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汇总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03:28 |
  • ZTFB |
  • 10页

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一

为深入推进我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镇整体形象,根据《凤山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总体部署和《清源镇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20xx-20xx年)》,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总要求,打造团山、万宝、新发、延河4个产业精品村,打造“团山—万宝—新发—延河—兴安”22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培育星光、盘龙2个文化特色村,形成“平安—盘龙—星光”等村庄连片重点特色旅游区块,通过以点带面、以线带面,全面提升我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力争创建哈尔滨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镇。

(一)着力推进村庄优化整合。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努力提升农民居住条件。

1、建立健全规划体系。依托县级总体规划,结合清源镇实际,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精品村(万宝村、团山村)、特色村(星光村、盘龙村)、中心村(延河村、平安村)、提档村(新发村、顺兴村)村庄发展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注重把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民生工程等有机结合,使规划引领美丽乡村科学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彻底改善城镇居民吃水状况。投资238.2万元,启动供水新管网建设,延河中心村建自来水井房1座、配套供水设施,入户管线18930延长米。万宝、团山、新发3个村铺设管线14400延长米。二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投资983.2万元,硬化延河村屯内路7.6公里(中心村4.7公里、西岗屯2.9公里),达到城镇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延河中心村铺步道板22800平方米,延河村、万宝村、新发村铺边沟17120延长米。

(二)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努力构建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1、深入实施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以“两清两治一绿”(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六乱、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延河中心村等重点村成立专职环卫队,配备环卫设施,配足配强保洁员,加强环卫一体化建设,延河村、万宝村、新发村建垃圾填埋场各1个,安装垃圾箱160个,重点抓好日常垃圾“日日清”工作,重点抓好资金保障和督查考核工作,初步形成农村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农村优美环境建设。投资550万元,延河中心村建休闲广场7150平方米、安装路灯100盏。万宝村实施湿地公园二期建设,修护坡2000平方米、建橡胶坝、景观小品等。新发村改建休闲广场1万平方米,铺彩砖6000平方米、硬化篮球场600平方米、修绿地1000平方米,安装广场灯8盏、体育健身器材10套。万宝、团山、新发等6个中心村栽植绿化树10000株,铺草坪6000平方米,栽果树2000株。建设城镇新型住宅区,计划投资1728万元,在柳河粮库原址,建设新型住宅9600平方米。

(三)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升级,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筑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围绕稻米、果蔬、肉鸡、苗木四大主导产业,计划投资2294万元,重点打造“一带三园五区”。“一带”即以22公里铁通公路沿线村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三园”即团山特色果蔬示范园200亩、万宝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4000亩、新发水稻现代农业示范园3000亩。“五区”为以星光村现代养殖小区为代表的万宝、团山、顺兴、福山5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2015年团山果蔬园新建大棚6栋、720平方米;万宝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扩建380亩,积极发展水田农机合作社,引进稻米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实施星光现代化立体养殖小区二期建设工程,新建大棚4栋、5000平方米,配套库房、办公区、生活区各200平方米,粪便处理区400平方米,硬化净道、污道各1000延长米,建设小区与小区之间隔离水塘、绿化带12000平方米,建成花园式养殖小区。对万宝、团山、福山、顺兴4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提档升级,维修鸡舍20栋、维修道路1200延长米,更换栅栏1500延长米,修边沟1200延长米,购刮粪机、热风炉2套,建饲料仓库1座。扶持黄牛和绒山羊养殖,引进有机生物肥生产项目,延伸产业链。

2、提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发挥延河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申报万宝村、盘龙村省级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村,重点抓好万宝村采摘园观光游、盘龙村垂钓休闲游、星光农庄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业开发建设,形成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链条。

(四)着力推进文明乡风培育。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实施乡风文明“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项主题教育、一项德育计划、一个文明结对共建活动、一批“星级文明生态户”评选,一批文明村创建,全面提高农民文明素养。以农村基层活动场所为依托,建立一批农村业余文体活动队伍,组织“欢乐进农家”等系列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2、促进乡村社会和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保障等公共事业配套能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民主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1月至3月)。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发动全镇各村委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美丽乡村”创建质量和参与度。

第二阶段:推进创建阶段(20xx年4月至9月)。全镇各村委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环境整治持续改善,镇村面貌明显改观,富民工程全面实施。

第三阶段:全面深化阶段(20xx年10月至2015年12月)。积极打造我镇“美丽乡村”典型,巩固改造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建设工程,镇党委、政府是实施主体,村“两委”是创建主体。镇里建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同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由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负总责,各网格组长、驻村干部要负责指导联系村各项工作的落实,镇各站、办负责创建工作的业务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二

广大村(居)民朋友们:

杭温高铁楠溪江站在xx、“千年古城”复兴在xx、县域旅游副中心在xx,xx已经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时代,而xx也必将大有作为!全域环境整治是古城复兴的第一场硬战。提升人居环境是关系到全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全镇村(居)民的共同愿望。为此,我们向广大村(居)民朋友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整治环境卫生的参与者。从我做起,立说立行,积极参与到清理活动中,按照“门前三包”、“院内自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改变陈旧的环境卫生观念,对房前屋后等身边场所进行清扫,保持房前屋后卫生整洁,积极参与村内环境整治,自觉增强卫生意识,踊跃参加集中整治行动。

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环境卫生保洁员。我们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自觉做到:垃圾袋装,定时定点投放,不乱贴乱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我们要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环境卫生监督员。从自身做起,争当文明村民、道德模范,认真履行维护全镇环境卫生的监督义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环境卫生工作的浓厚氛围。

