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通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7:49:52 |
- ZTFB |
- 10页
撰写报告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以确保信息传达的清晰和准确。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报告中可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报告是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详尽说明和阐述的一种书面或口头表达形式。因为需要向他人传达信息,报告通常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和逻辑。编写报告需要充分了解所要讲述的内容,并有能力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如果你对写报告没有头绪,不妨先阅读以下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找到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农村法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法治建设情况,我于2015年2月对崇福集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本村社会治安稳定,但家族势力对村委会的影响较大;女性和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不参加民主政治;村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甚至有部分人不相信法律的正义性;老人的赡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本村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崇福集村的法治建设情况
(一)什么是村委会及其作用?
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意见。
(二)崇福集村的村委现状
1、村委会的内部状况
在村委办公室,我们看到了村委的成员名单:李景来、李景泉、李景良、李景安、李景生。由此名单我们不难看出家族势力对村委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均为男性(据当地老人张贵之讲“从未有一位女性当过村官,村里的女性也从不会过问村委的事,那些都是外头人(即家里男人)的事情”)。这些成员的学历都成为高中,其中,李兆来、李景良两人为党员。
2、崇福集村村委工作情况及作用
则;村委对村民的社会保障的实施也很重视,村民赵刚诉说了自己的故事:赵刚从小父母双亡,靠捡破烂为生,后来娶了一个被别人称为“傻子”的女人,生下了一男一女。儿子和女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学校考虑到他们的家境和成绩,决定免除兄妹两人的学杂费,以减轻赵刚的负担。但是人有情天无情,一场大火烧光了赵刚一家的所有家当。就在他百般无奈、深痛焦虑的时候,村委会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号召村民们捐钱捐物,还为赵刚一家办理了低保户、申请了贫困生奖学金。在村委会的管理下,村里的社会治安很好,村民的满意度很高。
但本村村委也存在一些工作漏洞。比如村民间发生矛盾后,常以吵架或打架的方式解决,村委却很少过问;还有就是老人赡养问题很大(基本上是因为无儿无女或子女婚后很少问及老人,但后者占多数),而村委却一直没有去解决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三)村民心目中的法律
据调查,多数村民认为现在的法律不健全,不到位,因为村里曾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犯罪人王春因故意伤人罪被判刑5年;恰好邻村也发生了一起类似案件,二犯罪人却以同王春的罪被判刑10年。村民们表示这种事情非常不可理解。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情重”。即说现在的法律还算健全,但是人情太重,导致司法机关在履行工作时因个人感情而出现差别。所以,持这两种观点的村民都说自己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同时,村民们也不否认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作用的。比如法律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解决“人情重”的问题,像上面的事例,如果村民上访,不但可以使公民得到平等的待遇,还可以使那些以权谋私的高-官落马,受到法律的惩罚,防止“人情”的蔓延。
二、崇福集村法治建设落后的原因
1、村民法律意识薄弱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本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也就不强。
2、法律应用过程中“人情重”,使部分村民对法律的公平正义产生了怀疑,而不愿去接触法律,并表示自己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选择使用法律去解决问题。
3、村委对法律和上级决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根据我的走访调查,本村村委除了在墙上张贴了一幅漫画式的防火防盗瓷砖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关于法律知识和上级决策及精神的宣传。
4、现在的法律不健全,民告官的代价太大,导致村民在与村委发生矛盾时,只能与其吵一次后不了了之,也导致80%以上的村官说出“你去告吧”之类的.话,这更加使有些村民认为“法是保官而非保民的”。
5、低保本是国家在再分配中对低收入者照顾的政策,但是现在的低保名额多半被中等或高收入阶层占据,使得更多的村民不愿去过问法律问题。
三、解决目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1、加强宣传法律力度,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只有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法治建设。
2、建立健全法律及法律监督制度,以解决“人情重”的问题,恢复项目对法律公平正义的信心。
3、提出孔子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赡养老人,从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关心老人。
4、政府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低保批准,社会保障完好实施,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5、村民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具备基本的法律行为能力,提高法律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6、村民自治委员会要认真为村民服务,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的监督;减少家族势力对村委的影响,保护妇女和外出打工人员的民主政治权利。
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本次调查地点选取在大田县湖美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取相关的数据,深刻分析农村法制建设的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农村法制建设现状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农民的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2、司法成本高
农民通过法律维权面临司法成本过高的问题,尤其是追讨工资的过程中,为了追讨回被拖欠的工资或工伤赔偿金,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要负担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诸多费用,而且维权时间漫长。据统计,被拖欠工资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农民工比例高达74.8%。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使很多农民工不得不选择牺牲自己的部分权益与用人单位私了。很多农民有法律维权的意识,但是法律维权过程中产生的司法成本农民无法负担,最终不得不放弃法律维权。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乡后坑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赔偿,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4、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如自己了断,往往为一件小事走上极端的事情时有发生。
担护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农村司法所,往往也是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自身并不懂得多少法律,又从何普法和提供法律援助?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虽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二、农村法制问题原因分析
1、人口结构大龄化、文化程度偏低。被调查人员中60%为男性,40%为女性,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56岁以上的有31人,而41岁以上的共有57人;同时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阶段。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传过于深奥和单调,群众理解比较困难,虽然有不少从普法活动中拿的资料,但很少细读。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家庭联产承包开始后,集体组织形式越来越变得松散,群众大会已经很少召开。虽说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但收看的节目却都以电视剧居多。农村报刊最多发行到村委会一级,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也在村委打住。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建成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小学也聘请了法律副校长,但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加之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的普法几乎就成了死角。
2、执法不公正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已经成为法制进程中的毒瘤。个别基层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老百姓看来,“八字衙门大大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上边没人,告也白告”。
3、怕打官司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于广大农村。人们习惯认为,官司缠身总不是一件好事,对打官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农民如此,基层政府也如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吏至今还不适应当被告。
实质上党管一切,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阻碍着民主法制进程。
三、农村法制建设问题对策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不能有任何动摇。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
