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9:09:13 |
  • ZTFB |
  • 12页

智者总结经验,愚者重复错误,我们应该如何总结自己的经历?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可以为我们写好一篇总结提供借鉴和启发。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一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分组进行、任务随机选择、技能规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等具体步骤,希望在实践操作、团队合作、技巧规范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最终通过学生的实践作品实现产品与作业结合,具体过程如下:

2.1分组选任务。

(1)分组。

做法:一般二到三人一组,学生任意组合。然后由小组内自已讨论选出确定组长与组名。

分析:人数确定原因:一组如果多于三人,那么就会有一部分人不做事,凑数,如果少于2人,不能很好的.体现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学生的工作量会很大,不宜学生作品的完成。

确定组长:首先是教师将组长要做什么,要有善于与组员沟通,在组员间有分歧时能积极调节,时间的控制、提前计划、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协调的能力这些引导信息告诉学生,由小组成员内部讨论,确定组长,最后教师提示学生,多与组长沟通,听从组长统畴。

确定组名:小组形成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小组起名,这个过程,可以让大家充分的讨论,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团队,对以后工作中需要团队的讨论、交流进行一次预热,形成很好的氛围。

(2)选任务。

做法:n个组,n/2个任务,由每组组长抽取任务,能过随机选择,每个任务由两组同学完成,最后交予的产品,选择比较好的一组作品。

分析:随机选择任务: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固定思维,比如有的同学善于做设计美感的网页,有的同学善于完成结构严谨的网页,在选择任务时,会主动的选择自己善长的,而这样的随机选择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让学生在团体里做自己不擅长的,让自己的学习更全面,以后遇到不同的任务都是游刃有余。两组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学生们就会有竞争性,在组与组的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完成中。

2.2按阶段讲评。

虽然学生学完了课程的内容,但是由于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完成一个作品,一下子让学生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如果有什么问题再进行修正的话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在学生的项目都确定之后,教师就需要隔一段时间检查一次小组的进展,在不同的进展中要求学生提交本阶段内进展汇报,针对学生的提高引领他们的方向,不至于走偏。同时通过按阶段的指导,让学生在网站设计与建设流程上更明确。

(1)网站概要设计。

做法:完成概要设计文档,包括网站受众分析,网站色调,网站设计思路。

作用:因为做出来的网站最终是要给别人用的,所以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应该细致入微,本环节的作用是从方向上把握学生的设计,让学生的设计打基础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开端,便是于日后的设计与制作。

(2)网站结构设计。

做法:用思维导图软件完成结构设计,包括网站结构,主页栏目设计。

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网站建设软件以外的工作软件,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网站结构设计的方法同时比较网站结构与主页结构的相同点不同点。

(3)主页和子页设计与制作。

做法:用ps设计网站主页和子页面效果图作用:以师傅的角度对学生初步设计进行一个评价,指出优点并引导其继续发扬,说明不足并引导其进行更正。

(4)网站预览。

做法:在dreamweaver中完面主页与一两个子页的实现。

作用:以师傅的角度对学生的网站实现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制作困难,及时予以引导。

(5)细节修正。

做法:完成整个网站的建设,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网站,老师成为客户,除本小组以外的其它同这也是客户,集体对这一组的作品在全班进行验收,提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根据讨论进行更改。

作用:通过别人的意见来仔细分析自己所做网页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修正,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角度的想法,不局限在自己的想法中。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修正中,我们才能让其做得更加完美。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是答疑者,老师针对每组学生的任务,给予不同的个别指导,同样学生有什么迷茫的可以随时问老师,老师或者帮助解决,或者提醒,或者引导。学生完成作品如图1和图2所示。

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更利于学生成长,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期末大作业中不会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更能了解真正的网站设计与建设过程,对学生技能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作业就是产品一方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拿着这项产品去找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5.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二

英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固然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素质、教学设施条件、学生知识基础等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诸要素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计划性与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课堂教学活动定会效率倍增。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有教师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盲目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由少知到多知的矛盾转化,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例如:引导学生进行与商店营业员的对话练习,教师可以说:

youaregoingtobuyanewcoatwithyourmother.

whatwouldashopassistantaskyou?

andwhatwouldyousaytotheshopassistant?

