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范文(优秀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1:27:55 |
  • ZTFB |
  • 11页

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以确保整个报告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报告的结构要清晰,可以根据逻辑关系进行分段和分节。报告是一种向上级或团体汇报工作、研究或调查结果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工作或研究的成果,帮助他人了解相关情况。在撰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群体,并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收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一

在当前,审计工作正在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提升,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的领域不断拓宽,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身上担负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还需要配合开展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机关开展专案审计和专项检查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审计人员也容易出现人手不足和人少事多的现象。

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审计的类型也在发生在一些明显地变化。我国的审计类型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了效益审计,随之而来审计的方法也在发生着一些明显的变化,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正在朝着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等方面予以转变,审计手段也在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发展转变为了电子信息化环境下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审计,这些变化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审计人员数量缺乏,实际工作事务繁多。

在当前的审计人员队伍之中,审计人员的配置情况比较严峻,面对工作量日益增大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数量配置存在有较大的问题,审计人员普遍表示,现有的人员数量难以承担较大的审计工作任务,这也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压力较大。以随县审计局为例,一线审计人员不足二十人,每年开展大小各类审计项目达九十个左右,人员严重短缺使得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去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作用。在当前,由于审计人员需要配合其他单位的工作,这也必然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提升,实际开展的工作事务也更加繁重。

2、年龄结构整体偏老,梯队建设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审计岗位由于受到单位编制的限制以及整个大背景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现有的审计人员组成之中,整体的结构便于老化,年轻的审计人员普遍处于较为基层的工作,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审计作用,这也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在审计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审计人员都来自于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军队的专业干部,这些人员在进入到审计工作之后,普遍年龄较大,很多人也已经逐渐步入了中年,这也是导致审计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审计队伍的发展过程中,在内部由于梯队建设存在问题,后备人员储备不足,这也导致审计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更加明显。

3、专业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提升滞待欠缺。

在审计行业开展的这些年之中,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的单一化问题一直非常明显,而且受到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影响,多数审计人员在都是从财会专业方面毕业,这也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中以会计、经济管理类专业居多,在审计经常涉及到的金融、工程、计算机、法律类专业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在现有的专业人群之中,也没有开展多元化的人才提升工作,这也使得专业的狭窄性越来越明显,不利于开展综合系数较高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问题,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档次和整体水平,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而且也不利于去全面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审计需要,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4、专业能力比较匮乏,个人能力提升不足。

在当前,由于受到现代审计类型、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转变影响,这也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现阶段的要求,很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综合性审计能力,也影响了在审计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专业能力。现阶段较高的工作要求,对于一些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年龄偏大,而且学习能力较弱,个人能力提升不足的人员而言,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制约,不仅不利于审计人员去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而且也不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去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受到专业能力的影响,在当前的审计队伍之中,很多审计人员已经成为了“财会专家”,而并没有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复合型“审计专家”。

1、建设审计队伍,合理配置人员。

在建设审计队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严格把控审计人员招录的过程中,及时补充审计人员,使更多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员能够尽快参与到审计工作之中,从而使现有的审计队伍可以承担起相应的工作需要。审计队伍在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开阔审计人员的选拔渠道,从而可以为更多适合的人员提供参与审计工作的机会,这也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弥补审计人员的不足,从而使审计队伍可以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

2、做好梯队建设,培养年轻人员。

在做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使更多的年轻人士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培养机会,从而弥补当前审计队伍在年龄结构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使审计队伍可以更好地为开展工作而做好梯队建设工作。完善梯队建设,还需要针对于年轻的审计人员做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工作,使其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的主要特征,明确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在未来改进个人的审计行为,达到现代化审计工作的要求。培养年轻审计人员,弥补队伍年龄结构问题,还需要在内部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使一些常年在审计岗位上开展工作并且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在审计队伍之中参与到培养年轻审计人员的职能。

3、完善专业结构,做好岗位培训。

在引进审计人员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全面完善,在保证专业审计人员进入到队伍的同时,还需要优先录用财经、计算机、法律、金融、工程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使其可以在参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完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在实现队伍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使审计队伍在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得到较好地完善,也能够使当前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有效地改善。在引进审计人员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在培训体系中融合多种课程内容,从而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多重课程的培养下,去解决专业结构方面的问题。

4、提升专业能力,加强队伍锻炼。

对于审计人员,在下一步应该主动在能力方面的培养工作,需要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在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查账能力,还需要加强在衍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涉及到计算机、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审计人员而言也非常关键,在提升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查出的问题开展从源头上进行综合分析,并且为审计工作提出审计建议。审计人员在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去提升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工作中能够主动运用新知识,做到对新出现的审计理论、方法及时融会贯通,从而持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加速,审计人员面临的工作也更加繁重,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加强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不仅可以使审计人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职场价值,而且也将依托于专业素养较高的审计人员构建起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钢铁长城”。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二

为促进和推动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了解掌握试点工作情况,根据局党组的安排,6月1日―6月10日,局领导带领政策法规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工资处工作人员,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州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工作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所调研的十个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践,有的改革是单项的,有的改革是多项的;有的进行了岗位竞聘的改革,有的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有的进行聘用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的进展较快,有的进展较慢。改革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伊宁卫校,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意识强、气氛浓、内容项目多、步子大、进展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已制定,七月中旬以后将在全校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各试点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所调研的八个试点事业单位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识比较明确,思想比较统一,思路比较清晰,认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对改革充满信心,态度比较积极。

