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9:51:30 |
  • ZTFB |
  • 7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好篇幅和层次,避免内容过于零散或者杂乱无章。以下是一篇范文,供大家参考。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

摘要: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小学教育都非常的重要,其是学前教育的过渡阶段。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身体和心理等条件最好的发展阶段便是在小学时期。

因此,学生的一生都会受其的影响,这就需要良好的教育阶段从这小学就必须开始。

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时机存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教师应当利用好一切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尽可能的在这个阶段将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够提高。

文章将围绕小学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对现状反思后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教育反思。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

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

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

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

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

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

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都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将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够将师生的关系拉近,在将小学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学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小学教育时期,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等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能够及时了解,将他们向正确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以便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

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学校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丰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特性,需要都满足到。

教学模式应当灵活多变,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良好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促进,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完成。

作者:沙垒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2]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v.22;no.9306:32-36.

[3]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no.9104:85-88+91.

[4]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5]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仍然没有失去其价值。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提高思想文化素质。

但是,当前小学教育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文在此探讨小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实践。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

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

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

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

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冶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

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

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

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

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视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选取,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作者:李彦臣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六台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二

科技带给了人类社会方便和快捷,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写信息,这是现代社会最明显的标志。

但是这种改变降低了人们的书写能力,这一现象在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以培养小学生写字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推动小学生写字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能力;培养。

写字教学实质上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识字、写字学习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写字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

而新课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因此在写字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响应这一改革措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1.明确写字方法。

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字意识,并逐步的教授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汉字的么里,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此时学生会主动的进行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1.1写字姿势。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单单会影响字体的美观,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建行造成影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可以预防近视,锻炼身体协调性,还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写字姿势,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比拼比赛,选出姿势最标准、正确的学生作为班级的学习标兵,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持正确写字姿势的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

1.2写字方法。

写字方法不但包括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还包括写字的态度。

其中握笔姿势的教育和书写专注度的培养是小学写字教育的重点内容。

只有保证握笔姿势的正确才能确保运笔流畅有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活力最充沛的阶段,因此在学习写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出现分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写字方法的传授。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系统的讲解写字方法,利用图片以及视频令学生清楚形象的了解正确的写字方法,并且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更能够令学生集中精力、培养写字的兴趣。

1.3创新写字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写字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的写字习惯以及对字的记忆。

所以教师在进行学生写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更加多元化,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

例如联想记忆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撒”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人需要利用手去撒东西,因此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写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写字实践,培养写字能力。

写字虽然要重视一些规范,但是不断的练习也是写好字的重要一步,只有足够的练习才会使学生的写字能力不断进步,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一步,适度的联系会使学生写出更加漂亮的字体,同时这也会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

2.1有效利用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课后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往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看课后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的写字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学生的写字能力。

2.2协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写字习惯。

通过课堂与课后时间加强学生对写字的练习,家长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启蒙老师,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也重视起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是家长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交流,令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课后监督,避免学生在课外时间养成不良的写字习惯,家长与教师的一起合作,能够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3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的写字时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并且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重视写字这件事情。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写字时间,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写字能力进行锻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忽略培养学生写字能力这件事,往往教师书写占主要部分。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教师要增加课上写字教学的时间,这样教师也会更加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同时也在意识上为学生阐述写字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强化对写字的观念。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也成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做的事,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要以身作则树立教学的威信,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写字能力的重要性。

3.1拉近同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令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写字学习,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方式活跃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自己学习写字的经历和故事,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在师生间建立密切联系,还会令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心需求,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方式。

3.2鼓励学生参加写字相关活动。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巩固知识并发挥知识应有作用,写字教学也不例外。

想要真正令学生掌握写字能力,提高写字水平,出了需要教师的教育指导外,还需要各类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可以举办各类写字比赛、写字活动,如此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令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写字水平。

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无法发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如此一来,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令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令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反思能力培养效能低下。

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分段设定实践反思目标和任务,提供反思支架,开展反思、研习活动,使职前教师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和职业认同,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反思能力。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20xx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却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

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

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

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

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

“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

[1]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

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

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

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2]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

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

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

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

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3]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

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

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

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平反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

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

[4]。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

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

[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

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

[6]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

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

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

“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

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

[7]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

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

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

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见表1)。

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

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

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

认识学生。

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

熟悉学习环境。

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与教学实践。

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

尝试教育研究。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

组织班队活动。

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

批改设计作业。

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

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8],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

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

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例如,在“实践一——观察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布置”阶段,我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第一,明确目标:研究作为学习环境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二,设置任务:观察某班级的教室环境,画出教室布置示意图,提交反思报告。

第三,实施行动:观察某教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记录。

第四,经验反思:教室环境有什么特点(整洁、安静、舒适、美观),墙面布置是否符合该学段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区、角创设内容是否丰富,是否便于儿童观察、操作,环境布置儿童参与情况,是否使用废旧材料,制作是否简便、易行,你有什么改进建议或措施,等等。

