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的日常论文范文(实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7:52:43 |
- ZTFB |
- 10页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是否需要好好总结一番呢?怎样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些优秀的演讲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一
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赞许之事。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讲故事等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当然,我所说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毫无选择地盲目阅读。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意义的读物。
三、授人以渔。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成书”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阅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活动,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二
在传统观念中,宿舍就是休息之所,但求干净、安全、安静即可。学生对宿舍感觉仅停留与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上的一个点罢了。这正是德育功能缺失的所在。事实上,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高校都着重学生宿舍的硬件建设,而对利用宿舍环境培养学生德育发展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住宿与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已。把学生宿舍管理当作是后勤服务工作,主抓清洁卫生与后勤维修,没有意识到宿舍管理有着实现德育教育的功能,在指导思想上,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忽视了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德育工作。而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育人是终极目标,我们要在加强宿舍管理的同时,重视德育作用,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后勤社会化的影响,传统学生宿舍管理中德育功能面临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宿舍管理不到位导致德育功能缺位。
现今高校对学生宿舍普遍采取“齐抓共管”的模式,即由后勤提供公共维修等生活服务,学工部门进行思政教育等事务工作,保卫部门实行安保工作等;并采取常用的“学校――院系――班级”垂直管理模式。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教育与管理脱节,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存在职责不明和管理不严的现象,形成“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同时,大部分宿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作用,从而导致德育功能的缺位。
2.宿舍组织建设缺失导致德育功能乏力。
当前宿舍组织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德育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党团组织在学生宿舍区形成空白地带,“上不去,下不来”的学生党团组织管理观念滞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宿舍管理及德育建设作用。个别党员、团学干部在宿舍区不但没有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而是和其他成员一起逃课、在宿舍玩扑克、打麻将、玩电游,导致宿舍不良文化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成文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任务时,学生参与面较窄,管理者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即使偶而抽查寝室也基本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3.宿舍内外环境复杂导致德育功能失效。
于内,高校过于强调学校对宿舍的管理行为,忽视宿舍文化的熏陶和人格塑造作用,使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上,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教育活动割裂开来,从而限制了高校宿舍德育作用的发挥。在宿舍建设中,宿舍活动流于形式。开展的检查、评比活动大都“走过场”,如“宿舍美化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建设月”等。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对宿舍的管理产生认同感,反而弱化了学生对宿舍文化德育功能的认同。于外,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给宿舍文化带来负面效应。学生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了解甚少,因此看问题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去作分析和判断,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有些不良现象使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显示个人至上的膨胀,功利主义的趋同,使其存在价值导向混乱的现象。可见,宿舍内外环境的复杂性深深影响着宿舍德育功能作用的发挥。
学生宿舍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其从个性心理发展的认识、意志、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转变,能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升学生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工作机制。
以往,我们对学生宿舍的认识存在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宿舍只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注重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德育教育只在课堂,忽略宿舍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宿舍管理工作,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关键。我们要提高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从优化德育环境的角度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宿舍管理走上新台阶,从而与学校“教育”这个总目标相融合。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影响深刻,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丰富的宿舍文化能使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使学生体验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但也有少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黄色影视,在宿舍发泄消极情绪,讨论低级庸俗的话题,对宿舍同学的`道德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宿舍的文明程度既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又对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抓好宿舍文化建设,譬如在宿舍营造书香氛围、加强团队建设和融入助人理念等,进一步优化环境,把学生宿舍真正建设成为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3.依托学生社区,建立新德育平台。
所谓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学生社区是指在宿舍区内,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由一定规模的宿舍楼、活动场所和学生所组成的集体。学生社区开辟了高校德育新阵地,为宿舍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在社区内成立自律分会,挑选学生干部,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便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发展社区建设。在学生管理上,我们习惯于校、院(系)隶属关系的垂直管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社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无人问津。因此我们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属地”管理意识。只要住在学生社区,不分院系专业,不分高低年级、都应列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管理教育范围,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德育修养。并在社区中引入社工团队和社工工作理念,强化“助人自助”服务理念,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带动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束语。
事实证明,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此,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探索新路子,拓展新思维,努力打造宿舍育人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宿舍育人功能,不断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从而为构建优良校园文化添上浓重的一笔。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三
如何正确批评学生。
摘要:批评与表扬一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必须有爱心,讲究批评技巧,注重批评后的及时跟踪,如此才能达到帮助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合理有效的批评学生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批评爱心技巧跟踪。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和夸奖学生,因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激励作用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从来就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表扬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同时还需要适度的批评。
随着学校招生日益困难,生源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大都呈现文化基础薄弱,心理问题较多。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素质一届不如一届,越来越难教。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教育呢?笔者认为包括三个要素:批评要以爱心为前提、批评要讲究技巧、批评后要及时跟踪。
一、批评要以爱心和真诚作为前提。
技工学校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受到老师的关注较少,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自尊心强。入学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不良习惯难以改变。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要怀有爱心,以关心学生为出发点。只有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怀着真诚、理解、尊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学生才会信任班主任,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和指点。特别是对于一些顽固的学生,班主任不但不能冷嘲热讽、严厉指责,反而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不管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都应一如继往伸出热情的双手,让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自己,然后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二、批评要讲究技巧,选择恰当的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的'批评不计其数,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或许已经使他变得麻木。因此,班主任要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有效纠正学生的缺点。
1.讲究场合,尊重学生。
批评学生,一定要注意场合。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特别是如今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90后”,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论文)否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较好的办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只要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
