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实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1:45:25 |
  • ZTFB |
  • 14页

规划是制定目标、实现梦想的关键步骤。如何分析和欣赏古代诗词是我们在学习文学时面临的挑战。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一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删。

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专题史变成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增加的内容:

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汉朝开疆拓土。

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融合、区域开发。

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变化: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世界史部分所删除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

巴黎公社。

1929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苏联经济建设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等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新增了“文化传播与交流”模块、选修课程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大模块都是新增内容。

地理。

1.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

旧版地理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学生带来繁杂的记忆烦恼。

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2.将人地关系作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密切结合实际。

地理新教材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方面合格的人才,很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

把学生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治。

1.课程性质变化。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变化。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

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6.学业质量要求的补充。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学业质最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员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学生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新课标增加“学业质量”,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二

带着对“赢在课堂·课堂多形态”在表达(习作、口语交际)课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同时也为提高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20xx年10月25日下午,成都市凤凰小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举办了一次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研讨课活动。

经过精心准备,会上由本校王思思教师执教的《大卫不可以》一课向大家做了精彩展示,并进行了自我反思、评议。同时有幸请到金牛区优秀教师陈老师参与此次活动并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交流、探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活动现场井然有序,教师气氛活跃。为今后进一步推广语文开放课堂、高效表达教学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受到了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次研讨活动,不仅搭建了本校各年级教学交流的互动平台,而且营造了我校小学语文教研的良好氛围。从而使老师们深层次的了解并探讨了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实现“华丽的转身”,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最后各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介绍添画的内容,代表的意愿以及蕴含的美好情感,铃声响了,但同学们意犹未尽。

苏骥老师这堂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既锻炼了大家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锻炼了大家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一堂课三种收获,真是一石三鸟。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并不拘泥于一两节课,它渗透在我们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它和语文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创意,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持续时间长。

苏骥老师的这堂七年级“语文兼美术”的活动课,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堂课为平浪中学语文教研活动开了个好头,只要语文组老师们有信心,精于钻研,长于思考,勇于创新,语文组教研活动实现突破并不难。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三

语文教材研读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而开展的一种专业培训,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语文教材研读培训,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和研读的必要性,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段: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描述。

在培训中,我们首先对教材的总体架构和思想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通过语文教材的系统学习,我对整个语文教材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教材的编写思路以及各个阶段的重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在培训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研讨和讨论,通过集体研讨,我们相互交流了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教材,发现并解决了一些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使我对于教材的研读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三段:培训带来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于语文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了培训的实效。首先,我获得了一些教材研读的方法和技巧,这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我对于整个教材的逻辑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将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四段:未来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设想。首先,我将充分利用所学的教材研读方法和技巧,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更高质量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我将进一步研读语文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教材,提高我们整个学校教学水平。

第五段:总结感悟和展望未来。

通过这次语文教材研读培训,我不仅增加了对教材的认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知识储备一直都是需要继续提高和更新的。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教材的研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分享教学经验,为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四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1][2][3]。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五

近期,我参加了一场关于语文教材研读的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和交流,我对语文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次培训中,我从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设计、学生教学反馈等方面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关键。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语文教材的编写离不开教材编写专家们的长期研究和实践。他们注重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力求编写出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和时代背景的教材。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教材编写者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融入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灵活运用这些教学设计方法和技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另外,学生教学反馈是教材改进的重要依据。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学生的教学反馈,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此外,教材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训中,我们了解到语文教材的编写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辨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全面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使用与创新。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材是灵活运用的工具,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材,才能进一步提高教材的价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灵活运用教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这次语文教材研读培训中,我彻底领悟到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设计、学生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只有持续改进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今后能够把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化为行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六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本由蒙学读物、经学课本和文选读本三大部分组成。近代以来,除建国前的小学低年级《国语》课本和建国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课本外,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文选为体系的,选用的又大都是历代的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文选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种种弊端,并且,同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相比,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其一,按文选的体系编教材,由于选文的标准不同,编者的好恶各异,因而选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编排可前可后,组合可这可那,课文之间缺乏较紧密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系统”(夏丐尊《怎样阅读》)。结果,学生少学几篇课文甚至少学几个单元似乎都无关大局,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课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取所需,这就更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选为体系,选文便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以选文为中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和近些年为培养语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导读之类的内容,都不过是选文的附属。这样,语文教学势必以掌握选文本身为主要目的,语文能力训练则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选文为中心又往往导致教学的面面俱到和评价中的求全责备,因而训练重点不突出。

