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科普范文(大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0:24:45 |
  • ZTFB |
  • 13页

在解决问题时,要积极思考和倾听他人的建议,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有效的团队合作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高中地理科普篇一

”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

高中地理科普篇二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时刻体现地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不仅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生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向学生阐述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乐于接受地理、学习地理、应用地理。

关键词:地理知识生活现象分析能力生活。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地理教学要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地理知识来进行解释和说明,激发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促进了课堂教学。

如讲“日界线”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讲一个故事:有个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婴。

先出世的当然是姐姐,这一天正好是xx年元月1日,而后出世的妹妹是在日界线东侧出世的,日期是xx年12月31日,于是妹妹的年龄就比姐姐大一岁。

在讲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

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

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动脑,而比较不重视动手实践,虽然思维活跃了,但是接受的知识都是死的,除非用于实际的运用中。

让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阐述一些生活现象,使地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有所增强。

因此,应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运用实例,在课堂上动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以培养绘图能力(地图基础知识);肯德基分布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线、景点概况、预算等,以培养考察能力(旅游活动);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企业布局,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等。

三、结合乡土地理资源和经济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和哈尔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热带海南三亚的度假胜地。

以此为对比,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确气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生产。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赣州市各区县的“猪-沼-果”工程,既是江南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红壤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

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赣南的山水变绿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赣南还成为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产生了全国甜柚之乡-南康,脐橙之乡-信丰,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之,让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接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成绩。

高中地理科普篇三

2.23°26′n纬线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玉山)。

4.50°n纬线穿过:蒙古、中国、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

5.蒙古:80°e-120°e、50°n附近。

2.0°纬线穿过: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望加锡海峡、苏拉威西岛。

3.10°n纬线穿过安达曼海、马来半岛、泰国湾、湄公河三角洲、南海、菲律宾群岛。

4.20°n纬线穿过:孟加拉湾、缅甸、老挝、越南、北部湾。

5.23°26′n穿过缅甸。

南亚:1.0°纬线穿过印度洋和马尔代夫。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高中地理科普篇四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扔掉了一个塑料袋,风,带着它飘向了远方,突然,一阵清香的气味钻进了我的鼻子,我一下子昏发过去。

“这是哪儿?”醒来后,我向四周发问,一个幽长的声音回答了我:“这就是被你们人类破坏了的22世纪的地球,好好欣赏你们的杰作吧!”

街道。明朗的天空中飘浮着无数的彩旗,不,那不是彩旗,而是一个个色彩明丽的塑料袋!它们漫无目的'地空中飞舞着,遮开蔽日,张牙舞爪地向我冲来,我伸手抓住两个塑料袋,塞进了空无一物的垃圾桶,随即,它们又在风的帮助下逃向了天空。

小河。鱼儿塑料袋重重包围的水中艰难地呼吸着,它们的眼睛一动也不动的望着我,仿佛在哀求我:“求求你,让我们重见天日吧!”我痛苦地跪在河边,怀着痛苦而无奈的心情来到了下一个地点。

森林。想像中的美好并没有迎接我,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个光秃秃的木桩。“咦?这不是昔日以‘热带雨林’著称地亚马逊平原吗?怎么。”忐忑不安的心情伴随着我来到河边,果然,那些塑料袋包围了幸存的几棵树苗,它们的枝桠上,树干间全挂满了塑料袋,在风的吹抚下,塑料袋迎风招展,仿佛这儿就是它们舒适的家。

海边。阳光在塑料袋的映衬下显得有气无力,海边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战舰横七竖八地倒地地上,里面装了腐烂发臭的垃圾。

我彻底地绝望了,大声地向四周喊道:“不,送我回去!”那个如同幽灵一般的声音再次回响起来:“你终于见到了22世纪的地球。”顿了顿,他又接着说:“下届宇宙会将在100年后举行,会议的主题就是把地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宇宙垃圾填埋场!’”我绝望地问道:“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改造地球!100年的时间改造一个星球,以你们现在的能力来说,足够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时间隧道,“记住我的话,改造地球!”“请让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我竭尽全力地喊道:“你是什么人?”“我就是你们地球母亲的孪生兄弟——火星的儿女,火星人!”一道激光闪过我的视线,我又昏了过去。