1、积极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伊宁卫校20__年首先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进行了轮岗,20__年对校中层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下聘一级,由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科室工作人员,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伊犁州中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低者即可解聘。伊犁日报社对中层本文来自本站,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缺岗实行竞争上岗,伊犁晚报社、伊犁电视台对全部中层岗位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用人氛围。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开制和择优聘任制。除教育系统外,各单位普遍实行了评聘分开,对取得资格人员进行认真考核,选择优秀者予以聘用。伊宁卫校、伊犁中医院对一些业务能力强,但专业技术职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对专业技术职务高而业务能力弱或敬业精神不强者实行高职低聘。伊宁卫校还破格给校内个别学科带头人给予内部“正高”待遇,较好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伊宁卫校制定了《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和《课时津贴管理办法》;伊犁州新华医院把职工工资的30%提出来进行二次分配,把分配的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建立了“岗位工资制”;伊犁电视台加强岗位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推行部门内部成本核算,费用下达到各部门;伊犁日报社把40%的活工资,组版费、创收提成捆绑起来进行再分配,实行绩效挂钩;伊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了“工资管生活、岗位管福利、效益管奖励”的内部分配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个个想法干好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的局面。

4、伊犁州中医院、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伊犁州中医院近几年先后招聘了护士28名,引进人才16人,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也都结合本行业特点,以办好报,办好电视节目,出精品的宗旨,实行优化组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节目主持人等急缺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聘用制管理,和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单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1、由于目前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大气候处于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形成一个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一些事业单位怕过于冒进,遭到一些误解,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敢大胆推进改革。

2、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现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统发制度,活工资部分直接进入了每个人工资卡中,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进行调配,活工资实际上成了死工资,没有体现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原则,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3、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完成定编工作,致使这些单位无法进行定岗、按岗聘任和竞聘上岗工作,进而制约了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进程。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但其业务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支持关心的力度不大,认为那是人事部门的事,投入组织领导下属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精力很少,没有发挥好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致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动进度较慢。

5、由于在未聘人员如何安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和疏通渠道,一些事业单位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进行改革。

6、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到位,加上现行的用人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无法得以实现,造成事业单位急缺人才无法正常补充,引进的人才手续难以顺利办理。

7、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与职工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明确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而劳动部门却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全部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无所适从。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应由人事部门负责鉴定和审批,但劳动部门对人事部门的伤残鉴定和退休批复不予认可,将会直接影响新党办[20__]14号文件的执行。

1、借助自治区的《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出台,认真组织好文件的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对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内部动力。

2、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本文来自本站,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指导改革。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领导、组织好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必然要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也不能裹足不前,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工作。

4、严格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总额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要求,由财政将“活工资”部分全部打入单位帐户,由事业单位按绩效自主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还事业单位分配的自主权。

5、鉴于事业单位定编问题已制约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各县(市)一定要争取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尽快将各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以保证事业单位按需设岗、以岗定责、按岗聘任、以岗管理。

6、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签订明确职工与单位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并进一步和劳动部门协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由人事部门审批,保证新党办[20__]14号文件中关于文件中未聘人员提前退休精神得以执行。

7、疏通未聘人员安置渠道,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应想方设法疏通出口,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采用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新党办[20__]14号文件关于内部解聘、提前退休、病退、辞职等办法。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三

在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员聘用制“入轨”任务后,如何尽快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和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单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各级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实践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几点实践经验。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人员聘用,二是岗位管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州在2001至2003年第一轮改革实现聘用制入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将改革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岗位设置和管理上来。2004年*了《关于推进自治州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为2005-2007年第二轮单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自治州实际,2004年州委、州*制定*了《自治州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在制定新一轮人员聘用(任)实施方案前必须先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同时强化制约措施,对没有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的单位,相关部门暂不办理职员、*技术职务任职及工人等级晋升等手续,确保了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作“平台”。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针对单位三类岗位及人员如何具体管理,2005年州委、州*制定*了《##州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州单位*技术岗位聘任制管理实施办法》和《##州单位工人岗位(等级)聘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各类岗位的界定、工作*质、设置原则、条件、监督管理,以及本类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职务等级、职务晋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训、*福利等做出统一、详细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作“平台”和政策依据。

几点体会与思考。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以编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测。把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单位科学合理配置在职人员,不断规范用人行为;有利于实现“因人设岗,盲目用人”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同时还可有效控制超编进人,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岗位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并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

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发扬*的原则,应以原岗位设置情况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对重新设置各类岗位的*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

运作中,既要保*岗位的相对连续*,充分体现人岗相宜,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和混岗现象,为今后顺利实施方案,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对因机构合并、精简等原因造成的单位超编待岗人员,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应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可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平稳过渡。

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

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是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脚点”,只有竞聘上岗,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调动聘用人员的积极*,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时,除在单位或本系统内部通过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方式调剂解决外,应按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实现岗位与人员最合理、最优化的组合,形成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局面。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四

