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创设真实情境论文范文(优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9:55:57 |
- ZTFB |
- 13页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总结之前,先要仔细回忆和整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学习效果越佳,因为这个时候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脑子灵活,应变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很强。相反,如果学生情绪不好,学习环境单调乏味,就没有学习兴趣,精神就会受到压抑,从而使脑子迟钝、思路堵塞,影响吸收知识和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鉴于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最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自然新颖、引人入胜,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住。例如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众所周知,苍蝇是追腥逐臭的行家里手,且能传播霍乱、伤寒等多种疾病,历来被人们视为‘四害之一’,唯恐避之不及,却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有些同学或许不相信,然而事实正是这样。昆虫学家还给这道用苍蝇炒制的形似鲜肉的佳肴命名为‘玉笋麻果’。有些同学会问:吃了这道菜那不就得了各种传染病了吗?不用担心,因为苍蝇除了上面的害处外,也有有益的一面。苍蝇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和免疫功能,能有效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同时抵御各种病原体对自己的侵入。如果把苍蝇在严格封闭的笼中喂养,以吃麦麸为主配制的饲料,它就不仅无毒,而且营养丰富,能做成美味佳肴也就不成为怪事了。这同时说明了世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种趣味式的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很容易理解所讲的哲理。
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兴趣,便没有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激发情感,创设可教情境。
在讲“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问题时,我富有情感地朗诵了刘大白的《旧梦之群(三六)》:“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并接着给学生分析:青春年少,多梦季节,本身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刚刚踏上人生路途,可以不紧不慢地观赏途中花草,道路那样平坦宽广,“一件一件地创作”吧!而壮年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建筑之中,没有壮年建筑的`艰辛,就不会有老年悠闲时一页一页地翻阅历史。接着教育学生:“我们确实无法知道生命何时走完,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怎么去书写自己的历史。”这样一来,既激起了学生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的决心,又很形象地理解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 第二,设置疑问,培养创新思维。
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老师的发问必须新颖而又恰到好处,问题提得太难,则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问题提得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聪明的问题”犹如悬挂在适当高度的桃子,既不可以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又可以够得着。
例如我在讲“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时,设置问题:“为什么有狼群生活的地方羊群强壮?”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在生活中有没有憎恨你的人?”从而让学生发现,真正促使你成功并让你坚持到底,真正激励你并让你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往往是逆境,甚至是那些常常可置你于死地的打击和挫折。
第三,让学生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新;邯郸学步,终成废物。因此,在教学中要多激励、呼唤、鼓励学生,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
例如,当面对问题时,我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马上表示“是”或“否”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甚至有时会熄灭求异思维的“火花”。而是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让学生参与的恰当形式。例如,在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时,我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两个乘客同时发现了一个丢失的手提包的不同反应,所体现出二人的不同本质”;在讲法律常识时,我还布置了“模拟法庭”等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都很浓。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正确时,我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给同学的回答指出不足之处,并评定分数,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又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又说“头难起,尾难落”,“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一堂课的结尾,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结尾方式,如归纳结尾、悬念结尾、铺垫结尾、点睛结尾、激情结尾等等。例如在讲完“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后,当堂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的美妙旋律中,既清除了学习中的疲劳,又在愉快的情境中深化了热爱民族的情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做为一名政治课教师,除了创造教育,我们别无选择!我坚信,只要更新观念,一定会在政治课上开垦出一片沃土。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二
摘要: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法是一种新课改要求下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语文教学的价值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景创设。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和场景创设出来,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小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容量,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便于小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情景视频,让学生观看老班长牺牲时的具体场景,笔者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旁白,用抒情的语言讲述老班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随着视频情节的深入,学生无不动容,甚至有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可见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2.巧用课堂小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对故事的爱好,巧用柯达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小故事中巧妙的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将生动的课堂情境创设出来,从而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小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的口语化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关上书本,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用了故事法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先关上书本,笔者开始为学生讲述圆明园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圆明园的精美和华丽,引起学生的向往之情后,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圆明园游玩?”当学生纷纷表示非常渴望去圆明园游玩时,笔者话锋一转,向学生讲述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残忍的毁灭圆明园的罪行,学生的情感被极大的激发起来,从而创设出了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创设课堂情境。
爱好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够在与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则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在利用课堂游戏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注意既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是课堂游戏紧扣课堂教学的主题,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避免造成课堂纪律的散乱。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游戏,非常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比较容易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适应。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课堂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熊、小兔子、老婆婆和蓝鼻子小女巫这些人物角色来进行对话表演,使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课文中各个角色的见闻和感想进行更为深刻的领悟,对自己的心理位置进行转换和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情境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4.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对小学生的直觉性进行培养[2]。
