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网络公关课程论文范文(优秀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3:43:22 |
  • ZTFB |
  • 12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规划,它帮助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轨迹。在写作总结时要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经验的范文。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以往只有通过传统的教室授课才能获取知识,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网络课程学习后,我深刻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下面将分为五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网络课程的灵活性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度。在传统的教室学习中,我们需要按照学校的课表安排来学习,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学的路程上。相比之下,网络课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只需一台电脑和一个网络连接即可。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安排学习,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网络课程通常由专业的老师或者机构提供,他们会通过录制课程视频、制作教材等形式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而这些资源普遍免费提供给了广大学生,无论是教材、习题还是实验操作,我们都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获取。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课程的海量资源,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目标来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网络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很难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室里,如果我们对知识点有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而老师也可以及时给出解答。然而,在网络课程中,由于缺少这种互动,要解决问题就需要通过课程论坛或者在线咨询等方式。这对于一些不太善于沟通或者碰到困难时比较被动的学生来说,会增加一些难度。

另外,网络课程的自律性要求较高。在传统教室中,老师会按照一定的课程安排来推进学习进程,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在网络课程中,我们往往需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否则很容易被其他琐事所干扰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网络课程虽然具有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懒散怠学。相反,我们需要根据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积极性。只有拥有自我激励和坚持的毅力,才能真正从网络课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在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好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做到自律,保持积极性和持久性,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课程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二

一、引言。

(1)网络课程(web-basedcurriculum)。

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网络课程评价方法很多,每种评价方法有其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价,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模式来进行操作。例如,对于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形成性评价,多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方法。而以选优和鉴定为目的的评价,多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的方法。但是,由于评价目的的不明确,导致许多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式选择上的有些混乱,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是网络课程评价活动的核心。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关于网络课程科学而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许多评价项目和指标数目差得很多,各级各类指标之间权重分配不合理且有重叠、相斥和不可测等的弊端。指标体系缺乏普遍的实用性,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

5.量化评价和非量化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

5.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2]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s].北京: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4.

[3]黄建华,张淑君.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

[4]刘志波,鬲淑芳.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3.

[6]何文静,孙杰远.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8]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9]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三

摘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优势也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提供了新内容。然而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电商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电商企业和网络营销做简要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改革,规范化管理,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务中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一种创新和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营销的同时,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电商企业和网络营销的内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环境下,全球各地广泛进行的商业贸易活动,买卖双方不需要实地会面,从而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在线支付以及各种商务、交易、金融活动。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实现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将企业间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效率。狭义上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电子工具,在全球范围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构成电子商务核心的四大关键是商城、消费者、产品和物流,由网络平台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消费者购买促进商家入驻,商家与物流公司建立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服务。

2.电商企业的特点。

电子商务有异于传统的商务活动,使得支付手段现代化、信息数据化,电商企业也区别与传统的商务模式,具有普遍性、方便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电子商务普遍适用于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人们不受地域的局限,消费者可以使用简单快捷的方式代替传统复杂繁琐的商业活动,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从业时间灵活;电子商务将工作流程规范化,把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结合成一个整体,提高了人力和物力的利用率;在安全性能方面,电子商务结合网络的特点采用加密处理、防火墙、防病毒、安全管理等措施,这与传统的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电子商务将银行、通讯中心、配送部门、技术服务部门连接成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保障消费者的权力。

3.网络营销的特征。

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营销将买卖发展成为一种便利的手段,企业将计算机网络、数字交互式媒体、计算机通讯的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营销。网络营销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虚拟性,在虚拟市场中,买卖双方可以随时随地交易,扩大了市场交易空间;二实时性,交易平台大多都是在网上进行,使各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高效快速;三沟通性,客户可在相关公司的网站上与公司员工进行沟通讨论,描述自己喜欢的产品特征,并且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了解新产品的发布。

在电子商务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各商家利用网上交易、微信、qq、支付宝等软件增加网购业务,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聚美等网上购物平台不断出现,信息的大量化、复杂化使消费者迷失方向,不能辨识真假,容易上当受骗,网上的交易平台链接不够完善,使得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买卖双方出现争议,双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2.电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