1.思想观念陈旧,只会做传统业务。笔者从20xx年9月5日至12月20日实际80多个工作日,实地走访了xx农合行的9家支行,对46位信贷人员(占该行全都信贷业务人员的19.7%)管辖的前十大户、新增量的农村信用社、租赁的、有不良记录等情况的客户进行财务状态分析和到企业现场盔行实地走访调查,抽查的350家企业、383户农户,占46位贷款人员管辖企业客户704家,农户5472户的50%和7%,实地走访企业102家,农户96户,占抽查管辖客户的27%,46位信贷人员共管辖贷款570552万元,其中贴现业务16272万元,占管辖贷款的2.85%,银行承况汇票业务133946万元,占管辖贷款的23%,开出保函业务730万元,占管辖贷款的0.12%,国际结算量14479万美元,占管辖贷款的2.5%,外汇存款82.4万美元,占管辖贷款的0.01%,银行卡累计发卡量67518张,卡中存款18706万元,占管辖贷款的3.3%,从上述数据表明,一些外汇业务、票据业务、信用卡等配套业务占比甚少。如我们调查的一家企业,在xx合行融资净敞口人民币5966万元,美金400万元,存单质押的贷款450万元执行基准利率,其他均实行执行利率上浮16%,融资额占该企业总融资资金的47%,而一家商业银行贷款1500万元,承兑1500万元,用单位定期存单质押,保证金100%,执行利率上浮3.6%,显然农合行在业务操作中配套业务和利率定价上远远不如其他商业银行灵活。xx合行20xx年5月举办了产品营销方案设计大赛,20篇作品进行了演讲,其中只有是目前现任信贷业务员岗人员的作品,显然日前在岗的信贷业务员的在产品营销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与管辖的信贷客户需求不对称。从抽查的信贷业务员中可分三个层面,一种是信贷员会调查、有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在一在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也灵,但要这些信贷业务人员写调查报告、贷后检查报告、五级分类填写、算算就麻烦了,只有一二张纸好写,有的会写而不愿意写怕麻烦,有的确实不会写,这种表现主要是在农合行的老一批信贷员中。第二种是信贷员会写的,但写的调查报告等资料都是按照企业提供的报表、与企业老板或财务人员交谈而写的,写的调查报告与我们去实际调查起来有出入。提供的报表有虚假的也写进去,资产不实的也写进去,这种表现主要是新的近2年当上信贷员的业务人员,信息不够灵,实地调查资格又嫩,有一种怕业务做不好的思想。第三种信贷员是极个别的,可以说要被淘汰的,不懂企业的行情、也不深入调查、也不与其他信贷员沟通的,也无新增客户、连周转贷款也调查不清楚,虽有经验,但还是靠老经验,得过且过,这种表现主要是存在于老一批信贷业务人员之中。但xx农合行极大多数的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1.要引导信贷业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信贷业务人员是农合行业务发展的主力军,培养好一名合格的信贷业务员非3至5年不可,人力资源成本将不可估量,让他们如何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从农合行的支行一把手抓起,引导和培养信贷业务人员,引导一批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有一定威信的老信贷人员,让他们转变观念,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为管辖的客户做好相应的配套业务服务,增强他们的营销能力;培养一批年青的信贷业务人员,从目前xx合行的现状看,信贷业务人员只占了全体员工的16.6%,远远不适应业务发展与管理的要求,如我们调查的46位信贷业务人员,要管57亿贷款,而且农户数达5000多户,一名信贷业务员既要做信用等级评定,又要做五级分类,还要办理日常业务,更要去拓展新的客户,如何去管理好老客户呢?有的信贷业务人员连一年走一边老客户的时间都没有,全凭客户上门办理业务了解情况了事,急需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知识学历、有营销潜力的年青员工充足到信贷业务员队伍,培训他们与客户和农民兄弟建立深厚的感情的农合行的传统优势,树立起责任意识,那么农合行的业务阵地不会丢,农合行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要加强对信贷业务人员的培训。按照上面信贷业务人员存在的三种表现,对信贷业务人员一年至少全面培训1次以上,并且平时要不断地开展一些以会代训活动,一是对信贷业务所有下发的文件都要给他们认真地学习,使他们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才能使他们在微观上或在具体操作明确那些是支持的对象、那些是控制压缩的范围农村信用社,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业务,另外可分不同层次进行培训,一批要培训他们操作性的东西,写调查报告的格式、五级分类的操作程序等内容,那么他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好写进去,比较规范。另一批要培训他们如何会算账,如何去实地调查,如何去与企业老总、财务人员沟通。实实在在写好调查报告等做好信贷工作。

培训以后要考试,考试要考实实在在的东面,如现金流量的测算、五级分类四大因素的分析、如何去实地调查,调查些怎么?如何去与客户沟通,培训一些沟通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要培训一些新业务知识,如外汇业务,农合行信贷业务人员从目前情况分析,能做外汇业务的信贷人员寥寥无几,迫切需要培训与培养。对考不及格,请他们离开信贷业务岗位,现在农合行的信贷业务员好象是终身制,一到了这个岗位,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不管能力强的弱的一干就是到到岗年龄,要实行推出与升迁制,对做的好的信贷业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权限实行授权,对得过且过的信贷业务人员,实行推出机制,让有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营销潜力的年青员工来锻炼培训,把信贷业务人员这只队伍培训好,我们农合行才有希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五

为全面掌握__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__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 %;46―50岁为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 %;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 %;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 %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近年来,__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__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 %,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文化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__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四)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近3年,全区共引进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才仅80名左右,而近两年来,调出区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等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没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物质资源而忽视人才资源,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协调、战略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人才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事业单位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工作的要求。1、进人用人的机制不活。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自主权太少,引进人才程序繁琐。如城政工程处引进一名急需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未及时办好编制、人事等手续,而离开该单位。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条条框框过多,人事管理过于集中。比如,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脱离实际,导致中、高级已聘人员数额大大超岗,基层单位矛盾突出。2、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一些地方和部门拘泥于某些政策的条条框框,过于看重身份、学历、职称,而没有将人才评价的重点放到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上来。3、分配激励机制不活。一些单位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高技低报酬差不多,利益分配向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人才,向有发明创造、有科研成果的优秀专技人才倾斜的力度不大。4、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健全。全区人才培养缺乏力度,财力支撑不足,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以财力紧张为由,很少作出安排,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三是现实条件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很强。1、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人才资源开发。近几年__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使人才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上进展缓慢。2、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__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也造成了人才流失。3、人文环境较差。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信息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差异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与__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家访谈”专栏,及时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三峡人才网”等方式,在区内外广泛宣传__区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宣传__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__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卫生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按岗论酬、按绩论酬的分配机制,高科技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金、津贴可多于平均数的5-8倍。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区委区府重点管理好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双高”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探索制定系统的事业单位人才培训计划。二是在委托培养上取得突破。积极鼓励单位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采取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每年从在职职工中选派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使这批人才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骨干。对回原单位工作的,负责解决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三是在对口培训和挂职锻炼上取得突破。每年择优选派30名左右的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四是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每年邀请1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__未来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的视野。