其三,文选体系的“文”无论是指“文字”还是“文学”“文章”,都属于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的课文为体系来编课本,势必忽视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这就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由于单一的文选体系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文章是读不完的”,“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百八课〉》)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文应用的频率也空前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加快其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以便从语文能力上帮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

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们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笔者在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取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想、设计了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多元语文教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是以文学作品构成的文选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主系好比飞机的机身,是多元教材体系的主干;两个辅系则有如飞机的双翼,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能力训练这一主系是多元教材体系的核心。这一体系由六大要素构成:能力训练、知识、方法、习惯、课文和实践。下面分别加以简要阐述。

能力训练是主线。

注重培养能力是近十几年来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能力训练便应当是贯穿语文教材始终的一根主线。新的教材体系不再把选文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是把能力训练放在空前重要的突出地位――首位。主系教材以语文能力训练为序,知识、方法、习惯、课文和实践都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

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能力,如自学能力、书写能力、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利用工具书及其他图书资料的能力等;二是特殊能力――语言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三是以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智能,如观察能力、记忆和背诵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等,这是语言训练的本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交叉进行,既有所侧重,又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知识是基础。

语文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并不等于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就是力量”本身,而且在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即“无能”。能力的大厦是建筑在广博而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知识在新的语文教材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不仅主系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辅系课本中还有专门的知识体系的内容。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知识包括两大类三部分。两大类是:一为静态的描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死”知识;一为动态的操作性知识,着重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活”知识,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有关语言规律的科学知识”。三部分是:一为语文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汉语知识;二为文学知识,如作家作品、文学形象、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和文学简史等;三为与语文有关的文化常识,如楹联、书法、典籍以及同课文相关的民俗、宗教和古代的岁时历法、职官、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都要精要、好懂、有用。

方法是手段。

新的主系教材在体系、体例上的最大特点是按照能力训练的序列,以方法指导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的角度说,方法也是一种知识――关于人是否聪明的学问。所谓方法,是指为解决一定问题而采用的步骤和手段的总称。方法的重要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的方法能使人聪明起来,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教给学生“捕鱼”的本领,交给学生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即方法。在新的主系教材里,方法分三个层次,包括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是:一为具体的特殊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口语交际的方法等;二为一般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听课和记课堂笔记的方法、作业方法、复习方法等;三为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这是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根本方法。三个方面是:单项方法、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必须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力戒烦琐、庞杂。

习惯是保证。

习惯是在意识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时仍能熟练到几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虽然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有意识练习的结果,但良好的习惯却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并巩固下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保证。当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时,学生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其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事学习,并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而且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正因为这样,所以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教育漫话》)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一般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集中注意力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二是学习和应用语文的特殊习惯,如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三是观察、记忆、思维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课文是范例。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范例和凭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谈语文教本》)。

这里所说的课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二是自编方法指导短文和知识短文。后者已在前面的“知识”“方法”两项中作了阐述,这里着重谈谈选文的问题。笔者主张破除单一的文选体系,但这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选体系,更不是说选文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文选体系延续了一千多年而长盛不衰,这说明它确有可取之处。因此,在新的多元语文教材体系中,它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辅系之一的文学课本仍将按文选的体系编排。至于选文,它不仅是文学课本的主体部分,也是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过去和现行的文选体系课本不同的是,在能力训练体系的课本中,选文不再居于主体地位,而是能力训练的从属,是“方法”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主系的训练课本,还是辅系的文学课本,选文都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要精选较大比重的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又要选取一定数量富有时代色彩的当代作品,还要选取适量的外国作品。

实践是根本。

新的教材体系高度重视语文实践。这不仅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一思想和交际的基本工具的基础学科。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都是一种活动,一方表达、一方理解的这么一种活动。语言既是活动,那就应当通过活动去学习它、掌握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听说读写的实际活动去学习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论集》第143页)。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实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略谈学习国文》)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由“知”到“会”,由“会”到“行”。

那么,新的语文教材如何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呢?