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环境卫生宣传员。各村社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除陋习、树新风,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公德可耻的新观念。我们要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广大村(居)民朋友们,宜居的乡村、舒适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展全域环境整治行动,提升村容村貌品位,形势紧迫,任务艰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大动员、全员大参与,齐心协力塑造洁净、文明、有序、和谐的古镇新形象,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千年古镇复兴而努力奋斗!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三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进行扩挖,房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对村庄内现有树木(特别是古树)进行保护,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路旁、沟渠边、宅院及宅间空地,采取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等形式进行绿化。对村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进行整理,确保杆线整齐规范。结合环保、清洁工程、小农水、沼气等相关项目,全面改造农户旱厕,具备上、下水条件的改为水冲式。由村民理事会牵头,确定卫生保洁人员或采取轮户保洁办法,配备垃圾清扫收集工具,建立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等制度,督促村民主动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自觉清除村庄内垃圾杂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河道无垃圾、无杂物。

3、统一房屋风貌。按照“江南民居、微派”建筑风格,对已建房屋进行统一改貌,墙以白色为主、瓦以灰(红)色为主、屋顶以坡面为主,美丽乡村示范点房屋风貌统一率要达100%。整治过程中,对连片红瓦的可以保留。新建房屋要严格按照住建部门提供的建房图纸,统一“白墙、灰瓦、坡面”的建筑风貌。

4、完善基础设施。根据镇村联动示范镇建设规划,镇村联动工程重点建设“一线一面一街”即:316国道石陂入口至镇区一线景观、绿化亮化、排水排污设施建设,高阜村摆嘴头新农村建设点延伸至生态商贸街延伸街道及休闲广场建设,镇区老街街道排污排水管网及房屋立面改造提升建设以及沿河线一线景观、绿化亮化建设等。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农户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以及乡村特点,2015年重点实施高阜镇的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结合乡(镇)村联动示范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内道路建设,村庄内主干道路(或环村道路)宽度一般为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培护路肩;对入户等支线道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铺筑,路面宽度原则上控制在1.5-2.0米。根据实际需要,在村庄主干道路及公共活动场所安装路灯,路灯间距一般为35至50米,灯具高度6-8米左右。建设村民休闲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村庄内实行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采用建设明沟、暗沟或铺设管道等方式,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池塘、河流;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自然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分布,原则上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桶,每个村庄至少建设1座以上垃圾收集房。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共活动场所适当位置建设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不超过1座。公共设施建设占地,由示范点所在村民组内无偿调剂平衡,不予资金补偿。

5、配套服务功能。按照中心村建设标准,美丽乡村示范点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或文体活动室)、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乡村金融服务网点(或便民自动取款机)、邮政所(或邮政便民点)、农村综合服务社(含农资店、便民超市2项)、农贸市场(或集贸点)、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对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由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布点规划和建设、改造标准,确保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使用、发挥效益。

6、做强产业支撑。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大力发展烟叶、草莓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村。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串联美好乡村旅游线路,发展星级农家乐,做强旅游休闲产业村。依托村级现有传统工业基础,积极发展木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工业特色村。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对村庄内的古树进行保护,对村庄内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予以保护性修复,做强文化特色村。

7、强化管理创新。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各示范点成立村民理事会,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引导村民建好村庄、管好村庄、经营好村庄,依法保障村民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由理事会发动村民筹资投劳(筹资筹劳不到位不列入示范点)。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建设公共服务中心,与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相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实行“一站式”服务。培育文明乡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

8、落实建后管护。美好乡村示范点建成后,由村民理事会召开农户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庄建后管护机制,主要包括村庄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管理,路灯电费和保洁员工资筹资办法,村民新建房屋管理等。确保建后的村庄环境整洁,实施的项目发挥长远效益。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四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进行扩挖,房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对村庄内现有树木(特别是古树)进行保护,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路旁、沟渠边、宅院及宅间空地,采取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等形式进行绿化。对村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进行整理,确保杆线整齐规范。结合环保、清洁工程、小农水、沼气等相关项目,全面改造农户旱厕,具备上、下水条件的改为水冲式。由村民理事会牵头,确定卫生保洁人员或采取轮户保洁办法,配备垃圾清扫收集工具,建立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等制度,督促村民主动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自觉清除村庄内垃圾杂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河道无垃圾、无杂物。

3、统一房屋风貌。按照“江南民居、微派”建筑风格,对已建房屋进行统一改貌,墙以白色为主、瓦以灰(红)色为主、屋顶以坡面为主,美丽乡村示范点房屋风貌统一率要达100%。整治过程中,对连片红瓦的可以保留。新建房屋要严格按照住建部门提供的建房图纸,统一“白墙、灰瓦、坡面”的建筑风貌。

4、完善基础设施。根据镇村联动示范镇建设规划,镇村联动工程重点建设“一线一面一街”即:316国道石陂入口至镇区一线景观、绿化亮化、排水排污设施建设,高阜村摆嘴头新农村建设点延伸至生态商贸街延伸街道及休闲广场建设,镇区老街街道排污排水管网及房屋立面改造提升建设以及沿河线一线景观、绿化亮化建设等。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农户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以及乡村特点,2015年重点实施高阜镇的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结合乡(镇)村联动示范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内道路建设,村庄内主干道路(或环村道路)宽度一般为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培护路肩;对入户等支线道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铺筑,路面宽度原则上控制在1.5-2.0米。根据实际需要,在村庄主干道路及公共活动场所安装路灯,路灯间距一般为35至50米,灯具高度6-8米左右。建设村民休闲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村庄内实行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采用建设明沟、暗沟或铺设管道等方式,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池塘、河流;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自然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分布,原则上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桶,每个村庄至少建设1座以上垃圾收集房。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共活动场所适当位置建设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不超过1座。公共设施建设占地,由示范点所在村民组内无偿调剂平衡,不予资金补偿。

