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范文(通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5:48:39 |
  • ZTFB |
  • 12页

总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能够让我们不断进步。总结的结构要合理,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找到一些灵感和创意。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一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联姻,是提升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一环。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我们依托xx绝美的自然风光和辉煌的革命历史,把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旅游景点先天的和后天的文化内涵,提高景点的文化品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介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一、挖掘文化旅游底蕴。

xx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丰富、独特。

1、xx的红色文化享有特殊地位。xx是中共领导的十大农民起义——xx起义发生地;xx是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创建地;xx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军地;xx是著名的革命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xx是著名革命史迹“金刚台三年红旗不倒”所在地;xx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立足地。xx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这么多革命史迹造就了xx在中国革命史上特殊的地位,具有极高的研究教育价值,当然也包括旅游开发运用价值。

2、xx的历史文化具备深厚潜力。古遗址文化有新石器。

1遗址、战国遗址、殷商遗址等;古城址文化有安陂城故址、雩娄城故址等;古寨文化有以金刚古寨为代表的古寨群;山水文化有黄柏山楚豫禅宗的法眼寺和李贽等关于佛文化的遗迹,金刚台的传说、汤泉池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等。xx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深厚的旅游开发潜力。

3、xx的歌舞文化富涵丰富底蕴。千百年来,xx人创作了数以千计曲调优美且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xx民歌有山歌、田歌、灯歌、小调、准调、儿歌等;xx民舞有龙灯舞、狮子舞、假面舞、放蝴蝶舞、春牛舞、花挑舞、花伞舞、围灯舞。其中根据xx人王霁初改编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全国革命经典歌曲之一,并拍成电影公映。解放后,xx歌舞曾三次进京、七次赴省演出。xx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4、xx的宗教文化具有独特之处。xx宗教活动源远流长,素称“楚豫禅宗”之地,尤以佛道教共存而著名。现保存完好的寺观、塔庙有十余座。观音山由酷似观音的莲花宝座得名,山上的“云极观”建于明宣德年间。每年的二月十九,这里将举行大型庙会,吸引周边10县市的50万人前来焚香谒拜。“三教洞”供奉着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教首,并有其他神像百余尊,一洞三教实属罕见。白云寺建在观阵山绝壁上,相传《五女征南》的先锋杨腊红曾在此观敌叫阵。寺内常年游人不断,香火袅袅。

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乡村突破。在乡村建设当中,赋予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多的旅游功能,按照“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古”的原则,恢复一些古镇名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景观,打造民俗、工艺、土特产品展示一条街,在保持豫南民居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置换和建设一批酒肆、酒吧与文化沙龙,提高游客的滞留期与参与性。

2、项目支撑。一是加快汤泉池天润度假中心工程建设步,初步形成了温泉洗浴文化,增强了景区吸引力;二是加紧黄柏山法眼寺项目的论证工作,规划好佛文化的开发准备;三是开展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主题博物馆建设,形成了地质文化;四是完善观音山道教文化的开发,于2003年开始,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观音山名俗文化活动节,提升了景区品位。其它还要积极争取民歌民舞开发项目、红色资源开发项目、历史人文景观开发项目、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民间文化资源开发项目。

3茶文化活动月2005年;2006年10月又举办了民间剪纸、烙画、雕刻等民间艺术展;县文化局还创作出大型舞台剧《xx风情》展示这个地区的古往今来、山川秀水、志士名人、民俗风情,并在全市公演,曾经轰动一时。《xx风情》既是一部难得的地方文艺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开发项目,其在xx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待进一步发挥和放大。

4、投入保障。加大对文化旅游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文化旅游事业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设施的添置和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

三、

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按照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设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我们紧扣“一张蓝图绘就到底,一门心思建设锦绣xx”这一总目标,充分挖掘红、绿、人文三大资源潜力,我们有计划和千方百计地快速推进以道路、游步道、码头、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宾馆、餐馆、洗浴、购物、娱乐等为重点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县城建设、城乡绿化和打造桂花城为重点的旅游环境建设;以导游、旅行社和宣传营销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将“黄、金、池”以及观音山这四大旅游开发载体,建成省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使xx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

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从打造xx旅游品牌现实需要出发,制定xx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规划,规划应以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着眼点,以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为着力点,以增强xx旅游的看点和卖点为目的,以期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xx旅游的内涵、品位、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速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

1、破除部门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

2、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观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捆绑销售。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二

20xx年,全区文化旅游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省、市、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扎实推进紫金花城大景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旅游品牌,努力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全力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总体思路是:全面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紧紧围绕“一项系统工程”(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开展“两项品牌活动”(活力xx·百姓文化大舞台、紫金家园广场舞展演),继续深化“三个引领”(以“四个xx”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以数字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舞台”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全面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主体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做好博物馆历史文物、民俗、非遗展厅的布展工作和免费开放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不断健全和完善区、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争取农村文化建设项目,指导和帮助各村文艺社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模式。认真抓好基层服务点常态化运行管理,不断搜集、整理和分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一站式”平台资源建设,不断创新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完善对两镇、xx个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常态化考核,促进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联送书画活动。举办中青年画家中国画作品展,展示我区书画艺术发展成果。开展“绘xx盛景图”·名家走进xx画xx写生采风活动,以绘画艺术的形式展现xx历史风貌及人文特色。探索创新“古韵xx”系列活动。依托xx区博物馆(美术馆)和农村固定放映点,征集辖区内民间民俗作品等,举办“花漫金昌·花艺人生”xx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示暨20xx年xx区第二届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开展“xx非遗”进社区活动,邀请剪纸、皮影、面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到社区,为居民群众演示和传授传统手工技艺。举办沙井文化馆藏文物陈列展,向广大市民和参观者展示独特的沙井文化历史和具有本地文化传统的xx人文历史。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区图书馆及各村、社区农家书屋需求配置相应图书,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和服务档次。继续发挥农民工文化服务点文化传播作用,在已建成的14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点组织开展电影放映、图书借阅、集中送文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点建设水平。全面完成“乡村舞台”后续建设任务,积极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文化引领作用,指导和帮助各村成立的文艺社团开展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协调做好xx区农村“户户通”运营维护监管工作,扎实做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继续在城市社区小花园、人民文化广场等人群密集处开展城市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四)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协调完成沙井文化文物划拨,力争完成xx区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布展。推进三角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做好田野文物日常巡查工作。继续做好馆藏文物数据录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按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力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挖掘xx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消费习俗等项目,积极申报区、市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非遗传习所建设,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充分发挥传习所作用,培养非遗传承人,传习民间技艺。

(五)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的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向品牌化、集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园区。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策划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同时,协同相关部门做好规模较大、增加值较高的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转为法人单位,做好新注册文化企业纳入xx区文化产业名录库工作,力争完成全年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

二、夯实基础,强化宣传,深入推进区域旅游提档升级。

总体思路是:以叫响“紫金家园·西部花城;中国镍都·活力xx”城市旅游主体形象为目标,继续做大做强“紫金家园、工矿探奇、美丽乡村、文化遗迹”四大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六大发展板块”(紫金花城板块、婚庆经济板块、乡村旅游板块、香草美食板块、特色赛事板块、本土文化板块),坚持全域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将xx区打造成紫金飘香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和世界沙漠地质公园的客源集散地。

工作重点是:组建“一个中心”(xx区旅游集散中心),推进“两项建设”(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花文化博览馆建设),办好“两项主题活动”(第二届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和国际花园艺术节)。

(一)创新方式,不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强化xx旅游资讯网、xx文化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游政务网、“纵横xx”微信公众平台营销推广,不断提高网站、微信关注度和点击率。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开发“掌上金昌”app。及时更新各类旅游宣传彩页和影像资料,并在域内各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办事大厅等人群密集场所投放,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紧盯国内新兴的婚庆产业发展趋向,采取邀请采风、定位推介、口碑传播、节会吸引、媒体助推等多种手段开展有效推介,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文化旅游交易会,精准定位婚庆产业和婚纱摄影市场,走差异化旅游发展路子,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持续升温。

(二)加快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做好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金水湖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后续建设和管理运行工作,完善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金水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停车场、导览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成紫金花城核心景区火车餐厅、集装箱宾馆、木屋别墅、手印墙广场等景观建设,启动玫瑰谷、国家画院金昌创作基地等续建项目。完成花文化博览馆建设、布展工作,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花卉产业、旅游转型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继续推进xx国家矿山公园aaa级景区创建以及九墩湾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在北部绿色生态景观区开辟“漠上花”、“原上草”观赏园、百草园、百果园等项目建设,实现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游交通工具和其他游客活动场所的无线网络免费全覆盖,打造“互联网+旅游”的行业新生态。建成xx区旅游集散中心,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企业,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旅游汽车租赁业务。

(三)有序规划,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按照旅游全域化推进、一体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十里花海”车窗景观带,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花海水景区,使田园和花海更具观赏价值。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扶持措施,开展薰衣草、琉璃苣、向日葵等观花经济作物和中草药的规模化种植,开发观光农业、田园采摘、农事体验、养生度假等项目,并依托双湾镇陈家沟附近中草药花卉种植基地规划建设中医花苑项目。做好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观景平台、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标识标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开展农家乐评星定级,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客栈和家庭旅馆建设,完成对xx区园艺场和文昌园乡村客栈的改造。充分利用我区“中国羊肉美食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打造“羊肉系列”地方特色精品菜系,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中的饮食文化内涵。

(四)突出特色,不断培育壮大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市的联动协作,逐步将我区的工矿探奇、紫金赏花、乡村旅游、沙漠探险等旅游线路打造成具有一定市场辐射力的知名精品线路,将我区旅游线路融入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把培育和发展婚庆产业作为提升特色景区品味、推出特色旅游品牌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加大婚庆主题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继续高质量办好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力争将紫金花城景区打造成西北婚庆主题特色旅游基地和全国婚纱摄影基地。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创意策划的引导扶持,围绕香草产业、现代工业、沙井文化、大漠风情等文化元素,挖掘开发一批有较高品位、富含科技含量、独具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同时,举办xx区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将优秀参赛作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水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五)加强监管,不断健全旅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发展旅游交通,开通金昌市区至南北两线的旅游客运班线,解决旅游交通保障不足的问题。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及《金昌市鼓励游客来金旅游优惠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奖励政策等,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鼓励旅行社组织招徕游客来金旅游。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综合监管,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加大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定期对域内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服务质量、行风建设检查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三

