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范文(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8:06:41 |
  • ZTFB |
  • 8页

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离开了发展,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些范文中的经验和技巧对我们写作总结时会有一定的帮助。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一

电视系列片《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就是结论。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黄河,中国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这惊雷便来自府谷。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风风雨雨。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值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实现温饱。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农村在向城市进逼。农村在向城市挑战!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二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

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

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

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三

为进一步提升大家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共和街道总工会联合二三街坊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为退休职工免费体检活动,体检内容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b超等,以了解老职工们的健康改善状况。

活动前,共和街道总工会通过宣传栏、贴通知等方式大力宣传,提高活动知晓率。

参加的退休职工十分踊跃,免费体检活动现场很是热闹,老职工们排着长队,有看病的、有健康咨询的、有量血压的……大家纷纷称赞总工会为居民做了件大实事。

“这个活动太好了,要不是今天体检,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有些高。”韩老先生说。

活动现场,医生详细询问每一位居民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为他们建立详细的健康信息档案,并向他们发放信息卡,建立沟通联系渠道。

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医生还将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多方位服务。

张羊主席表示,老职工们曾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年纪大了更应该注重身体健康。

大医院检查价格昂贵,通过活动让老人们享受免费体检,也是总工会关心关爱老职工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类似的活动今后会经常性的举办。

社区活动新闻稿范文:社区科普活动新闻稿。

20**年1月11日,丰汇园社区再次联合志愿服务团体“绿色啄木鸟”在社区星光活动室开展了主题为“绿色志愿者”的活动。

社区居民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定于上午9点半开始,居民们对此次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平时安静的活动室里此时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此次开展的绿色志愿服务是集资源回收利用培训、保险知识普及、健康知识培训、修脚等一体的综合性志愿服务活动,而此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们都是来自绿色啄木鸟1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

此次服务的开展,紧密的与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切实的为居民提供服务,很受社区居民好评。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丰汇园社区会努力将活动的开展与服务居民紧密结合,以解决居民需求为目标,以人为本为宗旨开展各类活动。

丰汇园社区开展“海尔电器升级服务维修讲座进社区”宣传活动,此次活动由丰汇园社区联合北京海尔公司共同举办,活动旨在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海尔公司的相关正规维修服务,提醒消费者如何购买放心电器,宣传普及消费者家用电器的维修知识以家电维护小窍门,同时宣传优质品牌的知名度。

活动现场,海尔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居民朋友讲解了如何在家自行清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为居民提供了海尔公司的维修电话,很多社区居民都询问海尔冰箱的各种问题,公司的专业人员一一为居民进行解答,此次活动海尔公司还准备了宣传材料,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群众纷纷表示希望能组织更多类似活动,宣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知识。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四

《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五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

因此,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很容易一晃而过,受众听不清楚;单音词表达的意思也没有双音词清楚,也不符合人们日常的口语习惯。所以,应尽量少用单音词,改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声波留得长一些,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深一些。如因、能、但,电视新闻稿的写作,一般应将这些单音词改为因为、能够、但是等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为了让播音员在播报电视新闻时朗朗上口,尽量将读音不够响亮的字换成读音响亮的字,尽可能使观众听得清楚明白。

汉字中有两类字声音响亮:一是开口度大的字,就是以拼音字母a、i、o等为主要元音的字;另一类是平声字,即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平声字说起来能拉长声音送得远,且比较洪亮。譬如,将此次、立即、气候换成这次、马上、天气等,多用开口度大的响亮的字词,增加语言的美感,提高传播的效果。

电视新闻讲究真、新、快,具有瞬时易逝的'特点,电视新闻稿应尽量用受众一听就懂的口语化生活化语言,避免出现书面化的词句,让受众不容易理解,失去传播效果。例如乃、换言之、曾几何时等等,由于它书面化,半文半白,很容易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

在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应将这些词语改为就是、换句话说、不知什么时候等通俗易懂的词。不过,对于通俗易懂语言的运用还需要把握一个度,新闻播音也不能全照搬家常口语,过于通俗。诸如“盖了帽了”“没治了”“就那么回事”“这家伙”等等,这些口语在广播节目中应尽量少用,使用过度就显得俗了。

