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优秀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9:02:42 |
  • ZTFB |
  • 13页

社会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办学体制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制,研究生教育大多是以导师及课题组为单位,主要是以学业和参与研究为主,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来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滞后的。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研究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被社会及周围的人寄于高的希望,而研究生本身又大多面临着择偶、婚姻、家庭等人生重大的问题,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使这一人群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与期待,也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现在研究生中连续读上去的人数居多,这部分人从未走进过社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又必须面对一些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其心理年龄还不足以承受这巨大的担子,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研究生与成人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等3项因子及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等4项因子上存在着非常显着差异(p0.01),这说明,就整体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低于全国成人水平的。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研究生年龄跨度大,集体凝聚力差。研究生的招生年龄范围很大,有本科刚毕业直接读研的;有毕业一二年后考取读研的;有在职或结婚生子后再读研的;有全日制的,也有非全日制的。这些不同年龄的研究生群体在人生观、价值观、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在一起很难很快融入一个集体。其次,研究生的生活背景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单纯,研究生有些已婚,未婚者大多也都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业,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娱乐的时间很有限,这也是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差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生都是以导师组为单位在一起学习交流,以班级形式活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许多,这也是造成研究生班级凝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在校学习时间不足,科研压力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2年制、2年半制及3年制,在职硕士研究生是2~4年制,博士生则比较灵活,大约是3~6年。由于研究生个人、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大多研究生都承受着做科研、发表论文的压力。另外,由于近些年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在许多学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

别说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有的导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再加上有些导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不懂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即便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也不能引起重视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有些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不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一些社团或社会活动,不关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致使有些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3.用人单位要求高,研究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难。一是当前研究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研究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并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二是一般用人单位用研究生的成本要高于本科生,一项工作在本科生可以完成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聘请本科生。这也出现了另一个就业难现象:研究生就业不如本专科生。就业的压力给研究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要早,相对比较成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鉴部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首先,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都进入婚育年龄,面临的社会责任也更大。其次,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导师制,学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很少。最后,研究生大多重专业教育,忽视其他的文体活动,使研究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得到释放的途径更少。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湖北大学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方面做了些探索,构建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机制。

1.一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评,为每一位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评排查,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对象,对这些对象需要主动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心”要有应急处理机制,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各学院及心理委员和学生报告的危机个案主动追踪。

2.二级---学院。各学院有心理健康专职辅导员,开展大量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惑,密切关注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成立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应变在研究生群体中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

3.三级---导师。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联系,指导研究生导师如何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怎样去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个别化的指导模式奠定了导师的权威地位,也提高了导师监控学生心理行为的执行力度。导师会给研究生上课,每周有学术研讨例会,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即使是内向、退缩的学生,导师也能够每周与他们见面。高频率的见面沟通,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纽带。因此导师更容易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困难、心理压力状况,这是发现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得天独厚之处,起到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无法起到的作用。

4.四级---班级。在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开展班级内的心理健康活动,主要任务是能更好地关注班上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报给心理咨询中心或是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从实践效果来看,心理委员发现问题更及时,学生有些问题轻微的心理困惑不愿意到心理咨询中心,而是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

四、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要做到对每一位研究生的情况都了若指掌,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对危机事件能快速反应,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二是要以预防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要丰富研究生的日常生活,鼓励人际交往活动,让研究生的生活也能多姿多彩。

1.要搭建好研究生心理干预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研究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发生危机时能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2.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开展“525”心理健康日、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活动主题可以多样,比如“关爱生命”、“学会感恩”、“勇于承担”、“团体辅导”等。也可以贴合研究生的需要开展一些主题为“恋爱与婚姻”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3.形成多方共同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导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与学校研究生处、学工处、团委、社团等多方咨询链接,比如可以在研究生进校前通过问卷或访谈,调查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安排寝室,可有效减少寝室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困扰。可以与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关系,当研究生遇到因就业方法或就业信息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时,可以请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帮忙指导;当有学生因就业问题表现出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也可以介绍学生到咨询中心咨询。与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图书馆多购买一些心理保健读物,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一个专区,学生可以去放松放松,阅读一些心理保健读物等。

4.导师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心理辅导的责任。作为研究生导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考研、论文及科研等以外,要切实承担起研究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辅导的任务。要经常通过面对面交流、qq聊天、微信联络、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婚恋家庭情况、职业兴趣意向等,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指导,问题严重的要及时转介,掌控研究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确保不出安全问题。

总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重点是在大学校园构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从学生到老师都能关注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预警心理危机事件,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2]夏侯雪娇,宋大鹏,薛诚。研究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防干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心理教育),2010,(4)。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二

(104班生物)。

在学期初要了解对本学段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了解社会实践需求,默契的与学生交流心理动态,了解学生个人以后预定的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学生,分批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我不端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做好朋友,针对从教的初来乍到,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总结七年级生物学情情况分析如下:。

