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优秀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8:49:06 |
  • ZTFB |
  • 10页

充实自己,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总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一

暴发和爆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几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没想到这几年摇身一变,成了农民企业家。”“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果然没几年就暴发起来。”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大水退走后,又暴发了一场传染病。”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例如:“这一带的火山正处在活跃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例如:“1927年秋,爆发了一场农民革命。”“人们的愤怒不可遏止地爆发了。”“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爆发出了鸣般的掌声。”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二

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词语辨析:“知道”“认识”和“熟悉”,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

词语辨析:“知道”“认识”和“熟悉”

“知道”的宾语是某个人、某个地方、某件事、某种东西。“知道某人”是说你听说过某人的名字或有关他的一些情况,但是没见过那个人。不说“很知道”“知道知道”。

“认识”的对象是某个人、某个地方、某种东西。“认识某人”是你见过那个人或他的照片,知道那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也可能那个人并不认识你。彼此见过面,互相就认识了。人们第一次见面时常说“认识您我很高兴”。不能说“很认识”,可以说“认识认识”。例如,你给两位互不相识的人介绍的时候,可以说:“你们俩认识认识吧。”

“认识”还指分辨、识别事物的本质、特征、规律的能力,可以说“认识能力”。

“熟悉”是非常了解某个人、某个地方的情况。“熟悉”前后都可以用表示程度的副词。例如:“很熟悉”“熟悉得很”。也可以说“熟悉熟悉”。例如:“你刚来,应该先熟悉熟悉这儿的情况。”还可以说“对人、情况很熟悉”。

所以“知道某个人”不一定“认识某个人”,“认识某个人”不一定“熟悉某个人”。从“知道”到“认识”再到“熟悉”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和交往。

以上就是词语辨析:“知道”“认识”和“熟悉”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三

7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高中会考导引语文》)。

72.耳提面命:《诗》“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形容教诲殷切。

误例:他是我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错误。

73.荡气回肠:形容文章、音乐等十分动人。

误例:罪犯的罪行,使公安人员荡气回肠,他们下决心要抓住并严惩这伙暴徒。(《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4.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混乱。

误例: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5.唇枪舌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

误例: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试题研究2005年6月第23页)。

76.唇红齿白:形容人容貌秀美(儿童、青少年)。

77.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多含褒义)。

误例:辽东有福的一代已同他们先人的命运无与伦比。(《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8.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误例:第二场,他发挥穿插优势,连进两球,终于力挽狂澜,为校篮球队取得第三次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9.亦歩亦趋:《庄子·田子方》“夫子歩亦歩,夫子趋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误例:

80.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贬义)。

正例: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的一场轩然大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小词典》329)。

误例:最近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有的认为错,有的认为对。

误例:这是考察船出航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海面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船体摇摆得十分厉害。(《会考模拟试题精编》)。

81.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82.刻不容缓:毫刻地不能拖延,形势紧迫。

误例:我怀着刻不容缓的心情走向火车站,准备迎接阔别已久的亲人。(《教与学整体设计》96)。

8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正例: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这个与那个》)。

误例:人们一提起雷锋,总会称赞他是那样的大公无私,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对自己求全责备。(《高中会考导引》)。

误例:很少有人像秋白同志这样坦然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89)。

分析:后面不能带宾语。因为它是动宾结构。

84.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勇往只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85.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86.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误例:新产品的实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38)。

87.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现代汉语词典》410)。

误例:我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对南极埃默里冰架进行科学观察,管窥蠡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南极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北长号2005普高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冬季卷语文二)。

88.管中窥豹: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身上的一块斑纹。(《世说新语方正》)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现代汉语词典》410)。

误例:近两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只是管中窥豹,对全市各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还不能说大体掌握了。(《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89.瓜田李下:走过瓜田,人们不能拔鞋根以免被人怀疑在偷瓜;经过李树下不能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怀疑在偷瓜或摘李子。比喻容易招惹嫌疑的地方或场合。(以下查阅现代汉语和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误例:交易厅内全没有股市风云变化莫测、全神贯注、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试题研究2005高考模拟试题第二集》p40)。

90.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好象不是人工所能创造的。

正例:这座建于北宋时期的佛塔,结构精巧,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91.邯郸学步:到邯郸学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别人的长处,结果学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也丢掉了。

正例: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从我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千万别邯郸学步。

误例: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走出自己的路来。(《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92.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个事物能够使人满足。后形容同类事物或次数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正例:床头上不同书籍、文件、报刊,高达三尺,古典诗词之类居多,有选集,有专集,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正例:字句和音节的错误不一而足,然而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叶圣陶《阿凤》)。

误例:解放前,他霸占一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被他逼得无家可归的不一而足。(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40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不计其数。

93.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正例:对于这帮怙恶不悛的罪犯,这次必须从严惩治,以平民愤。

94.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正例:对于作品,仅以事件趣味或文字趣味为中心的,实不免买椟还珠。

