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5:41:57 |
  • ZTFB |
  • 11页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进步。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读性,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者冗长的词句。这里有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一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二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四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

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对话文体。

1、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

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自由朗读感悟。

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三、对话文本。

1、研读序文。

齐读序文。

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

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研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归隐之因、归途之乐。

3、研读二、三段。

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

4、研读第四段。

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

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

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对话生生。

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

2、任务分配:

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

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

3、归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图探究要点。

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

师生一起小结。

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

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园图探究要点。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

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

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五、对话师生。

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

诗词补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

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

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r”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暂。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

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

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

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

《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

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

六、对话生活。

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

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五

一、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r,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六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2、暴秦之欲无厌。

二、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说明用法并解释。

李牧连却之                         以弱天下之民。

火尚足以明                         常在于险远。

函梁君臣之首                       舟行适临汝。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礼天下之奇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日削月割。

始舍于其址                         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一夫夜呼                           忧劳可以兴国。

伶人困之                           有泉侧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诸侯之所亡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以有尺寸之地。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七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八

教学的问题:

1.美读课文,感受《归去来兮辞》语言美。

2.品读课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3.比较阅读,赏析作品的意蕴美。

4.拓展阅读,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材料准备:录音带、大白纸、彩笔、胶带、相关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大意;(2)读准字音;(3)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中“之”、“而”、“以”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4)收集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耳濡目染。

目标:美读体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听腔调、听节奏、听情感,并找出所有压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上标记。)。

3.教师简介“辞”的体裁特点,指导诵读。

“辞”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仍是诗;大体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本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的停顿;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出现了虚词,仍做三拍读,但虚字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4.放录音带,学生跟读(要求:在头脑中想象这为隐逸诗人的形象,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5.学生自由朗读。

活动二:咬文嚼字。

目标:品评提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小组长再指定本组的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

2.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的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问题一:

(1)归去来兮!

(2)已矣乎!

(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感叹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思归田园,对官场的失望)。

问题二: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语气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抒情意味)。

问题三: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修。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在上下句表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上下句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

问题四:

(1)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渲染烘托,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

问题五: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以上两句在句式结构方面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倒装句,有强调意味)。

问题六: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上两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句中的“松”“菊”“云”“鸟”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如果有,你能看出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发言人解说讨论成果。

4.大家共同评价,深化对作者语言美、情感美的领悟。

5.学生齐读课文,再一次在诵读只领略本文的语言美、情思美。

第二课时。

活动三:锦心绣口。

目标:比较分析--赏读课文的意蕴美。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四人一组,展示收集到的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并结合课文讨论乡村生活的特点。

2.发放阅读材料《自出机杼各蕴风流--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比较解读》,筛选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组内发表演说,评述作者在课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趣和生命态度。

3.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两到三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演讲,师生共同评价,深化对课文意蕴美的理解。

活动四:文采风流。

目标: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活动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读材料《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结合自己理解,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观。

2.头脑风暴:学生谈谈理解和评价。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课后继续收集材料加以补充整理,写成一篇议论文。

附件:

材料二:《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选自《山东教育》。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九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十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十一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2、暴秦之欲无厌。

3、王回深父4、南声函胡。

5、莫夜月明6、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二、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说明用法并解释。

李牧连却之以弱天下之民。

火尚足以明常在于险远。

函梁君臣之首舟行适临汝。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礼天下之奇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日削月割。

始舍于其址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一夫夜呼忧劳可以兴国。

伶人困之有泉侧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非兵不利战不善盖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

率赂秦耶小则获邑其实百倍。

不能独完然后得一夕安寝后秦击赵者再。

诸侯之所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奉之弥繁。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始速祸焉此言得之。

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为国者。

苟以天下之大而卒葬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庐冢。

盖音谬也而记游者甚众有穴窈然。

何可胜道也哉则其至又加少矣于人为可讥。

有怠出者尚不能十一既其出。

非常之观空中而多窍则或咎其欲出者。

夫夷以近无物以相之险以远。

何其衰也与尔三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皆背晋以归梁君臣相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岂得之难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微风鼓浪扣而聆之。

是说也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硿硿焉噌吰微波入焉。

石穴罅如乐作焉港口。

汝识之乎殆与余同虽知而不能言。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言之不详终不肯以小舟……。

自以为得其实如钟鼓不绝独其为文犹可识。

四、翻译下列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在括号里说明。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又以悲夫古书之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2、古之人不余欺也!()。

1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9、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0、请其矢,盛以锦囊。

五、写出下列虚词的不同义项。

1。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2)徐公何能及君也()。

(3)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豫州今欲何至()(6)如太行、王屋何?()。

2。而。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吾恂恂而起(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虽。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3)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4.于。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智勇多困于所溺()(4)祸患常积于忽微()。

