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名人故事(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7:31:40 |
- ZTFB |
- 9页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步,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一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
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学习当如卒过河”,这是董老八十七岁时留下的名句。在学习的道路上,象中国象棋中的过河卒子一样,一步一步,奋勇直前,这不正是董老学习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二
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豆子。
陈毅同志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后在成都上小学。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朗读课文,在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放学后,不是温课做作业,就是选读家藏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写一百个大字,两百个小字。为了节约纸张,他让父亲买来一叠草纸,用米汤写字,写了晾干,干了又写,过了些时候,草纸都变成硬纸块了。
陈毅对书特别感兴趣,他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眼,假如发现了一本好书,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作毛笔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来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三
《中外名人故事》记录了上百位中外名人的生平和故事,涵盖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各领域的名人。本书中每一个成功者的故事,都蕴含着使他成功的价值信条和思想信念,这有助于我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外名人故事》政治任务包括“国父”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美国建国初期的伟人富兰克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抗倭名将戚继光、“飞将军”李广、征服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凯撒和二战“三巨头”的丘吉尔等。我们可以从众多政治人物身上看到政治家的大气、智慧和胸怀,以及他们在艰难时期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中外名人故事》文化名人包括儒家奠基者孔子、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传播纺织技术的黄道婆、机械能手马钧和发明家爱迪生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领悟到:智慧和意志在人生道路上同样重要,有智慧而不坚持、不努力同样在事业上一无所获;智慧平平但有恒心、有毅力照样可以做出不凡的成就。
《中外名人故事》科学巨匠包括古代名医陶弘景、火箭专家钱伟长、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为真理献出宝贵生命的哥白尼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的人生境遇中了解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增长知识,丰富生命内涵,辨别是与非、丑与恶,让心灵得到充实的营养。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外名人故事》犹如我们面对的巨人,只要站在他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四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很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是几十本书怎么能够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好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五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由于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孙敬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由于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孙敬,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孙敬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六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七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孙康眼花缭乱。孙康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孙康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孙康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孙康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八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我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我昏昏欲睡,头垂到必须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我打瞌睡犯困。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就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此时于就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九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十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够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十一
于仲文,字次武,鲜卑族,先任北周刺史,隋朝建立后,因拒尉迟迥有功,拜为柱国将军。炀帝时,视他为亲信,被封为右翊卫大将军,后因征辽失败,被下狱,忧愤而死。他还是位大学者,编撰《汉书刊繁》、《略览》各三十卷,传于后世。
于仲文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于仲文的祖父名叫于谨,七八岁时就通晓经史,好读兵法,性情深沉,不爱交游,一心扑在学问上。据历史记载,在他还处于“乳发下垂,胎牙未换”的时候,就向他的父亲于寔提出,要独居茅屋,杜绝外来干扰,专心经书。他的父亲以其还不能独立照顾自己为由,没有答应。但是后来,终是拧不过他,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便在后院中为他建造了两间草房。从此,于仲文独居茅屋,安心读书。因他正是童年,不少孩子找他出去玩耍,他都不去;并且交待家人,今后凡有人来找,请代为谢绝,更不要把人带到后院去。这年他只有五岁。
起初,父亲于寔认为,于仲文要独居茅屋读书,是孩童的一时好奇和冲动,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耐不住寂寞而回来的。但是,他悄悄去后院查看多次,总见儿子专心读书,目不他视,读到妙处,还要拍手叫绝,高声朗诵起来。
于寔这才感到儿子是多么的`有毅力,他为有如此一个有志气的儿子感到自豪。他时常对家人深有感触地说:“将来能发扬光大我们于家门风的,必然是这个孩子啊!”
当于仲文长到七岁的时候,便去太学的童子班学习。因为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他早已熟记,故每次提问,他不但对答如流,且能释义,连老师都感到震惊。但是于仲文并不以此自满自足,照样认真听讲,下学回来,依然闭门茅屋,勤奋不懈。有的学生问他:“这些课文你早就会了,为什么还那么认真呢?”他笑着回答说:“书中的奥妙,不是一下子都能弄明白的。只能说学一遍,理解就深一分,而要精通,还差得远呢!”
随着于仲文学识的增长,他独居茅屋刻苦读书的事迹不胫而走。在他九岁那年的一天,事情传到了西魏宇文泰的耳中,他也觉新奇,便令于寔将他带来宫中一览风采。
于仲文来到云阳宫,见到宇文泰,彬彬有礼,但不拘束,显得很有风度。这一直观,便使宇文泰喜欢几分,遂和颜悦色地问他:“我听说你从小就酷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就闭读茅屋了,可有此事?”
于仲文低头答道:“谈不上闭读,只不过是图个清静而已。”
宇文泰道:“回答得好!我再来问你,你如此喜欢读书,可知道书中讲的都是什么事吗?”
于寔听了宇文泰的提问,不由得感到吃惊,书籍成千上万,立意各不相同,有文学,有史学,有兵法,有易经,有天文,有地理……宇文泰提这么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谁能回答得了?更何况被问的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他不由得为儿子捏了一把汗。
可于仲文并没感到为难,而是略加思索,便慨然答道:“典籍浩瀚,文字万千,据我想来,无非讲了一件事,这就是教我如何帮助父亲侍奉君王。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字,即‘忠’和‘孝’的问题。”
宇文泰听后,很高兴地叹道:“真乃奇才啊!”
读书的名人故事篇十二
(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生干部简历(优质10篇)
- 2023年教师师德师风简短(大全9篇)
- 最新国庆节的三年级(精选15篇)
- 最新我的新同学(优质14篇)
- 最新精选教师师德师风通用(通用18篇)
- 四年级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简短(实用13篇)
- 议案议案提案提案范文参考汇总(模板9篇)
- 反思周记集锦(优秀11篇)
- 学生干部简历(模板17篇)
- 诚信方面个人总结如何写 诚信的总结语(八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