电视新闻稿是一种听觉语言,要让观众愿意听并且能听得进去,就要写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播音员解说起来顺畅自如,给观众以交流感。电视新闻稿宜多用短句,句子成分宜单纯。句子太长了,受众不容易准确理解和记忆。注意声调和谐,平仄相调,不单是掌握声调、字音、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时应把握词句的韵律。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六

8月2日早上,在大碶文化宫广场上,百余名男女老少在这里齐运动。九峰山社区15名太极拳成员也加入其中,共同参加大碶街道2015年“全民健身日”活动。

活动在太极拳的优美旋律中展开,太极拳爱好者穿着统一的服装,柔和音律配上清晰地动作指令,大家动作整齐划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动作力度、幅度、节奏感的准确度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体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是惠及于民、贴近于民的重要平台。参加这次广场文化活动,提供九峰山社区太极拳队展示的机会,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促使社区居民积极锻炼,健康生活,更好的创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增进了他们对文艺的热衷。

8月8日是第七个全民健身日,为鼓励和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8月3日—5日,铁桥社区组织开展了以“创新、俭朴、务实、惠民”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时值高温酷暑,丝毫未减居民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在社区文化广场上,有居民朋友们打太极的、有跳扇子舞的、有在健身路径上健身的、还有抖空竹的,参加活动的每个人在愉快的健身运动中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彼此间加强了沟通,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可谓是一举多得。

通过开展上述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居民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享受生活乐趣,在全社区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新热潮。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七

发布新闻之前要先写一下新闻稿,那么电视新闻稿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电视新闻稿范文,欢迎阅读。

吴邦国会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

(导语)当天下午,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坎贝尔。

(解说)吴邦国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距离中国最近、同中国交往历史最久的省份。

近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开,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在中加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在林业、渔业、矿业等传统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

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加关系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说)坎贝尔对吴邦国委员长在访问途中经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表示热烈欢迎,认为这对加强加中关系意义重大。

他说,作为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愿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乃至北美同中国友好合作的桥梁。

(解说)吴邦国委员长是在前往古巴等国访问途中在温哥华做短暂停留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抵达温哥华时,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戴伊等加方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和中国驻加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也到机场迎接。

《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八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九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这份求职信,当您拿起这份求职信的时候,您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份简历,您是在检阅我的理想。理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精神意义上的追求,它是超越企图、目的、目标等世俗指向的。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成为你们中间的一员。

我是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是一位拥有满腔热情的大专毕业生和本科在读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进大学,我就努力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望您能为我开启一扇希望之门,给了我一个自我推荐的机会。

现在,我是怀着无限的真诚给您写这封信。

记者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从我入学的第一天起,我的职业理想就是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一名记者。

而今天,在经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我终于拿起笔来,给自己信赖的媒体写下这封自荐信。

此刻,我的心情充满无限憧憬,我终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成为一名记者是我不变的理想,我向往记者这种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工作。

在学校的时候,师长总是告诫我们,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意味着道义、责任和良知。也许是因为能写一点文字的缘故,很多人跟我说,你应该去写作,去当作家。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文学的力量远远不如一篇新闻报道那样来得及时有效。

文学可以虚构,而新闻却必须是真实的,它比文学更让人信赖,更能打动人心。

在政治思想上,我积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不断学习马列主义,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思想方面的修养。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已获得了团员入党的推优资格,也已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培训,并已合格。这都更加坚定了我的政治方向,继续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巴金先生曾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无数的丑恶等待我们去揭露,无数的崇高等待我们去展示,无数的精神需要脱颖而出。所以,我才这样热切地渴望成为一名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我手中的笔,鸣世间不平之事,让弱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作为一名刚踏入社会的新人,在工作中,我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报纸、电视稿件的采写和编辑,对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务也有自己的了解与研究。

常积极利用寒暑假不断提高自己。曾在贵阳广播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黔中早报等贵州多家媒体实习,使自己的实际动手与参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从而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懂得团体合作与个人分工两者的重要性。

