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模板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21:06:23 |
  • ZTFB |
  • 11页

报告的编写过程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如果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对所要报告的主题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报告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一

论文摘要:目前由于一些编程类课程本身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结合实际案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探讨,给出创新思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引言:

针对目前讲授的专业课,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时候,发现了不少不良现象。比如比较明显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讲授,而有些学生却昏昏欲睡的样子,使得教与学分离。从而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计算机编程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讨论了如何上好一门枯燥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生特点,给出解决方法。

1.教学方法改革。

1.1以学生思维为主进行充分的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到底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是我们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个涉及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它的特点是枯燥难学,如何把枯燥难学的知识,变为比较容易理解并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先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并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可以防止学生两为枯燥而睡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然后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展开详细的讲授。这中方式是先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备课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

1.2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对于传统方式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而言,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不够的,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初的教室授课,仅仅是教师一方的操作,学生没有动手的操作平台,本学期,采用在机房授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web程序开发中,如何将jsp与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老师的讲授,并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当学生连接成功之后,并进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原理,而且也实际操作,从而树立了编程信心,其实这在他们还未涉及编程之前,已经使用过以上操作,只不过是还不知道其原因,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实践环节是重点,成功引导学生喜欢上编程,是本专业的重点教学。

1.3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它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的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教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目前,许多院校的管理专业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许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还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水平,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采用教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要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的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案例的选用。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案例要有可操作性,可模拟性。

2教学手段改革。

2.1运用现代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更快速的展示示例,从而将枯燥繁杂的知识实例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internet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发一个网络平台,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提出问题、自我测验等,老师同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给学生网上答疑,并实时更新知识等操作。当然,这一步,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习的平台。

2.2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式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的试题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改革民办高校教育考试办法,比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的课程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笔者认为,除笔试外,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还可以增加几种灵活的测试方法,例如: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在期中测试中,由教师临时出一个综合类的编程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当场做测试,上交作业之后,再由老师讲解,最后再由学生查缺补漏。在期末阶段,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由老师组织一次小型的综合测试,形式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采取答辩的形式等。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比例上做一下相应的调整。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3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提高实践的能力。

针对本专业特点,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前提下,学院还需要寻求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到实地去实践,这就需要充分的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不再是以往实习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这样为即将来临的就业道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真正意义的实践,就会减少了找工作面试的恐惧感,使他们更加有信心。

以信息工程学部计算机专业为例,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外,本学部还积极主动联系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众创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微普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it公司,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论。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规律,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并结合本专业特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为我院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工作之余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7。

[4]李熊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二

摘要:运营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和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本文针对运营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从作者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践出发,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各环节的相互渗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三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四

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知,从实验中学会研究,从探索中学会学习,从磨砺中培养刚强的意志品质。要上好综合实践这门课,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要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应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的综合实践课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1)学习目标。综合实践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不存在预定的结果。而对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组的目标,则应通过师生间的协作计划来确定。如“了解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的小组只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种类有多少;而有的小组不仅了解到了茶叶的种类,而且还了解到各地的饮茶方法和各种各样的茶具;还有几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有关茶的典故。同样的主题,虽然达到的目标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种体验。

(2)学习内容。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而选定的。因此,这种课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内容并赋予内容某些个人的意义。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综合性的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由于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例如,有一组学生选择了“水果”这个话题,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水果品种收集,有负责品尝水果味道,有负责描绘水果形状,有负责了解各种水果的营养成分,还有收集各种果汁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等。同样的话题,生发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但不管哪一个内容,学生写出的体验文章都比较具体,因为他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收集,因此素材相当丰富。

(3)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预习—授课—巩固—作业”。而综合实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探究内容,并从探究、实践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应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和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4)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自我评价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衡量自己,从知识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就可对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充分的了解。

(5)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应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利用时间,同时要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创新。学生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设计综合实践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素质。