5、配套服务功能。按照中心村建设标准,美丽乡村示范点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或文体活动室)、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乡村金融服务网点(或便民自动取款机)、邮政所(或邮政便民点)、农村综合服务社(含农资店、便民超市2项)、农贸市场(或集贸点)、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对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由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布点规划和建设、改造标准,确保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使用、发挥效益。

6、做强产业支撑。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大力发展烟叶、草莓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村。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串联美好乡村旅游线路,发展星级农家乐,做强旅游休闲产业村。依托村级现有传统工业基础,积极发展木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工业特色村。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对村庄内的古树进行保护,对村庄内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予以保护性修复,做强文化特色村。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五

根据区委、区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和《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创建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村“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村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共1037.23亩,其中田796.8亩,土240.43亩,20**年人均纯收入为4675元,全村现有人均收入2800元以下贫困户95户307人。

村以浅丘地貌为主,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为传统种养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民增收致富缺乏门路,发展产业无技术、资金支撑,主要困难如下:一是群众综合素质偏低。全村考入高等院校的少,高中毕业人员不多,初中、小学文化人员占少数,还有相当部分为文盲。对接受宣传、运用新政策、新技术差,观念滞后,严重影响全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水源较差,农业综合效益极低。三是基础设施差。村级公路路况差,没有便民路,广播及通讯发展缓慢,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群众对外联系与沟通,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四是群众增收难。以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零星鸡鸭为主,农民务工效益低,从事经商少。没有成片,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支撑,无村办及民营企业,导致农民收入低,使全村仍处于贫困村之列。

1、指导思想:完善基础、配套产业、政府引导、村级组织、群众参与、脱贫致富。

2、工作思路:

(1)搞好项目规划的调查,摸清群众的意愿,解决实际问题;

(2)做好规划项目的实施,按投资概算和技术标准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

(3)搞好项目的后续管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工作原则及方法:严格项目规划,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捆绑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实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和资金公示制。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完善该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强势有力的优势产业,村民素质普遍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为贫困户解决温饱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运输难题。

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发展柠檬等经济作物,发展林下养鸡等小家禽。

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集聚致富资金、智力优势。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代市镇村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组织保障六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总投资9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1万元)。

(1)村内道路硬化。硬化村内道路1.873公里。

(2)新修泥结石公路400米。

(3)新修便民路865米。

(4)维修公路670米。

(1)村内道路硬化:

(二)劳动能力提升(总投资4.8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8万元)。

计划提供劳务培训60人,每人补助800元,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共计投入资金4.8万元。

(三)人居环境(总投资481.3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247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9.2万元,农户自筹15.1万元)。

(1)贫困户房屋新建3户,总投资20.9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9.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1万元。

(2)贫困户房屋维修加固4户,总投资6.9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2.8万元,农户自筹资金4.1万元。

(3)民房风格修葺47户,按川东民居风格对房屋进行统一风貌打造,每户2.5万元,总投资117.5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解决47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0.5万元。

(4)牌坊院子仿古修葺,对村1组牌坊院子进行仿古式修葺,挖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该院落共计21户,预计每户使用资金8万元,总投资168万元,美丽乡村资金解决1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68万元。

(5)恢复牌坊院子石质牌坊,为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将对牌坊院子石质牌坊进行恢复,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00万元。

(6)沿途院落打造及庭院经济,每户投资1万元,总投资68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68万元。

(四)公共服务(总投资33.5万元,美丽乡村资金33.5万元)。

新建文体休闲广场1处,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25万元。标准化卫生站1个,总投资5万元。健身设施一套,总投资3.5万元。

(五)产业发展(总投资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9.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6.5万元)。

规划建成柠檬产业园1个,占地面积2000亩,每亩栽植55株苗木,按照6元/株补助业主,总投资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9.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6.5万元。

(六)组织保障(总投资3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0万元)。

建设村两委活动室1个,总投资30万元。

村20**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集中规划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组织保障六个方面,总投资70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3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91.5万元,农户自筹15.1万元。

村内道路建设91万元,能力提升4.8万元,贫困户新建房屋20.9万元,贫困户房屋维修6.9万元。民房风格修葺47户,总投资117.5万元。牌坊院子仿古修葺,总投资168万元。恢复牌坊院子石质牌坊,预计投资100万元。沿途院落打造及庭院经济,每户投资1万元,总投资68万元。新建文体休闲广场1处,总投资25万元。标准化卫生站1个,总投资5万元。健身设施一套,总投资3.5万元。规划建成柠檬产业园1个,总投资66万元。建设村两委活动室1个,总投资30万元。

1、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后,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可使全村1385人全部受益,全面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困难问题,使农副产品交易更加快捷、方便。

2、民房风格修葺和牌坊院子仿古修葺完成后,可有效带动当地人气,拉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柠檬产业园建成后,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业主+农户的良性循环。

4、通过完善文化休闲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可有效缓解群众办事难等问题。

预测项目实施后两年,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性项目,调动村民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年人均增收达到1500元左右,基本实现项目增收目标。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落实,代市镇组建工作班子,以党委书记谢建平同志任组长,镇长赵小林、副镇长吴毅同志任副组长,镇纪委书记、党政办主任、财政所所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驻村干部等为成员的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格局,强化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与管理。

(二)强化对接,摸清情况做规划。

由副镇长牵头,与帮村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一道,准确把握村的基本情况,吃透户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本村规划,充分调动群众激情,组织群众主动参与,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项目顺利实施,卓有成效。

(三)搞好协调配合,抓好项目实施。

1、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工作实施小组。

2、搞好村民自治,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项目民主理财小组,发挥干部和代表的资金监管作用,把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3、加强项目质量监管,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项目质量监督小组。