1、七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七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七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应是渐进式的,特别是经过上学期的生物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副科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赏识教育,多听取学生的呼声,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说教,多实验,少批评。

3、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借助标本、图像、画面、报告,故事等,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5、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相应措施。

6、杜绝一言堂,关注学困生,做到课堂教学,互相尊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合作,人人进步。

班数学104班生物)。

李珍乔后初级中学年2月27日。

2016。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三

1、七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七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七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副科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5、生物术语多,有些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讲活,讲透,为了提高成绩,节省时间,只好缩回传统的记忆圈。脱离实验教学这个生物教学的支柱。

三、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赏识教育,多听取学生的呼声,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说教,多实验,少批评。

3、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模型、教学实体,标本、图像、画面、报告,故事,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潜能生。

4、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5、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相应措施。

6、随时与班主任和其他任科老师交流学生情况。

7、施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能。

8、杜绝一言堂,关注学困生,做到课堂教学,互相尊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合作,人人进步。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四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3、居住条件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居住条件图片,学生观察居住条件循序渐进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识。

教师总结:外部:改革开放前就是看看哪边的风水好就在哪边建,现在要整齐规划,粉刷漂亮。内部:从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新“四大件”(汽车、手机、电脑、数码相机)。

4、出行方式的变化。

询问学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开放前,人们是怎样出行的。幻灯片放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蒸汽火车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出行图片,学生总结变化趋势。教师总结:道路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方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哪些原因?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极大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5.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讨论,完成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比的表格。

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提问:就业制度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自主择业带来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呢?

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回答。

(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深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小结,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生完成练习作业。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方式。

2.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五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例如,对法国大革命的整体认识,必须建立在对其原因、领导、主力、经过等诸问题的具体认识上。就是对于法国革命原因的认识,也需要了解18世纪末法国的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单靠分析还不能形成对事物统一完整的认识,只有依靠综合才能帮助深入分析事物的整体。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例如,我们只有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对专制及教权的冲击按其本质联系在一起,才能认识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

掌握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上述例子已经说明了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另外,分析与综合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综合的历史性历史是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过程。历史时空的确定性决定了认识历史方法的基本特征。历史对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都以一定的时间、地点、社会条件为转移。这是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历史的首要条件,也是分析、综合的前提条件。

分析综合的基本任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通常人们把分析看作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但是,分解只是辩证分析方法的第一步,是分析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分析的任务是要进一步从各个部分中探究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许多属性和方面中发现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这才是辩证分析的`关键。

综合的基本任务是对事物形成有机的整体的认识。综合通常被看作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要注意,综合决不是对甲、乙、丙、丁各方面现象的罗列,不是把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2][3][4][5]。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六

培养方案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又受到学生心理、教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为了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师首先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其体系,设计一个能力培养层次不断深化、逐年级实施的、初步的整体构想。其次,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应根据初步的整体性构想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方案,即把拟定培养的有关分析综合的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便有计划、按步骤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单元小结、阶段总结等教学过程中去。

关于高中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的初步整体构想是:高一年级,以学习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综合的层次为主;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综合法,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综合法;了解其它分析综合法。高二年级,以学习对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的阶段的层次为主;学习掌握因果分析综合法、矛盾分析综合法。高三年级,巩固对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阶段诸层次的分析综合;灵活掌握结构分析综合法、定量定性分析综合法、因果分析综合法、矛盾分析综合法;学习系统分析综合法对历史发展的立体结构进行分析综合。此外还要有阶段性的培养方案。

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最终成为个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同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并从多角度设计认知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支柱”。不仅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需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且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也需要同样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历史过程的实例,帮助学生逐步总结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2.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分析综合能力的层次和方法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但是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应将层次和方法划为若干阶段。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简单的方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教会学生。每一节课以突出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为宜。

3.与其它的思维方法相结合。分析综合是各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但是在对历史的认识中,不能脱离其它的思维方法,必须与比较、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方法有三。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如学习了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革命(属于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以及分析综合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总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这主要是在低年级对较高层次、较为复杂的分析综合采取的处理办法。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待机而发,是指到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时,再总结归纳其方法和思维操作,水到渠成。

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七

从分析、比较三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同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出发,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来的.改革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文章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顺应时代需求而不断改革和建设的过程.