我缺乏的是经验和阅历,这方面不敢给您以夸大的自诩和承诺。但是,我经历的很少,我知道的却很多。这种自信来源于我广泛的阅读,来源于我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好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国家,关注着我们的社会。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态度,边缘的立场,再加上我不懈的努力,我相信,这一定能使我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一名优秀的作家,品人生百态,察众生万相,看社会变迁。用作家的笔,去写记者的报道,新闻就不仅仅是新闻,它升华为一种美,成为一门艺术。

恳请您给我一个平台,我能还您一方天地。再次感谢您的关注!信赖我,选择我!恭候您的佳音,并顺颂安康!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十

雨雪天气中,全国道路客运春运第一天就迎来了客流高峰。交通运输部运输司副司长王水平介绍,预计春运第一天全国道路客流将达到6570万人次,同比多出700万人次。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河南、湖南、安徽的汽车客运站客流集中。全国共投入82万辆客运汽车,客车平均实载率为60%-65%。

^v^春运办公室值班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天全国铁路客流明显上涨,单日旅客发送量维持在490万人次左右。虽然南方再次出现较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由于铁路部门防范有力、应对有序,未对铁路运输造成大的影响,全国各大站、车秩序井然。

今年铁路春运能力与往年相比大幅增加,日均开车列数和总运能均创历史新高。铁路部门安排直通临客336对,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梯次运力方案,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春运重点地区、重点干线能力均大幅增加。目前,全路机车配属、加开旅客列车的车底都已到位。

在中国民航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监控室,迎面的监控设备播放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机场运行情况。大屏幕上,每架飞机用一个圆点代替,下面写有航班号和起降时间。早上9时,屏幕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这样的“圆点”。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城市主要监控,因为这三个当中若有任何一个机场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内民航运行。”运行监控室的代班主任王旭对记者介绍说,目前首都机场平均40秒就有一架飞机起降。

北京各大汽车客运站、火车站、首都机场动员全部力量,投入春运中,各售票点敞开售票。

家住北京安定门的肖超美一大早就赶到六里桥客运站买票,她告诉记者:“排了不到十分钟就买到了票,比想象中的好买。”

记者在售票厅看到,目前六里桥客运站共有10个售票窗口开放,每个窗口前排队的人群达4至5米,秩序井然。

六里桥客运主枢纽值班站长向帆对记者介绍,从19日开始,部分线路的预售期从原来的7天改为10天。目前车站的售票情况较为平稳,售票时间从早上5点半持续到晚上9点。作为北京市最大的长途客运汽车站,六里桥客运站每天有约400次班车发往全国18个省(区、市),运送客流7000至8000人次。

“春运第一天,北京火车站上车旅客预计达8万人次以上。”北京站党委副书记叶峪清告诉记者。19日当天,北京站和北京南站启动了全部售票窗口面向旅客售票,北京站的窗口总量达到300个,北京南站有119个。部分工作人员放弃休假,24小时不间断售票。

早上8点,寒风清冷,北京西站北广场已是人头攒动,临时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在进站口,客流相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左右,但没有出现拥堵现象,从入口到达候车室大约只需要5分钟。

“今天我们的到发旅客总量将达到31万人次,其中上车人数将达到16万,比去年春运同期增长了20%左右。”北京西站党委副书记宋建国说。目前,北京到乌鲁木齐、福州、重庆、成都等方向的车票比较紧张,其他方向相对宽松。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早上7时就迎来了19日的第一波客流。3号航站楼各售票窗口购买的人不多,多数航线能随买随走。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春运期间首都机场客运量为832.14万人次,日均20.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62%。

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东航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舒明江正在巡视。值机柜台前,排着20多人的队伍。东航的四个售票窗口只有零星的旅客来购票,可随买随走。舒明江告诉记者,预计今天东航从首都机场将出港旅客近1.8万人次,京沪快线旅客爆满。由于南方今天出现雨雪天气,今天发往华东地区的航班稍有延误,但在可控范围内。

为保障春运,东航成立了以分公司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保障机构,适当增加东航在北京地区的运力投放。与去年同期相比,航班数量增长5.59%,座位数增长3.6%,达到718929个旅客座位。如遇特殊情况,做好了72小时的运力调整准备。

服务:全力保障确保顺畅。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踏上回家的旅途,广大旅客出行走得顺心么?

