求目标的动机比目标本身更能激励我们。

步骤4核对你所列的四个目标,是否与形成结果的五大规则相符。

(1)用肯定的语气来预期你的结果,说出你希望的而非不希望的。

(2)结果要尽可能具体,还要明确订出完成的期限与项目;

(3)事情完成时你要能知道完成了;

(4)要能抓住主动权,而非任人左右;

(5)是否对社会有利。

步骤5列出你已经拥有的各种重要的资源。

当你进行一个计划,就得知道该使用哪些工具。列出一张你所拥有资源的清单,里面包括自己的个性、朋友、财物、教育背景、时限、能力、以及其他。这份清单越详尽越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近名大学生的现场调查。结果: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在成就价值期望方面主要侧重中于成为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更看中职业的经济地位与单位的知名度在职业保健价值方面更看重其收入高和工作环境优雅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价值方面更看好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在有关职业选择倾向上呈现多样性与一定的侧重性,其侧重选择的职业类型是外资企业、国企和国家公务员。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在职业心理学领域,,金兹伯格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的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一种决定作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以及职业的成就,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倾向及学习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那么,今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近期对湖北四所高校近200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在湖北所在地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的部分专业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生中选择近2000名大学生做调查对象,对回收后的1920分问卷按要求经过认真的筛选,其最后的有效问卷为1698份,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28名,大文科类学生538名,理工科类学生1159名,来自乡镇大学生1162名,来自城市534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490名,来自温饱及以上1208名。

2.材料与处理。

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主要参考了凌文辁、方俐洛等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声望、保健、发展三类主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实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自编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由38个衡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职业选择的主要指标所构成,涉及到有关大学生在职业期望、声望、保健、发展4个侧面各6个指标方面的价值判断,问卷还包含“条件一发挥作用”与“压力―待遇”两个维度的职业选择各4个指标以及行业类型的选择等内容。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有关指标依其价值重轻进行位次先后排序。对经过筛选的1698名调查对象的问卷材料采用ssps11.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1.大学生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表1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的6个主要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l位的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38.2%),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7.6%;第2位的是“较高的社会地位”(19.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9%;第3位的是“单位知名度高”(16.4%),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9.2%;第4位的是“单位在大城市”(13.3%),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3%;第5位是“单位级别高”(7%),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4%;第6位是“单位规模大”(6.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1.3%。以上数据表明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单位是否规模大、是否在大城市、是否级别高并不那么看重,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单位经济与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当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比较看中在大城市和单位的级别及规模。

2.大学生职业保健价值判断及选择。由表2显示出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保健的6个主要价值判断与选择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高”(41.8%),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80.9%;第2位的是“职业稳定”(23.1%),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2%;第3位是“职业环境幽雅”(16.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5.9%;第4位的是“福利好”(10.4%),且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2.%;第5位的是“能提供保障金”(7.9%),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第6位的是“交通便利”(2.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19.1%。这就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保健价值观方面多数更看重的是收入高、环境优雅且稳定以及福利好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大学生看重能提供保障金和交通便利等保健因素。

3.大学生职业发展价值判断及选择。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发展价值观的6个主要选择指标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选择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符合兴趣爱好”(35.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77.7%;第2位的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3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8.7%;第3位的是“自主性大,不受约束”(1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52.5%;第4位的是“所学专业对口”(11.8%),在这方面前三位累加比是42.3%;第5位的是“晋升机会多”(6.5%),在这方面的前三位的累加比是30.7%;第6位是“有出国机会”(2.1%),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11.2%。由此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且自主性大而不受约束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倾向于选择晋升机会多和有机会出国的职业,在专业是否对口方面多数大学生也不那么看重。

1.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分析。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既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追求,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选择倾向。关于表2中所反映的6个主要职业成就期望期望指标中,所调查大学生选择按其比率的多少依次是科学家(24.8%)、实业家(24.0%)、文学艺术家(20.8%)、金融家(16.4%)、政治家(11.4%)、发明家(2.5%)。由此,看出,所调查的大学生所反映的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呈多样性分布,较为集中的是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三个方面的职业成就期望上。

2.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和职业压力一待遇方面的选择倾向。首先,表3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的价值取向及选择方面,从所反映的条件―作用维度的4个主要指标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4%的大学生首先考虑选择是“条件艰苦,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是62.7%;有33.5%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条件一般,基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的前二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80.5%;有10.5%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条件较好,基本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0.2%;仅有9.0%的大学生首选“条件很好,完全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仅为16.9%。

这就表明在条件一发挥作用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主要考虑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条件,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在职业压力―待遇的价值取向及选择维度的4个指标上。所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9.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而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为15.5%;有22.1%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不大,待遇一般”,在这方面前二位的选择累加比是58.4%;有53.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较大,待遇较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4.9%;有15.4%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很大,待遇很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1%。