综合实践课作为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最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特长,培养能力。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时应有长远的眼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二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要以事实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三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见解;四要培养学生查询、评价、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技能;五要培养学生组织、交际、合作与表达的能力;六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自发地形成一种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把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都纳为课程要素,预先做好准备,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内容,并且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

3.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学生学习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做到个性化,要恰当且有意义。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各种各样的茶叶、饮茶方式和风俗以及有关茶的文化;有的教师叫学生去调查学校存在那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并让学生为校园节能出点子,这些内容就比较恰当,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是出自于内部,而不依赖外部。为了弄清一种茶壶的生产地,学生们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主动去采访一些茶坊商人。他们的学习动力是来源于自身要学好综合实践课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并不是教师的强迫。三是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发展个人潜能和兴趣爱好上,个体间的差异应能得到充分的考虑。如有的学生喜欢动物,教师就可以让他去观察某种动物的生长过程,学习制作某些动物的标本;有些学生擅长烹饪,就让他去研究饮食文化等。四是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处理问题的技能上,使他们能充分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碰到问题能查阅资料,能通过调查了解,能与他人合作解决的,都尽量让他们去做,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当然,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没有现成的学习材料,因此会给教师的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课程的顺序和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内容的学习是肤浅的、不完全准确的,甚至有理解上的错误等。尽管如此,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对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的人才还是十分有用的。教师应当避弊扬利,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使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五

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

对项目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

到最后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一步步走来,这其中的辛苦和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其中的经验和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分享和拥有。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和成长的经历。

转眼到了项目中期检查的阶段,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努力和收获,现将我们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在研究方面,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手动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是基础课上我们做的实验,只要按着老师讲的步骤做就行了。做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没有人告诉我们一步步该怎么做。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一点点努力,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时候除了寻找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思考。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很急于求成,所以一开始就凭着自己的想像闷着头在实验室里画图,结果前面两个星期一事无成,以自己的想像画的图给老师看,老师只要仔细一看就漏洞百出,没有一点可行性。后来我们听了老师的建议,不要着急,一点点一步一步地来,先查阅文献资料,弄明白其中原理,再勤于思考,在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得到启发,然后再运用到自己研究的项目中,一定要学会借鉴。

在学习知识上我们认识到光靠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真正要动手做一个产品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实验和理论值有差距的,在实验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理论的知识是不实用的,必须要靠经验以及不断的摸索去解决。中国的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室里在课本上学习知识,所以很缺乏创新方面的思维,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尝试着多动手,一些机器零部件只有自己亲自拆了再装上去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机构和工作原理,这比在课本上对着图看原理要方便有效的多的多。说实话,刚接触助行器这个项目,我连助行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让我去设计研究出一个助行器产品了。后来,我查阅了好多有关助行器的文献,才弄明白助行器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助行器的简单的机械机构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的实验室有一个简单的助行器,可供我们拆卸研究用,所以我自己亲自拆装了几次,这才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机械机构,这为我们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创新方面,由于我们这是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所以创新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创新方面首先要明确一个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是贯穿整个项目的核心,只有明确方向,围绕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才可能有结果。创新点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不一定要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有时候,思维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想着放弃,要试着换一个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多方位思考,作出大胆猜想,这时候你也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其实这段时间对这个项目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觉得收获最大,体会最多的应该是团队合作方面。一个人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也许一个人也能完成,但是可能要花上十倍百倍的时间,而且完成的可能也没有那么漂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团队合作中需要我们成员间的不断磨合,学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分享你的看法,做到尊重你得每一个组员,开心地交流与合作。一开始,我们组的三个人的合作一点也不默契,甚至可以用不愉快来形容,因为我们之间缺少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都放在了心里,没有及时地说出来,有种自己忙自己的感觉,一点也没有团队合作的氛围。直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开会讨论交流才发现我们前段时间都在各忙各的,都没有办法交流到一起,整个项目也是毫无进展。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团队合作,人员分配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及时调整,做到及时交流,每一个人有想法都可以及时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做之后,真的事半功倍,并且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很感谢这个项目给我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六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七