电商企业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较传统的企业而言,企业员工较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非常重要,而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方面不重视,在售后和服务方面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阻碍企业的发展。消费者相关的消费数据可以为电商企业提供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向,将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准确地推送到消费者的视野中,优秀的管理者可以挖掘到这些重要信息为企业服务,而现实中,不少企业遭受投诉,在相关咨询、物流、售后方面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实力未达到特定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局限着发展。

3.电商企业网络管理的结构不合理。

电子商业在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范围广,在财务管理方面容易被一些网络骇客、道德低下的计算机高手利用漏洞泄漏客户的信息。由于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仅局限于照片和卖家提供的产品信息,不能对实物直观体验,当商家利用虚假产品进行交易时使消费者受骗。电商企业的发展很大因素依靠科技的创新,所以创新和技术对企业来说很重要,目前传统企业在向电商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商务的各部门衔接工作不完善,出现断层问题,处理方式也比较传统单一,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也需重视管理方面的创新。许多电商企业没有紧抓政策加强管理方面的创新,组织结构不合理,网络规划不完善,使得创新理念不能沿着体制落实下去,这些问题阻拦着电商企业的发展。

三、提高电商网络营销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

电商企业需要完善管理运营体系,避免一些快递、物流公司在产品运输过程中受到损伤,朝着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促使信息准确传达。电商企业在对技术、程序流程方面创新的同时,需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营销策划,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财务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在电商背景下,需要结合网络平台进行财务管理,所以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管理的风险也相对较大,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时刻确保网络稳定,交易平台正常化,同时需要结合国际化战略目标,保持全球经济一体化。

2.提高电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为适应电商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就财务管理方面而言,其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地点和形式都时刻发生改变,不再像传统的工作形式,同时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对各企业的信息也能初步了解。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人才的争夺,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内部人员学习电子商务的管理知识,相互交流学习经验,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参加大型重要的电子商务活动,吸取先进经验,拓展见识,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3.完善合理的营销管理理念。

大数据的发展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网络数据,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统计消费者的需求,这也象征着经营模式的改革。分析国内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需要重视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转变,建立新型的数据管理模式,定位产品的核心目标人群,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从消费者的日消费量、月平均收入等信息科学性分析预测,从而有目标地为消费者介绍喜欢的产品。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中,由计算机和网络代替传统的大量基层人员,结构合理化,完善企业发展。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网络营销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唯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营销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更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四

