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策论文论证分析范文(优秀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19:41:33 |
  • ZTFB |
  • 9页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总结不仅要总结过去,更要展望未来。5、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一

下文摘自p公司在董事会会议上所讨论的商业计划:“我们将不再继续为职员提供大量的救济金和奖金。在国家失业率低的时候,公司可能需要提供这样的政策吸引并且挽留好职员,但是国家的失业率现在是高的,p公司不需要提供同样的救济金和奖金,如此省下来的钱可以购买高科技的仪器代替现有的简陋机器,甚至建立另外一个工厂。”

参考样文。

p公司的商业计划建议,将花在职员身上的资金重新用来改进设备或建立另外一个工厂。理由是在现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继续为职员提供救济金和奖金将不利于降低成本,而且没有救济金和奖金p公司也能吸引并且挽留好职员。尽管这个建议有一些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首先,作者认为,在高失业率期间,不必支付相对高的薪水,因为市场将提供很多低薪的好职员。尽管这个观点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从事的是特殊行业的话,涉及的可能不仅是失业率的问题。如果只有很少的失业者有资格从事p公司需要的工作,那么该论证的观点就是不合理的。

其次,该论证忽视了减少或免除救济金的辅助作用。举例来说,如果p公司免除救济金,职员的干劲就有可能受挫,一些职员的效率会变得很低,甚至会有人离职。即使p公司会及时地替换那些职员,但是,生产效率可能比设备更新与建立新工厂更重要。

再次,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新设备和新建工厂的必要性需要单独的论证,不要与公司是否削减救济金和奖金混为一谈。

总之,这篇论证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它假设一个简单的普遍的行业统计数据适用于某个特定行业,并且忽略了实行这个计划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除非作者能够说明p公司所在行业的失业率很高,而且能提供有关这个计划的成本和收益的准确分析,否则我们很难确定作者论证的可信性。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二

摘要:对于对策性问题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所采用的最传统的分析思路就是先阐述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或实证分析法从现状中发现问题,然后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屡试不爽的研究思路,被广泛运用在对策性问题研究的文章中,许多智库在做研究报告时也是乐此不疲。但这种研究思路在逻辑上存在谬误,不能作为对策性研究的一般标准,更不能当作一种研究方法进行复制。本文从传统的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的分析的逻辑谬误出发,对对策性研究的规范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规范研究对策性研究研究方法。

1何为现状,如何分析。

现状即是事实,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呈现出来的现象。比如我们研究投资结构优化的问题,河北省的投资结构是怎么样的,在主体结构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占比是多少,集体经济的投资占比是多少。现状的时间跨度一向没有严格的标准,有些人把时间序列分析作为现状,分析近几十年的某个指标的变化,这勉强可以称之为现状,因为在时间序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指标的发展轨迹,看到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如果单单用一年的数据来说明现状也未尝不可,既然是现状,那么就是最近的时间段内某个问题反映出来的客观事实。现状也可以是横向的,比如某省某一个指标在全国比较中所处的位置,但是注意不能o出评价,因为现状即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在这个比较中说明谁好谁坏。不管是纵向现状和横向现状,分析起来都不会有太多内容,简单的介绍客观事实并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现状分析的目的是介绍客观事实,让自己的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而已,我们的研究中往往在现状上阐述的太多,在现状中无意识地注入了个人的评价,因为人们往往感觉到,如果单单阐述现状,那么在接下来的问题分析中就无法与之前的现状部分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就是现状分析的谬误之所在,现状分析能否与之后的问题分析相结合呢?我们不是往往在说明问题时搬出现状来做论据吗?造成现状分析存在谬误的原因就在于问题分析中也存在着谬误。

2何为问题,如何分析。

问题往往是不好、不合理的,我们常说一个东西是有问题的,那就说明这个东西在你心中不是理想中的样子,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你心中谁好谁坏已经有了标准。所以,问题分析的重点在于分辨好坏的标准,我们称之为参照系。有了参照系,才可以说明现状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还以投资主体结构为例,假设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在为35%,外商投资为3%,这是现状。如何来说明它是有问题的呢?有些学者不假思索地就认为国有企业投资35%,这个比例太大,国有经济没有效率,所以35%这个比例是有问题的,是不合理的;外商投资仅仅为3%,比例太低。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结论是主观臆断的,是不合逻辑的。国有企业就一定没有效率吗?35%的比重又为何是高的?外商投资3%的水平就是不合理?有很多分析都是直接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是有预设的,前提条件或者逻辑起点的论证不完全,得出的结论过于草率,这不该是一个学者所持的研究态度。