4、实施项目公示制,充分发挥理财监督的作用,让广大群众明白实施、资金运作的全过程。

(四)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规划的实施项目,必须以足够的建设资金作保障。一是做好过细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组织农户集资和投工投劳,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作用;二是从村情出发,从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优势项目,使产业项目资金发挥效益;三是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赢得上级的鼓励和支持,在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公益性项目方面,争取国家无偿资金的足够投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县级报账制,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同时,必须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报账到项目,并进行公示,在镇、村工作活动集中点公示不少于七天,让广大群众监督项目的全过程。在使用时严格按照“六不准”规定,即:一是不准挥霍浪费财政试点资金;二是不准截留、挤占、挪用、克扣财政资金;三是不准擅自决定,优亲厚友;四是不准将财政资金用于办公费、招待费、奖金以及福利费用等;五是不准抵扣农户或集体上交的有关费用;六是不准将财政试点资金用于与岂不相符的支出。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强管理。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六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十三五”期间,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县、镇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打造成为以蔬菜大棚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本次规划工作的目的是:以***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我县特点、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围绕增收致富奔小康,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村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镇农村住宅建设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

在规划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做到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为整体推进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示范和依据。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农村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

三、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乡统筹,深入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切实以规划带动解决***村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搞活经济,立足生态农业和自然环境,并突出***村的特色,引导和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农业和采摘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使***村能够高效、持续、协调地发展。

四、规划基本原则和规划理念。

规划基本原则:

1、切实贯彻***镇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立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

3、注重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结合,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建设的新特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调控,把村庄各项发展目标落实到土地空间上,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4、充分发挥村的重点示范功能,以带动其它村庄的经济发展,使该区域内的村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5、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规划解决好事关居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村庄建设重大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村民生产、方便生活的宜居环境。

6、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功能机制。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和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村的可持续发展。

7、根据本村的功能和特点,注意村庄风格、标志性建筑、交通网络、绿化格局、村庄色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紧扣当地传统,突出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品位,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总体风貌。

规划理念:

以***镇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托,遵循“人本”理念,体现“对应、艺术、自然、和谐、回归”。在村落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以小取大,因地制宜;在平面布局中均衡考虑,达到对称、通透、均好的效果。

“对应”:流畅的平衡性,呼应的整体性;“艺术”:生活情趣的凝炼,庭院村舍的韵律;“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享受自然的清新;“和谐”:人与社区的均衡,环境氛围的宁静。“回归”:对历史的回归,对人文的回归。

1、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重视传统手工业发展,主要是***工艺生产制作,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大力发展合理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手工业增长方式,提高手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手工业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切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如生姜、茄子、西红柿种植等,在抓好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优良品种、品系的推广和引进工作。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农业理念,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力争建设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广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农家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推广节水灌溉生产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经济与产业的逐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完善渠系配套,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程度,因地制宜,规范操作,完善管理,加强水浇地建设,完成基本农田整治,改造中低产农田,做好土地整理,建设高稳产农田。

进村公路实施硬化,保证公路畅通,设置客运点,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强田间机耕路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改造完善供电线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

引进生态措施建设,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

4、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防止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和粪便还田示范工程,减施化肥、农药,合理使用地膜,大力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和平衡施肥技术,继续加大沼气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5、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秉承以人为本、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结构清晰,环境优美,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性的建筑元素,由此凝练出特有的建筑风格,彰显其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充满人情味的居住空间,村庄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考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与便利性。

同时依循相关政策采取紧凑务实的建设方式,以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生活要求与经济条件的庭院和集中高效的公共绿地来营造特定的居住氛围,使之能够留存传统农村聚落的有机生活脉络,并为之注入与现代相适应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俗的调查和了解,力求把多方面的需求和元素融合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着力改善和提高该村居住建筑水平。

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可操作原则。

在满足高起点、高标准的相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2)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原则。

规划手段上要体现尊重当地居民的建房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活习俗的需要,并加以科学的规划手段进行协调,着眼于为本村居民创造一个自由、灵活、宜人的生活空间。

第二章村庄现状概述。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境内,位于国道205西侧,滨河路东侧,地理位置优越。***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地带,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二、基础设施。

***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到***镇道路为硬化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大部分为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公交站牌50米,***汽车车站11公里,距离火车站12公里。

三、特色产业。

主要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手工业***制作为辅,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全国各地。201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50.00万元,目前正在发展电子商务,计划大力发展***制作、生姜种植,形成规模化,并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村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有少量的土坯房。村庄居住建筑层数均以低层为主,并且多为一层、二层居住建筑。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村庄整体风貌有待改善。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一、产业发展定位与规模。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方向。

近年村庄以生姜种植的为主的传统农业以及***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较快,由于村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生姜种植。

按镇政府的规划,将对本村进行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统一规划和管理,这将大大有利于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稳定特色经济产业规模,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在主导产业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和自然优势,充分利用资源,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企业收入,还促进了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整体发展布局。

为尽快将***村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规划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传统手工业***文化为主题,依托村域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整体布局依循自然,遵从自然,坚持合理分工、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统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结合本村自然地理条件,在村落范围内照原样梳理,保留村落人文肌理,进行整治改造,力求营造优美和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氛围。

根据实际,以及上级单位的统一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村庄外围一般林地具有较高美景度,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作建设之考虑。周边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挖潜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蔬果种植;同时在村域范围内合理安排,逐步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果采摘及餐饮住宿活动,利用和开发该村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等优势。

以此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确保本村农业产值的增长和村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村委会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重点拓展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着力推进田园风光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生态化等进程。主要完成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任务: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节柴改造等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作(3)、构筑循环型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4)、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