由此表明,在压力一待遇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更多的偏向于选择既有较大压力同时待遇较高的工作,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既有很大压力同时待遇又很高的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的是既压力不大,同时待遇仅一般的工作,而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的工作。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

表4表明,在关于职业类型方面的6个选项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的首选比的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外企职工”(24.8%),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5.4%;第2位的是“国家公务员”(23.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4.7%;第3位是“独立创业”(18.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6.7%;第4位是“事业单位”(15.7%),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3.1%;第5位是“国企职工”(14.9%),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3.4%;第6是“民企职工”(4.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0.1%。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看到,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类型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而只有少部分大学生看好民企和表现出独立创业的职业选择倾向。

四、讨论。

以上分析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主成分来看,今天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与追求的职业保健因素是是收入高,声望因素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的职业,发展因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职业。

其次,从所调查的大学生职业成就期望价值表现来看,大学生在职业成就需要及理想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侧重性,即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都倾向于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方面,而几乎有很少的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是做发明家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时代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同时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理念有很大差距的。

再次,从职业条件――发挥作用和压力――待遇两个维度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主要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考虑的条件标准,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在有关职业类型的选择倾向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

由此看出,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所表现的就业心理倾向逐渐趋于成熟。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四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空间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求职的一个主导需要。大学生更强调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众所周知,好的发展空间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发达城市自然会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小的地区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时在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首选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发达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厚的工资收入,在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提供了其发展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发达城市及地区的偏向窥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发达城市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薪酬,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求职价值观所存在的另一个境况即择业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说大学生期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学生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与实际薪酬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并表现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增强,同时在择业时也有了很大的选择面。大学求职生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教育部门、民营或乡镇个体企业等,传统的就业热点行业如从政经商做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业热点虽带有普遍的倾向性,但分散性与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国家机关、国营企业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有丰厚的收入,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求职者的兴趣。而对于科研教育部门求职的增多也显示出了大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声望较高,实际收入稳定的职业,这是他们对自我习得知识的一种肯定。当然最大的改变在于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也相对其他部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作出的选择更加地多元化。总而言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在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上述三点仅是简单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种状况,现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质的原因,基于上述现状,下文就对现状作出思考,以引导大学生求职价值观趋向合理性。”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361名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了问卷浏验。研究发现:师范大学生与非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兴趣性格、福利待遇方面要求高于男生;师范生成就动机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价值观: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高、低者的职业目的性要求均差异显著;师范生成就动机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具有预测力。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师范院校是国家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基础教育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了解与师范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相关的职业价值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职业价值观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金盛华等将其划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由于个体心理的复杂性,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也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则会产生不同的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是一种成就行为,它受到成就动机的影响。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阿特金森(on)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需要;黄希庭等(1)认为,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成就需要;叶琳琳认为个体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在优势需要的基础上,成就动机产生和作用的过程。

本研究拟对师范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旨在了解当前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成就动机状况,进一步探索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青年职业价值观理论,对改进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及师范生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西安市五所高校的38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回收有效问卷361份。师范生190人(男生70人,女生120人);非师范生171人;年龄在16一25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职业价值观问卷:采用金盛华等于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问卷将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共有34项,均以五点计分。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四因子:家庭维护(家庭)、地位追求(地位)、成就实现(成就)和社会促进(社会),各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六因子:轻松稳定、性格兴趣、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福利待遇,其拟合度也较高。

2.成就动机量表: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t.和nyg-arl,r.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其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k.a.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有两因素: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成就动机得分为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的差值。量表共so项题目,采用五点记分法,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被试回答完问卷后统一回收,将数据录人计算机,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得分呈显著差异,表现为师范生在成就实现、社会促进方面高于非师范生,在薪酬声望、轻松稳定性上低于非师范生。

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大学生的男生与女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要求上女生高于男生。

(三)追求成功与回进失致倾向高、低者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高、低者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均差异显著。表现为高追求成功者在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方面的要求高于低追求成功者,在轻松稳定方面低于低追求成功者;高回避失败者在成就实现、社会促进方面低于低回避失败者,而在轻松稳定、福利待遇方面要求高于低回避失败者。