误例: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金版专辑》63)。

95.本(树根)末(树梢)倒置:颠倒了主要的和次要的东西。

正例: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两者并不矛盾,只要不是本末倒置,反倒可以互相促进。(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

96.力透纸背:写毛笔字时,笔锋的力量透到纸的背面。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后来形容文章深刻。

正例:他写的大字,笔墨酣畅,力透纸背,博得专家的好评。

97.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的轻轻带过。

正例: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你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带过。

98.每况愈下:况,由比照而明显。现在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正例:在青年文艺作者之中已经有这样的事实:第一篇写得很不错,可是第二篇第三篇就每况愈下了。(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误例:在北极的日子里,由于没有黑夜,我的睡眠时间每况愈下,以至于近两日长达四十个小时不能入睡。(《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99.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正例:这些土豪劣绅如果不与官府里的人串通一气,朋比为奸,又怎能够这样胡作非为呢?

100.否极泰来:

误例:有一电脑商店,推销“泰来电脑”,橱窗上赫然八个大字——“泰来电脑否极泰来”。(《教与学整体设计第三册》)。

101.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还写不完,形容罪行多。

误例:在申奥期间,北京人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大有“志在必得”之气势,令人振奋的好人好事罄竹难书。

误例: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以来,我们班的好人好事罄竹难书。(《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82)。

102.闪烁其辞: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是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闪吞吐。

误例: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103.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误例: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点成绩,要得陇望蜀,永远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104.首鼠两端:手术,犹豫,进退两难。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

105.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

误例:如果我们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分析:改为“自欺欺人”。

106.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子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误例:我们办事是要讲情义,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会危害党的利益。(《热点重点难点28》)。

107.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原来指稍微能够振奋人心。事情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正例:

误例:虽然不少网站信誓旦旦地保证,其站点将确保在线业务中关键的私人数据不会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修改:非常差劲。

108.城下之盟(盟约):因为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和约。

正例:《中英南京条约》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在英军炮口的威逼下,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87)。

误例: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中国考试》72页2002-4、5合期)。

109.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误例:陈先生幼时家贫,无力上学,常蹲在教室窗下听课,老师发现后,深受感动,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轻的学生。(《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误例: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2005三十八套14)。

110.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误例:这个时期,学校评比了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召开了表彰大会,真正做到了激浊扬清。(《金版专辑》72)。

111.高屋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112.字正腔圆:形容演唱或说话发音清楚正确。

正例:他学戏不到半年,唱起来已经是字正腔圆。

误例:他最近看到一本郭小川的诗集,展读之后,感到诗写得很美,真可以称得上字正腔圆。(《2001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113.毫发不爽:毫发,细微的头发。爽,差错。一点点微小的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精确或准确。

正例:这个化学实验我们做了两次,结果与老师说的完全相同,可以说毫发不爽。

误例: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该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114.绘声绘色(绘影绘声):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例: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5.流连忘返:流连不止,舍不得离去。

正例: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6.不可思议(想象和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达不到的境界,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正例: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秦牧《土地》)。

误例: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的草包经理,交往面竟这么广,接触层次竟这么高,真让谢秋芳不可思议。(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7.闻过(过失)则(就)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

正例:作为领导,更加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误例: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绘跟你翻脸。(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8.闻风(消息)而动: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正例:中国红十字会救助灾民的信息公布之后,各地群众闻风而动,几天之内,就收到了不计其数的款项和物资。(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119.闻风丧胆(吓破了胆子):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端恐惧。

正例:在各路大军无比的威力下,敌人闻风丧胆,四处溃逃。(景盛《在成都外围围歼战中》)。

120.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新鲜稀罕。

正例:今天的《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则闻所未闻的事情。(自创)。

121.信(随意)手拈(用两个手指捏住)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

正例:鲁建军从来不为现在的格式所拘泥,只是从内容出发,信手拈来,无不合于战斗的要求,成为他努力倡导的精悍绝伦的杂文。(唐韬《海山论集》)。

误例:他是学雷峰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2.如丧考(父亲死后)妣(母亲死后):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贬义)。

正例:淮海战役后,南京门户洞开,蒋介石急得如丧考妣。(中华书局《成语词典》111)。

误例: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

123.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和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正例:《警察与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误例:124.参差不齐:长短不齐。

正例:这些树不是一个时候栽的,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7)。

误例: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5.见异(不同的)思迁(改变):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意思。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正例:小李认识到炊事工作同样是革命的需要,自己应该安心工作,不能见异思迁,非要到工地上去不可。(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他填报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总是见异思迁。(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6.叹为(以为)观(看)止(够):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正例:刀具表演赛中,一位青年的神刀手以普通车工一半的时间迅速加工完一个工件,令人叹为观止。(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72)。

