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模板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3:11:53 |
  • ZTFB |
  • 8页

在对待问题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议,以便在未来改进和提升自己。请看以下范文,它们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路。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摘要:本文从服装工艺制作的重要性出发,重点阐述了在课堂进行服装工艺制作的方法,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工艺流程,使学生有一定的感受,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新的思维和理念融汇到服装的制作中。

关键词:服装工艺;教学方法;从图纸到成品。

一、服装工艺课程的目的。

服装工艺课程是高等美术院校服装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属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纺织纤维通过缝合造型基本知识;熟悉服装造型的前期内容;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动手意识;为未来服装设计成衣缝制部分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对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和实践;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思想;掌握正确的工艺造型方法内容,理论讲授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

二、服装工艺课程的重要性。

三、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特点。

如何面对这些变化,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成了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职业学校所要面对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优化教学课程要注意把握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特点:

示范性。在服装工艺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技能示范操作,学生记忆、观看、练习,形成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传播的过程即为技能示范操作过程。因此,教师示范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记忆感知的对象。如教师在技能示范过程中合理的排料、准确的裁剪、流畅的制作程序、正确的熨烫技巧,技能操作的动作姿势等都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的示范言行一定要正确规范。

感知性。技能操作示范教学是服装专业学生感知服装制作的关键过程。学生通过眼、耳、手、脚等来感知服装的制作要领、程序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观看教师选择面料、合理排料、裁剪面料顺序、缝制的程序和要领、熨烫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面料的配色和款式的造型等;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感知教师的操作姿势和操作要领;通过触觉感知面料的手感和特点、熨烫的温度、手脚的配合来控制机车的速度等。学生通过看、听、触等认知服装的制作过程,再辅之以记忆思维,最终学会服装的款式工艺制作。

互动性。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操作、讲解,学生观看、记忆,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学生的学习与听课态度和情绪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讲课激情,二者具有相互影响关系,因此要把握好这种关系。

根据学生的心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服装工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精力进行操作示范,这就存在一个课堂管理如何操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瞬息之间,稍纵即逝的,有的虽然可以重复,但也无法多次重复,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掌握每一个环节、记住每一个要领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服装工艺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课程,上课的时间持续比较长,连贯性比较大。如何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不影响课堂的示范教学,这需要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好的做法有:事先做好示范作品,发给学生看;做好课程录像ppt等在电教设备上轮流播放,上课的时候使学生在操作之前就有感性认识,加强后期学习的效果;有时也可以在课前准备示范时让基础差的或没看清楚的同学反复地观看录像操作;还有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基础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学得慢的同学,这不仅能有利于大家学习水平的提高,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基础好的学生的管理组织水平。如果教师总是“越俎代庖”,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些方法值得借鉴和采用。

四、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创新。

运用传统文化的影响优化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内涵,结合中国服装发展所积淀的服饰文化、服装技艺以及传统服装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知识去启迪学生继承、弘扬中国服装化的精髓,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服装技术,增强时代的责任感。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工艺应用装制作中,像盘扣的制作与设计、刺绣的运用、剪纸艺术在面料上的创造等既激发了学生又灌输了传统程教学的内涵,通过课外的手工作业来补充完善课内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兴趣。有意突出服装制作中出现的服装典故、趣闻以及风俗民情的特点,将服装工艺所涉及的一些服装的化学变化、色泽变化、造型变化融入其中,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一、《布艺装饰制作技术》课是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项教科研成果。

中国当代职业教育自1978年后进入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等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学科式课程体系培养的中职毕业生能力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就业岗位的现实说明: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服装专业虽然是我校建校25年来的拳头专业,但是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知识细化后实施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并进行了布艺装饰制作技术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新的校本课程――《布艺装饰制作技术》。该课题在教学内容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学生能力提升、开展新课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获得省级“十一五”阶段优秀课题证书,尤其是该课程对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布艺装饰制作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是讲授一些民族的传统的手工基本技艺,以布、绳、线类为主要原料,以完成钩编、刺绣、中国结、布艺花、丝袜花等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它的作品集技术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其综合性,这一特点首先体现在:经过多个单一技艺内容学习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并能根据设计构思进行技艺的综合应用;其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也得到提高;再次,学生在这个增长学识、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的学习中会变得细心、耐心,这些都是他们将来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所必备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获得的这些能力都离不开课程实施过程中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布艺装饰制作技术》课教学考核评价概述。

1.考核评价内容的组成。

由于布艺课既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强调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技能部分;二是审美部分;三是创新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先以基本作品完成基础技能考核,基本作品是学生在学习每种基本技法后完成的相应的小作品,在这部分考核中教师严把基本技能关,有时学生的小作品也会萌发出一些创意,这时教师即时地给予表扬肯定,并进行创意加分;审美及创新作品考核主要是在期末时进行的,它要求学生根据每学期所学完成一个综合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教师更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和美观性,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别予以不同的测试作品,提出不同的测试要求,对美观性、创新性作品都给予鼓励性的加分。