教师在对于设计素描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部分把显现的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拿出来做了简要的概述。

1.1 将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混为一谈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跟绘画专业的一些绘画素描课程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既不可以将两者混为一谈,又不能彻底分离,但是一些教师却将两者混为一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定位就出现了模糊的现象。设计素描课程是培养学生手绘基础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造型思维的重要课程。如果将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和绘画专业的课程混为一谈,那么教师会受到传统绘画教学目标的影响,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侧重于对学生绘画的感性和技能的培养,减弱了设计素描的理性设计和创新的特点。

1.2 教学过程重技能轻理论

现代高校艺术设计理论的整体框架还不是完善,艺术设计的理论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设计素描虽然是一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基本的素描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养,轻理论教学的思想。艺术设计的理论对学生设计素描技能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到艺术设计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素描的技能。

1.3 教师使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教授设计素描课程

现代高校教授设计素描课程的老师大多都是主攻绘画方向,并且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素描技能,所以学生也形成了传统的绘画思维和方法,缺乏一定的创新意思,绘画素描构图只是再现实务,学生缺少了自身对设计素描的理解。

针对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教育目的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特点,本部分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做了几点创新研究。

2.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能使学生设计出的作品更加充满灵气和内涵,教授设计素描课程的老师应该转换教学思维和模式。设计素描课程要教授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将摆放的静物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素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设计素描不是机械的将食物搬到纸上,而是在具体展现某一实务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实务的某一有特色的细节或者是局部进行放大性的画面构造,从而形成有学生自身特色的素描作品。设计素描的构图要求的是画面各要素的合理性安排,作品在展示了物体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物体的构图进行创造性的构造和变现。教师在平时教授学生进行设计素描作品的创作是,要鼓励学生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将自己一些独特的想法渗入到素描过程中,这样学生设计出的设计素描作品才能真正的体现出“设计”两字的含义。

2.2 理论和技能要详略有当

设计素描课程的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设计素描能力的过程中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以至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是知之甚少。虽然设计素描的理论结构还不完善,教师应肩负起完善相关理论的重任,并且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熟记相关理论,并把理论中包含的素描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设计素描的练习当中,从理论的专业角度来体会设计素描作品,这样学生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设计素描作品或是评论他人作品时,能从一个相对专业的用词角度来评判。在理论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全面的了解和学生设计素描这门课程。

2.3 采用多元素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元教学模式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以将不同的素描课程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授不同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例如教师在教授服装艺术设计的设计素描课程时,应向学生尽多的讲授和让学生联系人体画和着衣素描,让学生熟练掌握人体的结构和比例等内容,这样学生在有了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服装设计效果图,在要求范围之内进行创新变形,因此学生会更好的进行设计素描的练习。

高校艺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过程需要在改正之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创新。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和国家教育目的的需要,大力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方面的创新思想和能力,并且教师要更新和发展其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遵循基本设计素描的要求下,大胆创新其设计视角和构图造型技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设计素描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设计素描的技能。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抱着这种想法,我走进了中意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在那里的一个多月时间(20xx.x.x-20xx.x.x),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此,我感谢教授我知识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以及给我这次实践机会的中意人寿江苏省分公司。

二、公司简介。

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是由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assicurazionigengerali)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合资组建的人寿保险公司,于1月15日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广州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首家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合资及外资保险公司,其经营理念为:诚信为本、客户为尊、本业为基、创新为魂;企业使命为:把公司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保险公司;企业定位为: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

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1831年,迄今已有170多年的保险经营经验。忠利集团作为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其旗下的100多家保险及金融实体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是意大利罗马足球俱乐部的老板,是法拉利的主要股东,拥有“水城”威尼斯80%的房地产,位于世界500强第21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特大开型企业集团,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营业务,集油气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国家控股公司,是中国销售额、资产总额和利润最大的企业之一,位于世界500强第39位。