第五,总结提升:总结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如果让你来布置,会怎样设计。

2.实践的反思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

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

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

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

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

例如,为了让师范生尽快熟悉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实践二——了解学生”这一环节,安排了一次访谈学生的反思性实践。

要求每名师范生访谈三名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生活、课堂体验、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等)进行访谈,每生用时不少于15分钟,事前拟好访谈提纲,做好访谈记录并整理,最后提交访谈报告。

我们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反思内容及步骤:通过访谈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什么体验,你对学生有何新认识,这种收获与学校课堂上学的理论有何关联,你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教育理论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活动,师范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

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

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三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和责任。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教育的新理念,给正遇发展瓶颈的档案学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认为,当前加强档案学创业教育,关键是完善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

1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内容。

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是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档案学创业教育的总目标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实施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由知识型、专才型向复合型、创业型、发展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学生洞察社会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的能力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

1.2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与之相对应,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熏陶创业心理品质、训练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1.2.1培养档案创业意识。

通过开展档案学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身,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变化对档案人才的新要求,树立起“敬业是前提,就业是目标,创业是贡献”的崭新观念,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作贡献,使学生的就业观念由被动地求职向主动创业转变。

1.2.2熏陶创业心理品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中对档案工作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另一种则认为档案工作太神秘,不是一般企业所能从事的工作。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有意创办档案企业的学生应具有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

1.2.3训练创业能力。

一般来说,创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若想具有创业能力,就必须主动接受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敢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1.2.4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档案创业知识主要包括档案学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具备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能力,形成合理的创业所知识结构。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四

是电大各专业每位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

1.要求:(1)论文的选题范围限定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2)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3)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选择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5)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从2019年x月x日开始,x月x日结束。以下是具体程序和时间分配建议: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x月x日至x月x日)。所谓“适当”,是指符合选题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选题,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选题的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在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并向他人请教,了解这一范围的研究状况,同时进行积极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真正选好课题的标志是形成解决这个课题的设想。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并经指导教师认可。要求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内容包括:(1)本课题的意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2)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3)本课题预期研究结果和基本思路;(4)本课题的主要参考资料。

选题和收集资料是整个作业过程中两个最关键环节,只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并获取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要误认为写作成稿是最主要过程。

3.撰写初稿、修改定稿(x月x日至x月x日)。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论文应符合通行的格式规范,要求必须具备如下格式:题目、署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包括。)、参考文献。

题目要明确地揭示论文内容,切忌摸棱两可或不知所云。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控制在200字以内。不要分段,也不要分条列项。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或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词语。最少三个,最多8个。

正文一般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文中一般不出现“引言”、“本论”、“结论”字样,但一般应有引言段和结论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和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仅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表述必须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论文要求使用准确、简洁、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言,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5000字。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所收集到的对本文的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足以支撑本文论述的资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篇名,刊名,期号和出版时间。

专著类: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网页类:序号、作者、篇名,网址,发表年月。(如果网上文章来自期刊或专著,应以书面文献为准)。

论文完成后,要通过答辩确认论文的真实性,评定论文成绩。为使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应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答辩分论文介绍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做答辩准备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论文介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的意义何在。二是研究背景,说明前人对这个论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等。对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直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对论题的研究程度,因此应是论文介绍的重点。三是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的的创新之处、基本观点和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等。在准备论文答辩时,应该就这三个方面准备一份介绍提纲。

对回答问题的准备包括熟悉论文与熟悉相关资料和知识两个方面。首先要认真地反复阅读论文,弄清楚文中使用的每一概念、尤其是重要概念的涵义,能够准确地解释每一条引用资料,发现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设想答辩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设想,如果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怎样回答,这就要熟悉与论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

(提出答辩问题的两个原则:一是论文中已经写明白的问题不提;二是与论文无关的问题不提)。

严禁抄袭。如果指导教师发现论文为抄袭,将退回并要求重写;如果答辩中发现论文为抄袭,将判为不及格。如果论文为抄袭,将百分之百被发现!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五

摘要:双语教学曾经风靡一时,现在依然大有一哄而上之势,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地位则决定它是首当其冲的领域。

然而,为什么要开展法学双语教学?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展法学双语教学?这是法学双语教学课程开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课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各课程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进而决定法学本科课程的开设有着科学的体系,其构建既有双语教学的共性,又有学科自身的特点。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六

四所大学培养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综合培养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杭州师范大学“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综合培养,分向选修”的培养模式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强调“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分科发展”,是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分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使毕业生具备小学(文科或理科)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杭州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有所侧重”,是指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师范生所学的执教学科至少要达到同类专业的水平,同时具备相当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使他们在语、数、外、音、体、美等某一方面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的“综合培养,分向选修”,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前2年实行综合培养,后2年学生通过方向选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进一步发展专长和拓宽知识面,达到文理交融、通专结合、知行合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学生一入校就根据个人的专长与兴趣确定一个专长学科方向,进行通识教育和系统的.学科教育,毕业生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又能兼教一门其他课程,一门活动课程,一门专长课程。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比较。