2.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基础技能考核中,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因为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和教师的教具相对照,找出差距,以便提高。在审美及创新作品考核中,教师、同学、学生本人均是评价的主体,并通过作品欣赏点评课和书写作品点评报告完成这一评价环节。评价主体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也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1]。

3.考核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中职多数学生文化课较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因此,在分层次教学后的考核评价中,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另外,通过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教学与布艺装饰制作技术课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的差异。

1.评价内容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考核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知识化,以书本知识为主,学习形式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缺乏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肯定,而布艺课教学中没有测试试卷,是从基础技能评价、审美评价、创新评价等方面对学生作品予以综合考核。

2.评价主体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考核评价主体单一化,其评价主体多是教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这种单方面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而布艺课中的评价主体呈多元化,注重互动性,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同学、学生自己都是评价的主体,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配合,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乃至自我评价,主动、客观地检查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使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3.评价功能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考核评价只注重评价功能的甄别化,将学生人为的分为三六九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多数学生是失败者[2],而布艺课的课堂注重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测试的标准也不同。鼓励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评价结果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考核评价注重分数,而布艺课的考核评价注重赏识,在评价的技巧上,注重人文关怀,减少横向比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评价结果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在宽松、民主自由的空间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为实现考核评价改革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进行考核评价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对计分方式进行变革,它还需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考核评价得以顺利实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成绩。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考核评价改革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喜爱这门课程,让他们多动手完成作品,才能使不同的考核方式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几种措施:

(1)选好第一堂课教学内容,首先,为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第一节课的作品要具备简单性;其次,作品应该是学生能够用得上的,要有实用性;第三,学生在看到示范作品后能产生完成此作品的冲动,因此作品要有趣味性。

(2)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充实教学内容,在选好授课内容之后,基本技法讲授和基本能力训练是不变的,而具体的技能训练内容要随着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应变化,其结果就是让学生感到了布艺课充满新鲜感、趣味、实用。

(3)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爱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技能训练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愿意学、愿意做,自己的技能也通过多次练习不断提高,这为他们后期的创意作品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技能支持。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提高学生作品的审美考核成绩。

对教师而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不是一件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评价中有所收获,让他们日后的作品能够成为精品,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后考核其作品美感。

(1)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养成审美意识。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慢慢养成,通过每堂课有目的、有意识的提问,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这种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丰富他们的创作灵感。

(2)通过课堂讲授“美”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

通过技能训练,学生能完成基本作品,但是对于创新作品,只有创新是不够的,它还要美。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教师打破传统技能课只讲制作方法、技巧的局限,在课堂中讲授一些有关“美”的内容。如在“十字绣”中教师讲不同肤色与发色的配色方法,在“缎带绣”中讲花叶的色彩搭配,在综合应用作品“手机套”中讲构图、技法结合、图案选择等,这些讲授丰富了学生对美的认知,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美感也会有所增强。

(3)通过作品欣赏与点评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进行多元化评价。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摘要: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延伸,是现代教育体系改革的内容之一。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中职-本科教育,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同类学校和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既能保持技能操作的优势,又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目的,提出构建适应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中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目前学校选用的工艺教材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和企业的项目任务结合不足,其中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同时工艺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因此,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已经陈旧,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教材的某些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要讲清楚教材原有的正确部分,更应当注意与现成教材不完全相同的部分,这就是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我们要把这些新的内容带进教材,可以企业项目任务或实例个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最好的是组织专业教师结合企业需要和教学实际自编教材。

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特点。而实践教学要想上出效果就需要设计、制图、工艺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进度分阶段、按模块、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什么款式打什么版缝制什么内容。如工艺中裙子的实践教学,先由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裙子款式,再由制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进行款式变化最终完成裙子制图,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款式设计和结构制图,工艺教师只需要逐个指导学生进行裁料、缝制、熨烫即可完成裙子模块的教学任务。这样就很大的提升了教学针对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当然实践教学要想达到企业所需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们不能只是在学校内钻研课本,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然后将企业的有关任务和技术手段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

总体来说工艺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基本按照工艺教材来进行,但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的培养目标。例如我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是把学生两年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的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八个基本技能目标,即:(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女西装;(8)男西装。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工艺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要上好工艺这门课,从大的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社会的需求来进行调整、编写教材,专业教师要找准企业的项目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从小的方面我们应统筹安排设计、制图、工艺的教学课时,以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以合理的考核方式增进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一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dd纺纱dd织造dd染整的工艺流程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很好的衔接。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施。

近年来,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将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原来的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变更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40%),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答疑情况、学习主动性、期末考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适当加大实践成绩考核比例。

三结束语。

《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激活了服装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能动地选择和理解服装材料知识。实践表明,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的《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让学生握了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的能力。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1电脑制作手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总体来说,电脑制作手段的多样性令三维技术、虚拟技术得到了发展,服装效果与绘画元素逐渐融合,为服装设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增加了服装设计的视觉冲突性和设计便捷性。