(四)完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开辟优秀人才来万的绿色通道。建议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区20__年制定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引进单位急需的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办、人社等部门应采取限时办结的方式,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引进的正高或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安置其配偶或子女入学、就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实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辞职、离职或因要求流动被辞退后来__区工作的,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承认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凡引进人才,其子女入学由教育部门根据其本人意愿,确保优先安排。二是提高紧缺人才的生活待遇。被聘为正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实行年薪制,并拨给足额的科研经费。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验,每年安排参加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在用车、通讯、信息资料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被聘用或安排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用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论功行赏。三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议区委、区政府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和“__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为__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六

近年来,****新区经济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本地私企蓬勃兴起,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这些特殊群体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大多为简陋的集体宿舍,且消防安全素质较低,火灾防范能力较弱。近期,新区大队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楼消防安全状况集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并就如何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供大家探讨。

此次调研活动调查了新区3个镇、4个街道共37处较大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并就宿舍建筑面积、住宿人数、建筑层数、建筑产权性质、消防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

(一)建筑面积:37处集体宿舍中有23处建筑面积超过1000m2,占62.2%,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40000m2。

(二)住宿人数:37处集体宿舍中住宿人数超过100人的有22处占59.5%,其中住宿人数最多是新区春丰打工楼,住宿人数达到4500人,但大多数集体宿舍的住宿人数为300至500人。

(三)建筑层数:3层及3层以上的集体宿舍有24处占64.9%,最高的有六层。

(四)建筑性质:37处集体宿舍中有20处为企业自建,供本企业员工居住,政府、企业出资建造的有11处,厂房改建的有6处,调查中没有发现建筑性质为居民住宅的集体宿舍。

(五)消防安全状况:消防安全状况调查内容分为审核、验收手续、防火分区、疏散设施、灭火器设置、室内消火栓、自动设施、人员安全意识、管理力量、管理台帐9个子项目。调查发现37处集体宿舍中仅有4处(占10.8%)全部符合上述所有项目,其余的集体宿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消防手续不齐全、消防设施不完善。统计表明:审核、验收手续、疏散设施、室内消火栓这三个子项目的合格率尚不到60%(审核、验收手续合格率为48.6%、疏散设施合格率为59.5%、室内消火栓合格率为45.9%),防火分区、灭火器设置的合格率也只有66.7%和64.9%。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一)群体特征:流动性大,人员具体情况难以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处于“动态”流动之中,所以只能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分析来进行宏观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行踪不确定,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个体状况:文化和收入水平偏低,整体消防意识淡薄。外来务工人员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据20xx年底进行外来人口统计情况表明,农民工1417565人,占外地来锡人员总数的74.5%。另外一项对新区41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以上文化仅占2.2%、高中文化占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3%。文化水平偏低往往导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低收入就直接决定了其生活状况较差。生活状况差往往决定其对自身的消防安全状况关注较少,主动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连火灾报警电话都不知道,火灾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也较差。

(三)居住情况:居住环境复杂,火灾隐患较为突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处有几种形式:旅店、民居、单位、工地、租赁房。20xx年12月底,**21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居住在旅店的占1.45%;居住在居民家中的占7.87%;居住在单位内部的占13.03%;居住在工地现场的占6.90%;租赁房屋的占57.60%;其他占13.16%。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建筑比较复杂,且主要为集体宿舍,其中有29.7%的集体宿舍为政府、企业出资建造,企业自筹资金建的占54.1%,厂房改建出租的占16.2%。一些集体宿舍大都分布在离厂较近的区域,便于员工上下班,然而在有限的周边区域里,相对来说集体宿舍的可用建筑占地面积较少,少数员工集体宿舍甚至设置在人员密集的居民区内,整体建筑较为拥挤,防火间距,消防道路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影响消防队火灾扑救和人员安全疏散。

(四)社会管理: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少,消防安全关注度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凌散、管理难度大,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在对其管理中虽已纳入消防安全内容,但由于职责不够明确,缺少专门管理力量,平时指导缺乏针对性,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公安消防部门和派出所人手紧、任务重,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生产生活场所难以实施经常性的消防监督管理。此外,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较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较低,以及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关注较少,增加了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的消防管理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我们要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火灾防范能力、减少火灾侵害作为关爱“新**人”的实际行动。就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探讨:

向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可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和公安、民政等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将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教育工作以目标责任考核的形式纳入政府的管理内容之中,或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推动流动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最终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的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格局。