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受,使小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对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画来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幸福的瞬间。之后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分别为妈妈送儿子上学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场景、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等等,勾起学生对于生活中平凡的场景中蕴含的幸福的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5.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要让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从课堂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香国.探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2011(07)。
[2]曹卫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三
1、培养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中外乐曲热爱和理解多元文化。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3、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1)通过欣赏中外进行曲,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1、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一、导入: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哪段曲子让我们感觉到踏步整齐一些呢?生:第一首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第一首是进行曲,它具有步伐节奏特点,有着行进的感觉,步伐节奏特点是进行曲最基本的特点。那什么是步伐特点呢?步伐节奏通常指二拍子(放幻灯片讲解2拍子与3拍的强弱特点,通过律动对比2拍子与3拍子的不同)。
(放音乐)随音乐律动体验2拍子,和3拍的区别,老师带领下进行。
二、新课教学,拓展深入。
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讲析。
(播放视频)板书设计:演奏乐器、几拍子、速度、情绪、步伐力度、场合学生:铜管乐队。
2/4。
中速激越昂扬铿锵有力阅兵仪式。
2、《婚礼进行曲》讲析。
师:这首乐曲是用管风琴来演奏的,管风琴历史悠久,发源于4世纪,13世纪在欧洲盛行,多在教堂使用。(展示图片)。
板书设计:管风琴2/4稍快中板、欢乐幸福、步伐欢快、婚礼仪式。
3、《葬礼进行曲》讲析。
板书设计:钢琴。
4/4慢速、悲哀、悲伤,哀婉抒情。
步伐沉重、葬礼仪式生:回答。
师:简单介绍肖邦,爱国主义者,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生:伴奏乐器,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不同,所以音乐表现情绪也不同。(教师引导)。
三、结束本课。
最后在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本节课(同学们随音乐主题拍手律动)。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四
导入新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导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心智,启动他们的思维。“学生状态调整式”的导入方式运用到新课中,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小故事、小幽默、精选实验”等形式的“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新课。“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针对性。
“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量导入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起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例如,在讲解“液体内部的压强”时,给学生观看一段历史资料。美国潜艇部队挑战下潜深度时,发生了舰毁人亡的悲剧,中国在潜艇部队克服种种困难越过死亡线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在观看美国俄罗斯潜艇下潜时,压强计、潜艇发生了很大的形变,扣人心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表现出了求知若渴的神情。
2.“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的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3.“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教学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导入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教学导入的环节的作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物理学史料、惊奇实验、旧问题新思考等形式进行。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引入,必须靠丰富的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讲演才能达到。导入材料的使用不唯一,可以选择性的使用,依据学生的现状、班级的现状。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的形式。同时在备课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数。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五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溪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理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烟台的海》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烟台的海的特点,烟台人的生活以及与海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烟台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六
中学语文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浓缩,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人文性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触人心弦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故事、洋溢着美妙生活气息的墨迹,无处不彰显着智慧,无处不渗透着美感。中学语文是追求美的学科,这种美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蕴含丰富生活感受的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情感活动蕴含于语言之中,超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担负着唤醒学生生活情感的使命,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要激发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情愫。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以“情”为线索,以“境”为工具,将感情作为一种必备元素植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感情纳入语文学习中,此处的感情包括对知识内在的渴望之情,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认同感等。所设置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空间感。“情”在“境”中,“境”中有“情”,“情”“境”密切相连,学生的感情在特定的“境”中被唤醒和理解。
语文具有基础性,与数学等其他学科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儿童的智能、情感及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更深远。”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着眼于学生情感和智能的双向发展,力求将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获得发展。
教师、学生和情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他们在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居何种位置,能否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情境教学的最终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融入情境,获得认知,陶冶情操。交往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学生融入到教学实践,大胆与老师切磋,积极建构真正有活力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师生共同探讨知识,互相借鉴对于知识的解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文字和语言都焕发了活力,而情境教学也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在其中实现教学相长。