用这些语言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引入交际活动中去。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应充分表现在学生对课堂的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处于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心理,以热情饱满的精力参与各项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诱发下,开展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双主”作用,应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二、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

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把精力放在全班的集体教学上的观念。开展活动要广泛,尽量照顾每一个同学的情绪,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复述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完成。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复述课文可以划分为:补充式复述,归纳式复述,综合式复述。先是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想什么说什么,内容可不连贯,然后把所说的内容串起来,最后让学生任意发挥,可以详细复述,也可以简要复述,甚至创造性复述,这样的复述方法,不仅培养、锻炼了尖子生归纳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进生提供了成功条件和机会,既面向大多数,又兼顾两头,使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

三、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教学,易于收效,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活动形式施教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如竞赛式的活动,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潮,但一堂课反复地搞各种竞赛,长时间地进行高密度的训练,学生处于过分紧张的心理,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精神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就像一部戏剧,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也有平静如镜的缓和场面,有高潮、有低潮。教学和训练也要有广度、密度和深度,但要适度。课堂教学应快慢得宜,疏密相间,动静搭配,劳逸结合,使学生心理感受有张有弛,形成规律节奏。

四、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

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即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全班活动,课堂难以控制,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跃,又井然有序,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是“放羊式”,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首先,在开展课堂活动前,要把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一一向学生说清楚。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赢得学生的配合。其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welldone.yourpronunciationisverygood.it'sbetterthistime.等简短的表扬与鼓励。实施过程中只有师生间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教师才能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千方百计地创造语言环境。

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信息的交流贯穿于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师道尊严的样子,给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会引起心理烦躁和紧张,也会出现逆反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感情中蕴藏着巨大的动力,深厚的师生友谊像阳光、雨露和春风,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和温暖着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如老师亲切而耐心的启发、热情而充满希望的鼓励、满意的微笑和点头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满腔热情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善于研究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五、计划性与灵活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一方面这是由于教学过程每一次都是在新的班级中进行,学生的特点,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在变化着,成长着。教师对教学过程任何美好的构思,周密的计划都会因为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突然变化而失去作用。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比如学生课堂上会提出一些设计以外的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解答或打“埋伏”,今后解决。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因老师剪头发或穿件新衣服而引起学生上课初悄悄议论,教师可随机解释道:itwasmybirthdayyesterday.mymotherboughtmeanewcoatasapresent.isitbeautiful?解释后,学生也就不再议论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灵活性、随机性是建立在计划性基础上的,是教师的思想、知识在特殊条件下的综合运用,这种运用只有组织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那种无计划状态。因此,计划性和灵活性是相对而言的,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正确把握,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三

茶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分为几个方面考虑,因为茶业术语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茶叶名称的翻译才有意义。只有表面意义的茶叶名称采用直译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义的多重意义茶叶名称翻译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意象和历史典故的茶叶名称最难翻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泡茶工艺,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闻名,其中又有对中国传统泡茶方式的继承,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出口贸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汉语拼音翻译为“kongfutea”,这种翻译方式已经被大多数国外消费者认同。但我国有另外的“工夫茶”,虽然和闻名海内外的“功夫茶”读音完全相同,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产品。“功夫茶”是一种需要多道工序泡制工艺,首先需要选择上等茶的嫩叶,一层一层将小的茶壶塞实,之后用煮沸的活水冲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壶,此时迅速盖紧茶盖,使水分充分吸收茶叶的精华。最后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轻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畅。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红茶,和“功夫茶”那种繁复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工夫茶”的英文名称为congou,这是根据外国词典的翻译得来的。“工夫茶”的意思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国红茶中的一种。因此对这两者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特别是“工夫茶”,congou这样的翻译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或许难以理解。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花和茶名称混淆问题。如今市面上售卖很多用来冲泡的干花朵,也称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气味和颜色,还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称为茶。但他们不含任何的茶叶成分,仅仅是花泡的水。还有些茶因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这些茶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花,还要翻译出茶,笼统的花茶可以译为scentedtea,茉莉茶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为rosetea。他们的意思为花的茶,即以花朵为原材料,用以冲泡的方式进行饮用的饮料,因此被称为茶,这样的解释使国外消费者更容易理解。