用比较的分析方法来阐述问题是存在逻辑上的谬误的。除非我们可以说明我们所选的参照系是科学的,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江苏作为比较对象,为什么选择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如果能够证明经济总量高的地区或国家,他们的投资结构状况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本省的结构特点与之做比较,指标超过或低于这些地区或国家的数据,就是不合理的。但是上述的证明不可能存在,我们又如何去证明经济总量高的地区或国家,投资结构就是合理的呢?因为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比如把我们的产业投资结构与北京的相比,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低,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明第三产业投资不合理吗?这个低与高是相对的,是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系的,如果说低的话,那么北京的第三产业比新加坡的低多了,如果以此判断的话,我们北京的经济岂不是有问题了吗。即便是我们承认两者可以比较,但是两者的发展阶段可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差别是自然的禀赋造成的,所以根本没有人为改进的动机,这样一来,选取比较对象变成了一种不可能性事件。所以比较分析方法不可能对问题有科学的阐述。

实证的分析方法过程无可挑剔,但是逻辑起点又经不起推敲。如果能够构建一个经济模型来测算理想的结构,那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至少在分析过程中抹去了主观臆断的因素。把模型测算的理想结构与我们的现状作对比,给出一个评价是合理的。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比比较分析方法更容易误导读者,因为模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构建模型的人以及模型的假设前提都是主观的,虽然过程是客观的,但是结果总不令人信服。

在这个问题上大多学者宁愿选择比较的分析方法。再者,可以重新构建一套理论,做规范性分析,比如构建结构优化理论,把理论作为参照系。但是这种方法更加复杂困难,暂且不提理论的科学与否,单单是构建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又如何在分析现实问题时突然转向理论研究呢?恐怕这样一来,一项研究几十年可能都没有结果,构建理论又是不可能的事件。

参照系之难确立造成问题分析之艰巨,而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研究思路的艰难性,反而觉得运用这种套路轻车熟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没有能力确定一个科学的参考系,那么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换一种思维去分析问题。问题之所以称之为问题,是因为你认为它的存在会影响到很多事件的发生,会继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试图把问题作为其他更严重更明显的问题的原因来分析,简单地来说就是“把问题当原因”。比如要说明某省的国有经济投资35%的比重是有问题的,你可以通过分析国有经济部门在同一领域投资审批中所占的比重来说明它对民营经济的挤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对民营经济的一些指标变化论证这一比例的不合理处;可以通过分析交付使用率来分析国有经济部门投资是否有效率,没有效率反而占用了资源,这可以说明不合理;可以分析国有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业人数,来分析投入产出是否有效率,如果没有效率,则投资比重就不应该增加等等。把上述的这些问题作为分析国有经济部门投资比例是否合理的佐证,这样的分析相对来说就比较严谨了。通过其他领域的现状来说明投资结构的问题,用一个事实来判断另一个事实的好坏高低,是问题分析的较为严谨的方法。

3何为原因、如何分析。

问题分析完之后,就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分析问题时,我们是用其他的既定的事实来识别是否是问题,这些事实佐证有些也可以称之为问题的'原因,比如刚提到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为35%,它造成了一些民营企业得不到投资审批,我们可以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是由于得到的审批较为容易,这即是原因。不过要注意,问题分析中的事实与原因分析中的原因不能重复,如果重复的话,逻辑上就说不通了。可是这里又会有许多问题出现。原因的分析程度到何种地步可以停止?因为造成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有很多个原因,这些原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原因也是一些既定的事实,这些事实的背后又有其产生的原因,由此一来,原因分析层层递进,难以停止。

我们当然不可能这样做研究,如果一直追问下去,那么非但找不到一个原因,还把问题分析给葬送了。分析问题的原因的目的是提出解决之道,所以必须要与对策对应起来。原因可以是很直接的,也可以是深层次的,关键看,现实中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实,而且这些客观事实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这些事实不可以改变,阐述这些原因也没有意义了。原因只是过渡性的,只是在逻辑上看着合理而已,如果专注分析原因,那自然会陷入无限的追问中。分析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客观事实,尤其是对策可行性而决定。