三、实践内容。

第一个星期接受公司的ale(agentlicenseexamination)培训,主要是学习保险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在校期间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内容,但这次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温故学过的知识,而是让我明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脚踏实地,就算在你最擅长的领域,也会有不懂或不是很清楚的地方,肯定有你为之而学习的老师。ale培训结束之后,顺利通过代理人资格考试,取得全国代理人资格证书。

第二个星期接受公司的btc(basictrainingcourse)培训,主要学些公司险种和保险的经营理念与技巧。通过这个培训,我有两点体会:一、此培训受用非浅,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感觉收获很大,对于保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够“救死扶伤”的不单单是医生,我们保险从业人员从某一个角度也能够起到这样报作用。对于风险分析与需求保障分析,自己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拿捏;二、要成为保险公司一名合格的员工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素质需要提高。人们常说相声演员“说、学、逗、唱”样样都要会、样样都要精,其实我们保险从业人员也同样需要各种素质:唱歌、跳舞、讲故事、玩心理游戏、煽情、疯狂等等。

后面3个星期在业务发展中心和业务培训中心实践,在这两个部门实践,算是真正接触到保险公司营销部门的工作。自我总结下来这个部门的工作是:需要激情与动力,需要智慧和稳健,需要时间与精力,同时这也是一项“形散而神不散”的工作——表面看上去工作有些杂,有些多,但实则总会有一条工作主动脉贯穿其中。

每天上午跟大家一起开早会,吟唱着熟悉的旋律、跳着奔放的手语舞、分享着激动人心的业绩汇报、聆听着各位伙伴的成功心得,能够感受到每个人的热情与斗志。每天经历这样的早会,你会由拘谨变成放松,天天都会有好心情。而在开早会的时候,我的另一份工作是做音乐dj,这个工作使我反映灵敏、身手敏捷,还要求我与主持人培养很好的默契,注重合作。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九

为了规范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与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在现实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练习中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同时,找出个体差异上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纠正,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机械加工、机电工程、服装加工、数控技术等二十多个专业,各专业的班级人数、男女比例、生源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年级的体育课程和实习课程安排时间相冲突。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评价标准的要求等方面也难以区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而,体育基础情况、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也不同。这些状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在教学上容易造成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方面,容易造成不合理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2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认识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无法得到实际作用的发挥,许多学生上课只是本着草草了事的态度,开展课程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上的技术动作安排往往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给体育课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前身体发展的状况对体育课程上的设置进行调整与修改。将一些具备趣味性与实用性价值的锻炼方法投入进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体育方法产生兴趣,并在课程设置的实践过程中开发自己的体育优势以及才能。这些体育项目上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需要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一些放松性的游戏,让学生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同时,高中是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准开发出一些新型的有氧运动,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对体育项目上的新鲜感以及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应该将这些游戏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技能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得到潜移默化上的改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出是体育锻炼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身体机能素质得到相应的发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开展其他科目上的学习内容。体育课程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算达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全面培养的教育口号上的要求。学生在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拥有良好的成绩也可以锻炼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社会参加工作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3注重拓展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死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改变,师生的主体地位要发生改变,在新型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进行体育了的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学校和教师的干预减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拓展课程实施之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的积极性有大部分的提升,通过拓展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团结有爱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责任感明显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更加的灵活多变。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教学法、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的方式及进行了新的改革。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新时代下,课程的改革更加的人性化,从以前的以书为主到现在的以人为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设计到体能、心理、卫生和营养等多方面对学科,是体育教学更加的充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使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利于学生的身健康发展,和健康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上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的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进步。并且还可以调整身体,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学校还应该有预见性的开展运动生理机能补偿和损伤疾病的预防教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够的得到积极的保障。

5结论。

为了满足新型式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体育课程不能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应该积极的进行课程的创新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身体为主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灵活、趣味、生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学校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力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的试验中应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学习压力,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近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刘玉彬.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4-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