中学生情感丰富细腻,对于情感的感知程度远远大于对知识的知觉程度。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将情感融入知识,让知识富有生命力,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投入情感的知识才充满美的意蕴,才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流露着真情的字里行间受到精神的洗礼,获得精神的深邃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人为割裂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片面夸大了师生差距。传统教学以试卷上的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秀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而“差生”或者所谓“后进生”则倍受冷落。结果是优秀生恃宠而骄,差生和后进生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平等性原则关注教师和学生在知识面前的平等地位,强调处于同等位置的学生之间自然的平等性。师生和生生的平等性并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平等,也具有社会意义的对等性。语文情境教学的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出应有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营造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氛围。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任课老师具备一定探究能力,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创设出具有实践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找到某种归属感,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感情。实践性原则还要求老师充分把握语文的实践性特性,深入剖析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目标的实质,实现二者与课堂实践、学生情况的结合,引导创设特定情境,激发置于其中的学生的表现欲,使其收获知识并获得一定满足感。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不乏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采用各种方式搞活课堂,却容易导演课堂闹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需要把握一定尺度。其中的情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投入感情才是目的所在。
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文本,深刻解析文本才能够抓住语文学科的要害。教师创设情境只能从文本出发,又要以其为着力点。文本本身凝聚了厚重的文化韵味,具有丰盈的审美意味。语文课堂不同于活动课堂,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用各种形式,如音乐、视频、表演等丰富课堂内容无可厚非,但也要根据文本需要适时取舍。比如学习某一首古典诗歌,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将诗歌译成现代白话文,还有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表现的画面。这种做法没有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用现代白话文代替了音律和谐的文言文,用静态的画面替代了诗歌本身生动活泼的画面。无疑,将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诗歌本身具有音律性和画面感,而且字里行间都有诗人创设的情境,这时要做的目的不是另辟蹊径再设情境,而是要挖掘诗歌固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用身心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需要教师找到切入点,快速准确定位文本重心和课堂重心,紧紧围绕重心,创设适当的情境。例如,老师引导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背影》重点在于深沉而带点琐碎的父爱,难点在于体会“我”的想法的变化。因此,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体会文章中的父爱。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且从《背影》中除了可以深刻体味出浓浓的父爱之外,还有儿子对父亲的带有悔意的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剖析其缘由,进行情感教育。在知识技能层面,这篇文章着重细节的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细致入微,教师抓住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从细节入手展开叙述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而有些老师对“父亲”翻越护栏大讲特讲,一定程度上就将文章中的意蕴淡化了,脱离了文章中心,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为了感情而设置“境”,在“境”中而生发感情,“情”与“境”相合。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作品中对祥林嫂境遇的书写饱含深深的同情,同时对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深深地憎恶。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鲁镇的社会现实状态,叙述了祥林嫂的遭遇。想要深刻理解祥林嫂的遭遇,就必须把握文章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背景,亦即“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体会她的情感。在这种悲凉的情感支配下,教师引导学生所创设的境,必然是深沉和凝重的。再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文中字字句句含情,每个字符都是老先生对祖国和家乡浓郁的热爱之情的见证。学习这篇文章领会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感受其中情怀。还要看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对雨的描写细致入微,观察视角独特,体会其中观察的奥妙,选取关注体验生活的角度也是学习此文的关键。这时,所创设的情境又不同于前一篇文章了。情境相合,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的学习都是如此。依据文本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要符合文本需要,又要使情与境紧紧相关。单纯注重“情”,或者单纯注重设置“境”,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核心内容。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在职中电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
职校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从书本理论到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感觉,造成兴致索然。但是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各种电子电路的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努力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或分组)教学法,创设知识的“‘问题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按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相应的变化效果。
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新课);“练习巩固”是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其中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三个过程是创设“问题的情境”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变化要达到图1虚线框所示内容。即所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令学生具有新、奇的感觉,“问题”令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下,且“问题”的提出由浅人深,“问题”解决后学生体现到的成功喜悦,等等。整个课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学生兴趣被点燃,并且一直保持着,教学质量顺理成章得到提高。
例如,教材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中“什么叫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若采用图1的教学过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则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就拿“为什么放大电路要设置静态工作点”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先进行对比演示实验,即用示波器观察“不设静态工作点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见图2)与“固定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见图3)它们的输人、输出波形。学生通过示波器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与输人信号ui波形不相同”,而“图3电路的输出信号u。和输人信号ui波形基本相同”的事实,内心就生有诧异、奇怪的感觉。接着教师提出“哪个电路是属于工作正常的”的问题,学生一般能回忆旧知(前面学过的“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中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人信号的波形应保持一致不变),正确地回答出“图3电路能工作正常”。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后一电路能工作正常”时,学生往往仅会根据这两个电路的表象得出“后一电路比前一电路多了一个电阻rs”的结论,尚若教师再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有了矛盾和疑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接下来学习新课“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时,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保持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偷悦,处于悲愤的情绪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合适,重难点突出,并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而言,让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气众中,边动手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设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创设“快乐收情境”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学生一人或两个人为一个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边观察测量,边按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测记录,分析相应原因;“总结规律”是指由实验的现象和观测的结果,总结出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规律。创设教学情蓦的过程重点放在“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心理变化应达到如图4虚线框所示。