误例1:千佛山地面上的奇石处处皆是,“人头马面石”、“母子石”叹为观止。

误例2: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卖官鬻爵的丑恶行径死灰复燃,出现了一起又一起的卖官鬻案,卖官者的胆量和伎俩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叹为观止。

127.置(放)之度(考虑)外: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

正例:我这两年来早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郭沫若《司马迁发愤》)。

误例: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修改:置若罔闻。

128.赏心(使心情畅快)悦目(看了舒服):看到美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正例: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9.同心(思想)同德(信念):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正例: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她出狱后,仍然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130.一挥而就(完成):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

正例:其实我也有过一挥而就的时候。我在二十几岁写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不留底稿。(巴金《读我的散文》)。

误例: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31.未(无)可厚(过分)非(责备):说话做事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有可取之处,不应该过分责备,应予谅解。

正例:老何家庭困难,利用业余时间摆摊补贴家用,未可厚非,用不着说三道四。(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19)。

误例:凡属个人爱好、兴趣,只要不损害他人与公共立意,就未可厚非,无论它是怎样的与众不同。(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32.无可非议(批评指责):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

正例1:模仿,在刚踏上习作初步的阶梯时,是无可非议而且有时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必需的,有益的。(臧克家《我的诗生活》)。

正例2:广大群众要求科学普及读物不仅内容正确健康,而且形式生动活泼,这是无可非议的。(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02)。

误例:正当全家生活得称心如意的时候,四十八岁的父亲暴病身亡。本来生老病死是常有的事,无可非议。(《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52)。

分析修改:

133.络绎(连续不断)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正例:大街上车辆行人络绎不绝。(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78)。

误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4.发人深省:能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

正例:老支书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78)。

误例:这出戏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感染力。(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5.品(评论)头论足:原来指一些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现在泛指对事多方挑剔。

正例:新生的事物,在苗芽初出的时候,往往受到一些人的品头论足,但如果它有生命力,最后就会得到人们的接受。(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04)。

误例: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们经过一番品头论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的名单。(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6.良(庄稼)莠(狗尾巴草)不齐: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

正例:你对那巡长说,难民们良莠不齐,要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这巡长担当得起吗?(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19)。

误例: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改为:参差不齐)(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7.休(喜悦)戚(忧愁)与共:忧愁喜悦、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正例: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66)。

误例:在茫茫沙漠之中,缺粮少水,我们大家只有休戚与共(患难与共)才能共渡难关。(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8.蛛丝马迹:从挂下来得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得所在,从马蹄子得印迹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多指坏事)。

正例:公安人员根据现象的一些蛛丝马迹分析追踪,终于查明了造成失火的肇事者。(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96)。

误例:罪犯在作案时不可能不留下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9.千载(年)难逢(遇到):一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正例:能随科学考察队一起去北极探险,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华书局《成语词典》443)。

误例:天赋发展到七十分的,从古以来少有,发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40.事倍功半: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正例:倘不是出于无奈,他决不会花两个人日夜兼程去搞这种事倍功半的查证。(海岩《便衣警察》)。

误例: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四

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

看两句话:

(1)我在农村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2)农村已经从贫困过度到了小康。

很明显,这两句话中的“渡”和“度”都用错了,交换过来才对。出错的原因是对“渡”和“度”的含义没有了解。

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载运过河;渡口。

度:计量单位;程度;限度;过……。

比较以后知道,“渡”字与“水”有关,它是形声字,“氵”表意。而“度”字在原句中指的是“过日子”。因此“渡过……暑假”用错了,“度暑假”是指过一段时间,不是“从此到彼”,且与“水”义无关。

我们还应分清下列两组词的区别: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注意,“困难时期”当然也是属时间,但这里已比喻为“像渡过河一样”,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

[度过]指时间,如“度过假日”“度过岁月”“度过光阴”“度过一天”等。

[过渡]乘船过河;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期”“过渡到共产主义”)。

[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如“疲劳过度”“用脑过度”等。

另,“度越”可通“渡越”,如“度越险阻”与“渡越险阻”通用,但作“超过”“胜过”用时,只能写“度越前人”,不能写成“渡越前人”。

以上就是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五

141.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正例:写文章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要长篇大论,空话连篇。

误例: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公安人员根据现象的一些蛛丝马迹分析追踪,终于查明了造成失火的肇事者。(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9)。

142.东山再(又一次)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隐居,以后又出来做大官。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正例:他和韩发财都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暂时隐蔽起来,准备将来东山再起。(袁静《伏虎记》)(中华书局《成语词典》146)。

误例: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43.面目全非:改变得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多含贬义)。

正例: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换掉,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但我不想在这里多说了。(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

误例: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搂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分析:贬词褒用。修改:改为面目一新。

144.天壤(地)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正例:院子里总是静悄悄地,同城内的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我觉得十分舒适。(中华书局《成语词典》569)。

