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 美丽四川建设成效调查报告(9篇)

  • 上传日期:2023-01-15 10:21:22 |
  • ZTFB |
  • 14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一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做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做得过且地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不得不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立即前往凤翔投奔唐肃宗,要求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唐肃宗见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慷慨陈词,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虽然品级只是从八品,但专门负责为皇帝上陈谏言,职位较重要。这是命运给杜甫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惜这个机会被他耿直的性格给毁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朝中的丞相房琯是个贤臣,因其兵败,肃宗听信谣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杜甫直言为他辩护,给皇帝提意见说:这么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难道还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的覆辙吗?皇帝一听,气得半死,差点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斩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肃宗,而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场失意、政治抱负破灭的杜甫开始考虑举家迁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继续呆在那儿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美丽的自然景区都使诗人心生向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首选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这时杜甫有个朋友在四川做官,这人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他曾屡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来。杜甫经过认真的考虑,终于定下了这次行程。由陇西(今甘肃南部)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岖的山岭和险恶的栈道上行走了一个月,终于抵达梦中的成都。杜甫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种上一点蔬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闲和舒适中。他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诗句。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旷午夜划过天庭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却没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令我们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但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三座草堂,都是记录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龙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正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在唐朝时浣花溪江阔水宽,能行大船。杜甫诗中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描绘浣花溪当年的繁忙景象。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笃信佛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晚上,她梦见仙人给了一颗宝珠,醒来之后便有了身孕,这位做梦的妇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做做“任氏”。任氏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礼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脓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妇女们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应。当任氏把僧袍放进溪水搓洗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莲花,随手而出,漂满小溪。人们无不惊异,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当地人于是将这条小溪命名为“浣花溪”。而浣花溪的真实得名是源于成都的蜀锦。灿若云霞的蜀锦在织成之前,必须放到水里洗濯,称为濯锦;而流经成都的两江水质清澈,是濯锦的上佳选择。于是这里的河流都和锦有了关系,比如“锦江”,其实就是濯锦之江的简称。至于浣花溪,也是濯锦的产物——一匹匹织着花朵的锦在溪水里洗濯,不就如同浣花了吗?“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就是杜甫抵达成都后写下和浣花溪有关的诗句。此后,浣花溪民不断以变幻多姿的形象和细节出现在老杜的作品里,这条灵性的河,它给老杜带来了安静、优雅和灵感:“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照壁是中式建筑特有的东西,依寺观、祠庙而建,在建筑群与原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它和中国人“花看半开,洒醉微醺”的处世方法和审美情调相辅相成——有了照壁,门内的景致就不会被一览无余,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神秘感。

正门正中有一匾额,上书“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的手笔。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即今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三国时,蜀国费礻韦出使东吴,诸葛亮亲送到桥头。费礻韦深感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临别时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此桥被称作万里桥。杜诗中的“百花潭”并非今天的成都百花潭,专家考证,可能在今草堂南面、浣花溪上游的龙爪堰一带。(今百花潭是清末成都知府黄云鹄听信当地人之言所误指)。“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十颗简洁的汉字,准确绘出了杜甫草堂的地理坐标。在这个坐标圆点上,浓缩了一个旷世逸才最重要的三年零九个月,也浓缩了一部芳华绝代的中国文学史。

【大廨】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之手。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己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观极为传神,内涵也无比厚重。透过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用手摸摸大诗人,顺便带回点诗人般的灵气和才气…在1986年,一位伟人曾在此触目相视,久久不愿离去。感慨很深,大家可能都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ps:1、左拾遗: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职员)2、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类似于今天的水利部、交通部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

1958年毛泽东游览了杜甫草堂时,对后人凭吊杜甫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细,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他对大廨前这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则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大门两侧是一副著名的集古杜句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上联出自于杜诗《曲江对酒》,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上下联分别借用杜诗,从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两方面褒扬了杜甫,言简意赅。“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这是叶剑英同志1960年3月参观草堂时所赋绝句的前两句。上联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美杜甫。下联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排斥,却至死不悔,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逼近斗牛。(斗牛是星宿的名称)“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这是张爱萍借用杜诗赞美杜甫爱憎分明,在国家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

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当年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建筑格局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

【诗史堂】穿过大廨,我们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唐朝转折时期的社会动荡,民间疾苦,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尊为“诗圣”。“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此联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象诸葛亮一样,英明永垂天地,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先贤的感情。耆旧,是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厅正中有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雕塑的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的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的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朱老总对诗圣的崇敬和对草堂名胜的热爱与关怀。

大厅的东壁有陈毅同志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联出自于杜诗,诗人用比兴手法,以松代表美好事物,以恶竹代表腐朽势力,希望代表美好事物的松树快快成长,对代表邪恶的恶竹则主张毫不留情的展出干净。陈毅同志在庐山会议和文革期间多次题写该联,希望正确的思想得到发扬,阻碍我国发展的思想得以遏止。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中间立放的是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的像.大家可能会问这里的大圆桌是做什么的。以前的文人墨客来瞻仰杜甫时,就在这里铺纸摆砚,吟诗作对,纪念诗圣。再来看西壁的对联。这是郭沫若老先生用狂草字体题写的对联。大家认得出联上的字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常在诗中以创痍喻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上联指杜甫用诗歌真实,生动的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变,不愧为诗中的圣哲。下联则赞扬诗人同情人民的苦难,写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惨境遇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震撼人心,犹如波涛巨澜。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东)、李白(西)泥像。大家一定会奇怪,为什么纪念杜甫的地方会有李白的塑像呢?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 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万丈光芒”出自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信有文章惊海内,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杜甫《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意思就是,我又没有文章名扬天下,何必劳烦你老人家的车马到这溪边来看望我?表面看起来是谦虚,骨里里却是难以自禁的郁闷和自负。而何宇度则巧妙地改“岂”为“信”,改“犹”为“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透过柴门,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才华和疾病。

【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里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落款为:咸丰甲寅人日由果州暂回省署次杜公祠题此学使道州何绍基。咸丰甲寅,即1854年,时距重修工部祠已经三十三年了。何绍基,湖南道州人,诗人,书法家,曾任四川学政,相当于现今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旧俗: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老杜隐居草堂期间,时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的好友高适普在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时写诗怀念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九年以后,杜甫已经离开成都,飘泊到湖南湘江,而高适已经去世。一天,他偶然从书箧中翻出这首诗,重新读到九年前故人的人日寄诗,联想到自己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泪下,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抒发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佳话。

何绍基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对高、杜人日唱的雅事烂熟于胸。1854年,他从果州(今南充)主考归来,返蓉途中就构思女孩子这副对联。为了与对联中的人日归来相符,他抵达成都后没有回家,而是直奔草堂,特意在郊外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是初七人日,他来到草堂一挥而就,写下了这副草堂里著名的对联。对联的高明在于,它既缅怀了杜甫,也隐然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居。此联一出,引来文人墨客竞相模仿,此后,人日游草堂也成了成都一大风俗。

进入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陪祀的则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为什么要塑黄、陆像来配杜甫像呢?工部祠祭祀的当然是杜甫,他是草堂的主人,这时曾有过他的生活和他的诗。但按我们祖先的习惯,祭祀某个大伟人大名人的祠堂,往往得拉一两个和大伟人大名人有关名气稍小些的伟人名人坐在一起,接受后人的香火或顶礼膜拜——这叫做“配享”,也叫“配祭”。比如祭祀孔子的文庙,一般都有亚圣孟子和理学家朱熹的位置,而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则少不了关平和周仓。那老杜以后的诗人,谁有资格坐在他老人家的身边,一起享受这千载以降的香火呢?祠内清人钱保塘的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已经揭晓了答案。对联意思是: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陆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宋两贤就是剑南诗派的代表南宋诗人陆游和江西诗派的代表北宋诗人黄庭坚,这在宋代诗歌中居于主流位置的两派,都曾深受杜甫的影响。其次,与杜甫一样,陆游和黄庭坚都是外乡人,同样和四川有不解的缘分。陆游原籍浙江山阴,但四川对这位爱国诗人而言,已经不仅是第二故乡的概念,更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记忆。江西人黄庭坚仕途不顺,被贬四川,曾在宜宾居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昔年他喝酒吟诗的流杯池,现已成为宜宾的一大景点。