对成就动机及其两因子与职业价值观及其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倾向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因子呈弱的正相关,与轻松稳定的要求呈弱的负相关;回避失败倾向则与成就实现呈负相关;与福利待遇呈正相关。成就动机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呈中等偏下正相关,与轻松稳定性呈弱的负相关。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成就动机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有预测效应,可解释总方差的8.9%(beta=0.299,牙=0.089,e=18.437)。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高于非师范生,可见教育文化因素、就业前景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中非师范生主要选取的是自考大学生与高职生,自考生具有来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自律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自卑心理浓重;我国的高职教育,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诸多不便,在就业中表现出自卑心理。这两类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在扩招大环境下其就业领域、就业前景相对不如师范大学生,这可能是其职业价值观目标设定低的主要原因。如何使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能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中呕待解决的难题。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女生对职业的符合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要求较高,这可能是影响女生就业的一大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人了传统上被视为男性的工作领域,女性逐渐承担着较多的社会义务,同时,女性仍然承担较多的家庭负担,相比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男性,加上女生对职业要求更高的福利待遇和符合兴趣性格要求的特点,与长久以来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有一定的关系,此研究结果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琳琳研究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成就行为,它受到成就动机的影响;王沛等研究也认为成就动机影响职业价值观。本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生成就动机的高低对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追求成功动机高因而对地位的追求、成就的实现、社会促进的要求高;追求成功愿望低者要求工作更轻松稳定,担心失败,对成就实现、社会促进欲望较低。此外,有这样一种矛盾心理:担心失败而又要求较高的轻松稳定性和高福利待遇,这样的矛盾心理对于职业选择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有着不良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成就动机及其两因子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与职业价值观关系密切。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成就动机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有预测效应,可解释总方差的8.9%;可见成就动机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师范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其职业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基础教育。对于师范大学生来讲,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调整自身成就动机,使自身的动机与预达到目标的设定之间形成较理想的匹配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以及国家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师范大学生与非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师范大学生成就动机对职业价值观有一定影响: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高低者对职业的目的性要求差异显著;成就动机对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预测力。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六

现如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由职业价值观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社会供求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在求职时呈现出了一定的态势即更趋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又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等现象。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也与高校针对大学生求职教育的缺失有着关联。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抓起,使得大学生的求职呈现出更理想化的趋势。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它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一般情况下,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因素主要是从自我认定角度而言,即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本工作是否适合,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否得到培训的机会,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要素成为了求职人员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二因素是薪酬待遇方面即福利是否好、能否提供“四金一险”,工作的稳定性如何,交通是否便利快捷,一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构成了求职者应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包括所就职的单位或企业是否具有社会知名度,在社会上公众对其的认知情况如何,涉及就职单位的声望因素。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态势,下文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空间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求职的一个主导需要。大学生更强调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众所周知,好的发展空间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发达城市自然会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小的`地区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时在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首选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发达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厚的工资收入,在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提供了其发展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发达城市及地区的偏向窥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发达城市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薪酬,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求职价值观所存在的另一个境况即择业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说大学生期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学生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与实际薪酬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并表现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增强,同时在择业时也有了很大的选择面。大学求职生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教育部门、民营或乡镇个体企业等,传统的就业热点行业如从政经商做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业热点虽带有普遍的倾向性,但分散性与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国家机关、国营企业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有丰厚的收入,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求职者的兴趣。而对于科研教育部门求职的增多也显示出了大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声望较高,实际收入稳定的职业,这是他们对自我习得知识的一种肯定。当然最大的改变在于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也相对其他部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作出的选择更加地多元化。总而言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在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上述三点仅是简单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种状况,现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质的原因,基于上述现状,下文就对现状作出思考,以引导大学生求职价值观趋向合理性。"。

对于大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的思考,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问题,二是学生自身思想的转变。大学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最直接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年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学校教育在承担大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让大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发达地区,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在不发达地区凭借自己的学识同样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整体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目前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求职教育更多的受到市场指挥棒的牵制,高校过于看重学生的就业率,使得求职教育更多的受到市场的影响,注重对大学生择业技巧的培训,而轻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大学生自身思想的转变也是重要的。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择业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令其择业行为呈现前所未有的世俗化倾向,表现为以功利为择业的主要标准。面对现实问题,大学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应该对自我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明白自身素质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同时对于在发达地区的就业能够认清形势。只有在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后,才能够更好的分析出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趋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针对现状的思索还有很多,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特点、内容和趋向,才能对症下药,从源头上着手,改变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因素,而对积极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就业因素进行鼓励,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使其顺利就业。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七

论述了矿产资源预测研究一直是矿床勘查研究的.热点,对现代矿产勘查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地质数据收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成矿预测理论日趋完善,研究方法向着综合化、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借助gis技术,实现系统化、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多源信息综合成矿预测以及深部隐伏矿(床)体的”定位“预测,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作者:张磊zhanglei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刊名:现代矿业英文刊名:modernmining年,卷(期):200925(6)分类号:p964关键词:矿产资源预测定量预测gis技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八

6、与职业选择目标的差距:主要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是耐心做事的能力,工程师,以后的工作很可能会比较枯燥,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有很强的耐心,和对工作的热爱。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提高。