4何为对策,如何研究。

我们的研究是对策性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我们的对策建议多数是针对*府的行为提出的,当然也会有企业的,我们仅以针对*府行为的对策为例,来阐述对策性研究的规范。作为经济学方面的对策性研究,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提出对策的理论前提是承认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或者说*府制度安排是可以改变市场发展的。这一个理论前提恐怕是经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人所反对的,市场经济中的*府行为是被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对策的行为是违反了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但是在中国这种研究却大行其道,似乎每个学者都可以对*府指指点点,提出一些希望*府去做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至少说多数的对策性研究都不是严格的市场经济学者所应该做的。

暂且抛开*府是否应该主动采取或改变政策去影响市场,我们就以*府政策应该和可以影响市场为前提进行分析,这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对策该如何提出。

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所在,又分析了产生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就该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假大空的建议人人都会说几句,对策往往是千篇一律,没有使用价值,更有甚者,有些学者提出的对策让人啼笑皆非。对策研究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对对策的修正,二是提出新的解决之道。所以对策的提出首先要建立在对当前该领域的政策、法规的掌握之上。只有把已有的、已经在实施的,还有已经实施过但失败了的政策法规全部掌握了,才有可能从旧的制度中突破,才有可能提出真正的新对策。以投资结构问题为例,国家和各级*府在投资领域颁布了多部法律,采取过多种政策,在改革领域也有许多文件出台,这些文件加起来总有1000多页,在提出对策之前,有必要对这些政策法规的全貌有深入的了解。由于我们没有对这些文件做细致的研究,所以提出的对策可能是已经实施多年的政策,而你却又一次无知地提出来,这种研究也是无意义的。

或者你提出的对策是曾经实施过的,在实践中已经宣布失败的,而你又一次无知地提了出来,也是贻笑大方了。或者是提出的对策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没有可行性,是一句空话,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你没有愚蠢到像上述两种情况那样。所以已经有的政策我们不能提,别人提过的我们不能提,没有可操作性的不能提,提过的但失败了的更不能提。

无论是政策的修正还是提出新的对策建议,在符合上述研究前提情况下,还应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这才是对策建议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条对策建议的提出要遵循个人理性,要符合多多数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没有个人的理性就没有集体的理性。我们提出的对策建议想要具有可行性,就必须保证它能够得到最广大的市场主体的支持,也就是要符合他们的利益,也要符合*府的利益。一个好的制度之所以可以持续下去,是因为人们的支持、人们自发的维护,根本不需要*府强制地去执行。一个好的对策建议是要满足市场中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或者是各方利益一种折中和妥协,只要市场拥护的制度,才有可能维持下去。好的政策建议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维持的特性的。

当然,提出一个各方都比较赞同的建议是非常困难的,这涉及到机制设计等较为前沿的分析方法,要求有比较深厚的博弈论基础。但是,有难度不是我们提出“假大空”的对策的借口,没有“能够提出各方利益平衡的对策”的能力,提出的对策不能稳定的、自发的运转下去,就不要去做对策性问题的研究。当前,许多智库的研究成果何尝不是在错误的思路上大行其道的,智库的建设首先要求在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上做足文章。

参考文献:

[2]蔡p.智库要重视对策性研究[j].智库时代,(02):63.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三

下列资料摘自某流行的科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科学家如果希望在他们的科学领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他们一个星期通常要工作60~80小时。因此,如果科学家想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进步,全天幼儿保育中心对他们――无论是男性科学家还是女性科学家来说都是必需的。而且,事业的进步和工作的安排也必须有弹性,以便未满学龄的孩子能和至少一位家长在一起分享一天中的重要时刻。”

参考例文:

该论证认为,既然科学家的事业进步通常需要他们每个星期工作60―80小时,那么全天的幼儿照看对他们来说是必需的。而且,事业的进步和工作的安排必须有弹性,以便未满学龄的孩子能和一位家长在一起分享一天中的重要时刻。这个结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该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中给出了两个不一致的建议。一方面,建议科学家把他们的孩子放在全天幼儿保育中心以便更专心地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显而易见,科学家不可能同时接受两个对立的建议。