2电脑制作手段对于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用。

作为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绘画的应用能够保证服装的整体轮廓得到勾勒,服装的外形引人注目,增强服装设计的层次感与节奏感。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内容还是抽象型绘画元素都得到了展现,而电脑制作手段的应用更加促进了绘画元素与服装设计领域的结合。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电脑制作手段给绘画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所带来的作用。

绘画图像模拟。

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手段中,绘画需要通过手绘、印刷等方式展现在布料上让设计师进行对比,这样复杂的工艺不仅浪费了金钱和精力,还导致设计流程被增多,设计师设计时间减少,设计水平受到了影响。但是,在电脑技术手段之下,绘画图像模拟技术令二维的图像作出三维的设计效果,cad完全代替了传统的纸张和布料,将设计师设计好的绘画内容真实、快速地展现在电子屏幕上,利用技术手段模拟布料材质,从视觉上达到真实布料的效果,令设计师能够快速感知设计水平,与不同设计之间进行对比,寻找新的设计灵感。

总体来说,绘画图像模拟技术,是对于服装设计理念的颠覆,借助于电脑技术手段,设计师终于能够快速优化设计流程,将图形处理与绘画修改等操作一气呵成,利用简单的电脑技术进行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位置、排列、组合的改变,以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来构建合理的服装设计思路。

快速扫描与印刷技术。

作为我国金顶奖获得者之一,祁刚曾经设计的“喜上眉梢”这一主题的衣服曾经便随着高圆圆走入了戛纳电影节之中,其中的中国风绘画元素是该服装设计的亮点,利用电脑技术手段中的印刷技术完成了数码印刷。

该设计制作方式正是电脑技术手段与设计师设计的完美结合。栩栩如生的中国风绘画,将中国古典元素带入了国际舞台,以灵动的绘画内容展现了中国服装设计的特点。

软件处理。

对于服装设计来说,绘画元素的处理是设计师需要重点关注和设计的内容,在cad等软件的影响下,无论是绘画变色、拼接还是马赛克都可以快速进行处理,数码印花和电脑绘画保证了绘画内容的快速有效性,在这样电脑处理的基础上,或古典或现代的绘画元素都能够得到融合与改变,增加了不同色彩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与鲜明性,保证了不同绘画风格造就的不同服装设计风格。

无论是怎样难以搭配、难以协调的绘画风格,都能够进行组合从而达到既定的视觉效果,增加绘画元素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这样的电脑技术手段应用,令色彩、剪裁、图形都成为了绘画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组成。

通过上文对于电脑制度手段的介绍,我们可以基本了解了在当前服装设计中绘画元素的应用的内容和操作方式,各种电脑软件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装设计方式,令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增加了服装设计的可能性,令绘画内容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服装中,增加了服装设计的表现能力,令服装设计领域得到了全面发展。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摘要:服装工艺的教学是服装专业教学的重点,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专业教学,从自身出发,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把握重点,循序渐进,相信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目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重难点。

一、明确培养目的。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校要学习哪些知识?本专业学生在工厂实习,进厂工作,要实习什么,有何作用,目的必须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要针对实用性提出一些要求。要明确专业理论知识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技能培训将举步维艰,还必须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以及做到何等程度。

二、服装制作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就技能而言,它与知识、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技能;有了知识,有技能,不等于有能力。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而我们的服装制作工艺则是二者结合的产物。服装基本的制作过程是运动技能,而服装的组合设计制作则属于智力技能,这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手脑并用。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可把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动作的定向即认知阶段。服装制作工艺的学部分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在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所要经过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检验,注意操作安全等。例如学习女裙的制作之前,要学习直线、弧线的练习操作,学会装拉链(可通过学习手提包学习然后进行转换迁移),学会装腰头(简单转化的包边练习)。有了这些条件做基础,在学习女裙的制作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以及知识的转换,通过教师讲解、演示,让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地执行每一个操作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

2.操作技能的模仿即动作过程的联系阶段。操作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老师的动作、制作要领,逐渐掌握操作的过程,模仿的过程中前一阶段的认知定向得到检验、巩固、校正和充实。为使学生在学习制作过程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几点:(1)要求学生掌握制作过程中动作要领做出正确的动作或过程。(2)当学生发生错误时,要抓重点,分主次先要求正确再要求速度。(3)对学生模仿的结果要及时进行评价,提供校验校正动作的信息,并且要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度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成品质量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熟练动作,达到自动化动作。

三、服装制作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解决。

在服装制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掌握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技能教学的难点,往往是在示范时,学生理解能懂,也能模仿动作,当真正独立制作时,在制作难点上就会漏动百出。有时制作的第二件衣服远不如第一件衣服模仿制作的质量好。学生当时的模仿,也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多次教训让我分析这一现象,重视制作过程中的难点,研究帮助学生掌握难点的教学方法。

1.降低难度,一分为二、为三。在服装制作过程中,从面料到成衣,需要经过多个程序,工序中重难点较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时费尽心思,制作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从而影响学生对服装制作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个人认为应先降低难度,化整为零,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分解制作过程中的每个难点,各个击破,每一次上课讲解一个难点或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二合为一,三合为一,把每个重点再溶入其中,把分散学习的工艺方法一种种应用其中。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进步的巩固、提高和应用。另一方面,又增强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大大降低整条制作的难度,提高了整条制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制作服装的兴趣。