(5)、改变传统农业结构,整合各种农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农业生态生产模式。

一、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本村处于平原地带,风景秀丽,民居主要沿的主干道分布,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畜禽圈舍散布其间,居住环境较差,有待整改。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1、村庄布局结构不甚清晰、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居住用地过大,道路不成系统。

2、居住建筑主要为一层和两层,部分土坯房建筑质量较差,村庄西部的部分房屋已破损不堪,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并且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村庄的综合服务功能尚未形成体系,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较低。

4、缺少休闲、游憩的场所,没有公共绿地,村庄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5、村庄内排水沟渠不畅,缺少有效的疏通和维护。

6、村庄内的牲畜家禽散养,垃圾没有集中堆放点,既影响村内环境,又易造成疾病的流行。

7、环卫基础设施薄弱、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垃圾露天堆放,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清理垃圾不及时,有卫生死角,影响环境。

二、功能定位、村庄发展规模。

1、功能定位。

村庄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体验为主,传统手工业柳制品作为辅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

2.生态休闲旅游业市场定位。

村庄目前的现实游客很少,根据***市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相连旅游资源特色,以本村优美的绿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旅游开发市场定位为近距离、周末节假日、自驾车、休闲度假旅游。

3、人口发展特点。

2016年初,总人口为1100户,共有5200人。村庄人口分布比较均衡。由于受经济、产业结构的制约,人口规模小,基本无迁入人口,吸纳外来人口能力有限。

4、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增长率为年平均6‰。因发展旅游业,会有一部分相关服务人员与流动人口增加,按照相应程序计算人口增加。

5、住宅建设要求。

(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级以上。

(4)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1.2.三、总体布局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根据该村的发展要求,结合远期的发展及与周边区块功能的协调,适当追求便利的效果,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上,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布置,充分考虑了村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构成整洁、动感而又彼此呼应的布局风格。

规划依据现状条件、建设情况及功能组织的合理性,确定:村庄片区功能组织为:保留居住区,新建改造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留有服务区和旅游接待区等功能区。

用地布局。村庄现状的生产建筑用地散乱,今后,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严格按照《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进行规划,原则上不得在村庄范围内规划建设对居住和公共环境造成影响的工业项目,以确保村庄的良好生活环境。

(三)公共设施规划。

现有一所民办幼儿园,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要求。

(3)商业建筑用地规划。

村庄内部结合道路及公建配套设施,布局小卖店,以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

(4)文体科技建筑用地规划。

根据村庄实际,规划文体用地。规划在村庄规划运动场等,形成文体科技中心,满足居民需求。

文化设施结合公房进行规划,其中包括: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棋牌、书画等)。

(四)居住用地规划。

村庄居住建筑用地现状布置散列,土地利用率低,但由于居住建筑层数多为一层或二层住宅围合的农家庭院,具有较为原始的浓郁田园气息,规划在现状布局基础上,以外观改造为主,沿主干道集中改造,以突出其绚丽多姿的风情、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个性鲜明的文化特点,营造出闲适意境。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如牲畜圈,要逐步搬迁或改造。

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应结合考虑住宅类型、朝向、层数和组合方式等因素,要符合建筑的日照、防火、保温、节能等要求。要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的潜力,适当进行调整改造,合理利用空闲地、边角地。严格按规划控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在满足居住需要的同时,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指标,以改善生活环境和丰富村庄景观为目的。

(五)园林绿地规划。

村庄现状缺乏系统的绿化,规划在综合服务区、村庄内部、等设置绿地,在村中各户庭院种植果树、开辟菜园,以达到营造景观、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

规划在村庄主、次干道增加绿化面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沿路两侧在零星小块空地处种植果树和蔬菜,增加道路绿化。依据村庄外围自然地形,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

四、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规划区内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为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建筑风格为一颗印,高度大致为两层以下。村内住宅大多属此类建筑。

一类为经改造的民居,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装饰,主要体现在庭院大门的装修上。

一类为农业生产辅助用房如畜禽圈。此类建筑大多位于住宅房前屋后或有的直接与住宅相连。

(二)住宅建筑设计与造型—附住宅建筑选型与说明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广泛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习俗及需求,在充分挖掘当地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初步确定推荐五种住宅方案,建筑面积分别为120平方米、150平方米具体方案参看户型选型。

(三)旧住宅改造。

规划对村内多数住宅进行原样梳理,以保留该村的自然形态和人文脉络,重建村庄道路骨架,同时结合电力线路改造、给排水管网改造。对旧住宅的整治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及经济收入状况,并重点挖掘相连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元素,明确特色主体,提升品位,适当布置特色景观或建筑小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村庄风貌,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住宅改造标准:

(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级以上。

一、道路广场规划。

规划目标:结合整个相连片区的建设和开发,继续完善道路主骨架,实现与主骨架网络相连接道路的全面硬化,在村内建成结构合理的次骨架网络体系。

1、道路结构等级。

村庄内现状主干道路已全面硬化,呈现根系状,相连主干道路近似于东西走向,部分次要道路及宅前道路尚未硬化,需进行硬化。由此,道路可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村中根据交通量情况确定主要道路宽度为6米,次要道路宽度4米。

2、广场、停车场。

规划适当扩大现有广场和新建停车场用地,于综合服务中心东侧布置停车场,并结道路设置村内停车场,以供进村游客及居民停放车辆,在村子内部规划1个广场和若干个集中绿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机会用地。

3、道路。

入村道路目前已完成硬化,但宽度不够,进行拓宽。村庄内部道路进行疏理和整冶,通拓宽、新修、优化等措施,使村庄内部道路满足通行和消防的要求。

二、给水排水规划。

(一)、现状。

目前使用自来水,全村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以李庄镇自来水公司为主要供水单位,已基本能够满足全村村民各种生活用水,生活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生活污水及雨水排放主要依靠有限的排水沟,汇入村中灌溉渠,部分区域完全为顺地自流。

