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优质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0 03:35:12    小编:ZTFB
最新历史小论文汉武帝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优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3:35:12 |
  • ZTFB |
  • 14页

总结是我们汇报工作和学习成果的重要材料,能够展示个人的价值和能力。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要素,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通过阅读范文,你可以对总结写作的结构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一

汉武帝在汉朝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首先他的功绩是无可置疑,但是他的无情也是著名的,他也是汉朝唯一一个没有皇后合葬的人。

在汉朝时一般修帝陵的时候都会修皇后陵,夫妻死后都会入葬,虽然并不同穴,但是在规模制度上也要远超过陪葬的规格,也算是合葬,但是汉武帝的时候,因为几任皇后都被汉武帝自己给废掉了,先是陈娇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再加上参与巫术迷信被汉武帝给废了,凄凉的死在了深宫之中,后来的卫子夫也是没有好下场,年轻的时候还受宠。等到年老色衰了,汉武帝就完全不喜欢了,以至于后面在巫蛊之祸的时候,卫子夫也被汉武帝废掉了皇后之位,无奈之下自杀身亡,葬在了长安城南的一角,后来汉武帝平凡之后也只是建立了思子园,对于卫子夫也没有一点表示,可怜了这几十年的夫妻情分。之后汉武帝直到死的时候都没有再立皇后,也就没有人和他合葬了。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二

学号20142745姓名房星。

班级计算机(2)班。

改革开放。

维新变法。

一、中国初期探索。

(1)天京之变。天京之变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两万人丧命,包括翼王石达开的全族(石达开本人逃出)。“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2)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二、中国共产党的功绩。

(1)。北伐战争。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2)。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5年,中国结束了八年抗战,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这是国共的第二次内战,即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大著名的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发动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大的加速了中国国民党的垮台。

(4)。社会主义的改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最关键的因素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需要他们制定正确的改造方针和政策。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

(5)改革开放。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三、评述。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90多年的时间里,它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做了三件事:

第一,新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中国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时有力证明,只有马克思才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我们现在是中国的大学生了,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三

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

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一〕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

〔三〕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

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

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

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四

摘要:商鞅,一个中国历史进入新篇章的开创者,战国史最后的胜利者,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商鞅的千秋功业在后世无人能超越他,是中国历史最后的变法集大成者。孝公常有,而商君却是旷世之才,商君之后,中国历史就没有出现过如商君之才者,谓之万世之强臣。本文从商君的历史轨迹讲述,商君的千秋功业。

关键词:商鞅变法功业。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卫鞅处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年代,其人本想在但是魏国建立功业,奈何魏王不识人才,适逢孝公的招贤令,卫鞅入秦,观察秦国当时的环境,提出强秦九论,说服孝公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在战国前期处于西方蛮夷之地,中原不愿与之交往,秦地文明开化较落后,国际上,当时是秦国处于“天下卑秦”和“天下分秦”时期,卫鞅和秦孝公,这对金牌君臣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坚持变法图强,东出函谷。

笔者认为,卫鞅和孝公在当时是整个社会孕育出的新鲜的血液,他们应历史而生,为大秦最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基础,他们才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只识始皇,而不识孝公和卫鞅者,是一种遗憾。

二、变法的内容。

卫鞅在秦国十九年,共进行两次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也改变了战国的格局。变法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百姓的国府的信任,所以就行成了著名的“徙木为信”的典故,改变了百姓对国府的信誉。而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内容:经济上如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社会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政治上如1.废除世袭,奖励军功,使得地主阶级强大起来,打击了奴隶主阶级,使得后来秦国军事实力强大,从“夷狄之地”到“虎狼之国”;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使得秦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郡县制对后世影响至今。当然,商君并非神,推行的秦律里也有许多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极不民主和人权的制度,但是,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制度的秦法合乎情况,对秦国在短短20年左右从“天下分秦”到“天下惧秦”转变奠定稳定基础。

首先,对于许多学者和教材上均喜欢用上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功能,笔者对于这种模式并不苟同,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罪的评价应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下去思考去评价,而不是现如今的许多学者和教材都喜欢用上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去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误导。