作者:卞树荣作者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南京,210042刊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lunka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纲教材改革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八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_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九

历史教科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应该本着善意的态度来看待。就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史实错误,另一个是教学内容滞后。明显的史实错误好解决,关键是历史教学内容滞后问题,比较复杂。

所谓历史教学内容滞后,主要是指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由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历史教科书。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对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出了种种质疑。

我认为,历史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教科书。再者,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把历史教学内容滞后问题全都归因于历史教科书编写人员,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对造成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滞后的原因做全面分析,针对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一、史学研究新成果提出后,需要有一个检验、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过程。历史教科书是中学教学用书,不能把尚不成熟的成果引入。这样,在新成果和教科书观点之间就有了时间上的差距。另外,教科书的使用有一定的周期,不可能年年修改,这也使教科书的观点有一定的滞后性。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研究成果要进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必须经历一个检验、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过程。

第二、现行的教科书编写、审定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虽然对我国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没有竞争,与发达国家的教科书相比,无论从历史观点、历史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还是教科书的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这种制度正在改变,但是要真正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中学历史教科书专职编写人员,在历史内容和观点的把握上与大学中从事历史专业研究的教授相比,可能要有一些差距;在教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等方面,与大学中从事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心理学的教授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选择历史教学内容时,单靠专职的教科书编写人员,可能很难把握时代的要求。另外,教科书审定人员的观点,态度也对历史内容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分科太细,大学的历史学专家大部分只专注于某一段历史的某一个点,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关注也不够,因此很难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有一些史学大家可能是通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参加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第五六、历史教科书编写出版单位没有一个健全的纠错机制,使得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反馈到教科书编写者那里,以便及时改正。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滞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分别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滞后问题的建议为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滞后问题,提出以下拙见供大家参考:

[1][2]。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十

自初开始,物价结束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颓势,开始起稳回升,什么原因促使价格运行趋势发生变化,物价回升的趋势能否持续下去,值得认真研究和分析。

(一)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

20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12003年一季度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资料整理。

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表2一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项目(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表3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二)价格回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景气不断上升的反映。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2003年一季度价格回升是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扩大内需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说明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需求快速增长是拉动价格水平回升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基础上,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20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使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增大。

第一,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元贬值和出口环境改善,使一季度外贸出口达863亿美元,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加快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0.7%和48.5%。出口快速增长增大了对加工制品的需求。

第二,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上升和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在上年收入增幅较大的基础上,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以住、行、服务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在连续几年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热情很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新开工规模迅速扩大,同比增长63.3%。加大了对建材、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

表4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增速,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03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出现了增速加快的现象。年初,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的较高调控指标,但实际运行结果是:到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18.5%和20.1%,远远超过了调控水平。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82亿元,增加额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多5064亿元,是建国以来贷款进度最快的一季。其中贷款增幅最大的是是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充足的资金,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3.一季度价格形势的特点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增长影响顺着流通和生产链条由最终消费向上传递,需求增长拉动价格的过程应该是:最终消费品――加工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投资品。但目前我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却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大辐上涨,原材料价格相随上行;居民服务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特点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第一,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内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

策略,仅在生产环节起到制止价格进一步下滑的作用,而没有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但加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加了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于基础产业生产能力有限,电力、钢材、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不能满足需求,引起这些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再次,原材料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原油、煤炭及铁矿等金属矿产品的需求,而国内资源缺乏,这些价格涨幅较大。而随着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及家政等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升档次,推出新的项目,使服务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

第三,对一些基础产业的进入限制过多,门槛很高,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些行业的建设中,限制了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供给结构的调整。

因此,目前价格形势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原有产业结构失衡,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经济运行特征。

4.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我国是原油、金属矿产等资源性商品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口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相应增大,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衔接的更加紧密。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伊拉克战争,使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正处在上升时期,影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相随上行。同时也带动居民用电、液化气等公共用品价格的上涨。

二、2003年价格走势预测。

2003年价格合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价格将在回升通道中平稳运行,但也存在一些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值得重视。

(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三大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明显表现出中国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已经预示着经济开始由政府政策主导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入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将使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为物价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投资准入政策的逐步完善,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逐渐破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使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及连续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的热情。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我国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品市场将继续购销两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汽车、住房和高档家用电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消费对象,各种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

出口贸易方面,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加快,国际贸易的前景进一步看好;我国入世后,较好的投资环境、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之我国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出口贸易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品等出口商品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内在机制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逐步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仍表现为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内在机制将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消费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加快。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说明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和企业自我产品结构的调整,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商品增加,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发展趋势。

(三)当前仍然存在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

1.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石油、天然橡胶、钢材、生铁等基础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有些上涨超出正常范围,将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高价引起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性;二是过高的价格,增加了下游家电类与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成品价格因竞争激烈成刚性,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挤占利润空间。当加工企业承受不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后,将因停产,供给下降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三是非正常的价格将会误导社会投资,产生新的产业结构失衡。