例如: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时,先组织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加入6伏的直流电源,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对调电源极性,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将前一实验中的电阻改换为二极管,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学生在体现实验成功,心情愉快之余,对实验中灯泡发光情况二极管与电阻不相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由二极管的导电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电特性。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电路。由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事物实际的一面,又要尽可能缩短实际与理论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诸如元件参数的选择、仪表的误差、测量读数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测量与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如上例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正向的死区”问题。再次,就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详细、耐心地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避免实验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出现,保证实验的质量。
通过动画影片创设“生动的情境”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观的学习气清境,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较为费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好实验时间,否则,它们的使用率会受教学课时不足所限制。另外,电子技术课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等内容,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感受得到的微观事物,这又是学生最感抽象而“学之无味”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将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内部客观存在的、不可见的、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我们可应用计算机以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艳丽的色彩等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体会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等内容,用动画模拟事物内部的变化过程,将实际不可见的,变为直观可见,而且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能设计出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动画影片。目前,市面上这类教学素材软件基本是没有,还必须靠各个教师自行设计,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八
新课程力求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力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化学计算的学习或复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毫无创新可言,一味地练习让学生失去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以计算复习为主,同时穿插一些化学的鉴别,调动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计算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从新授课到期中、期末及新课结束等复习、学习的环节,可以说是数次历练了,但每次遇到学生还是会皱眉头,主要是因为计算过程中不仅有较大的计算量,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无所适从,还有化学上对计算格式的要求甚高,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要求又不统一,也让学生觉得千头万绪,理不清楚。所以复习这部分内容尤其要避免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各种关系,同时还要将规范性进行到底。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根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铵盐的检验方法;
(2)能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提出问题,并进行一些简单实验的设计;
(4)通过从不从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用事实说话崇尚科学的观念;
(2)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确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拍摄化肥店的广告招牌,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制作教学用的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成三个板块:
1.化肥的鉴别。
【情境1】能够“学以致用”是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化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陪着小明同学一起到农村走走,看看他在那里遇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并在教师提问下展开对化肥鉴别的讨论。)。
设计意图:由于我现在的学生大都介于城乡之间,大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都住在乡下,创设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第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化肥的鉴别,防止一节课都是计算让学生有疲劳感,又复习了碳酸氢铵性质及铵态化肥的检验,一举数得。
2.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学生积极投入计算,学生代表板书,教师点评)。
学生讨论声四起,遇到困难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问题都是主动的,用自己的所学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加强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化学学科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同一问题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情境4】小明把化肥买回来后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他怀疑他们买的化肥不纯,很想知道这种化肥的纯度,你能帮他测一测吗?说出你的思路。(假设杂质不含氮,受热也不分解)。
(学生讨论,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方法,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称量质量差、或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测沉淀的质量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碳酸氢铵的含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正因为有难度才有挑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这里的实验设计及下面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高潮,也是重点复习的内容,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管方法是否科学或可行,总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在师生共同讨论下不断改进或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最终的结果。
【情境5】小明带了一些化肥样品来到学校,与同学合作用以下方法测碳酸氢铵的纯度:取17g样品于试管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消耗此稀硫酸100g,试计算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
(学生计算、板书。)。
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情况,强化化学计算规范性要求。
【情境6】你能根据你刚才设计的思路,模仿上题,再自编一条计算题吗?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编写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解决别人出的题,到自己根据信息编写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同时大部分同学的设计是与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差量法密切相关的,对于这类方法的掌握很有好处,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应试的角度出发都是很有效的。
投影:作业(略)。
设计意图:课堂应有连续性,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后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展开,化学计算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复习了两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与溶液有关的计算,由无土栽培中培养液的配制引入下节课的复习,让学生感觉每节课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也让学生课后的复习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构建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投入计算时是鸦雀无声,讨论时的声音却是此起彼伏,真正做到了高效的复习。这是在中考总复习时教师应该追求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九
目前我校教学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自主性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实处,本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