2.把握时机,把握分寸。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时机不同,产生的效果则不同。比如技工学校的学生纪律散漫,自我约束能力差,只要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有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苗头,要抓住时机,进行批评教育,避免以后再犯。而如果遇到学生打架,千万不要急于责备,应先把他们劝开,再找机会分别谈话,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找到适当的办法解决矛盾。同时,在教育批评中要把握好分寸,语言不宜偏激,批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超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限度,学生就会和班主任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3.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对事不对人。只就学生做错的事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错在哪里,怎样去改正。另外,在批评教育时,还要注意不翻旧账,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让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应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而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比如要求学生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要学会控制情绪。首先老师自己要控制好情绪,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如果对他们发怒,大吼大叫,那就是言行不一。因此,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批评后要及时跟踪。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班主任要注意做好批评后的及时跟踪工作。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评估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如果发现学生确实在逐渐改正,并且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那么班主任的工作是有成效的。而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忘性大,在批评教育后仍“不思悔改”,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那就需要班主任多开动脑筋,改变方法,直至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说表扬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蜜糖”,那么批评就是学生不得不服的“苦药”。班主任应以理解、尊重、关怀为基础,与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勇于改正。
(作者单位: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地直面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帮其改正错误,促其不断进步。
暗示:对课堂上轻微违纪的学生,可以目代言,使用体态语言,给其警告,以保护其自尊心,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引导:指出学生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耐心加以引导,不可粗暴训斥。
谈心:多找学生谈心,肯定其优点,找出其不足,鼓励他们迎头赶上。
说理:教育学生时,要力戒态度粗暴生硬,挖苦讽刺,更不能使用过激语言或体罚学生,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自纠:对自己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尤其是学生当面提出时,更应如此,不得回避,并要感谢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对学生说“不知道”、“我错了”。
选择批评的方法。
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触动式批评法。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2、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用渐进式批评法。即批评时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3、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用参照式批评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
4、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式批评法。即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样应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门化培养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其课程体系、教学实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特点是:高层次、技术性、应用性、专门化。所以,高职学生都有明确的专业定向,学习的课程偏重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因此在职教实践中出现了一种误解:高职院校不必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很难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剖析人们对职业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糊认识入手,探析了高职学生专门化培养与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提出了高职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其核心职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我国教育一直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基本方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我国当前的职教研究对高职教育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以至于在职教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笔者将这些认识简单地归纳为两类: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含义指的是以脑力和体力为要素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与升华,其涵义逐渐丰富并更具现实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基点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发展的自由性。三是发展的充分性。[1]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期获得预期的效果。同其他的教育形式一样,高职教育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式。从本质上看,高职教育中的学生与普通教育中的学生在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是一致的,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共同的。
当然,高职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也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是指向于一定职业与工作岗位的专门化培养,因此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与具体内容上,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始终是着眼于学生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构成要素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那么高职教育就会失去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就谈不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一)高职课程体系。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夺,高职课程应该以普适性还是以专门性为基调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3]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论证普适性的学科课程与专门性的实践课程孰轻孰重固然重要,但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对现有的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渐进式的变革。而在这个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职教课程对学生发展更全面深入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课程的效能问题。那种认为学科课程就是着眼于全面发展而实践课程就是着眼于专业发展的看法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高职教育中构建一个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与实训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高职教育中的教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发展上保持一个基本水准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变化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珍视学生的个性与需要。心理结构的客观差异导致了个体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进而使人走向不同的职业分野。这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需与必然。如果教育只肯定一两种心理类型的学生,那么其他心理类型的学生就会被教育抛弃,成为“学业失败者”。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平等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4]以上两个方面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基本素养的培养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前提与基础,而个性的充分发展则进一步促进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变革。比如结合职业方向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我式教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式教学等等。总之,高职教育的教学既要体现生存、实用、职业的特点,又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促进。
作为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环节,实训是高职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途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生产实践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学生参与校内和校外基地的实训对其锻炼是全方位的:既拓展和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并在实践中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品位与档次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是一个外因不断内化的过程,环境所提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内化过程中的作用常常超出我们的估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与普通学校有共同之处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在校园文化中培育浓郁的职教特色。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调动校园文化中的一切因素营造出对职业的重视与对劳动者的尊重的心理氛围。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人人皆能成材”的主题,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培育他们的成就动机,引导他们自尊、自立、自强,鼓励每一个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重点发展的领域。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是马克思提及的“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部门的局部个人”[4],而应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5]。只有真正关心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高职教育,才是健康发展的高职教育,也才有可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1):51―5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64.159.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六
表扬是对学生取得成绩的公开赞美,其目的在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使得正确的思想和言行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够发扬光大。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班主任对学生实施表扬存在七大误区。
误区之一:表扬失度。
有的`班主任为了鼓励后进生,把表扬当成一种策略手段,为表扬而表扬,抓住他们身上一点小事,就随意夸大进行表扬,或为了安抚某个学生情绪而表扬,结果会使受表扬者产生“假”的感觉,认为这不是在真心实意地夸奖他,好像是在“哄”他进步。
误区之二:表扬失时。
如当学生做了件好事或学习有了进步,他们需要班主任在其他同学面前给予自己表扬,这时他们的心情就像考试后急于知道自己分数一样迫切,情感的大门完全向班主任敞开。班主任能善于利用,及时表扬,就抓住了教育的最佳良机。可有的班主任没把握好时机,以致表扬之后,学生反而产生怨气或泄气的情绪,即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误区之三:表扬失准。