【碑亭】在工部祠的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这是果亲王允礼所题,正门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爱新觉罗.果亲王允礼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雍正初,被封为多罗果郡王,以后又晋封为亲王,世称果亲王。允礼爱诗文,好书画,他于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宁,送 喇嘛回西藏,路经成都,拜谒草堂,题写了“少陵草堂”四字,后镌刻成碑。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在没有重建茅屋时,人们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在这摄影留念。少陵碑亭也因此成为草堂和成都一个象征性建筑。

【茅屋】我们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川西农居建筑。我们所看到的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几株大树,一座简化了的此门,还有一眼水井,以及环绕的芭蕉和其他灌木,它们簇拥着一座川西民居式的茅屋。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每一间房都入进了相应的家具,桌椅、石磨、水缸等,园内则按杜甫写下的诗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而种植了松树,桃树,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的。大家可以进去参观,这石桌凳就是杜甫一家娱乐休闲的地方了。大家请看这棵楠木。杜甫非常喜欢爱这棵楠木,他枝繁叶茂,可以遮雨,避暑,诗人也常在树阴下吟诗。可一次暴风雨将这棵楠木连根拔起。诗人异常伤心,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为了告慰诗圣在天之灵,现在草堂内四处都种上了楠木。楠木,松树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欢的三种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诗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浣花祠】这浣花祠是为谁所建呢?又为何取这样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在我们在进大门之前介绍浣花溪时,曾述及一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溪边的任姓姑娘,替一个长满癫疮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就是这位从小就不同寻常的任姑娘,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帼英雄。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进犯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任氏毅然拿出家财十万,招募勇士千人,由她亲自指挥终于击溃了叛军,使成都百姓免于涂炭。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便在其乡里的浣花溪畔为她建立祠宇,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现在的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毁于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浣花夫人像。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所建立的殊勋。祠内正殿两侧悬有清代大学者俞抛所撰,现代人江庸补书的一幅槛联: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邀头大会,以流筋佳节,作设帐良辰。此联构思巧妙,追古抚今,时空交错,文采飞扬,对仗工稳,堪称佳作。上联追述史实,赞誉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纵写;下联则记叙三、四月的邀头大会为成都游赏活动中之最盛者。

【花径和影壁】杜甫当年营建草堂,为美化环境,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杜甫客居草堂时,曾在《客至》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见“花径”是一条两旁栽满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当我们今天行走在这红墙夹道、藤花匐墙的“花径”时,依稀能想见杜诗描写的当年景色。在花径的东端入口处挂有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的“花径”一匾。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在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清光绪三十四年之后,各省陆续设置的一种官署名,其职责是掌管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党和 毛泽东、朱德摄影留念。毛泽东有一幅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老人家反背着手,站在影壁前细细观看,因此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他的背影――这是不多的几张毛老人家的背影照之一。

【大雅堂】与诗史堂和大廨这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董不同,大雅堂是20xx年才建成开放的。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铜像。他双眉紧皱,低着头,好像坐在高处俯看脚下。这是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的老杜像,取材于杜甫离开成都后的悲惨晚年。那时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东,他坐在江崖上,俯视着脚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杜诗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既然是集大成者,那么他就必然有其源流,也有其传承。故此,大雅堂里集合了十十倍一诗人,他们和杜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是杜甫的战友、同伴、兄弟,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他们是以下十二位不同时代的诗人。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诗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潜(渊明):晋宋时期诗人,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四川射洪人。代表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代表诗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白: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被誉后“诗仙”。代表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盛唐诗坛的三大诗人之一。代表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唐代诗人,代表诗句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代表诗句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代表诗句有:“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陆游:南宋诗人,代表诗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代表诗句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代表诗句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中的墙壁则以平面的方式留给了草堂的主人杜甫,这是一幅大型磨漆壁画,长十六米,宽四米,足足有六十四个平方,相当于一间宽大的客厅的面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磨漆壁画。杜甫被诗歌紧握的一生徐徐展开,它以色彩和图像的形式,把一个诗人的命运浓缩在这壁画上。

好了,杜甫草堂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四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沿着岷江,我们且行且看。让我们先将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封存在记忆中,一起来揭开天府之国目前还鲜为人知的又一层面纱,可好?

多少次我们带着旅行团沿着这条深沟直奔主题,从奔腾咆哮的岷江中游开始我们的逆流而上,岷江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时而温存,时而暴躁,直到我们冲上贡杠岭,捏住它的源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我们着实难以将那源泉与眼前的江涛混为一谈,就着眼前这股雄浑的江水,你能设想出那源头纤细、柔弱的曲线吗?

多少次我们带着旅行团就从这条公路上飞奔而过,我们追随着美,遵循着广告的宣传,飞奔九寨沟、黄龙,去品赏那令人晕眩的景致。在绿影、青山、碧水、蓝天的仙境里面,我们常常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发出极限的赞叹。直到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带团去四姑娘山以后,才渐渐品出了山水之美的多元性。美的层次感是如此的鲜明和不可比拟。拿九寨沟和四姑娘山相比是不明智的。就像不能将维纳斯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相比一样。美是美人们的共性,而韵味则蕴含着太大的学问了。

你看,我这张嘴,这真叫环顾左右而言他。好了,话分两头,我们现在走进了我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卧龙沟。群山涌翠,一路清新,优美的风光想是已让各位感到了大自然魅力的吸引,急于观赏这梦寐以求的大熊猫家园。很抱歉,在我们的行程计划中,卧龙保护区的参观游览是安排在返程的时候,今天只停车进餐,餐后继续向四姑娘山景区迸发。这里还是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四姑娘山,至于卧龙的情况也就只好容当后表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四姑娘山奇特的山形地势。在中国 "三级台地"的地理构造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峙西方。当它急剧下行迈向第二台地的时候,在其东南边缘剧烈沉降,形成了罕见的深切峡谷地带。美丽的四姑娘山就位于这种大起大落的峡谷之中。她的峰谷落差多数在3000米以上,从终年积雪的冰川奇峰,到森林草甸湖泊溪流,奇特的地质构造,使这里成了山峰的博览会,沟壑的陈列馆。

今天我们不再放弃多数游客与之擦肩而过的机会,我也有机会陪同大家去品味这一方奇异的风光。

女士们、先生们,在我们国家不胜枚举的风光胜地,往往都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当大自然的美使人心醉神迷的时候,人们常会展开想像的翅膀去创造一个个神奇的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林河流美的寄托、道德的升华和正义的伸张。四姑娘山当然也不能例外。

相传很久以前,西方一位山神有四个美丽的女儿,人们俗称 "四姑娘"。邻近有个恶魔想霸占四位姑娘为妻妾。山神与恶魔展开了生死搏斗,不幸被恶魔杀死。含恨的姑娘们不甘屈辱,连夜逃走。那天夜里风雪交加,可怜的姑娘们被冻死在逃亡途中小金县日隆关外的长坪沟里。当地的乡亲们感动于姑娘们的坚贞,深情地掩埋了四位姑娘。为了报答乡亲们的情义,姑娘们的坟茔化成了四座山峰。她们的英灵时常显化,保佑着一方平安。 四姑娘山从此成了当地的神山。姑娘坚贞不屈的性格和血肉铸造的风光,既含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又具有男儿的阳刚之气。她们剪下长发育成了山林,扯下衣裙化成了鲜花,摘下了项链变成了贝母,用动情的歌声唤来了百鸟啼鸣。

各位朋友,我手上有一张景区示意图。大家看,这的确是一片原始而神奇的风光胜地。四姑娘山是由从此向南逶迤并列的四座山峰组成。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四姑娘,以主峰四姑娘为最高。她海拔6250米,是横断山脉东部边缘邛崃山系的最高峰,也因与被称为"蜀山之王"7556米的贡嘎山遥遥相对,而被人们称作" 蜀山之后"。

作为王后,四姑娘有极其妩媚动人的风韵,尤其是朝晖夕彩的时候,山峦中飘出的一层淡淡的云雾,悠然地缠绕在四姑娘修长的脖子上,宛若一段彩虹般的纱绳,映衬得姑娘万般迷人。凝目久视,还真能看出一些王后般的高贵和白雪美人般的矜持。

四姑娘山整个山体延绵150公里,巍峨比肩的四大山峰风韵各存,大姑娘5355米,二姑娘5454米,三姑娘5664米,她们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其实这不过是做文章用的遁词。因为在这片令人晕眩的美色之中,人们太怕词不达意,干脆找个洋文,给你一个不着边际的美感,让你去想......