2.层层分解,突破教学难点。工艺难点,往往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在零料上进行,但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周密布置,争取突破难点,应做好以下几点:(1)准备充分,提高效率,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时间的保证。(2)层层分解,步步示范。把问题简单化,教师一步步示范操作,再由学生一步步模仿。(3)借助样品,突破难点,用坯布把每一制作步骤分解制作出来,然后用串线把过程连接起来,把样品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一目了然。在课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难点。当然,这个样品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可能会用不少时间,而一旦制成就可永久使用,为平时的教学提供不少方便。在缝制工艺方面,有不少工艺制作的难点值得我们去做成这样的样品,如双嵌线挖袋、前门襟装拉链、男衬衣领的制作、宝剑头袖叉的制作等等。

3.类比迁移,拓展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各工艺方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制作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以旧带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耳朵片挖袋的制作、缝插袋的制作、拉链袋的制作等等。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使学生既掌握了各种口袋的制作,又进一步理解了各种口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如,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斜插袋的制作,如带嵌条的,袋口加贴边的,还有弧形的月亮等等,在服装工艺中像这样相互联系的工艺内容是较多的,教师必须合理组织、精心安排。有时可出示一个做好的样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研究其工艺方法;有时也可让学生设计制作与样品有着一定联系的另一种式样的作品,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工艺知识面,并能在课外的服装设计制作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对服装制作的兴趣。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摘要: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点,然而,在现阶段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需要,缺乏竞争力。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实践出真知。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既要求艺术性,又要求实效性。服装的艺术性即服装的审美价值。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服装设计者只有深入生活,接近群众,才能理解和感受到真正的社会的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才能把源于生活和实践的真正美的艺术,融入自己的创作手法中去,设计出蕴含着真实美的服装作品来。另外,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经济收入的不同,以及对当代社会时尚流行的理解和理念不同,对服装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服装设计者只有深入生活,了解各地区风土人情的差异,才能设计出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服装。

服装设计者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决定着服装作品设计艺术品味的高低。服装设计者必须努力营造自己的艺术空间,从多种门类的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敏锐的听觉艺术。

好的音乐、戏曲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优美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时空的共鸣,这些不仅带给你精神上的愉悦,更会使你思绪奔腾,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动和创作欲望。

二、广阔的视觉艺术。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使我能感受到的视觉艺术范围极其博大广阔,如:雕刻、绘画、文字、书法、建筑艺术、服装设计等,它们无不凝聚着深邃的人文内涵。学习借鉴这些优秀的文明,对掌握材质运用,提高设计艺术品位,丰富服装款式造型等,有很大作用。视觉是心灵的天窗,绚丽的色彩会给服装设计者开辟出无限广阔的世界空间。

三、现代化的感官艺术。

“感”是感受,“观”是观察。改革开放之风,吹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大量的西方前卫艺术和时尚潮流通过各种载体,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观察和学习东西方艺术中于我们关联密切的服装、服饰、色彩、造型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会极大地丰富设计者的创作素材,扩宽设计者的创作思路。

四、综合分析艺术。

尽管音乐、舞蹈、戏曲、雕刻、绘画中都有很多好的、美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服装设计师一种再创造,是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它可以综合百家艺术之长,却不是其中的某一种,更不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服装设计的目的是要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服装设计者应观察和学习的多种艺术,并融会贯通,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把听觉、视觉、情感、思维、联想、构思等诸多内心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地取舍。

服装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衣服的形式出现的。搞服装设计如果只懂绘画或构思几张草图,那只是完成了设计构思的一部分。服装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最终结果,它仅是服装设计的一个方面。检验服装设计是否成功,取决于穿着以后的状态和满意程度。因此,服装设计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还应具备扎实的裁剪、裁制的技能,能独立完成从设计构思到成衣制作的全过程。对于服装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是设计的开始。服装设计产品不是停留在纸面效果的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最终应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摘要:《服装材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服装类专业学生开设。论文首先分析探讨了前期《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包括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之间,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之间的脱节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施,包含理顺和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表明,论文所采取的教学改革举措具有一定的成效,切实提高了服装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服装材料课程改革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为代表性,走南闯北,名闻遐迩。近二三十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优势和支柱产业,其中最近十年浙江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服装产业的影响,加快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这必将对省内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及其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一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教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脱胎于纺织材料学。历经多次修订,许多教材已经逐步从沿袭照搬纺织材料的传统中走出来,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大纲也在逐步跟随教材的变化而修订。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的工艺流程(见图1)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我们继续修订教教材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耦合。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旋。

近年来,浙理工科艺学院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见图2。这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围绕行业和专业需要,更新和修订理论教学内容。

项目组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完善教学大纲,更新和修订教学内容,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服装材料基础内容上坚持以服装材料构成要素以及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点为主线,力求精练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征的了解和认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服装材料应用部分内容以服装材料应用为主线,将服装材料知识与服装产业链和应用(衣料市场、衣料品质管理、衣料与服装、衣料与成衣技术、衣物保管等)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材料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和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将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原来的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变更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40%),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答疑情况、学习主动性、期末考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适当加大实践成绩考核比例。