表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要轻易表扬。否则学生感到这是在故意表扬后进而产生反感。即使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扬也要慎重,有的学生受表扬太多反而心中不安;有的听到闲话时,也不希望受表扬,视表扬为心理负担。
误区之四:表扬方法失当。
讨学生表扬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
误区之五:表扬中褒贬互衬。
有的班主任往往采取褒与贬对比互为反衬的办法激励学生,效果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褒贬共存,对比鲜明,受批评者感到比人矮一等,不思进取,或对先进产生抵触的逆反心理,加深了先进与后进之间的矛盾。
误区之六:表扬中的“晕轮效应”。
即对某人产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认为他一切全好。例如,有的班主任在表扬时,往往只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把他们说得毫无缺点,容易使其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满足现状,从而对表扬也满不在乎。而后进生则可能丧失前进的热情和信心。
误区之七:表扬过滥。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七
(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厚实的人文底蕴是创作卓越艺术作品的基础。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很大程度上需要补上人文素质课。一方面,学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推荐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另一方面,透过组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课程教学应该在艺术与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艺术性、故事性、时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素材引入课堂,探索“艺术性”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要对艺术类学生严格要求,在平时对学生的作业、考试等方面都要形成一套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二)在不同学习阶段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在大一阶段,加强新生教育,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大二至大三阶段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注重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特长。三是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及早制定改进措施。毕业就业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倾向咨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相关帮助,努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三)注重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统一艺术是个性的表达,个性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素质。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对严格的制度管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在入学教育阶段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释放个性,同时,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管理中既不能完全套用其他专业学生的管理办法,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重要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教育,工作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除学生抵触心理,适度运用奖惩制度来规范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明白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关系,树立符合个人的奋斗目标,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在培养方式上推行“班导师制”、“竞展制”和“工作室制”艺术类学科一般都是小班授课,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教师沟通交流。建立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班导师制”,是将专业教师吸纳进分类指导工作队伍的一种有效举措。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知识渊博、专业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通过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利用专业平台与学生培养共同语言,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思想教育。“竞展制”是分级分层分类组织指导学生举办展览和比赛,分年级、分专业、分方向、定主题、定周期举办专业展览和竞赛,营造专业学习的艺术氛围,通过竞展发现专业人才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尤其鼓励优秀学生举办个人或小团体展览,推荐指导学生参加高端艺术竞赛。通过对作品的评选、竞赛、展览和收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工作室制”是鼓励和吸纳专业拔尖的学生进入教师专业工作室或专业实践团体,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钻研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创作和设计工作。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五)对个别科目实施分流教学改革由于艺术类学生在个别科目学习上存在现实的困难,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入校时的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编成快慢班,进行分流教学。经过阶段考试,再对学生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开展英语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逐步探索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八
表扬是对学生取得成绩的公开赞美,其目的在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使得正确的思想和言行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够发扬光大。但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实践中,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班主任对学生实施表扬存在七大误区。
误区之一:表扬失度。
有的班主任为了鼓励后进生,把表扬当成一种策略手段,为表扬而表扬,抓住他们身上一点小事,就随意夸大进行表扬,或为了安抚某个学生情绪而表扬,结果会使受表扬者产生“假”的感觉,认为这不是在真心实意地夸奖他,好像是在“哄”他进步。
误区之二:表扬失时。
如当学生做了件好事或学习有了进步,他们需要班主任在其他同学面前给予自己表扬,这时他们的心情就像考试后急于知道自己分数一样迫切,情感的大门完全向班主任敞开。班主任能善于利用,及时表扬,就抓住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最佳良机。可有的班主任没把握好时机,以致表扬之后,学生反而产生怨气或泄气的情绪,即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误区之三:表扬失准。
表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要轻易表扬。否则学生感到这是在故意表扬后进而产生反感。即使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扬也要慎重,有的学生受表扬太多反而心中不安;有的听到闲话时,也不希望受表扬,视表扬为心理负担。
误区之四:表扬方法失当。
讨学生表扬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
误区之五:表扬中褒贬互衬。
有的班主任往往采取褒与贬对比互为反衬的办法激励学生,效果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褒贬共存,对比鲜明,受批评者感到比人矮一等,不思进取,或对先进产生抵触的逆反心理,加深了先进与后进之间的矛盾。
误区之六:表扬中的“晕轮效应”。
即对某人产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认为他一切全好。例如,有的班主任在表扬时,往往只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把他们说得毫无缺点,容易使其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满足现状,从而对表扬也满不在乎。而后进生则可能丧失前进的热情和信心。
误区之七:表扬过滥。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状况和需要。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对其进行有效德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论文关键词】管理;德育;艺术类大学生;身心特点。
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说明当前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本文尝试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有效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探究。
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这是由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而录取的。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因此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其他专业的考生来说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而在对待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艺术类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也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种特殊的知识背景和片面的专业学习,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在道德认识方面,一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感知性,理论色彩不够浓厚,因而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往往比较浅显、知识面相对狭窄、理论思辨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薄弱;另一方面,艺术活动较强的实践性必然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参加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极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因而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度往往不够,公德意识淡漠,自我评价常常脱离客观现实,在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对将来的就业和恋爱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又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不太关心时事,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在原则和是非面前缺乏鲜明的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有的学生反感政治理论学习而导致信仰危机,甚至发展成为颓废的人生态度。
在道德情感方面,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常常推崇“艺术就是激情”的信条,喜欢标新立异,努力塑造和体现个性风格。他们情感丰富,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极端情绪化,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在道德行为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过于张扬个性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漠,行为方式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有些学生甚至落拓不羁、行为怪诞,不易为周围环境所接受;生活方面优越感强,追求高消费,生活不拘小节;人际关系方面显得视野狭窄,协调能力不强,不善于沟通,不容易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另外,在道德意志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强调特立独行的个性化特征而忽视集体主义原则,行为缺少计划和控制力,表现为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性松弛等,对纪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德育管理工作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第一,只重形式。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流于一种“运动式”,大多是在某个政治或社会活动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在衡量与评价学校德育工作时对形式方面考虑得比较多。相应地,学校也往往简单地把开展规模宏大的演出活动的场次和名次作为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依据或尺度。这是学校德育管理中形式主义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其结果是导致学校和教师很少考虑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和提高的真实情况,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本身,不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