课程设计是工科类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针对某些课程所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围绕所学专业的课程,结合工程设计而进行的综合训练。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三周,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必修的实践课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有两大块:一是工艺流程设计,包括高分子合成工艺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二是模具设计,主要以塑料注射模具为主。在有限的三周内,先由教师提出题目,学生按照题目,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高分子专业的课程设汁已经开设多年,积攒了很多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虽然是连续进行的,但毕竟还是分开讲授。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比较空泛,记忆不够深刻,不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程设计中,在接到课程设计任务后需要重新温习专业理论,实际上理论教学和实际的课程设计还是脱节的。

2.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比较被动。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属于被动学习。

3.时间紧,任务重。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三周,即使设计题目比较简单也难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工作(最终的作业为一份说明书和两份图纸),多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4.学生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由于学生对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加之这个期间还要安排期末考试等因素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在课程设计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存在应付过关的心理,抄袭、复制设计文件现象比较普遍。

5.课程设计涉及的面比较窄。由于指导设计的教师只有2-3人,因此设计的题目有限,况且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又与实际脱离。这就造成设计的专业面很窄,当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界的开阔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虽然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也着实感到该实践环节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这门实践教学对很多学生在研究生复试或应聘工作时会有一定影响。曾经一位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提到过他找工作的经历,那个公司经营的产品与他课程设计的题目的产品工艺非常接近,因此他在面试的时候非常从容而自信。这样的经历很多学生都有过,这也增加了我们对课程设计深入研究和改进的信心。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课程设计对于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环节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毕业环节中,学生主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而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会对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而做毕业论文的同学,在毕业环节中对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弥补,增加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重新对课程设计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调整思路和做法。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例如聚合物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面对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的调整思路一是增加指导教师的人数。我们专业的教师研究的方向比较多,如塑料、涂料、复合材料方向的,有做聚合物合成的、加工的、模具设计的等等,涉及的面非常广,大部分的教师有实际经验。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的人数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课程重视的程度增加了。其次,课程设计的题目面也会随着教师的参与加宽了,更重要的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了专业水准。二是提前下达设计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为了增加时间,可以提前下达任务。在第六学期中间阶段,专业理论课授课的同时就下达课程设计题目。因此课程设计的时间从此开始一直到期末,将近8~9周的时间。教师的指导工作需要在这段时间全程指导。

通过调整的思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收集设计题目:新颖实用的设计题目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程设计的信心。因此我们主要收集近年来和工厂打交道积攒了的实际案例、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关的题目以及几年来设计比较成熟的题目供同学选择。按照2―3人一组,收集的题目要远远大于学生组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提前选择设计题目。

2.引入教学手段:既然课程设计是理论课的一个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教学手段来支撑课程设计,比如生产工艺的录像,flish以及高分子素材库等等,利用实例来分析,加深理论的理解,利于课程设计的进行。

3.制定评价体系:制定评价课程设计改革的效果的体系,如设计题目的种类(新旧课题的比例),学生自主选题的数量,层次,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等等。

4.制定考核方法:如果仅凭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终提交的说明书和图来确定学生的成绩,成绩往往偏差比较大,因此在考核方法上给以细化。采用类似答辩的形式,每一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对其设计的课题作讲述,不清楚的地方同学提问,同组的同学参与回答。再结合平时的表现最终给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也使同学了解自己没有参与设计的课题的.一些知识。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以及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使调整后的课程设计更加利于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实施将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更加有机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能结合自己的设计工作,完善设计方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强化了理论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践。

我校级的课程设计我们按照全新的思路来进行,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效果与往届完全不同。

在5月我们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就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题目主要分为加工工艺、合成工艺、模具设计三大块,涉及到的高分子材料的品种有塑料、橡胶、复合材料,也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的合成,有各种塑料注射模具、挤出模具等等。这些的题目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以及所作的课题来确定的,大部分是工厂的实际案例,真正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下达题目后,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思考审核题目。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题或找题(教师把握其可行性),资料的查找是不可少的程序,通过资料的查找以及理论课程的内容大致了解相应的题目内容,然后确定自己的题目。例如腈纶的纺丝和后加工等就是学生自主确定的题目。