2.进口增加过快。旺盛的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和较高的价格,加快了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一季度进口增长52.4%,比上年同期增加47.3个百分点,6年来首次出现了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其中,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度增长,1~2月累计,进口原油比上年同期增长62.2%,钢材增长95.3%,初级形状塑料增长20.2%,铁矿砂及精矿增长66.6%。进口量的增大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3.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部分地区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电力、运输、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现象。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调动了对此投资热情(见表4),这将有利于经济结构,平衡市场供求。但一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大上钢厂、大搞开发区建设,不惜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同时,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其后果,一是一些重工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钢、钢材生产分别增长18.1%和16.6%,有色金属增长20.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5.4%,发电设备增长61.0%,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二是大部分投资建设的仍然是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路商品,重复建设抬头,恶化了产业结构;三是“五小企业”的复出,不利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4.“非典”疫情对价格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随着时间推移将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首先,“非典”疫情迫使人们缩小了活动范围,将影响旅游、文教娱乐、餐饮与服务、交通等的直接消费。其次,影响我国商品信誉和对外出口,因商务活动机会减少影响订货合同的签订,进而影响工业生产。第三,使有疫情的地区市场供应和物价产生波动。最后,影响了疫区居民消费的情绪和消费信心,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价格水平回升。“非典”疫情的影响将有2~3个月的滞后期,疫情延续的时间越长,对经济和价格的影响越大。但“非典”疫情仅仅是在部分大中城市发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整个经济秩序并没有受到波及,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和局部的,将随着疫情的控制而逐步消失,不会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运行轨迹。

(四)2003年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全年价格总水平将稳步回升。

展望全年价格走势,从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已经具有实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能力,为价格稳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较雄厚的工农业产业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商品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将不会出现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2003年后几个季度,经济快速增长将继续使生产资料市场供求两旺,将拉动价格稳步上行。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增强,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商品进口将因弥补资源缺口、品种、档次调剂和加工出口而持续扩大,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的走势将使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消费品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重,将继续稳步回升。预计后几个季度价格将平稳运行,在一季度回升的基础上,缓慢上行,全年总水平将在1%左右。但“非点”疫情将对经济增长及价格运行产生影响,如果上半年疫情可以控制住,下半年经济将恢复活力,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将恢复,价格总水平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以上。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采取政策和措施的立足点既要保持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改善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要控制不正常的过热现象,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相对措施,促进最终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与投资贡献率逐步提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消费需求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应该进一步挖掘最终消费需求的潜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向支持最终消费需求转移,一是支持社会保障系统,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二是支持农村的医疗、教育系统,减少农民为此的负担;三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和便民服务业,扩大就业机会,对于下岗、待业人员就业给予税收、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

第三,清理、整顿住房、汽车、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解除制约,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价格合理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确立。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创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系统。对重要的农产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加强对市场价格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动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协调,及时和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的价格行为和活动,鼓励公平竞争。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利用多种公共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国计民生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各种价格及其走势,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四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商品能够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三)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维护市场供求平衡。

第一,在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注重对基本农业生产力的保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居民消费价格稳定的基础。主要是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能力,要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保护价的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同时,要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供给结构调整。要利用产业政策和及时公布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减少行政审批和行业进入限制,为社会资金投向生产能力短缺的行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于目前某些产业投资过热的情况,避免利用行政手段按经营规模“一刀切”,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环保法律制度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并严格制止和惩处地方保护行为。

第三,鼓励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改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征税方式,允许技术改造的投资品抵扣增值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第四,资源性产品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重点应放在促进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上。一是为资源性产品(包括进口资源)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所有企业享有平等使用短缺资源的权利,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避免出台一些行政性的规定,限制资源的使用范围。二是加强对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杜绝滥采滥挖,浪费资源。

第五,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对相关重要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分散和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典”疫情。

首先要及时、有限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对经济及价格的影响越小。一是要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疫情及分布区域,宣传预防知识,增强居民预防疫情的能力。二是最大限度的切断疫情传播的渠道。

其次,减少疫情对经济及价格的影响。一是安排和协调现有的生产和经营正常进行,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二是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减少居民的恐慌心理。三是扶持和支持受疫情影响的行业渡过难关,尤其是承受能力较弱的餐饮、服务中小企业,在收费、税收及资金上给予支持,使其具有恢复经营的能力。

第三,建立和强化社会应急系统,减少偶发事件的影响。“非典”疫情的突然发生,反映出我国应急能力的脆弱,也提出建立应急系统的必要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重大的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打无准备之仗的代价是惨重的,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应对“非典”疫情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和建立社会应急系统,以减少偶发事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一

1、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能力欠缺,对于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2、大部分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材料分析这个环节上,同学们对于书写文字的组织非常混乱,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的现象屡屡有之。

3、一些同学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

4、也有一些同学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并有意识进行更正的,复习时出现的错误,望同学们警惕!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历史复习中,应该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2、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能力提高为理念,在复习中着重要求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思维,最大程度体现中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3、在平时的复习中,强调以练习促质量、以探讨促思维,更多关注自己不同阶段的复习效果,及时对复习的阶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4、以考试标准为准,课堂复习和练习尽量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