第二天,上学的路上,一个塑料袋又飞到了我的眼前。“嗨,老朋友,咱们又见面了!”我微笑着弯腰拾起了那个塑料袋,扔进了垃圾桶,迈着无比轻快的步子向教室走去。

高中地理科普篇五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去年,中国政府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xx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xx年下降40%—4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时代已如约而至,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召开,但很多人还是对“低碳”不是很了解。其实,“低碳”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

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很难,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动手就可以做到。比如说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还有我们出门可以尽量减少乘坐私家车,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购物的人,请有计划购物,尽可能一次购足。开车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也可让驾驶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大家还可以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

同时,多种一些花花草草,也是非常不错的明智之选。植物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你的家增添一丝绿色。阳台上,摆上几盘花,闲暇时候浇浇水,观察它们的.生长,也是不错的消遣呢!多用电能,少用煤炭,无论是利用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还是利用风力发电,都会更省能源,更环保。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的,不过,节省能源消耗,应该人人都力所能及吧!我们也可以采取网上购物,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时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购物时自己携带环保购物袋也是不错的选择。

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对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这是我的低碳小窍门,不错吧。大家也尝试一下低碳生活吧。

高中地理科普篇六

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高中地理科普篇七

(讨论稿)。

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效益,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总结近几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区地理课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就普通高中地理课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因此安排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基于必修各模块间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地理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课时上可适量增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及实际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选修模块中,我区选择“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作为全区统一选修的两个模块。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给选修地理的学生在高二年级安排适当时间补修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安排在必修3之前开设为宜。

三、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并关注主体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生活性原则。地理课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作业练习等,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和思想认识问题,二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高认识。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问题原则。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5)创新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这需要把目标订得适合教材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完成这些目标。另外,制定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跳跃,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表述语言要简洁、准确、一目了然、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认知目标的能级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评价项目和要素要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和可评价的。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目标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但“生成”都是在、也必须是在既定的目标上恰当展开。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突出基础性,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从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角度加以整合;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准关键,以重点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或联系旧知形成网络,或进行迁移探索新知。

可以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要在教材的系统与结构、联系与规律、特征与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并进行合理的增减或集中与分散的处理。对教材的整理加工要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

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改造传统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仍是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仍必不可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要结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生成过程,突出规律、原理讲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因此,案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逐步学会和掌握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纽带,对当前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图表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较好地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载体,传统的图表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图表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和比较教学中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强化图表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和学生情况,并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序列性、悬念性;创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并有探究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现象、地图及数据,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科书中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创设问题情境。

3、合理设计与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要整体、系统设计:拟定的题目不宜过多,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问题进行难易适度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恰当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要设计给予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帮助。

对学生活动的调控决定了活动是否能成功进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规范的制约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活动目标激励学生;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灵活的控制与引导;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要有明确的结论,公正评价,合理期望;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以助于今后学习的改善。

4、恰当应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考虑。

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目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教具的选择一忌过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地理课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能起帮助作用。

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重视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中师生的情绪、学生智力活动的密度等等均是需要教师管理、调控的。

制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不能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等。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

六、提高课后作业练习的水平与实效。

1、精心设计和选择人性化作业。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把作业当作单纯的“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巩固手段”转变为把作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改重知识型作业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型作业,改标答式作业为开放型作业,改被动型作业为主动型作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学会如何掌握、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创新。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行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优化作业的批阅和评析。

在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做作业,教师研究性地批阅学生的作业,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发生差错的具体原因,以加强作业评析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要坚持写作业批阅札记,在每次批阅作业后简要记录下典型的优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

三、发散迁移。

必须重视作业练习的个别指导,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可以在作业本、练习卷上多作指导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是审题错了,还是分析不全面”?“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等。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和教学环节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设计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一些形式适当的地理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每一次活动前,都应要求学生要制订一个详尽的、动态的计划,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成果检阅、交流和总结反思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八、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和改进考试评价。一要精心设计试题,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了书面测验外,还可以采取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各种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

九、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可以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

教师要加强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

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领导要抓好学科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和外出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表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机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教师感到工作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2、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个人研修、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3、要发挥教研组力量,开展同伴互助行动,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或几位教师合作,每学期选择教学过程中的1--2个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研究重点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研修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学风格。