三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势必需要大量的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理念、时尚意识,且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这为当前高等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在服装类专业教学中始终坚持以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准则,结合学校(学院)办学方针和服装类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来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激活了服装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能动地选择和理解服装材料知识。实践表明,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的《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让学生握了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的能力。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摘要:服装表演作为新生的一种产业,就其制作费用与时效性对比而言显得尤为昂贵。除去演出者,制作一场表演涵盖内容众多,现在就以广州市场为例展开研究。

关键词:舞美;服装表演;表演制作;市场对接。

1服装表演舞台制作。

对于服装表演的舞台主要分为:传统舞台与创意舞台两种。细分两种舞台会发现其又可以分为:基本舞台、中端舞台和高端舞台三类。怎样制定舞台制作的体现方案,应有具体措施、具体方法、具体规格,要有慎密的计划,采用科学的、艺术化的处理方案,选用哪些材料和采用哪种制作方法去丰富舞台造型主要是舞台造型的需要直接选用某种特定原材料,来创造艺术的真实,这一方法更具有强烈的特殊表现力,如直接运用钢管、铁皮、元木、毛竹、麻布、棉花、塑料、泡沫、海绵等材料表现场景物体更具真实感和现代感。特别是对于创意舞台来讲,所涉及到的原来材料更为全面更为广泛,所以使其展现出来的写实感与现代感就尤为丰富细腻。

舞台制作是各制作组成员把整体的舞台制作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进行制作。这既要保证设计者总体形象的要求,也要对具体一个个单件的精雕细刻。它体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舞台制作设计的准确性,它的原则应是:1、应符合和有利于剧情的需要和演员艺术表演;2、能够合理确定和划分舞台的空间区域并让观众认可;3、便于幕间迁换和运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台演出的完整和严谨。

时代在发展,舞台工艺技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材料的出现,越来越朝着更加广泛的、综合化的方向迈进。当今的舞台技师们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和新型材料不断的出现和渗入,要能了解熟悉这些,仍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新材料,掌握、运用高新的工艺技术,这一切既对舞台制作也同样对舞台技师是一个严峻挑战,也是时代对舞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在舞美灯光方面的发展,使舞台效果多样化、现代化,营造出更加夺目的视觉感受。舞台的材质进步,降低了搭建成本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搭建方式。音响的变更,使得音乐运用的更加到位,创造了更好地听觉效果。在科技进步的同时,舞台的制作更加科技化、便利化,但是其中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舞台的稳固性与安全性。这不仅仅保证了演出的顺利与呈现效果,也保证了演员与观众的安全。对于舞台的制作,这才是重中之重。

2与市场对接的舞台。

3灯光与市场的对接。

在服装秀中,灯光往往被看做是舞美设计的灵魂之光,它是舞美设计师和舞台编导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没有灯光的舞台艺术就如同失去眼睛的人,无法看到其事物最美好的一面,无法让人们更全面完善的感受到服装表演真正的艺术魅力。舞台灯光是对服装表演的再创造,通过与t台背景、舞台场景、模特的演出服装等相互联系,把t台塑造成完整和谐的画面,在提高舞台表演整体效果的同时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冲击。除了舞台的对接之外,灯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所以针对于舞台我们有以下研究。对于舞台使用的灯光主要有:柔光灯、回光灯、散光灯、脚光灯、光柱灯、电脑灯、追光灯、成像灯等灯具,应该说是在舞台制作中最为复杂的一项了。对于这些不同的灯种有着不同的功能。柔光灯的用途:它的原理就是把僵硬的闪光灯直射光线通过耐高温的半透明塑料,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消去人像和其它拍摄物体上讨厌的高光斑,使你的照片如同影楼里拍出来的一样美丽自然。在价格上灯泡便宜80-100元,灯架比较贵为200-1500元。回光灯用途:照明设备的一种,是无透影系列之一。价格在150-300之间,要看灯架而定。脚光灯用途:消除了杂影,高调淡化效果。价格较为便宜在100元以下,也是舞台上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灯具。追光灯用途:在舞台全场黑暗的情况下用光柱突出演员或其他特殊效果,或对演员进行补光。追光灯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颜色,还有的追光灯可以打出不同的图案。价格在800元左右,对于服装表演中现在是不太常见。成像灯其光束角有多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应用,增强演员的立体感效果,价格在500-700之间。

4舞台制作总结。

对于现在常用的基本、中端、高端舞台的造价基本可以分为1万元以下,5万元以下和10万元以上。在舞台搭建中,除了舞台自身的造价存在不小差异之外,灯光的使用是最大的差异。并且一整套的舞台搭建中费用灯光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大,如果一套舞台想要开支,在灯光的合理运用上下足功夫才是关键。