缜密,理论基础夯实任何研究如果离开理论的支撑,必将失去生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息质量基本内涵及其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研究、尤其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该书构筑夯实了理论基础。作为具有多维属性的概念,信息质量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依据学者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1],经历了由以数据生产开发者为主体、站在信息系统角度审视信息资源,到以用户为主体、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信息资源的信息管理理念转变过程[2]。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用户地位日益凸显,能够伴随用户信息需求而持续不断改进的信息才是高质量信息[3],信息对信息消费者(用户)的适用性及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4]。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更为全面地界定与描述信息质量概念内涵成为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以信息质量内涵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为基础,重新诠释了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内涵,即信息质量是对信息产品满足信息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是信息用户对通过信息搜索与获取过程所获信息内容固有特性(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的主观特性、信息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全面、综合评价[4]。该概念站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视角,既包括用户对信息产品基本特征、功能和价值的客观评价,又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系统交互效果的体验与感知与其期望值之间比较结果的主观评价,既关注到信息的使用价值,又体现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性分析。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信息交互过程和信息用户相交融的角度对信息质量内涵所进行地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分析,是网络环境信息质量认知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该书构建形成由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4个维度构成的信息质量概念立体模型。在该模型中,刘冰教授强调指出,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交互质量是基础,信息期望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信息感知质量是核心构成要素[4]。4个维度彼此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概念整体。由此可见,该模型涵盖了从用户需求与期望到信息获取、再到最终获取信息价值收益全过程的信息客观价值属性和用户主观价值感知,更为全面地揭示了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反映出信息质量多维度、多层次特点,弥补与拓展了基于用户视角信息质量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不但为该书的整体研究奠定并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信息质量领域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将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以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基础,运用规范实证研究方法,该书进一步剖析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和感知与信息质量的内在关系,构建形成网络用户信息期望构成体系和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体系模型。以上诸方面研究既包括整体关系的宏观构建,又包括内在关系的微观探析,改变了已有研究中分段式、截面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系该研究领域对网络环境中用户心理与行为和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的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由此可见,从概念模型到内在关系结构,再到影响因素模型,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彰显出该书坚实的理论基础,打造形成了该书的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2内容观点新颖,逻辑结构缜密,打造形成完整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与内涵阐释入手,在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全面揭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形成由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感观心理体验等4个维度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提升机制。从概念模型到内在机理,从评价模型到应用机制,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网络环境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石。《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渐进满足过程、从过程中用户的心理与感知角度、从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价值认知与判断的逐层深入,对信息质量概念的界定和内涵阐释。并强调指出,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产品与信息系统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用户交互的期望与主观体验感知[4]。该阐释突破了以往以数据和产品为中心的局限,突出了用户视角的连续性,既强调信息的使用价值,又强调信息的社会价值,是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折与突破。信息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该书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中,虽然信息效用价值是信息质量的核心构成,但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认知和动机、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技术功能及界面设计、信息特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感和观感等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用户偏好、习惯、素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由此,该书提出网络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性层面,更多的感性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最终评价结果[4]。围绕此核心内容,该书所构建的由多维角度、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既包括基本的信息产品价值特征属性维度,又包括信息交互过程中从网站各项技术功能、交互过程和服务品质、交互界面和网站设计等方面反映用户体验与感知角度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主观、客观和过程角度,将用户需求、用户情感、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等因素有机融入到以信息价值属性、信息服务品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基本涵盖了量与质两个角度。这些指标彼此联系、有机融合,全面、透彻地揭示了用户心理、用户行为等主要因素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与影响机理,既反映出信息质量评价中理性层面的考量,也反映出感性层面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与涵盖了用户视角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较好地突出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形成的全新信息质量评价框架,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现有评价体系的大胆突破和尝试。与信息质量评价领域视角全面、应用广泛的mit数据质量研究项目提出tiqm(totalinformationqualitymanagement)模型相比[5],该模型在其固有信息质量、可达性信息质量、环境信息质量、表象性信息质量等4个维度基础上[6],不但在主观标准中引入了用户角色、用户体验与感知等要素,更从主观、客观、过程3个角度突出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全流程等特点,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因素相融合,同时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由以上几个角度的评析可见,《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将用户信息心理、信息行为理论有机融入到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之中,标志着信息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过程相融合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理论的确立形成,成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拓宽了信息质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拓展了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书概念界定清晰,理论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缜密,是国内该领域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创新性之作。

3将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现实价值凸显。

随着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解决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质量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质量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所构建评价体系各维度、各指标均来自于实证研究结果,是用户网络信息选择与评判实际行为的体现。与此同时,该书还对各维度指标释义及来源做了详细的阐释,为网络信息生产机构、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站在用户角度,对其所生产或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也为网络信息用户选择评判高品质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该书中为评价体系构建所研究获得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和期望、信息体验和感知、信息质量三者间内在关系,所揭示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也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机构全面透彻地理解、有效把握信息用户情感认知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和影响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的以提升信息用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提出的用户体验与感知优化途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在分析外动力与内动力在信息质量综合提升中不同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综合提升动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信息质量提升动力建设结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以动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对网络环境中用户体验与感知的优化、信息价值属性提升、网络系统功能提升的研究,根据网络环境的现实特点与用户需求未来发展变化趋势,阐明了基于交互视角的网站系统优化、基于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以上模型与策略是以该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与期望、信息体验与感知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该书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和具体策略,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信息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全面、均衡地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力,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者以用户为中心改进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与优化系统设计和功能、制订提升信息质量策略措施提供可资借鉴、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该书将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既凸显其学术贡献,更加突出了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这也是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结语。

纵观刘冰教授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规范,既重视研究的规范化,又突出研究中思辨特色,以创新的视角、大胆的探索,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展开研究,是信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本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我们科学、全面地评价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利器,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中从用户角度优化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然,该书所构建完成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共性的研究。如果在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在本著作成果基础上做出更有力的推论,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在本书所获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具体的、典型的不同类型网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真实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结果,则可以对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做更一步验证,也可以通过对各类型网站信息质量所做出的总体性评价,发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该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多样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研究,其核心对象是信息用户。因此,如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眼动实验法、行为实验方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在现有研究发现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研究结论。同时,如果能够采用从网络平台(网页)截取或抓取客观内容数据,再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心理与信息行为特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瑕不掩瑜,相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将大大推进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服务创新,为实现网络信息质量的优化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毕强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五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使之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招生形势相对严峻,招生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制约。