(二)、规划原则。

首先应能保证村庄范围内未来发展所需水量,并符合水质、水压的要求,当发生火灾或紧急事故时能保证及时供应必要的用水。其次要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强调水资源保护,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并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

排水应根据自然条件和排水现状,合理确定排水体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建议远期采用雨污分流。

三、电力电信规划。

目前全村已全部通电。并符合《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dl493)》、cb/t156,dl/t5118等标注要求。

电力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所需,规划结合村庄布局的调整及用电负荷大小,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和改造。

加快建设和完善通信网络建设,主要是继续完善移动电话,互联网通信系统,快速推进宽带下乡工程,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和接入网的双向改造,全面建成宽频带、高速率的综合信息传输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和多功能开发的改造,形成高速宽带双向网络。

四、清洁能源利用规划。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普及阶段。未来将结合相关部门的专项工作,如太阳能入村工程,对每个农户补助500元,广泛利用太阳能,同时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进行深度利用,以保持相连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五、环卫环保规划。

(一)环卫保洁、垃圾收集与处理。

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发展新能源开发工程,逐步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严禁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及秸杆等。规划在村内人流汇集点、公共设施旁设立公厕和垃圾收集点,并设置中转站。同时在主干道沿路间隔80-100米布置垃圾筒,供游客或村民日常生活丢弃垃圾。

推广生态、环保、节能的污水、垃圾收集及处理模式。如上流式浮罩沼气池、溢流式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等。

(二)、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

1、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

2、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及天然草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3、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条例,严禁在保护区从事放牧、采伐等活动,加速退耕还林及植树造林工作。

4、强化监督管理,严禁在附近兴建工厂和污染设施,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

六、防灾减灾规划。

(一)抗震规划。

本村地处地震基本烈度8度设防区,因此实施防震减灾及人防规划,可在发生震灾时,有效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发挥综合减灾作用。

建筑物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设计规划。

村内规划的广场、绿地、停车场同时兼作疏散、避难场所,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村级干部需承担相应的抢险救灾职责,接受乡镇、县、市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

村内主干道为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不得挤占,确保畅通无阻。

(二)防洪规划。

村子所处位置总体地质构造稳定,并严格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进行规划。总体上场地适宜建设,应禁止采伐森林,加强预测、防治及治理,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减轻或消除居民点的洪水灾害。

洪涝防治应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村庄周围及河流流域范围内,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搞好河道及坡面的水土保持工作。

(三)消防规划。

(1)严格按照《农村防火规范(gb50069)》进行规划,消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火种。

(2)大力宣传防火重要性、普及消防常识,增强村民和游客的防火安全意识,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3)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在公路及游道两旁种植耐火的树种。在村委会设立二级消防站,设置火警了望台,了望台设报警电话专线至消防站,并配备无线通讯电台。

第六章村容环境规划。

一、建筑与庭院整治。

(一)建筑整治。

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规划保留村内现有大部分建筑,但需进行改造,部分破旧建筑需拆除,初步估算,全村需拆除危房约2间,需拆除猪厩、简易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通过改造和整治,可以有效美化环境,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

(二)庭院整治。

农家庭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村庄现状中的农家庭院颇具田园气息,布局尚存一定肌理,故采用原样梳理的方式进行改造。首先拆迁由于道路网的完善即道路拓宽和规划道路所涉及的房屋,就近建设或改造,大致按二合院和三合院的格局进行改造,同时对于院内有菜园的庭院,应考虑拆除原有夯筑的围墙,代之以篱笆围合,以丰富村内景观,让游客身处其间,充分感受田园风光的闲适。

(三)改厨、改厕、改圈治理。

d.厕门:采用木质或铁质的封闭门(有条件的村民可选用钛镁铝合金门)。

i.给、排水设施齐全。

j.便器符合密闭收集要求,材质为陶瓷或质量好的工程塑料。

k.化粪池容积:化粪池的容积比例2:1:3,有效深度不少于1米,具体容积需根据用厕人数具体确定,用厕人数3人左右化粪池的容积应不小于1.8立方米。每增加一人,化粪池容积应增加0.4立方米。清渣约1-3年一次,最好一年一次。

l.化粪池符合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密闭、不渗漏。

二、绿化美化与村容村貌治理。

(一)村庄园林绿化。

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和宅间绿地两部份组成。其布局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其中,“点”是指小块绿地,如庭院内的菜园、小规模的绿地等;“线”是指林荫绿地、道路绿化、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等;“面”指大型集中绿地等。规划意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水体环境,和山体资源,建设生态优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绿地总量,高标准地建设自然与人工环境,使之融为一体,实现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村庄。规划新建中心广场,使其成为村民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二)公共环境美观化。

景观系统主要由集中绿地、带状绿地、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构成,四者是组成各级系统的“绿色”、“多色”景观要素。

设置内部步行系统,使居住者沿线可驻足欣赏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韵味和优美的农田自然美景,并充分利用经住宅建筑整治,拆除部分畜禽圈舍后整理出来的小块土地,种植果树、蔬菜,既可有效改善村庄内部环境,增加田园气息,同时也可为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规划通过强调对环境塑造,以人为本,精心处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类景观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绿地分类及配置标准。

(1)村庄绿地分为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

(2)村庄绿地结合住宅和公共设施布置。

(3)村庄绿地率不小于20%。

(4)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5)广场绿化覆盖率达到30%-50%,广场周围有绿化林荫覆盖。

(三)村域环境建设与治理。

从村庄发展定位出发,结合民居的建筑风貌、住宅庭院、周边农业景观及外围自然地形,统筹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地,做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改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