一、教学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目的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他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情景交融,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有效的教学情境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满足一下特点:
1、生活性。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生活性。既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又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2、形象性。强调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抽象。因此在创设的教学情境时必须强调情景的可见性,要让学生摸得着的、看得见。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同时应该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4、问题性。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情境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同时其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只有这种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联想,藉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在理解、深化、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例如“浮力”,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常误以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2)用弹簧秤挂起铁块慢慢地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观察到什么?(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桲,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教学笼罩上一层趣味的光环。
以上是我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一点看法和做法,教学情境一般交叉、变换用于教学,要使效果显著,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为学生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困境,让学生学得生动活片、积极主动。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十
摘要:当今社会的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浮躁心理的驱使下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认为那些早已过去的成为历史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无多少帮助,因此,他们不仅自己不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认为学习历史学科没有前途。正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使得我们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种种障碍。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出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历史素质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的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浮躁心理的驱使下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那些早已过去的成为历史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无多少帮助,从中捞不到既得利益。因此,他们不仅自己不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对于历史学科的知识贫乏得可怜,对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认为学习历史学科没有前途,而要求他们在理科上去尽力拼搏,以力图争取到一个发财的捷径。正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使得我们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种种障碍。与之相应,我们的一些所谓精英们以他们种种偏颇的理论也为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有识之士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对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国家也相应地对人文学科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要求的提出,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面对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开创出一片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天地,以改变人们对历史学科无用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其能真正发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出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这种既定的目标。以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效率不高,社会风气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要承担事实上的责任,然而,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使历史教学几乎等于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其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教师们所做的就是要对症下药,努力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动机,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能从大量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中吸取对今天社会发展有用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也并不是觉得学习的压力过大,而主要是对学习历史的意义认识不足或不正确。如何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尽全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科学的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角度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向开放的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件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材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基本概貌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那么,创设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情境又应该遵循哪些教育规律呢?笔者的看法是:
一、必须坚持历史的正确价值取向。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从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丰富的养料,以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打破旧有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展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和学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坚持主导与主体和谐互动原则。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竭力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相互间的民主合作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才有被激活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木森何耀华李崇义编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新华日报编辑部编《新中国五十年大事记》(上、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
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5.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朱孝远《历史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十一
:本文通过对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思想内涵及特点探索,总结了该教学法中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画情境等多种创设类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能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丰富感性认知等作用。最后把它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化。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
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促进儿童思维及语言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展现教学材料的多层次意境,发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李吉林,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世纪90年代,她通过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全过程实验摸索,借鉴外语语言训练中的情景教学,结合文艺论中的“意界说”,又吸收传统读写和直观教学等因素创立了“语文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李吉林认为其内涵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说,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形真”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以简单的形体和暗示的手法,在形象上给学生具体感;“情切”是指情境教学法以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展开教学;“意远”是指情境教学法之“情境”兼具深度和广度,将教学内容的“情境”整体展示给学生,可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象空间;“理寓其中”指通过前三者的联系,最终表达课文的中心———同时也是情境的内涵理念。