四所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一致。培养目标表述基本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既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又能胜任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师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都强调了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

三、课程结构比较。

从课程内容与专业的相关程度看,四所大学的课程结构基本一致,主要都由三部分组成:公共类课程,为未来小学教师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设置的系列课程;教育类课程,为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设置的系列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门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系列课程。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看,四所大学的课程结构又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公共必修课。以获得同其它专业学生相同的一般素养。如政治理论、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和体育。(2)学科基础课。以培养教师执教学科的知识素养,必须精通所要教的科目。如汉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等,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3)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如音乐、美术艺术类课程等。(4)教育科学课程。通过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知识、心理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养成小学教师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把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5)教育教学实践。其中包括教育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形成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管理、协调、表达、交流、教法、板书等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的培养,以形成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技能技巧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表现教育教学的机智,以及整体把握教育教学的驾驭力。从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来看,则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范围涵盖小学各科,但以中文、数学和教育三类课程为重点。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指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发展专长。同传统的师范专业相比,四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都注重增加教育专业课程比重,一般占40%左右。而且注重教育教学实践。一是教育教学实践时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强调不断线地贯穿于整个学程,一般在10~15周之间;二是教育教学实践方式趋于多样化,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研究及课外活动等;三是注重教师技能的考核。从四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各校均已认识到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如何应对培养模式的转型,真正承担起培养小学师资的重任,以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开办小学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教育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很多师范院校都申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本文无意论述的课程体系孰优孰劣,从这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学办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上,我们得到启示,即要意识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本地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制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制定,必须依据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等的需要,坚持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等原则,科学、灵活地设计和构建;以培养面向2l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型高素质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为最终目的。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七

课程,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结构及进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轴心,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必须落实到课程改革这一核心上才能取得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教师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涵、课程结构、课程实践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革,我们力争在改革原有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新时代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变革是课程对社会外部条件的变迁以及内部变化的一种回应,它常常引起较大范围的变化和震荡。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新世纪的曙光拉开了帷幕作为培育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高等师范教育也随之走进了课程改革的洪流,以全新的课程理念超越了原有的课程母体对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摇撼成为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范式转换”的发动机和起爆剂。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便在这一背景下致力于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走向反思与重建。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经济水平和教师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传统的“终结型”、教授化的课程占主导地位。以往的师范教育习惯于以传递、告知、训练的方式来造就行动型的中小学教师,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传递者、课程方案的施行者、专家意见的执行者。这种“传递一接受”“权威一服从”的单向关系,使师范生由此失去与之对话互动的机会,自主探索和独立判断动力,也失去了作为生命主体的个性活动和创造灵性。动态生成的课程观改变了传统的以传递、造就为特征的培养模式,采用以对话、参与、反思、探究、开发为特征的养成模式,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模式变革中,一方面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大的冲击,需对原有课程实施筛选、重组和建构的急迫;另一方面又深切地感受到原有课程模式对新课程体系建构的阻碍。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知识权威者的地位被消解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智慧的启迪者”、“内在情境的引导者”、“观念生态圈的管理者”、“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者”而存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和生命价值,诱导人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中学习。在发展智能型课程同时,注重情意型课程、隐性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动态化的运行。建构一种学习环境,通过参与课程开发,使学生成为行动研究者,强调反思、探究、注重实践智慧的追寻。把四年的本科学习看作是一段生命的历程,把校内外课程的学习看作是充满“对话”的生存情景,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体验被发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学生个体在与教师、与文本、与文化交互作用之中所进行的反思实践进程。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中,课程实现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旧观念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观念的转型性变革。课程内容以为进入学术象牙塔做准备的学科知识为主转移向学科领域、生活领域、职业实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发展领域等方面融合的知识。这种模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双方潜在能力的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展示双方的个性和生气,使课程成为教与学互相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共同成长的有机构成体,实现课程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过程生成性的目标。这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和现代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未来的教师不断反思、发展和成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总结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建构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一般采用三种模式:第一,共时一平行模式。即对教师学术性培养与教师专业性教育同时或平行进行;第二,整合一一体化模式。即学术性培养与专业性教育不仅同时进行,而且相互配合,力求使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一体化;第三,历时一继时性模式。即指对学生先进行学术性培养,再进行专业性教育。近年来,国内外教师教育专业呈现出“课程模块整合”的趋势,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与学生生活整合,课程与学习者需要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趋于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淡化学科专业意识,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宽口径,大学科”已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第二,重视通识教育课程,重视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和多种知识技能的培养;第三,强调教育专业课程,倡导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观的影响,课程体系结构配置不合理,学科课程比重过高,学科教育的内容占90%以上,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不足10%;而美国的职前教师学科内容占63%,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则占37%;在英国,这两部分的内容各占50%。教师教育新课程建构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以及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特点,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素养。