(二)将外来务工人员列为消防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从基础着手,并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画册等各种媒体开展消防知识宣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消防常识,及时发现身边的火灾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把火灾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宣传作用。联合辖区内各居委会开展多种外来务工人员喜闻乐见的消防文艺汇演,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观看消防录像带,开展消防知识竞赛,在社区设立消防宣传栏张贴消防安全图片,在人员密集区域张贴防火标志,出动流动宣传车,利用小喇叭和巡逻晚呼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宣传作用。联合辖区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发放大队消防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到大队进行参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防安全知识,达到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大队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充分发挥用工企业作用。督促企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消防安全制度,定期指导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学习和培训,指导企业内部开展黑板报展评、广播宣讲、举办消防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学习消防知识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五是充分发挥消防宣传部门教育主力军作用。消防部门应主动走进企业和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地,开展消防安全常识宣传,使外来务工人员学会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并掌握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及内部疏散和逃生自救基本要领,学会如何发现和整改工作岗位和住宿环境中的火灾隐患,从而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火灾自防自救能力,有效预防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的消防安全环境。目前,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已有73万余人,集中居住点250多处且相对集中在坊前、梅村、旺庄等地,其中上规模的聚居地有20余处。改善此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源头管理。有关职能部门明确此类建筑投入使用前必须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在业主办理申报登记手续过程中,对有关消防安全状况进行把关。二是抓过程监督。消防部门和公安派出所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应将此类场所列入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监督和指导,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三是抓隐患整改。对防火分区、耐火等级、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存在不安全隐患的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政府和相关业主,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人员,及时予以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要以政府名义挂牌督办。

(四)将消防安全技能的培训纳入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上岗培训内容。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xx年4月,已有106.6万外来务工人员加入了工会组织,并通过工会这一基层组织形式,落实和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不失为探索消防安全强制教育的一个新途径和新方法。此外,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也已有所突破,目前**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中心将承担起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方面职业培训工作,其中将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列入其中也正在商榷之中,使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技能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就业的基本要求,**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这次消防安全调查是在**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口大量流入并带来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突出问题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全面的调查,是相当及时和必要的一次专项检查,其对新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对此次专项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层次分析产生突出问题的原因。提请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消防部门要积极主动担当主力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将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规定和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提高登记管理效率的方式方法,逐步加大对登记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现就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探讨以下:

一是收费与交费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日趋完善,对登记申报材料的审查也日益严格。《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申请事业单位登记必须提交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20__年,省、市登记管理局明确提出“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提交的材料必须符合《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今后,凡未提交《事业单位章程》及验资报告的,一律不予受理”。山西省物价局、财政厅晋价服字[20__]261号文件要求,事业单位验资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收费1000元;在50万―100万元的,收费1500元。以这个标准计算,事业单位办理验资报告最少交纳1000元,加上初始登记费、网上登记光盘费、公告费等,办理登记至少花费1500元。就__县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单位认为办理登记费用太高。为此,多数单位持等待、观望态度,个别单位产生为难或抵触情绪,甚至有的找领导说情,要求减免费用。收费与交费的矛盾成为影响和制约登记管理工作进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主动与消极的矛盾。为了创建服务型机关,切实维护事业单位知情权和监督权,登记管理机关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公开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责任人,时刻关注事业单位的发展动态,随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发布相关通知,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前来办理各类登记手续的单位要热情接待,免费提供服务。即使这样,能够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在法定时间内办结手续的不足30%,60%的单位还是要做大量工作,多次督促才能办理;10%的单位甚至超过法定时间也不采取任何动作,一拖再拖。尤其办理年检手续,如果登记管理机关废止了未按时办理年检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这些单位按规定必须实行重新登记,又会引发收费和交费的矛盾。事业单位消极支应态度和登记管理机关缺乏直接有效的处罚措施是造成事业单位登记难的主要瓶颈。

登记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创建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采取财政部门扣留经费的方式,建立财政部门统一支付的收费机制。无论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经费拨付渠道上看,都由财政部门统一调拨。登记管理机关可以按季度向财政部门报送办理登记的单位及经费,财政部门审核后,从拨付的该单位经费中扣除。这样,一来可以化解登记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二来可以解决事业单位支付登记费难的问题,三来有利于规范收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好地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采取分类收费的办法,建立更加科学、适用的收费机制。按性质划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完全或基本从事行政决策,没有任何收入,其经费完全由财政供给。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除了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外,还有一些收入其经费部分由财政供给。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主要靠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报酬,财政不负担经费。登记管理机关可以根据财政拨付经费情况和单位收入情况,综合评估,按管理权限和工作程序申报批准后酌情收费。这样以来,不但可以减轻事业单位负担,调动登记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增进登记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推动登记工作和谐发展。

三、采用先收费后实施登记的工作机制。为了使已具备法人登记条件的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登记管理机关经常是督促,再督促,工作过于被动,效果还不好。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从源头上开始治理,对于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借助其主管部门重视,拟任法定代表人工作热情高的优势,在单位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同时收取登记费,待事业单位条件成熟后再办理登记手续,有效制约事业单位不及时进行登记的行为。

保险和医疗保险手续等。通过多家部门齐抓共管,联合监督,使事业单位法人真正认识到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办理有关登记手续,从而开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新局面。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八

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如何做好新时期我市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退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中央和省委、泉州市委和市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安排和部署要求,我局开展关于探索社保改革后的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采取访谈、进基层,结合“进企入户”活动深入到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根据调研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分析矛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报告主要描述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近年来,我市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有为,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退休人员工作的政策、规定,在保障退休人员待遇、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

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享受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2554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8408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每月都能按时足额发放,调研中没有发现退休人员养老金拖欠现象。

积极落实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根据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闽人社文﹝20xx﹞142号)精神,社保中心迅速行动,认真组织力量,对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数据库进行全面整理,保证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准确,并会同财政部门积极筹集资金,确保调资任务圆满完成。今年7月份,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对1—6月养老金补发也同步落实到位。此次养老金调整涉及企业退休人员12115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307人。