题目确定后5月中旬就查找相关的资料、着手进行设计,每周教师上课的时候指导答疑,大约在6月末基本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剩下的时间进行计算机绘图(也检验了化工制图的能力)和说明书的加工。

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都有一定提高:

1.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很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提高了。

2.提高了理论课的成绩。《聚合物成型工艺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等理论课的成绩提高了。例如:《聚合物成型工艺学》每年出题的时候总有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例如用理论解释实际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如塑料三通)的加工工艺等,这样的题目只有10%左右的同学能回答的全面,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至少有50%的同学回答的相当不错。

3.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课程设计的持续时间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提出问题,真正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设计题目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设计,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这些方面的提高只是表面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市场调查能力等,其开放性也是显而易见。

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实际生产的感觉,在课程设计中能把很多理论的东西融入其中,同时也促进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虽然是第一届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题目收集的不全面、部分教师准备的不充分、部分学生有抄袭现象等,但是总体的效果提高了许多。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一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 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思路(1)在于激起学生求知之欲。思路(2)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应用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路(3)、(4)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表达方式简洁、明确之特征;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体会学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细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一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如“幂的乘方”一节,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法则,能够运用法则准确进行幂的乘方运算。(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来获取新知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目标(1)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2)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3)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的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二

从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p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p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p布局、框架布局和app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的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三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角度,对该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实践: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四

摘要:三年制高职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在第五学期就基本结束,即将顶岗实习而进入就业准备阶段。针对就业前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技能状况,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之全面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达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基本要求。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顶岗实习前,在毕业班学生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并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进行了设计与研究。

一、引言。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职业院校的基础工作。以课程为基础单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排列而构建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3]。鉴于就业单位和企业的多样性,潜在就业岗位的复杂性,为追求和发挥学校最大的育才职能,对适合的专业,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的能力强化训练和工程实践,才能充分地做好就业准备。鉴于创新特和实用要求,需要对“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深度开发、教学实施、资源条件配置等等,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学生学业进度安排、就业前实际专业能力、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进程、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甚至是具体岗位。但是,学生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从现行的教育进程和计划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排。毕业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按照学校规定和企业预计的时间表进入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真实的状况任何,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二次培训时间长短等重要问题被忽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是否满足自身特定的要求,实际能力是否与需求匹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设置针对性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也可能是特殊的需求。

(二)学生毕业前的现状说明需要对课程体系补充和改革。

三年制职业教育一般在第三年就进入就业准备阶段,最后一期往往实行顶岗实习。之前,经过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而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学生情况则各自不同:一般在第三年上半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生开始就业择业,部分学生在此期间经双向选择选定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大体明确,学生的学习、训练需求发生分化各不相同;而最后一期,学校更多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顶岗实习[4]。这样的过程,使得学校往往调整教学计划或整合课程,在时间上以适应就业进程。对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随之应对,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措施。

(三)学生就业前需要全面准备。

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和岗位,尽早成为合格员工的措施,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5]。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和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实际用工需求影响,潜在就业岗位即顶岗实习岗位并不和学生就读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紧密关联,甚至出现学生顶岗与专业无关的情形,造成就业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不易实现,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有针对性训练和实践,进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准备,以适应企业基本要求及岗位的特殊需求。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和全面就业准备的课程,是一种在新的就业新形势下创新性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进行顶岗实习前,按照专业边界范围,以全面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就业前的针对性准备为出发点,围绕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和关键技能训练中心,以实训实作为特色,经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一系列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技能强化训练为主要教与学内容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式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地位“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增设的全新课程,基本内容是一系列有专业实用性和就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的有机集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全过程实训和实作。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到强化、提升的独特作用,是沟通学校与企业的便捷桥梁,是学生转变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在三年级上期开始就大面积签约企业、下期进入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从学业时间段上看,“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期;从人才培养阶段性上看,可安排在学生全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从技术技能养成阶段上看,应该设置在学生训练和掌握技术技能的巩固阶段。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特质,决定课程包含的是整个专业技术技能、完善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是实用的实践过程以训练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进阶形式,而一些关键能力还必须考虑重复训练以巩固。“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在工程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应当具备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和从业岗位特定能力。因此,“市场”、“能力”理念必须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组成、项目任务选择、深度开发等全过程中都要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贯彻。