4、降低司法成本,完善法律援助职能,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建立法律援助机构,培育专职农民工维权律师,这样才能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维权律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法律业务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层是一个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的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对照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了我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法制观念淡薄
因为部分家庭的原因,很多老一辈的农村人的文化水平非常低,民主法制意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权,要么畏于权势,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而不顾,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有的无视法律,排斥法律权威,崇尚“无讼有德”“权大于法”,喜欢采取偏激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不懂法的表现。农民对法律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产生了“扭曲的认识”。 法律对所有人本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在法律面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大多数农民却更愿意相信“量力而行”。社会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为人处事的策略,他们信守“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真理”,不敢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冒险,遇到强权强势宁愿吃亏自认倒霉。不仅如此,农民对法律的信赖度也普遍较低。在调查中也常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跟他们(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打交道 。”
(二)村务监督不到位
近年来,村官犯罪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呈现五大特点——小官大案所占比重大;贪污贿赂、渎职案件频发;村支书、会计人员涉案众多;窝案、串案多发趋势明显;村官自治权和政府委托性权力腐败多。其中,贪污与受贿是职务犯罪中最为突出的两类犯罪。贪污犯罪比重大,反映了乡村财务管理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监督不力。由于缺乏监督,原宜州市龙头乡高峰村、村委主任卢昌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虚报、侵吞国家发放的农村低保救济款、农村医疗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成为了典型的“小村官大贪”。
(三)普法教育形式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需求与兴趣也发生改变。
依然沿用以前的“拉条幅”、“发传单”、“上大课”、“灌输式”的普法模式很难取得效果。而且真正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条款式、会议式、文件式的法制宣传形式群众不乐意接受也不愿意接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开放开发的进行和体制的创新,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显现,从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主要表现在: (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到位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保障。(二)村干部不依法行政现象很明显 一些村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正、不公开、不依法,有的还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和权益;土地纠纷反映的问题多,真正解决的少,有的久拖不结,使矛盾加剧,有的还发展为刑事案件或械斗事件;村务、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村民对重大事项缺乏知情权,一些村干部对集体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重违反村民自治制度,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使村的资财流失,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长期申诉。 (三)基层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有所抬头 农村的教育基础比较低,农民的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家族势力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加之农民对自己的选票价值认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选举既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干扰。有人为了拉选票,以钱物贿赂村民以此拉拢村民的事时有发生。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现象普遍存在。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的村民也不在少数。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农村依法治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走访调查的结果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对策:
律法规。特别要宣传党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宣传宪法,农业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农业生产与流通,税费改革,家庭婚姻,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纳要》,使二者互为促进,提高-干部群众法制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制订村规民约,实现依法治村,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职业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政府领导应大力支持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中的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使基层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行政复议能力偏低、人员短缺等问题,根据办案需要抓紧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人员。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可以尝试将行政复议资格的取得纳入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行业整体的系统性建设,是推进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上级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业务的监督、指导与培训力度,对提高政府法制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议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多到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并适时组织一些业务培训,邀请资深专家对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培训。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也应立足自身,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处理法律事务的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创建和谐农村,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途径、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为民主治理创造物质基础。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安防控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和各有关部门具体帮助指导,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发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乡所有合作社进行了实地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组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四
1、对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钱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实绩的标准,因此,农民对依法办事及农村法治工作的认识大大减少,而村民委员会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对农村法治工作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组织农民学法是增加农民负担,而且农村中的老人因年纪大且没文化,对法律法治搞不懂、听不进、没法用。作为村民委员会,忽视了农村法治工作对以法治村及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农村法治工作“三无”现象依然存在。所谓“三无”是指农村无专职依法治理工作队伍、无专门的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农村法治基本流于形式,大多数村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手段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3、农村法治存在的难点。在农村开展法治工作,一是集中村民学习难。主要是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大多是不识字的老人,在时间、地点上无法统一,若分小组分散学习、人员太少,所以很难集中组织学习;二是农村中法治骨干难找,农村的村社干部文化水平低,对他们的法律培训又少,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多,让他们给村社讲解法治,也只能念念法律条款,所以学习法律的效果不明显;三是难抓到点子,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学法基本上处于被动,大多数村民只有遇到纠纷才去了解法律;四是认同度不高,一些村民认为,在农村抓法治是搞形式,导致权大法的认识存在,个别村民遇到涉法问题时,习惯于求助家族势力,找关系,托熟人解决,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村民学法的积极性。
4、农村依法治理基本保障有待及时落实,依法治理力度不强。目前,我乡没有司法助理员,有阵地无人员的现象长期存在,给开展依法治理工作造成不便。
二、我乡农村法治工作难开展的原因。