第七章。

保障机制及村务管理。

一、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村庄未来的开发和治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能够以“勤俭、自助、合作”的态度投入到本村的改造和建设中;并实行有区别性的支援、补偿政策,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鞭策机制,以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理论永远是滞后于实践的,而实践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只有充分重视村庄规划,认识到位,行动与理论相结合,切实落实遵守规划的原则、程序,才能避免规划最终流于“图上画画、墙上挂挂”。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的依赖力量应该是:农民自助、政府补助、社会帮助。在多方努力协同下,才能使蚂蟥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策略。

1、本规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便具有地方法规效力,规划区范围内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进行建设活动时,都必须服从本规划。

2、对近期建设划定范围之外的用地要严加管理,确保中、远期发展用地不被占用。

3、加强道路发展用地管理,为道路畅通提供保障。

4、严格控制入口、广场及主干道的形象和风貌,禁止有损村庄整体风格和外观的开工建设。

5、认真贯彻,积极宣传,提高组织和群众对规划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人民群众遵守规划的自觉性。

6、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管人员,指定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作好建设审查和上报审批工作。

三、村民自治。

坚持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尊重村民意愿,对项目实施由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一事一议”,并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村庄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房建审批。

四、资金筹措。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具有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在确定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总额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搞活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资政策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来源来筹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所需的资金。

国家投资:各地应积极以项目申请的形式,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的立项和资金支持。

地方配套: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配套建设。

其他投资融资措施:各地应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采取银行贷款、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大公司参与,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的企业化运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放在加快转型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一齐抓。这里的村指的是村级组织中的所有领导成员,包括第一书记,要切实发挥在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中的桥梁纽带、领导核心和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市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市x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的职能。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明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抓实抓紧抓出成效。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任务重的乡镇、街办要明确专职干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工作。x两河综合整治要借鉴美丽乡村建设实行领导包抓等机制,更加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约束。在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中,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指导和刚性约束。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全市美丽乡村“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抓紧送审,以总体规划为龙头,抓紧制定创建村、示范片区规划、施工设计等。《x市x河城市段生态环境景观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尽早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项目设计。在开发建设中,要明确规划已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引导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受益群众广泛参与。刚才x同志讲到,x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投入资金占到总投入的x%,有的区县占比高达x%。可以看到,我市目前还是以财政投入为主,我们要进一步探索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在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中的作用。在以后的项目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建好平台、做好载体,重点引导企业和社会运作,逐步形成多元投资模式。同时,要加强与省级有关厅局的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奖代补、先建先补、多建多补等措施作用明显,x两河综合整治可参照执行。要公开、公平、公正,全过程监督,严格资金管理,用好、管好每一分钱,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发生,更不能出现违纪问题。

四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全市一盘棋,上下一股劲,凝神聚力、众志成城,凝聚起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统筹安排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生态环境、林业等项目,以大项目支撑起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按照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方式,形成推进体系,规范操作、阳光操作,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探索企业牵头、村集体参与、农民自愿的社会化长效管理运营机制。

五要严格督查考核问责。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x两河综合整治作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完善考核机制,实行重点工作日常考核、综合工作季度考核、阶段工作单项考核。市政府督查室、市美丽乡村办、市水务局要强化督查、跟踪问效,以高频次的督促检查倒逼工作进度。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对贻误工作、问题严重的严肃问责。

同志们,建设美丽乡村、综合整治x两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惠及x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今天会议的安排部署,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让x的城乡更美、人气更旺。

 

 

乡村建设规划书模板及范文汇总篇八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际调查,调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的特点。发现其对云计算部署的相关因子,以及对云计算体系结构的约束条件。

1.引言。

云应用发展迅速,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大量开展的云理论方面的研究和云技术方面的开发,为云应用的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支持。并已经在一些科研,商业,服务等领域中获得的巨大的成功。但学校网络特别是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部署云计算体系的研究,还远远落后。开展中小学校园网络云计算体系结构研究,首先我们应先广泛、深入调查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现状,研究校园网络独有特点。在对现有状况综合的科学评估下,根据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的特点,准确开展需求分析。然后才能有针对的开展中小学校园网络云计算的体系研究与建设。

2.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本研究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中云计算技术的相关因子。通过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提炼、总结出中小学校园网络基础对云计算技术应用的约束条件和各种参量的深刻内涵。

云计算含义界定:云计算定义并不唯一。本研究云计算界定为:通过资源服务模式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各种资源(软件、硬件资源)的信息服务体系。“云”本来自于商业概念,是众多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在中小学校园网络云计算研究中,应紧扣中小学这个研究对象的特质。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云服务模式。

3.研究资料、数据来源。

研究文献:我国校园网络信息化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校园网络信息化的研究资料丰富、详细。以往的众多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依据。

实际调查:以往研究中小学信息化的文献资料虽然非常丰富,但这些资料大多缺少对“校园网络云计算”这个特定对象研究的针对性,深入性。所以在使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还应开展广泛的,第一线的调查访问。然后综合分析研究数据,抽取云计算技术的相关因子,开展深入、有针对的研究。

4.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发展。

通过对研究资料、数据的研究、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化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pc机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特征是pc机的引入。在这阶段中,中小学校大量配备pc机、多媒体等等信息化设备,并将信息化引入课堂教育教学。在软件上广泛的使用了办公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等应用产品,并广泛的组织开展了信息化应用培训。本阶段研究集中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改革。

(2)“pc―网络”阶段:本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特点是校园网络的建设和部署。通过网络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的通信以及网络工作的互助等新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3)“云”服务模式:中小学校园网络的“云”模式信息化建设,基本还处于研究阶段。一些条件极好的学校虽然开始了一些简单的尝试性应用。但也没有成体系化,未确立标准和规范。此阶段应以资源服务模式为特点。中小学校园云服务将提供各种的资源服务。既包括软件资源的服务,也包括硬件资源的服务。目前我国校园网络信息化正处于从网络模式向服务模式变革的重要时期。