李吉林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境创设类型:
(一)创设生活情境,获取独特感受。
生活情境是指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和社会中,并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实际场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实物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基于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还有局限性,此时教师需选取一个实物作为教学中心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并理解物体,使他们能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验知识,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享受情感熏陶。
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需要依靠自身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和想象,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学生享受情感上的熏陶,完成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四)创设表演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感。
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表演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角色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课文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据心理学研究,使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人的右脑的功能。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符合文章格调的音乐情境,合适的音乐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开发右脑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其主体是识字、阅读以及作文三个板块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愿望。小学识字教学主要是关于独体字和形声字以及词汇的教学。
1.独体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中大部分是合体字,只有小部分是独体字。对于教师来说,教好这部分独体字是提高学生识字水平的关键。由于儿童辨认单个汉字字形是从轮廓到内涵再到笔划。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依据汉字的特有规律创设相应的情境对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易化、简化,便于学生明了。
2.形声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的主体是形声字,结构尤为复杂,却有规律可循。遵循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原则及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突出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汉字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类。比如教“颗、棵”时,先引导学生举例“一棵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将其分为两类并用图画画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字都表示数量,“棵”是“木”字旁就像树木一样具有生命存在;而“颗”右边是“页”,左边是“果”,也就是说像果实一样的事物。此处运用图画情境让学生简单区分形声字,使其不易混淆。
对于词汇的教学可凭借课文情境理解难点词语,促进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充词语,丰富词汇。例如:教《梅花魂》时,先创设实物情境将“梅花”展示给学生,了解实物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梅花耐寒的秉性及品格。此外,利用迁移这一学习规律,以熟带生,进行词汇扩充,引导学生理解“腊梅”、“冬梅”等词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要求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提升阅读能力,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
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表演情境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图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感受美景,培养审美;状物文章则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获取美感。
2.细读品味。
心理学表明,“直观的内容越是吸引儿童,则导向概括形象的理解就越难。”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感性情境后,及时转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及重难点,发展其逻辑思维。引导儿童细读的方法就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教师可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情境创设,加深学生印象。
3.精读领悟。
提高阅读能力的精髓是多读且精读。引导学生精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教师组织学生精读时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文章的节奏、韵律、气势等。比如学习《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多次修改使用的,它更能体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描述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创设图画情境表现诗中意境之美,最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比较“绿”字与其他字的细微差别,理解“绿”字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抓住诗的传神之笔,借助情境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体会形象与枯燥,具体与空泛的差别。
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根据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理论总结出以下几点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1.观察生活情景获取灵感。
写作的源头来于生活,好的文章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与实践,小学生写作文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观察活动,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头,在观察情境后写作文能够促使他们有话可写。
2.发散思维丰富写作途径。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每篇课文中都有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并积累,加上平时多读、多看,写作时就能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让儿童在人群中表达自我也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则是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写的事物,做到言之有物。教师运用情境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且还要扩宽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思维过渡。拓宽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确定写作范围,学生自由选材。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根据自身情况写作,同时能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第二,利用提纲,多样化写作。写作前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进行内容的扩充填补,培养他们写作的逻辑性;第三,抓住重点,丰富内容。选题时抓住题眼,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加以丰富,描写具体,略写内容可一笔带过,这样文章才会具有灵性和生动性。
3.范文指导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阅读与写作本同源,充分发挥教材多样性的作用。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课文进行范文指导,读写相结合。比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因它与单元作文相关,学习时要重点分析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课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进行练习,感悟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4.及时训练步步为营。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有密切联系,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及时训练。儿童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于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然后是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琐事或是心情,然后将积累的素材进行整理后形成文章展现出来。
[1]刘佳利.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情境教学———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j].辽宁教育,2015(12):32.