积极开展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方便退休老人顺利完成每年的退休认证工作,我局开展县、镇、村三级协同认证,为退休人员提供家门口的认证服务。拓展村委会(居委会)基层组织的认证服务,提高认证服务的覆盖面,让群众少跑路,力争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每年的认证工作。积极推广手机app、省社保局网上办事大厅人脸识别认证,指导退休人员随时随地完成认证。在调研中,退休职工向我们表示,现在多样、快捷的认证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在家认证。截至20xx年10月底,我市企业退休职工已完成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10353人,认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以社保降费减负政策落地为契机,积极开展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宣传活动。我局组织工作人员于9月29日、30日分别进入泉州恒利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九牧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华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江南冷却器厂等多家企业开展以“降低社保费率,支持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宣传活动。活动向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保职工详细介绍了今年5月1日起国家和福建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当前我市落实社保降费减负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同时让更多群众了解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的实施,不会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

为做好养老待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工作,我中心分批次召开机关社保政策解读会,邀请部分参保单位社保经办人员及退休“中人”参会。会上,机关社保业务人员通过ppt演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与会人员解读了机关社保过渡期间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计发相关政策,介绍了养老待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底限高等政策。通过政策解读,我市参保单位社保经办人员及退休“中人”进一步了解养老金计发政策,为今后养老待遇重算工作平稳过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好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根据上级工作部署,20xx年1月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式启用社银直联发放。通过与银行沟通配合,今年来全市社保待遇基本实现社银直联发放,为退休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激发退休职工生活热情。今年10月8日,我局联合多部门在市直老年人活动中心共同举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老年文体健身展示大会。大会活动形式多样,先后进行了舞蹈队表演,召开了全市老体协主席座谈会和举办门球比赛,吸引了各老体协会和退休老人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反响。此次大会展现了我市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丰富了老年人的文体生活,对促进全市老体协工作交流和退休职工文体健身活动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当前我市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处在有序开展中,也取得了一些不错成绩,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服务内容中也存在着多年积累延续下来的突出问题。调研中发现主要突出问题有:

一是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服务管理有待加强。职工退休后,大都安置在本辖区内的各个社区中,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较为便利。但也有不少退休职工安置在异地,这部分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难度大。

二是私营企业未定期对退休职工进行慰问服务。当前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均能享受到原单位定期的慰问服务,但是私营企业职工退休后即与原单位终止了劳动关系,由于私营企业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对本企业已退休人员的关心,没有定期对原单位退休职工进行慰问。

三是社区服务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退休人员需求。职工退休后在社区生活,由于场地限制及缺少经费等原因,不少社区难以为退休职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定期举行文体活动,退休老人的娱乐形式单一。同时随着退休职工数量的逐年增长,与之对应的社区工作人员配备和活动经费增长缓慢,导致了社区服务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退休人员需求。

四是存在冒领养老金现象。自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以来,我市一直认真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规范业务操作,完善基金风险防控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工作,使社保基金一直保持安全运行的良好态势。由于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和存在侥幸心理,我市存在一些冒领养老金现象:

1、待遇领取人员重复享受不同险种养老金的;

2、是待遇领取人员身故后,家属未及时申报死亡退保注销,经办机构未能及时掌握生存信息造成养老金待遇继续发放,家属继续领取养老金。

通过此次调研并且结合工作实际,在社保改革背景的新形势下,做好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对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服务和管理,积极落实每年一次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拓宽认证途径,引导退休人员自行通过手机app进行认证,对部分身体瘫痪、行动不便的人员,允许其家属通过提供《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表》进行认证。加强与异地社保经办机构和退休人员管理机构的协作,共同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二是要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建立本单位退休人员服务机构,制定完善的退休人员服务机制,对本单位退休职工定期进行探访和慰问,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探索企业与社区共同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互补优势,推动退休职工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要加大退休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退休人员的数量,建设能满足需求的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等,为老年的精神生活提供场所,从而解决人多设施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快社区退休管理工作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现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退休老年的需求,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经费可以通过上级部门下拨经费和企业捐助等多渠道共同筹措。

四是积极开展打击冒领养老金行为宣传活动,通过深入街道社区、摆摊设点、上街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退休人员、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组织市、镇、村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并跟踪追缴。建立南安市社会保险待遇信息比对系统,通过对参保人员待遇领取和生存信息进行比对,有效防控重复领取和冒领养老保险待遇行为的发生,进一步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探讨建立各险种待遇资格认证制度,待遇领取人员可就近在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资格认证。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提升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亲和力。以人为本是实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对象是广大退休老职工,要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把退休人员的满意度作为审视管理服务工作的“晴雨表”,作为完善和推进退管工作的“风向标”。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宗旨,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解决退休职工反映的实际困难,有效提升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九

为了更好地使我们会计专业学生了解将来就业的情况,了解小企业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本研究小组展开一项关于小企业财务人员配置的调研项目。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对小企业会计岗位及人才需求有了一个较为实际的认识,为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思路,指明了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本课题组首先根据网上搜集的资料,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配置、人员需求等情况。然后,走访了下沙30余家小企业,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

根据走访所得到的资料,我们对于小企业人员的配置情况、人才需求情况等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归纳了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配置及需求情况。

(一)人员数量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小企业聘请了2名会计人员,占受调查对象的57%;29%的小企业聘请代理记账机构;3名及以上会计人员的企业仅占14%。可见,目前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数量配置普遍较低。

(二)学历情况。

从上表可见,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学历普遍不是太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会计仅占受访对象的44%。

(三)职称情况。

从上表可见,职称普遍不高。仅有从业资格的占比68%。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11%。