首先,语文教材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现代社会的语文“活水”不断地注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要加强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督促学的人多多练习”。只有通过反复的科学的练习,才能使耳、口、眼、手、脑得到全面训练,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再次,语文教材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被广泛而又频繁地运用着。因此,除了在课本中和课堂上学习语文以外,还必须将教学空间延伸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引导学生“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海上通讯》),并“检查学生的实践”,看其“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1][2]下一页。

上一页[1][2]。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七

论文摘要:目前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用新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实践,但是其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中学课程改革语文新教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中学语文教师对课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的策略建议,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

新课改的推行无疑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九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天地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行为、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变传统的析、记忆、技巧为诵读、思考、体验、实践,更快的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更有效的学习语文,从而使得中学的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教材的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是转变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情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采取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策略方法来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引导。

一、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教材所遇到的困难。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显著特点在于使用新教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学任务加重了,现在备课比以前花时间要多的多,以前是现成的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按部就班地教就可以了,而且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意学生智力、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可见,适应新教材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在适应新教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没有参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采用新奇的方式授课,但是相对老教师来说就比较困难一些,老教师力求的是稳妥。虽然也参与课程改革,但目前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要教师们放弃原来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毫无把握中追求新奇的授课方式,确也勉为其难。

新教材理念与评价机制落后间的矛盾使得中学语文教师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要面对新教材,按照新教材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又要接受原来教学评价制度的考察。比如,新教材教育理念中倡导因材施教,即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差别地进行教学,但同时学校又要求我必须保证所教学科的及格率,全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这让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如果考试评价体制不变的话,课程改革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热闹,但最后还是要回到应试教育上来,因为升学制度是不会为此而放松要求的。

二、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策略。

首先,面对新的教材,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新教材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自学习的时间,而不是像传统的语文课堂一样“满堂灌”,学生只是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改的语文新教材要求一节课最多有十五到二十分钟是教师讲解的时间,剩余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包括学生独自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按照新教材的要求设计多种课堂活动。

其次,有效改革评价制度是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我国仍沿用旧的考试制度,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这种滞后的评价制度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瓶颈”。新教材提倡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因而我们评价学生和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将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放手去按照新教材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有效改革是新课改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教师真正适应新教材的关键。

最后,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够有效的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成为一对矛盾,因为面对着需要实现的多维的教学目标,知识再渊博、能力再强的教师都会经常显得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应该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依靠群体协同作战,而不能靠单兵独斗。在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为了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教材,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团队的协作和相互学习。

针对新课改实施中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尽快进行有效的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三个来方面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任小平.综合性学习教材设计视野下的语文教材转型[j].教学与管理,,(07)。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八

名家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大多被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动,有改动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称之为“伤筋动骨”。但这些改动是否都有必要,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这里笔者举出一些实例以作初步的探讨。

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个别词句,另一则属段落结构的。

先说第一类。

对朱自清的《背影》,编者在文字上作了几处细微的改动。

例一原文:我三两回劝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例二原文:是没甚么要紧的。

改文:是没什么要紧的。

例三原文:托他们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四原文:心里狠轻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轻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动,即将“甚么”将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将白话文改得更合乎现代汉语的通用习惯,这对用作教材,以便让学生学到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很有必要的。但“例一”和“例三”的改动则不然。“再三”是概括语,仅表明做某事的频率之高,作者在前文曾写及“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明他在下文书写时,这一词语也在他的视野之内,但他选用“两三回”,一方面延续了陈述的节奏,另一方面,正由于不是套话,才显示出了是实实在在的两至三回,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叙述。另一处改动,将“直是”改为“只是”,初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也更通用些,但细细分析一下,原文说的“托他们直是白托”是“简直是白托”的意思,有笑父亲“迂”的意味。或者有人认为,这点区别太细微,实在不值不得在此咬文嚼字,殊不知,朱自清行文的风格就颇得蕴藉之美,看似一字的差别,实已与他的文风大相径庭了。

又如,对孙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编者在文字上改动颇多,除了个别几处将用法改得更通用、更合乎规范外,大多属不明文意而作的.删改。

在小说开头部分,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而改文则是:“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这里,原文的两个“不知道”是修辞的反复,通过这种反复,叙述者对白洋淀的无边无际、它的美以及因这种美而在叙述者内心唤起的自豪和得意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改者忽略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一“也”字,使修辞手法组合成的语句关系降格而为平平常常的语法式的并列结构。

原文还有这样一句描写:“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改文是:“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看起来,改文在“稻秧苇尖上”插一方位词“上”,使风所吹过的方位被描写得更确切了,但“上”是仄声词,插进去后使语句造成了停顿,于是本来岸上的稻田与淀里的苇子连成一片的风景在改文中断裂了,而那吹起来连成一片的风现在也变得断断续续,尽管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小说的原意已是完全两样了。

[1][2][3]。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九

20xx年2月26日,我们一行三人到聊城英特第一小学参加了高年级段的语文教材培训活动,高年级段的培训用了一下午时间,主讲人是教育名家高林生老师,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这次培训的心得。