1.1近年扩招后,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现象。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足60%。为此,许多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补录。甚至一些高职学校本身招生计划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扩招了。造成高职学校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其一,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不高”现有的学校多为专科层次,办学层次明显偏低,难以引起考生的关注。与一些本科大学特别是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其二,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高校。其三,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不明显,加上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因文凭不高而受到冷遇的影响,使学校在招生时缺乏竞争力。最后,由招生调剂造成一些考生被录取到高职高专院校,与当初他们填报的高校及专业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考生放弃入学,选择复读。

1.2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高专院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各地区都在细化录取批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大都被排在最后几个批次中,考生分数偏低,其生源质量不高。而且越扩招,好的生源被其他高校吸纳得越多,高职生源质量便愈加呈下降趋势。尽管近两年高考人数持续增幅,高职高专院校的报考人数及录取分数有所提高,但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录取的专科生分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偏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1.3提出转专业要求和退学学生数量居高不下。

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生源不足,需要录取非第一志愿或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志愿人数较集中,部分考生不能满足其第一、二专业志愿的选择,因此入学后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由于有的院校不能全部满足考生要求,不报到考生数量有所增多,甚至少数考生报到后发现自己对目前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提出退学的要求。这些不报到考生或退学的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当年招生计划的完成。

1.4学生报考专业日趋理性化,但各专业志愿不平衡。

根据近几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报考取向分析,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日趋理性和务实。根据高职高专业近几年新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情况看:机械电气类、土木建筑类专业志愿较好,而计算机信息类、文史经管理类中的一些专业报考率偏低。显然社会需求量较大,技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的首选。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内部各专业,各系部生源质量的差异。

2生源质量下降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

2.1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生源不足,加上高职高专招生放在最后批录取,致使高职高专新生正式开学一般比其他高校晚,影响了高职新生的教学进度。特别是到校率不高,使原定的教学计划很难执行。如有的专业原计划招两个班,由于到校人数较少,只好合并为一个班。这给正常教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2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

扩招后,高职高专生源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要求录取新生。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时被录入高职高专新生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高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教学工作者的难度。而且,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因此,常常挫伤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又加上学校的管理干部队伍人数没有实质上的增加,致使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六

笔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英语网络课程为例,对常州大学城3所高职院校2009级230名学生就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使用、给学习者的帮助,以及学生网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高,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主动性较差和使用频度太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五项原则和六大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步伐的加快,网络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趋势,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中最广泛的学习载体。查阅国内研究网络课程的文献资料,本科院校以及中小学的网络课程开发较多,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才刚刚起步。尽管许多高职学院也正在积极开发网络课程,但部分网络课程的效果不太理想,网络教学手段不充分,协作与自主学习资源不够,互动效果不好,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较差。而高职院校英语网络课程作为英语学习的一大阵地,因其学习人数多、覆盖面大等特点,英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英语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应用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本文以英语网络课程为例,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开发应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发原则和对策进行研究。

2009年12月我们对常州大学城3所高职院校2009级高职一年级非英语专业5个班级共计2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问题,英语网络课程使用中的问题,英语网络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帮助和效果问题和英语网络课程学生学习及其效果的评价问题。学生是否满意网络课程某类问题中某条具体情况陈述是通过五个不同程度等级来体现的,百分比越高,表明网络课程的某个部分的情况越好。根据百分比的高低,学生的满意度分为高(70%~100%)、中(50%~69%)、低(0~49%)三个等级。通过分析与讨论,高职院校在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高职院校英语网络课程学生满意度问题。在开发、使用、对学习者的帮助与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学生认可度不高,属于中等满意程度,而这四类中英语网络课程的使用情况的满意度最低(53.6%),情况最差,英语网络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帮助情况最好(64.1%)。

2.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存在的问题。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水平不高;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指导;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单调,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更新慢;课程结构和功能模块不合理、不齐全;网络自主学习资源不丰富等。

3.英语网络课程的使用问题。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网上学习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不够;学生没有系统的目标与计划;缺乏有效的网络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者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馈;教师缺乏对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跟踪、监控及全面评价。

4.网络课程对学习者的帮助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但目前的网络课程对学习者英语成绩、与他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明显。