第二,轻视服务。学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其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质形成和发展)服务。学校德育工作成绩的认定往往取决于检查结果,因此在学校领导的意识中一切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上级检查”而进行,于是就出现了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的前几天全校上下搞卫生、挂标语、换板报、紧急排练节目、临时编写材料等令广大师生反感的形式主义现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会使学生感到其“虚假”的一面,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只重过程。学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义还表现为“只管种、不管收”。有些教师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道理都讲清了,学生照做与否、缺点改正与否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有些时候不见成效则认为是学生不可救药,而不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这种“独白式”、“灌输式”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是“完成任务”,教师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德育目标“高”而“空”、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简单低效,就更谈不上考虑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符合艺术类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德育实效了。
第四,简单量化。学校德育管理经常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数字简单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纪律卫生的分数、好人好事的次数、表扬稿的篇数、捐款的钱数、获奖的次数和名次等来“量化”德育效果。这样的“德育量化”实际上只能考察学生的一些外显行为,无法估算学生思想品德深层的变化,相反它却会引导师生更加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化的行为。这种简单的“德育量化”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出一名学生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使学生丧失诚信这一社会基本公德。
第五,力量单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种信息源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诸多影响形成的。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了学校德育过程和结果的可控性,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然而,目前高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力量还比较单一,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异向、异质、异步的矛盾突出。尤其是网络信息中的“黄色”或“黑色”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品位,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谋求和提高效益是现代社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因而要想使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认真讲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一)更新德育管理观念,改革德育方法。
更新德育管理观念就是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严与活、稳与变、虚与实的关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实践和练习形成的,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着重加强德育方法的改革力度,实施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
第一,以知识为铺垫的`渗透式教育。通过艺术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举两得的德育方法。所谓教书育人正是指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为此,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内容,切实把德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去。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为艺术类大学生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哲学等课程,有计划地组织文化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名著导读、影视评论等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第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自主式教育。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讨论有利于澄清模糊不清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观等问题,因而要变以往教师的“一言堂”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以后得出的结论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说”来提高其道德认识,并且大胆地说出来还有利于其他同学的监督。其次,要把与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公演或义演等都融入到学校德育中来。如通过组织辩论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组织集体项目的文艺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组织演讲比赛、时事新闻评论、社会调查报告评选等促使学生关心时政,提高其思辨能力,等等。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自主式教育可以有效地矫正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
第三,以咨询方式进行的疏导式教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德育工作不能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施展才华的时间与空间,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学校德育应该把咨询引入到德育方法之中,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通过个别谈心、生活学习交流、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方法疏导或开启学生的思想情感认识,指导他们解决在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及时化解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原因和结果的探究和预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学生向教师“告之以真、诉之以实”,师生之间就能够做到角色互换,站到对方的立场或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容易、更顺利,相应地也就能有效地防止或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四,以示范方式进行的榜样教育。榜样示范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许多榜样,把各种人物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反应和期望模式,充分显示出主体对外界的选择性接受。当然,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学生从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为中,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学校德育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性学习,在榜样的选择上不必非要“高、大、全”,而是要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色,充分考虑到榜样的可接受性、感染性以及可信性,密切注意和引导学生对榜样信息的加工,加强学生对榜样的自主学习。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德育科研。
学校德育得以有效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首先是社会需要转化为教育者的品德和德育要求,然后才可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相应的品德,因而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教育历来具有师徒相承、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师的道德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进一步更新德育师生观。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道德应被视为一种智慧,而不应简单看作是一种单向度的“话语”权力。在以往过分强调灌输的德育模式里,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说教,却看不到学生的感受和师生的互动。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含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等形式主义的特点,它的存续对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所以,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德育师生观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虽然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在教师自身,但学校管理行为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不断完善对德育工作者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工资提升、评优评模等方面对德育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最后,要加强德育科研,积极培养德育骨干队伍。一方面,学校要举办德育先进工作者专题讲座,组织全校德育工作者进行切磋、交流;另一方面,学校或艺术院系可邀请德育专家对艺术类德育工作教师进行培训,科学地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难点和突破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建立学校德育管理新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和评价制度。
学校要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构建“班级管理为单位、辅导员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全体教职工监督、学生干部带头”的德育管理新体制。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班级建设,班级考核与辅导员师德和津贴挂钩;把专业任课教师聘任到班作为包班教师配合辅导员工作,其工作考核与专业教师师德挂钩;全体教职工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纪律等实行监督,对违纪学生实施帮教,交心谈心、耐心帮助,教师帮教情况与师德考核挂钩。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往往也是艺术修养和技能方面的优秀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要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优势,加强培养和选拔工作。这种分工负责、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德育积极性,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艺术的发展需要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艺术专业要本着“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改革教学计划,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规定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要建立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支撑的整体人才培养计划,将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文艺演出、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社会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成果量化为学分;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论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计划范围,根据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课程和思想行为的特点改革“两课”的教育内容。在评价方法方面,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纳入学籍管理,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因而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重视对德育环境的选择、创造和优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育环境,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战略性意义。