培训开始了,高林生老师一把年纪,上身红衣着装,在乍暖还寒的早春给人一种力量的激发,火一般的温暖。整场讲座,高老声似洪钟,慷慨激昂,字字珠玑。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

高年级段的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的,内容上,高林生老师指出,在当下及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达到的四个突破:第一、汉字文化资源的发掘运用;第二、抓住阅读课文的言语形式;第三、落实阅读教学流程的变革;第四、学会写记实和想象的作文。

以上四个突破,给我指明了当前努力的方向,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理解,而要对课文有所突破、理解,重要的是要选准理解课文切入口。要找切入口就要关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引申含义的词句、具有表情达意特有功能的词句等言语形式。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课文的结构与体裁。

“书不读熟不开讲”是尝试教育的体现,也是一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生没读透就开始讲新课。课堂上,老师汗流浃背,而学生什么也听不懂,其原因主要是书没读熟,不能与作者、老师、同学进行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读透,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与空间。使书上说的话便好像都是从自己嘴巴里说出来的一样。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自己的心里所想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课文。

此外,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高学段习作最重要的要求和指标。本次培训,高老在这方面指出了记实与想象作文的具体操作,可谓简洁明了,实用性强。

总之,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内容,为我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中的抓手,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

相当多的史论文章所引用的史料常与史实不符。统编语文教材中《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都有这类问题。有些问题在课本注释中有简要说明,有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争论(这些争论也见于报刊杂志)。《过秦论》中叙述战国四公子,统率了不同时期的各国20位名将进攻秦国,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历史事实的,但是作者为了反衬秦的强大,为了说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有意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因而没有考虑其是否符合实际。这种情况正如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中所说:“诸子发摅己意,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说……冀以感悟时君,取足达意而止,亦不复计事实之舛误。”先师余嘉锡先生也认为“(刘)向之为学,虽非后世之考证家,然博极群书,尤熟于《左传》……岂不知司马子反、叶公子高、令尹子西与昭奚恤非同时人?然所以采之者,取其‘惟善以为宝’之意耳……虽时代名氏之不合,然不可不谓之善言理也。”所以读这类文章应侧重理解作者所论之“理”,不必拘泥于史实是否真实。

然而上述课文中因史实舛误而引起对某句或某词的误解,则是在教学中应探讨的问题。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常见义项有“招致”和“迅速”两义。先秦典籍中两义就同时存在。“速祸”的“速”,如果劝迅速”义,就今天来解释应该说是正确的。秦灭六国是秦国的既定国策,灭燕只有先后之分,并无招惹与否之别,不刺秦,秦也必然要灭燕,刺秦正贻秦以迅速灭燕的口实。但是这不符合苏洵的原意。苏洵引用荆轲刺秦,强调的是招来祸患。苏洵把六国分为三种类型:赂秦的韩、魏、楚,与嬴的齐和抗秦的燕赵,而燕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荆轲刺秦而招祸。后文也说“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因此就苏洵《六国论》的本意说,“速”用的是“招致”义,不然,岂不是把今人的观点加之于古人了吗?再说,苏氏颇着重于六国灭亡的先后。其实六国相继被灭不过短短九年时间而已,苏氏所以强调时间早晚,也是为了证明赂秦者先亡,不赂秦者不致先亡或不致于灭亡的论点。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一段议论,主要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强调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其中一句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如果把这句中的“困”字理解为“围困”,也不合史实。《伶官传》记了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门高)。敬新磨以诙谐谏庄宗,无劣迹,谋反杀死庄宗的只是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和他指挥的军队,并非数十伶人,所以这里的“困”理解为“困惑”“沉溺于某项事物”较为合适。这和最后“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困”同义,而且也是呼应的.。

因此阅读或讲解这类文章时,第一,要着重讲作者所说的“理”,也就是作者所持的论点,不必纠缠所引某事是否真实;第二,在某些词句上要根据全文论点来作解释。

因事及人,以评论人物为主的史论又是另一种情况。史传后的作者论赞且不说,自唐宋以来的史论则多是评论人物之得失,且大多数是表示了作者与一般不同的见解。苏洵的《管仲论》责管仲不能临死荐贤;苏轼的《贾谊论》讥贾谊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乃一时之幸;以及《晁错论》《豫让论》《信陵君救赵论》等,都无悖于史实,而能言之成理。阅读这类文章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有效果的。

[1][2]。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一

从分析、比较三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同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出发,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来的.改革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文章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顺应时代需求而不断改革和建设的过程.