此外,在教师教育培养的课程结构中还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相对立的问题,以大学为本的思想还很浓厚;在课程体系上还缺乏课程的层次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单一而宽泛,脱离中小学教育实践;课程资源有限,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潜在课程资源,教育实习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所以借鉴吸收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积极参与课程变革,支持课程革命,完善课程体系仍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规划和构建教师教育专业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实施模式、实施载体、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实践者素质的重要前提。

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直接载体,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我校本科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主要思路如下: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构建课程方案的灵魂。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确定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的新要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面向未来、综合性与一体化的课程新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即要求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整体优化原则,即各类课程要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确定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重,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要切实做到夯实通识教育课程,重视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面向社会需求与学科特色的关系、借鉴外国经验与着眼我国国情的关系等。

第三,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原则,即要求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还要考虑到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加强综合性教育与单科性教育的结合。同时还要协调学科与学科、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四,“三性一体”的原则。“三性”,是指课程应体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共性,即大学本科教育;又体现教师教育中教师专业的个性,即开设学科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也体现中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即综合教育与专业方向教育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即体现高层次教师从师任教的学术水准,又要体现独特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体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一体”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的思想。

顺应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既不是中师、专科课程的深加工或叠加而成,也不是本科课程改头换面平移过来,更不是各学科综合拼凑的“拼盘”。它应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的需要,构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超前性、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课程的广博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多元观,体现课程的自主性、研究性、发展性的生态观。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适当压缩专业课的比例,増加综合课、实践课的比例,拓宽学科方向课门类,加强基础课和技能课的结合。増加研究性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如专题讨论课、教授研究室答疑课、现场多元互动观摩示范课等等,使课程的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新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下,如图1、2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最重要的是构建科学的教师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体系由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四大板块构成。

这种课程体系,在课程内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的理念,国际化课程的标准,动态化课程维度和整合化的趋势。这种整体的课程观既突显课程的综合性,又体现了专业的特殊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整体构建和创新提供了范式。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八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1〕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2〕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3〕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6〕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一)儿童精神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

(一)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7〕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8〕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9〕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到小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突出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12〕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三)建立儿童化语言训练课程及标准。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四)建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1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工、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六)在科研中突出小学与儿童。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师院校重视科研,而且科研重视开创性,忽视了师范院校的科研应有的方向———师范院校的科研应服务于教师教育目的和方向:应针对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来进行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的科研方向应向美国阿文诺学院学习:“阿文诺学院并没有一味地追求研究型大学所奉行的传统的探索发现取向的学问观,而是对‘学问’(scholarship)重新概念化,教学、实践研究、日常指导学生、临床指导、为中小学校服务等都被纳入了学问的概念范畴内。这种新学问观成为阿文诺学院教员评价和奖励制度的依据。”〔18〕建立突出小学教育与儿童的研究制度,教师的科研围绕小学教育和教学实际,围绕小学儿童和小学教师来进行,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价、奖励、聘用的依据,促使教师积极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同时,建立师范生专题研究制度。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独立进行或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专题研究,重点针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某方面的具体问题来进行研究:例如,对小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研究,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等。专题研究可以使师范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的、课本的学习,而是具体的、操作的学习,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专题研究在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到毕业前完成2个项目的研究。专题研究主要是促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因此,专题研究不要过分提倡让师范生去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只要能促进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促进研究能力提高,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就达到目的了。同时,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专题研究和“手拉手”活动等为基础,以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儿童成长的实际问题为方向来进行。儿童化教育的构建主要是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使师范生入职后能更好的关注儿童,实现以人为本,能更好的育人,积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九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除了我自己一年多来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之外,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所以在这里,我要对帮助我完成论文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对我的导师——任远教授,表示我最由衷的感谢,希望他老人家与师母能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此外,还要感谢廖烨老师,他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问题的全新视角。

感谢王晓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朱羽君、叶凤英、高晓红等老师对我学业的教诲,感谢电视系张龙老师对我的关心。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

【内容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异卵双生子为33.3%。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岁,男性要比女性晚两年左右。一般来说,正常自然的身体发育不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其生理成熟的时间却不尽一致,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异。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男孩,这两种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对象,易形成自信、开朗的良好心理。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却没有相应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对象,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2.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调、反应异常、性格偏离等问题。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过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4.不良个性。

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时期较长时间的独处,会使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入学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渐渐显露并愈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4]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20-23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差异显著。张玲玲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武丽杰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徐勇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richman和barron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四)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20-23对2432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三、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小学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16]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由于少数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落后,导致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四、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治安、就业现状、社会保障等问题,造成人们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的情绪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就业、择业前途感到了悲观无望。