4、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5、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使自己有一个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要经常进行系统反思,定期检测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认识自己的局限,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高中地理科普篇八

当我们捧着装订漂亮的书籍孜孜阅读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时,当我们手按鼠标畅游于网络世界时……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给我们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变化?是科学,是科学这股巨大的力量,无形中改变了我们身边的一切,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二十一世纪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这样一种奖励,来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并用科学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有20多个国家,466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当他们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他们代表自己拥有了科学创造的巨大财富。

因此,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但怎样才能做到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而最能满足这种强烈欲望的方法是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话、结论,而最终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

我听说有一所中学的高一年级的三位学生,他们也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竽”这样一种民族乐器充满了好奇,他们分析了这个乐器的特点后,决心也要做一个类似于“竽”的乐器。他们每天都去捡或去买很多支吸管,他们又仔细研究了这些吸管,利用了无数休息时间,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他们终于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吸管乐器,吹起来一样美妙、婉转,简直比“竽”吹出来的声音还要好听。他们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家,却能想到这样的东西,并克服重重困难去做,真不简单。

想想自己,我也尝试过成功的滋味儿,以前我看见别人玩航模,好奇心驱使我产生我也要做一个的愿望,于是,我不断搜集材料,接着自己动手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虽然被发动机伤了手,流了血,留下疤痕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做出一个精美的航模。当时我喜悦的神情早把做的过程中的痛和苦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我们青少年的好奇心了,青少年能想到的东西,大人不一定能想到,因为青少年的幻想是天真的,是奇异的。

科学就像是一个比宇宙大好多万倍的海洋,我们就像是一些鱼,虽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明天,水里就没有了氧气,必须换一个地方,这样换来换去,这个海洋会被我们污染了,到了这时候,就要寻找另一片海洋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新科学,只有不断更新,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诺贝尔科学奖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不用问了,只要你从小播种下科学的种子,努力学习,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热爱科学,才能了解科学,才能用它去改造世界,去创造魅力家园,去寻觅光明的未来。

高中地理科普篇九

7时。“主人,今天是6327年5月26日,早餐已准备完毕,请您慢用。”机器人安得路向我报告。我穿上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天空服起床了。我一按金黄色电钮,自动整理床铺机开始工作,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我的早餐是精心调配的“冰快”,别以为是用水冻出来的,这可是一种高科技食品,它里面有一天所需的营养和热量。按一下紫色电钮,我不用走路,地面循环滑带系统把我运送到窗口边,脚底的托架缓缓上升,天窗也打开了,托架移动到天池停下了,我下来活动一会儿,看看我养的“花”。现在空气中已经没有多少氧气了,这“花”都是化学提取的,物质制造的。

8时。我穿过时光隧道去火星工作。我的任务就是用宇宙语言和火星人交流。因为地球已经进入老年期,快要发生大爆炸了,到那时人们会陆续移居火星,我要让火星人和地球人和平相处,并一起开发其他星球,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说不定还能发现宇宙生物。

13时。自由活动。我按一下红色电钮,从后背伸出电子飞行器,穿过时空隧道去安静的宇宙边缘休息,先启动隔热防护装置,然后拉开睡袋美美地睡了一觉。

15时。现在地球环境急剧恶劣,我和工程师一起设计并建造火星房屋,地球爆炸时会使很多人死亡,到火星的.也为数不多,所以火星上的空间很充足,这里的每一套房子都有365度旋转系统,整体拆卸拼装功能,还带有空中卧室和地下飞船库。

18时。我回到地球,到海里观察我发明的机器人,它可以在海里工作,未来也会有人在海底定居,这是我为方便人类的新发明。我意外发现一条小鱼,现在海洋生物都灭绝光了,人们的都是人造食品,居然还有一条小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20时。我回到家打开电感(相当于以前的电视),收看银河系生物播放的节目。不知不觉我有点困了,就乘飞行鞋到857层的卧室睡觉了。

高中地理科普篇十

太白山,秦岭山脉的主峰。它,雄伟俊秀,风光绮丽,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吟咏感叹。尤其是山顶上那个椭圆形的湖泊———大爷海,如同一只幽蓝的天眼,向尘世间抛出一个个足以令人动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宝鸡,在陕西民间对其神秘的猜测经年不断。