每逢农历三月三,

区的樟木、东龙、蒙公、三里等乡镇都举行盛大的歌会。

20**。

年,全区“三月三”文化艺术节连续举办了。

3

10。

区每年的“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我们。

市一个有名的民族文化活动品牌。

2014。

7

日,

区丰富多彩的荷文化,吸引了超过。

10。

万人次前来观光赏荷、旅游体验活动。

8

2

日,

区趁势而上,结合农历传统的七夕节,又举办了大型的“相约七夕。

2015。

1

1

日,

区在市新世纪广场举办了。

区“藕香茶醇迎新年——‘荷’文化展示活动”,进一步集中体现了。

区打造荷文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说,一个以“荷”文化为核心和主要特征的覃塘民间民族文化特色,已经开始形成雏形。

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挖掘。

区的民间民族文化,形成具有覃塘特色的民间民族文化,

2014。

年,

区委、区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挖掘提炼壮文化、荷文化、茶文化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全力开展民间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为全区的民间民族文化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目前,

区共成立有民族民间歌剧会。

1

个,各类曲艺团、歌舞团、粤剧团、师剧团、壮剧团、壮话山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队伍近。

100。

支,拥有相对固定队员近。

3000。

人,成为。

1000。

场次,观众达到。

60。

多万人次。在民间文艺剧团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区也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文艺骨干。如东龙镇壮族民歌手覃如贵、黄秋菊、樟木乡韦金才,分别在广西首届、第二届和第五届歌王大赛上获得“广西十大民歌手”和“十大歌王”称号。

2005。

2014。

9

月,

6

首珠江。

-

西江组歌,并在贵港城乡传唱;目前,《踏歌起舞秀西江》、《荷城新章》歌词歌谱的创作也已完成。可以说,一个以覃塘民间民族文化为基础,以覃塘新人新事为素材,以音乐舞蹈表演为形式的民间民族文艺团体正在齐头并进,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2014。

年,全区累计投入文艺体育活动设施建设资金就达近。

700。

万元,完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为民间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目前,

区共建成了。

49。

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43。

个屯级文化活动场所,全区。

145。

个行政村,每年每个行政村获得区里补助。

3200。

元,用于开展春节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近年来,

区除了积极派人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外,区民委会同区文体局,每年还采用外聘教师、下乡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举办“文化站专干、基层民间文艺骨干、农村业余文艺队、壮话山歌、民间乐器、摄影技术”等各种培训班,不断提高各民间艺术团体人员的综合素质。

区民委、区文化部门和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活动、举行比赛、业务指导等形式,积极组织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同时,

区加强引导和促进各业余文艺团队的规范化管理,对扎实开展各种活动内容丰富、体现社会新风的民间民族文化活动的业余文艺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支持,不断地推动了文艺团队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四

一、2013年的文化旅游工作情况文化工作方面:

一是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今年出台了镇党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城头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结合城头实际,融合湿地文化和豆文化,规划建设了城头文化产业园,引进和注册文化企业4家,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元,正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前期对接和核名工作已经完成,豆文化展览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投入使用;申报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各1个;与大唐圣殿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数字电影《情系月亮湾》取得发行许可证,目前正与央视电影频道对接收购和播放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主楼3层的群众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农家书屋4处、文体广场3处;成立庄户剧团3家,并开展了庆新春戏曲大联唱,举行文化演出7场次,放电影312场,同时结合四德工程在各村主街道设置了文化墙,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三是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对清真寺、观音堂、张家大院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立碑保护,挖掘整理了《响水河的传说》、《抗日锄奸的“红枪会”》等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

月亮湾湿地开发已累计投资2个亿,自然生态园完成建设,栽植各类水生植物10万余株,自然生态博物馆开工建设,万人沙滩浴场主体完成,打通了月亮湾西部景观绿道,建设了月亮湾湿地标志性大门。城河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月亮湾龙潭度假酒店成为全区乡镇唯一三星级酒店,龙潭家庭农场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2014年的文化旅游工作打算。

明年,我们将结合西部隆起带关于建设“两个高地”的要求,突出湿地、豆制品产业和四德工程,着力促进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六种文化”。

一是生态文化。结合月亮湾湿地生态资源,完成自然生态博物馆项目,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湿地水生动植物陈列,展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打造湿地生态科普宣教基地。

二是佛教文化。城头观音堂历史悠久、香火不断,曾被金国皇帝完颜雍赐名香岩寺,从本月开始对其进行扩建,新建大雄宝殿、三圣殿、钟鼓二楼、念佛堂、讲经堂及寮房、斋堂、客堂、放生池等附属建筑,打造月亮湾景区重点佛教文化旅游景点。

三是民俗文化。在现有湿地人家基础上,于城头大桥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与江南风情的古村落,充分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村落和影视拍摄基地。

四是水文化。完成水质净化项目新增工程,打造清洁水源,促进人水和谐。引入日照海沙,建成占地150亩的万人沙滩浴场,打造亲水娱乐、亲近自然的体验型水文化乐园。

五是豆文化。适时举办第三届豆制品文化节和第二节中华“全豆宴”名厨争霸赛,开发“全豆宴”特色农家乐,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豆制品产业发展软实力。

六是群众文化。新成立3家庄户剧团,争取上级演出设备道具,结合四德工程开展常态化文化演出。同时完成文化产业集团注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五

调查目的:通过对首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深入了解各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发掘其特色与创意。与我校类比,借鉴,同时探究现今大学生普遍关注与积极参与的活动。

调查对象: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浏览网页、采访、问卷调查。

一、清华大学校园活动调查分析。

理论学习方面:清华学子财富论坛第64场“海权兴即国家兴”

卡巴斯基先生清华讲演——国际网络安全。

惠普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战略技术官(csto)shane先生清华大学演讲会。

领导力发展论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

实践技能方面:各大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清华创业计划大赛。

cuba半决赛清华大学vs华侨大学。

实践相册--清华大学xx-xx年年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摄影展。

清华大学首届智能车对抗大赛。

文化艺术方面: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二十周年会庆。

中国曲艺家协会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交流演出。

清乐华章――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型文艺演出。

清华大学xx年法国文化周第二届学生国际象棋文化周清华大学首届紫荆露天电影节。

清华大学香港文化节。

“一二-九”合唱。

体育活动方面:拥抱2011——清华大学新生奥运风采大赛。

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五十周年专题活。

马约翰杯体育比赛。

xx年年清华大学学生体育活动月。

11.12男生节。

3.7女生节。

总结。

: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侧重于理科。就时间安排而言,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上每一个系,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很庞杂。清华有着很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其活动总体特征是多而杂。

分析:以清华大学“女生节”辐射效应为例——。

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活动,往往都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普及最广的莫过于每年的女生节。女生节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已经成为了清华的一种传统和招牌活动。而且其影响正在逐年扩大。究其成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女生在清华的比例较小。

“物以稀为贵”,自然会得到重视。这是其自身优势。

2.节日创意迎合了青年追求新意、追求浪漫的主旋律;。

3.活动具有普及性。

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国家,民族,无论是否有专长,无论什么年级,都可广泛参与。

4.校方高度重视。

校学生会,团委,以及各系,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女生节前夕已经把清华大学bbs留言板的封面换成了“女生节”的主题封面;在校内多处制作宣传海报;紫荆园宿舍区内随处可见书写着“祝全体女生节日快乐”的条幅;校团委专门制作专题电脑幻灯片在礼堂放映。

5.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6.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自由度高。

二、对外经贸校园活动调查分析。

一、xx年外语文化节(xx年年4月16日——4月21日)。

1.外语文化节开幕式。

2.美食节。

3.名家讲座,主讲人:《青年文学》主编、著名作家邱华栋。

4.放眼望世界——外国文化知识竞赛。

(1)户外环节—身体力行4月18日晚。

(2)放眼望世界——外国文化知识竞赛决赛4月19日晚。

5.迎奥运万人签名活动4月18日晚。

6.大使论坛——伊朗与中东问题。4月18日晚。

7.奥运国际篮球友谊赛4月20日晚。

8.闭幕晚会暨第二届北京高校魅力之星大赛4月21日晚。

年社团文化节(——xx年年5月25日)。

1.国际事务协会,举办“创业家精神论坛”活动。

2.公共关系协会,跨文化交流协会,西部协会举办“民族风国际情”的晚会。

3.第六届经贸拍卖节。

4.礼仪知识游园会。

5.地理协会举办“寻找北京的另一面”系列主题活动。

6.心理协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青春激扬”的朋辈活动,旨在以游戏互动的形式为同学们,尤其是异性同学,构建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

7.由校体育部主办,银鲨泳协承办,在千鹤家园游泳馆举行游泳比赛。

8.绿色协会举办地球日安活动。

9.校团委和国贸学社主办第四届经济观察周10.自然科学协会举办趣味知识竞赛。

11.人文学社主办皮影公演。

12.由爱心社举办:两届奥运会火炬手李舒倾情演讲。

13.校团委、体育部、社团联合会主办,第二届羽毛球公开赛。

14.吉他协会举办“吉他艺术音乐会”

