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合集汇总(优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6:26 |
  • ZTFB |
  • 13页

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是提升个人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旅游景点介绍,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旅行的参考和建议。

看图合集汇总篇一

清晨,兔妈妈穿上了粉红底色的花外衣,系上围裙,把正在呼呼大睡的小兔白白叫醒了:"白白,快起来!今天总算是晴天了,妈妈带你去大森林里采蘑菇。""太好了!"白白的睡意一下子就全没了,赶紧从床上跳起来。兔妈妈一手擒着篮子,一手牵着白白来到了大森林里,雨后的空气可真新鲜,一个个漂亮的蘑菇全都从草丛中钻出来了,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好漂亮啊!

兔妈妈擒着篮子走到草丛中摘了起来。而白白呢!不是捉蜻蜓就是捉蝴蝶,还不停地笑:"哈哈。。。。。。真好玩,真好玩啊!"突然,白白对着妈妈喊起来:"妈妈,你快来看呀!这儿有好多花蘑菇呢,真是又漂亮又新鲜,我们赶快摘些回家煮着吃吧!一定特别香!"瞧它那激动的样子,好像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一样。不等妈妈过来,它就伸手想要去摘了!

"白白,别摘,你可千万别碰那些蘑菇!"。

"为什么?"白白的手举在半空中,仰起头充满疑问地看着妈妈。

兔妈妈走过来,放下篮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别给这些漂亮蘑菇的美貌所迷惑了,它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的可是毒液啊,谁吃了准没命!"说着,兔妈妈又指了指篮子里的蘑菇说:"虽然这些蘑菇外表不那么漂亮,可是它们的营养成份却很高,吃了可以补身体哦!"。

白白听了妈妈的话,赶紧跳离了那些毒蘑菇,它终于明白了原来外表是会骗人的。

看图合集汇总篇二

如同,那如纱般的细雨,梦,是如此朦胧,让人久久无法忘却。

人的一生,就如同那梦一般,既有悲伤的泪水,也有那精彩,自豪的瞬间。

记得,那年,我才八岁却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幅画。

阳光炙烤着大地,人们都垂头丧气,热气弥漫在四周。

我坐在院子里乘凉,皱着眉头:“热死了,唉--”

院子正中,在一大群人中间扫地的那位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楼上的张大爷。她的儿女都出去了,白天,就他一人,倒也可怜。他埋着头,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衣服都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他又在扫地了。

张大爷的儿女都出去了,要晚上才回来,白天,他总是扫院子,谁家要有什么困难,只要一找他,准会解决,因此,他也是我们这里的“活佛”。

我看着他,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这么大年纪了,儿女又不在身边,这么热的天,扫地!真累。终于,我的良心催使我去帮他,最终,我还是挺身而出了。

太阳一点都有要下去的意思,脚踩在地上,都能感到一阵火辣。

“张爷爷,我来帮您把。这大热天的,您年纪大了,怪累的,休息会吧。”我弯着腰,接过他手里的`扫帚。

“哦”他似乎对我的帮忙有点惊讶,但随即又笑了:“好,好……”皱纹在他脸上荡漾开来。

我顶着烈日,默默地扫着。只觉得十分热,手心全是汗,唉--好难受,我都受不了,张爷爷怎么会受得了呢?我不禁瞥了一眼张爷爷,他依旧笑着,在阳光下,他的笑竟格外好看。

“呵呵,这是个好青年,果然懂礼貌,上学一定要认真,别辜负了父母对你的期望……”张爷爷捋着胡须,笑着说道。他站起身,径直向我走来:“好了,去休息吧,爷爷谢谢你了。”

太阳的金光洒在我身上,一阵阵发热,地上浮现出漂亮的光晕。

干了一天,终于扫完了。只见张爷爷直起身,双手叉腰,扭扭腰,叹了口气。

“谢谢,我今天好开心。”张爷爷又笑了,皱纹又再次在他脸上荡漾开来。

谁知道,那次,竟是张爷爷最后一次为人们服务。他的家人在收拾张爷爷的衣服时,发现了一张画,是给我的。

一张薄薄的纸,画着那天扫地的情形,背面还有一段话:

孩子,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帮我做事的人,连我的子女都没帮我扫过地呢!哈哈,这些都是旧事了。孩子,你要努力啊!

我哭了,泪水滴在那薄薄的纸上。

在以后岁月里,因为这几句话,我一直在努力。请相信,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所有信赖我的人!