1、法治观念上重视不够,认识不清。一是村民法纪观念淡薄,工作难以开展,上面只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不重视,村里干部不会主动搞,个别村干部认为村民越懂法,工作越被动,因此对依法治理工作应付了事。
2、对法治工作责任不明确。区、乡的依法治理工作机构健全,但到了村一级就无人“接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就成了无人管事的工作,责任不明确的现象较为突出。
3、开展法治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硬。首先,上级缺乏对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的分析研究,形式过多,活动开展较少,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
1、着力建立农村法治工作机制,引导依法治理工作。一是配强农村依法治理工作骨干,做到有人管事,确立专职的法治宣传员,并与人民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真正把法治工作纳入村级事务管理中;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把农村法治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并与工作绩效挂钩,纳入乡对村的目标管理之中。
2、着力加强对村社干部的法律培训。对农村专职法治宣传员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依法治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乡要负责抓好村社干部的法律培训,村负责抓好对户主的法律培训,通过培训,真正实现村、社、户都有法律明白人。
带动几个村,从而促进农村法治工作有序开展。
4、着力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农村法治工作。依法治理是一项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点开展法治宣传专栏,加大普法力度,要以基层为依托、以部门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依法治理的高潮。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五
近年来,在淮阴区委、区政府的关系和支持下,我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人进城务工,人们对孝文化的意识的淡薄等各种原因,农村孤寡老人大多数收入微薄,精神上缺少依靠,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农村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生存状况引发关注,我们对淮阴区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从经济上来看,农村老年妇女的收入90%是靠土地,其中少部分家庭能得到子女救济,有工资的人数很少。从健康上看,受经济的影响,过半数的老年人不愿意去医院体检。从养老与家庭的关系上来看,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子女很少有陪在身边的。从文化生活方面来看,大部分老年女性在空闲时只能串门聊天,还有一些老年女性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打发空闲时间,多数的老年女性希望村里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有些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老年女性体弱多病,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绝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加上医疗水平有限,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3、缺乏精神慰藉
孤单寂寞是农村老年妇女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老年女性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不断增强,心头难免会涌起孤单、自怜等消极情绪。
4、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老人们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方式了。同时由于经济原因,村上并没有完善的健身设施,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无法进行日常的健身活动。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妇女自养能力不强
农村老年妇女年轻时为教育子女、支持儿女成家立业倾其所有,基本上没有积蓄,有的甚至为此举债。土地收入是她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随着年龄增大,劳动能力降低,由土地而获得的收入逐年减少。有一些能够在自留地出产一些蔬菜,或者小型养殖一些家畜,基本上能够维持生活。但是一般7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需要儿女的照顾。
(二)农村养老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是子女赡养和老年人自养,社会支持较弱。尽管已经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些过低,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只有这部分养老金,没有其他方面的帮扶,她们的生存都很困难。
(三)子女养老意识不强
随着家庭人口的逐渐小型化,使得子女的平均养老负担有所加重,独生子女要承担着双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很多儿女觉得养老有压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生活距离远,压力大,导致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意识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步淡化。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四)老年妇女精神生活单一
条件好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室,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多接触外界。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大多愿意跳健身舞,但在农村缺少专门的场地,或者有的地方场地是室外的,受天气影响很大。老年人都希望儿女能经常回家看望或打电话,但儿女由于生活压力在外奔波劳碌很难给予充分的精神安慰。
(五)保健意识和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都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大多农村老年妇女只停留在有病看病阶段,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会合理饮食,很多小病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部分老人有病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就医,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另外乡村医疗条件还有待加强,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老人的健康水平。
四、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逐步建立多方面共同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最低保障标准。对于贫困家庭的老年妇女给予及时的生活救助。二是各村要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条件好的村可由村里出钱,给村里的`老年人增加生活补助额度,纳入村民约当中,坚持执行。村村建立农村养老院,并逐步改善养老院条件。采取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使无人照顾的老人有所依靠。三要积极倡导家庭养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增强家庭养老实力。四要倡导自我养老意识,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些老年人还能够从事简单的生产,可帮助她们选择一些成本小、风险小的项目,帮助她们发展经济,鼓励她们自我养老。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观念
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的养老观点,倡导自我供养的新理念,通过增加储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途径,增加养老费用的来源,降低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提倡老有所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劳动收入自我养老。
(三)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各级妇联可以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组织巾帼志愿者认真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对违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行为应当依法惩处,广泛开展个案宣传,推动全社会增强保障老个人权益的意识。二是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继续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开展以“孝”为荣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广大妇女在孝敬父母和公婆中发挥主导作用,宣传树立敬老爱老典型,倡导文明、和谐的家风。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孝”文化教育。与教育部门联合,把敬老爱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使未成年人树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观念,形成尊老爱幼和谐共鸣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农村老年妇女的精神生活。在各个妇女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丰富妇女的精神生活。
(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健康医疗水平
开展老年人自我保健宣传,增强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农村老年妇女身心健康。继续完善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老年人合作医疗药品范围,提高高龄老年人医疗费的报销比例或按年龄段发放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对贫困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
(五)各级妇联组织要关心老年妇女的生活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建立区、乡(镇)、村三级网络,各级的妇联干部要发挥自身作用,在农村老年妇女遇到困难时帮助她们争取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巾帼志愿者要以巾帼志愿服务月、重阳节、中秋节、敬老节、春节等为契机,以妇女儿童之家为依托,组织巾帼志愿者结对式、项目化、常态化开展各类关爱活动,真正将关爱农村老年妇女活动落到实处。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家政服务,清洁室内卫生等;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村老年妇女捐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进农村老年妇女家中,陪同老人聊天;为农村老年妇女进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深入村里,开展文艺演出、娱乐健身、拍摄生活照等多形式活动,丰富农村老年妇女日常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六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七