(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伴随着网络、电视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上网、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除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外,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染,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引起模仿或成为罪错的直接诱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溺于网吧、迷恋于网上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出现了“网络综合症”这一新的身心障碍,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三)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中的建筑物、道路、空气、光线、音响、绿化等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比如城市中的高楼林立、杂乱无章、空气污染、色彩单一等“非人格化的环境”因素,对人的感觉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刺激,使人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心情容易烦躁。此外,在社区环境方面,由于人口密集而导致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际冲突加剧、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可能成为诱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刺激源。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因素中,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二者在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入手,因材施教、及时教育,就能有效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一

“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课程建设理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加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人的创造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一致的共识。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建设没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普遍注重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也缺乏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营销技能的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不断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注重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老师都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也比较注重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辅助多媒体教学、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营销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增加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然而,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励和探究性精神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还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强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强化了课程实践内容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相对于以前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教材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对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比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教材上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没有和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建设也加大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来加强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然而,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有机地结合,所以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也没有体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主要有:

(1)课程建设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要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结合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营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而且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通过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所设计的案例导入、知识再现、情境延伸、知识拓展、资料研读对学生的思维要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以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实验项目的设计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设置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营销计划的拟定和项目的实施,从而对学生未来创业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在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团队教师进行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从而适应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要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了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视频体验式教学、分组研究性教学和模拟实践对抗式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式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除了把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读书笔记等日常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增加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之外,还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折算成相应比例的课程学分,针对那些有意创业的学生还应提供线上学习内容,对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5)课程教材建设要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与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的训练。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选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情境案例或创业案例,选择的企业案例也要突出其创新性,每一章结合课程实践内容可以安排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环节训练,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也要融入更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期刊和视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二

1.加强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1政府要明确职责,抓住改革重点。

要厘清政府管理的权利清单,做好精简行政审批工作,该下放的下放,该取消的取消,放权于民,着力打造高效的政府。

一是推动政企分权。

地方政府应切实完善简政放权推进机制,真正给企业松绑减压,着力营造利于创业、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

切实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此换取激活市场的“乘法”。

与企业分权,实行政企分开,放下不该管的,明确该管的问题,集中精力管好该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彻底放,不截留。

二是推动政社分权。

与社会分权,着力培养市场及社会中组织,引导市场组织履行职能作用,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作用,实现三种组织相互支持、相互联动的新体系。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与引导,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三是推动内部分权。

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深刻领会精简行政审批的重大意义,切实找准精简行政审批这一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自上而下落实好,将该下放的行政审批权、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各地方应着力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还权放权,使现行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

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要做好与上级下放的对接,切实履行好接管后的职责。

1.2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很多漏洞和弊病尚未解决,“政府至上”、“官重民轻”的思想仍然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推动中,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观念,摈弃过去以审批、管理为主的理念,牢固树立以监管和服务为主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要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着力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

一是改善经济调节。

坚持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建立健全三种调节手段的相互制约、影响、联动的经济活动综合调节机制,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助推国民经济发展。

二是狠抓市场监管。

坚持“放管结合”,宽严并济的原则。

放就是政府该交还市场的职能,必须放手给市场。

政府要着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实行公平准入,管就是监管,在放手给市场以后,必须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重点监管,规范市场执法监管。

三是强化社会管理。

政府应充分发挥促进就业职能,不断完善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改革与完善,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要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充分凸显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化、均等化、全民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打造高效服务形象。

实行简政放权,建设有限的政府,其目的就是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打造高效政府形象,切实维护政府权威,提升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一是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

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安排,确保中央政策落实执行不走样,不高选择性执行,不搞变通,实现自上而下政令畅通无阻。

特别是对于一些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必须完全实现中央意图,确保这些阳光政策真正能够公平合理地执行到位,真正惠及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增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责权体系,确保权责分明。

权力与责任是否清晰、规范、稳定、合法,是影响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前提。

只有切实理清政府权力与责任清单,才能真正让政府用好权、履好责、服好务。

如责任权力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出现用权履责错位、越位、失位的问题,从而降低行政效能,甚至造成系列负面影响。

三是提升行政绩效能力。

从政府部门到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讲服务,讲效能,讲绩效”的理念,切实将提升行政绩效能力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水平,优化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用一流的行政管理服务打造高效政府,坚决维护高效服务的政府形象。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行政管理体制能否落到实处,关键靠监督。

要着力完善上级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健全人大、政协、监察、审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全方位、立体化外部监督体系,以此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助推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建好清廉政府。

2.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是事关国家政府机关运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厘清政府权责清单,狠抓精简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着力维护高效、服务、清廉的政府形象。

电大本科论文范文二: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分析招聘使用。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区别。

首先,资源是先天自然形成,而资本却经过后天精心的开发和筹划、经营,从而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

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方式、立足点上完全不同,仅是资源的话,所有人都想要最好的,最多的。