[2]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51.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十二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广东省梅州农业学校)。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十三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尤为关键。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融入学习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该阶段学生的认识较为感性,不适合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将知识具象化和形象化、使得学习过程直观且易于接受,学生在教学环节参与度高且具有互动性,更利于学习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构造出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各种道具、图声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和角色扮演等模拟再现课文内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视觉体验、游戏和情景模拟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情境教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趣味,相比起传统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
2.情境教学法优势。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后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文字语句的记忆,而小学生多数对此感到单调和枯燥。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表征课文含义,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记忆,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外,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原本被动的授课方式变换为学生主动接受的互动式授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1.发散思维设置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结合情境创设,需要教师首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设置合理的情境表现课堂学习内容。情境的设置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情境设置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从参与情境到理解情境,再引申出课堂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在实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图声文并茂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于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音乐等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教学体验,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赵州桥等我国古代著名桥梁的纪录片,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3.角色扮演引入情境。
在创设情境中,角色扮演是构造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将学生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复熟读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角色扮演之后,再由教师揭发寓意,与学生探讨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
4.融入情境师生互动。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一般体现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提问较为死板和枯燥,学生参与度较低。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可以由教师扮演孔子,由学生扮演老师。孔子作为儒学大家被众人尊为师长,教师在此扮演孔子,一方面可以表现孔子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了换位思考,表达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态度,给学生带来更切身的感染。同时学生给“孔子”当老师,也利于反思自身修养和可以师之于人之处,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
5.延伸情境理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还是树立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监督。引入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教学《日月潭》时,通过图文资料介绍日月潭的美景,歌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引申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树立一个中国的价值理念。
结合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不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结合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从心底喜欢上语文,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创设真实情境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探索摸索出问题情境、创设音乐情境等系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场景,利用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寻,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那么授课教师在课堂实践操作中,如何来创设情境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探索未知问题的气氛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境教学中,以问题为主导,以情境为补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起着铺垫知识和激发兴趣的作用,通过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思维困惑、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回答问题,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故事情境教学法。
思想品德课堂中故事的引用,需具有短小精悍蕴含哲理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提炼生活中的故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例如,在讲《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如何抵制不良的诱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诱惑,如有人让你抽烟、请你去舞厅网吧时,你会怎么办?这时有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针对这种情境,我讲了“水煮青蛙”的故事。把一只青蛙投进盛满沸水的铁锅里,结果那只青蛙就像被电击似的立马跳了出来,得以生还。第二次把青蛙放进冷水里,慢慢地加热,这时我让学生发挥一下想象,看看后一只青蛙的结局会有何不同?从这两只青蛙的命运中你有何启示?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大家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即活起来了。
三、音乐情境教学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创设音乐情境,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中《认识挫折》时,我先播放了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提问同学,听了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最后强调说:如果把成功比作雨后彩虹,那么挫折就是彩虹之前的风雨,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阳光下,会经历风雨,会遇到许多挫折,虽然挫折有大有小,但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学生纷纷为我的感悟鼓掌,于是我因势利导进入新课学习:教学挫折的含义和起因。又如,在讲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过程,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学习交往友情时,播放《朋友》,学习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等。这些熟悉的旋律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学生进入了思考探讨的情境中。
四、漫画情境教学法。
漫画一般是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或褒贬时事,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耐人寻味,因此,漫画具有的趣味性和思想性,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采用了漫画《地球的负担太重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人类过多的活动和索取,地球已不堪负重了。直接点明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视频动画情境法。
视频动画是当前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在讲“环境问题和改革开放成就”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环境污染与破坏、家乡的新貌与旧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们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情、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焕发出活力,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育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申请书落款为盼怎么写(大全20篇)
- 小孩购物申请书格式 单位购物申请书怎么写(八篇)
- 快递丢失理赔申请书范本 快递丢失理赔申请书范本图片(五篇)
- 公司列入异常申请书如何写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异议申请书怎么写(三篇)
- 人才引进自我介绍的范文汇总(精选8篇)
- 最新政府辞职申请书简短(优质16篇)
- 领导改非申请书范本(模板17篇)
- 店铺转l让协议书通用(优质12篇)
- 最新广告牌质保协议书汇总(汇总15篇)
- 学生外出春游的请示范文(优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