误例:就民族矛盾和冲突而言,科索沃问题与北爱尔兰问题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而美国与北约对二者的态度何止天壤之别。(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45.亦步(走)亦趋(小步快走):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正例:那个有建树的画家会不敢坚持自己独创的画法而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中华书局《成语词典》729)。

误例: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65)。

修改:举步维坚。

146.可望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正例:一般的轿车价格对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参考消息》02418)。

147.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正例: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控制住以色列的国家,美国必须改变其中东政策,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参考消息》02418)。

148.死灰复燃:比喻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正例:法国极右势力缘何死灰复燃。(《参考消息》02418)。

149.根深蒂固: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正例:主流政党未能解决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造就了勒庞之流。(《参考消息》02418)。

150.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正例:在一些最糟糕的日落产业,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虚度光阴。(《参考消息》02418)。

151.茶余饭后:指茶饭后的一段空闲休息余时间。

正例:今天席卷法国大地的犯罪浪潮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首要问题。

(《参考消息》02418)。

152.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正例:上届冠军法国对别出心裁,为自己的球迷准备了一个巨大的蓝色队服。(《参考消息》02418)。

153.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正例:由于中国队史无前例地迈进了世界杯的大门,因此球迷的热情在不断高涨。(《参考消息》02418)。

154.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正例:在法国,蓝色几乎成了国家队的专有名词。这样的表述在报纸标题中更是屡见不鲜。(《参考消息》02418)。

155.如雷贯(穿透)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力。形容人的名声大。

正例: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中华书局《成语词典》484)。

误例:他得知老厂长身患绝症的消息后,真是如雷贯耳,半晌说不出话来。(《中国考试》72页2002-4、5合期)。

156.漠(冷淡)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正例:领导干部对于群众的疾苦不能漠不关心。

误例: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考试》67页2002-4、5合期)。

分析:名词性成语。

157.忍俊(含笑)不禁:忍不住要发笑。

正例:看着这些五、六岁的孩子装上胡子跳起新疆舞《亚克西》,人们都忍俊不禁。(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31)。

误例:新年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赵本山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重复。

158.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误例: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举棋不定,而应该勇往直前。(《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是对困难的害怕,而不是办事犹豫不决。改正:畏首畏尾。

159.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误例:这位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没有比较。改正:鞭长莫及。

160.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情。(贬义)。

误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97高考题)。

误例: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各地都办起了英语进修班,很多人趋之若鹜。(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248)。

分析:感情色彩不当。贬词褒用。

161.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从家里出来。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97高考题)。

162.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正例:《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李哲厚《孔子再评价》)。

误例: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修改:悲痛欲绝。

163.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误例: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修改:受到惊吓。

164.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正例: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鲁迅全集》)。

误例:你是干部,怎么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呢?(《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38)。

修改:漠不关心。

165.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误例: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来访的始作俑者,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166.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正例: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误例: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将再现中国历史上一段分崩离析、群雄并起的动荡岁月。(《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50)。

167.凤毛麟角:比喻稀少的人或可贵的事物。

误例:电影开映后10分钟内,观众对电影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结果,票房率大增,半途退票的则凤毛麟角。(《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62)。

修改:寥寥无几。

168.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误例:下到中盘,他忽然变了套路,出奇制胜了那位八段旗手。(《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62)。

169.光明磊落:形容没有私心,胸怀坦白。

误例:你始终没能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62)。

170.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正例:这支曲子演奏得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误例: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在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能听得出神入化。(《金版专辑》68)。

171.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度过困难。

误例:大官小吏,应时刻告戒自己,贪官污吏的贼船是上不得的,一旦上去了,就只能与其同舟共济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72)。

172.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误例:出了这么大的事故,如果碰上一位不通情达理的领导,责以渎职也是责无旁贷的。(《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84)。

误例: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热点重点难点28》)。

173.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误例:他同意与干警一起在房中守株待兔,诱擒逃犯。(《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72》)。

174.虚席以待:留着位置等候。

误例:公司原来的总会计师还有一个月才退休,所以在这一月中,新聘来的总会计师只能虚席以待。(《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175.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误例: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式。(《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08)。

176.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或内行人。

误例:采访结束,我与他握手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08)。

177.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误例: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企业巨子们大部分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烟消云散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78.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

误例:许多中国企业家实在是到了输光血本的地步才承认失败,而他们卷土重来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79.金玉满堂:比喻华美贵重的东西很多。

误例:刚走进工艺品展览大厅,就见到处珠光宝气,金玉满堂,最显眼的是那玉雕的飞龙,剔透晶莹,呈现一股腾空凌厉之势。(《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80.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误例:李华和小顺原本是老乡,有20多年未见了,今日萍水相逢,哪儿能不痛痛快快地喝两盅?(《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66)。

修改:不期而遇。

181.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误例: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陈真学习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