设置并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重大补充和调整。1.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对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可起到“查漏补齐”的作用,强化已经掌握的和提升欠缺的技术技能;对学习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起到专业能力较全面的弥补、关键技术技能重复训练进而掌握的作用,使得人人成才成为可能。2.就业前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知识的练习,对操作技能强化和提高技能熟练程度的综合训练,可以实现就业前的`全面的准备。面向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可以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准备;对就业单位明确的学生,可以结合单位或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3.与岗位职能紧密对接的作用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对明确就业岗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将通过校企交流确定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与岗位无缝对接。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理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具体反映在跨课程的综合性、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特定性等方面,体现的是就业导向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突出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合理和适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任务以及学习内容,高效组织和优化配置已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一)学生潜在就业情形与课程的关系。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即将就业,从潜在的就业的情形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还未签约就业单位,将在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面临潜在就业企业和岗位可能会很多;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企业已经明确,但具体岗位还未确定的学生;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对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精确地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项目任务,得到相应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相应的收获。

(二)课程总体目标。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其本质是落实专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落实就业前的全面准备,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初步达成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得到重复性强化训练。2.对于面向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养成,提高职业能力,达到行业领域内就业的要求。3.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加深理解和熟悉工作场景,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4.对已经签订就业协议而在专业技术范围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旨在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教与学内容上的拓展,培养从事行业就业的能力,做好相应准备。

(三)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和来源。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选择构成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实施决定性因素,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项目任务选择和设置的前提必然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使得项目任务的实施能达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做好就业前准备,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6]。1.专业性和针对性项目任务项目和任务可以按照凸显专业性和针对性两种情况选择和设置,前者以重复性强化性训练为主,后者以针对性训练为特色。专业性项目或任务是指学生在就业企业不明确情况下,面对行业领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范围内的项目或任务,其教学实施将为学生面临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就业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是为就业单位确定或岗位明确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可使学生与企业和岗位紧密对接。2.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专业性项目或任务选择和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层级目标,项目和任务的选择须注重专业内关键能力强化训练,包含必要的重复性和深化训练内容,并能够调集专业内外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针对性课题项目选择和设置的依据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签约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在企业参与下设定和选择项目任务。3.项目任务的来源“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项目或任务大体上可以来自这几个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需要强化训练关键能力的项目或任务;按照学生签约的企业实际情况,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已经签约的就业岗位,梳理岗位能力,选定的具体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根据学眩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设定具有符合专业性项目任务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实际能力状况而指定的实训项目或工程任务;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制作或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等等。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学习、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将融合在具体的课题、任务或项目之中。课题、任务或项目数量较多,形成系列,基本涵盖专业关键能力和岗位主要技能。学生针对这些项目,根据自己就业状况,有自主选择的便利条件。教学双方在这一系列项目任务选择、执行、完成、考核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1.系列化项目任务的设计经过认真筛选和归纳,可以编制出系列化的项目任务,并分类实施。表1中,必选项以专业性项目任务为主,起到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养成作用而达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项目任务作为可选项,供已经签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直接针对就业准备。选择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程计划、执行和教学进程不同,即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每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特别之处。至于项目任务选择的多少,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数量等问题。课程任务可以多样化,只要是为就业准备的且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都可以,因此专业课程需要的补充学习、潜在就业行业领域的执业准备、自主创新设计或制作等内容,均可列入课程之中,与专业性和针对性等项目任务一起构成系列。2.课程内容项目任务设定后,应该编制各单项任务翔实的任务书,明确工程任务内容、技术技能目标、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完成任务的条件和资源、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参考资料目录等内容。一个单项任务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都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课基础之上的学习或进行技术技能的拓展,真实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表2是课程内容设计样表。在具体实施中,除必选项外,原则上每个学生的自选项可以是不同的,但两者权重加起来达到100%,以利考核。