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的组织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所独有的、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信念、规范、行为形态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通过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来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工作表现、思想状态、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等体现出来。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习氛围的营造、艺术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用艺术的形式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的德育环境总体上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环境的现实性。优化环境并不是指选择完美的、舒适的、满意的环境,乃至人为臆造的环境,而是要以环境的现实性为前提。学校德育只有与现实的、真实的优化环境相碰撞、相冲突、相作用,才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这些品质也才能得以保持。第二,刺激源的多元化。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学校德育不能只一味地选择合乎自己意愿的那些刺激,而必须以刺激源的多元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刺激源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教育也才能完成人的社会化这一任务。因此,学校德育要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刺激源,不要害怕反面材料,要让学生善于分析批判。只有当道德评价和批判思维发展得较成熟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各种道德情景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非道德因素的侵蚀。第三,教育者的真实性。要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教育者还必须考虑本身的人格特征,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真实性和统一性。教师只有具有了真实性,才可能加强其教育影响的可接受性。为此,教师应当承认自己所讲的并不全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不要过于掩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应当勇于向学生剖析自己的缺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个实在的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隔阂,形成一种相融的心理氛围。
(五)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力量,搞好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封闭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社会的巨变。
因此,学校德育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整合的德育网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应改变德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建立起学科教学、校内外各组织指导、全社会各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各种德育网络纵横交错的德育模式。在这一点上,应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将来社区教育将在我国德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要将自己纳入到社会大系统中,使学校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对家长而言,要树立“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的新观念,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多与学校和教师联系,增进了解、共同配合、共同育人。对社区而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场所。只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的有机组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力,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理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的思想理念行为无时无刻地不在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学习方式,它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
一、通过流行词语的变化透视出我国人民生存方式的变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直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像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一样——快速、平稳、有序地增长。从“大哥大”“bp机”“万元户”“彩电”“下海”到“黄金周”“出境游”“博客”“炒股”。从这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流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想都不敢想到没什么不能做,特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从“今天您吃了吗?”到“今天您买房买车了吗?”直到“今天您网购了吗?”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吃、穿、用到现在的车、网、游;从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信息的更新速度与信息的存储量正在以秒的速度逐渐向前递增。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足足用了120多年的时间,然而到了1955年太阳电池的问世却只用了2年的时间。可见,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到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正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就生活在昨天了。”我想这句话正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好的写照。也许未来的人们见面会说:“今天您学习了吗?”因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和理念。
二、快速的变革呼唤终身学习。
(一)压缩式的快速增长带来潜在的危机。
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计算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从“原始”走向了“现代化”;在这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赖以交往的他人甚至是赖以存在的自己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而就是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是我们地球母亲遭受严重摧残的几百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几十年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啸、飓风等各种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物种都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标本。如果以上的情况再发展下去,我们的家园将会变成荒漠、我们的社会将会分崩离析、人类的文明历史将会毁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好像我们常吃的方便面一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人们有饱胀感,但长此以往,其副作用会使人类变得营养不良。人类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不像自我的自我,渐渐地物化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类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追求,只能在不加节制地追求物欲享受时满足于自身感性机能的空虚、膨胀。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种族歧视犹在,恐怖袭击猖獗,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盛行。人类彼此之间互不信任,甚至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点点遗产便弄得面红耳赤,儿女为了索要年迈父母的一点点退休金甚至不惜拳脚相加。由于社会和文化变化有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崩溃”,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后果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如果人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新型关系或接受社会角色的改变,那么上述变化将对其精神幸福构成威胁。在人们无法适应之处,这些变化就带来了精神危险与情景困难。终身学习可以被视作有助于避免这些危险的建设性措施,帮助人们即使面对进化迅速的社会,也能够找到满足自身社会、美学和情感需求的新的生活方式。
(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
1.终身学习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内涵。
终身学习的理论源头是终身教育思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对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指出:“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它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深化,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终身学习应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即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这是终身学习于人的生活实践与空间的整合”。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的时候,就在其中以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内容,随着颁布了《终身学习法》(learningact)。日本在1990年也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也在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2.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呼唤终身学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老龄化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人口比例逐渐由“金字塔形”向“矩形”转变。青年人源源不断地满足各行各业新生劳动力需要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传统上学校最初进行3r(即读写算)之类的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伴随着学制的延伸以及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变得越来越狭窄,并且为了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生活,学习内容越来越专门化。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专门化的程度已非常高。因此,校内学习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一个三角形,初期底宽,后期顶尖。但不争的事实是,专门化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独占话语权地位。正如《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社会正在拒绝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从学校毕业不等于教育的结束,而这恰恰是另一段重要学习的开始,一种持续一生的,一种参与者成为善于自我引导,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创造力的广博教育模式。
3.终身学习的使命——为和谐生存而学习。
终身学习不仅是以维持性与适应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掘墓人,而且是人类和谐生存的重要纽带。他是迷失的人类找到了向往已久的伊甸园。通过学习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存。我们顿悟,我们懵懂,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创建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公正、善良、正义;以实现人的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健康发展。为了与这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联系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即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学会共同生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徐辉,等译.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保罗·朗格朗.周南照,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5.
[3]康宇.试论终身学习观的确立[j].继续教育研究,(02).