大家再看,四姑娘山风景由"一山三沟"组成,它们是四姑娘山、双桥沟、海子沟和长坪沟,总面积有450平方公里。1994 年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据资料表明,四姑娘山是距大城市最近的雪山型风景名胜区,它距成都只有230公里,也就是说从成都出发只用4个小时的车程即能登临人间仙境。

山的风骨赋予了四姑娘豆古延绵的永恒。水的灵动、云的飘逸、雾的弥漫又让四姑娘山充满了动感、充满了生命的韵律。

四姑娘山的风光笼罩着仙气,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仿佛世外桃源。景区内生活着藏、汉、回、羌个民族,约2500人,藏族是这里的主要民族。

当我们进入景区后可以看出,农舍村寨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山地生活特征,学术上将这一特征称为嘉绒藏族文化。景区内的嘉绒藏族住着石块砌成的碉楼,室内安置着锅庄,信仰藏传佛教。浓郁的宗教气氛和锅庄文化随时都让旅客感觉到别样的风情、别样的韵味。

源远流长的嘉绒藏族文化为这里的百姓生活注入了独特的情致。在四姑娘山域,他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各位朋友,说到这里,我们不知不觉中翻上了巴郎山顶,这里海拔已过4000米。大家稍事休息。下车行动稍慢一点。初到高原,切莫忘乎所以,请大家一定多喝一点水。按要求,每上升海拔1000米,应多饮用2公升水,这样对血液循环、调整体压都有好处。

好了,大家看,巴郎山就象是一个"分水岭",它把川藏高原和川西坝子截然分开。当然巴郎山只不过是这个屏障的一小部份,只因为我们身临其顶才有这个感觉。大家注意了,有没有听说一个叫"华西雨屏"的概念?且听我来"卖弄卖弄":

"予观手中华大地,茫茫九洲,莽流千纵,群山巍峨,横空出世。西有东西走向之山魂,由北至南排列有序,喀拉昆仑、巴颜喀拉、喜玛拉雅,其高风亮节震撼人心。

东有大小长白,中国台湾山脉,南岭山脉,其取向东北西南,苍林簇拥,妩媚可亲。

唯我横断一山,纵贯南北,铁骨睁睁,向西托其高原高压,向东呵护川西平原。北通秦岭,南连沧江,昂然天上,笑傲江湖,一任高原烈日千风,全凭温情敛湿纳寒,若盆地润风游荡其间,化作雨霖滋养万物,乃为’华西雨屏’"。

卖弄文字,贴笑方家。说白了,"华西雨屏"就是中国西部多雨地区。具体指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因处于接近纵向延伸的横断山系,山势陡峻,正好是西北高原的干冷气候和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交接带,因而形成四川西部年降水量多的多雨地区?quot;华西雨屏"和"西蜀天漏"都是一个意思。

好了,大家四处看看,10分钟后上车,凡迟到者"罚"买好酒谢罪。

各位朋友,怎么样?还不至于缺氧吧?

刚才我们讲了四姑娘山的方方面面,又提到了横断山脉的大概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形成了我们四姑娘山复杂的地理特征,也正是这种特征,造就了四姑娘山这个巨大的动植物的宝库。

由于受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景区内出现了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等垂直分布的气候带谱。置身其间,可以同时领略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不同植物群落。在风景区内,还生活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包括珍稀的牛羚、金丝猴、白唇鹿、麝、小熊猫、藏马鸡、血鸡等。在如此集中的时间和环境中感受如此完好的自然元体生态系统,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前面我们提到四姑娘山景区主要由"一山三沟"组成,现在说一说"三沟":

1.双桥沟

双桥沟全长的公里,它是景区内面积最大、景点最集中的区域。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景区内唯一能以车代步欣赏风光的区域。沿沟216平方公里范围内,次第分布着几十座山峰,如同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廊。

有人说双桥沟山势奇峻,氛围肃杀,好似将军剑上的道道寒光。其实当大家走进双桥沟将会发现并非全是这样,妩媚坦荡的人参果坪、恬静幽深的撵鱼坝,便能给人以浪漫情怀。

人参果坪是一块15公顷的土地,此地产一种人参果,能不能吃,吃了会不会长生不老,我先按下不衰,到时间再说个就里。

双桥沟拥有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沙棘林,与别处灌木状的沙棘不同,这里的沙棘树特点高大而且株型十分美丽,是极其珍贵的植物保护品种。每到秋冬季节,满沟的沙棘树露出金黄的色彩,绮丽之状令人不忍离去。这片绵延13公里的沙棘被称之为 "天然盆景园"。

2.长坪沟

位于四姑娘山脚下的长坪沟,全长34公里。古老的马道是深入它的唯一途径。

长坪沟内保存着千年依旧的莽莽林海,一列列高大的躯干伸出手臂交织缠绕,形成遮天蔽日的绿色帐蓬,它们和脚下永无休止的流水相伴,记录着千百年来自然万物的生命与轮回。

这里没有丝毫的人工雕饰,一切都是自然天成。长坪沟火一般的红石奇观,张扬着大自然的伟力。就连别具一格的嘉绒藏族村寨,也因为与环境的和谐一体,使人浑然忘却其本是人文景物。

3.海子沟

海子沟全长19公里,一路上径曲通幽,仿佛一条没有尽头的画廊。

大海子是沟里五个高山湖泊最大的一个。明镜似的大海子波澜不兴,静如处子,为远道而来的游人涤尽心中的疲惫。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一路风尘,即将置身这一片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我想愉快地告诉大家,四姑娘山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四川省旅游规划中,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被定位于"生态旅游的经典之作"。

在我们职业化的眼光里,四姑娘山宛如一部风光大词典。那一座座山峰,一条条沟壑,都是精辟的词条,永远留给爱山爱水的人们自己去查阅。所以,我在还有10分钟抵达目的地的途中,结束我这一路的途中导游,让大家在这个宏大的自然博物馆中伴着天籁之声,去体味咱们的畅游。

谢谢大家!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四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凉山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东方古老神秘的“女儿国”轻启面纱,便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猎奇探胜者。1992年,高原明珠泸沽湖正式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短短几年间,她便以其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名扬天下。

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的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美丽的泸沽湖,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现泸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汉、纳西、藏、普米、白、壮等7种民族,约1.3万人,其中摩梭人约6000人(四川泸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泸沽湖风景区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四川省于1993年将泸沽湖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泸沽湖景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西南川、滇两省交界处,距县城约170km,海拔2,700m。景区面积238km2,湖面面积58km2,与云南省共有,其中位于四川境内33km2。整个湖长955km,宽6km,平均水深40m,最深处达73m,属横断山脉中段的大型高原淡水湖泊。

泸沽湖区生态环境良好,湖周群山环抱,湖水清澈透明,湖面似一弯新月,恬静秀丽。湖中分布着6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岛上多为石灰岩,怪石嶙峋,灌木、藤蔓丛生。当地群众敬奉的神山——狮子山耸立在湖边,雄伟壮丽,山上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由于景区地旷人稀,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未受大的破坏,整个景区保持了原始的、粗犷的格调,是藏在深山里的一颗旅游资源明珠。