(四)人才需求。

从上表可见,受访小企业还需招聘1名-2名会计人员的占55%。可见,目前小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一)小企业财务人员配置普遍不太完善。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分工不明确,层次不清晰,有些企业甚至不设置会计机构。一些小企业仅设有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学历、职称都不高,很多都是大专以下的学历,初级职称。在调研的企业中,很多没有专职的会计。经常看到一个会计兼管仓库保管或者出纳等工作。这些属于相冲突的岗位,一人兼职不利于内部制约和内部监督,与会计法的要求也是相违背的。

(二)一部分小企业聘请代理记账机构代帐。

代理记账有利于控制小企业成本支出。有利于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目前代理记账行业管理较为混乱,对代理记账机构的监管很不到位,代理记账机构和小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很不明确。此外,目前存在大量的会计从业群体,有些是属于个体的会计兼职人员,有些是属于未办理营业执照和代理记账许可证的机构,他们没有正规的营业场所,政府有关部门很难对他们加以监管。一旦出了问题,小企业也很难有效地保障自身利益和权益。

(三)会计核算和监督不规范。

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小企业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普遍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缺乏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

(四)缺乏有效的会计电算化操作。

不少小企业还停留于手工帐,没有使用财务软件做账。手工帐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小企业由于实力不足,工作发展空间不够,往往吸引不到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虽然有些中小企业会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当会计人员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使得这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能得以提高。

(一)小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的配备和内部控制。

小企业应重视财务人员的配置,招聘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体系。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以会计控制为核心,逐步健全多目标、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小企业应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财产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真实,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

(二)小企业在代理记账中的建议。

对于聘请代理记账公司的小企业,应签好合同,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还应该在企业内部聘请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出纳工作。

(三)手工记账的企业逐步向电算化过渡。

小企业要努力向会计电算化过渡,逐步取消手工记账方式,用财务软件替代,逐步将工资管理、物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会计核算业务实现电算化。

(一)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落实,小企业的数量近年来正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小企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小企业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会降低。由于小企业经常要“一人多岗”,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会比大公司低。因此,要想真正到小企业就业,还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

(二)找工作要端正好心态。

目前,很多同学找工作还是瞄准大公司。但实际上,很多小企业为刚毕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的平台。建议同学们在找工作时端正心态,把很多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与这些小企业一起锻炼成长。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十

根据南坪乡党委、政府“三万”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南坪乡林业站迅速成立了以站长赵树琼为组长、副站长谢泗斌为副组长、营林、林政管理人员为队员的五人“三万”活动工作组,并制订了《南坪乡林业站“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方案》。我站“三万”活动所驻村是南坪乡大田村,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地入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活动,现将“三留守人员”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大田村紧邻林场村、野茶村、朝阳村,位于齐跃山脚下,与金子山毗邻;大田村位于齐(齐跃桥)尖(尖包坎)公路两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该村有20个组,740户,3468人,其中全家外出310户;耕地面积3508亩,其中水田面积2302亩;山林面积3100亩。农户以水稻、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

为方便工作,更好地完成任务,经乡、村、组共同协商,采取集中力量,分工协作的方式。南坪乡林业站明确提出以下几项措施做好“三万”工作:

1、成立工作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林业站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分管营林副站长为副组长,办公室、计财工作人员、林政资源管理执法人员等为成员的“三万”活动小组,制订了《南坪乡林业站“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方案》。明确每名队员在此期间以“三万”

活动为工作中心和重点,必须全力以赴,全面完成工作任务。按照进村入户活动要求,活动小组下设5个常驻工作队员,深入开展进村入户工作。根据活动方案,明确了“五好”工作重点:发放宣传资料,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好;深入农户开展调查,把社情、民意收集好;解民忧、谋民利、化民怨、办实事,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帮助制定、完善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发展蓝图规划好;把每一户的问卷调查表和民情日记记录好。

2、迅速安排部署,落实工作目标。南坪乡林业站在赵树琼同志领导下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进村入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严格按照党委、政府安排布置,选拔最得力的5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以最快的速度进村入户,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群众面前,以最给力的措施提供工作保障,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3、迅速组织培训学习,落实工作职责。举办全站职工培训会议,明要求、学政策、懂“三农”。做到“六知”。即:知基本情况;知驻村优势;知村情民意;知贫困农户;知致富典型;知发展方向。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4、迅速进村入户,落实工作纪律。林业站严格按照统一部署,迅速进驻南坪乡大田村开展工作,召开干部职工作风纪律整顿会,要求工作队员严守工作纪律、注意工作方法,切实做到“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六不准”,防止活动走过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5、以资金、物力予以支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林业站为“三万”工作组指定专门的服务车辆、电脑办公等,方便于工作组及时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和工作信息上报,保证了“三万”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明确拨给包联村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用于活动期间的费用支出。

6、帮扶贫困对象。由工作组同村、组干部一起对全体农户开展摸排,对那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适当给予经济和物质上的扶持。

7、以林业项目作支撑。工作组通过全面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包联村产业发展意向,发挥林业部门优势,将本市、乡正在实施的和即将实施林业工程项目及林特产业发展项目与包联村进行对接,制定项目和产业发展规划并予以立项实施,以增强包联村产业及经济发展后劲。赵站长与工作队员多次到大田村进行入户调研,与村负责人座谈,与老百姓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赵站长还积极从林业局争取到了3000株价值得6000余元的优质杨树插干苗、8000株价值4000余元的优质柳杉苗,加强大田村的公路、河道绿化建设。该站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多个方面、多个途径着手,扎实有效推进“三万”活动。