看图合集汇总篇三

[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看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语言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文”固然重要,但“看图”也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看图”教学以促进学文呢?笔者认为:一般地讲,应在学文前、学文中、学文后,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去指导看图,去理解图意,使图文并重。完成“看图学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周总理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周总理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周总理。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周总理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周总理“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学文后指导看图,要明确目的。

学文后指导看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看图方法。知道这篇看图学文,看图是怎么看的;如果不受课文约束,还可以怎么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看图说话、写话能力。

总之,“看图学文”从阅读角度讲,是给学生学习课文搭的过渡性桥梁,在学文前和学文中都应该注意指导看图;从作文角度讲,是给学生看图说话、写活树立的样板,应该在学文后总结并延伸看图方法,为作文打好基础。“看图学文”绝不可以只在学文前注意指导看图,并把看图教学任务“完成”,学文中和学文后不再涉猎。这种“两层皮”的教法,有悖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目的要求。

看图合集汇总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第六幅图,看看图中有什么人物,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写篇作文。

2、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让图上的人物活起来,让画面动起来。

3、让学生初步尝试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让图上的人物活起来,让画面动起来。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尝试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人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最大。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就是关于一位母亲如何教育孩子的。

(1)指名说。

(2)教师相机板书:看--按顺序、想--要合理、写--要具体。

(1)学生按上述复习的方法自由观察六幅图。

(2)同桌交流看到的内容。

(3)请六位同学分别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4)请两三位同学说说这六幅图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5)小结:同学们在讲的时候,不仅能把看到的说出来,有的还加入自己想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具体地看这六幅图,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想象的空间。

3、想象。

(1)第一幅图。

1看图,想一想哪些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

2学生看图后自由发表意见。

4小结:把想象写进去就是指我们自己在看图时要进入图画所描写的情境中去,设身处地见画中人所见,想画中人物之所想,仿佛我们就是画中人。这样我们的想象就会合理。下面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看第二幅图。

(2)第二幅图。

1看了这幅图你想象到了什么?同座位互相交流,自由说。

2指名说,提示:为了孩子读书,母亲过着怎样的生活?母亲在家是怎样挂念自己孩子的?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真情实感。

(3)第三、四、五、六幅图。

1学生按上述方法看图想象。

2同座位互说互评。

3指名几幅图连起来说,师生共同评议。

4、练说全文。

要求学生将六幅图连起来说,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加进去。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说,师生对照要求进心进行评议。

四、评议修改,选优欣赏。

教学反思:

看图合集汇总篇五

2、学习有顺序地叙述画面内容的方法。

3、培养连词成句的能力。

教学程序。

(二)引导学生读图:

1、引导学生先看图画的背景内容:天空、白云、小鸟、树林、草地、花朵、蜜蜂。让学生有顺序地把这些内容观察一遍。

2、引导学生再看图画的主体内容:手拿放大镜看花的小姑娘、跪着看瓢虫的小姑娘、站着看蜘蛛的少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所看内容,看谁说的有声有色。每个小组评选一名说的最好的,准备参与全班的看图说话比赛。

2、让各小组选出的看图说话优秀的学生参与比赛,老师和学生作评委打分。

3、老师做总结,以欣赏语言激发学生看图说话兴趣。

(四)引导学生将说话变成写文:

1、老师读自己写的“下水文”,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图画内容。

2、引导学生为这幅图画起个名字,并提供以下词语,让学生依据图画内容连词成句,进而连句成篇。词语如下:飘浮、翱翔、五颜六色、翩翩起舞、专心致志、似乎、目不转睛、漫游、美丽。

3、学生看图作文,老师巡回指导。

附:(教师下水文)。

野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封面”看图作文。

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神奇的图画啊!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两只嫩黄色的小鸟,唱着欢乐的歌谣,翱翔在蓝天和白云之间。远处那茂密的树林,在天边堆起了绿色的云朵。金色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牵牛花抬起那彩色的喇叭,吹奏出歌颂自然的曲调,一只蜜蜂正随着这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野外,三个天真可爱身背书包的小学生,快乐的倘佯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里。头扎独角辫的小姑娘,手拿放大镜,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一朵金黄色的无名花,似乎有了重大发现;那单腿跪着,两手撑地,头留齐肩短发的小姑娘,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草叶上爬行的七星瓢虫,似乎已经进入了瓢虫的童话世界;那伫立在大树下的蓬头少年,一手执画册,一手拿画笔,头微微扬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吊在一根细丝上的蜘蛛,似乎在等待描绘它织出“八卦阵”,勇捉“飞来将”的英姿。

他们是那样的入神,各自漫游在想象的天地里。头上的蓝天、白云,远处的树林,近处的花草,唱歌的小鸟,舞蹈的蜜蜂,宁静地陪衬着他们的身影;放大镜里的无名小花,爬行在草叶上的小虫,吊在细丝上的蜘蛛,透过他们的眼睛,活跃在他们的心灵。