5.英语网络课程学生学习及其效果的评价问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单调,缺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评价内容不全面,缺乏学习者学习基本信息;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手段较落后;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缺乏科学的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内容的发展性。网络课程具备实时快速更新的特点,具备能够及时获取新思想、新观点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尤其要运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课程目标在提高高职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注重课程的内容选择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自主性、超越性、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内容、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交互性。网络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方向多向、应用灵活等特点强大的交互功能。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坚持交互性原则,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丰富网络课程“交互性”的内涵:一是课程内容的可交互性;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四是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交互;五是教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交互。

3.学习模式的协作性。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脚手架”概念,他认为,一个学生通过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能够掌握其发展能力之外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网络课程开发设计者应根据学习项目来为学生确定协作学习目标、分组原则,提供协作资源和协作空间,发挥网络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协作、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

4.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网络课程设计应体现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设计网络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的学习条件、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网络课程目标多元化,内容难度层次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服务的人性化。

5.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呈现的情景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依据自身旧的图式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重组构建自己新图式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考虑学生自身原有图式,即经验,尽量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真实情境与情景,如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vcd、投影仪、投影片等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化学习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环境,能让学习者更快捷地浏览学习资源、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1.课程开发与应用应贯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网络课程设计者要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弹性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等为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和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适合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开发者要能正确地组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积极手脑并用,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概念和规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课程内容组织应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问题中心的形式。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在遵循协作性、交互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应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在设计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合理设计网络课程的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模块化设计网络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同时获得;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模块内容,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杜威的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在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和“任务驱动”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从问题和学习的任务入手,通过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和实施任务,促进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运用把知识和技能提升为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程结构和功能模块齐全,适合学生交流、协作与合作学习。网络课程功能模块应完整、有益于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浏览;提供沟通途径,包括讨论、观摩、合作与答疑辅导;能进行学习评价;实现教学管理等。网络课程模块大致可分为课程教学模块、课程学习模块、虚拟教室模块、教学管理模块、答疑系统模块、评价测试模块和系统导航模块等。

课程教学系统模块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知识讲解、教学进度、实例演示、新闻动态等。课程学习模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内容、录像视频资料、电子讲稿等,还有学习指导以及在线练习。虚拟教室模块或协商交流模块为处于不同地方的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起讨论、共同学习的“场所”,如非同步的讨论区和电子邮件、同步的聊天室等。教学管理模块包括学生学习记录、成绩统计以及讨论记录。答疑系统模块主要包括网上答疑和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库等模块。评价测试系统模块包括在线测试、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系统导航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信息集成的框架,以避免学习者在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迷航。学习工具系统模块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4.课程资源丰富、实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网络课程设计应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案等),二是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学习资源库。课程资源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资源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以良好的方式来组织资源;资源有丰富的信息量;资源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资源的内容和深度多层次;资源之间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实用性强;资源有一定的涵盖面。课程资源内容的组织可以按各个专题分为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可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选择一个恰当的链接与其他资源模块链接。

5.网络课程学习评价应重视过程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网络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事实把握和价值判断,从而考察和促进其学习质量,以促进学习者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性、反馈性、全程性,并从生生、师生间的交互程度、答疑情况、资源利用情况、作业和考试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对网上学习过程评价我们通常采用如下具体办法:通过网络日志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通过对学习者相关基本学习信息的收集实现对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的评价;通过讨论区、问题解答实现对理解类知识的评价;通过电子档案袋和成果展示区实现对技能类知识的评价。其次,还应特别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学习者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学习者通过自己学习前后比较可以了解自己及团队的进步情况,通过与学习伙伴的横向比较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习者主体意识。

6.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网络课程中,影响在线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以及他对学习者的指导,而不是技术。教师要能在网络课程中真正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就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角色要从原来的课堂主讲者和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激励者,能够组织和激励讨论,引导和参与讨论,并且最后要对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能够与教师、同学沟通感情同样有助于学习,增强持续学习的信心。

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引发人们对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开发应用原则和策略的思考,以提高高职学院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应用效果,从而加快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七

中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十分迫切。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然而,在施教和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出现片面的或倾向性的误差,使其成效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如何正确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3、中学生的体育发展引起来自家庭、社会更为广泛、切实的关注。以往在谈到体育兴趣时,通常是指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除了自己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外,主要靠体育教学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但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的逐步重视,体育带给社会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单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立体式的互动。此外,社会能否对学校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一定的便利,这些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对全面快速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是衡量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社会关注标准。