2.2茶与实物重名。

很多茶叶名称是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这些茶叶的原材料却和它的名字本身没有太大关联,因此会引起歧义。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国外翻译学者将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翻译为narcissustea。这种翻译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义,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没有任何的关联,而是和水仙茶的发现地有关。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闽北发现的,这种茶在当时为野生茶苗,经过几代的培育以后,逐渐形成品质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因为闽北的“桃”字和水字的发音很像,那么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称为水仙茶。国外学者对水仙茶的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应该仿照普洱茶的翻译,采用拼音加英语的方式,译作shuixiantea更为合适。

2.3茶名不含茶。

还有一类茶,比如上面所说的: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这些茶的名字中都没有茶字,他们大多是根据茶叶的形状来命名。因此国外学者在翻译时候,除要翻译出他们的外形以外,还要在后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仅知道茶叶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购买茶叶的种类和茶的特征,有利于我国的茶文化宣传。与此有同样特点的是西湖的龙井,西湖龙井的名字后面也没有茶字,而且西湖龙井的由来也不是因为“龙和井”。龙井是西湖边上一个山村的名字,这个村子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茶叶,因此这个村子所产的茶也叫龙井茶。而如今的国外学者把龙井茶翻译为“dragonwell”,一方面严重曲解龙井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消费者对这种茶叶产生误解。因此本文建议,龙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翻译时候不妨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longjingtea”,更能表达龙井茶的味道和特点,也使消费者学会中文龙井茶。

3茶业术语翻译对策。

3.1灵活使用翻译方式。

茶叶命名需要考虑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也需要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翻译,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种: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但这些方式远远的不能解决茶叶命名的难题,因为有些茶叶名称不仅包含一方面的特征,有些甚至有超过两方面特征的考虑,因此要想翻译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内涵显然是困难的。目前能够较好的翻译出茶文化内涵的方式为注释法。注释法即先进行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后面添加注释的方式,来阐明这种茶叶的名称和特性。最好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互为补充,才能真正翻译出茶业术语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学习。

茶术语翻译不准确,关键在于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体会汉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国外关联理论大师gutt讲到,若想较好进行思想的传授,那就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含义,也要考虑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地域语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口译或笔译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翻译上讲究信达雅,“信”则不能违背原文本意,“达”应该挖掘原文深层含义,“雅”指文章要古朴端庄,高雅脱俗。因此学者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每一个地区的每一种茶,进行历史渊源、生物习性和外形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然后才能进行翻译。很多茶的名称和它本身的含义没有太大关联,因此翻译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3.3注重消费者理解。

出口贸易茶业术语翻译还要考虑英语母语地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消费者,因此传达语言要以英文常用词语和语法为主。对于汉语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英文中与其相对的参照物,再结合以英语为母语地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对于那些实在用几个词语无法翻译出全部意义的茶业术语,我们可以在商品的后面加上小的注释,方便消费者进行了解和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减小消费者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为茶文化宣传,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们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4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茶业术语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贸易乱象频出,众口难调。茶业术语翻译主要是为出口贸易的平稳进行,最终是为增加茶叶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叶品牌,以及保持茶叶产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增长。所以茶业术语的翻译应该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发挥等等,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茶叶出口贸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萍,谭正新.出口贸易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4]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3)。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四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因此,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技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基本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作为科学老师,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增强探究活动的“过程”意识很有必要。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智能水平,使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巳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新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