[4]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研究——基于生存论的教育哲学视角[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一
摘要:
高校德育管理具有政治方向性、组织开放性、效果后显性、隐形性等特点。当前影响高校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经验管理普遍、形式主义泛滥、管理意识淡化、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需要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管理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管理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德育方向、完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德育管理的特点、现状与优化等方面对高校德育管理进行一些阐释。
1、政治方向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高校德育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
2、组织开放性。
党和政府是德育管理的最高组织者。在我国,有关德育的指导性文件都是党和政府纲领性文件,学校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等社会有关方面同样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从德育管理组织活动范围看,也已超越了学校的界限,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网络德育以及其他媒体的德育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正是德育管理的组织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德育管理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配置校内外一切德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壮大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3、效果后显性、隐形性。
德育管理要把德育的内容、任务、要求具体落实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细则中,通过有效的讲解与示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运用文明细则、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个体行为,并逐步把这些体现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理念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外显于行为。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做大量的工作才能见效。而且,这种后显的作用也是深远的,会产生一系列的功效增值效应。
二、影响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分析。
1、普遍的经验管理。
多年来,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但就总体水乎而言,高校德育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的经验型管理多,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办法不够。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着多重压力与考验。一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分散;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学生结婚;学分制使学生原有的固定班级组织、固定而集中的学习、生活场所难以为继;自主择业使部分学生重智(技)轻德;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毕业时间、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增多了,对社会的依赖增大了,自主性、选择性、灵活度更大了。三是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也对青年学生的心灵产生着腐蚀作用。这些新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德育管理者或对变化视而不见,或对形势把握不清、研究不透,仍然凭主观经验,按“老黄历”开展工作,结果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而疲于应付。
2、管理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被忽视。
目前的高校德育管理中重形式轻效果、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倾向还比较严重。投入的课时数量不少,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不多;开展的德育活动不少,感染学生心灵的不多;用制度约束学生的多,善于解决思想问题的少。一些管理者在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时,忘记了制定规章制度并不仅仅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目的,不认真考虑这些制度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关心形式就是警惕学生不要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制度,学生一般会游离在管理人员的视线之外。只有违反了制度的学生才会进入管理者的视野,成为批评教育的对象。还有一些德育工作者看不到实效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喜欢走过场,搞形式,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结果造成德育缺乏实效性,损坏了德育的形象,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另外,在评价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应该以学生的进步为主要标尺。现实中较多的是对工作本身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评价。评价多以获得了多少次上级部门的表扬,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获得了多少奖项,发表了多少论文等为指标,而学生对教育的内化程度怎样则知晓得并不多。
3、管理意识淡化,“组织虚设”现象严重。
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门多,“组织虚设”导致高校组织管理的松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组织机构设置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第二,组织制度不严谨、不规范,时紧时松,忽左忽右,随意性大;第三,组织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有许多部门都负责学生德育,但工作目标都是笼统的,没有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实际形成具体可行的.、层次分明的目标。
4、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滞后。
一个时期以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人们思考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主要是学生的教育,却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操建设,忽视了教师育人能力的研究,忽视了建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比如,在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方面,往往考虑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以学生健康向上品质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立志成才。
三、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的主要策略。
1、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管理实效,恐怕还不仅仅是建立体制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要明确体制运行中的职责问题,避免“组织虚设”现象。基于这样的思考,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必须明确学校中谁是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哪个部门是德育的牵头部门,如何界定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权责明晰,主辅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的效果。
2、培育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及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确认德育的内容,把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将德育内容具体化。二是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培育学校成员的道德意识,让健康的道德意识内化到师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学校成员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制度所蕴涵的道德意识所认同。三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为学校成员行为导向,因为制度内含道德价值,通过制度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惩处不道德行为,规范学校成员的道德行为,指导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
3、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党委要把德育队伍的建设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主动关心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其次,要有明确的政策。不仅包括对德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的规定,也包括对一线德育工作者的政策倾斜。再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遴选班主任,不仅要看其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更要看其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不仅要看其“为学”,更要看其“为人”。
4、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主要抓四个环节:一是挑选好支部书记,支部书记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二是组织生活要正常化,要提高党团员的政治觉悟,加强党团员的纪律观念;三是支部工作要进行评比表彰,要树立榜样,发挥其表率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要严格培养积极分子,严把入党入团的关口。
5、健全高校德育评估体系。
德育管理评估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效果为主,以平时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和积累的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为依据,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评估目标应突出重点,简明、科学与合理。评估办法要易于操作和切实有效,不能过于繁琐。评估周期以学年为单位,不能太过频繁。评估过程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他评,也要注重自评。在德育工作评估中,应把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列为重点,把考核的结果与辅导员、班主任的遴选、职称职务晋升等环节相挂钩。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应与业务评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年考核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奖惩结合起来定期进行,严格把关。并且要把它作为学生参加论文答辩、授予学位和参评优秀学生、参评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要避免流于形式、有形无实的”软约束”和”一好遮百丑”的重智轻德的现象。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二
在学生自主意识的艺术表达学习过程中增强艺术道德素质的熔炼,从而让他们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教育者的主导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同一专业学生群体在不同学习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性。教育者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近期或远景发展要求。根据教育教学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控教育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在教育者的直接指导下得到的帮助。教育目标的保底性原则所谓保底性原则,即通过教育教学使学习发展较慢的学生最终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尽管入校后,同一批次学生的文化基础有强弱之分,艺术天赋有高低之别,学习发展有速度之差,但只要学生愿意学习,教育者应当对所有层次的学生,尤其是低层次的学生科学施教,使他们掌握、学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许多的差生,他们中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纪律差,有的懒惰成性。能将他们转化成为一名品德优良、积极上进、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将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相反,如果对他们的教育不成功,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对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现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互相取长补短以使之更加完善。
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尤其对于哪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而纪律又差,老师经常批评他们,家长也恨铁不成钢,对他们经常打骂,同学们以及社会上的人大部分看不起他们,因此他们更渴望别人的尊重。一定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因为这样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对抗的局面。我们和他们真心交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倾听他们自己的心声,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远大理想,与他们做知心朋友对表现好的方面要当面大加赞赏,对不健康的东西最好不要当面当时指出,以后找机会单独和他和声细语地交谈。使我们的思想容易被他们接受,引导他们建立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艺术地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只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总之,在学校期间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具有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劳动者。
第二,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这样的学生由于缺点多而优点往往被人们忽视。
所以他们更渴望别人的表扬。我们要努力去发现他们那怕是一点点优点,并且当众表扬他,说明这一优点对将来的工作和社会关系处理是多么的重要,这样他们就会从内心感到自己有闪光的值得别人去学习的东西。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他就会从各方面去努力做好,并且单独地指导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许多方法,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迅速见到成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去捕捉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毫不吝啬当众表扬。如此长期反复不断地辛勤工作肯定会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内在动力并长久不衰。他们的积极性有了,是他们想要学而不是要他们学。他们的创造性和成就感就会使他们做好的办法更多。
第三,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改进不足。
他们一点点优点的后面是长期形成的缺点,对缺点的处理更要讲究艺术。我们培育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后,还要象保护幼苗一样爱护他们。他们的缺点一次只讲一点,而且要用单独的和声细语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这一缺点对将来会有多大危害。使他自己想尽快改掉。因为,不好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要改掉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们还要长期细心地工作,及时耐心地重复地做,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要允许他们再次犯同样错误,并给他们时间去改正错误,因为要改掉一个错误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提醒他们。严禁用各种各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去伤害他们,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鼓励他们去改进。最好不要开除他们,因为开除一名学生不仅仅证明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败,而且他们到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就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有的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探索适合他们各自心里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地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好他们,要把转化好一名差生看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和享受,有很大的成就感。
第四,要充分利用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
他们中有一些同学因为以前学习的知识很抽象没有兴趣,再加上基础很差,所以积极性不高成绩就不好。但是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使他们很喜欢动手操作,他们到中等职业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成为一名很好的技术工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生存实践中问题的积极性。实践操作中的需要反过来又要求他们知识全面,这样他们就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于是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起到全面转化学生的效果。
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因此,我们能多转化好一名差生就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尽管我们的方法好多,但是,关键的一点是培育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出他们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细心保护之,使之长久不衰。另外,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去纠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经过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一定会收获可喜的成果。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四
1、xxx同志的意见:理论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理论学习有时不积极不主动,应付上级要求多,偶有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开展专题学习研究不够。建议多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以便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2、xxx同志的意见: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工作任务布z多,认真检查落实到位不够,因而有时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且开会时个人发言时间较长,不够精练,建议改进文风会风。
3、xxx同志的意见:x同志校长能做到早上班、晚下班,但对一些深层次的关系学生和职工利益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工作有时凭经验、凭感觉办事,与部分基层职工的交流沟通少,与离退休教职工和老同志交流还不够。另外,王校长对我们下属要求太严格,对所有工作都要求做得最好,这让我们这些做下属的工作压力很大!