四、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

1、暑假: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在世博会期间去参观,因为在世博会上所展出的很多是我们专业最高水平的产品,最高的技术展示,所以很有必要去参观并仔细了解它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大二是专业课最多的时候,因为我要从事本专业工作,并想考研,因此,大二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并加深编程知识,如c语言和c++,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大二的实验课程明显增多,一定要把学习与实验相结合,工科需要的是动手能力,一定要在实验里多锻炼多学习。争取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并申请urtp项目,帮助老师做一些项目。

四六级:在12月份考过英语四级,在6月考过英语六级,并争取考过计算机三级。

奖学金:争取在这一学年,每科成绩都过80,争取获得专业奖学金。

入党:好好表现,向党组织靠拢,起好带头作用,争取入党。

体育:加强锻炼,争取减肥15斤。提高体能,为了今后的考研的辛苦学习和高强度的工作提前锻炼好身体。

3、考验计划:—这考研的冲刺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就要放在考研上,并参加考研辅导班,争取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的研究生。206月开始,关注考研动态,在英语方面开始背单词和课文,报考研英语辅导班,开始向考研方向学习英语。报考争执辅导班。2011年8月开始,从头复习高数线代等,按章节排好复习,掌握复习时间。

实习计划:我们学院大三有金工实习,争取在这些实习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要做一个有理论也有时间的大学生。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

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核心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尤为重要。20世纪xx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价值定义、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和维度、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等方面。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定义不确定、研究工具单一、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存在争议、研究群体的分类视阈狭窄等问题。今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将向方法综合化、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和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的核心心理因素,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动机具有导向作用,对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状况,对于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职业价值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学者陆续开始研究,xx年代开始,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国内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等认为,职业观就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也可称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金盛华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些是当前职业价值观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定义。

根据文献统计。目前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有十几种,表述不一致,学者大都根据各自的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定义,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定义,使得研究的标准不一,结论差异很大,验证困难。”

2.研究工具单一。

从20世纪xx年代至今,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通过因素分析确定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或维度。同时作一些比较研究。由于受取样的局限,研究的结果不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维度,只能代表一个区域或特定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另外,有些研究直接采用国外翻译的问卷,对问卷没有进行本土化验证研究。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测验只能体现中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中包含的部分,对于未包含的部分很难测查,因此测验存在误差。金盛华等将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并采用质性研究计算机辅助软件(nvivo)进行编码,这一研究方法将成为今后类似研究的重要参考。

阴国恩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不因他们所在的学校、专业科类、性别等不同而不同,尽管在一些具体的职业价值选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的研究从修订到验证性研究,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进行独立研究。既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一致性,就应该大范围取样,构建统一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编制统一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4.研究群体的分类视阑狭窄。

目前,多数研究中,在研究群体的分类上主要有科类(文理分类)、性别、年级等分类,而对于高职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多科类对比研究甚少,对于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生源地、不同经济区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缺乏研究,对于残疾学生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状况也缺乏研究。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够使高校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

近来,国内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异性,尤其是当社会改革时,职业价值观会发生迅速变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必将引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价值观相对于社会变化又存在滞后性,转变需要一段的时间。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深入研究,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为引导大学生、家长和全社会转变择业观念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运用。深入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的真实评价和职业选择的标准。目前,有些学生愿意到一些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迫于父母、亲朋的压力而提高择业标准。前者是大学生真实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后者是外在强加的价值观,这就要求结合深度访谈方法了解大学生择业的真实标准。

有些方法得到的数据不易于量化,因此要做好非量化资料的科学统计工作,从庞杂的资料中寻找出意义所在,并为其实质内容建立出理论架构。当前质性研究的分析软件主要是nvivo,这套软件全名为nudistvivo,其中nudist为non—numericalunstructureddatabytechniquesofindexingsearchingandtheorizing的简称,意指可供非数值、非结构性数据的索引搜寻系统及帮助建构理论的辅助工具,是目前质性研究最新、功能最强大的软件之一。

2.研究对象。

目前关于不同性别、不同科类(如师范类、医学类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研究者都是从各自的取样出发进行研究,因此得出的结果在职业教育领域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缺乏对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层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同样,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专科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就业形势的反应存在差异,择业观念大不相同,需要针对这三个教育层次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应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外在的意志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家庭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这样,就能更清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真实性,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借鉴,为职业咨询提供参考。

3.在交叉研究中寻找应用的落脚点。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指导和心理学研究的交叉课题,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侧重在心理学方面,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心理学的重要刊物上,这对于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要更多地应用到就业教育实践,为就业教育服务。目前,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或必选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就业指导是一门由多门学科支撑的新学科。心理学是就业指导的重要支撑学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要在这两门学科中寻找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到就业教育实践当中,切实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推动我国就业教育的理论进步,促进就业指导学科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