另一个问题是,论证所表达的建议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都依靠如下的假设:科学家有幼小的或者是学龄前的孩子。但是文章没有提供证据来支持这项假设,而且这项假定很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还没有儿女或者孩子已经长大的科学家不需要文章中所提到的服务,因此文章的建议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

总之,该论证的结论是不完全可信的。为了更好地支持结论,作者必须提供资料显示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有未满学龄的孩子,并且需要文中所提到的服务。此外,作者必须说明如何解决两个建议之间所存在的明显冲突。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四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且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的成立条件是否充分。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1)思路过程:先找出题干中的缺陷(一般题干中会存在七八个缺陷,考生最少要找出四五个缺陷),再将这四五个缺陷进行分析评述。

(2)写作过程: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标题很重要,要占2分,所以一定不能漏掉。开头段要点题,概括原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间段对这四五个缺陷进行评述,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结尾段扣题、总结,要有力度,能够和开头段进行首尾呼应,高度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和观点。

2、基本原则

(1)注意专业意识——工商企业管理。这就要求考生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注意时代特色和国际、国内大环境。在工作之余要多关心国际、国内的新闻大事。

(3)要理性思考,注重写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实用性和缜密性。

(4)不需要感情-色彩,不偏激,不求怪异。

(5)控制字数,注意结构,标题可以在成文后再最后确定。

二、常用语气词汇

三、常用结构词汇

1、大连接词

“首先”、“其次”、“再次”、“另外”、“最后”、“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本论部分每段的开头建议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2、小连接词

“而且”、“还有”、“况且”、“更何况”、“更重要的是”等。本论某个段落中如果你要分析题干的多个逻辑问题,那么几个问题的分析之间,你可以使用这样的词来承前启后。

3、分析引导词

“很可能情况是”、“比如”、“试想”等。分析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4、分析收尾词

“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在引入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5、开头和结尾

标准的开头和结尾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

开头——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省略号部分是引用原文)。但是,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结尾——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四、常用命题方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按照现有的评分标准,必须要拟题目,否则就要扣2分。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

(1)万能型命题法,如《一份存在逻辑漏洞的论证》。

(2)质疑型命题法,如《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真的不超过五个吗?》。

(3)形式型命题法,如《对某某文章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4)普通型命题法,如《似是而非的论证》。

五、常用写作手法

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幽默、讽刺等语言表现手段来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

具体来讲,写作分析的手法可以采取对比直接驳斥法、反证法、对比法,也可以采用归谬法。

1、直接驳斥法

直接驳斥法是直接驳斥对方论点的方法。要想直接驳斥论点,首先要抓住对方论述中最主要、最本质的论点。然后针对该论点,或用事理剖析,或用事实批驳,达到充分暴露错误论点的荒谬之处的目的。

2、反证法

揭露和批驳对方的谬误叫反驳,也叫驳论。反驳也是一种证明,就是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

3、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正反对比,是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纵横对比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是把事物放在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对比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分析可使观点更为鲜明有力。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技巧》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五

举例论证中不对事例加以分析,只是将事例摆放在文章中就没有架起事例与论点之间的桥梁,也就起不到论证的作用。“分析”就是事例与论点之间的“粘合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议论文举例论证必须要分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请看下面的例子:

论点:学习要讲究方法。

论证: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非常讲究学习方法与运算技巧。一次,老师叫学生们把自然数从一加到一百,其他学生就盲目地开始叠加,而高斯经过一番思考,就找出了其中规律,首尾相加正好是一百零一……他不仅很快完成了这道题目,并且结果正确无误,令老师惊奇不已。我初中时的同桌刘倩,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当,成绩一直不理想,进高中后,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步非常快,一跃成为年级的佼佼者,尤其在语文方面,她几乎每次测验都是班级最好的。

修改建议:

“学习要讲究方法”是论述核心,高斯是怎样讲究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和意义自然是叙述和分析的重点。在叙事中加入分析,如“而高斯却能够借助思考,寻找其中首尾两数相加正好是一百零一的规律……这样做,不仅很快完成了题目演算,并且结果正确无误。借助思考,寻找规律,正是高斯的良好学习方法;很难想象,如果高斯不讲究学习技巧,他仍然能够比其他同学学得更优秀吗?”