5、xxx同志的意见:总结宣传“报喜不报忧”,不敢直面问题,
有时总结宣传只重视突出成绩,好的方面大讲特讲,问题与不足则避而不谈,甚至不敢直面问题,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力度还不够,以致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求真务实主动性欠缺,开拓精神还不够,有畏难思想和情绪。
6、xxx同志的意见:进取意识不够彰显。想问题做工作受惯性思维束缚,经常是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进取意识不强,突破动力不足,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
7、xxx同志的意见:在大胆工作方面做的不够好,顾虑太多,总觉得分管校长主要是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把责任界限划的太清,存在着怕得罪人的现象。另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尽管做了些工作,但开拓性做的不够。
8、xxx同志的意见:存在工作不实的问题。徐校长分管的工作很多,工作太多以后有时考虑得不细,有时给人被动应付之感。在安排布z工作时,流于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也说套话、空话;也存在着开会时,以会议落实会议和走形式走程序的现象,对要解决的问题,在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上下的功夫不够。
9、xxx同志的意见:服务师生缺少贴心化。虽然有服务师生的'意识,但宗旨意识还不够强烈和牢固,主动关心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够,切实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够。有时制定目标脱离实际,要求不切实际,没能很好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有时布z工作时间要求过急,刚收到通知就要求上报情况和材料,使基层教职工疲于突击应付。
10、xxx同志的意见:听取意见流于表面化。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够,缺乏与基层干部、师生员工、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倾听基层诉求不够。与联系处室的同志交流多,与非联系处室的同志交流少;有时听意见不广泛、不全面、不完整,掌握实情不够,不能完全把师生创造性的经验反映出来。有时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急躁情绪,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五
分类指导是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由于艺术类专业相对较低的入学门槛,使学生生源质量与同层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存在差距,学习情况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生因专业特殊性,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学生个性的特殊性,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信心上凸显出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另外,就艺术类这一大类学生而言,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主观努力程度和个人先天禀赋等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同类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差异。不同类型学生的客观存在,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研究缩小和解决差异的策略和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才能达到全面进步、共同提高的育人目标。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六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多采用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学能力弱,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由于批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以至于我校的教学质量也在逐年下滑,改变批评方法和手段已经摆在我校的议事日程上,于是我们提出了《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批评学生的语言,努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益,扭转我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被动局面,使课堂教学和谐统一,这是本课题研究需达到的最重要目标。
2、通过探索批评学生的语言,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3、通过对批评学生语言的探索,一方面让教师了解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让我们的教师由“教书先生”逐渐转变为“研究型”的人才。
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批评学生语言的艺术、方法和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反映与学生关系不融洽,出现对峙局面。究其原因,在批评学生时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注意运用语言的方式,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这一课题,体现了师生平等,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而考虑的课题。具体内容如下:
1、教师批评学生缺乏艺术性的语言表现。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实践探索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全程计划三年(2004年4月-2006年12月)完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计划于2007年3月完成。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4--2004.10)。
(1)、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
(3)、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
(4)、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
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04.11--2005.8)。
(1)、查阅文献资料,定期理论学习,开展教学实践,讨论实践成效。
(2)、设计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开展课题组成员研讨会,根据交流结果,对学生示范性批评。
2、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5.9---2006.8)。
(1)、阶段成果报告与交流。
(2)、总结、改进前期成果,邀请课题顾问组进行指导。
(3)、全面实施各具体方案,并作好阶段性检测,总结分析。
4、第四阶段:总结、推广与结题阶段(2006.9--2007.3)。
(1)、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2)、形成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
(3)、编辑研究成果论文集、学生获奖情况等。
(4)、申请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2004年4月决定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组成员信心十足,努力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
(二)2004年9月课题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由此总结出教师批评学生的十多种不良语言的具体表现:
1、“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等指责学生智力低下的语言;
2、“我没见过你这样差的学生”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
3、“懒得跟头猪似的”等有辱学生人格的语言;
4、“你别上课了,给我出去”等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语言;
5、“回答不出来,站着”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语言;
6、“我是老师,我说了算”等蛮横无理的语言;
7、“再不改,马上叫你家长过来”等威胁恐吓学生的语言;
8、“学习成绩不好,别的都好也没用”等打击自信心的语言;
9、“闭嘴!我不想听你说”等缺乏民主氛围的语言;
10、“我要是你早不活了”等讽刺挖苦学生的语言。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反馈。96.6%学生受过老师的批评,70.6%的学生不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77.45%的学生期望老师对自己进行说服教育,65%的学生希望老师改变批评方法。课题组召开座谈会,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下定决心从自身做起,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变工作方法,从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巧。
(三)2005年6月调查反馈之后,课题组成员下决心认真思考,找到恰当的批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合理教育,是当务之急。课题组再次召开座谈会,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