泸沽湖地区居住着蒙古、藏、彝、普米、纳西、白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多样,尤以土著摩梭人(蒙古族的分支)至今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最为独特。

泸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除奇特的婚姻和风俗外,泸沽湖畔姑娘小伙那一身独特的服饰更是令人瞩目。泸沽湖即是女儿国,又是歌舞的王国,一经踏上这片热土,游人无不为那远远近近、悠悠扬扬的“阿哈巴拉”所动容,无不为那如巨龙滚动的甲搓所诱惑。看吧,那远方漂来的猪槽船,载着阿妹,向您招手,向您放喉:“呵,朋友,来了就莫走,阿妹陪您到月落西山头”。

泸沽湖的人文景观十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它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母系”社会,一家之中以“母亲”为首,以“女性”为主,它独特的“走婚”风俗决定了它独特的社会背景。沪沽湖养育的摩梭女儿,个个美丽健壮、勤劳善良、情深似海。她们在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花房里编织少女的梦,实现她的情真意挚的爱。她们没有古圣先贤留下的清规戒律,没有孤寂、失落的烦恼、忧伤。她们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一切,她们不会做金钱、物质和权力的奴隶;她们按照自己的质朴本性,遵循自己心的指引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无忧无虑地劳动、生活、恋爱,在母亲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纯朴的本色。被世人称为“现代的女儿国”。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五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到中国黄龙风景名胜区旅游。希望我的讲解能使您满意,如果您有什么要求,请随时向我反映。我将尽力为您服务,尽力满足您的要求。

黄龙风景区由黄龙景区、丹云峡景区、雪山梁景区、雪宝顶景区、牟尼沟景区等五大景区组成,总面积达700平方公里。人们称黄龙为"人间瑶池"。1993年黄龙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我们今天只能游黄龙景区中的主景区——黄龙。黄龙是因流水中岩溶沉淀的堆积,形成相连成串的8个主要群体,共计3400余个高山彩池,加上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钙华流滩"金沙铺地",5 个岩溶瀑布,4个钟乳石溶洞,造就出举世无双的露天喀斯特奇观。什么叫喀斯特?一会儿到了迎宾池我们再说。

本次游程是不很轻松的。理论上我们将从海拔3199米爬到海拔3853米,垂直高差达659米。虽说实际上只到3569米,也直上了370米。因此大家在游览中一定要"平心静气",缓步而行,普通话说的"悠着点"。我相信沿途的妙景,会让你忘掉上山的艰辛。我们四川人形容上山下山有两句押韵的话,上旬是 "上山脚杆软",下旬呢?等下再说给大家听。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黄龙的第一个彩池——迎宾彩池。这个彩池的水一般要在农历6月15前后才有。大家看彩池的池埂,这就是喀斯特。大家知道这个水,如果一加热(比如茶壶),或者是热水在温水瓶里,常常会形成一层水垢,其实这水垢就是碳酸钙沉积。因为一般水中,特别是硬水中,都富含钙镁离子,当有了一定温度,钙镁离子就从水中析出附着在壶壁或瓶胆壁上。九寨沟的翠海有些也是这个原理形成的。那么什么叫喀斯特呢?在我国就叫岩溶,或称为钙华堆积。喀斯特是斯洛文尼巡和国境内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一个山地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地理学家司威治首先将那里的地貌命名为喀斯特。喀斯特成为国际上对岩溶地貌的通称。19历年,我铭家的一次岩溶学术会议决定,在我国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地貌在贵州、云南的地下很多,那是溶洞为主的地下景观,桂林山水也是岩溶地貌。但黄龙这样大型的、美丽非凡的露天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大家看,这是飞瀑流辉,从这里到后寺也就是景观的尾声部分,共有3.5公里的路程,屈原说"路迢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不走到底的话你会终身遗憾。旅游的求索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知识的积累,到了后寺你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留下几个题目给大家:一是黄龙形成的时间。你可以从一把新茶壶到积上半厘米水垢的时间去推算。二是黄龙彩池形成的原因。第三是黄龙后寺负离子的浓度多少。

我们现在的高度是3233米,脚下是钙华沉积,当夕阳斜照时,可以看见金黄的钙华在水的映照下闪光。

大家看那一道钙华堤埂,中间那个溶洞叫洗身洞,民间传说洞中沐浴,就可以怀上孩子,过去还真有不少人想怀孕就钻进去蹲一会儿,洗了身子,把内衣换下挂在洞外树上。有效没有效,只有天知道了。

先生们,女士们,您现在直面的正是壮丽的金沙铺地。这是一个大规模的钙华流,它长750米,最宽处122米,最窄处40 米,面积8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16米,海拔为3281米至3397 米。大家仔细看,水在斜坡上跳跃的时候又生下钙华沉积,片状的钙华层层搭叠,好象龙的鳞甲,所以有人把这称为黄龙的背,到了冬天,片状钙华结为冰,冰上覆盖着雪,那真?"战罢玉龙千百万"。明代有一位不见经传的诗人偶然来到这里,写了一首诗:"碧野两岸是绿洲,垂地金沙莽莽流。珍珠浪落玉倒碎,雪岭深处是源头。"

清代有一位学者曾写了一幅对联,上联"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下联的开头四个字就是这个滩的名字:"金沙铺地",怎么样,谁来说出后几个字?对"千层碧水走黄龙"。

大家稍稍休息一下,"劳其筋骨者"感受最多。虽然是路漫漫,但漫漫路上有景观。

您现在站在了500彩池的边上,请大家爱护景观,因为钙华是十分酥脆的,轻轻一摁可能就会破坏它自然的美。这里最大的彩池可以用亩来计算,最小的呢?有句话说"小可藏袖",就是说小巧的可以装在袖子里,当然请您别把彩池装在衣袖里。您看,彩池的形状有的与地势有关,有的与枯枝败叶有关,还有的和动物踏踩有关。至于色彩就更丰富了,这池是蓝色,那池是黛绿,这池蔚蓝,那池紫红,真是五光十色、绚丽出奇。古人有诗赞叹这里,说"溢出红蓝青橙紫,彩池彩波同争艳 "。这片池群也得名于此诗,叫争艳池。而每一个彩池也应有名字,您也可以给它们取些名字:荷花池,龙嘴含珠池……。

看到这里,人们总是想起一句形容美的音乐时说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如此美好的景色匀灰彩此景只应天堂有,人间那得几回看"。所以人们称黄龙景观为人间瑶池。带相机的朋友可不要吝啬胶卷。

怎么样,再前行吧,大家齐努力,"无限风光在险峰"。请看栈道两边的杜鹃林,当地人叫"姿萝"。"婆萝"是杜鹃的别名。您别小看这一大片杜鹃林,它有16个品种,有凝毛杜鹃,樱草杜鹃、红背杜鹃、皱皮杜鹃等等。品种不同,花期也不同,从春到夏,陆续绽放,杜鹃花与彩池相映,更增添娇柔美艳。因而这个景点叫做 "姿萝映彩"。现在已到"中寺",是登山的中途休息站,请大家稍事休息。

我们现在走上了后寺。这里是黄龙洞,这个洞也叫佛爷洞,三佛洞,寻真洞。请大家慢慢下到洞里,有带手电筒的吗?请走前面。这个洞也就是一般的溶洞。溶洞里面形成的主要有石笋、石钟乳,也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各式的钙华沉积,但与露天岩溶的差别很大。看见这三尊被碳酸钙沉淀物覆盖的雕塑吗?这就是三佛像,中间的那一尊就是黄龙。古人有诗说:"石床与古佛,构造知何年?天浆滴出石钟乳,洞底应有龙潜渊"。这洞里的水最后在百里之外的松潘县岷江乡观音岩鱼洞口流出,而且还产一种头上有红星的鱼,据说是当年专供黄龙食用的。

现在我们返回地面。"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再不出去您可能不认得一切了。

大家可以去看看后寺。看门上的匾额:正看是什么:"黄龙古寺",右看:"飞阁流丹",左看:"山空水碧"。其实这一匾额启示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景观,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形状,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凡事都要多方面了解,不能大而化之。否则,就象一首打油诗所说的: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除了石头,什么也没看出来。