中国民航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监控室气象工作人员佟艳玲告诉记者,运行监控室每天24小时都有气象工作人员值班,监控全国各个机场天气状况,并加强与中央气象台的会商联系。

记者从她面前的卫星云图看到,目前除贵阳机场受到雨雪天气影响外,全国其他机场运行良好。“尽管贵阳机场受到天气影响,但由于我们及时沟通,采取措施,早上9点已经除雪完毕,各项程序正常。”

在六里桥客运站,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从早上5时30分开始就在这里热情地为旅客解答各种票务问题。

记者看到,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就有近20人来服务台询问。工作人员刘新佳告诉记者,今天是春运第一天,她4点半就起床了。

值班站长向帆介绍,今年若出现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班车运行,旅客可以全额退票,免收退票手续费。“我们将通过广播、显示屏等手段及时将班车出发、停运信息告知乘客。”

在北京火车站站内大厅,乘客都能在水龙头前接上水喝。北京站充分利用中央检票厅,把检票厅14个检票口作为应对一些客流集中的站台的疏散通道。

北京西站北广场和车站停车场开辟了两处临时售票区,增加了158个临时售票窗口,可同时容纳约5000人购票。临时售票区出入口都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还专门有工作人员引导旅客通过隔离带进入当日车票购票区、农民工购票区、短途城际购票区等不同功能的售票区域。

舒明江说,东航机务维修部开展飞机技术状况普查工作,对飞机进行严格检查和及时维护;加强各航班运行部门与保障单位的协调沟通,谨防各单位之间出现“三不管”地带和生产运行盲点;运控部重点关注不正常航班的监督和整治,认真做好航班取消或延误后的旅客信息通知工作,确保旅客第一时间获得航班信息。

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首都机场细化了航班延误、大风天气保障等紧急预案,从航班信息发布、现场旅客疏导、退改签服务、公共交通组织、餐饮服务、旅客问讯、警力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确保乘机旅客的出行顺畅。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十一

应用外语系齐心协力迎新生9月5日早晨,应用外语系迎接新生工作在第一教学楼209室正式拉开帷幕,虽然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阴雨天气给报到的新生以及陪同的家长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由于迎新工作准备充分、组织得力,迎新现场仍然一片祥和,迎新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一大早,应用外语系副主任王友良、副书记向成军亲临现场,统一指挥协调迎新工作。各专业的老师、秘书、辅导员、实训员、学生会成员及全体学生干部等也齐聚迎新现场,各就各位。迎新现场高挂着迎新横幅,屏幕上播放着应用外语系近几年来的发展概况,迎新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在本次迎新工作中,王主任和向书记热情接待每一位学生家长,与报到的学生及家长们攀谈,耐心的对新生报到中的疑问进行讲解,抓好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工作,不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各专业的老师设立多个新生咨询处,做好新生的专业介绍工作;秘书、辅导员、实训员积极配合,做好接待工作,安排迎新细节,维持整个迎新现场的秩序;学生会成员及全体学生干部在迎新工作中积极主动,引导每一位新生顺利办理交费、宿舍登记、领卧具、办饭卡等一切入学手续。报到期间,学院廖惠卿书记、龚延祥副院长等校领导以及学生处马仁听处长、曹越副处长等也到外语系的报到现场询问迎新工作安排和新生报到情况,鼓舞士气,使得外语系热情高涨。

截止9月6日,除部分学生推迟报到外,外语系的报到率达88.2%。这是外语系领导、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外语系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有序的安排,给家长和新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学院以及应用外语系的温馨,希望所有新生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篇十二

1月1—2日,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长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书记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万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福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吉林,市教育局副局长于卫东,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志勇,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宗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xx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找准结合点,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