商鞅的历史评价到底是什么呢?商鞅之后,对于商鞅在历史功绩上的评价有是什么呢?从许多历史的文献中,对于商鞅的评价是贬多于褒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当然对于太史公的评价,有可能受到儒家的思想的影响,因为法家和儒家处于对立面的;《旧唐书》里甚至将商君评价为酷吏;贾谊评价商鞅: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在中国历史从尊儒术后,对于商君的评价贬总是多于褒,儒学者不敢正视商君对于中国历史的作用,甚至将愚民加于商君,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学才是真正的愚民之说,也是贪赃枉法的理论,因为纵观中国历史从战国到清亡里,就只有秦不是因为贪赃枉法而腐败的;也有人把秦快速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及其所代表的法家,那是对法家的不了解,法家用刑的目的是以刑去刑,只是最后统治者没有利用好而已。

最后,笔者觉得正史对于商鞅的历史功绩没有系统的整理评价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对于商鞅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其对秦的影响,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强加到对其的评价,笔者认为商鞅是中国历史在走向上的开拓者,他才是大秦帝国建立的奠基者,是战国思想中最后的胜利者,他的变法和他的法家思想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对社会成功转型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为秦国在“乱世用重典”做出了重要的作用,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为秦国的“平时用中庸”提出构思。但是其不应为秦快速灭亡买单,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五

一是汉家皇室一直有同性恋的传统或者说是遗传基因。汉高祖与籍孺,汉惠帝与闳孺,汉文帝与邓通都是载之史册的同性恋关系,所以刘彻与其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韩嫣发展成gay一点也不奇怪。

二是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尚武的人,他喜欢的人都是一些年轻英俊、武艺高强、高大威猛的人。韩嫣正好符合这些条件。史记载,韩信身高八尺五寸,汉代一尺等于今天21.25---23.75cm,也就是相当于1.80m至2m之间,到韩嫣这一代,想必还是属于高大型的。韩嫣的祖上有匈奴背景,所以他的骑射得之家传,并且对匈奴的战术也很有研究。而刘彻当皇帝后,一门心思想打匈奴,所以难怪对韩嫣非常欣赏了。

三是因为韩嫣这个人本身也非常懂得讨刘彻欢心。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刘彻的母亲其实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她在嫁给刘彻老爸前,已经嫁过一个丈夫叫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叫金俗。但是当她做了皇后,成了皇太后以后,宫里就再也没有人敢提这个事情了,毕竟在那个开放的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韩嫣看出来太后实际上非常想念这个流落到民间的女儿,而刘彻又是一个不拘礼义的孝子,所以他决定冒险做一回捅窗户纸的人。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六

汉武帝以前的汉代历史,是相当屈辱的,匈奴窥视汉朝的财富,隔三差五就入侵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汉政府也没有解决匈奴问题的良方,只好与匈奴和亲,但和亲只能换来一段时间的太平,匈奴的入侵还是不能避免。经历了汉文帝、景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就决定解决这一问题,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对匈奴发动了数次战争,经过三次著名的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终于打败了匈奴人,开拓了我国西域的疆土,我们可以说,没有汉武帝的军事政策,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辽阔疆土。而借此一举,中华文明和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的通道就此打开,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我们今天能吃到的胡椒、哈密瓜、葡萄等食物也是从西域传入的。然而战争是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的,汉武帝的征伐,耗尽了汉王朝积累的财富,为了开源,汉武帝允许了卖官鬻爵,也允许犯法者用钱赎罪,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恶政,而老百姓也忙于供给战争,最后许多自耕农破产,沦为奴隶,社会内部的动荡不安因素正不断增长。

雄才大略的皇帝,多半也是猜忌心重的人,汉武帝也是这样,他总怀疑有人会暗中陷害自己,为了不被暗箭所伤,他宠幸江充,对一切可能危害到自己的事情进行调查。而江充恰好和当时的太子刘据有隙,他担心汉武帝年高,去世后会受到刘据的报复,于是利用了汉武帝的猜忌心,他宣布宫中有妖气,这妨害到汉武帝身体的健康。而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派他进入宫中搜查。江充在宫中挖地三尺,声称自己找到了太子诅咒武帝的木头人,上面写满了大逆不道的言论。

刘据本与武帝关系较远,担心江充陷害,就假传圣旨,逮捕江充并将他杀死。他又征发长安城的卫卒,打开武器库,造成长安城的混乱。顿时流言四起,有人说太子造反了。而汉武帝听后大怒,命丞相镇压太子的“**”,丞相刘屈牦不断增加兵力,最终双方大战于长安城,死伤数万,刘据兵败逃亡,后拒捕自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而事后的汉武帝,逐渐明白这场**是由江充诬陷太子开始的,而太子刘据是不得已起兵自卫,为此他后悔不已,清算了当时镇压叛乱的许多人,包括丞相刘屈牦也因此被杀。这样一场闹剧牵连了许多官员,汉代的国本也因此动摇。为了表示对儿子的思念,刘彻修建了一座思子宫,又修建了归来望思之台,以表示自己的后悔。