15.力与美协会举办“展示惠园风采,树我‘健美之星’”健身知识讲座。

16.年度风云社团评选及颁奖系列活动。

三、xx年宿舍文化节。

1.宿舍文化节开幕式——“祝福宿舍,祝福惠园”主题签名和赠电活动。

2.“了解新家”主题座谈会。

3.惠园宿舍文化风采展示会。

4.健康生活知识竞赛。

5.楼宇拔河比赛。

6.宿舍吉尼斯比赛。

7.趣味体育接力比赛。

8.“家、缘、骄傲”主题寝室照片征集和拉票会。

分析:对外经贸的活动大部分以都是坚持积极向上为主题,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文化熏陶。该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出彩:1.惯于用一个系统性的专题来统领一系列活动;2.人文关怀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办的一些活动:装饰圣诞树,美食节,评点《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拍卖会……看似琐碎,但却是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受益。3.注重各个部门、社团之间的合作。很多活动都是几个部门一起合作,尤其是社团文化节。加深不同院系同学的交流。4.大胆创意。比如说十佳歌手比赛中加入“拉票会”这一环节,更能够考验选手的应变以及临场反应力,感染力;以及使用短信投票,网上选票的方式,着实一个“小社会”。

三.校园文化活动分析结论。

这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首都高校中做得相对比较出色的。分析其活动的方式、内容、特点,以下几点是办好出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可以为我校所借鉴。

1.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些官方的活动,要尽可能地多样化。

2.应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使活动趋向精品化、常规化;我校也有一些品牌的活动,如:广院之春,风采之星等,但其还是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人,且局限于文艺方面,不能真正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使全体人都能够参与。

3.必须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人文关怀,经常关注学生所及所需,从中挖掘活动创意。

5.加强活动的组织性、系统性。

6.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校方的领导下,能够将不同学院,不同社团联合在一起做活动,形成统一整体,力避力量分散。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六

1、认真落实关工委工作,成立关工委委员小组。主任陈良英(中心小学校长),副主任退休教师李正亮、家长委员会代表李德贵。

二、队伍建设。

关工委委员:廖中义、余元刚、朱方美等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另外,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工作,将当地威望较高,对学校工作关心、能够出谋划策的家长,纳入学校的关工委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提出对我校办学中的宝贵建议,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使我校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开展的更好。另外,我校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高学生的法律常识,聘请了龙坪镇派出所的民警王光文任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并已进行了法律教育宣讲,让法制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三、关工委制度建设。

根据省、市、县关工委的要求,确保工作有序进行,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管理程序,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订如下制度:

(一)、会议制度。

1、关工委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向委员们报告本年度的工作情况,部署本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事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处理工作事务、基层调研、协调、监督、抓好工作落实情况。

2、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关工委工作会议,总结全年工作情况,部署全年工作任务。

(二)、学习制度。

认真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和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主要学习政治业务知识及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及政治、业务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各成员根据关工委工作的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习,边学边议,提高素质。

(三)、协调制度。

定期召开关工委工作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关工委各成员要积极、主动,认真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并搞好协调,顾全大局,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汇报制度。

关工委主任每年向镇党委领导专题汇报2次工作情况,争取党委对关心下—代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并为制定全镇青少年教育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当好参谋。

(五)、走访制度。

每年二次开展“三进门”(走进贫困学生家门、走进问题学生家门、走进留守儿童家门)走访帮困助学活动,通过仔细询问、了解他(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鼓励他们要勇敢面对生活,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六)、联系制度。

领导班子成员要与老同志加强沟通,虚心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支持他们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与他们结对下村,开展好调研帮扶工作。

四、活动的开展。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从而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利用清明节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六一儿童节展示学生的风采;举行学生体育运动会,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真开展好“两操”“一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至二项体育基本技能,树立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

五、探索创新,抓好学校的三关工作。

我校共29名留守儿童,男生18名,女生11名。要求我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加以关心、帮助。以各班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作好以下工作:

1、完善好留守儿童统计表,并拟定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2、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记录,及时让学生与家长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进行沟通;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定期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及行为习惯进行关注,并作好成长记录。

4、作好弱势群体学生谈心记录,对单亲家庭、思想弱势、学习困难、智力弱势、留守儿童进行谈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另外我校教导处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将各学科拟定培优辅差工作计划,并作好辅导记录。

5、认真开展好家访工作,不走过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走访或电话访问取得联系,让学生的不良习惯停滞在萌芽状态。

6、住宿工作不得怠慢,我校现有住宿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为办好寄宿制学校,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就要更好的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校吃得好,穿得暖,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感觉学校有家的温暖。记得我校教师给学生换被子、叠被,梳头、布置寝室文化时,我们的学生说了一句:”老师真像我们的妈妈。”使作为老师的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现在我校为加强食堂宿舍的管理,设立食堂、宿舍专人专管制,晚自习教师轮流值班制,从期初的一个班,到现在的三个班,周边或附近的学生,晚上也来上课,让家长将子女送到学校来,接回家里去。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七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之路,全面加强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全员性、过程性、系统性、开放性、独特性原则,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积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正直、善良、尊重、用心;校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教风: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学风:尊师守纪、勤学善思、上进求新、立志成才;办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为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办学理念:立足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验精神:尽我所能,追求卓越。

二、不断丰富课程文化建设

依据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教育要注重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在必修课、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重点渗透和彰显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即在课程共性中突出学校的课程个性,在教育效果上突出学校文化个性。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程,开好课程。我校在开设国家规定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山东文化名胜》、《山东文化名人》、《人防教育》、《科学发展观》等地方课程,开设了《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淄川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还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学习心理导航》、《书法》、《足球》、《科技创新》等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发挥校本课程的教育作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重视环境课程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重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工作,打造课堂文化,努力形成鲜明的学校教学风格。

三、努力创新师生文化建设

鼓励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引导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了我校的“课堂教学三个有利于”的教学观,即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驰骋想象,发展思维;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完善自我、体验丰富人生和生命价值。要求老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的基础上,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创“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般阳名师效应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每个教研组培训出引领3-5名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型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中,我们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本功训练为切入口,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新课程实践为载体,以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为前提,全面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力争经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有团结精神并能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八

一、加强街道宣传教育工作,发挥舆论导向重要作用。

通过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市民公德、法制、新型生育文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以街道市民学校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不同群众层面居民的街道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与辖区学校的联系,构筑街道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二、扩大街道文体活动影响面,争取各方面均有所突破。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深化参加街道文体活动对象普及面,大力结合读书节、邻里节、学生寒、暑假校外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和提倡全街道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

三、

组织开展高品味的文娱活动,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充分利用街道文化资源,拓宽活动领域,经常组织开展高品味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为重点内容的文娱活动。经常开展强身健体、寓教于乐、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四、开展文体活动培训活动,发展壮大街道文体队伍。

举办培训班,邀请老师来街道及各社区上课,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调动居民参与街道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给街道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搜集挖掘街道和共建单位文化人才资源,并整理入库,通过整理出的各具特长、有才艺的人员名单,继续保持扩大原有文体队伍。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九

王跃文。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焕发出了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为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撑。现将我县文化现状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山阴县地处雁门关外,在历史上是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也是中原农耤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带。历经千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边塞文化。

截止目前,共发现旧、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古遗址20处,烽火台105处,摩崖石刻1处,古寺庙建筑17处,革命纪念建筑物2处,古墓葬2处,墓石碑、石狮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2处。馆藏文物88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7件。境内现保存最完整的辽古城——旧广武城,蜿蜒精巧的明长城,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汉墓群,拥有八大景观的化悲岩寺和始建于金代的瑞云寺等等都久负盛名。

北魏安远将军庚岳、唐朝芮国公苑君璋、宋赵匡胤的大将米信、辽丞相沙彦恂、元朝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清朝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等历史名人彪炳史册。《广武的传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县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俯拾皆是,民间艺术独俱特色,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手工制品制作精良,地方饮食别具一格。在2009年的全面普查中,共获得信息1057条,其中民间美术7条、民间手工技艺8条、民间文学314条、民间舞蹈9条、民间信仰35条、民间音乐3条、民间杂技1条、民间知识27条、曲艺2条、人生礼俗80条、生产商贸习俗15条、岁时节令45条、戏曲5条、消费习俗51条、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7条、线索415条,重点信息10条,以及大量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一)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实施,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加强。

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全覆盖。建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有图书1500多册、书架4组、办公桌1张、椅子54把、会议桌椅12套、打印机1台、相机1台、音响1套、沙发1组、茶机1张、床1张、行李1套、功放1台、dvd1台以及字画等。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配备有服务器1台、投影仪1台、背投1台、pc机52台以及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等,音响设备2套、数码相机1部、数码录相机1部、落地式空调1部,工具车一辆;建成13个乡镇级基层服务点和257个村级服务点,分别配备有服务器1台、投影仪1台、pc机2台。

三是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共建成257个农家书屋,各配备有图书1500册,音像制品100张,农家书屋标牌1个,以及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共3张和书屋借阅登记本、书目登记本和意见本三本。

四是村文化活动室实现了全覆盖。建成257个村文化活动室,各配备有音箱支架1对、液晶触摸屏1台、有线话筒1对、卡拉ok音箱1套、卡拉ok功放1台、卡拉ok点歌机1台。

五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农村篮球场所257块、全民健身路径108条、乡镇文化活动广场7处,每个篮球场均配备篮球架1副、乒乓台1张。

六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配备了流动放映车2辆,流动放映机5台,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二)精品文化活动亮点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7年,我县传统节目《脑搁》荣获朔州市广场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金奖”;2008年,山阴县青年晋剧团赴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上演了传统剧目《打金枝》,得到了文化部、中宣部、民政部等有关领导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山阴县青年晋剧团青年演员王平在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展评活动中,荣获戏剧类单项表演杏花奖;2010年,选送的青年歌手代表——龙凤组合(史凤英、史占国),获山西赛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并在全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原生态唱法第23名的好成绩;县交通局合唱代表队在朔州市首届合唱艺术节中,荣获金奖。近年来,全县共举办了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30名优秀文艺表演人才脱颖而出;同时,遵循文化活动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的宗旨,全面带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大、中、小型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基本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措施,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到目前为止,全县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已达186家,其中以手工地毯为主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1个,规模印刷企业1个,音像制品经营企业2家,图书经营单位5家,文化体育用品商店8家,电脑打印摊点27家,旅行社4家,婚庆礼仪公司13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2个,民间鼓乐班15个,ktv歌舞厅8家,台球馆10个,影楼、照相馆16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4家,各类棋牌馆50家。文化消费总额达1.3亿元,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为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成立了山阴县青年晋剧团,使传统晋剧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是成立了山阴县民间艺术团和古城镇芦岭村文艺宣传队,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由“送文化”逐步走向“种文化”,农民群众也逐步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建设者。