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性价比是关键。

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时变性。

人力资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可以使知识老化而使人力资本贬值,也可以通过知识更新使人力资本增值。

(2)结构性。

人力资本有组合效应,组合不同获取的利润也不同,1+1可能小于2,也可能大于2.(3)能动性。

人是有思想的,工作积极还是消极,都对人力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利润大小有着重要影响。

人力重要管理是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的桥梁。

本则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人才的招募: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都十分近似:xx岁以下,xx以上学历,x年以上相关经验等等,千篇一律,似乎这些话已经是固定格式。

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还有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为此,很多人被这个门槛挡住。

而通过面试并且工作之后的那些人发现,可能你在此工作十年,连一句“haodoyoudo”都用不上。

这种招聘就是一味的追求高素质,不管自身需求与否,随波逐流,别人要求本科,我也要求本科,别人要求会几门外语,我就要求会几门外语……本质上是将人作为资源。

而这种招聘理念,免不了会增加企业人力成本,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可以这样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

当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其不稳定性也高于他人。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三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但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自己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因为课文中那么多生字,当他们目视双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甚至于会读破词、句,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把握。低年级学生缺乏知识、经验,模仿学习便是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些特点和要求,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领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领读是学生自读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重提领读,呼吁课堂教学的领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读”一直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甚至可以说,学生个性化读书是在一开始的模仿中发展起来的。人类学习语言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是最轻松的学习方式。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读课文都只是平平地读,这时,教师的领读就极为重要了,通过教师当场领读,让学生知道原来课文读起来还可以这么好听,这么有趣,从而提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欲望。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作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结构特点。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

三情感熏陶。

新课改十分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可促使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情趣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一)创设情境,注重熏陶感染。

1直观形象,体验美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个显著特点,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吸引儿童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展现具体的形象美,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愉快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到事物的美。如教学《草原》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从未见过的大草原那“一碧千里”壮观景象,教学时可先给学生看一段描绘大草原的录像,广袤的草地配上蓝天、白云和羊群,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需要的情感位置上,此时让学生读课文,喜爱之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2激发情感,增强感染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相关图片、影视资料,了解当时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和我抗日军民的顽强抗争;搜集现在日本政府参拜xxx,篡改历史教科书的相关新闻报道,了解现在日本政府妄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丑恶行径。课堂上再配以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必将更为深刻。

(二)指导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1读思结合,边渎边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思结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教学《麻雀》一课,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猎狗看到老麻雀站在地上,为什么愣住了,而且慢慢向后退?”由此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挥想像,领会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指导技巧,声情并茂。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要求的一个明确规定。要读得有感情,就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一篇文章对于重点语句进行重音、停顿、语气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的感情,做到声情并茂。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很多课文都适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角色效应,深化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体验,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和小羊》《晏子使楚》《西门豹》等课文时,可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角色,以文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表演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提高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鼓励质疑,提倡探究创造。

1个性化阅读是质疑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上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吸收,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时间和余地,才能为质疑提供条件。

2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质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个人见解。也许,这种见解并不成熟,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都应予以珍视和尊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生活那么悲惨,最后却面带微笑死去,应将“微笑”改为“苦笑”。虽然这个学生未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但他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教师应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启发思维。

以便及时指挥调转船头。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中“神机妙算”一词的认识,而且思维也得以发展,阅读效果也得以深化。

(四)精读细品,体会文中精妙。

1抓住重点词句,精读细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对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其深刻含义的课文是比较多的。如《温暖》一课,“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又”字来深入体会;《挑山工》一课,则应引导学生抓住挑山工所说的话,以及课文最后的那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等重点句子来着重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2抓住重点段落,精读细品。

抓课文的重点段落,就是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系作者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用词准确精妙,对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熏陶作用的段落来与学生共同赏析。如《草原》中描写草原景色的段落;《匆匆》中介绍时光易逝的段落;《飞夺泸定桥》中英勇战斗,抢攻桥头的段落等。这些重点段落感染力强,用词精妙。通过精读感悟,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读的培养,可以极大地强化学生的语感。通过读,学生能很敏锐的读出,哪个字用得妙、用得传神,哪个字用得多余、用得别扭。即使自己写一封信,写一段日记,学生们都要不自觉地拿起来读读——掂量、揣摩一下是否通畅、恰当、贴切。课本里的名篇,学生也能够通过诵读,挑出不恰当的词语。这表明,读使学生走入了文字的深处,学会了文字的审美,读使学生进入到语文学习的佳境、自然。这样,担心学生的成绩便是多余的。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文章魅力的必由之路。读首先应当读准字音,这是基础之基础,连字音都不准,何谈读呢?只有读准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现层次。字音读准了,接着就是理解作品的问题。对作品内容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很难通过艺术化的声音,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总之,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细腻感悟力,培养学生科学而又艺术的阅读能力。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四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城镇化,农村教育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使农村化逐渐向城镇化教育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把农村教育作为优先领域,防止出现农村教育凹陷,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即基本形成了城市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明显改善了农村义务教学学校办理条件。整体提高农村义务教学的教师队伍素质,初步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其中师资发展问题是教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1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农村教育的设施不能满足小学教学的需求,办学条件在逐渐改善,但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仍普遍欠发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而现在大多数还在用传统式的教育,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材教方面投资的也较少,对于农村教育的投资更少,目前的农村教育的措施还是陈旧、落后、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教学设施严重缺乏,造成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除此之外,小学住宿环境得不到满足等因素,都直接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1]。