农政策送上门,将每户民意填入民情调查表,并将所走访的民情民意归纳分类,实现了全站干部走访民情民意全覆盖。这种方式深爱农民好评,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信心,送去了温暖,广大农民畅所欲言,说出了心理话。总结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田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把子女留在农村家中,由祖父母、亲戚或者邻居监护,逐渐形成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同时,还派生出“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守人员”在生产、生活、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也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2、群众需要发展种、养、加工等产业的小额贷款在信合难办事、难说话、难贷到。

3、特困户、低保户的确认,没有公示,缺乏公开性,要求公开、公正、公平。

4、农田水利设施长年失修,淤塞严重,要求加强沟、渠、道等小农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

5、种、养、加工等保险要继续执行,要求政策标准透明,理赔必须合理、公平、公正、公开。

6、村、组遗留的债权债务要清理兑现,当还农户的还农户,当还集体的还集体。

7、小孩早上上学、下午放学回家路上没有老师护送,有的只有监护人而且年老,安全得不到保障。

8、希望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要能够享受老人保险。

9、特困户、困难户、低保户等到房屋改造要按照政策落实补贴和贷款。

10、土地分配时间较长,要按现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1、乡、村、组干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少,所反映的情况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12、计划生育后遗症病人要求按政策进行补偿。

13、假农药、假种子、假肥料现象普遍。

14、新农合手续复杂,报销比例偏低;医疗药品价格未公开,处方看不懂;上年未用完的钱不结转下年,要求结转继续使用;慢性病报销政策不明确。

15、乡里的畜牧服务未到位,许多养殖户没有享受到国家改革优惠,母猪及猪仔死亡赔偿不到位。

16、孤、寡、残、病等人要求得到政府照顾,能解决实际困难。

17、天然气输气管道、长野公路改造,影响春耕,要解决春耕水源、农药、劳力。

18、要求加强村里精神文明建设,制止请客送礼、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

针对民情民意反映的问题和要求,4月12日,驻村工作组与大田村委会班子进行了沟通协调,已解决的问题有: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十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四、社区图书馆服务措施。

建设社区图书馆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但几方面都应积极作出努力使社区图书馆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加大政府服务行为的力度。在社区建设中,往往偏重于社区形象,而忽视社区理念形象和社区行为形象的塑造。要充分认识社区图书馆对推动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利在千秋的事业。二是建议从日常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达到共建、共享。三是积极主动地了解居民现在和潜在的阅读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增强居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要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各类群体的特殊需要,文献信息力求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真正把图书馆建成居民的“第二居室”。四是送书籍下乡。有条件的城市乡镇图书馆应定期下乡,在农村建立文化站,拓展服务项目,延伸业务范围。赛罕区图书馆在送书籍下乡活动中自身也得到壮大和发展。五是各社区图书馆之间定期进行馆藏交流,既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又解决了社区图书馆的书源难题。通过统一安排规划,减少了重复建设,使馆藏分布逐步趋于合理。

总之,社区的文化发展建设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志着社区文明程度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应本着追求最佳效果,实现最大价值为宗旨,不能流于形式,简单化。应适时更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最终达到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断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事业编人员调研报告篇十二

农__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然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的源头,也是目前工会组织体系架构中的一块短板。这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一部分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可纳入工会传统工作领域予以保障。而占半数以上的另一部分农民工,则是农闲季节在__镇区域就近务工,亦工亦农,流动频繁。特别是在__镇个体工商组织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就业单位行业庞杂,分布零散,承包、转让频繁变化快;企业主法制观念差,社会责任感缺乏;农民工本人在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自我保护等方面,与产业工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工会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很难对其合法权益予以有效的保障。山西省泽州县建立乡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实践对解决这一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组织形式及职责。

1.在镇工会的隶属下,与企业工会并列,主席一般由镇总工会协理员或镇工会主席兼任(根据当地财力决定)。2.在本镇所辖行政__建立工会小组,小组长由__联络员担任。3.在镇政府所在地,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小作坊、小门店等单独成立工会小组,直接归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管理。10人以上的企业直接建立企业工会或基层联合工会,为镇工会的直属工会。4.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性务工人员动态管理、重大信息反馈及配合中心工作开展的文体活动,通过向农民工宣传政策法规、工会知识和维权途径,动员、组织农民工入会。5.以“聘任社会化、职责清晰化、管理目标化”的思路解决镇工会专职人员不足问题,建立镇、__工会协理员、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联络员制度,公开选聘,县总审批,统一培训,颁证上岗。工作按季和年度考核,工作突出的表彰奖励,不称职者予以辞退。县总工会每年每人给予1000元补贴。

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1.__设立工会小组,主要负责本__外出(拟外出)人员、外来人员摸底登记,组织10人以下微型企业职工入会和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对本__10人以上未建会企业进行监督,重大紧急事件报告等工作,有效覆盖10人以下的小门店、小作坊等领域,将工会触角延伸到__镇。

2.工会小组结构简单,活动灵活,既承担了工会最基本的职责,又适应长期生存。避免了原来__工会因本__企业减少而被迫撤消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这种形式贴近灵活就业人员,方便了诉求表达和思想引导,有了组织归属感。3.由于镇工会协理员和__工会联络员由上级工会直接聘任并发放补贴,其工作不受业主的控制与干扰,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并且在当地有一定威望,职工信任、雇主信服,在协调一般性劳动争议和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

组建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乡镇和村一级较为众多的从事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会组建问题,从组织制度上实现了工会网络全覆盖。二是为工会推行区域性集体合同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通过社会化招聘,对解决基层工会干部短缺、推动工会干部队伍的社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种尝试和示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