三是成立了太极拳、乒乓球、象棋、羽毛球、围棋、老年门球、武术、篮球、信鸽等体育协会9个,促进了群众体育的有序发展。

四是成立了太极拳、太极剑、拂尘、弹力球、秧歌舞等群众健身组织32个,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五是加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共重点培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现全县共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4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6人,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和朔州市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精神,全县文化体育工作将把握一条主线、完善两个规划、实施八大工程。

“把握一条主线”即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全省多元循环发展第一县、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幸福新城建设。

“完善两个规划”即全面完善《山阴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山阴县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近期内,邀请各界人士,召开全县文化发展研讨会,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两个规划”初稿,然后聘请省、市级专家全面审核,最后定稿并提交县委、县政府。

“实施八大工程”,即: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我县古城镇东辛庄村刘辛烈士陵园、玉井镇侨女李林烈士结婚故居、吴马营抗日七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二是深入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组织全县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是设立示范点,将古城镇文化站、合盛堡文化站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将古城镇东辛庄刘辛烈士陵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点,山阴县青年晋剧团、山阴县民间艺术团建成文艺团体示范点,将芦岭村、康庄村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是积极争取动漫影视城和电影电视剧录制拍摄基地建设工程立项建设;

七是继续推进乡镇健身广场建设;八是建立山阴文化网站。(三)文化体育惠民工程。

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有效促进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二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进一步巩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成果;

五是村文化活动室。完善设备配置,强化管理;

六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提升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我们将遵循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原则,通过举办农民象棋赛、卡拉ok大赛、健身秧歌舞比赛、有奖读书活动、书法才艺表演等,挖掘、培养文化体育人才,让文化体育活动在农村能够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是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提高,重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传承工作,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

一是精心打造晋剧《一代贤相王家屏》,参加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力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由山阴县青年晋剧团组织实施;二是精心创作一部以反映塞外自然风光和民俗人情的民乐作品,由山阴县民间艺术团组织实施;三是聘请话剧《立秋》编剧姚宝瑄创作一部以北宋杨家将抗击金辽、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从而奏响民族团结和谐的序曲,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魅力。

(六)现代传媒系统建设工程。

一是规划建设山阴县广播电视新闻大楼使之成为全省一流传媒基地;

二是建设集设计、印刷、后期制作为一体的彩色印刷基地;三是建立山阴文化网站;

四是有效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互联互通。

(七)文化产业发展工程。重点打造五大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打造以张家庄、后所、马营庄绿色蔬菜为代表的南线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带;

五是打造以中煤金海洋、北周庄工业园区为核心的黑色煤电、现代工业循环经济文化品牌,形成现代工业与人文自然相互融合、别具特色的现代工业观光体验区。

与此同时,依托地方资源,以“一剧”、“一节”、“一业”为切入点,着力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剧”,即以我县历史名人王家屏的史实资料为依据,创作完成一部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代贤相——王家屏》。

——“一节”,即依托我县边塞特色文化,打造“中国·山阴首届广武边塞文化旅游节”。旅游节计划安排七天,期间将举办一个开幕式、五个论坛、一个比赛,即:

举办盛大隆重的开幕式;

拟举办国家级或省级环河阳湖山地公路自行车越野赛,全面展示山阴县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成果。

——“一业”,即以我县“金银花”手工地毯为主,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发展我县手工业。促进金银花手工地毯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文化产品;鼓励红木家具制作公司大力开发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鼓励、支持工艺彩灯制作以及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三是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是根据地方特色,帮助和指导各个乡镇建立一支特色文艺队伍;

五是建立人才考评激励机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奖励、委以重任。

四、文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财政对文化的支出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增长速度,低于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对其他公共事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尚未达到国家“十一五”期末要求标准,设施设备不足,日常运行经费不足,新建成的十三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设备几近空白,日常运行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群众举步维艰。体育场、体育馆建设尚属空白。文化设施的匮乏、运行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服务能力较弱。

二是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馆、图书馆专业人才补充不足、培训不足,文物管理专业人才稀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尚未定编。人才的奇缺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我县文化产业基础建设薄弱,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特色。

五、建议和对策。

五是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同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根据朔州市建设文化强市会议要求,按照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足额列入财政预算。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十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

一、成绩现状。

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进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利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天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

3、主要做法。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及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年度工作奖励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安排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质。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优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

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

3、文化人才结构和能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逐渐弱化。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一直空缺。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务不匹配。

三、措施。

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

2、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鼓励扶持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将社区文化专干、社区文化辅导顾问和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起来,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将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培养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其他社区规范化将活动开展起来。打造文艺团队品牌。大力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做大和提升档次,争取政府支持,对大力支持送戏进社区的艺术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培训帮助,让各业余团体能够有更大的提升。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将“端砚文化节”、“纪念伍丁先师宝诞节”等节庆活动推向深入,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组织开展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将“迎春书画摄影展”、宋城墙灯谜竞猜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的文化活动推向深入。打造文艺培训品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市区一体化,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好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干部大学、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各种民营培训机构发展。重点开展少儿舞蹈、少儿语言类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交流活动,创出特色。

3、积极推进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把人员编制划归区文化馆统一管理,区财政统一供养,不与镇、街行政机关相互混岗,全面推行文化站站长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着力实现文化站人员编制专职专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高明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把资源资金向基层倾斜,全区基层文化惠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文化惠民保障机制扎实有力。一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区、镇(街)财政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意见》(明府办〔2009〕147号),以及连续几年执行高明区“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区、镇(街)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发挥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三是把握机遇,大力实施《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规划》,有力保障了高明区革命老区各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公共文体阵地管理机制,制订完善服务规范,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五是继续实施基层文体建设年度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确保文化惠民工作落实到位。

(二)文化惠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推进新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区级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规划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影剧院达国家三星级影院标准,6家博物展馆设施也不断完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各镇(街)文化站向综合化转变,杨和镇新建文化广场、明城镇优化布局镇文化中心等。村(居)一级文化设施不断扩容,实现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72个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部署开展93条人口500人以上自然村的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2010年建成了10家示范点。全区51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实施要求。

(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老区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农家书屋”全覆盖老区行政村,老区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老区健身广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青少年文化宫和谭平山纪念园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区529条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园园通”有线电视工程,受惠企业800家、员工约8万人。推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联合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市、区图书馆业务“一卡通”,区、镇(街)和村(社区)公共图书定期轮换。每年购买公益数字电影1000多场送到基层。年平均组织“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活动10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启动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广泛开展“文艺三下乡”、“高明讲坛”、“高明艺术讲坛”等活动,文化惠民工作载体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特点。

(四)文化惠民活动逐步形成品牌。积极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合作,实施大型文体活动项目招商,增强了发展活力。读书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魅力大舞台”、区运会、龙舟大赛、“体育村居行”、百村篮球赛、“体育嘉年华”、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等,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成为高明区具有影响力的文体品牌项目。如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组织开展了区首届绿色博览会、区第四届万人濑粉节、镇(街)特色文化旅游推介、区首届登山节等10多项特色活动,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旅游盛宴,进一步打响了高明“宜游宜商宜居”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创设表演平台的办法,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与条件成熟的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共建文艺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活动,让基层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和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要求。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佛山市提出的基本创建成为省特级文化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村(社区)文化设施缺乏,个别文化阵地处于无人员看管、无维护资金、难以对外开放的境况。

二是文化惠民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运作模式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力度不足。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足、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完善。

三是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不足。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的数量比较少,文化产品质量比较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不足,服务效益偏低,特别是在如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办法不多,探索精神不足。

四是文化惠民资金不足。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同时,文化惠民资金投入的渠道比较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文化民生”观念,保障文化惠民。加强文化惠民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文化民生”观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作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手段,努力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把文化建设的重点下移至农村、社区,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保障“文化民生”。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渠道,夯实文化惠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也是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必须大力实施文体设施全覆盖工程,规划建设西江新城演艺中心、体育中心、“梁发报园”和古耶贝丘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体设施,做好阮涌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前期工作。启动体校综合楼建设工程,优化区体育馆功能布局。重点加强镇(街道)和村(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镇(街道)建设和升级聚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影剧院(放映厅)、展示馆、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广场)、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多元化设施,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续实施基层体育设施扶持计划,将杨和镇文体广场打造为镇级全民健身广场示范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93家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形成城市“十分钟文体圈”和农村“十里文体圈”。

(三)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以发展智能文化为切入点,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依托“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多渠道配送文体资源。深化“园园通”有线电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各项文体惠民工程。用三年时间建立区、镇(街道)两级联合图书馆网络。配合佛山建立阅报一体的智慧驿站,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多元化需求。

(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文化惠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区、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和网络,成立区体育总会,调动文体协会和社会团体积极性,壮大文体服务志愿者队伍,促进文体活动举办社会化。创新开展“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全民歌唱大赛、群众歌会、粤曲小戏小品展演、读书节、龙舟大赛、羽毛球公开赛、体育嘉年华、村际(百村)篮球赛等常设活动,促进传统品牌与时尚品牌相结合。积极走政府主导、资源整合、企业支持、媒体担纲的运作新路子,深入组织开展绿色产品博览会、濑粉节、美食节、水果节、登山节、龙舟节、观音文化节、房博会、垂钓大会、摄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实现“十节(会)”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

(五)加大投入,保证文化惠民可持续开展。首先是要突出政府投入为主,并改进投入的方式。政府投入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变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在保障年度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1%的基础上,设立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对偏远山区实施“文化低保”政策。其次是要畅通民间投入管道,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文化,扶持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办“文化户”、文化活动室等,面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经营和服务活动。