现在出寺到寺后去看五彩池群。"飞来玉璋叠茏葱,雪岭晶寒峙碧空。谷口云霞香绚烂,溢水彩池信玲珑。天开图画芳池里,水漾琉璃夕照红。层层仙池参芳艳,镇海玉池精华中。"写这首诗的人早已魂归天外,也没留下名字,但是他却眼光独到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绝妙景观。

这里海拔3522至3569米,形成有400多个彩池,面积达 1056平方米。请大家一直保持深呼吸。

看见池中的百塔和石碑了么?相传唐代开国元勋程咬金的孙儿夫妇,也就是程世昌夫妇,在这里修炼,羽化后葬在池边,日积月累,钙华沉积掩盖了碑和塔。唐朝至今有千多年,那么千年的钙华这么高,黄龙的岁数有多大?清末有个叫祈鼎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前几句说:"君不见,程生访道居此间,洞中七日证仙缘,渴饮玉泉食石髓,夫妻羽化上池?"好了。如果有力气的朋友愿意,可以跟我去"喊泉"看看,不愿走的可以在这里照像休息,等会儿回来的人给你们谈谈观感。

这是"喊泉"。大家轻点。一齐来大喊一声"达美溪修"。看,泉水出来了。"达美溪修"是赐圣水的意思。其实这是声场不同引起的现象。距地表一定的高处的水同一定的地面空气压强处于相持平衡状态时,水不流动,当喊叫声使空气震动,压强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水就被压迫而出。

传说,黄龙真人在这里修炼时,附近三寨十八堡山民生了一种怪疮,夏天一到更是蛆涌脓流,痛不欲生。黄龙就叫义女达美去拯救山民。达美目睹惨景,忍不住热泪奔涌,乡民们就捧泪点疮,全都好了。后来达美就摘了一只眼放在这里让人们喊她的名字来祈水。少了一只眼的达美也就化为玉翠山。大家看,那就是黄龙睡美人,达美变的。

现在我们又回到后寺,让我们来想想上山前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深呼吸。为什么?大家知道当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 11104个/立方厘米时,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免疫力得以增强,这里的负离子浓度为18400个/立方厘米,比大连海滨还高三倍。所以我刚才叫大家深呼吸。

现在我们来谈谈黄龙形成的时间。

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不归,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就骑马往这沟里跑,天兵天马乱踏在沟里就铸成了彩池。

还有一个传说是黄龙真人的弟子磨豆腐,因贪玩忘鉴中煮沸了的豆浆,豆浆溢出来顺沟而下,变成彩池和金沙滩。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黄龙究竟形成于何时呢?大家猜猜, 1万年,不对,10万年,太多。我们现在站的脚下是一条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底碛。大约距今3万年前,当冰川退缩后,地下泉水开始重新塑造这一古冰川遗迹 ——底碛,让它披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科学上称为"冰川型钙华"。具体说来是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冰川退缩后,森林茂密地生长起来,那时松、柳丛生,根系交错。这时上游,也就是我们站的这地方往上一带浅层中富含重碳酸钙的潜水出露地层后,呈片状流撒向整个沟床,在那些杉树、柳树和其它树中穿行。因为气温、水温、潜水承压力等多种因素条件的骤然变化,水中富含的碳酸盐纷纷析出着于这些冰川底碛横七竖八的断枝残根上,慢慢就形成一个个彩池。由于地貌的凸凹不平,加之树根的盘曲,枯枝、败叶、石块、局部阻塞和受热不均,使水的蒸发量速度不一,造成钙华堆砌上差异很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彩池和滩流。

那么谁知道彩池为什么色凋不一呢?殊线吗还是矿物质? 都有原因。科学考证,首先是硬水型钙华池透明度高的基础,再加上大气辐射损失小(空气洁净),使池中水体颜色又有蓝色的基调。在这个基调上,影响人们对湖泊色彩的感知,因此有什么?大家仔细看,是不是有树叶的色彩——橙黄、红色、橙红。水底有什么?附生藻类的淡黄、黄褐色、绿色,流水附近岩石中所含钙、镁、硫、磷、钡、锶、铁、钛等多种矿物质,而矿物质有其独特颜色,使池底呈现出颜色。我们读中学时老师说水是什么?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所以水的颜色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且黄龙彩池的水很少超过两米深,如果池底的钙华在沉积中混入了粘土、有机质及金属离子,就便钙华的色彩向棕黄、黄色或者灰黑色变化。底色一固定又加上钙离子富于吸收蓝、绿光,当然水的颜色就更丰富了。所以有诗人写诗说:"山溪澎湃欲渲天,流入池中色色鲜。漾出丹青谁点缀,滴来苍翠更芳妍。"

好了,游程将尽,让我们一齐高歌下山。还记得上山时我说的一句四川话吗?"上山脚杆软。"现在你可体会到下山的滋味了:"下山打闪闪"。就是这脚好象支不起力似的。可你一想到您又游览了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你就会非常非常高兴的。

在游程结束的时候,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不久的将来黄龙可能会架设索道,到那时欢迎您再来与黄龙相会,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六

一九二八年,洛克先生在云南与稻城毗邻的群山重岭中,遥望见了央迈勇,被她的圣洁,高贵的气质折服,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她(央迈勇)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山峰”。

站在央迈勇峰下,转身向后瞧去,由群山环绕着的宽阔峡谷间,森林、草地、溪流和睦地各守一方,着气势莽莽的自然景观,不就是人间仙境吗!不就是香格里拉所在吗,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贡布方圆1000余平方公里,由三座完全隔开,但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构成其主体部分。三座雪峰洁白,峭拔,似利剑直插云霄。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像傲然端坐莲花座的大佛;南峰央迈勇海拔5958米,像娴静端庄,冰清玉洁的少女;东峰夏诺多吉海拔5958米,像雄健刚毅,神彩奕奕的少年。

央迈勇

这三座雪山佛名三怙主雪山。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一生当中至少去一次贡嘎日松贡布转山朝觐是每一个藏族人的夙愿。据历史记载,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贡嘎日松贡布开光,以佛教中观音、文殊、金刚手菩萨分别为三座雪峰命名加持,贡嘎日松贡布从此蜚声藏区。

三座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是守护亚丁藏民的守护神山,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6032米)、南峰央迈勇“文殊菩萨“(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金刚手菩萨”(5958米),据说若藏民能够朝拜三次神山,便能实现今生之所愿。登山沿途所见景色堪称人间仙境,雪山、冰湖、奇石、高原草场,脚下的每一寸都令人惊叹造物主的神意。

早晨的雾气渐渐散去,天似乎有放晴的欲望。

布多师傅八点种准时来到营地,昨天就约好了今天由他带路,我俩一道去牛场深处转转。乘现在山下的游人还没有上来,为了看到一个真正宁静的洛绒牛场,告别了营地的三位朋友,我们立刻上路了。布多师傅认为今天的路程没必要骑骡子,所以他的骡子依然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闲荡着。

往南走了没多远,便有一条从东边山坡上流下的小溪横断在草场中央,布多师傅说这是从夏诺多吉雪山上流下的雪水。想起在来稻城的路上,民玛此琳师傅曾告诉我,如果要想在转山的过程中如愿看到三座神山,必须遵守他们藏族人的规矩,在转山的几天里千万不要洗脸,另外,他还特别提醒阿璐小姐,说女士们来亚丁,最好不要用雪山上流下来的水,否则身上会起一种很痒的疱疹,化脓流水后会在皮肤上留下可怕的疤痕。昨天早上我们在阿旺大叔家起床后就没有洗脸,他们家确实也没有洗脸的条件,后来一路的雨水竟让我们连续地洗脸。今天早起后,光顾了看牛场和雪山,竟忘了洗脸这回事。而眼前这条清澈的溪流实在惹人喜爱,于是我抛开民玛此琳师傅的叮嘱,不顾一切地蹲到溪流边,掬起水就往脸上扑。。。溪水冰冷刺骨,宛如数九汗天的冰水,刚掬了几捧手就冻得不行。记得昨天我还问过小文,山上没有电,冰箱也不能用,营地是如何给肉类食品保鲜的,他告诉我,只要每天把肉泡在新鲜的溪水里就成,不仅坏不了,还能去除肉的异味。