作者:卞树荣作者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南京,210042刊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lunka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纲教材改革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二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语文教材研读培训,收获颇丰。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如何教授语文知识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语文教材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材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和交流。同时,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阅读、篇章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意义和结构,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使我意识到教材的设计不能只重视传授知识点,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我了解到语文教材要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悟生活、品味艺术、感受人文关怀。同时,教材中也通过一些情感题材的编排,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这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成长。

此外,我还了解到语文教材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教材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积极性。教材中要有趣的故事和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以主体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材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使我认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后,我认识到语文教材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文教材也需要进行不断更新和改进。教材要融入时代元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教材还要关注信息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使我认识到教材的更新和改进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次语文教材研读培训,我对语文教材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情感教育和学生的体验,不断更新和改进教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有兴趣,更有动力,更有自信,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切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晋祠镇花塔中心小学校在3月28日邀请晋源区教委教研室雷俊莉老师做了“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与评价”的报告。报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操性强,与会老师受益匪浅。

雷老师在讲座的开始,从“责任”“使命”“担当”三方面给老师们再次解读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让老师们明确了当下落实以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是重中之重。

语文课是学习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课程化,将听说读写落实到实处,要“以文化人”“学以成人”,并引导学生积极用语文做事。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真正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雷老师将近年的题进行了分类汇总,边呈现题型,边从理论的角度给老师们讲了十五种试题呈现方式。如:“传承文化,浸润心灵”“关注时事,立德树人”等等。让老师们在耳目一新的同时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讲座结束后,校长高美玲在感谢雷老师为花塔小学校义务付出的同时,给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建议和希望。我们相信,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在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花塔小学一定会突飞猛进,再创辉煌。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卖白菜》首次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出现在初一(七年级)上学期!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于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教育部审定通过,由此,使用了的实验教材现已过渡为正式语文教科书,今秋启用。修订后的教科书总体框架基本不变,但教材内容和活动设计更加丰富完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透露,七年级上的新教材课文调整到29课(35篇),并增加了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题和实用语法知识。教材更注重传统文化、国学内容,还生“对对子”。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入选。

苏教版七上语文教科书中,巴金散文《繁星》调整到首篇,这也是整套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科书的首篇。

在新书目录中显示,第二单元“往事依依”中,收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卖白菜》,这在全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是首次。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12岁的'故事,表达的是诚信主题。编者有心将其编入七年级上册,而这个年级的学生,正是十二三岁的年纪。

新增的文章还包括了民俗方面的《火把节之歌》,国学方面的《论语》十二章等,科学方面新增了《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四季”单元新增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

学口语交际、学对对子,还要学实用语法。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在口语交际一部分,强调与人交流用语“文明得体”,并设置了活动情境,体现“场合”“对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我也来对对子》,与课文中的《对联六副》相照应。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已经消失十多年的语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书中又出现了,而且在教材审定过程中得到充分肯定。洪宗礼表示,语法的学习,一种是以知识为主,一种以运用为主。苏教版采取的是后一种,强调在生活和语境中运用,而不是死记概念。

教材以引导读写为主线,全国多地使用。

洪宗礼先生介绍,七年级上册课文一共29课35篇,编写体系可以说是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即阅读为基础,写作相辅而行。阅读方面,分为范文阅读、名著导读(读整本书)、专题阅读(含非连续文本阅读)。具体来说,范文阅读包括精读、略读和诵读,其中诵读是苏教版独有的特色。整本书的阅读推荐了《小王子》,这本书的国际影响很大。在近年的中考中,非连续文本阅读对考生是不小的考验。此次七上的课本中,有专门的专题来呈现,即“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写作方面,包括导写与作文两部分,这次修订增编了《写“豆腐干”文章》体现“活与实”的风格。最终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以课外延展阅读与写作为目标。

据悉,江苏省除南京和徐州两市,都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除江苏外,全国还有北京、河南、广西、云南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县市也在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研读范文通用篇十五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删。

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专题史变成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增加的内容:

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汉朝开疆拓土。

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融合、区域开发。

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变化: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世界史部分所删除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

巴黎公社。

1929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苏联经济建设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等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新增了“文化传播与交流”模块、选修课程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大模块都是新增内容。

地理。

1.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

旧版地理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学生带来繁杂的记忆烦恼。

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2.将人地关系作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密切结合实际。

地理新教材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方面合格的人才,很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

把学生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治。

1.课程性质变化。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变化。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

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6.学业质量要求的补充。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学业质最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员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学生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新课标增加“学业质量”,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