(六)深化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增强文化惠民活力。开展区属文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进区电影中心转制,支持事业单位实行二次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把握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机遇,加大对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快下放权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的支撑力。落实政策扶持措施,建立全区文化人才库,通盘规划和开展人才提升计划。加强对基层文化专干的考核,逐步实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完善社区和行政村文体活动辅导员制度,研究组织开展“四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明星)评选活动,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全方位促进文化惠民工作。

(七)加强评估考核,保证文化惠民任务落实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的考核,要以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以及服务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绩效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点,丰富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文化惠民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这是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的要义所在。不过,如何在浙江这片文化热土上写好这个“惠”字,仍是各界人士值得思量的事。

本报记者就此邀请省人大代表、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高地社区党委书记施雪龙,省人大代表、玉环县楚门镇三联村村委会主任狄绍增,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村民郭文标,省政协委员、浙江绍剧团副团长姚百青,省政协委员、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施小琴,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郭艺展开讨论。

为群众送去文化春风。

施雪龙:农村和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所以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村一级变得尤为重要。我经常到全省各个地方去看当地的文化建设,虽然有的地方文化设施不错,但如果没有懂文化的人来组织,群众还是会有意见的,这是整个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

有了文化设施后,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这是文化能够真正惠民的关键。现在许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找像社工一样的人来管理,但我认为,不拿报酬、又有激情的人是很少的,指望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文化管理工作,肯定不切实际。有些地方则准备以给编制的方法来解决文化管理员缺乏、留不住的问题,我认为这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管理员一旦有了编制,就不一定会有长久的积极性,而且财政负担也变重了。

姚百青:文化惠民是一项综合工程,给老百姓提供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浙江绍剧团的职责所在。我这几年一直在跑农村,发现戏剧在农村非常火,许多村民都希望能在一年中看上一场大戏。

一个现实情况是,我们到农村出演一台大戏,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每场3个小时,费用是5万元钱。尽管和其他演出形式相比,剧团开出的费用已经很低了,但能花得起这钱的村子还是不多,所以大戏进村目前还是存在瓶颈。

尽管现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普及,还有一些文化下乡的综艺晚会进村,但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农村传统习惯就是看大戏。

郭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很重要,作为文化惠民的一块工作,应该将文化遗产看作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源,要服务于民众和社会。

一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对于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态区进行整体保护,其主要核心是维护传统文化生态区的完整性,并惠及民众。对本乡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使生态保护区拥有良好的民风,从而建立和谐生态社会。

二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具有服务于民众文化需求的功能。经过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发掘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保护成果需要向民众展示,使民众拥有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狄绍增:文化下乡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要带去各种文化节目,更要在节目内容中增添法制宣传、道德等内容。现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效果很好,但是如果能多送一些宣传法制的电影到农村去,效果肯定会更好。毕竟一些流行的电影,其实村民们都可以在别的渠道看到,而法律知识的传播却很缺乏,有些老百姓就是想学,也没地方。这方面政府要加强工作力度。

郭文标:渔民整天都在海上忙碌,普遍缺乏文化底蕴。比如我们村的渔民,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回来整理下网,又要出海了,所以很多文化活动渔民都没法参与,图书什么的也看不进去,只能在船里看看电影和杂志。时间一长,就和文化失去了联系。

但是渔民对文化的渴望是很强烈的。就像我是村里舞龙队的队长,只要我在村里,舞龙队的活动肯定搞得起来,而且每次大家想举办文化活动了,也会出份子钱一起来做,可以说积极性是很高的。

不过问题是,渔民的钱是很有限的,小型的文化活动可以做,大一点的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政府能否出台一些政策,拿出一些扶持资金给渔民们,这样每次文化活动的经费政府贴一点,渔民出一点,大家的压力就小很多。还有,能否在每艘船上安装卫星电视?这样渔民在船上就可以知道许多国家大事,看到电视节目,能够让更多的渔民了解到文化的魅力。

施小琴:文化惠民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化生成的本质问题,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系统,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从课堂里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的本性、黑土地以及创造力。楼建得再高、地浇得再平,都无法成为文化的基石,社会文明的发展,应该为人性的完善、民生的幸福提供更美好的前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是当下最大的文化。

就目前城乡百姓日渐高涨的文化需求来说,文化惠民还有很大空间。送文化只是一方面,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生产者的培养、文化场所的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进行细化、分流,就像百货公司一样,让老百姓有享受不同文化的权利,有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要让百姓有自发的来自于当地文化传统的文化生活,让大家通过各自富有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再创造,共同建造一个精神家园。

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

一、以完善文化设施为抓手,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

1、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谭逢敬艺术院已顺利完成主楼封顶,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182万元,正转入装修阶段。争取省广电局支持农村电影放映车1台,争取省文化建设基金支持美术馆建设资金80万元、支持三埠文化站建设资金7万元。市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市文化馆小剧场改造工程已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建设已完成投入使用,镇级支中心已进入设备招投标阶段。抓好农家书屋的建设,目前已建成129家,今年,省建点49家、我市建点35家正在配送书籍和书架。按照行政村文化室“五个有”标准,2011年,指导基层基本建成文化室36间。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截至10月底,完成放映2534场,完成全年任务的93%。指导三埠街道、水口镇启动文化广场的建设,三埠文化广场正在施工。

2、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

2011年开平市元旦春节系列文体活动共29项。开展送文化进社区(企业)、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举办文化演出75场,文化展览20多场。举办“农信杯”开平市第八届金秋曲艺敬老活动周,举办“追寻沙飞足迹——纪念沙飞诞辰百年摄影作品及文献巡展”大型图片展览。举办赤坎乡土文化艺术节。

二、以扶持文艺创作依托,增强文化惠民的生命力。

1、重视文艺创作的扶持和引导。

举办《青年文学》开平碉楼文化笔会,国家级文学刊物《青年文学》(6月上半月刊)刊登了开平碉楼文化专辑,我市13名作者发表了作品。成功举办“书坛点将——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打造书法文化品牌。成功申办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必将对我市文化名市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月初,2010年度江门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市选送的作品中有1件获一等奖,3件获二等奖,2件获三等奖。目前确定的2011年重点创作项目进展顺利:张碧云创作的长篇小说《庄园依旧》与北京唐德国际传媒公司签订拍摄协议,已完成剧本创作阶段。谭发宁创作的歌曲《闯金山》已完成录制工作。舞蹈《泮村灯会》进入音乐编排阶段。

2、重视文艺培训,培养文艺人才。

举办了粤曲演唱暨打击乐公益培训班、龚耀年歌曲培训班等艺术培训班。组织市艺术团、民间乐团、舞蹈团、天使乐坊等艺术团队定期辅导排练。举办了暑期免费艺术培训班,开设语言艺术、器乐表演、舞蹈、音乐等10个专业,全市共360多名少年儿童享受了免费的艺术教育。

三、以深化文化改革为重点,增强文化惠民的保障力。

1、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根据市编委的精神,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报市编委,争取将我市文化单位全部定为公益一类单位。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准,撤销开平市粤剧团牌子。

2、探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和调研相关工作,深入了解我市文化产业目前状况、了解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以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组织印刷发行业商会参加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四、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增强文化惠民的承传力市文物局扎实推进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1、加紧修编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

落实了编制规划的经费、召开了3次编制工作会议,目前已进入初稿征求意见阶段。下一步将召开镇、村座谈会,按照各部门意见修改后,再按程序逐级报上级部门审批。

2、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了开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并印刷出书。文物普查田野摄像工作室外拍摄部分已完成,到年底将完成文物普查摄像的编辑整理工作。文物普查名录正在编辑当中。

3、扎实做好碉楼保护工程。

继续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工作,目前,进入设备调试和设施检验环节。省政府下拨的第一笔1000万元开平碉楼与村落维修整治专项经费的使用进展基本顺利:11月1日,碉楼维修与防雷工程正式开工;自力村防盗监控工程(二期)已全部完成并已验收完毕。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文物部门按照文物工程管理的有关程序和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了核心区、缓冲区内和托管的40座碉楼(庐)。

4、做好碉楼认养大会相关工作。

已召开了5次座谈会,认真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目前,正在筹备碉楼认养大会的相关资料。

5、做好第二轮世界遗产定期报告及监测报告工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完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定期报告的填写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报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赣榆县在1999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荣获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县的称号。近年来,赣榆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打造了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草根文化”、“赣榆风情”文化广场、海洋文化等品牌;荣获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县”、“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图书馆”等称号;赣榆县普法说唱团被评为省特色文化团队;柘汪镇文化站长苏宁被评为省优秀文化站长。

一、文化投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县级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增幅略高于同级财政的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略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县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年度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每年列入年度预算并足额拨付。2009年至2010年,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3.12%和56.73%,县财政拨付县直文化事业费为3051万和4918万,分别增长120.9%和61.12%。2010年,赣榆县文化事业经费为4918万元,人均达到44.7元,高于全省水平。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社会各界初步形成了重视文化,支持文化公益事业的良好风气,最近3年来,采用冠名等形式,企业对于文化活动的赞助达到3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设施网络逐步健全。

赣榆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赣榆县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县级“文化四馆一中心”,总投资达1.6亿元。其中县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文物陈列布展1000万元;县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分别已于2010年10月26日和2011年4月29日开馆并全面对外开放;42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立、命名10个“非遗”保护基地;33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举通过省级验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支中心、18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正常运行;人均藏书量达到0.9册。赣榆县在培树内部培训、在岗培训、资格培训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广大文化工作者,在为群众奉献文化产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关键体现在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的服务水平上。新建成的“文化四馆一中心”对群众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培训一大批镇村文艺业务骨干,培树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等;大型演出、广场文艺活动让群众免费参与,精彩广电文艺节目及时呈现;重大节庆、“三送”活动、“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三乡”文艺汇演、农民读书节、社区文化节等等,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