目前,镇镇村公路总里程是50.4公里,宽度为4.5米,其中乡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损坏影响出行40公里,从2005年开始至今,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已近有十年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车辆不段增加,特别载重车辆吨位多数道路使用频繁,部分道路已损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响群众出行。
1、建设资金问题。“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资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上级补贴资金有限,乡村两级在配套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从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如修建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万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补助15万元,尚有2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难以落实,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敢争取。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路项目附属设施基本没有,直接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列系问题。
2、基层债务问题。村村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广大农村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与祈盼,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惠民工程,村民把它当作对干部满意程度的最低要求,处在中间的镇村基层领导压力之大超过想象,筹集资金的能力非常有限,无配套资金或配套资金较少或配套资金迟迟不得到位的情况下,开工一条路就得欠几十万元,启动非常困难。
3、工程质量问题。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以及大规模建设导致项目管理难以跟上,由于建设道路成本过高,利润偏低,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体质量之外,还有道路的边沟、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质量更得不到保证,有的`路基、路面和构造物标准过低等。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八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2、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4、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九
xxx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有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区政府及各职能部。
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
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
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
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逐年增加分值比重,同时将法治政促使部门、乡镇街年来(20xx-20xx年)共审查了52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
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
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20xx年,共主动公。
93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
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
甚至错误地认为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二是制度执行尚有差距。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
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
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法行政意识不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
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问责相对弱化,效性和威慑力。
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失去了监督的实。
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负有行政。
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
落实到政府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
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要在全面。
总结。
以往经验。
激励引。
提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
____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要围绕与。
使人民更要改变。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一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而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在于吸收新党员,尤其是吸收一批思维灵活、富有朝气、政治素质好的青年入党,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因此,如何做好农村青年党员的发展工作,有效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更好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本人围绕xxxx乡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现状
xxxx乡现有党支部1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1126名。其中预备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0.53%。女党员134名,占党员总数的11.90%。少数民族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0.09%。35岁及以下的党员84名,占党员总数的7.46%。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107名,占党员总数的9.50%。近年来,全乡党委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把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把发展党员工作当成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每年对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农村农技员,计生专干、后备干部、素质较高的能人吸收入党的组织。注重年轻化、知识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两年不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乡党委纳入后进支部管理。发展党员实行公示制,对新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不经公示的积极分子一律不发展。
二、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文化程度严重偏低,高中以上学历党员仅占全部党员28%,这就影响到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党员老龄化严重,全乡60岁以上党员占65.5%;三是女党员少,全乡仅有134名女性党员,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
2、青年党员流动多、管理难。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308名,大部分为年轻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同时流入地对流动党员管理存在漏洞,流出党员缺少参与正常组织生活的机会,更谈不上接受教育和管理。
3、农村党员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农村党员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党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党员碌碌无为,思想滞后;有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观念较淡薄。农村占多数的老党员身体条件限制,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等。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1、近年来农村优秀人才减少。比较优秀的农村青年迫于生活压力,或为了更好发展纷纷外出务工,一年中在村活动没有几天,留守农村的人群中多为老人和孩子。农村党组织视野中的优秀人才很少,特别是优秀青年更少。农村人才外流削弱了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发展青年党员难,留住青年党员也难。
2、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主观上弱化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少农村青年认为加入党组织后分散精力,占用时间,影响自己干活挣线,农村干部不仅辛苦而且清贫,加入党组织不利于“发家致富”,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对加入党组织的认识有偏差,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农村青年信仰淡漠。有的农村青年认为搞市场经济是致富光荣,不是党员光荣,“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思想在部分农村青年中占据了上风。