5.中小学校园网络云计算现状。

我国校园网络云计算的研究从高等学校开始,并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而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中尚没有更多的相关项目的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仍是空白。

5.1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硬件条件现状。

5.1.1服务器性能低,数量少。

云计算体系要求配备性能较高的服务器系统。需要高性能虚拟服务器集群。大容量高效存贮设备。可靠,快速系统配套设施。

在我国中小学校网络中,县域学校,服务器配备明显不足。县域中小学的服务器部署常常非专业化的,甚至使用一些pc机充当网络中的专业服务器角色进行部署,且部署数量较少。服务器系统的性能差,可靠性差,安全性低。这种配备状况是很难开展云计算部署的。这需要政府,学校的意识提高,和大力投资。市级中小学中,校园网络的服务器部署相对正规一些但多以入门级为主,并部署数量较少。且缺少服务器系统配套设施,管理、维护能力较差。仅能开展有限的简单云计算应用。一线城市中,有些学校的基础条件非常出色,并有着成熟的更新、成长机制和有效规范的管理、维护。但中小学校在技术方面研究能力有限,且此类研究开展的滞后,所以针对中小学云计算服务器技术,相对其他领域云计算的发展明显落后。

5.1.2网络速度低,可靠性差。

云计算对网络的速度和可靠性依靠比较重要。服务链路的可靠性降低,会是系统负荷会大幅增加。链路速度的降低会使得一些云服务的功能实现困难。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中,县域网络多以百兆干线网络为主。百兆干线网络在云服务模式下,负荷过大,需要进一步的升级、扩展。市级以上的较有条件学校,已经建设千兆以上的光纤主干网络。中小学的云计算服务应使用千兆以上干线为宜。我国中小学网络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网络结构建设、管理、维护的不科学,不合理。首先中小学网络建设缺少专业规划,交换设备配置混乱。其次,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缺少规范的管理、维护、升级、成长机制。最后,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缺少制度保障,任意搭建严重等等。这些开发、管理弊端造成中小学校园网络,通信瓶颈问题突出,可靠性差。这对云计算的部署极为不利的。

5.1.3终端利用率低。

云计算的中,终端应用比较灵活,提倡多样的瘦客户端的部署。

我国中小学云计算终端的使用,终端相对单调,基本上以pc机为主。在云计算中,终端配置要求较低。但随着当今普适技术的大力发展。终端的技术越来越新,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可移动化和微型化趋势明显。

我国中小学信息化设施整合还相对落后,马上普及校园网络云服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科学合理的调整校园信息化配置结构,增加中小学云计算研究项目的开展。在信息化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县域,市域服务资源的统筹部署来实现这个区域的云服务提供。网络的建设应统一规划,科学部署,规范管理和维护。保障云服务应用的高效,可靠,安全。在终端应用上应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特别关注普适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云计算系统部署时,充分考虑对多样,可移动终端的适配。

5.2我国中小学信息化软件应用现状。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软件应用中,常见应用有办公系统,数据库,web服务,文件共享等。操作系统多以微软windows系列产品为主。云计算是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比如虚拟化,集群技术对服务扩展的解决。分布技术,网格技术对系统性能提高等等。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较少。缺少此类软件技术产品应用的经验。

5.2.1软件产品成本昂贵,购买不足。

软件产品应用成本较高,不仅是软件产品购买价格高,在产品使用中的维护也要付出高额成本。对于软件产品的应用,很多单位重视不足。缺少应有的购买、维护、管理机制。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中普遍部署的是微软系列产品。其采购价格较高,很多学校不能充分的保障相关的投入。开源软件如linux,虽然购买价格低廉。但是其维护成本很高,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常规化的维护。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校难以实现的原因。

5.2.2软件产品的应用的管理,维护水平低。

在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中,管理、维护水平很多不高。缺少专业、专职的技术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对校园网络认识不足,对应用技术产品使用不熟练。这些往往会造成应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建设的浪费。

单位的重视不足,技术人员的管理缺乏。这些对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开展云计算很不利。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应加大相关建设投入。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中小学校园信息化,既要包括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应用培训,也应组织使用人员的进行使用规范的培训。

6.我国中小学云计算模式的体系化研究。

提高中小学云计算模式水平,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中小学云计算体系。而目前相关“中小学云计算体系结构”的研究是比较落后的,缺少成熟的面向中小学的云计算结构的论述,缺少相关应用模式的研究以及相关框架模版的设计。这使得中小学网络建设时,即便有了部署的意识,但仍无章可循,无从下手。

7.我国中小学云计算标准化和规范化。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标准一般由地方相关部门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制定。这些标准和规范都是在pc―网络阶段制定的,有关云计算的标准和规范还没有可行案例。且现行标准也有些因为没有科学的版本控制机制,已滞后于当地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标准和规范的执行也常常不能完全到位。造成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状况。所以中小学云计算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也是中小学云计算体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8.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

在执行各种信息化标准时候,应遵循科学的规范。在管理和使用云服务时应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应契合本校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范的要求。制度和规范制定完成后,应开展广泛宣传和培训。使得制度和规范深入人心,指导每个人使用信息化服务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得到制度和规范的彻底贯彻和执行。制度的执行应严格、规范,避免流于表面。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发展云计算的基础相差很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通过以上论述的因素,综合考评区域信息化基础。有针对的投入、建设。弹性的制定中小学云计算的相关标准。科学的建立中小学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通过示范框架的设计,部署指导各单位云服务的建设、维护。

参考文献。

[1]杨建伟.校园网和教育资源库建设[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李德毅.云计算技术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

[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及规范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