眼相看。(《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66)。

182.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不留后患。

误例:你有什么意见,不妨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1883-4第一版226页)。

分析:强调说话做事果断坚决。与直接把话说出来的语境不符。修改:直截了当。

183.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极点。

误例:大学生辩论时,不论是正方还是反方,一个个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地阐述各自的观点。(《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80)。

184.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误例:李师傅被评为劳动模范,同事都来庆祝,街坊邻居来讨喜糖,亲戚好友来闹酒,真是满城风雨。(《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5.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正例:文艺创作要不拘一格,体裁可以多样化。

误例:那种谈话方式也是挺有意思的。靠在大树边,凑近了,不拘一格地扯起来。(《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1883-4第一版125页)。

分析:。改为:无拘无束。

误例: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而这里选的《西江月》《鹧鸪天》两首词却都和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三十八套17)。

186.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误例;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不识丁,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出错。(《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7.起死回生: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

正例:凡国手,都能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鲁迅《父亲的病》)。

误例: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起来了,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8.诸如此类:与此相类似的种种事物。

正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例:在职业教育中,在岗位培训中,有些教室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不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诸如此类,问题不少。(《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9.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

误例:在用钱问题上,要有计划,该用的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要留有余地,力争做到寅吃卯粮。那种“今日有酒今日醉”的败家子作风要不得。(《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90.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

误例: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热点重点难点26》)。

19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喊有轻视意)。

正例:茶坊酒肆里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鲁迅《阿q正传》)。

误例: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修改:不以为意。

误例:谭一辉今天像往常一样出门,母亲不以为然,直至接到居委会的通知,才知道儿子已经自焚身亡.(教与学89页)。

192.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观愿望相反。

误例:这是他为这个球队踢的最后一场球了,他很想有上好的表现,但是事与愿违,对方反而以1:0领先结束了战斗。(《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93.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误例:看到别人有困难,他总是抱薪救火,热心帮助。

194.鼎力相助: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正例:多蒙鼎力相助,无任(十分)感谢。

误例:你就放心吧,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你的孩子上学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5.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误例:小王看到报上的养鸡技术,就尝试着养鸡,果然发家致富。看来“报中自有致富路”,并非空穴来风。(《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6.目无全牛:杀牛的人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到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例:现在不少教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具体细小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练习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7.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或者形容克服创业中的种种困难。

误例:为了12月20日进驻澳门,走向这一神圣的时刻,官兵们披荆斩棘,起早贪黑练兵,干部们推迟休假。(《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误例:好好的一个处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百万的服装厂去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修改:不可理解。

199.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误例:在军训中,同学们耳濡目染了战士们的言传身教,十分感动。(《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分析:强调学生看到听到事物或现象而受到感动。非长期无形的影响。改为:耳闻目睹。

200.心有余悸:危险事情虽然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误例:贪官污吏在受贿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并且半遮半掩;趟惯了浑水,很快也就无所顾忌、厚颜无耻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一)。

201.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误例:他们为着人民得利益,奋不顾身地救火,火烧着了头发,烧灼了皮肉,但他们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扑灭为止。(《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201)。

202.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误例: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三)。

203.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误例:张大爷门前的那片林子,栖鸟越来越多,慕名而来观赏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那鸟类聚会的盛况,虽说不上百鸟朝凤,也可说是门可罗雀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204.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误例: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修改:平民俗人。

205.师出无名:没有理由而出兵打仗。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

误例:画院里的王东,从小跟他的美术老师学习绘画,虽师出无名,但他勤奋刻苦,现在已小有名气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206.扑朔迷离: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误例:幻想虽然美丽,但是它扑朔迷离,咱们这些学生,还是实际一点好。(《教与学整体设计》92)。

修改:虚无缥缈。

误例:目前,我国总体形势很好,但也要看到,我国仍面临着扑朔迷离的国内外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五)。

修改:

207.瓜熟蒂落: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

误例:他的笔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在面试时,表现出知识面窄、沟通能力差的情况。很明显,他只是把考试的5门课的知识掌握得瓜熟蒂落。(《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五)。

208.纵横捭阖:指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

误例:1949年4月,我解放军,纵横捭阖,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如鸟兽散。(《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209.朝秦暮楚: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反复无常。

误例: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于其军用飞机侵犯我领空,撞毁我飞机一事,刚刚向中国人民道歉,马上又否认其侵略罪行。这种朝秦暮楚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210.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误例:在扫黑除恶的斗争中,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经穷途末路,成了瓮中捉鳖,无处可逃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六

词语含义题和词语赏析题两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两个知识点。但是两者的区别不容易,学生容易混淆。不过,总的来说,含义题侧重于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写出来“是什么”,而赏析题侧重考查鉴赏和艺术敏感力,要写出来“为什么”,一个词语是什么含义,放在语境中有了什么深义和寓意,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这是词语含义题。而一个词语使用地非常好,非常生动,请解释为什么好,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这个就是赏析题。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里可以画图)。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

造句。

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由此可见,当我们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个“排”字,我们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七