3、部分党组织号召力不强。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活动经费,组织生活举步维艰。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无财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削弱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些党员干部观念老化、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党员先锋模范没有较好体现。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价值观念扭曲,宗旨意识淡漠,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党员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解决“部分基层组织思想不重视、不发展”的问题。做好青年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大事,应高度重视。把做好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着力强化党员发展工作制度保障。一要建立乡、村两级共同负责制。通过建立党员发展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定期研判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发展工作网络,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健全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乡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督促和帮助村支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调动村支部发展党员积极性,要将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落实到联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三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全面规范工作程序,推行发展党员预审、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用制度来保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
2、抓住根本、增强引力,解决“部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把农村党员教育队伍教育好、发展好、管理好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员的工作,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调动基础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义不容辞的做好党员的本职工作,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为群众带好头,把好关,积极引导广大优秀青年朋友向党组织靠拢。
3、创新理念、强化教育,解决“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农村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关键是部分发展对象受党的教育少,应注重开展“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农村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为载体,组织农村青年学习党章,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党的活动,并在其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让他们对党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增强入党的光荣感。通过构建定期教育、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培训要讲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同时,要逐步探索建立预备党员转正前集中教育制度,对新发展的农村预备党员,预备期内,由乡镇党委统一组织进行一次针对性强的党性、党纪、党风教育。
4、建章立制、狠抓落实,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面对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一是认真做好外出党员的管理工作。对外出务工党员由所辖支部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澄清去向、流出时间、外出期限、联系方式等,并约定管理责任;对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可以建立临时党小组,明确负责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二是认真做好流入流出地党员管理的衔接工作。双方党支部要相互开具转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责任,避免“挂空”。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二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6月份,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____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区法制办、____镇、____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xxx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____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____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同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促使部门、乡镇街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年来(20xx-20xx年)共审查了52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20xx年以来我区的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努力打造“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有限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248项,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期,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努力打造“阳光政府”。20xx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93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问责相对弱化,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失去了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联动机制亟待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涉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及监督制约等多方面,但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就是就是法制办的工作,与其他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要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将____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汇编成册,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围绕与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改变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三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发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在20xx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老师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罗家岩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程度的调查,得出一份调查实践报告。
沟南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南部,全乡有行政村34个,在这个暑期,我前往的是沟南乡的罗家岩村进行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当地村委会进行咨询以及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统计与归纳。其中调查问卷以及媒体发表见本报告附表。
由这次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姿态,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面对我国甚至世界都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结构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各级乡镇政府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保护虽然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迫切,开始进入到群众视野。虽然农村环境保护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是这种环保意识的兴起,对于以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在环境退化的前提下,个别村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山西海拔较高,山路较多,有些村民家中没有水龙头,吃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并且由于环境的退化,人们已无法向以前一样采集食用雨水等。近年来,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该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虽然当地村民近几年来由于切身体会以及教育的普及都开始有了环保的观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人们在环保的路上实际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村庄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据说,该村还是会保留秸秆焚烧等习惯,这对环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所以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不科学环保的经济模式,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不但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当地经济雪上加霜。
(一)抽出部分经济用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从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对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路灯来,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发展下水系统,合理使用水资源等,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多与政府交流,将对于农村建设的想法与要求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流。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只有加强人民与政府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政府的政策实施好,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实现和谐共赢的'生活场景。