有一个传说,在天上玉皇大帝让他的儿子们下凡来到太白山上修炼,被太白山那锦绣的风景所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愿意离去,就化为一个个湖泊,从此以高山相伴。相传大爷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儿子变的。

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好像一个"天然冰库"。在洞内有许多冰锥、冰笋、冰旗琳琅满目,景象万千,这就是大爷海的源头——水晶宫。它里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体,是因为他正好处于背阴的山坡,常年没有阳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渗出的水滴,到了这里,就化成了冰锥、冰笋。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锥、冰笋的奇观,更多的则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在侵蚀岩石的同时,也注入了下方湛蓝的湖泊——大爷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蕴含着那么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这是大自然的恩赐,送给我们那麽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着神秘的世界中,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神秘景观?让我们慢慢的来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码吧!

制度有历史的规定性,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从历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终无论何时,习俗、规范、宗教信仰,以及许多其他被继承的制度都制约着行动。这几天想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闲暇之余,得以有机会系统观看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的兴衰变迁。简要地就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和参考。如有不妥,并请指正。谨致谢忱!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荷兰尽管有其曾经的辉煌,但我总觉得是昙花一现,进入20世纪鲜见有其突出的大国地位,我个人认为仍属“小国”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见,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多以鼎盛时期的辉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够统一。这点或许需要改进和完善!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显然,中国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甚至连日本都不如。何故?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成吉思汗时代尽管用无力征服了世界的诸多地方,但毕竟是昙花一现,并未维持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明朝(当时gdp比重比现在美国占世界比重还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袭击我沿海地区。清代中后期以来,泱泱中国更只是西方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种民族的劣根性。“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在大汉王朝时候体现了这一点。《汉武大帝》中,刘彻之前尽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扰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尽管改变了这个现象,但由于连年征战,最终人才凋敝,国库空虚,给大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埋下了隐患。此后,绵羊的劣根性更是彰显无遗!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所以我们要做大国,要崛起!

高中地理科普篇十一

敬爱的地球爷爷,您好!

我是生活在您身边的一名小学生。您也许会感到奇怪: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会给一个已有五十亿岁高龄的大星球写信呢?但是我却写了,因为我热爱您,同情您,并决心保护您。

地球爷爷,我热爱您。黝黑的土地是您的皮肤,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江河湖海是您的血液,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埋藏在您身体里的石油、煤和各种矿石,是人类工业的动力和原料。您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也安在了我们中国,。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瞧,世界之巅就安在我们中国!”

唉!人们无情地伤害您,必然会受到教训和惩罚:臭氧层受到破坏,已经渐渐稀少,使猛烈的阳光直接照在人体上,造成伤害;工厂排放的废气变成酸雨,使农作物受到枯萎,一幢幢大楼的外表被腐蚀,落在人体上,能把人人的皮肤烫坏;原来美丽的森林现在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可恶的是人们还在旅游景点乱吐口香糖,使那里的管理员们损失极大,他们先订来40台刷洗机,然后让它刷洗,但还是没有去掉。于是,他们再订购了4000把刷子,40吨洗剂,人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刷洗,还是留下了一些斑痕。

地球爷爷,您不要伤心,人类都在从教训惩罚中觉醒,保护环境,救出地球正成继全世界的心声,人类正在采取措施,医治您的创伤;大街上,到处都贴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告诉您,地球爷爷,人类已经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打扮得干干净净,与小伙伴一起植树。

地球爷爷,您放心吧!我一定会保护好您的!