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航海家的`发现》一课,教师创设“古人对大地的形状是如何猜想的?航海家究竟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就探究问题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限于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例: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做一杯饮料》,设计自己的饮料配方,其结果怎样,让学生进行预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内容,学生能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但教师很少让学生说说“根据”。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对探究的问题作出种种可能的假设中,推断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对这一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就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

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在学生进行冬季星座发生的变化验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观察。课堂上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任何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指导下的探究,科学理论则在探究过程中步步向真理逼近。因此,从静态的观点看,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地观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作出一般性的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彼此间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问,能够让学生自辨正误,更有利于对探究结果的提炼。

在对结论提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又将会成为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索的学习目标和认知策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学生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总结得失,为他人提供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的是教师的角色观念问题。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探究活动,以免他们遭受太大的挫折或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时应尽量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可能的活动程序,也就是以教师的提问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学习论》施良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新造《浅谈自然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五

一、引言电影是各项艺术之极至,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用短小的时间、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形成一个很完美的故事,让人难忘。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整理提供,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影院里。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影的普及。现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人们欣赏电影的唯一场所,电影已经从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电影译制事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作用和地位也不能低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第1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教授的分析十分精辟。

二、电影翻译的必要性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由于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那么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然而翻译,作为电影译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却长期受到翻译界的冷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

三、电影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的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为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基本环节包括理解和表达。理解就是解码,是从传者那里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表达就是二度解码,是带着理解了的信息,用译语在其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交流。于是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相融合。因此,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实质是连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文化翻译是电影翻译的本质。其本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而其目的就是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文化对等和文化转换是文化翻译和配音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对等指的是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而文化转换则是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对等和文化交流主要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译者对于文化翻译的职责是解决文化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首先应该解决语言表达的差异问题,整理提供然后再努力找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电影翻译。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以影片《亚瑟王》《;卧虎藏龙》为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其民族文化,译者便使读者意识到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传奇的相似,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人群性格的一部分。英雄主义在西方是骑士精神的核心;而在中国便是武侠精神的核心,因为武侠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弃之不去的一种“平民英雄”情结。《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和龙均是力量、勇气的象征,片名中引入这两种意象用以揭示以李慕白为主要代表的侠者敢作敢当、豪迈洒脱的个性。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权力、尊严的象征,如昔日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与“龙”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crouchingtiger译“卧虎”无可厚非,因为中、英文中tiger一词的外延义相同,然而以hiddendragon译“藏龙”难免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此片在美国公映时,美国观众提及此片,多半只会说前半截“crouchingtiger”。通过对比原语文本与汉语译文找出各种文化因素翻译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使目的语观众感受到该电影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凝重感。并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领域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从事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对此类文化意象不闻不问,就事论事,直译、硬译,会令广大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直接影响到该影片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遇到这种情况,电影片名译者多采用归化法。帮助观众跨越中西文化鸿沟,以最终实现电影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理论对英汉电影字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影片翻译中的也是不可小视的。总之,做好电影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译者不但要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整理提供性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技术要求,受到的限制因素更多。所以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考虑到文化交流的现状,成功地处理两种文化中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dirck.translationandthemassmediain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susanbassnettandandrewlefever,eds,.pinterpublishersltd,1990.

[2]nord,c.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m].manchester:st.jerome,.

[3]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2001.(4).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7]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六

李彩英。

二00六年五月。

居巢区槐林镇中心校李彩英。

英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固然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素质、教学设施条件、学生知识基础等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诸要素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计划性与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课堂教学活动定会效率倍增。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有教师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盲目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由少知到多知的矛盾转化,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例如:引导学生进行与商店营业员的对话练习,教师可以说:

youaregoingtobuyanewcoatwithyourmother.

whatwouldashopassistantaskyou?

andwhatwouldyousaytotheshopassistant?