(三)增强当地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同时发动群众将想法落实到实践。
通过加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环保意识。争取将现在生活中类似于秸秆焚烧,污水乱排放等不文明行为渐渐消除。改善当地生活环境。
(四)合理规划农民田地位置,在不影响经济的情况下退耕还林,保护山林里的生物多样性。
在此次调研中,村里老人都表示,近十几年来,山林里的野兔野鸡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山林里由于无人管理,乱砍乱伐现象也时而有之,导致当地生物趋于单一化,我认为这种情景虽然现在对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定会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而到那时再想到治理,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五)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于经济与环境的调控作用,合理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健全当地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深度。将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食,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等,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更有力的提高当地村民的行动力,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使当地的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要求里,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重视把农村环境问题,不能重蹈之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xx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有力推动南彰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一、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南彰镇......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四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今年我部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找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破解问题的对策,为今后进一步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
一、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十分重视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效规范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党员发展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发展对象上看,存在“近亲繁殖”倾向。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宗族观念严重,专门发展沾亲带故的人员,对其他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拒之于门外。
二是从发展数量上看,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些村党支部长期不发展,甚至个别村党的事业后继乏人。而有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则搞“批量发展”,凡提出申请的照单全收,一年就发展新党员十几名。
三是从发展质量上看,存在“良莠不齐”状况。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时不讲标准或坚持标准不严,谁对自己有利就发展谁,谁给好处就发展谁,甚至把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参与赌博、搞迷信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发展为党员,严重降低了党员质量。
四是从发展程序上看,存在“暗箱操作”情况。有的村党支部发展程序上走“跳棋”,规定程序没有走到,有的对预备党员到期不研究转正,有的甚至搞“瞒天过海”入党,通过伪造会议记录、入党材料的方式发展党员,在党员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
二、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乡镇党委认识不到位,党员发展工作“缺管”。一是思想不够重视。一些乡镇党委没有认识到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深远意义,平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政绩工程,没有把党员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业务指导不到位。一些乡镇党委组织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平时对村级党组织党员发展工作指导不够。一些驻村联片干部只想把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抓好,对党员发展工作不闻不问。三是责任追究难落实。虽然县委每年都跟乡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各乡镇也结合实际跟各村党支部、驻村联片干部签订责任书,但对达不到工作目标要求的责任对象,在责任落实和追究上没有落到实处。
(二)党组织负责人素质不高,党员发展工作“偏轨”。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业务掌握不熟练,导致发展程序不到位。支部书记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原因,不熟悉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发展党员,造成党员发展时程序不到位或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常有发生。二是思想境界不高,民主意识不强,导致人为降低党员质量。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党员发展心怀疑虑,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主动、也不愿意去发展党员,个别支部书记宁愿被乡镇党委免职,也不愿培养发展不属于“自己人”的入党积极分子入党。
(三)农村青年流动频繁,发展对象难选“苗子”。特别是山区农村受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村绝大多数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使得发展党员时好“苗子”难选。同时,外出青年务工地点不固定、流动频繁等原因,给党组织的考察培养增加了难度,加上本人又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行踪,使得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难上加难。
(四)党员先进性不强,优秀青年入党愿望“降低”。近年来,一些村党支部放松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忽略党员作用的发挥,使一些党员的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个别党员甚至出现了“拉山头”、“搞派性”等不良行为,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一些优秀青年对入党缺乏真正意愿。
三、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竞争有序、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机制,真正把最优秀的农村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完善责任机制,着力强化党员发展工作制度保障。
一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共同负责制。做到县委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村支委联系一至二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建立党员发展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定期研判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发展工作网络。
二要健全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要把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列入乡镇党委班子及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分管组织的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的目标责任制中,并作为政绩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乡镇要将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落实到驻村联片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定档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发展党员责任倒查机制,对今后发现对象存在把关不严、程序违规等问题,实行发展党员“谁审核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要实施党员发展双重否决制。明确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建立党员发展双重否决制。对一年不发展党员的村,由乡镇党委给予书面预警;连续两年不发展的村,由乡镇党委进行黄牌警告,并对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不发展的村,对支部书记作出组织处理,并实行党建考核双重否决制,既对村级组织实行否决,又对驻村干部和支部书记等个人实行否决。
四要明确组织员发展党员责任制。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落实组织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明确组织员抓党员发展的工作职责,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到县委组织部挂职等方式,不断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真正实现党员发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检查、有落实。
(二)创新培养方式,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充分利用在外商会、流动支部、行业协会、现代科技等载体,建立一个跨区域、全方位、内外结合的党员培养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
一是利用流动支部外围培养。各乡镇结合本地人员流动去向情况,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选配办事公正、有威信、有能力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为多年不发展党员村物色优秀人才,在临时支部内培养成熟后再输送到原村,由原村进行发展。