7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高中会考导引语文》)。

72.耳提面命:《诗》“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形容教诲殷切。

误例:他是我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错误。

73.荡气回肠:形容文章、音乐等十分动人。

误例:罪犯的罪行,使公安人员荡气回肠,他们下决心要抓住并严惩这伙暴徒。(《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4.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混乱。

误例: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5.唇枪舌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

误例: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试题研究2005年6月第23页)。

76.唇红齿白:形容人容貌秀美(儿童、青少年)。

77.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多含褒义)。

误例:辽东有福的一代已同他们先人的命运无与伦比。(《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8.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误例:第二场,他发挥穿插优势,连进两球,终于力挽狂澜,为校篮球队取得第三次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9.亦歩亦趋:《庄子·田子方》“夫子歩亦歩,夫子趋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误例:

80.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贬义)。

正例: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的一场轩然大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小词典》329)。

误例:最近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有的认为错,有的认为对。

误例:这是考察船出航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海面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船体摇摆得十分厉害。(《会考模拟试题精编》)。

81.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82.刻不容缓:毫刻地不能拖延,形势紧迫。

误例:我怀着刻不容缓的心情走向火车站,准备迎接阔别已久的亲人。(《教与学整体设计》96)。

8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正例: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这个与那个》)。

误例:人们一提起雷锋,总会称赞他是那样的大公无私,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对自己求全责备。(《高中会考导引》)。

误例:很少有人像秋白同志这样坦然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89)。

分析:后面不能带宾语。因为它是动宾结构。

84.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勇往只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85.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86.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误例:新产品的实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38)。

87.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现代汉语词典》410)。

误例:我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对南极埃默里冰架进行科学观察,管窥蠡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南极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北长号2005普高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冬季卷语文二)。

88.管中窥豹: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身上的一块斑纹。(《世说新语方正》)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现代汉语词典》410)。

误例:近两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只是管中窥豹,对全市各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还不能说大体掌握了。(《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89.瓜田李下:走过瓜田,人们不能拔鞋根以免被人怀疑在偷瓜;经过李树下不能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怀疑在偷瓜或摘李子。比喻容易招惹嫌疑的地方或场合。(以下查阅现代汉语和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误例:交易厅内全没有股市风云变化莫测、全神贯注、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试题研究2005高考模拟试题第二集》p40)。

90.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好象不是人工所能创造的。

正例:这座建于北宋时期的佛塔,结构精巧,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91.邯郸学步:到邯郸学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别人的长处,结果学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也丢掉了。

正例: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从我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千万别邯郸学步。

误例: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走出自己的路来。(《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92.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个事物能够使人满足。后形容同类事物或次数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正例:床头上不同书籍、文件、报刊,高达三尺,古典诗词之类居多,有选集,有专集,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正例:字句和音节的错误不一而足,然而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叶圣陶《阿凤》)。

误例:解放前,他霸占一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被他逼得无家可归的不一而足。(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40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不计其数。

93.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正例:对于这帮怙恶不悛的罪犯,这次必须从严惩治,以平民愤。

94.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正例:对于作品,仅以事件趣味或文字趣味为中心的,实不免买椟还珠。

误例: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金版专辑》63)。

95.本(树根)末(树梢)倒置:颠倒了主要的和次要的东西。

正例: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两者并不矛盾,只要不是本末倒置,反倒可以互相促进。(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

96.力透纸背:写毛笔字时,笔锋的力量透到纸的背面。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后来形容文章深刻。

正例:他写的大字,笔墨酣畅,力透纸背,博得专家的好评。

97.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的轻轻带过。

正例: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你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带过。

98.每况愈下:况,由比照而明显。现在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正例:在青年文艺作者之中已经有这样的事实:第一篇写得很不错,可是第二篇第三篇就每况愈下了。(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误例:在北极的日子里,由于没有黑夜,我的睡眠时间每况愈下,以至于近两日长达四十个小时不能入睡。(《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99.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正例:这些土豪劣绅如果不与官府里的人串通一气,朋比为奸,又怎能够这样胡作非为呢?

100.否极泰来:

误例:有一电脑商店,推销“泰来电脑”,橱窗上赫然八个大字——“泰来电脑否极泰来”。(《教与学整体设计第三册》)。

101.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还写不完,形容罪行多。

误例:在申奥期间,北京人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大有“志在必得”之气势,令人振奋的好人好事罄竹难书。

误例: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以来,我们班的好人好事罄竹难书。(《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82)。

102.闪烁其辞: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是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闪吞吐。

误例: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103.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误例: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点成绩,要得陇望蜀,永远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104.首鼠两端:手术,犹豫,进退两难。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

105.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

误例:如果我们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分析:改为“自欺欺人”。

106.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子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误例:我们办事是要讲情义,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会危害党的利益。(《热点重点难点28》)。

107.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原来指稍微能够振奋人心。事情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正例:

误例:虽然不少网站信誓旦旦地保证,其站点将确保在线业务中关键的私人数据不会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修改:非常差劲。

108.城下之盟(盟约):因为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和约。

正例:《中英南京条约》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在英军炮口的威逼下,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87)。

误例: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中国考试》72页2002-4、5合期)。

109.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误例:陈先生幼时家贫,无力上学,常蹲在教室窗下听课,老师发现后,深受感动,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轻的学生。(《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误例: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2005三十八套14)。

110.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误例:这个时期,学校评比了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召开了表彰大会,真正做到了激浊扬清。(《金版专辑》72)。

111.高屋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112.字正腔圆:形容演唱或说话发音清楚正确。

正例:他学戏不到半年,唱起来已经是字正腔圆。

误例:他最近看到一本郭小川的诗集,展读之后,感到诗写得很美,真可以称得上字正腔圆。(《2001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113.毫发不爽:毫发,细微的头发。爽,差错。一点点微小的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精确或准确。

正例:这个化学实验我们做了两次,结果与老师说的完全相同,可以说毫发不爽。

误例: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该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114.绘声绘色(绘影绘声):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例: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5.流连忘返:流连不止,舍不得离去。

正例: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6.不可思议(想象和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达不到的境界,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正例: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秦牧《土地》)。

误例: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的草包经理,交往面竟这么广,接触层次竟这么高,真让谢秋芳不可思议。(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7.闻过(过失)则(就)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

正例:作为领导,更加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误例: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绘跟你翻脸。(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118.闻风(消息)而动: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正例:中国红十字会救助灾民的信息公布之后,各地群众闻风而动,几天之内,就收到了不计其数的款项和物资。(中华书局《成语词典》)。

119.闻风丧胆(吓破了胆子):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端恐惧。

正例:在各路大军无比的威力下,敌人闻风丧胆,四处溃逃。(景盛《在成都外围围歼战中》)。

120.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新鲜稀罕。

正例:今天的《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则闻所未闻的事情。(自创)。

121.信(随意)手拈(用两个手指捏住)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

正例:鲁建军从来不为现在的格式所拘泥,只是从内容出发,信手拈来,无不合于战斗的要求,成为他努力倡导的精悍绝伦的杂文。(唐韬《海山论集》)。

误例:他是学雷峰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2.如丧考(父亲死后)妣(母亲死后):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贬义)。

正例:淮海战役后,南京门户洞开,蒋介石急得如丧考妣。(中华书局《成语词典》111)。

误例: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

123.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和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正例:《警察与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误例:124.参差不齐:长短不齐。

正例:这些树不是一个时候栽的,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7)。

误例: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5.见异(不同的)思迁(改变):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意思。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正例:小李认识到炊事工作同样是革命的需要,自己应该安心工作,不能见异思迁,非要到工地上去不可。(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他填报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总是见异思迁。(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6.叹为(以为)观(看)止(够):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正例:刀具表演赛中,一位青年的神刀手以普通车工一半的时间迅速加工完一个工件,令人叹为观止。(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72)。

误例1:千佛山地面上的奇石处处皆是,“人头马面石”、“母子石”叹为观止。

误例2: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卖官鬻爵的丑恶行径死灰复燃,出现了一起又一起的卖官鬻案,卖官者的胆量和伎俩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叹为观止。

127.置(放)之度(考虑)外: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

正例:我这两年来早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郭沫若《司马迁发愤》)。

误例: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修改:置若罔闻。

128.赏心(使心情畅快)悦目(看了舒服):看到美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正例: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29.同心(思想)同德(信念):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正例: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38)。

误例:她出狱后,仍然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130.一挥而就(完成):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

正例:其实我也有过一挥而就的时候。我在二十几岁写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不留底稿。(巴金《读我的散文》)。

误例: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31.未(无)可厚(过分)非(责备):说话做事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有可取之处,不应该过分责备,应予谅解。

正例:老何家庭困难,利用业余时间摆摊补贴家用,未可厚非,用不着说三道四。(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19)。

误例:凡属个人爱好、兴趣,只要不损害他人与公共立意,就未可厚非,无论它是怎样的与众不同。(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32.无可非议(批评指责):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

正例1:模仿,在刚踏上习作初步的阶梯时,是无可非议而且有时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必需的,有益的。(臧克家《我的诗生活》)。

正例2:广大群众要求科学普及读物不仅内容正确健康,而且形式生动活泼,这是无可非议的。(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02)。

误例:正当全家生活得称心如意的时候,四十八岁的父亲暴病身亡。本来生老病死是常有的事,无可非议。(《成语的运用》潘维桂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52)。

分析修改:

133.络绎(连续不断)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正例:大街上车辆行人络绎不绝。(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78)。

误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4.发人深省:能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

正例:老支书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78)。

误例:这出戏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感染力。(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5.品(评论)头论足:原来指一些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现在泛指对事多方挑剔。