晚年的武帝,为自己早年的政策深刻反省,公元前89年,他下了一道罪己诏,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他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承诺以后将回归到安定百姓、休养生息的路线上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他将政事委托给大将军霍光后安详离去,享年70岁。

班固在《汉书》中对武帝如此评价:“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当然这样的评价是比较积极的,但他也指出,汉武帝不够“恭俭”,给百姓的恩泽实在有限。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这就对汉武帝的缺点予以了直接的揭露,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汉武帝安定国家、开疆拓土的功业,也应该对他好大喜功、猜忌他人的缺点加以批评。

总的来说,汉武帝有以下功绩:

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

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七

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利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整个社会,其实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统治特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改朝换代要慢得多。大家起来造反,秦朝灭亡了,皇帝改姓了,但秦朝留下的那些社会制度、基本的社会状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不会那么快就彻底改变。所以汉武帝任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这个特点,其实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而起用儒家学者这一点,恰恰相反,代表了历史的变革性。这是秦始皇时期没有的、汉朝建立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历史新特点。

司马迁对当时的这些现象观察得很深刻,但他看不到历史的后续发展。班固恰恰是受这些后续发展的影响,重新来评估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好比司马迁看不见自己背后的东西,班固站在司马迁身后,司马迁看不见的东西班固看到了。而展现在司马迁眼皮底下的那些东西,站在后面的班固又不如司马迁看得真切。所以,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

关于汉武帝内政建设上的成绩,除了前面这些内容之外,其实“晚年改辙”这个板块,也可以算在里面。只不过这段历史比较特殊,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话题。

汉武帝的评价2。

关于“外服四夷”,司马迁说汉武帝西伐大宛的时候,正好碰上“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史记·大宛列传》)从东到西,到处都是蝗灾、虫灾,但老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战争压力。司马迁用很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么一个事实,读来令人心酸,当时的老百姓苦啊!作为目击者,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积极开拓,持批判态度,因为他目睹了当时百姓的惨况。但司马迁的问题仍旧是看不到汉武帝这些行动对以后历史的影响。

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正是因为当时人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才使得汉朝文明和西域文明有了充分交流。而且除了西域之外,汉武帝把汉朝的触角伸到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正是汉武帝的这些努力,初步奠定了我们今天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名将。最著名的像卫青、霍去病、李广,三部史书都有详细介绍。我们看到,在《史记》里司马迁对李广和李陵这对祖孙充满了感情,而对卫青、霍去病的人品不怎么认可,认为他们是仗着汉武帝的宠信,才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但司马光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卫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善于领导,也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是个帅才。而李广有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作为汉武帝来说,能够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将领,事实证明非常成功,体现出汉武帝有知人善任的优点。所以,司马光在最后评价汉武帝的时候,专门有“善用人”这三个字。

汉武帝的评价3。

历代皇帝在晚年时,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储君的选择问题,像汉武帝这样在位五十余年的雄主也概莫能外。本来太子是早已确立的,他就是卫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但刘据在汉武帝看来过于羸弱不累我,和雄才大略的自己比相距甚远。只不过没有更好的选择,汉武帝、太子和卫皇后之间,才一直维持着一种不温不火的关系。随着汉武帝的子嗣多起来,这种关系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大将军卫青去世之后,整个卫氏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下降,加上冠军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导致卫氏一族趋于衰落,太子刘据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窥视储君之位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整个西汉朝局危机四伏。

祸乱的开始的标志是巫蛊。所谓巫蛊通俗点讲就是弄一个木头或着布娃娃,写上名字和诅咒的话,然后埋到地下。最早干这件事的人是陈阿娇,那个金屋藏娇故事的女主角,而男主角就是汉武帝刘彻本人。正是由于陈阿娇善妒和巫蛊的原因,她才被废黜而改立卫子夫为后。

汉武帝的评价4。

巫蛊之祸的起因和一个大侠有关。汉武帝晚年猜忌心很重,基本上不和太子、卫皇后见面,太子刘据和卫子夫则一直低调做人,做事谨小慎微,因此双方相安无事。一天,汉武帝在宫中发现了一个佩剑的男子,看其装束并不是宫内的人,汉武帝大惊,但当时并没有发作,而是找来负责皇宫宿卫的官吏问话,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这不可能,没有陛下的旨意,不可能有人随意进入皇宫!