(5)师不必贤于弟子()。

5。之。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5)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6)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

(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8)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10)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皆以美于徐公()(6)而皆背晋以归梁()。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3)不随以止也()(1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其。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4)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皆成以其小,劣之。()。

(6)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以其孰能讥之乎?()。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0)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6)则齐国其庶几乎?()。

(17)其若是,孰能御之?()。

参考答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通“倘”2、“厌”通“餍”3、“父”通“甫”

4、“函胡”通“含糊”5、“莫”通“暮”6、“考”通“拷”

二、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说明用法并解释。

却:动词,击退弱:使动词明:照明险远:险远的地方。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舟:乘船鸣:使动礼:以礼相待。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舍:建房子见:见到的景象。

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谬:弄错;传流传的文字夜:在夜里。

兴:使动困:使动侧:从旁边目:亲眼;耳:亲耳。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兵:武器盖:承接上文,表原因以:因为率:全都,一概。

邑:城填其实:那实际上完:保全然后:这以后再:两次。

所亡:丧失的土地厥:相当于“其”,他们的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暴露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举:全奉:送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至于:以致,以至于固:本来与:亲附、亲近速:招致。

得:适宜,得当洎:及、等到智力:智谋和力量诚:实在、确实。

向使:假使易量:轻易判断(出高低来)为:治理苟:假如以:凭借。

卒:死后从:跟随故事:旧事、前例仆:倒漫灭:模糊、磨灭庐:屋舍。

冢:坟墓盖:大概谬:错误记游者: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胜:尽其至:到达的人加:更于:在怠:懈怠。

十一:十分之一既:已经其:助词,无实在意义非常:非同寻常。

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咎:责怪夷:平坦以:而相:帮助险:危险。

方:当以:用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岂:难道故:因此举:全。

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焉:之罅:裂缝作:演奏焉:的样子识:知道。

殆:大概言:用文字表述、记载陋:浅陋乃:竟言:(同上)终:终究。

其实:它的真相鼓:击鼓绝:不停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四、翻译下列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在括号里说明。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问)。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6、又以悲夫古书之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

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反问)。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1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1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1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1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9、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20、请其矢,盛以锦囊。

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

五、写出下列虚词的不同义项。

1。何。

(1)籍何以至此(什么)(2)何能及君(怎么)(3)何无礼(多么)(4)何哉(为什么)。

(5)欲何至(哪里)(6)如……何(把……怎么样)。

2。而。

(1)扣而聆之(承接连词)(2)笑而不信(却)(3)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而)(5)吾恂恂而起(地)(6)而赵不许(如果)。

3。虽。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2)虽有槁暴(即使)(3)虽知而不能言(虽然)。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虽然)(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虽然)(6)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

4.于。

(1)受而藏之于庙(在)(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到)(3)智勇多困于所溺(被)。

(4)祸患常积于忽微(在……方面)(5)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5。之。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它)(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代指天下)(3)数十伶人困之(他)。

(4)及凯旋而纳之(它)(5)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他)(6)莫能与之争(他)。

(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函梁君臣之首(的)。

(9)后一“之”(天下)(10)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1、的;2、他)。

6.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在)(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5)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6)而皆背晋以归梁(而)。

(7)以地事秦(拿,用)(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9)洎牧以谗诛(因)。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拿,用)(11)夷以近(而且)(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

(13)不随以止也(而)(1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把,拿,用)。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凭,靠)。

7.其。

(1)其贤不及孔子。(他们的)(2)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其中的)。

(3)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其中的)。

(4)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5)皆成以其小,劣之。(它)(6)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它们)。

(7)其如土石何?(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怎么”,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8)以其孰能讥之乎?(同上,相当于“难道”)。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我们2、那个)。

(10)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种)。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6)则齐国其庶几乎?(同上)(17)其若是,孰能御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班级姓名得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2、暴秦之欲无厌。

3、王回深父4、南声函胡。

5、莫夜月明6、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说明用法并解释。

李牧连却之以弱天下之民。

火尚足以明常在于险远。

函梁君臣之首舟行适临汝。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礼天下之奇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日削月割。

始舍于其址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一夫夜呼忧劳可以兴国。

伶人困之有泉侧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非兵不利战不善盖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

率赂秦耶小则获邑其实百倍。

不能独完然后得一夕安寝后秦击赵者再。

诸侯之所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奉之弥繁。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始速祸焉此言得之。

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为国者。

苟以天下之大而卒葬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庐冢。

盖音谬也而记游者甚众有穴窈然。

何可胜道也哉则其至又加少矣于人为可讥。

有怠出者尚不能十一既其出。

非常之观空中而多窍则或咎其欲出者。

夫夷以近无物以相之险以远。

何其衰也与尔三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皆背晋以归梁君臣相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岂得之难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微风鼓浪扣而聆之。