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多方培养。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分别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引导他们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注意从行业协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方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并明确专人跟踪培养,及时掌握他们在外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有意识地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地共产党员。
(三)强化整顿治理,努力解决党员发展空白点。要建立以思想教育为主、组织措施为辅的整顿机制,切实加强对支部书记不想发展村、家族化、派性村及软弱涣散村的整治力度,努力解决党员发展软弱点和空白点。
一是实行“思想沟通法”。通过个别谈话、学习先进典型等形式进行沟通思想,引导各支部书记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主动党员发展;对仍拒不发展党员的支部书记,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采取免去支部书记职务、整顿支部等组织调整措施,直到党员发展为止。
二是实行“联合组建法”。对家族化、软弱涣散村党支部,经整顿仍不能转化发展党员的,可就近并入邻近强村、企业建立联合支部,打好党员发展工作组织基础,待全面改善后,再单独组建支部。
三是实行“下派选调法”。对那些宗族化、内部派性严重、多方势力均衡的村党支部,采取下派干部到村挂职,或选派本地有素质、有能力的党员到村任职,打破支部内部各派势力分布格局,通过几年的努力,改变支部内党员队伍结构,为党员发展打下基础。
(四)严格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建立可以量化的党员发展标准,防止简单地用生产力标准或文化素质的标准来代替党员的政治标准,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有培养发展潜力的人吸收到党内来。
一是建立党员发展定期分析制。每年年初,由各乡镇党委组织人员对辖区各村党支部的发展对象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各村发展对象的文化素质、水平能力等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提出当年度党员发展的数量指标。在发展党员指标分配上,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做到科学分配下达但又不“死抠”指标。如对经调查确实没有合适发展对象的村党支部,就不予下达当年度党员发展指标,以免这些村党支部发展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对象“凑数”,降低党员质量。
二是建立党员发展量化积分制。为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分别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设置项目与分值,对符合项目要求的给予相应加分,最后根据每个对象的得分情况,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对象。
三是建立入党对象资格预审制。凡是向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的对象,所在村支部书记必须在了解日常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及时向当地纪检、政法、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征求意见,做到对发展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了解。各驻村干部也要切实把好标准关,实行党员发展全过程参与、监督和审核,一旦发现党员发展有问题的,及时向乡镇党委汇报,切实防止“带病”入党。
四是实行发展近亲入党汇报考察制。对支委会成员发展自己亲属入党的,事先必须向乡镇党委报告,乡镇党委根据村党支部的报告,派出考察人员对发展对象进行考察,经考察确属优秀的,再按有关程序办理,否则不予审批。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五
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
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03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合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担保书》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第三调研组人员名单:
略。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六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以来,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由法律水平的提升转型到法律信仰的塑造,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化形态,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紧扣法治如皋建设的目标,将法治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法治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如皋正处在“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开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的新要求,大力拓展法治如皋建设新领域,把“腾江越海、登高致远”融入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法治文化工作机制。
入法治如皋建设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来抓。严格贯彻“五五”普法考核机制,形成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社会联动,共同建设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责任机制,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强化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各项保障。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法治如皋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开拓创新,致力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项目实现品牌化。完善领导干部“卡网碟”学法套餐,致力打造“雉水在线”如皋市干部学法平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优化法律援助“12348”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如皋法律援助工作的内涵,让如皋法律援助全省领先,叫响全国;在主城区公共娱乐场和主要干道,筹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文化一条街,培育镇、企业、学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典型,努力建设机关与基层、城镇与乡村,多位立体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使法治意识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一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述法考评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做优建设法治县市的“品牌”,进一步强化镇法制工作室建设,落实专职法制员,发挥辅政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三是做优法治政府“品牌”。加强行政争议诉前协调中心和行政争复议前协调中心建设,实施中心协调和流动协调,大幅度压降行政案件、败诉案件和重点行政信访量;四是做实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品牌,将基层民主法治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的依法治理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引导基层群众依法参与公共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四个强化,大力营造法治文化浓厚氛围。
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和载体传播法治信息,抓好法治专栏建设,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的作用,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市的法治实践。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法治文化不断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七
段村是距离安国县城二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朴实的农民,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而这正是新农村建设使该农村有了第二次飞跃式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瓜菜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段村作为经济作物专业村庄,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瓜菜,但调查表明,不少瓜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大量种植瓜菜,因为不少农民表示除了瓜菜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产业,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很多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屯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段村的村路,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8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0、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
11、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
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用了4周时间,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面 貌。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2年4月1号至2012年5月1号
2.调查地点:岳池县断桥乡庆龙村及附近几个村庄:金虎村,青龙村,石桥村。
3.调查人:冉浩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庆龙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 按时间来说 :
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12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下面是对家乡家电 的调查:10%的家庭拥有空调,80%的人家买了彩电,2%的村民能在家里上网。