汉武帝大怒道:“你的意思是我老眼昏花、出现幻觉了,是吗?”还没等宿卫的官吏解释,这位可怜人就被砍掉了脑袋,但这件事情并没有不了了之,一定要彻查到底,在我眼皮底下,居然有人配刀悬剑,出入宫闱如入无人之境,那我的安全怎么保障?不久之后,汉武帝知道了神秘客的名字:朱安士,这个朱安士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汉武帝立刻让人调查,这一调查不得了,原来朱安士号称阳陵大侠,是和郭解一样出名的游侠。汉武帝心想:“这还了得,郭解不过是恣意妄为目无法纪,这个朱安士出入皇宫居然畅通无阻,他背后肯定有人撑腰,一定要抓住他,挖出他背后的主使之人。”于是朱安士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对象,但是各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安士还在京城里到处闲逛,却没有人能抓得着他,将他绳之以法。

汉武帝的评价5。

丞相公孙贺认为这件事对于自己和卫氏,都是一个机会,于是便自告奋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成功的抓住了朱安士。公孙贺是卫青的好兄弟,他曾经救过卫青的命,正是在卫青的提携下,公孙贺凭借军功最后登上了丞相之位,他也是卫氏家族最后的靠山。

公孙贺抓朱安士有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为自己的儿子脱罪,当时公孙贺的儿子由于犯罪,正被关押在大牢之中,公孙贺想凭借抓住朱安士功劳为自己的儿子免罪;第二巩固自己的丞相之位,做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最可靠的后盾,因为近几年来朝局已经在逐渐朝着不利于太子的方向在发展了,自己这个丞相急需树立威信,为太子的储君之位固本。但公孙贺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是针对他和太子的圈套,扳倒了公孙贺,就等于彻底孤立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囚徒朱安士的一封检举信竟然直接递到了汉武帝的手里,信中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承认进宫的人就是自己,自己进宫的目的是替公孙贺请求太子和卫皇后的帮助,替公孙贺的儿子脱罪;第二件是揭发公孙贺和卫青之子的阴谋诡计,包括汉武帝两个嫁入卫家的女儿的不可告人的事。

按道理,一个囚徒的话是不能轻信的,但是汉武帝不仅信了还立刻执行了,公孙贺灭族,卫青之子处死,连汉武帝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被处死了。卫氏一族在朝廷里的最后依靠被彻底铲除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八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到汉武帝晚年,他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并任用江充,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

经济上,由于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国库已经空虚。汉武帝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腐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军事上,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种种打击使汉武帝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九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行三铢钱……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三月,诏曰:“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祗而不解。其赦天下。”……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

汉武帝的评价2。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武帝的评价3。

显然,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重点评价内容放在封禅方面,强调了帝王权威在当时的社会的表现,以及人们对皇权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人们一向认为司马迁刻意丑化汉武帝的形象,但在《孝武本纪》的赞语中,我们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尽管司马迁的文字描述凸显了汉武帝对无上权威的崇拜和好大喜功的虚荣,但从另一种角度说,封禅往往被视为帝王权威合法性的象征,而司马迁在本文结尾处的赞语中并没有否认这一点,至少没有对汉武帝进行口诛笔伐。尽管司马迁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种.种缺陷的讽刺,但同时也肯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封禅行为的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是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也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并形成一定的礼治模式。因此,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描述并非全是贬义,的确达到了客观公正。

相比之下,班固在《汉书》中的文字显得更加厚道,他用许多褒义词汇将汉武帝捧为圣人,在“赞曰”二字之后,班固用焕焉、洪业、三代之风、雄才大略等词语突出汉武帝能力之强,并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楷模,与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堪称天壤之别。这种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和《史记》所体现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反,而思想格局和批判精神显然低于《史记》。尽管不能因此确定班固刻意夸大汉武帝的才能和功绩,也不能说班固刻意扭曲事实,但终究采用了春秋笔法,不能排除有歌功颂德的嫌疑。