用这些语言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引入交际活动中去。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应充分表现在学生对课堂的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处于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心理,以热情饱满的精力参与各项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诱发下,开展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双主”作用,应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二、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

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把精力放在全班的集体教学上的观念。开展活动要广泛,尽量照顾每一个同学的情绪,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复述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完成。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复述课文可以划分为:补充式复述,归纳式复述,综合式复述。先是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想什么说什么,内容可不连贯,然后把所说的内容串起来,最后让学生任意发挥,可以详细复述,也可以简要复述,甚至创造性复述,这样的复述方法,不仅培养、锻炼了尖子生归纳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进生提供了成功条件和机会,既面向大多数,又兼顾两头,使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

三、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教学,易于收效,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活动形式施教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如竞赛式的活动,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潮,但一堂课反复地搞各种竞赛,长时间地进行高密度的训练,学生处于过分紧张的心理,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精神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就像一部戏剧,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也有平静如镜的缓和场面,有高潮、有低潮。教学和训练也要有广度、密度和深度,但要适度。课堂教学应快慢得宜,疏密相间,动静搭配,劳逸结合,使学生心理感受有张有弛,形成规律节奏。

四、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

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即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全班活动,课堂难以控制,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跃,又井然有序,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是“放羊式”,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首先,在开展课堂活动前,要把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一一向学生说清楚。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赢得学生的配合。其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welldone.yourpronunciationisverygood.it'sbetterthistime.等简短的表扬与鼓励。实施过程中只有师生间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教师才能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千方百计地创造语言环境。

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信息的交流贯穿于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师道尊严的样子,给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会引起心理烦躁和紧张,也会出现逆反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感情中蕴藏着巨大的动力,深厚的师生友谊像阳光、雨露和春风,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和温暖着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如老师亲切而耐心的启发、热情而充满希望的鼓励、满意的微笑和点头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满腔热情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善于研究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五、计划性与灵活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一方面这是由于教学过程每一次都是在新的班级中进行,学生的特点,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在变化着,成长着。教师对教学过程任何美好的构思,周密的计划都会因为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突然变化而失去作用。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比如学生课堂上会提出一些设计以外的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解答或打“埋伏”,今后解决。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因老师剪头发或穿件新衣服而引起学生上课初悄悄议论,教师可随机解释道:itwasmybirthdayyesterday.mymotherboughtmeanewcoatasapresent.isitbeautiful?解释后,学生也就不再议论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灵活性、随机性是建立在计划性基础上的,是教师的思想、知识在特殊条件下的综合运用,这种运用只有组织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那种无计划状态。因此,计划性和灵活性是相对而言的,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正确把握,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七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与实施探究活动要考虑到探究问题的适应性、知识的复杂程度、操作性、开放性、拓展性、以及学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等。

1、培养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自参与探索性研究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3、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学会科学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强调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题能力的养成,然后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之间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均须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学生的探究源于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动画故事法、引入事例法、直观演示法、认知冲突法、对比比较法、设置悬念法……如采用直观演示法,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弹弓,引发其中的角度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明确了探究问题,就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

3、开展实际探究。

这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对选取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或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直至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4、进行总结交流。

经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由探究而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如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探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2)培养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要有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必须具备:

(1)超前的教育观念;

(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高超的教学技能;

(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论文活动过程范文汇总篇八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培养,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化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观察主要靠观察者的视觉、听觉、大脑(思维)和动手记录来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观察能力,他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实践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观察的经验,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是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比较对比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对比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对比无论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加大对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合作、交流、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反思交流,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与体验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学们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对探究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全心全意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外显化,可以更测对自己的观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学们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可以使同学们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同学们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总之,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同学们相互审视、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诊断,让同学们在触、感悟中猎取知识,初步形成探究能力。学生学习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归纳整理,或者撰写小论文。该过程既是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每个课题同学们都有亲身体验,所以同学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在和谐民主氛围中的交流,既让同学们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路历程,又使同学们获取真知用心智得到了锻炼,体验一种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探究的收获和成果。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感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知识的总结归纳上,同学们以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再探究。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内容标准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它包含的要素很多,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探究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要素可多可少,呈现顺序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实验、讨论、调查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开创意识和创新思维。当然。探究性学习不能孤立于其他教学方式,应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