表示自己不满和愤怒的发泄式批评。教师喜欢优秀学生,这是人之常情。对他们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对他们是越看越喜爱。而对那些后进生本来就不太喜欢,而且这些后进生常常做一些错事和坏事,这就让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批评时只顾发泄自己的不满,埋怨指责甚至羞辱学生。这样就会引起后进生的不满。且作出自卫反抗的事,使批评失去意义了。
态度傲慢,盛气凌人的家长式批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就是“父”学生就是“子”。把家庭式教育摆在面前第一位,把“凶”作为批评的法宝。对犯错误的学生态度粗暴,大声训斥,施行强制性政策;殊不知压而不服,压的越凶,反抗的也就越大,叛逆行为做得越多,批评的效果也就越差。
含糊不清,不得要领的泛指批评。明确具体的批评有利于改正错误。反之笼统批评、泛泛指责,学生不知所云,茫茫失措,总觉“这不是批评我,我没有犯错,老师是批评别的同学”,这样难免要产生无论学生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教师满意的效果,反而对教师的批评置之不理。
以偏概全式,不分场合的随意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可取之处。然而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抹煞学生的所有优点,这样的批评学生往往觉得很难接受,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意别人公开批评自己的不足。如果教师全然不顾环境是否合适,就随即发“炮”,那么受到学生的抵触、反感也就毫不奇怪了。例如,有一位学生拿了同学的钱,事后感到内疚,本想向教师承认。但是教师却在班会上说,班上xx有三只手。从此这个学生感到没脸见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教师提问,他回答问题,故意怪声怪气,油腔滑调,惹教师生气,故意与教师顶牛。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
总之,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获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在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提高了。
又如某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却有随意涂改的习惯,且页脚多卷翘,课题组李晓玲老师没有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这样做的:先让全班同学传看该生作业本,欣赏其漂亮的字,在该生经历被认可的同时,指出“好马配好鞍”,这么漂亮的字应该写在一个漂亮的本子上,老师相信下次我们一定会欣赏到更完美的作业本。果然这位同学既获得了信任,又明白了不足。最终改掉了随意涂改的不良习惯。
在工作中也形成了几种艺术的方法:
1.旁敲侧击。
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良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
2.寓庄于谐。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板着面孔说教,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以退为进。
对于某些学生的偶尔犯错,老师退一步,给他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这对他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4.欲抑先扬。
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的缺点时,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成绩好的学生不关心集体、比较自私或骄傲自大,不尊重老师、同学,心胸狭窄等等。面对学生这样的缺点,教师找学生谈话时开门见山指出缺点,让学生认识这样的缺点有什么不好时,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既没影响老师的教学,又没影响班集体,更没有违反校规校纪,老师似乎多管闲事。但这些缺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将来是很不利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面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教师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批评之前,先对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充分肯定,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再提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让他知道若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缺点,他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更受大家欢迎、尊敬的人,这样很好。这样一来,学生认为老师并不是讨厌他的缺点,而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成长,他会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利用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时老师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的缺点对自己和别人的危害。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克服、改正缺点。
5.故意沉默。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保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批评方式。在老师的沉默中,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正话反说。
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一番诙谐的反语暗示了犯错的害处,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7.以鼓励代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8.合纵连横。
在班级中,经常采用指名道姓表扬一些同学好的事例,在班级中树立发扬正气。在表扬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强化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也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有悖于集体利益的思想行为在集体中没有市场,会受到斥责。这样,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在集体教育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由过去被动受教育逐渐变为自我教育或自觉教育。
(三)师生关系和谐了。以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对立关系,不敢见老师,怕和老师交谈,自从改变批评方式后,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有什么知心话都向老师倾诉,在课外活动,学生邀请老师和他们一块儿做游戏,学生有了困难,也喜欢向老师反映了。
(四)通过了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组成员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提高了,同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扎实提高了科研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例会,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方案、对照实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其中课题组张艳霞、耿素青两位教师被命名为镇级教育能手,课题组李晓玲老师被评为孟州市优秀教师,课题组孙士红、李晓玲两位青年教师被命名为市级骨干教师。
八、问题与建议:
1、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建议学校投入经费,购置相关书籍。
2、课题组成员建议学校展开教育方式改变大讨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谈》。
2、廖为民《批评艺术例谈》。
3、段富春《简说素质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4、米裕庆《班主任工作艺术》。
5、陈琦《教育心理学》。
艺术生的日常论文篇十七
摘要: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反映在情绪波动大,应激反应强烈,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性格叛逆等。
而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艺术学习以及艺术天赋的发挥,在专业学习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专业学习的问题要从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的干预和指导入手,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这就需要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专业指导综合体系,使他们能够努力学习,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案件结案申请书范文简短(模板17篇)
- 最新境外汇款协议书(模板13篇)
- 2023年小朋友改姓申请书简短(优秀9篇)
- 2023年金融经验交流材料格式范文(精选20篇)
- 最新高级技师论文范文如何写(大全11篇)
- 测绘单位转正申请书简短(优秀20篇)
- 2023年还原房拆迁协议书(汇总14篇)
- 开年销售会议致辞范文汇总 销售开年会会议主持词(3篇)
- 2023年校园建筑施工新闻稿范文范本(大全17篇)
- 白酒延续换证申请书如何写 白酒生产许可证到期换证怎么换(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