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范文(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23:50:58 |
  • ZTFB |
  • 14页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怎样保持身心健康,享受快乐人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一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伟大实践中的强烈文化担当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做好集团公司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宽阔的历史视野、高远的战略考量,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重要思想论述融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实践运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统一起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职于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集团公司在文化和旅游方面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基础完善,是大力实施文化兴企战略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经济强市战略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对标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好集团公司文旅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水库资产开发、水域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以文化赋能文旅产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到建设有抓手、发展有蓝图。要坚持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全力保护清末**遗址历史文脉,不断丰富历史文化;认真做好**水库枢纽工程作为第*届水文化与水工程有机融合案例的宣传推介和功能完善等工作,擦亮国家级景区名片,在**谱写“**”的壮美篇章中充分植入水务文化特色元素,为“**”“**”高质量建设积极贡献水务力量,展现国企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实重点工作,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要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推进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充分运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培训班、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团、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声音更加深入干部职工心中,确保水务队伍始终坚定高举旗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持续强化守土意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逐级制定工作细则,层层传导压力,巩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机制;积极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围绕党的二十大、城市供水保障实践、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深化企业改革、集团高质量发展、行业先进典型等重大主题,精细组织策划,讲好水务故事,传递水务声音,提升水务影响力,体现国企责任担当;密切关注省市市民服务热线、网络论坛等平台,形成舆情监测、分析、研判、预警、报告、处置工作闭环,及时回应和处置网上涉水务热点舆情,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持续强化以德育企,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水务先锋”“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企业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巩固集团公司获评**省文明单位的丰硕成果,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礼仪规范行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升职工文明素质,提高全集团文明程度。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几天,端午节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这是一个纪念中国著名诗人和爱国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在列强东张西望的情况下,楚国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仍然固守旧规,没有改革的野心,在国力上远远落后于主张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统治阶级面对连年战争失败,以伐地换和平,采取了偏袒和漠视国家存亡的方法,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主张在中国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冒犯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

面对压力,屈原坚持宁死不屈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真诚的爱国主义。

这片穿越了两千年时空的冰心,依然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

两千年后,当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时,我们提倡什么?我们崇尚的是屈原热爱自由与和平的精神,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面对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对脚下辽阔的土地的深情。

与屈原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的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和睦。在这个繁荣自信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宽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甚至珍惜我们似乎应得的温饱。这是因为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先辈,抱着爱国的思想,向往幸福安宁的生活,一扫战后弥漫中国人民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而战。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上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沦、不甘落后的`发愤图强梦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中国梦的全过程,构成了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能够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渗入血脉、薪火相传,文化认同支撑起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中华儿女的民族文化熏陶积淀为不能割舍的爱国情感。炎黄子孙无论身居何地,或大陆或海外,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中国梦是一个伟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情怀,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国家的强大统一,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坚决反对国家分裂。

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把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中华历史上儒、道、墨、法等学派,有许多精辟思想仍然在传播,为大众所诵读熟记,发挥着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营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营养。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底蕴背景下,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传承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文化传承于行、文化创新于脑,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

一、溯本追源,从浩瀚资料中探寻文化脉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胸襟,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友善及和平。一句“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一句“纵横九万里”,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高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要不断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百家齐放中理解什么是“文化土壤”,在兼容并蓄中获悉什么是“大国风度”,在溯本追源中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找准中华文明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以高度从容、谦逊内敛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中国智慧”。

二、守正创新,从不懈奋斗中赓续红色基因。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向上向善更持久的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来看,革命文化锻造了中华文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接续传承的精神纽带。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是党和人民在最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通过英勇斗争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其中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最深层次的爱国情感,代表着最鲜活的奋斗精神、务实作风,是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结合重构,凝聚升华产生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烙刻于心,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刻情感,亦如革命先辈们一般,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地向世界传递坚定自信的“中国声音”。

三、奋楫扬帆,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前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国史党史是前进路上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源源不断地从史料中汲取执政智慧,在开创民族复兴新局面道路上奋斗不息。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了时代新韵。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焕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崭新颜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硕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暮色苍远,心绪蜿蜒,有谁在时刻注视着你?麦子金黄,艾草幽香,有谁在时刻聆听着你的呼吸?冷艳的孤寂、凄切清冷的时光,在炙烤着你滴血的心。迷失的渔火,重新点燃你对未来的期盼。端午是竹叶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涩,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人们永远的牵挂!

端午,白日,枕着艾草做梦。我的胃里,一个蜜枣的粽子,正试图和古代息息相通,三千年前的粽子不是太甜,是太苦,需要用汩罗江的水来解苦,但滔滔江水太远,救不了近渴,就是今天,一个声音告诉我,我是屈原的孩子,我的笔应该和屈原的血脉相连。但是我怎么也写不出,一只粽子如何香飘十里,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飘浮。

笛声悠远,麦子饱满,汩罗江边,先生那愁苦悲愤的面容,记忆犹新。兴楚无望,为保高洁,你愤然跳入汩罗江。你那悲壮的一跃,让泪流满面的诗句,飘散成绵延千年的梅雨,淋湿了后人的思念。滔滔江水化作奔涌的激流,你大笔一挥,《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而你独自踏浪而去,让好多记忆日渐冷却,只留下一圈圈涟漪,荡漾成五月的一个风俗,至今还依然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谢谢大家!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六

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20xx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20xx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七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遐想”。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搞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河》、《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边来回打涝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丢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的粽子。自此,每年的五月五日便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叶、香满堂;吃粽喝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已成为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

端午节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我们的魂,虽然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为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爱,一种大爱,一种永恒的爱,不计报酬与代价。

同学们,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的爱,祖国需要我们的爱,让我们携手并肩,努力学习,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紧跟着老师的脚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母校,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传承河南文化发言稿篇八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之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