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汇总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16:58:55    小编:ZTFB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汇总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6:58:55 |
  • ZTFB |
  • 14页

教案具有指导教学、提供参考和确保教学质量的作用。教案的编写应尽量做到详略得当,确保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以下是一些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二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教学过程: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3、出示线段图:梨树:

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1)齐读。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2、教学想一想。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

练习二十一/2—5。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三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同时。

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逐步从实验几何过度到。

论证几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的探究过程。

难点。

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知识联系。

多边形的对角线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本节课的知识做了铺垫,本节课的内容为多边形的外角和做知识上的准备。

知识背景。

对多边形在生活中有所认识。

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工具。

三角板和几何画板。

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一,教师和学生任意画几个多边形,用量角器测其内角和。

活动二、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三、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四、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活动五、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运用。

活动六、小结和布置作业。

通过分组测量,得出这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用不同方法分割四边形为三角形,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类比四边形内角和的得出方法,探索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画正八边形体会和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

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设计情景:什么是正多边形?

正八边形有什么特点?

你会画边长为3cm的正八边形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不会画八边形,画八边形需要知道它的每一个内角,怎么就能知道八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1、

在练习本画出任意四边形,五边星,六边形,七边形。

分组让学生量出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并求出他们的内角和,教师在黑板上画这四个四边形。

活动2(重点)(难点)。

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在练习本上把一个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四边形,叫几个学生来分割,从而用推理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师生共同讨论比较那一种分割方法比较合理有优点。

通过分割及推理,培养学生用推理论证来说明数学结论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活动3、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分割及推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活动4、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

把活动2和3中的结论写下来,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猜想和推导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作总结性的结论,并且用动画演示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其内角和的变化过程。

活动5、画一个边长为3cm的八边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为3cm的八边形,教师进行评价和展示。

巩固和应用多边形内角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过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四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五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六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七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第95页第3题。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八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九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十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十一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例1已知:如图1,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十二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十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