一不留神,我也跌入画面,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看图合集汇总篇六

公交车站旁有一个候车处,一位妇女披着头巾,抱着小孩在母子上车处等车。

过了一会儿,一个约三十几岁的中年男人上了母子上车处。他穿着一件皮大衣手放进了口袋里,无屑地看了一眼母子上车处,便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候车。

正当妇女纳闷时,又上来了一个人。他戴着棉帽,身着风衣,双手插进口袋,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上来之后便站在了那里。

后面的人越来越多把妇女挤到了一旁,妇女望着这些人,由得感到心凉。

看着这些,我们应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维护告示牌的效益,惩治假文盲,做文明公民,共创美好的明天!

看图合集汇总篇七

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周总理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周总理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周总理。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周总理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周总理“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学文后指导看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看图方法。知道这篇看图学文,看图是怎么看的;如果不受课文约束,还可以怎么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看图说话、写话能力。

总之,“看图学文”从阅读角度讲,是给学生学习课文搭的过渡性桥梁,在学文前和学文中都应该注意指导看图;从作文角度讲,是给学生看图说话、写活树立的样板,应该在学文后总结并延伸看图方法,为作文打好基础。“看图学文”绝不可以只在学文前注意指导看图,并把看图教学任务“完成”,学文中和学文后不再涉猎。这种“两层皮”的教法,有悖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目的要求。

看图合集汇总篇八

[内容]。

一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看图合集汇总篇九

今天是晴天。特别是今天是教师节,是老师和孩子的节日。

我一想起来,就快步走进了教室。一见到冯老师,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贺卡,对冯老师说:“冯老师,节日快乐!”其他同学也给冯老师送了贺卡、鲜花和小礼物,以示对老师的尊重。然后,我赶紧收拾好书包,拿着贺卡上楼了。为什么?因为我要加入计算机兴趣小组,我会把贺卡送给我的计算机老师钟先生。上楼的时候看到钟老师,就送了她一张贺卡。终于到了机房门口,发现门口已经站了很多人。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花、礼物和贺卡。钟小姐来了,他们一片叫嚷,把她团团围住,送她鲜花、礼物、贺卡。

上完计算机课,我和同学回到教室。该上英语课了。唐老师来了。一些学生送贺卡,一些花和一些礼物。唐老师一个劲说:“谢谢!谢谢谢谢。我悄悄地从书包里拿出贺卡,藏在桌子的肚子里。数学老师来了,大家集合,发自己的想法。

午饭时,我给陈小姐和肖小姐带了两张贺卡。他们现在是1(6)班的班主任和副校长。我费了好大劲才放下餐盘,拿着贺卡去找他们。他们是我高一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我喜欢他们。而且我知道一个人永远忘不了自学的老师。我找到陈小姐,说节日快乐。然后我把贺卡给了她,问她为什么没看到小老师。陈老师说小老师有课。我将把卡片交给陈小姐,请她把它传给肖小姐。

后来遇到小老师,小老师说看到了。贺卡很漂亮。

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我觉得很幸福!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

自看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后,我才认识到什么是漫画。在今天我看了漫画家张郎画的“乱扔垃圾”后,我对漫画有了更深的了解。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乱扔垃圾”这幅漫画描绘的是这样一对年轻人公园的椅子上边吃零食,边聊天。他们把吃完的果皮,垃圾统统扔到地上。那一位女的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位老人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们,就对男的说:那位老人老是望着我们,走吧!”于是他们说说笑笑地准备离开,但他们刚起来,就听到后面传来一声“等一下”。他们不知发生什么事情,便说:“你想怎么样?”当他们一转身,那位老人却把他们刚扔在地面上的垃圾装在胶带里,恭恭敬敬地说:“请把你们的果皮你们的果皮扔进垃圾桶里!”他们听了,顿时口塞,面红耳赤。

我看了这幅漫画特别生气。这对年轻人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乱扔垃圾呢?难道他们从来都这样吗?他们在家里,在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这样,随手扔了就算,从不收拾一下吗?如果那位好心的老人没有帮年轻人收拾垃圾,他们会回头看一看,捡一捡吗?不会。那位老人这么关心,爱护环境,是多么值得他们学习啊!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乱扔垃圾”的现象杜绝了吗?没有。公路上,有的行人为图个人方便,吃东西的垃圾随手就扔,就算垃圾箱在他旁边也不例外,照扔。丝毫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其实,在很多公共场所,都会有人“乱扔垃圾”。他们往往都是贪图方便,而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良心。