对于舞台的制作我们研究的并不够深入、透彻。但是在于市场的对接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制作中的弹性空间是很大的,合理的舞台设计对于制作费用上可以节省更开支。相信随着服装表演产业的发展,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制作,服装表演产业会越来越好!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摘要]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个产业都在加快发展,特别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服装教学上虚拟仿真技术也进一步有所提高。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虚拟仿真技术,它可以通过对一些实际物体以及计算机创设对应的虚拟环境以及有关工具。进行对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设计、验证,以及进一步发展。服装工艺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工程性的技术学科,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取虚拟仿真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服装工艺教学应用实践。

先进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相关软硬件技术也在同步发展,在服装教学上出现了一种虚拟仿真技术,它以逐渐在教育过程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服装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好的教学思路,尤其是在服装教学的技术上,又出现了新的成果。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样性、形象性、灵活性、交互性、个别性、重复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的特性是,对客观现实的模拟,在教学过程中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仿真的技能实践环境,将客观存在的服装企业生产各环节和应用技术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直面地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进一步有效地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实物,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更具体、更完整的专业技能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专业技能的应用性,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更完善地使用专业技术。在服装专业工艺教学中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使企业情景再现,使学生更了解教学技术,也可以减少教学资金的使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在服装工艺教学上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使服装专业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服装技术上开创一个新的教学技术“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学”,它展示了服装设计艺术的发展,同时它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在服装教学上体现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主要有教学方法的形象化、教学情境的仿真性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实用。1.教学方式的形象化,在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的特色就是教学方式的形象化。在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顺序,以及服装工艺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直面地了解以及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该专业的技能及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最终掌握相应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量,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目标。2.教学情境的仿真性,这是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的关键所在,可以将服装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虚拟技术进行模拟,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服装生产场景,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通过虚拟仿真服装生产场景,可以使学生在虚拟仿真情景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服装企业生产场景以及其他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的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实用性,在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中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进行服装工艺学科教学中,它的实践性以及技术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服装工艺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对现代英语技术的实用性进行充分考虑,在服装工艺理论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服装工艺技术理论知识。只有充分发挥服装工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才能不让虚拟仿真技术在对服装工艺教学内容中失去本身意义,才能更有效地培养现代生产技术型人才。

二、服装工艺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服装工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以上三个应用特点,必须创设合理的虚拟仿真平台,该平台的构成主要包含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学生可以对服装工艺直观、充分地进行了解。1.仿真软件平台。创建该平台主要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服装企业的现代生产技术,以此进行仿真操作,创设仿真软件平台,包含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及制作,它可以使学生更了解生产过程,掌握更多知识。2.仿真硬件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操作场地以及工具,同时它也是开展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的基础问题。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场所以及实践设施,这直接关系着服装工作教学的质量问题以及工作效率。

三、结语。

在服装工艺教学中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各个方面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进一步使服装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于教学中优势也非常明显,有效降低了教学设备资金成本及教学场地的投入,而且更新非常方便,很好地发挥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当前及以后服装工艺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虚拟仿真技术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措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提高服装工艺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勤龙.基于虚拟线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11(07).

[2]唐承鲲.视景仿真在城市空间展示中的综合应用[j].上海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0(04).

[3]黄龄.面向对象方法讨论[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二

摘要:本论文对系统论进行了介绍,并且探讨基于系统论方法下的,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从多方位多角度,拓宽功课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并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为工科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三

摘要:在服装加工的三大环节中,裁剪占着重要的地位。只有提高中职生的裁剪技能,才能让学生规范操作,成为出色的服装裁剪师。就如何提高中职生裁剪工艺水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裁剪;开剪技术。

众所周知,服装的加工制作不论是个体单件制作还是批量生。

时,对人才的裁剪工艺水平要求也很高。教师在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地把如何训练、提高学生单件裁剪工艺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鉴于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训练、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单件裁剪工艺水平作了以下探讨。

一、了解任务单内容与要求,做好画样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任务单的内容和要求。

(1)要求学生弄清款式,即明确所画服装的款式。包括正面图、背面图、分解图。

(2)看清所画服装款式各部位的规格尺寸(净尺寸还是成品尺。

寸)、尺寸单位(公制、市制、英制)及尺寸测量部位计算方法(从前身量还是后背量),并要了解所画服装主要部位尺寸是否配全。

殊体型部位,采用纸型剪叠法,做到让特殊体型者穿着舒适。

2.了解算料和查料。

单件裁剪之前要确定用料数,不同款式和规格的服装其用料数也不尽相同。经过核算,如果原料不够,千万不能开剪,以免造成因原料不够反而浪费的后果。核查原料主要是查原料的缩水量、正反面等。我在课堂教学中,细致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区别、分析原料的各种重要性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画样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习惯,这也是训练、提高单件裁剪工艺水平的一个前提。

二、掌握排料与拼接,制订合理方案。

求和特定个人穿着要求对原料进行拼接。这需要注意以下相关。

事项:

(1)不能任意增加或改变拼接处和接缝。

(2)尽可能减少缝纫工序。

(3)要使产品款式符合允许的拼接范围和规定。

(4)拼接部位注明对刀标记。

(5)对于格子面料和特别的花纹、图案面料要做到左右前后,甚至于精确到上下(在这里指上下两件套)对好格子和花纹,做到格子相接,花纹对称。

(6)丝绒、皮草面料要注意倒顺毛。

总之,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排料拼接方案以达到节约用料的目的,需要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反复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锻炼学生根据画样要求和不同面料要求排出一个最佳拼接方案。从简到繁,从一般款式到变化款式,从素色面料到格子、花纹、图案面料等。并要求学生在排料、拼接中不仅要有文字说明,还要配有图示。适时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竞赛,促成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从中启发学生的悟性与灵性。

三、正确选择画样工具,强化画样画线程序的规范与标准。

在服装裁剪的实际工作中,单件裁剪画样款式及规格都是直接画在原料上,根据所画直线、弧线及弯势连接点画裁片。这就要求学生在画裁片前正确选择工具。因为,画样程序的规范与标准对提高他们的裁剪工艺水平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在服装裁剪中通常使用的画样工具是画粉和画笔,但要求画粉边口削薄,画粉削细,同时画样颜色和原料颜色对比清楚。既要看得清楚,又不能太鲜艳,但不宜用大红大紫色,以防泛色到正面,也要防止画错后擦不干净,造成调片损料。画样程序主要是指画线程序,原则上是先横后直,定点画弧定位。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便于操作、减少转手的原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画样,切忌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强调画样画线的标准:

(1)画线要顺直,不能弯曲、断线,衔接处要圆顺、光滑。

(2)画线清晰,即轮廓线要明显,辅助线要轻、细。

(3)画线手势准确,画线要正、准,手用力要适当。

(4)画样要全、准。全,即是裁片和零部件要全;准,即是规格准、组合准、定位准。

四、强化开剪训练,熟练掌握开剪技术。

开剪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一旦开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开剪练习,提高实践操作经验。只有反复、认真地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掌握开剪技术。在强化开剪技术的练习过程中,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要求学生注意下面两点。

1.熟练开剪线路,规范操作动作。

料,不使其移动,使开剪操作顺利进行。而动作操作是遵循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基本原则,方便操作,减少转手。开剪如遇到转角则要提稳剪刀,刀口对准转角处,转弯角度要放正,不能偏斜或出缺口。总之,开剪动作要一气呵成,才能保证开剪的质量。

2.掌握开剪的质量要求,明确开剪的重要性。

要使开剪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规范、严谨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开剪的质量要求,更要使自己明确开剪成与败的重要性。因为它将最终决定生产成本和成衣质量等。开剪质量的要求一般是:

(1)裁片四周刀口要顺直、圆滑、光滑、方正,不能有偏斜缺口或锯齿形。

(2)裁片组合准确:左右对称的裁片,其左右长短、大小要对称相符。

(3)眼刀、钻眼位置要准确,特别强调的是眼刀的深浅要准确。

总而言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学生的裁剪工艺水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钻研的兴致。它需要教师详细耐心的教导,更需要学生严谨刻苦的练习。只有一丝不苟地强化练习,并有新的创意与思路,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工艺师。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四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等服装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应试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专业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构建“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四川大学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的特点,提出了“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阐述实践教学管理、质量保证及教学条件体系,使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以致用,胜任其工作岗位。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来满足社会对服装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服装;实践教学;创新型。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的缺点。

现在服装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显露出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对学习目的茫然,对学习方法落后的麻木,以及对学以致用的困惑,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阻碍人才的发展。因此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管理制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渡,建立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多年来,我国高校服装实践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四川德福制衣集团和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的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等。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教育学科,是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其教学工作除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服装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类教育的特点,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能够在服装行业或服装生产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服装产品设计及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服装产品设计、服装生产、工艺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系统运用服装生产技术解决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体分为专业基础实训和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为二层次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8门课程组成,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由11门课程组成,在实践教学上实行“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基础实训平台包含素描、服饰色彩设计、服装效果图、服装电脑效果图、服装基础工艺、纺织材料学、服装cad、服装生产课程教学8门实习实训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等基础应用能力。服装设计是对服装类应用产品的设计,而服装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是为应用而存在的,因此服装设计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服装工艺技术包括服装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服装样板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字化生产的认识,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对服装专业从业人员现代化、高标准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训以专业基础课实训为主,重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推广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初步综合能力。专业基础实训教学内容展开时,既要有每部分知识验证性、练习性实训,同时也要有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训,并能将实际应用问题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形成设计性课程实训,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能了解和掌握技能的应用技巧。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平台包含了一、服装结构与工艺二、成衣纸样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成衣生产技术管理、成衣设计与工艺课程设计工业制板与工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等11门实习实训课程。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达到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不仅能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工作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负责毕业设计的前期指导工作,让学生具备从事服装产品开发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多学科、多课程的综合,为此,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构建了多门课程来完成各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以专业课和专业综合课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主,重点解决专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培养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创新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