正例:新生的事物,在苗芽初出的时候,往往受到一些人的品头论足,但如果它有生命力,最后就会得到人们的接受。(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04)。

误例: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们经过一番品头论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的名单。(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9)。

136.良(庄稼)莠(狗尾巴草)不齐: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

正例:你对那巡长说,难民们良莠不齐,要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这巡长担当得起吗?(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19)。

误例: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改为:参差不齐)(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7.休(喜悦)戚(忧愁)与共:忧愁喜悦、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正例: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华书局《成语词典》666)。

误例:在茫茫沙漠之中,缺粮少水,我们大家只有休戚与共(患难与共)才能共渡难关。(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8.蛛丝马迹:从挂下来得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得所在,从马蹄子得印迹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多指坏事)。

正例:公安人员根据现象的一些蛛丝马迹分析追踪,终于查明了造成失火的肇事者。(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96)。

误例:罪犯在作案时不可能不留下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8)。

139.千载(年)难逢(遇到):一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正例:能随科学考察队一起去北极探险,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华书局《成语词典》443)。

误例:天赋发展到七十分的,从古以来少有,发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140.事倍功半: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正例:倘不是出于无奈,他决不会花两个人日夜兼程去搞这种事倍功半的查证。(海岩《便衣警察》)。

误例: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八

关于·对于关于:

表事物关涉的人,事物或某种范围。

对于:

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辨析:

有时可替换。

“关于”只能置主语前。“关于……问题,本文暂不涉及。”

“对于”可置主语前,也可置主语后。“对于……问题,他发表了……”“他对于……问题,发表了……”

高考病句:

3月17日,6名委员因xx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病因:误用介词“关于”,应为“对于”。因为“这起……事件”属引进的事物,应用“对于;又从语序上说,“关于……”不能置主语后。

提名·题名。

提名:“提”指“提出”,“提名”即提出评选或候选的人或事物的名字或名称。

题名:“题”指“题写”,“题名”为留念或表彰而写上人或事物的名字。

交代·交待。

相同点:把事情,见解向有关的人说明,也可指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

不同点:“交代”还可以指:把经办的事务移交他人,也可指嘱咐下级、下辈人注意某些事项。上述情况,一般不用“交待”。“交待”可以指“完结”,一般是不如意的'结局,如“股市行情看不准,这两万元就交待了”。这种诙谐式用语,一般不用“交代”。

渡·度/渡过·度过。

“渡”用于空间,一般指通过水域,由此引申的词“渡口”“渡船”等,也都与通过水域有关。

“度”用于时间,日、月、年、节日。“渡日如年”“渡蜜月”“欢渡春节”等均应为“度”。

“渡过”“度过”的意思也与此相关。“过渡时期”虽也指时段,但与“此岸”“彼岸”(岸,两个不同的时段)有关,故不用“过度时期”。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九

“不”“没有”都有否定的意义、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但是它们的用法不同。

“不”:多用于主观意愿,否定现在、将来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用于过去。

“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因此只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例如:

(1)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不想参加。

(客观、过去)(主观、将来)。

*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没想参加。

(2)我不吃早饭了。我没吃早饭呢。

(主观、现在)(客观、现在)。

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是、当、认识、知道、像等),要用“不”。例如:

(3)他从来不迟到。

(4)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

(5)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的否定,要用“不”。例如:

(6)近来他身体不好,让他休息吧。

(7)这种材料不结实,换别的吧。

但形容词表示状态未出现某种变化时,要用“没(有)”。例如:

(8)天还没亮,再睡一会儿吧。

(9)我没难过,只是有点儿担心。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十

“幅”和“副”这两个字,读音、字形相似。它们都可以作量词,在运用时很容易混淆。

“幅”和“副”都是形声字,声旁相同,读音接近,前一个字读二声,后一个读四声;但它们的'形旁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幅”是巾旁,望字生义,是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庄严的面孔,一副笑脸。

语文词语订和定辨析通用篇十一

在表示动作重复发生或继续进行时,“再”表示主观性,多用于未完成;“又”表示客观性,多用于已完成或者新情况已出现或即将出现。例如:

再写一遍(主观、待重复)。

又写了一遍(客观、已重复)。

再坐一会儿(主观、待继续)。

又坐了一会儿(客观、已继续)。

“再”可以用于祈使句、假设句;“又”不可以。例如:

(1)这件事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过两天又说吧。)。

(2)你要是再这么不讲理,我就不客气了。(*你要是又这么不讲理)。

“再”只能用在能愿动词后;“又”只能用在能愿动词前。

(3)你能再帮帮他吗?(*你再能帮帮他吗?)。

(4)他又能说话了。(*他能又说话了)。

“再也没(有)/不”表示绝对不再重复、不再继续,含“永远不”“到现在没有”的意思。例如:

(5)那个鬼地方,我再也不去了。

(6)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到丈夫的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