朋友们,为了你我他,请不要“乱扔垃圾”,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一

[内容]。

统编六年制小语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是由四篇看图学文组成的。其特点是,图文并茂且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现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谈谈如何以基础训练为主线,突破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出示幻灯或挂图设问:1.请小朋友依次看三幅图,再各用一句话把图上的意思概括出来。2.请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教《司马光》第四段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仔细看图,说说这样危急的时候,除司马光外,别的小朋友都表现得怎样?2.课文第几段是写这些小朋友的?“别的小朋友”在这幅图上是指哪几个小朋友?3.这一段讲别的小朋友都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从图上你是怎么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课文里又是怎样写别的小朋友都慌了?4.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小朋友惊慌的样子。

从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加深理解图意,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达到了学文的目的。

二、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对此,本组课文后面的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安排了这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把词句训练放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与仔细看图结合起来。

又如理解《乌鸦喝水》中“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时,我们可先出示“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与之比较,设问: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个什么词?课文为什么要用第2句?再此基础上,可再用实物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让学生体会“渐渐”的意思,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再如教《司马光》第五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举”、“使劲”和“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的意思。教学中,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2.“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个动作做给大家看一看?如果把“举”换成“拿”好不好?为什么?3.“使劲”是什么意思?请做一个“使劲砸”的动作。

[1][2]。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二

[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看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语言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文”固然重要,但“看图”也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看图”教学以促进学文呢?笔者认为:一般地讲,应在学文前、学文中、学文后,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去指导看图,去理解图意,使图文并重。完成“看图学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1][2]。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三

[内容]。

“看图学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课型,它由图和文两部分有机构成。主要是通过仔细看图帮助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图意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应有别于“看图说话”。在教学程序上应先“看图”再“学文”,然后图文对照,优势互补,以提高看图学文的效果。如果程序搞反了,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阻碍对相应课文的理解。根据上述己见,本文就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一、突出“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突出课文的写作特点“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而应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一特点,学到写作方法。

比如,教师可先把第2自然段中描写老红军外貌和神态的内容概括为“老红军很瘦,却很精神”,继之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生动地描写“消瘦”和突出“很精神”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教师加以恰当点拨,就能使学生悟出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各自的好处,并把这种具体描写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又如,认识本文想象的合理性,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由塑像背景及人物身上的光与影,想象出时间是在黄昏;由红军坐的石墩、土堆想象出地点是在山坡上;由特定的时间、地点想象出周围一片寂静;由寂静的环境及红军的情态想象出笛声的悠扬。这一切的描写显得既合情又合理。

再比如,在第3自然段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以下词句:“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去掉加点的字词读一读,比较一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要加这几个字词,进而认识到:作文应有联想或想象,但一定要合情合理。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四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目标的变化,与时俱进而产生的必然要求。根据新大纲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我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八课看图学文《难忘的泼水节》中进行了一次开放式教学尝试,完全摒弃了教师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

首先,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挂出一幅彩图,故意设疑:这幅图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因为不少同学都翻阅过课本,很容易知道这是第八课的插图。然后,拿出一些“学习星”、“小问号”等奖励性道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大学看图读文,然后,老师看哪些同学的收获多,哪个组得到的学习星、小问号多?”学生听后笑逐颜开,马上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一边仔细看图,一边认真读文;一会儿勾勾画画,一会儿同桌商讨;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琅琅有声。有的同学抬头看到教师微笑着注视自己,越发劲头十足,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老师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气,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

在汇报读后收获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学生率先说:“我知道了傣族人过泼水节”,我相机板书:泼水节。一石激起千层浪:“跟我们汉族过春节一样,傣族的泼水节也很热闹”“泼水节也是一年一次”……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傣族人的服饰、泼水节的时间、傣族人怎样过泼水节,这一次的泼水节是哪一年……大家说自己的发现,讲这一发现的依据,并理解了“火红火红、一年一度”等词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1961年的.泼水节不同寻常,因为这一年周总理也来过泼水节。”我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温暖》、《补丁》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同学们说说图中哪位是周总理,结果同学们纷纷指图,我则要求不能简单地一指了事,必须用一定的方法介绍人物,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穿着,有的说身材,有的说动作,还有的从脸上的表情来叙述。我――肯定了同学们能从不同侧面介绍周总理,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介绍人物的方法,再请他们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连贯地介绍一下周总理,学生说得有条理、又完整。大家还从周总理高兴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世界,从傣族人民簇拥着周总理那热烈的场面体会到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爱戴月总理。同学们从图中、文中受到这欢乐气氛的感染,也不禁“欢呼”“笑容满面”,不仅理解了“四面八方、一条条、一串串……”等词,还在朗读中很自然地读出重音,读出语气,更深切地体会了感情,朗读富有感染力。