高中地理科普篇十二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良好的地理素养和考取较好的高校必需的高考成绩,经多次教研,形成本学科教学提升计划。

一、用心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做到“学生不预习,老师不讲课”。

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有布置、有组织、有落实。先让学生独立、反复、用心阅读课本和地图册,获取相关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在组内和组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习惯,组织每班地理学习小组长配合老师负责提醒检查落实,并将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存在的疑点和困难反馈给老师,为课堂的教和学、师生互动、答疑解困、知能提升做好准备。

二、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兴趣、高效指导,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科具有功能的广泛实用性、内容的丰富多彩性、贴近学生生活和“乡土”实际的亲和性、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现象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地理老师应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教学任务,精选典型案例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地理故事、人物、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家乡或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联想、感悟、思考,让学生不断发现地理科学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兴趣,昂扬斗志,不断增强持久的学习动力。

2.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1)在课堂上教师要检查提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理预习情况,老师点拨、补充、纠正。(2)教师精研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漏点和学法、学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深讲透,做好示范,提高课堂学习指导的效率。(3)在课堂上老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分析、回答,倾听、板书、板图、计算、演练、观察、实验,最大程度让学生能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笔,交流语言、碰撞思维、展示才华、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老师不仅要当好组织者、引领者、铺路者、示范者,也要当好诚恳的学习者,坚决“杜绝老师一言堂,学生消极听”的糟糕局面。

三、精选并及时批改课后练习题,认真指导学生答题技巧,使学生通过足量的科学训练,巩固、提高地理问题判断、分析、解读和表达能力。

1.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先精练基础知识和技能习题,再精练能力提升题(高考真题和好的模拟题)。

2.让各班学习小组组长检查本组学员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3.教师面批面改,及时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上好试题讲评课,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梳理思路、取舍筛选、分析、判断、做图、计算、书写、表达等答题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5.用好错题本,降低犯错率,提升应变力。(1)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回归知识原点,真正学懂弄透,根除错误认识,及时纠错扶正;(2)让学生在错题本上用图文准确记录,随时查阅反思,避免重复出错;(3)多做变式试题,检验纠错效果,提升应变能力。

四、图文结合,案例剖析,归纳整理,强化学生地理知识内化积累、图文转换、综合思维、区域区位理论和人地协调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关系的高度概括和不同区域空间差异规律的总结提炼,对人类的思想、思维、各种产业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产生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区域发展的区位理论和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所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成为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学地理,必用图,会用图”和“综合分析,比较对照”的良好习惯。针对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阅读或绘制各种地图,提高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定位能力,快速提取图中有效地理信息,或绘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图文结合,精选多个区域典型案例,对其自然和人文地理进行综合深入分析,比较对照,找到异同,发现规律,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把看似零散的地理知识不断加工、内化、深化、累积,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快速提取,能够迁移应用,不断提高地理图文转换能力、综合思维品质、区域发展区位理论水平和人地协调思想。

2.使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归纳总结”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教师要求并指导学生做到每课时一小结、每单元一大结,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总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做成图文并茂、条理系统的“知识块”、“知识树”。要发挥地理学习小组长、地理学习骨干同学的组织、示范和带动作用,把组内同学都调动起来,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教师及时批阅、指导,常抓不懈,形成常态。

3.平时识记和周五晨读相结合,强化识记背诵。(1)每天都要识记背诵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技巧,尽量做到日日清;周五晨读时间要查漏补缺,巩固强化一周所学。(2)教师要在知识、方法上提醒、指导,要检查验收识记效果。

五、搞好地理课外活动,丰富活跃学生生活,促进地理学习。

1.订阅优秀地理书刊,扩展学生地理视野,提升地理学习兴趣和素养。

2.利用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机会,从地理视角选择思考分析国内外天文、自然、经济、社会现象和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感受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3.办好地理板报,做好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利用后黑板或墙体,展示同学们的优秀地理阅读笔记或地理小论文、评述我国或世界地理新闻热点,介绍祖国与世界各地独特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或区域发展成功案例,也可以交流地理学习体会和方法,图文并茂,突出地理特色。

六、创新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功底和综合素养。1.打铁还需自身硬,拥有金刚钻好揽瓷器活。(1)教师要博览群书,既要精研细读,多做专业理论研究,还要广泛涉猎,开阔眼界,增高站位,更要大胆实践,创新应用,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教学独特魅力、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2)积极参加校内外教育教学培训和说课讲课比赛,多研究近年来各地高考题,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和高考新动态、新特点,尽快学习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新思想、新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团队强大才能彰显个人魅力。备课组要深化教研、互相听课、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提高团队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管理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榜样,使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可、钦佩和爱戴。对待学生既要关心、了解、爱护,也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实效,做好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领路人和守护者。

高中地理科普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中地理科普篇十四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1引言。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