1.2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现在农村教师的补助以及教师的薪资待遇比较少,这样就导致了优秀的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小学教育缺乏优秀的教师,使农村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师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年龄资深的老师,二是很年轻没有经验实习的老师,还有经验少的代课老师,他们的教育大多数还是由一黑板一根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安授课方式,这样的授课模式不但给师生的压力、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能适应当代的教学需要,使得教学效果很不明显。而且一些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储备量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这样导致了生源的减少,对教师的教课需求量下降,这样的师生结构就出现很多的问题,对有些学科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往往一个教师教好几个专业,这一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也应从观念上改变对于升学率的盲目追求以及对考试科目的过分重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平等对待各个学科的教师和教学。

1.3校园文化的缺失:现在农村小学几乎忽略学校文化建设,导致农村小学生活在单一接受文化课的阴影里,受到客观原因的制约和影响而老师对于学生的成绩最为唯一数据,不让学生看课外书,由学校一味应试,本应该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居然成为了文化的孤岛,幼小的孩子们只能机械枯燥的演练各种习题,整日被束缚在书山题海里,背着小升初的压力,而没有办法享有应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农村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学生几乎无法开展有关多媒体文化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校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影响学生不能有效、愉快的接受知识。

2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若干措施。

2.1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建立鼓励机制:学校管理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会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物质奖励可能相对来些不太明显[2]。在经济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一些小的物质奖励也许难以得到好的激励效果,但精神激励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鼓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接受现金的教育理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革农村教师编的制度现行教师编是根据2001年中小学的标准制度决定的,提高农村教师的需求,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2.2全面推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是造就学生德、智、体、美、劳前面发展的条件,建立宽松活泼的教育教学环境,创新小学教育是启发、诱导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开阔小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是培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离开家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因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歌、校风、校训、都是重要隐性的课程,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学习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学校特特色和师生特点,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要把精神文明教育提上日程,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面临农村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的挑战农村各类型区域都应把精神文明教育提上日程。

3结语。

党和国家历年来重视教育工作,和城镇化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还是比较落后,我们应该引进比较新颖是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里更好地掌握知识,活学活用不死板的去接受知识,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暴漏出很多问题。为此。我们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突破口,采取一系列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村教育高度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知识文化水平。逐步促进人口成长,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农村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授课形式。

作者:谭富丽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小万德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属于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那么在未来,学生极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要方向。所以自我国开始新课程的改革,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对广大教师的严格要求,达到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活力的教学环境。但是理想总是比现实要理论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育改革的现状,浅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育与管理;原因与建议。

一、小学教育中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属于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那么在其以后的求学生涯中,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例如学生的个人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不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于创新思维的培育也将成为问题。由于种种后果,小学教育必须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自身的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缺陷。

(一)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看来,在我国古代,老师能够解答学生们内心的疑惑,传授知识。而在当今社会,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得到整体的、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这就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设下阻碍。

(二)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

小学生处于人幼年阶段,各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尤其是心理发育。如果教师还是只在理论上进行知识教育,不加以心理引导,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诗歌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大致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这是对学生们的知识汲取没有任何帮助的,显得十分教条与古板,不利于顺应现代社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更不利于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心智的开发以及课堂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仍是偏传统、充满教条色彩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按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分数排名进行教学,不仅难以激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所以,如果要改变这种毫无活力的教学氛围,首先就应破除传统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表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但是当前我国的现状却是一味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即使学校的知识传授的多么丰富,孩子在不良的家庭背景中仍然毫无用处。如果一个智商超群的神童成长在充满烟酒、麻将的家庭中,天赋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即使后天学校倾注全部的师资力量于他一人身上也是无济于事的。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普遍有学生出了校门就不归学校管理的认识,这实际上是相当不正确的,学校也有义务提醒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水平都不会太差,这就提醒我们要注重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训。为贯彻落实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改革,我们应对已经招募的教师进行更为彻底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还应该注重对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破除教条性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要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就应回到改革的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讨论改革的目的、标准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新形式改。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拘泥于学习成绩。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不应只是拘泥于一些偏形式、偏理论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孩子,深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并放大他们的这些优点,而不是紧抓他们的缺点来教育,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权,锻炼学生们站在讲台上的勇气,而不是单纯的授课。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时间的问题,切合了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