果然如阿涛阿璐他们所讲,跨过溪流上的小木桥,前方的草场便成了花的世界,成片的小黄花缀满了绿色的草坪。但这片草场虽好看,却走不得,放眼望去,除了花和草,就是水汪汪的沼泽。于是布多师傅开始带我走牛场边的山路,穿梭在丛林中。丛林中时不时地露出一大片齐整的草坪,而且总会被几只黑牦牛先我们一步给"占领"了。

终于在前方的森林中找到一片最大的草坪,占据了好几亩的山坡地,显然这里还没有被早起的牦牛占领,而这里显然是观看央迈勇的最佳角度。天上厚厚的云层正迅速地移动着,我估计即使上山寻找到牛奶海、五色海,也不会看到最佳效果,索性就躺在这里慢慢享受这一片美丽的坝子、幽静的松林,静静地等待身旁央迈勇的出现。于是我拿出雨衣,铺在湿漉漉的草坪上,对着央迈勇躺了下来。。。

突然想起摄影包的夹层里有一张大幅的稻城旅游宣传图片,是在稻城住宿时免费得到的,那是一张秋天的洛绒牛场照片,角度好象就是从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拍出去的。于是我起身翻出那张宣传画,旁边的布多师傅一看我这里有好看的,立即凑了过来,还没等我仔细看,他就情不自禁地把那张宣传画给抢了过去,边感慨着画面漂亮,边站起来四周环顾着画面中的拍摄角度,看了半天,他果断地对我说:“这应该是在前面那块长满松树的大石头上拍的,我过去看看。”还没等我发表意见,他已经跑出去了。

虽然我很忌讳追别人的镜头,但布多师傅既然那么热心,我也只好由他去了,于是继续躺下悠闲地品味着难得的自在与惬意。。。正闭着眼睛渐入空灵之境,突听得身后的树林里有异样的动静,本能的警觉中,我立即起身后视: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正圆睁双眼警惕地看着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大牦牛!我故意地瞪大双眼与它怒目相向。。。双方一声不响地对峙了十几秒种,最后还是它先不理我了,不客气地走进我先“抢占”的坝子里,目中无人地享受起了肥美的牧草,这还没完,树林里竟接二连三地又走出四、五头大牦牛,显然,这时我已成了这个坝子里多余的“人物”!

布多师傅已辛苦地爬到了前方那块巨石上,自个儿在上面比划了半天,然后就冲着我大喊:“不是这里,应该在那边的一块石头上。”说完就又掉头往前方更远的那块巨石奔去,于是我也只好收拾了东西,迎头赶上去。临走前,我“恶狠狠”地冲着那几匹牦牛骂了一句:“惹不起,我躲得起!”

在布多师傅的精心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央迈勇雪峰下俯瞰络绒牛场的最佳角度。站在那块巨石上,顿觉心旷神怡,美丽的络绒牛场尽收眼底:草场、溪流、松林、坝子、峻岭、天空一起围合出一个美丽而和谐的自然画卷,面对着如此壮观的大自然杰作,我只能感谢上苍!

不知不觉中,仙乃日雪峰已经出现在我仰视的目光中,而我也早已站到了他的脚下。数十条飞瀑层层叠叠地从雪峰山腰处飞泻而下,消失在谷底的松林之中,汇成一条磅礴的溪流流经我们的脚下。天空中已经能看到片片蓝天,而在蓝天的映照下,洁白而巍峨的央迈勇主峰更显得神圣而庄严,虽然主峰的积雪已化去很多,尽管峰尖依然隐藏在白云之中,但我内心的崇敬之情依然在升华着。我祈祷着雪峰附近的那一片蓝天能如愿地罩在央迈勇的主峰之上。。。老天爷却似乎故意跟我作对,蓝天虽然已罩住央迈勇,但附近山头却又飘过一片浮云,实实地挡住了我的视线。。。

万般无奈中,我的目光无意中瞥向西侧的峰顶,没想到,这无心的一瞥竟看到了一个天上的胜境:就在我所站的这座无名山黑压压的峰顶上,有一片白云正轻轻地飘动着,而一座美丽雪山的局部,宛如仙山一样漂浮在白云之中。这一切转瞬即逝,短暂得我只来得及拍了两张片子,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是否看到了海市蜃楼的幻境,因为我知道,在络绒牛场里,只能看到央迈勇和夏诺多吉两座神山,不可能再看到别的雪山。还是布多师傅给了答案:“那是仙乃日雪山的侧面,我们脚下的这块地方是唯一可以同时看到三座神山的地方。”

美丽的仙乃日,你给我的第一印象竟会是如此的奇妙!无言的感动中,内心更是充满幻想地殷切期待着明天早晨的朝觐。

再回头向夏诺多吉的方向凝望过去,除了厚厚的云层遮盖,以及不时传来的隆隆雪崩声,我们什么也看不到。雪崩的声音不仅夏诺多吉有,确切地讲,从我们一来到络绒牛场深处的这片神圣的地方,四周的轰鸣声就没间断过,开始我以为那是打雷声,还庆幸着今天赶上了光打雷不下雨的“好天气”,是布多师傅及时地纠正的我的错误直觉,他还告诉我,天气越好,阳光越强烈,雪崩的次数就越多。不过,出乎布多师傅意料之外的是,今年央迈勇主峰上的积雪似乎融化得特别多,以前他从没有见过主峰上的岩石裸露得这么厉害。

因为天空的云层一直很重,我已无意继续爬山探寻那两个神奇的高原小海,只是与布多师傅默默静守在央迈勇雪峰下,心平气和地等待着一切的发生。。。正午十二点,我们的宁静终于被打破,一个穿着军用作训服的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小女孩上来了,那个中年人很客气地同我们打了招呼,本来他很想坐下与我们聊聊,无奈那个小女孩马不停蹄地抢在前头跑了,中年人只好硬着头皮追了上去,我注意到:那个中年人的腰间别了一把手枪。

估计后面上来的游人将会越来越多,而眼前神圣的央迈勇丝毫没有“作秀”的意思,于是我和布多师傅收拾了东西就开始回撤。经过牛场中那片开满黄花的草坪时,阳光终于明媚地洒下来了,温暖地照着牛场,午后的牛场又让我的双眼迷离起来。。。布多师傅看出了我的意图:“你自己慢慢走、慢慢拍吧,我得去找我的骡子了,我们下午三点在营地碰头,然后一道下山。”

暂别了布多师傅,我一个人一路感慨着回到了营地帐篷。小文他们三个还没吃午饭,告诉我上午就没见到有几个客人上来,他们正等着我回来一道吃午饭,于是,有了他们锅里的,又有了我碗里的。

刚吃完午饭,外面竟又下起了小雨,我索性留在厨房里陪他们仨烤起了火。山上就是这样,太阳出来时恨不得脱光衣服,下雨时又冷得恨不能抱着火炉才好!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七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现在踏上了游览泸沽湖的漫漫旅途,这次旅行,大家都为了亲历一番今世难找的"女儿国"风情,一睹那深藏在山乡水国的母系社会。但是,由于旅游的时间有限,大家都不可能长住下来详细了解。而且,出于对当地摩梭人的尊重,也不能贸然去提问人家的独特习俗。尤其是我们有些人听到的是一些并不准确的情况,比如走婚是不是乱婚?男人有劳力为什么没有地位?儿女都不知道父亲是谁吗?这一类的怪问题,我相信大家到摩梭人家中作客,初次见面也不可能就这样不礼貌的提问。因此,我想利用行车途中的时间,为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到了那里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体会,获得实在的解答。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永宁交界的群山之中,是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湖泊。湖区居民主要是摩梭人。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纳西族的一支,另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蒙古族,但是摩梭人则认为自己就是摩梭族。摩梭人世世代代就住在这群山阻隔的泸沽湖畔,以农耕和渔猎为主要生存手段,以母系社会的婚姻家庭繁衍生息,和平友爱,与世无争,过着简朴安宁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旅游业发展以来,这个有"东方女儿国"之称的泸沽湖声名远播,探访、旅游的人们接踵而来,泸沽湖秀丽的原始美景,摩梭人纯朴友爱的习俗,总是令这些饱经现代文明薰陶的游客们羡慕不已。