4、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强、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师队伍。去的体育教学更多的侧重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巧,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不断认识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如何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改进自我健康的能力,加强理论基础并通过体育强化中学生的精神品质,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青少年成长发育期的巨大作用,取得明显的体育效益。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由以往单一的“技术型”向“智能型”过渡。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普通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理论以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的手段;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体育教学、训练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生理保健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们应在转变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将其融会贯通并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更高需求。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学习模式,网络课程有着诸多优点和特点。通过学习和参与网络课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网络课程的优势,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为基础,分享我对网络课程的心得体会。

网络课程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相比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网络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安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我曾经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门在线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我的专业领域,但是在自己的课表排得很满的情况下,很难参加实体课程。通过网络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完成课程学习,不仅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还提高了我在学习中的效率和积极性。

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在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网络课程中带有更多的互动形式,例如在线讨论、问题解答等,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网络课程还能够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课程中,学生需要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在参加网络课程时,必须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安排,每周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让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提高了我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当然,网络课程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惑。与传统面授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中的独立学习需要更多的自律和坚持。而且,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有时候会感到孤独和乏味。此外,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可信度也需要引起重视。一些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学生需要慎重选择。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和特点。通过参与网络课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动力的提高等。虽然网络课程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惑,但我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网络课程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和完善。对于学习者来说,更好地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克服困难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课程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九

摘要:网络的普及,使企业在开辟市场营销中多了一种新型手段:网络营销。如何使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高实效的销售回报,是本文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全文针对当前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希望提出相关策略。希望研究对于推动企业网络营销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前言。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中国网民规模冲破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迅猛。全国网购规模达到2670亿元,网购人数达到1.3亿[]。基于此,本文旨在建议企业在当前互联网平台是销售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研究论述这一环境下的特征,使得企业能够建立适应消费者主导这一特征的营销模式,进而能够做到精准营销、互动营销、一对一营销,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效性。由于博客、虚拟社区的存在,出现了“窄众传播、圈子文化”,通过对他们的研究,能够给提供这些交流平台的网站,在探求博客、网络社区的盈利模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现状。

(1)网络营销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但总体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对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低,网络营销仅停留在产品的网络广告、市场调研等环节,或者只是将企业名称、公司简介“上载”到网上,功能很不完善,甚至根本无法满足网络销售策略的实际需要;一些企业虽然拥有独立的dn、url,但多数只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既无对企业产品及企业形象做系统、具体介绍,也没有借助网络开展销售活动,很多企业网站无固定的人员做维护,内容陈旧。目前大多数网站还是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则,网上销售活动就只是发布公司资料,公众可以通过点击一般名为“新闻”的链接来获取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不能及时解答,产品问题无法得到客服回应。所以,大多数企业的网络营销效果不佳,方式不活,缺乏实效性。不少企业的网络销售大多是形式主义,欠缺实在内容。

(2)企业网络销售受到人才、技术、品牌等资源条件的约束。

2、原因。

针对上面的`现状,笔者认为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

首先,媒体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媒介,社会公众往往通过媒体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由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普及性高,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公众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网络,所以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第一考虑的是传统媒体。

其次,互联网改变了商业规则,同样也改变了媒体规则。在这个所谓的“you”时代,网络媒体野蛮生长的力量既令人惊喜,也令人生畏。显而易见的是,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也让这个世界更难摆平。当营销与网络媒体紧密相联,此前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骤然变身为致命的杀招。

最后,网络营销在中国也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而网络营销目前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中国网络发展只有时间,而在美国已发展了100年。现代社会生活,导致一个组织的社会关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投资人、员工、客户、竞争者、当前和潜在的合伙人、特殊利益群体、政府,还有各种媒体,都时刻萦绕在当今企业的周围。企业所面临的这些复杂的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目标和发展,均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影响和约束力,甚至决定企业的成败。

三、企业营销策略。

针对当前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和原因,笔者建议采取秒杀营销、微博营销和网络社区三种当前最新型的销售方式以替代当前企业网站营销的尴尬局面。

1、秒杀营销。

秒杀营销是当前网络上企业营销手段较新型的方式,源自一些大型企业的秒杀事件而引起的新型网络销售方式。“秒杀”原指电脑游戏中的词汇,即瞬间击杀对手。但站在企业网络营销方式中,则就是采取极低的价格,但限制商品数量,往往一放上网,就瞬间抢购一空。秒杀相当于实体促销,但比促销价更便宜,而且平台在网上让受众群鼠标点击即可。