三、群文活动丰富多彩。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成果,赣榆县重视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文化工作开放性、群众性。继续开展“三送”活动。开展向山区小学及相关部门送书1000余册,送图书下乡20000册;送戏下乡220场、送电影下乡7500余场;积极配合宣传部门组织开展“赣榆风情”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企业、校园、部队等活动;采取城乡共建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进村入户,18个镇文化站、92支民间文艺团队年演出达1700余场;相继举办了首届农民读书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文化培训达4000人次以上;94名文化志愿者活跃于镇、村,积极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的“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大型电视纪录片《走遍赣榆》受到全县观众喜爱;《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获省优秀专栏节目,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和《赣榆广播电视新周刊》成功改版,大型演出在县级台率先实现现场直播;《徐福东渡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海州湾锣鼓《渔家鼓声》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广场类金奖。重点打造“海州湾女子锣鼓”、文华演唱团、中心社区吕剧团、青口镇民间艺人说唱团、赣马镇男子十二乐坊等特色文化团队;继续打造“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赣榆风情”文化广场、“草根文化”品牌。

四、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赣榆县有效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近年来,相继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12期、印刷发行培训班6期、管理经营人员培训3期,参训率95%以上;配合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8次;规范网吧、游戏厅管理,开展执法检查320次,查处违规经营户134家,收缴非法电子游戏机电路板30块,取缔非法经营音像摊点17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33684张,收缴非法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1808张,查缴非法出版物14500余册;开展“春雷行动”,清理书摊34家,查处违规经营的音像店5家、书店13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20000余张,盗版教辅30000余件;查处违规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备300余座,联合工商部门查处销售窝点15家,查处违规户600余户;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有效净化了全县的文化市场。经过多年的实践,赣榆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有计划、有预案、有。

总结。

各类管理档案资料规范已形成县镇两级文化市场管理联动协调机制。文化市场安全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各类安全检查措施得力责任明确管理规范。3年来全县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娱乐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五、遗产保护扎实有效。

赣榆县置县于秦,是泛海东渡第一人徐福的故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江苏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赣榆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了专门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建立了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县政府2009年公布了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37项,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人。在“市二批”保护项目和“市一批”传承人申报工作中,赣榆县有8个项目、16人通过初评,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在“国三批”申报工作中,配合市文化局挖掘、整理、拍摄《徐福东渡传说》、《苏北大鼓》、《柳编》三个省级保护项目,组织参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赣榆县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

赣榆县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我们对全县的不可移动文物展开摸底调查,收集各类物理数据,建立文物档案;建立了规范性的“四有”档案,文物的“四有”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每年不定期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还和镇文化站建立安全责任制,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要求文化站加强日常监管,还聘请了义务保护员,加强对遗址的巡查。3年来,我县没有发生一起不可移动文物被破坏、损坏的责任事故。

六、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2010年以来,赣榆县坚持引导发展文化娱乐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观光休闲业、传媒业等,迅速壮大赣榆县文化产业规模。以金山镇为中心,建设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福传说》等民族特色为主要内容,集旅游、演艺、饮食、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和参与为一体的徐福文化创意园、在县东城区天籁片区开工建设徐福主题公园。以海头为中心,建设以海洋渔民文化遗产、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体,集旅游、演艺、饮食、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和参与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面对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着力构筑四大产业集群,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挖掘徐福文化底蕴,完善徐福祠、兴会寺设施及陈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赣榆国际徐福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赣榆优越海洋风光,完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功能,擦亮江苏北戴河品牌;打造中国秦山岛国际海钓旅游基地;挖掘、整理赣榆古老造船和海洋工艺、祭海风俗等内容,建设赣榆海洋博物馆;利用赣榆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建设赣榆海鲜产业链;依托抗日山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头,建设全民国防园,串起刘少奇旧居、小沙东海战旧址等革命遗址,形成红色旅游长廊,打造了叫响全国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加快夹谷山风景区、塔山湖风景区建设步伐;赣榆县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大型文艺演出、展演、竞技、培训等活动,提高经营效益;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探求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参股合作、赞助、冠名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多元延伸产业链,为赣榆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后劲。2012年的春天,多雨的南昌寒意不减,但长达一个月的“相约春天”——2012年公益大展演活动,让8万多市民走进剧场,免费欣赏到11个院团的18个剧目35场大戏,沐浴着“文化春风”。2009年首创的“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是近年来江西省创立的多项有影响的文化惠民品牌中的一个。

为了改变全省农民单调的文化生活,2005年9月,江西省在全国首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省委、省政府投入6000万元,免费请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这是江西省继“百团下基层、百戏送农民”、“名人名剧下基层”等文化活动之后,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一项文化民生工程。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6年1亿元,2007年起每年1.2亿元。目前,该活动累计送戏下乡46529场,放映电影98.85万场,开展文体活动25714次,受益群众达3.5亿人次,被称为“百姓工程”、“民心工程”。一直以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受到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那么2008年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则着力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看好戏的问题。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加速了江西原创文化作品的生产,推动了江西文艺舞台的繁荣。3年来,全省每年新创戏剧剧本100多个,获得扶持投排的剧目50余个。从2009年开始,江西省以繁荣工程生产出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依托,打造了一个文化公益展演平台——“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让普通百姓能在高雅艺术殿堂免费看到代表江西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剧目,有残疾证、低保证的困难群体优先领票。“江西一元钱的文化投入,产生了一些省市十元钱都难取得的效果。”文化部艺术司一位领导这样评价。目前,浙江等地正在学习江西省公益大展演的做法。

2007年11月开始,江西率先分两批向社会免费开放1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7个试点省份之一,2008年底江西在全省免费开放84家博物馆、纪念馆。如今,全省1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平均每年接待观众逾1900万人次。由于历史原因,19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中有63.7%的馆舍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2008年起,在全省实施的60项民生工程中,基层文化“两馆”获得维修专项资金,到2010年省政府累计投入1.1亿元。2011年底,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命名工作中,江西省被文化部认定上等级的文化馆有104个,上等级馆的比率为90.43%,排名居全国第三。

200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省文化战线在新年伊始实现开门红的基础上,以王金山、王三运、臧世凯、谢广祥等省领导重要批示为动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线,以“文化展示年”、“体制改革年”、“文化服务年”为抓手,实施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工程,成功完成了大事要事的组织,经受了急事难事的考验,各项工作创新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丰收。

一、出精品,出效益,艺术创作生产实现突破。

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认真规划,精心打磨,全力推进艺术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特色、展示徽风皖韵的精品佳作。省话剧院的现实题材话剧《万世根本》,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雷雨》历经5年磨砺,成功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安徽舞台艺术作品首次跻身这一奖项,实现重大突破。儿童剧《山里的泥鳅》参加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二等奖,并在全国巡演。黄梅戏《徽商胡雪岩》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获参演剧目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花鼓敲天下》,在全国“桃李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安徽舞蹈取得“桃李杯”迄今为止的最高奖项。国画《生死印》、油画《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庆期间在中国美术馆献礼展出,之后用2年时间在全国巡展,安徽省美术创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省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省文化厅与阜阳市委宣传部共同拍摄的电影《农民工》、与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共同拍摄的电视剧《诗仙李白》、省徽京剧院京剧《天地人心》、省话剧院儿童剧《山里的泥鳅》、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逆火》获优秀作品奖,省文化厅获组织工作奖。一年来,全省专业艺术院团相继创作、投排徽剧《一文钱》,黄梅戏《江淮儿男》、《孤山妈祖》、《水仙阿珍》、《独秀山下的女人》、《血泉》、《山梅》,坠子戏《故土情深》,嗨子戏《王家坝纪事》等一批大戏剧目。加工修改黄梅戏《美人蕉》、《徐锡麟》、《桐城六尺巷》等剧目。合肥市庐剧院创作的庐剧《村长娘子》,在社区、乡村演出近百场。全省院团演出剧目上百个,演出上万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圆满完成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会议、李长春同志接待、春节团拜等36场重要演出任务。

二、重创新,树品牌,重大文化活动出新出彩。

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成功举办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策划组织了“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100余个省直、市、县专业文艺院团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将优秀节目送到社区、乡镇、厂矿。国庆60周年期间,组织“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由进京献礼演出、优秀剧目展演、重大文化活动和大型展览活动共4大系列50个项目组成。《天仙配》、《女驸马》、《万世根本》、《山里的泥鳅》4台大戏进京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创全国性调演我省入选剧目数量之最。全省优秀剧目展演,集中展演20多个剧目、200多场次,20余万人次观看。全省文化馆举办公益性广场演出2845场次,观众569万人次;各类展览549场次,观众81万人次。系列活动面向群众,热在基层,规模大,影响好,为国庆60周年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

第四届中博会文艺晚会“江淮和畅”围绕“创新、合作、共赢、崛起”主题,突出安徽特色、中部特色、时代特色,以“树立起来的徽州风格,流动起来的中部气派,呈现出来的中国水准”,博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被认为是“2009年中国电视文艺、中国文艺舞台、中国区域性文化品牌的一个扛鼎之作”.省文化厅被省政府授予第四届中博会“活动组织奖”.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11月7日在滁州激情唱响,歌会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三农”发展前进脉络为主线,以“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为主题,激情歌唱八亿农民的喜悦与幸福,热情赞颂当代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尽情书写金色田野的富饶与美好,唱响勤劳致富之歌、幸福希望之歌、科学发展之歌、时代艺术之歌。主要有“小康大道”开幕式文艺演出、“唱农民、唱农村”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活动、第八届安徽花鼓灯会大巡游和新作专场演出、“欢唱的布谷鸟”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全省联动演出、“金色的田野”第二届安徽省农民画·画农民作品展,以及华东地区超级杂交稻原粮生产和示范基地授牌等多项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进一步打造了安徽特色、中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此外,省文化厅与安庆市共同承办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组织“绿水青山带笑颜”大型文艺演出以及新剧目展演、经贸招商、展览展销等10大类50余项活动,上下联动,规模空前,展示了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新成果。由省文化厅牵头负责的安徽彩车“江淮和畅”,历时近10个月,经过设计、制作、组装、调试以及合成演练,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广场“我与祖国共奋进”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中精彩亮相,亿万观众通过电视收看;10月2~11日,在**广场完美展示,1500万人次现场观看;返回安徽后在合肥体育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展示。安徽彩车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识别性强、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展示位置佳”,尽情表达了安徽人民对新中国60华诞的深情祝福,充分展现了山水安徽、人文安徽、创新安徽、崛起安徽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安徽的美誉度、影响力,受到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和省政府通报表彰。