是说也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硿硿焉噌吰微波入焉。

石穴罅如乐作焉港口。

汝识之乎殆与余同虽知而不能言。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言之不详终不肯以小舟……。

自以为得其实如钟鼓不绝独其为文犹可识。

四、翻译下列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在括号里说明。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又以悲夫古书之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2、古之人不余欺也!()。

1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9、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0、请其矢,盛以锦囊。

五、写出下列虚词的不同义项。

1。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2)徐公何能及君也()。

(3)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豫州今欲何至()(6)如太行、王屋何?()。

2。而。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吾恂恂而起(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虽。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3)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4.于。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智勇多困于所溺()(4)祸患常积于忽微()。

(5)师不必贤于弟子()。

5。之。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5)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6)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

(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8)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10)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皆以美于徐公()(6)而皆背晋以归梁()。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3)不随以止也()(1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其。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4)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皆成以其小,劣之。()。

(6)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以其孰能讥之乎?()。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0)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6)则齐国其庶几乎?()。

(17)其若是,孰能御之?()。

参考答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通“倘”2、“厌”通“餍”3、“父”通“甫”

4、“函胡”通“含糊”5、“莫”通“暮”6、“考”通“拷”

二、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说明用法并解释。

却:动词,击退弱:使动词明:照明险远:险远的地方。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舟:乘船鸣:使动礼:以礼相待。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舍:建房子见:见到的景象。

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谬:弄错;传流传的文字夜:在夜里。

兴:使动困:使动侧:从旁边目:亲眼;耳:亲耳。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兵:武器盖:承接上文,表原因以:因为率:全都,一概。

邑:城填其实:那实际上完:保全然后:这以后再:两次。

所亡:丧失的土地厥:相当于“其”,他们的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暴露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举:全奉:送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至于:以致,以至于固:本来与:亲附、亲近速:招致。

得:适宜,得当洎:及、等到智力:智谋和力量诚:实在、确实。

向使:假使易量:轻易判断(出高低来)为:治理苟:假如以:凭借。

卒:死后从:跟随故事:旧事、前例仆:倒漫灭:模糊、磨灭庐:屋舍。

冢:坟墓盖:大概谬:错误记游者: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胜:尽其至:到达的人加:更于:在怠:懈怠。

十一:十分之一既:已经其:助词,无实在意义非常:非同寻常。

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咎:责怪夷:平坦以:而相:帮助险:危险。

方:当以:用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岂:难道故:因此举:全。

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焉:之罅:裂缝作:演奏焉:的样子识:知道。

殆:大概言:用文字表述、记载陋:浅陋乃:竟言:(同上)终:终究。

其实:它的真相鼓:击鼓绝:不停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四、翻译下列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在括号里说明。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问)。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6、又以悲夫古书之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

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反问)。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1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1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1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1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9、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20、请其矢,盛以锦囊。

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

五、写出下列虚词的不同义项。

1。何。

(1)籍何以至此(什么)(2)何能及君(怎么)(3)何无礼(多么)(4)何哉(为什么)。

(5)欲何至(哪里)(6)如……何(把……怎么样)。

2。而。

(1)扣而聆之(承接连词)(2)笑而不信(却)(3)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而)(5)吾恂恂而起(地)(6)而赵不许(如果)。

3。虽。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2)虽有槁暴(即使)(3)虽知而不能言(虽然)。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虽然)(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虽然)(6)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

4.于。

(1)受而藏之于庙(在)(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到)(3)智勇多困于所溺(被)。

(4)祸患常积于忽微(在……方面)(5)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5。之。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它)(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代指天下)(3)数十伶人困之(他)。

(4)及凯旋而纳之(它)(5)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他)(6)莫能与之争(他)。

(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函梁君臣之首(的)。

(9)后一“之”(天下)(10)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1、的;2、他)。

6.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在)(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5)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6)而皆背晋以归梁(而)。

(7)以地事秦(拿,用)(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9)洎牧以谗诛(因)。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拿,用)(11)夷以近(而且)(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

(13)不随以止也(而)(1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把,拿,用)。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凭,靠)。

7.其。

(1)其贤不及孔子。(他们的)(2)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其中的)。

(3)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其中的)。

(4)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5)皆成以其小,劣之。(它)(6)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它们)。

(7)其如土石何?(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怎么”,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8)以其孰能讥之乎?(同上,相当于“难道”)。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我们2、那个)。

(10)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种)。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6)则齐国其庶几乎?(同上)(17)其若是,孰能御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高二第五单元范文简短篇十二

端午节又叫午日节,是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在这一天,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昨天是端午节,我的姑妈叔叔们都来送节礼来了,拿来许许多多的好吃的,让我肚子里的馋虫挠得我直发痒,我的表哥表姐表妹....也都来了,我家一下子变得很热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