2、微博营销。

微博客是传统博客的衍生品,但比传统博客来说,企业利用微博营销,有传统博客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传播渠道更远,相对于传统博客,微博客不但能网上传播,还能手机传播,这样不但放大了网上用户潜力,也吸引了手机用户的购买潜力。其次,微博传播效果更优于传统博客。微博客由于字数限制,加上支持文字图片,信息传播较传统博客而言,更快捷、广泛,体现出相对的广度,更适合企业产品宣传。

3、网络社区。

和上面的秒杀营销和微博营销相比,网络社会则是提高企业产品忠诚度的一个最佳方式。一个产品一旦拥有了顾客信任,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拓展这种信任,使其转变为对产品品牌的满意和忠诚。只有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品牌网站的社区,进行网络产品潜在销售,不再停留于与在线顾客之间短期交易关系的建立,而是谋求与在线顾客之间长期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巩固的方式。

四、结束语。

罗素曾经说过:“差异乃是幸福的本源”,现在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繁荣,消费者消费行为比之传统的购物方式的巨大改变,空前解放的个性化需求的产生,这些变化无论对企业发展来说,还是对网络营销理论的发展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文中所涉及的三种营销策略都是当前企业网络营销新型手段,只要企业合理运用,将为推动企业网络销售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1(2):34—35.

[2]钱旭潮,汀群.网络营销与管理[m].北京:北京火学山版社,.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十

本文对当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改善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方式的方法策略。

双语教学改革是现代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必然趋势,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受到自身网络技术发展快、专业知识更新迅速快的特点影响,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十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学科,要确保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进行教学方式革新时要着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宏伟目标。

2.1教学方法革新案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近十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推广双语教学的实践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转变教学理念。要提高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应用现状,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明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理念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最后,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校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平台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切实改变了过去讲细、讲透、“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我校采用了讨论式、推演式、课内外结合式、理论联系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

讨论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多路访问相关协议时,首先划分小组让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将协议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并尝试自己归纳总结出协议的基本步骤、思路以及特点。另外,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专题让学生自学,在实践前可以安排实践能力较为优秀的学生或小组事先完成实践任务,比如网络设备互连及基本配置时,可以事先安排一组学生在课前完成实践内容,在上课时让学生来进行课程讲授及演练操作过程,事后全班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

推演式教学:针对较复杂,具有一定层次性且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讲授网络可靠性原理时,通过推演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可靠性原理,并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比如在讲授回退n帧协议、流控机制、分组排队等内容时,在讲解协议原理的'同时使用可视化模拟软件来实现协议运行的动态演示,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效果。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在高校的普及,为了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方法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

多媒体课件制作:所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难点都制作了演示文件,通过融入多媒体(含动画)让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比如在学习多路访问相关协议时做了演示文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协议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质量整体的提高。

建立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建立起校内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在教学前将制定好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传到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上,学生登录到平台去下载资料和在线学习。此外,教师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建立qq学习群,微信群),做到及时向学生分享最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及时提醒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学习资料、完成线上检测、在线提交项目任务等,让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理论联系实践: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实践教学法,其通过选取、模拟、参与工程项目来创设实践情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完成项目实践来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推进实施项目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项目教学法具备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在项目制定或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五个特点因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项目,通过制定阶段性项目和长期项目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并确保项目的主题与实际生活相符合,让项目教学更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2)项目实践:保证教学的开放性。要确保项目实践的开放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需求来精心设计项目;创造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项目设计的层次性,要确保每个阶段的项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构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制作网页时可以给出一个开放式的专题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页内容来进行设计,在设计时首先划分好小组;教师给出项目任务——制作一个类似网易的网站,给出科技、军事、时尚、女性、历史、财经、旅游、汽车、房产、新闻、娱乐、体育等网页专题,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来进行网页制作(每个专题不少于十张显示网页),并确立起短期项目计划(每个小组完成网页制作)和长期项目计划(专题网页制作汇总并制作首页,以及后期运行、管理维护等)。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巡查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讲解、提出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知识应用能力,确保整个项目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实践延伸:设计留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项目设计时教师应当适当留白,通过故意制造漏洞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考虑并不总是全面的,教师也像学生一样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去提升、去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带动他们一起去完成项目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潜能。