文化交流有声有色。春节期间,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赴欧非四国7座历史文化名城巡演,皖风徽韵首次在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创造了安徽对外文化交流的多项第一。省长王三运挥毫题词“徽韵出墙,乐舞金色”,鼓励与赞扬安徽民乐走出国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作重要批示。11月,“安徽文化周”演出团携黄梅戏、徽剧、京剧赴台湾,4天演出4场,反响强烈,促进了皖台文化交流,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之旅、合作之行。全年共组织杂技、黄梅戏、花鼓灯、徽剧等特色艺术22批次、320人次,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或举办展览。

三、抓重点,保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全力推进省民生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组织村级基层服务点设备集中采购招标,利用中央和省级配套经费7063万元,为全省17658个村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投影设备。制定下发了《安徽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指导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召开县级支中心建设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安排1632万元,建成32个县级支中心。省中心共征集视频资源安徽地方戏剧420部,全年增加数字资源4tb,完成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安徽民间传统工艺》以及《安徽杂技》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文化部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情况通报中,对我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快基层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资源、创新传输方式以及合作共建取得新进展等予以充分肯定。

【推动两馆建设】。

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达标纳入2009年省政府对各市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为契机,推动两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安排3700万元,对7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实施维修改造达标,对新建或已达标的两馆给予内部设施配套资金补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质量。组织开展全省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各级图书馆对照标准补缺补差,77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参加,600分以上61个。数据表明,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在办馆条件、技术装备、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省图书馆创新管理模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接受文化部专家组细致评估,有望进入国家一级馆行列。

【继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2008年全省4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2009年新增22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拨付2009年两批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4717万元,有力提升了71个博物馆的文化教化和辐射能力。继省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馆之后,安庆市博物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亳州市博物馆等17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于11月1日在安庆市揭牌。

四、重传承,促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

【加强文物保护】。

扎实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组织调研督查,全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已完成98%,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266处,其中新发现14229处,复查9037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1771处。12个市、93个县级行政区、98%的乡镇完成实地调查任务,其中怀宁县、固镇县、舒城县,黄山市屯溪区,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和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8个县区顺利通过验收。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考古发掘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六安双墩和蚌埠双墩考古发掘队双双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组织馆藏文物调查,加快文物数据库建设。圆满完成了新四军军部修械所旧址、休宁三槐堂、芜湖中江塔维修工程等省政府15处年度任期目标任务。按照“多报、报好,争取多批”的原则,经层层筛选、专家论证,完成169家文保单位申报第七批国保工作。在淮北市成功举办“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固镇县成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屯溪老街跻身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加强文物安全和法制工作,制定并实施《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淮南市文物执法,宿州、定远等地打击文物犯罪取得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安徽重要考古成果展”于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共展出全省60多家文物单位收藏的国家珍贵文物800多件。《安徽文物总店玉器图录》等一批论着出版。“鉴宝江淮行”走进黄山、马鞍山、合肥、宣城等市,共鉴定文物艺术品2000余件。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普查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全面总结阶段。全省共普查民间文学等16大类计10016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形成文字记录1981.46万字,收集照片29976张,录音1646.5小时,摄像3249.65小时,实物1521件,汇编文字资料838册,录制音像资料1436盒,电子资料977.49g.各市相继汇编非遗普查资料共2000余万字。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评审确定92个项目,经省政府同意报文化部审批。组织第八届安徽花鼓灯会大巡游,集中展示了安徽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6000人参加巡游,60000人争相观看。周美洪、蚌埠市文化局等一批非遗、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表彰。青阳县图书馆、皖西学院图书馆等9家博物馆、图书馆成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成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论文集》、《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及60万字的《中国黄梅戏》等完成编纂出版。全年投入非遗保护经费1395万元。

【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通过面向社会招标、组织专家论证,完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文化部论证审批。推动黄山市、宣城市扶持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公布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等10家单位为实验区首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与黄山市共同承办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讨会,进一步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与黄山市文化局、绩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共同完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第3届文化部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同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高职艺术人才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创新奖,实现我省这一奖项零的突破。

五、抓改革,促发展,文化实力不断壮大。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贯彻文化部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制定印发《安徽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省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及任务书。调研、论证、修订、上报《安徽演艺集团组建方案》,成立安徽演艺集团筹备办公室,积极推进集团组成单位的清产核资、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安徽文化艺术中心和安徽乐团成立报批衔接等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会同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组织4个督查组分赴各地督查贯彻落实情况,确定安徽省杂技团为国有文艺院团首批转企改制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厅属17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包括省图书馆、文化馆、博馆在内的全省100多家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制度改革。从转变职能入手,完成了厅机关机构改革,增设了政策法规处(与办公室合署办公)、非遗处、产业处,机构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中宣部、文化部等《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职能整合工作基本结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快组建。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市场保障行动为主线,针对重要节庆、重要时段,分阶段开展以网吧、电子游戏机市场为重点,包括演出市场和娱乐场所等门类在内的整治和集中执法行动。围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部署实施了全省网吧市场专项治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清查低俗音像制品专项检查行动。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共出动29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0多万家次,立案调查3100余件,办结案件3000余件,警告3700余家次,罚款900余万元,停业整顿1000余家次,取消经营资格和吊销许可证200余家,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全力推进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完成6个市新安装和10个市的恢复安装工作,网吧监管在线率提高到85%以上。制定印发《安徽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考评细则》,组织并完善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考评和案卷评查。举办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六省区)培训班,兄弟省区和安徽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180余人参加培训。举办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技能大赛,17个代表队7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各展英姿,合肥、安庆、芜湖三市分获团体前三名。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适应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带动形势,积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系统“861”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中博会、徽商大会、银企对接会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在第四届中博会上,推介重点招商项目15个,总额近10亿元,涉及演艺、影视、工艺美术、艺术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等门类,12个项目参加中博会项目对接会。与芜湖市共同承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期间举办了高峰论坛、展览展示、展映展播等系列活动,签约合作项目93个,总交易额达92亿元。主办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演出项目洽谈会,来自北京、湖北、江苏及我省的数十家艺术团体演出商和演艺经纪机构代表100多人参加。列入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的省博物馆新馆、省歌舞剧院剧场“徽煌大舞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2.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封顶,省杂技团剧场“百戏城”完成立项工作。安徽大剧院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在保质保量完成全省重大活动接待任务同时,不等不靠,面向市场,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2009年主体经营收入创历史最好业绩。

【加强对民营文化的扶持和引导】。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十一

2011年是全业务攻坚的关键之年,一季度,省xxx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主线,按照省公司“创新突破、规模发展、价值提升”总体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实践企业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根据省公司统一部署和要求,xxx中心以“三个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生产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1、大力推行以聚焦客户信息化创新战略为指导,全面提升以客户感知为基础的“服务文化”。

中心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为指导,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学习贯彻“全业务服务标准”活动,主动查找xxx服务中的短板弱项,提升维护服务水平。

其中xxx中心不断强化对客服部门的xxx工作,提升用户感知,关注舆情分析,加大对省10000客服中心xxx力度,安排专人7*24小时处理客服系统工单,每日通过点对点方式解答省10000的疑难问题并及时更新省10000知识库中网络侧的知识点。他们还定期派技术骨干到10000号设置专家座席,帮助10000号及时处理疑难投诉;xxx中心在春节和“两会”期间,重点针对“两会”通信安全保障以及服务保障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保障专班,7*24小时不间断值班,随时处理紧急、突发事件,期间主动发现全网25起较大故障并及时调度恢复业务,确保全省核心网、承载网和ip网设备未出现重大故障,有力的保障了春节“两会”通信畅通。

2、大力实践以“内强管理促发展”为指引,全面提升全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文化”

分公司全面接应省公司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各职能部门大力加强精确管理,强化执行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持续提升企业价值。

各级管理层按照xxx总提出的“责任圈”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承担责任,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能力,做好严格自律。

xxx政工团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公司领导与员工沟通机制,积极构建“关爱员工,让每块金子发光”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3、大力完善以廉洁文化“六进”为手段,全力打造反腐倡廉立体惩防体系为重点的廉洁文化。

2书,责任层层分解。

通过宣传栏、办公网等途径,以廉洁文化“六进”为抓手,开展xxx风廉政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各级员工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中心主要领导分别与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各级技术骨干及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廉政谈话达到54人次,对中心xxx风廉政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节日期间,定期向干部员工发送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短信100余条、电子贺卡100余张。

二、xxx建工作。

1、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着力抓好中心组学习工作。xxx中心领导班子认真抓好中心组学习,以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讨论相结合,认真作好学习笔记。一季度中心组组织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重要讲话和“两会“重要文件。

2、广大xxx员群情激奋,全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中心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狠抓基础维护,优化核心网络系统质量,改进客户服务xxx,确保了网络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有力的xxx了全业务经营发展。

3帐改进中,xxx员干部组织突击队,刻苦公关,一举突破了内部一天出帐的任务目标。

三、思想xxx工作。

1、积极做好先进典型人物宣传,发挥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采写了中心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推荐到“企业文化杂志”;采写了客支中心先进事迹材料,推荐到“办公网新闻”。同时积极筹备“让xxx旗飘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

2、积极推进思想xxx工作,实现生产管理协调发展。在抓员工的xxx思想学习教育工作中,一是征订一些必要的xxx报xxx刊供员工自学,采取了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xxx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市场经济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xxx素质。二是组织多种形式的职工思想xxx教育培训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一季度参加各项培训学习、接受教育的员工多达300人次以上。三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关心员工疾苦,努力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做好一人一事的职工思想xxx工作。中心各级领导及xxx政工团组织经常深入到员工队伍中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了解员工的喜怒哀乐,极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和实际工作生活当中的问题。