现在,请听我介绍摩梭人的独特风俗。

母系家庭

母亲之神,是摩梭人崇拜的诸神中最崇高、最伟大的神。

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户主的家庭,而且在家庭中以母为尊,以女为贵。泸沽湖的大多数摩梭人家庭,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

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夜间,女在家中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阿肖;而男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阿肖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算,财产按母系继承。

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摩梭语称这人为"依杜达布"或简称"达布"。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而"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需经过任何选举和仪式。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成员,如果是一女单传,自不必说。如果是几个姐妹的家庭,她们的子女按我们的说法是姨表兄弟姐妹,在他们均视如一母所出,不分彼此。家庭成员十分团结和睦,视 "攒私房钱"、闹分家等为耻辱。他们共同劳动,有事共同商量,民主气氛浓厚,尊重集体意见;他们尊老爱幼,尤其对老弱残者给予特殊照顾和尊重。同时,因无嫁娶关系,家庭只有母女、兄弟姐妹关系,没有婆媳、妯娌之类的矛盾,彼此很少发生吵闹、纠纷。老年人都能得到下辈的精心照顾。

在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即:抚养儿女是母亲及其姊妹兄弟的责任。如不守 "古规",便是没有"良心",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惩罚。

家庭中不论男女,将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兄弟的女阿肖,一概视为"母亲"。再以年龄区别大小,年长于生母者称"阿咪直。年幼于生母者称为"阿咪吉 ";将生母的兄弟、生母及其姊妹的男阿肖,皆视为"舅舅",统称"阿乌",也有的将后者称"阿波"即叔父的。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过去摩梭人有三分之一的男子当喇嘛,三分之一为土司服役和从事赶马运输,所以农业生产也以女性为主,在摩梭人中,没有排斥女性从事劳作的禁忌和谚语。当你漫步在泸沽湖畔,可见山野之中,摩梭女子在辛勤的劳作,而很少见到男子的身影。妇女当家作主的"女儿国",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

走婚

人类的婚姻家庭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艰难的选择,从群婚到血缘家庭,再从对偶婚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配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肖"婚姻形态。

"阿肖"是泸沽湖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彼此又称"肖波"。"阿肖"婚姻的显著特点是:亲密的伴侣之间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双方仍然属于自己原有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第二天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因为是由男方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所以当地人又称这种关系为"走婚"。双方所生子女属于女方,采用母亲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担抚养的责任。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的"阿肖"数目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男女双方的"阿肖"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婚姻关系不受家长、亲族的干预、强迫,也不太注重对方的门第、身份和地位,选择上避开家庭中母系血缘的关系,着重对方的人品、才干、外貌等,在结交阿肖中,女方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爱憎来取舍。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八

公元720xx年,雄姿英发的青年李隆基在长安接受父亲唐睿宗的传位,正式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他就是著名的唐玄宗。与此同时,一个男婴降生于唐帝国属下的河南巩县,男婴取名杜甫,字子美。唐玄宗统治中国四十四年,共使用三个年号,即先天、开元和天宝。粗略地分,开元年间——从公元720xx年到741年,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并创造了被称做“开元盛世”的黄金时代,而天宝年间——从公元742年到756年,是唐玄宗疏于政事、奸臣当道,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黑铁时代。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做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做得过且地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不得不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立即前往凤翔投奔唐肃宗,要求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唐肃宗见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慷慨陈词,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虽然品级只是从八品,但专门负责为皇帝上陈谏言,职位较重要。这是命运给杜甫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惜这个机会被他耿直的性格给毁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朝中的丞相房琯是个贤臣,因其兵败,肃宗听信谣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杜甫直言为他辩护,给皇帝提意见说:这么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难道还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的覆辙吗?皇帝一听,气得半死,差点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斩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肃宗,而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场失意、政治抱负破灭的杜甫开始考虑举家迁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继续呆在那儿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美丽的自然景区都使诗人心生向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首选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这时杜甫有个朋友在四川做官,这人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他曾屡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来。杜甫经过认真的考虑,终于定下了这次行程。由陇西(今甘肃南部)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岖的山岭和险恶的栈道上行走了一个月,终于抵达梦中的成都。杜甫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种上一点蔬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闲和舒适中。他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诗句。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旷午夜划过天庭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却没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令我们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但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三座草堂,都是记录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龙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正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在唐朝时浣花溪江阔水宽,能行大船。杜甫诗中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描绘浣花溪当年的繁忙景象。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笃信佛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晚上,她梦见仙人给了一颗宝珠,醒来之后便有了身孕,这位做梦的妇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做做“任氏”。任氏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礼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脓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妇女们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应。当任氏把僧袍放进溪水搓洗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莲花,随手而出,漂满小溪。人们无不惊异,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当地人于是将这条小溪命名为“浣花溪”。而浣花溪的真实得名是源于成都的蜀锦。灿若云霞的蜀锦在织成之前,必须放到水里洗濯,称为濯锦;而流经成都的两江水质清澈,是濯锦的上佳选择。于是这里的河流都和锦有了关系,比如“锦江”,其实就是濯锦之江的简称。至于浣花溪,也是濯锦的产物——一匹匹织着花朵的锦在溪水里洗濯,不就如同浣花了吗?“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就是杜甫抵达成都后写下和浣花溪有关的诗句。此后,浣花溪民不断以变幻多姿的形象和细节出现在老杜的作品里,这条灵性的河,它给老杜带来了安静、优雅和灵感:“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照壁是中式建筑特有的东西,依寺观、祠庙而建,在建筑群与原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它和中国人“花看半开,洒醉微醺”的处世方法和审美情调相辅相成——有了照壁,门内的景致就不会被一览无余,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神秘感。

正门正中有一匾额,上书“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的手笔。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即今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三国时,蜀国费礻韦出使东吴,诸葛亮亲送到桥头。费礻韦深感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临别时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此桥被称作万里桥。杜诗中的“百花潭”并非今天的成都百花潭,专家考证,可能在今草堂南面、浣花溪上游的龙爪堰一带。(今百花潭是清末成都知府黄云鹄听信当地人之言所误指)。“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十颗简洁的汉字,准确绘出了杜甫草堂的地理坐标。在这个坐标圆点上,浓缩了一个旷世逸才最重要的三年零九个月,也浓缩了一部芳华绝代的中国文学史。

【大廨】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之手。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己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观极为传神,内涵也无比厚重。透过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用手摸摸大诗人,顺便带回点诗人般的灵气和才气…在1986年,一位伟人曾在此触目相视,久久不愿离去。感慨很深,大家可能都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ps:1、左拾遗: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职员)2、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类似于今天的水利部、交通部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

1958年毛泽东游览了杜甫草堂时,对后人凭吊杜甫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细,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他对大廨前这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则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大门两侧是一副著名的集古杜句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上联出自于杜诗《曲江对酒》,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上下联分别借用杜诗,从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两方面褒扬了杜甫,言简意赅。“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这是叶剑英同志1960年3月参观草堂时所赋绝句的前两句。上联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美杜甫。下联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排斥,却至死不悔,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逼近斗牛。(斗牛是星宿的名称)“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这是张爱萍借用杜诗赞美杜甫爱憎分明,在国家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

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当年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建筑格局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

【诗史堂】穿过大廨,我们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唐朝转折时期的社会动荡,民间疾苦,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尊为“诗圣”。“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此联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象诸葛亮一样,英明永垂天地,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先贤的感情。耆旧,是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厅正中有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雕塑的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的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的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朱老总对诗圣的崇敬和对草堂名胜的热爱与关怀。