2、 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19世纪的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玩扑克,麻将等。而今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上网、看电视’‘听音乐、看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严重
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 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5%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 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八
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看到,我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普遍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行“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主要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街道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全区100%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选选举委员会,经过两委联席会议提出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再选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实行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区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前所各村一般采用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三甲、下陈各村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已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据了解,全区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订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相当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等各项自治制度进行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如下陈街道下陈村、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前所街道前所村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实行,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全区各村普遍实行了“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落实民主监督。在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基础上,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街道(镇)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区普遍实行村帐镇(街道)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村级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从调查走访中看到,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在年终公开,并且是迫于制度不得已公开一下。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三)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区范围而言,各村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嫁居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有全局意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要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地处**市主城区,因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行政村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土地被大量征用,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一些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情日益复杂。因此在实行民主选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以保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迫切,更为需要。要把在街道(镇)党工委(党委)领导下的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靠得住的“领头雁”,保证和监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农村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消解热点中“热”的因素,为解决难点创造条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也一直引导各级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医疗保险试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在农村蓬勃发展,城乡差距也开始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然而作为一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亲身感受着农村这些变化发展的同时,又目睹了农村在与城市之间新闻事业上的差距,新闻在农村的脚步却没有前进多少,“新闻”这个字眼一直以来,似乎还只属于城市的怀抱。
本文主要以一位新闻专业学生的眼光为视角,以身边的农村为平台,分析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总结农村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失,进而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路径,使得新闻事业能够在农村中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并反过来为新农村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农村新闻事业现状
1.农村新闻报道匮乏
翻开报纸,看到的总是某某电影即将上映,或者上映首日便取得了多高的票房,或者是某某明星又闹出了什么绯闻,某领导又做出了什么指示;抑或是多得近乎占据整版的广告、股票分析……打开电视,看不完的是选秀节目、名人采访,而涉及农村的新闻报道却少之又少。即使有那么一篇两篇关于农村的新闻,也只是对国家出台的一些农村政策的简单解读,甚至是机械性地刊登。诚然,一些党报、机关报对于农村的相关报道是不少,但大都局限于一些宣传性的政策报道或者是树立典型的引导性报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单纯地履行了报纸的反映功能和宣传功能,而真正起到建设性作用的报道则很少。农村里发生的一些事,要能够算得上是新闻而引起媒体前去关注的往往都是一些十分重大的事故或者案件,即使媒体不去采访,也早已经过悠悠众口,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了。
2.政府、新闻界对于农村新闻事业发展所需的投入不足
即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在县级以下的基层设立过记者站或者专门的新闻联络处,也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扶助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广村深,一些村子与县城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往往一些新闻发生之后,记者都要匆匆忙忙地从县城的媒体或者记者站出发,而等他们赶到时,早已是事过境迁,成为旧闻了。更有一些媒体或者记者,即使在获得一些农村的新闻信息源后,往往因为采访不方便,耗费精力大,而不愿前去采访。本来农村的新闻信息源的流通就相对不畅,加上媒体的“惰性”,使得新闻往往就成为了城市的专利。
3.农村居民对新闻节目的态度冷淡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同样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样,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仍然都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整个农村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农村居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面相对较窄。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使得农村的社会受教育面相对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过低,这必然限制了读者群和观众群。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媒体除了政府的部分拨款投资外,广告收入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农村的广告需求少,广告市场狭小,这些都影响着媒体在农村的投资欲望。同时,农村交通的不方便,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发达,新闻传播物质手段的单一等等这些无不制约着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2.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农村新闻事业被许多媒体视为“公益事业”,特别是面向农村受众的农村新闻报道,与其他的新闻报道相比,由于并不能吸引“眼球”,没有什么“卖点”、“亮点”,在市场运营中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干脆没有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媒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全额拨款的单纯的事业性机构,它同时具有企业经营性质,它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往往就面临着社会责任与市场环境博弈的两难境况,为了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赢得较高的广告收入,为了媒体的运行和生存,媒介往往很难顾及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海房屋动迁协议书如何写 上海房屋动迁协议书如何写范本(六篇)
- 最新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汇总(实用18篇)
- 最新学校文秘工作计划范文汇总(优秀14篇)
-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范本(通用11篇)
- 夫妻转让车子协议书简短(汇总8篇)
- 2023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范文(模板20篇)
- 暂停合作申请书怎么写(优质8篇)
- 最新公安送教活动方案范文汇总(精选19篇)
- 业务转移委托协议书范本(通用15篇)
- 2023年分期付款的借条范文(精选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