(1)通识教育内容体系。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设置有军事训练、专业社会实践、外语水平综合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具有军事基本技能、社会认知、外语运用、计算机运用等能力。通识教育能有效地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他们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将为他们在今后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专业教学内容体系采用“链式逐层递进式”的构建,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设想。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于新体系中,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方向的实践体系设置与市场的关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链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解决基础性实训课与专业性实践课脱节、专业实践课与综合性实践课脱节、综合性实践课与产品设计课脱节等系列问题。对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实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三阶段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将基础性实训课导入专业性实践课;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中,将专业实践课导入综合性实践课;在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中,将综合性实践课导入产品设计课。实践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见图1。

图1实践专业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

(2)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创新能力。注重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为此,可以开设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竞赛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检验和等级评定,也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各类竞赛实训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对比赛入围和获奖同学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需开设学术讲座课程,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等。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深层发展空间。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立服装品牌设计室,将他们吸收到与课程结合的实际项目工作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及以上级别的专业相关的创新服装设计大赛及制板师大赛,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

院、系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全程宏观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等,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充足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院督导对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协调监督负责,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向院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提交运行情况报告。通过一系列评估体系来考察实践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为保证教学质量,成立教学委员会建立奖惩制度,对教师、学生评价不好的教师要进行停课处理。对各门实训课程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出院精品课,并以此作为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的基础条件。

(4)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聘任校外实习基地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承担服装实训任务,完成服装生产加工等的实习操作。坚持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密切校企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与实习、与车间分离的状况,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实训基地。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能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实现产教无缝对接。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和“8+11”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学科相互交叉、突出实践技能,己成为服装科学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具有宽厚基本理论和服装生产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实践技能,才能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人才实践培养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向现代的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转变。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等,也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五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深化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本文以三年制高职服装专业为例,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从课程体系、教学场地、考评体系三方面建设服装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情景式;课程体系;考评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给服装职教带来巨大的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传统服装专业教学中,课程结构和内容总体上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习惯上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2.传统学科型课程自成体系。

服装专业课程是由多门学科共同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单独进行教学,各学科教学按各自的学科体系实施,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使对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这将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直观性。

“情景式”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服装工艺实训室、立体裁剪实训室、打板推板实训室等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服装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

(2)贯通性。

“情景式”教学使多门理论、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连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操作的掌握相互相承、互相配合。

(3)时效性。

在情景式专业教室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实践的每个教学环节的作品效果都能及时展示,及时地给学生综合性评价。能及时地、更好地给学生提出技能训练改进意见,并对学生的发展指出方向。

三、“情景式”教学场地建设。

实施情景式教学,必要条件是实习场地、教学设施的齐备。开展服装专业“情景式”教学需要配备以下设备:

1.服装工艺室:工业用高速电动缝纫机缝纫机、工业用恒。

温蒸汽电熨斗恒温蒸汽电熨斗、标准熨烫烫台、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2.服装立裁室:专用标准立体人台、缝纫机、恒温蒸汽电。

熨斗、标准熨烫烫台、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3.服装制板与推板室:绘图专用课桌、绘图板、绘图工具、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四、“情景式”课程体系建设。

将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学》三大重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关课程的发展,满足情景式教学的需要。其教改思路是:将三大专业课综合为一门专业大类,以专业课基础,专业课技能进行分解,最后以专业课综合加以提升,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以“款式――结构――成衣――工序”为结构主线,安排与构建其他教学环节;沿着这一主线继续延伸,配置其他课程,科学合理地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完全体现出“理论――实践、实践――理论”这一原则与特色,以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为主线构建其他情景式教学内容。

五、“情景式”考评体系建设。

在情景式教学场地里,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充分的表现出来,建立情景式教学模式下的考评体系,对每一个学生在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客观的考评。

1.考评内容多样化。

将同一课程体系的内容可以有机的结合。例如,在《服装结构设计》考试内容中,根据服装企业外单加工形式,老师直接从企业中取用不同款式的客户订单,配以图片或服装实物。根据订单上的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以下考试任务:

(1)设计服装标准样板。按照国家规定的号型标准选择规格。

(2)制作样衣。模拟企业的技术测试模式,学生在样衣的试制过程中,完成布料的缩水率、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的选用,并做出书面说明。

(3)制作工业样板。将制作完成后的样衣进行试穿并修改基础纸样,然后进行推板放码,制定出系列的工业样板。

(4)进行流程工艺与工序工艺的设计。

2.考试评价全程化。

在多样化的考试内容下,成绩的评定不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涉及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综合评定;不再是测试结束的成果型评定,而是贯穿于整个测试过程中的跟踪型评价。在每一项任务完成后,所有教师按事先设定好的评分标准各自给出成绩,最后算取平均值。

3.成绩的认定形式多样化。

测试成绩的评定,要针对不同课程,其评价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四级分制,即优、良、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小论文、专题设计等考核内容,可采用评语加四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成绩认定内容突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评价,把能力考核标准列入教学目标,把核心能力纳入了评价范畴,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景式教学模式还在尝试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需要在经验上探求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形成科学的、高效的服装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东铭.《智能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eb/ol].

[2]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3).

服装工厂采风论文范文简短篇十六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