汉武帝的评价4。

第一,司马迁和班固的个人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不同。司马迁更像是一名拥有先秦古风的大学问家或名士,他对仁政和民本思想格外重视。从他对陈胜、项羽等人的描述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将皇权专制视为理所当然,也不认为真理的解释权在帝王手中,所以司马迁才会借陈胜之口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对严刑峻法持反对态度,因此才会间接批判商鞅和秦始皇等崇尚法治之人,并且在《酷吏列传》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进行严厉的抨击。例如,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严刑峻法盛行、酷吏大行于世的讽刺,其目的是劝谏汉武帝恢复汉初宽缓的政治局面,正本清源,以德治国。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侧重于先秦儒家的道德理念,在思想大一统的汉朝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班固在思想或价值取向方面比起司马迁无疑要逊色一筹,他生活在东汉时期,社会背景和西汉初期已是截然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被汉武帝和董仲舒合谋扭曲篡改之后,再加上光武帝时代的谶纬之学滥觞,东汉的人文精神在气节和风骨方面已经明显大不如前。班固持正统思想与经义眼光来评价作为正统的先代帝王,种.种描述体现着班固以经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尺度,其目的是为了宣扬汉德、匡正汉主和挽救时弊。因此,受主流价值观影响,班固比起司马迁,必然会多一些忠君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

第二,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司马迁的生活年代距离汉初不远,思想文化比起后世更有开放性以及思维活力。尽管汉武帝将学术控制在专断政治之下,并通过表章儒术与收集遗书等手段来粉饰太平,牢笼英雄和统一思想,但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大背景仍然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并且在很多领域呈现出强势崛起的趋势,因此,文化专断与思想扼杀在汉武帝时代并没有真正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武帝之前的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原生文明,民众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文明体系的影响之下完全可以保持原始与朴素,这一时期的史官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粉饰太平或者歌功颂德。按照西北大学孙皓晖教授的说法,这种最为原始朴素的民族精神可以被称作“原生文明”,这种文明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摆脱自发生存状态,进入自觉生存的第一生命载体,以及理性生存阶段的社会创造。因此,作为私人修史的文学家而言,司马迁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思想独立性,并且能够对当时恶劣问题持批判态度。

汉武帝的评价5。

从这种角度分析,《史记》的成书必然处于思想动荡的年代,它的人文精神更侧重于对国计民生的思考,而不是后世腐朽的儒家伦理道德。尽管《史记》的字里行间带有司马迁个人浓厚的主观色彩,以至于让读者更倾向于将《史记》列为文学作品而非史学典籍,然而《史记》中的批判精神恰好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揭露,它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强势崛起的背景之下,有多少类似与宗教信条般荒诞不经的理论来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滋生了多少客观现实问题与阶级矛盾。与之相反的是,班固的生活年代相比于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是非标准的评价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别。和之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比,东汉的文化格调明显缺乏之前战争年代的阳刚之气和斗志争心。具体而言,在东汉儒家经典谶纬化解说的大背景下,班固粉饰新朝与西汉的血脉接续关系,运用的理论就是已经完全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的滥觞反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汉书》和《史记》相比,在语言表达上似乎更具有真实性,而不同于《史记》中类似于小说的表达;此外,尽管班固从司马迁的作品中提取了不少现成的文字,却也通过比较和《史记》形成互补关系。例如,《汉书》增述了事件因果与人物,整合成了“太子无辜”这一评价点,并以此叙述出凶手与原因。也就是说,在东汉意识形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班固仍然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将《汉书》的创作作为一个时代的史学符号。

历史小论文范文汉武帝篇十

第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也就是强化中央集权。因为以前诸侯亡国在地方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所以汉武帝就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并推行“推恩令”。对于地方的强势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打压,巩固了皇权。

其次,完善了官吏的选拔制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还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他的察举之多也开启了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所以说汉武帝的官吏选拔制度对我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三,对经济也进行了改革管理,汉武帝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他收回了盐铁的经营权,使盐铁官营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大幅度的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另外,均输平准和算缗与告缗等政策也大大缓解了西汉严重的财政危机。

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中,最重大的就是币制改革。当时每个诸侯国都是可以自己铸造铅笔的,汉武帝的货币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政策,对国家货币的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确立了主流统治思想。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儒学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是重视服从,忠诚和尊重,这使得全国人们都已一个正统的思想,这能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这种“大一统”的观念一直绵延了2000多年,而它就是始于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稳定国家内部的同事,也大力开拓疆界。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大大小小就有十余次,而且几乎都是胜战,使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大大加强了内地和边境地区的交往,还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汉武帝也很开放,积极派遣使者同其他民族往来,于是,就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外,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一些东亚南亚地区的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