大厅的东壁有陈毅同志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联出自于杜诗,诗人用比兴手法,以松代表美好事物,以恶竹代表腐朽势力,希望代表美好事物的松树快快成长,对代表邪恶的恶竹则主张毫不留情的展出干净。陈毅同志在庐山会议和文革期间多次题写该联,希望正确的思想得到发扬,阻碍我国发展的思想得以遏止。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中间立放的是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的像.大家可能会问这里的大圆桌是做什么的。以前的文人墨客来瞻仰杜甫时,就在这里铺纸摆砚,吟诗作对,纪念诗圣。再来看西壁的对联。这是郭沫若老先生用狂草字体题写的对联。大家认得出联上的字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常在诗中以创痍喻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上联指杜甫用诗歌真实,生动的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变,不愧为诗中的圣哲。下联则赞扬诗人同情人民的苦难,写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惨境遇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震撼人心,犹如波涛巨澜。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东)、李白(西)泥像。大家一定会奇怪,为什么纪念杜甫的地方会有李白的塑像呢?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 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万丈光芒”出自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信有文章惊海内,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杜甫《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意思就是,我又没有文章名扬天下,何必劳烦你老人家的车马到这溪边来看望我?表面看起来是谦虚,骨里里却是难以自禁的郁闷和自负。而何宇度则巧妙地改“岂”为“信”,改“犹”为“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透过柴门,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才华和疾病。

【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里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落款为:咸丰甲寅人日由果州暂回省署次杜公祠题此学使道州何绍基。咸丰甲寅,即1854年,时距重修工部祠已经三十三年了。何绍基,湖南道州人,诗人,书法家,曾任四川学政,相当于现今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旧俗: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老杜隐居草堂期间,时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的好友高适普在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时写诗怀念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九年以后,杜甫已经离开成都,飘泊到湖南湘江,而高适已经去世。一天,他偶然从书箧中翻出这首诗,重新读到九年前故人的人日寄诗,联想到自己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泪下,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抒发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佳话。

何绍基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对高、杜人日唱的雅事烂熟于胸。1854年,他从果州(今南充)主考归来,返蓉途中就构思女孩子这副对联。为了与对联中的人日归来相符,他抵达成都后没有回家,而是直奔草堂,特意在郊外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是初七人日,他来到草堂一挥而就,写下了这副草堂里著名的对联。对联的高明在于,它既缅怀了杜甫,也隐然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居。此联一出,引来文人墨客竞相模仿,此后,人日游草堂也成了成都一大风俗。

进入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陪祀的则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为什么要塑黄、陆像来配杜甫像呢?工部祠祭祀的当然是杜甫,他是草堂的主人,这时曾有过他的生活和他的诗。但按我们祖先的习惯,祭祀某个大伟人大名人的祠堂,往往得拉一两个和大伟人大名人有关名气稍小些的伟人名人坐在一起,接受后人的香火或顶礼膜拜——这叫做“配享”,也叫“配祭”。比如祭祀孔子的文庙,一般都有亚圣孟子和理学家朱熹的位置,而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则少不了关平和周仓。那老杜以后的诗人,谁有资格坐在他老人家的身边,一起享受这千载以降的香火呢?祠内清人钱保塘的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已经揭晓了答案。对联意思是: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陆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宋两贤就是剑南诗派的代表南宋诗人陆游和江西诗派的代表北宋诗人黄庭坚,这在宋代诗歌中居于主流位置的两派,都曾深受杜甫的影响。其次,与杜甫一样,陆游和黄庭坚都是外乡人,同样和四川有不解的缘分。陆游原籍浙江山阴,但四川对这位爱国诗人而言,已经不仅是第二故乡的概念,更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记忆。江西人黄庭坚仕途不顺,被贬四川,曾在宜宾居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昔年他喝酒吟诗的流杯池,现已成为宜宾的一大景点。

【碑亭】在工部祠的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这是果亲王允礼所题,正门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爱新觉罗.果亲王允礼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雍正初,被封为多罗果郡王,以后又晋封为亲王,世称果亲王。允礼爱诗文,好书画,他于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宁,送 喇嘛回西藏,路经成都,拜谒草堂,题写了“少陵草堂”四字,后镌刻成碑。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在没有重建茅屋时,人们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在这摄影留念。少陵碑亭也因此成为草堂和成都一个象征性建筑。

【茅屋】我们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川西农居建筑。我们所看到的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几株大树,一座简化了的此门,还有一眼水井,以及环绕的芭蕉和其他灌木,它们簇拥着一座川西民居式的茅屋。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每一间房都入进了相应的家具,桌椅、石磨、水缸等,园内则按杜甫写下的诗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而种植了松树,桃树,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的。大家可以进去参观,这石桌凳就是杜甫一家娱乐休闲的地方了。大家请看这棵楠木。杜甫非常喜欢爱这棵楠木,他枝繁叶茂,可以遮雨,避暑,诗人也常在树阴下吟诗。可一次暴风雨将这棵楠木连根拔起。诗人异常伤心,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为了告慰诗圣在天之灵,现在草堂内四处都种上了楠木。楠木,松树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欢的三种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诗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浣花祠】这浣花祠是为谁所建呢?又为何取这样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在我们在进大门之前介绍浣花溪时,曾述及一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溪边的任姓姑娘,替一个长满癫疮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就是这位从小就不同寻常的任姑娘,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帼英雄。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进犯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任氏毅然拿出家财十万,招募勇士千人,由她亲自指挥终于击溃了叛军,使成都百姓免于涂炭。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便在其乡里的浣花溪畔为她建立祠宇,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现在的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毁于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浣花夫人像。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所建立的殊勋。祠内正殿两侧悬有清代大学者俞抛所撰,现代人江庸补书的一幅槛联: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邀头大会,以流筋佳节,作设帐良辰。此联构思巧妙,追古抚今,时空交错,文采飞扬,对仗工稳,堪称佳作。上联追述史实,赞誉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纵写;下联则记叙三、四月的邀头大会为成都游赏活动中之最盛者。

【花径和影壁】杜甫当年营建草堂,为美化环境,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杜甫客居草堂时,曾在《客至》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见“花径”是一条两旁栽满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当我们今天行走在这红墙夹道、藤花匐墙的“花径”时,依稀能想见杜诗描写的当年景色。在花径的东端入口处挂有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的“花径”一匾。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在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清光绪三十四年之后,各省陆续设置的一种官署名,其职责是掌管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党和 毛泽东、朱德摄影留念。毛泽东有一幅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老人家反背着手,站在影壁前细细观看,因此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他的背影――这是不多的几张毛老人家的背影照之一。

【大雅堂】与诗史堂和大廨这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董不同,大雅堂是20xx年才建成开放的。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铜像。他双眉紧皱,低着头,好像坐在高处俯看脚下。这是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的老杜像,取材于杜甫离开成都后的悲惨晚年。那时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东,他坐在江崖上,俯视着脚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杜诗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既然是集大成者,那么他就必然有其源流,也有其传承。故此,大雅堂里集合了十十倍一诗人,他们和杜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是杜甫的战友、同伴、兄弟,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他们是以下十二位不同时代的诗人。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诗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潜(渊明):晋宋时期诗人,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四川射洪人。代表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代表诗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白: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被誉后“诗仙”。代表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盛唐诗坛的三大诗人之一。代表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唐代诗人,代表诗句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代表诗句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代表诗句有:“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陆游:南宋诗人,代表诗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代表诗句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代表诗句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中的墙壁则以平面的方式留给了草堂的主人杜甫,这是一幅大型磨漆壁画,长十六米,宽四米,足足有六十四个平方,相当于一间宽大的客厅的面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磨漆壁画。杜甫被诗歌紧握的一生徐徐展开,它以色彩和图像的形式,把一个诗人的命运浓缩在这壁画上。

好了,杜甫草堂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何写美丽四川项目简述范文(精)九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_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