3结束语。

当前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等方式来丰富双语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十二

但是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较大的考验。

而且,近些年由于网络导致的信息泄露问题屡见不鲜,也给社会民众带来了较大的损害。

因此,信息安全的话题也受到普遍大众的重视。

在通常情况下,黑客和病毒是导致信息泄露的主要“元凶”。

因此,我们要运用先进的技术防止出现信息漏洞,不给黑客和病毒可乘之机。

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是目前十分受人关注的技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当中的漏洞扫描技术。

网络安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和固定的定义。

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对网络安全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从网络用户个人或者单位来说。

他们想要拥有的网络安全,必然是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单位商业信息受到保护,避免因他人运用偷听、篡改等手段,泄露信息,或者造成商业危害。

从网络运用以及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理解的网络安全必然是希望在对本地网络信息进行访问、读写时,受到相应的保护。

防止出现病毒入侵、拒绝服务或者网络资源非法控制等威胁。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属于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范围。

指的是通过多网络系统的强化管理,以及对硬件、软件中的数据保护,防止其因有意的,或无意的破坏而出现信息泄露等状况。

保障系统连续可靠的运作,以及提供源源不断的网络服务。

从宏观上来看,凡是有关网络上信息的隐私、完整、可用、真实等相关的技术研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全部属于网络安全需要研究的对象。

网络安全不仅仅是网络使用硬件或软件上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上的问题。

在二者的互相补充下,才能实现完善的信息保护。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主要侧重点是防止外在非法行为对网络的攻击。

对于管理上来讲,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

对于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1.1可靠性。

可靠性的定义就是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目前具有的条件下,以及相应的时间范围之内,保持预先想要其达到的功能性特征。

可靠性是对于网络系统安全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可靠性都保障不了,难么一切的网络活动将无从谈起。

1.2可用性。

可用性就是网络经过设置之后,网络信息可以被所授权实体进行访问并按照需求使用的特性。

即在经过许可之后,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的时候,就会给予授权用户或实体进行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在受到部分的损坏及需要降级使用的时候,依旧为授权用户提供最有效服务的特性。

可用性就是网络信息系统面向所有用户的而最安全性能。

网络信息进系统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然而用户的需求是随机的、多方面的、甚至还会有时间和速度的要求。

与此同时,可用性就会对系统的正常使用时间与整个工作时间的之比来进行度量。

1.3保密性。

对保密性的定义就是保障网络信息能够不受外界非法行为的影响,导致出现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等。

保密性是建立在可靠性以及可用性的基础之上的,是网络安全保障的重点对象。

1.4完整性。

完整性就是网络信息在没有经过授权之前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变的特性。

也就是说,网络信息在储存或传输的过程中保持其完整,不会偶然的失误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插入等破坏的特性。

完整性是网络中面向信息的安全模式,无论经历怎样的阻挠和破坏,它要求必须保持信息的原版,换句话说,就是信息的正确生产及安全准确的存蓄和传输。

文档为doc格式。

网络公关课程论文篇十三

摘要建构教学模式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在反复探索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远程学习、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得到学员的认可,并为今后该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否则教学过程就会出现不稳定性、非理性和无序性。因此,笔者在承担青岛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本专业课程具体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逐渐探索形成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该模式可具体表述为: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最后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案例——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网上讨论,分析交流——理论升华,面授反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案例。

首先要发布案例,为案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同时将网上案例制作成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教师在发布案例之后,学生应自主地阅读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案例材料。通过阅读,对案例有一个整体印象,而后经过独立思考又会对案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能够明确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关系以及涉及的有关理论知识,并且会产生一些疑问。

三、网上讨论,分析交流。

学生个人通过上一阶段的阅读、研究,获得关于案例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网上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力保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升华,面授反馈。

经过网上讨论之后,学生将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传给教师,教师应以面授辅导的形式对该案例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

五、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价,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一般包括学生上网发帖的质量、数量和以及在线讨论的时间。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虽然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没有与教育类课程相配套的案例教材,这就不能保证案例的质量和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讨论成为讲授的“翻版”,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讨论时难以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等等。希望通过该论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5。

3.邓云洲.案例教学:一个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4。

4.李素立.教师教育中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