(四)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前面已经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对家长进行提醒,这里要说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学校将孩子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向教师述说学生的具体情况,达到相互了解的程度,不仅能让家长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教师深度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了双重教育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评价标准,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等的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改革仍在进行中,就目前来看,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正确掌握相应的对策,一定能够真正在小学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蓉单位:泉州市立成小学。

参考文献:。

[2]崔桂华.浅谈小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08期。

[3]宋秀丽.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j].品牌,2014年06期。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五

3、基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

4、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执行力的构建。

5、浅谈如何利用高职评估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教学诊改。

6、新媒体时代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实践教学的分析。

7、论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8、教育行政管理的国际比较分析。

9、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策略。

10、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为例。

11、“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索。

1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年学术年会综述。

13、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15、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规的应然价值导向。

16、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分析。

17、“以人为本”的行政后勤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18、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提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

20、浅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探析。

21、关系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范式转换。

22、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

23、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规范化探讨。

24、义务教育系统的特权与治理。

26、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解析。

27、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和课程设置系统思考。

28、谈论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29、浅谈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30、高校与学生间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解析。

31、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研究。

32、浅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3、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省级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安徽省为例。

34、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赵青。

35、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调查意愿的分析。

36、我国地方教育行政的当代研究及趋势。

37、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初探。

38、西部农村新课改遭遇的师德瓶颈及解决策略。

39、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4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教育行政管理述论。

41、职业院校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的简析邱同保。

42、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扁平化改革的新途径。

43、关于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44、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45、论当代日本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及启示。

4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swot分析。

自考本科论文范文小学教育通用篇十六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单位。高校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班主任,既要结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融入师风、师德、师魂培养,做好育人工作,同时还要结合本科教学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有所创新。

一、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新生入学教育做得好,对今后班主任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一入学,面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且好奇的。作为班主任,应珍惜与学生的初次见面,重视入学的始业教育,通过谈话、活动、讲座等形式给学生留下负责、热情、亲和、值得信任等的初次印象,这样有利于入学教育的.开展,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教育中抓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好从中学到大学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转变,以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要树立独立生活的观念,要有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并逐渐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其次,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认可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再次,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社团的申报既要考虑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还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和专业素养培养,参加的数量也不是多多益善,应根据课余时间,合理安排。

当前,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普遍,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和贫困生,他们普遍表现为个性和自我意识强,缺乏责任感,集体观念较为淡薄,甚至一旦遭遇挫折便意志薄弱,消极自卑等,同时还会因为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等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此外,对于因较难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畏学退学情绪的同学在入学期初更应积极关注,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前头,在其萌芽阶段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其焦虑、抑郁等情绪。例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遇到过一位同学,是班级年龄最小的同学,因对所学专业认识有偏差,担心无法胜任专业课程学习,萌发了退学高复的念头。为此,笔者及时与其沟通,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和萌生退学想法的原因,并配合学生工作领导及家长,多次与她谈心,从她的内心出发,结合其性格特质分析专业前景与个人发展,稳定其入学焦虑情绪,消除后顾之忧。

三、把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中。

由于教育部门职位饱和、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范生供需不平衡和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使师范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就业考试,竞争上岗”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为此,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中来,可结合近几年本地区教师就业数据对学生进行分析与预测,转变学生认为大学学业轻松,大学就是享乐等错误想法,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应对毕业就业教师编制考试的四年长期规划和学期短期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全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思辨创新,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品学兼优,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客观地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明确定位、开阔就业思路,积极探索就业渠道,争取获得满意的职位。

四、班主任要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交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教会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参加适合自己特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培训,并争取获得一定的成果。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导师制、学生活动、社团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载体和平台,主动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培养自身特长和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是语言类特长、绘画类特长、文艺类特长,还是研究类特长、教学类特长、管理类特长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质和闪光点,从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的优缺点,纠正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良好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日常管理加强人文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育类专业大学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文化底蕴,无论是文科方向还是理科方向都应该兼具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底蕴,真正做到“文理兼备,学研双得”。班主任首先要在班级中提倡文化的自觉。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史哲教育类作品,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议、读后又思、读后又议”,养成“动笔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撰写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感悟深刻的读书笔记,同时为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实效,建议班主任参与批阅和评价,以自身专业修养引领学生,真正做到与学生同学习,共提高;其次,定期开展读书思想交流会、辩论会,还可鼓励学生设计出版班级文化刊物,例如,笔者所带班级就曾应同学们要求设计影印班级刊物《初萌》,从刊物名称、板块安排、到内容撰写、版面设计全部由班级同学自行完成,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组织文化游学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及口头表达水平。总之,在这个九零后学生为主体,教师职业成为社会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师范生教育时代,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思想育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学生各方面教师综合素养,以期提高学生教师就业的竞争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