四、xxx群共建实现同频共振。

群团组织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制定xxx工团共建。

4工作方案,做到xxx工团组织争创目标相一致、活动载体相衔接、推进节奏相协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玩转3g劳动竞赛,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和开展“五小”优秀成果和先进操作(工作)法评选活动。同时为加强民主管理,拟订发布了《建立中心职工与管理层交流对话机制的实施意见》,拟文回复了职工关心的五件事,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共青团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推动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员工一心一意谋发展,得到了员工的充分认可。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十二

从今年3月起,我市启动了城乡“免费休闲读书吧”建设工作,计划整合现有资源,在机关院落、学校、企业、酒店、车站、社区街道、村镇等城乡公共场所,建设一批便于群众阅读、免费开放的“休闲读书吧”,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我市扎实推进读书场馆的建设与提质,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全面铺开“书香满”全民阅读活动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文明风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多读、多学、多思,在全市上下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市立中学“文心阁”、市三中“青莲居”等一些颇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休闲读书吧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强化娱乐场所环境整治,打造舒适的消费环境。

我局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为抓手,对照国家级卫生城市标准,强力推进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环境卫生、治安整治,致力于为老百姓打造优质舒适安全的文化消费环境。通过整治,我市城区网吧、歌舞厅都已达到证照齐全有效,悬挂规范;有醒目的禁烟标志,有劝导员开展劝导;有机械通风或空调装置,并定期对用具规范消毒;销售食品或饮料标志齐全;卫生管理制度健全,场所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与此同时,我们还按照“六好”要求,即治安状况好、社会风气好、安全措施好、环境卫生好、管理服务好、平安氛围好,积极开展“网吧、歌舞厅、电游室”平安创建活动,将逐步建设一批“平安网吧、平安歌舞厅、平安电游室”,为文化市场树立典型,引领行业发展。

三、积极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

近年来,“春节文化活动周”已深入人心,并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特别是今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新春,写春联,送吉祥”写春联活动、群众文艺专场、花鼓戏专场、龙狮腰鼓大赛等特色活动增添了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今年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以“辉煌30年・群众文化活动展演”为主线,一月举办一场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市民参与积极性高。同时,我们积极发挥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热情参与我市撤县建市3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展演的组织策划和编排工作,承办或协办了以“春满、浪漫桃花岛”为主题的桃花节、以“赏万树梨花,观国粹昆曲,游田园美景,品农家小吃”为主题的赏花踏青活动以及“欢乐潇湘,美丽,幸福家园第三届广场舞大赛”、“撤县建市辉煌30周年城建系统专场文艺晚会”、“撤县建市辉煌30周年旅游主题晚会《印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透过这些主题鲜明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立体展现了我市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展示了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积极开展摄影文化活动,打造文化传播名片。

摄影艺术馆一如既往地秉承传播摄影文化的宗旨,吸引更多、更专业的国内外影展进驻展出,作为宣传文化的一张名片,其影响力日趋显现。今年新年伊始,该馆就推出了国内顶级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22届回顾展》。之后,该馆又相续推出了著名摄影家先生的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作品《炉台上的人》、先生的纪实摄影档案《南下干部》、王琛先生的《地球系列》航拍摄影之《地球呼唤》等多个名家名作摄影展。xx年5月19日,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第一届“文化共享杯”合计150幅作品也在该馆展出。同时,等国内著名摄影家也相续做客“摄影大讲堂”,为广大摄影爱好者作摄影创作专题讲座。

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汇报篇十三

街道兴城社区地处望城河东,xx市xx区近邻,长湘公路、书堂大道贯穿社区南北交通要道,是由麻潭村、桃花村、落马桥村合并而成,全社区总面积8.59平方公里,辖49个居民小组,共计1549户,4829人,居民代表78人,男女居民小组长98人,支部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共产党员169名,其中女党员42人,社区干部7名。多年来,支居两委致力于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积极配合街道党委、政府狠抓项目建设,15个项目顺利在我社区落户。社区活动中心配套设施齐全,危房得到全面改造,已实现社区主干道水泥硬化,丁字新镇地处社区地理位置中心地段,流动人口近人,境内有三所幼儿园。

近年来,兴城社区文化工作在丁字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文化站的精心配合下,致力于建设社区文化事业,力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目前,我社区逐步形成了文化组织领导加强,文化活动阵地保证,文化队伍建设完善,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服务工作深入的良好局面。

一、夯实基础,强化硬件,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在文化室建设过程中,本社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本着“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原则,将社区级文化室设施制度建设逐渐完善。

(一)室内场地设施全、内容丰富:

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设在社区办公室楼,包括办公室、大会议室、书刊阅览室、多媒体影音播放室、多功能活动室等5间文化室活动室,文化室室内场地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室外场地超过1000平方米,有4个篮球场,2个气排球场。

1、文化室办公室内有健全的办公设备,文件归档资料,文化室制度明细,保证社区级文化室日常工作正常运行。

3、书刊阅览室设在活动中心二楼,有近3000套藏书,每年新增藏书200册,有专门的书柜整理摆放,涉及科教文卫各个方面,不仅能满足社区居民农业生产知识需求,也能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要求,并在书刊阅览室设有黑板及桌椅,方便群众就地观看和进行小型文化交流活动及讲座。

4、多媒体影音播放室设施齐全,有成套的播放硬件系统,电脑、音响、投影仪一应齐全,并保证宽带网络连接,速度快,实现文化室文娱活动资料实时更新,结合社区级远教工作,配合社区级广播站服务系统,根据文化室工作需要,在全社区能进行文化广播宣传的活动。

5、多功能活动室设本着方便管理,便利群众的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文娱设施,包括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一系列运动器材,还有例如象棋、跳棋等休闲设备,同时设有电脑,可以供社区民观看下载电影、音乐。

(二)室外场地面积大、覆盖广:

我社区因为地大面广,人口众多,考虑群众文化活动范围等因素,方便群众聚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设有篮球场、气排球场、广场舞活动操场、社区居民休闲运动设施场地六处,在社区办公室前就配备了完整篮球活动场一处,并本着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原则,文化室也积极与社区范围内学校进行洽谈,多次利用学校会堂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把文化室的活动场所向多年龄多层次群众开放,方便大家交流活动。

(三)其他设施。

为使得文化室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我社区在各个活动场所配备了宣传橱窗,干群之间建立微信平台,将文化室宣传资料及各类惠民政策及时传达给社区居民,让他们了解到社区级文化各级政策及享受到社区级文化丰富素材。

二、整合资源、培训农民,完善文化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

我文化室自建设以来,积极开展队伍建设,已打造兴城社区文化活动小组,活动小分队共9个队伍。

1、文化活动小组由文化室小组长刘亚带队,社区支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组成,保证了文化室活动开展与制度落实,并能通过结合日常社区级事务工作,将文化室各项政策能及时落到实处,更快捷的给群众带去服务。

2、活动小分队共9个队伍,结合社区级网格化工作开展,将社区级分为9个文化片,由每个片学习辅导员任小队长,下含的每个社区民小组的男组长、女组长为组员,进行每个片区的文化政策答疑和咨询,保证社区民能更好的享受社区文化室给社区民带来的文化活动。

(二)培训保证。

为了更好的丰富社区级文化活动开展,满足社区民需求,我文化室积极配合街道文化室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级多媒体设备、社区级远程教育等形式,结合社区级会议,开展了养殖、种植、科学咨询、法律知识影片观看等活动10余次,参加人数超过500人。广场舞一直受到社区民热爱,我文化室与街道文化站一起,为社区广场舞队伍配备了六名广场舞老师,指导队员跳广场舞,增加社区民身体素质锻炼。

三、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室建站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本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按照街道指示安排,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充分发挥文化设施阵地作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会议室坚持常年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娱乐和科技咨询活动,以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营造健康民俗民风。

1、结合每次社区大会,在人数满足50人以上的大会上,我们文化室都在会议开始之前播放远教视频,视频内容涉及国家重点会议精神、大政方针,农业生产,环境卫生,艺术文娱等各个方面,极大满足群众在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需求。

2、每年街道组织的大型文艺汇演例如春节、元旦、迎国庆汇演,我社区文化室都积极响应,组织社区居民一道观看表演,并把社区里表现出众的'人才汇报给街道参加汇演,都得到了街道的一致赞扬。

4、今年七一,我文化室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干部作风及党风廉政建设,为本社区党员和群众在大会议室播放了《感动中国——榜样力量》、《苏联何》、《地道战》、《周恩来》、《反腐倡廉警示篇》等五部影片,并与社区支居两委一道组织开展了学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反腐倡廉警示篇观后感、笔记的收集评选活动。

5、今年,我文化室接到上级任务,与社区支居两委一道,组织队伍、选聘老师、购买服装等,组织本社区4个广场舞队伍参加了街道广场舞大赛,一支气排球队伍正紧锣密鼓训练,备战参加区文体局筹备的气排球比赛。

四、存在的问题。

1、社区级财力有限,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开展力度不足,设施准备不齐全。

2、在专业技术指导方面缺乏,采用视频书籍间接指导过多,专家直接参与指导的实践活动缺少。

3、社区级文化活动场地少,不能满足全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要求。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为更好服务群众,创建美好的文化环境,我文化室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文化室建设,活动地址遍及全社区各片址,努力打造兴城社区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

1、改进文化室制度,将文化室服务模式进一步渗透到社区级工作的各个方面。

2、争取资金,为文化室的活动建立更好的资金基础。

3、继续开展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4、积极收集群众意见,结合社区文化实际,打造文化室新特点新特色。

今后,我文化室将继续发扬文化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级文化氛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多结合的方式发挥文化室工作作用,为把兴城社区建设成为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优良民风民俗的两型社区、美丽社区而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