可以说,没有了老师问题的设置,没有了串问串答,没有了琐碎分析,学生反而看得更细致,读得更认真,感情体会得更真切。课堂真正成了一池活水,一池沸腾的水。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个学生说:为什么课文第七、八段写了两次“1961年的泼水节”,我没有直接回答,先大力肯定他爱钻研,会提问题,然后让同学们为他解答。大家都想当这个小“先生”,一个个同学从不同方面表述,有的认为写两次“1961年的泼水节”不是重复,而是强调,突出了题目中的“难忘”;有的从朗读中体会到这样写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还有的认为最后两节这样写读起来顺口一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体验感情,培养了语感。在质疑环节中,还有学生提出图中也有和课文描写不一致的地方,课文说:“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可是图上周总理并没有拿树枝。我也充分肯定了他这种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的品质,表扬他认真看图、读文的学习作风。

这次开放式教学的尝试,从教学效果来看是较成功的: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

[1][2]。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五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论文:看图学文如何教教学体会,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如何使用好看图学文这种教材,使学生在看图和学文的过程中,既学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发展了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看图学文的第一步应该是看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学文,通过学文,从文中抽象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第三步,用得到的方法再回到看图,用以指导观察实践,增强对图的理解,提高观察能力。下面以《燕子》这课为例,试谈具体教法。

第一步:各观所见,自我感受。

观察是在大脑神经参与下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活动。由于感觉器官素质的差异、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虽是观察同一事物,往往各人的观察方法和想象活动不尽相同。学生观察图画,应该允许他们这样观察,这样想象,也应该允许学生那样观察,那样想象,这样做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把课文的全部内容,硬是要他们看出来,照书上的话一句一句地讲出来,这样做显然是不妥当的。这不但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文也十分不利。课文里的话,学生已经都讲出来,看图后再去学文,前后重复,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这一步可本着“各观所见,自我感受”的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就拿《燕子》这课来说,开始不妨要学生看看图上都画的什么,这些东西(燕子、青草、野花、柳树、稻田、湖水等)都处于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变化,等等,要他们各观所见,培养他们的能力。

当学生观察到春季大自然的变化时,可以再追问一下:你们看到春天里万物都在变化,有什么想法或感触?这时可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的题目《燕子》,看看燕子的外形特点和飞行时的形态特点,把燕子的“来”“飞”和大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抓住题目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既指给学生思路,又不拘于书上文字的框框,要学生各观所见,各谈自我感受,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步: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这一步的图文对照,可分为文对照图和图对照文两个方面。

文对照图:

(一)不懂的词语,如《燕子》这课中的“光彩夺目”等,可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图中形象进行理解。

(二)学生能够理解,但对文字的意境体会不深,如本课中“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两个句子中的“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和“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体会文字的意境,加深理解。

图对照文:

(一)文中有些描述,图中本来就有,而学生看图时容易马虎过去,或观察得不细。如《燕子》这课中的“微风”“阳光”“天空”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导他们认真地看图,培养他们细心观察图的能力和写真情实感的文风。

(二)对课文中作者的想象成分,而学生看图时根本不曾想到的,如本课中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这两个句子中“蒙蒙的细雨”和“唧唧地叫着”,都是作者想象的成分,从图中观察不到。读这些句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再次看图,使他们从图的意境中体会到图外的图画和图中真实生活的情与景,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抓住图外联想理解课文能力。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这一步,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看图学文活动,这一步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看,对学生在读、思、议、看中有些把握不了的词、句、段、篇中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恰当的讲解和必要的双基训练,切不可不闻不问,放弃主导作用。

第三步:文中学法,指导实践。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文的时候,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还要指导他们通过分析概括,从文中抽象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应该指导学生从“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因而“活泼机灵”,抽象出这是作者抓住燕子的色彩、动作和它的外形特点观察燕子的。从“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和“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抽象出这是作者抓住燕子的活动特点观察燕子的,同时从燕子从南方“赶来”等一系列活动与“微风”“阳光”“稻田”“柳树”“湖面”等相联系的描写,可以抽象出作者是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观察事物的,因而才具体写出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作者抓住燕子的色彩、动作和它的外形特点观察燕子,抓住燕子的活动特点观察燕子,抓住燕子的动态和大自然的静态、动静相联系相结合地观察事物,这就是从课文中抽象出来的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抽象出这些方法后,看图学文教学就应该转入再次观察本课的图画,运用学到本课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图画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此外,为了使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堂上或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果图文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那么“看图学文”就徒有其名而无实,教师必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看图合集汇总篇十六

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