(五)课程教学基本步骤。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步骤灵活机动,尤其要适应学生陆陆续续签约的动态变化,应根据课程进度与学生情况滚动调整。课程教学原则上可按照以下主要步骤组织实施:1.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初步选择项目任务和学习内容,或者提出自选项目。2.教师审核学生的选项,提出项目任务要求、能力目标、工作量和进度安排建议、考核标准、考评权重等,进而教与学双方确认。这些事项都是互动的并极力体现出学生更加主动特色,做到教与学双方协商一致。3.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或工单,制定项目或任务实施计划,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4.学生单独或分组执行任务,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对组队形式,须要求每个成员均有独立完成的具体事项,并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5.学生单项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查、交叉检查,然后教师检查验收并阶段性评分定级。各单项及总评都以学生实作、实践结果为主要考评项次。6.课程结束时,须进行项目实施总结,演示实践结果,撰写技术报告。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取而代之。它与普通意义上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重大的不同,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整体性的高效学习训练手段,对学生就业或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组织课程的实施。实践经验表明,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除项目任务设置和选择特别重要外,还必须注意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及弹性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对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考虑与之整合,在整体学习时间和学分管理上协调一致,符合教学规则。课程学时及时间跨度,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设定,一般可以考虑4—8周,具有时间上的弹性。课程实施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就业双向选择之际,学生面临择业和顶岗实习之前。对高职学生,课程实施时间大致上在第三学年上半期后半段。

(二)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表现在根据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或与潜在就业岗位谐合等而进行的自我选择项目任务上。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达成就业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和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完成目标和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根据对就业企业或岗位的了解,主动去理解任务、分析任务、执行任务。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动态“响应”,即学生在课程实施期间实现签约,其任务的重新选择和内容调整上会随之变化,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也有“弹性”。

(三)个性化教与学计划与因材施教问题。

对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因就业方向和岗位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同、先前所具有的基本功不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低不同等因素,学生选择的项目任务就有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课程目标或执行计划不同,使得课程执行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这恰是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的表现。为达成学生的个体化收获,每个学生需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训练计划,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实现。表3是一种学生学习训练、工程实践计划样表,以此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以实训实作等实践活动为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先进的手段均可实施,如pdca循环、演示法、案例法、一体化教学、师徒传授法等等。每个单元任务,都应当准备完善的教学文件资料,如工单、单项指导书等。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将会是一对一的实际指导,扮演企业里“师傅”的角色,要能激发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较多,如场地保障就是基础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及团队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教学经历,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方法灵活机动,在使学生得到充分就业准备前提下,按需要即时应对学生因就业而发生的项目任务变动等“弹性”问题。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上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提供教学设备、配套物质,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求,必要时应调集专业外、学校范围内甚至是企业的设备或实施,配置资源,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与学双方都要主动沟通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要求和岗位技能目标,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任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当聘请企业教师直接参与相应教学工作。

六、结束语。

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就业之前,开设基于工程任务的以实训实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和精心选择实训和学习项目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前的实际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技能等得到充分的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对接就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十五

二、实验设计思路:

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

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

七、实验所用器材:

“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八、实验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12月14日前后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十二个班级中施教效果很好,解决了原来所用纸片下落不稳、路线不是直线,路程无法测量的缺点,而且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

后来在鼓楼区其他学校初二物理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各位同行一致反应较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但是下落时间的测量误差会增大。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