再看一个例子:

论点:“换一个角度”

论证:受过宫刑的司马迁能写成《史记》,多次被贬的苏轼能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身体残疾的史铁生能成为一名作家,都是因为他们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修改建议:

加入分析:“无论是面对身体的缺陷,还是遭遇的挫折,他们都没有当作是遭遇了致命的.打击,而是换了一个角度面对,把这些当作是人生的磨砺,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或为人称颂。”又或是可以用因果分析法改为“他们的境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为什么却能赢得众人的称颂呢?因为他们并没有像常人一样把这些遭遇当作是磨难,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在他们眼中这些磨难恰似磨砺心志的机会,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磨难的含义,最终从磨难中重生,成为一代名人。”

给一个正面的例子: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训练题: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斌患先天性肝豆状核病变,肝移植是唯一治疗方法。55岁的母亲陈玉蓉,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割肝救子,7个月风雨无阻日行10公里,走破了4双鞋,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最终她的体重由68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院专家认定割肝救子手术可以实施。2009年11月3日早8时许,母亲陈玉蓉走上手术台,手术开始。3个小时后,陈玉蓉右半肝被顺利切除,儿子叶海斌随后推进手术室……11月3日晚9时50分,主刀医师宣布:陈玉蓉右半肝成功移植到儿子叶海斌体内。

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特别要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至少使用两个典型例子,不准用材料的例子。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六

简单讲,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资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或技术,说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办法。所以,一篇完整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目的);(2)对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对象);(3)如何进行分析(方法);(4)能够得到什么重要发现(结论);(5)这些重要发现的深层次含义与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解决方案)。

(1)开展统计分析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定性地研究问题,而且更注重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2)开展统计分析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只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综合加工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这三大功能。

(3)开展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核算方法、指标口径、数字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及时的进行改进。

(4)开展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迫切要求。不但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要研究统计数字的内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既要熟悉统计业务,还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水平和写作能力。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七

以下资料摘自为《如何写好一个电影剧本》这本书所作的广告:“一位想要成功的作家应该尝试去写电影剧本而不是写书,因为一个普通的电影剧本比一本畅销书获利要大得多。虽然有很多书都已经改编成了电影,但是我们的电影人更愿意依照新的剧本拍电影而不是把书改编成电影,因为在最近几年,依照新的剧本拍出的电影都很卖座。”

参考样文。

这个为的《如何写好一个电影剧本》这本书所作的广告认为,写电影剧本的作家比写书的作家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因为:普通的电影剧本比畅销书获利要大得多;电影生产商更愿意依照新的电影剧本来拍;最近几年,卖座电影大多是依照最新的剧本拍出来的。我认为这个广告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仅仅根据最近几年依照新的电影剧本拍出的电影比依照书改编而成的电影更加卖座的事实,不足以证明广告的结论,即写电影剧本能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最近几年的票房统计不能预计未来的趋势,有可能以后电影剧本的稿费会减少,书的版权费会增加。此外,论证依据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电影的获利或者作者的稿费收入,很可能最近依照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的收益,以及作者的稿费收入都比那些依照新的电影剧本拍出来的电影的收益要高。

广告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假定一个作家必须在写电影剧本和写书之间选择一个。论证忽略了一个作家可以写很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电影剧本、畅销书以及其他类型的书。事实上,一个作家如果尝试各种类型的写作,很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家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而且,写书也是创作电影剧本非常有效的第一步。无论如何,广告没有提供理由支持作家只能做出上述非此即彼的选择。

广告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成功”这个词的概念很模糊,没有对“商业上的成功”和“艺术上的成功”做出区分。论证把电影的票房收入同成功相提并论,然而,很多作家追求的可能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广告认为写电影剧本是作家成功的惟一标准,很明显忽略了成功的其他含义。

总之,这个广告依据的是关于票房和作家稿费关系的过分简单的假设,以及对成功的过分简单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评价这篇论证,我们至少要知道所列举的统计数据在多少年内是有效的,以及票房收入对电影的获利和作家的稿费收入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八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必须要睡眠,而睡眠过程中就会产生梦!梦里的内容是千奇百怪的,它也是丰富多采的,由于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我们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我们的古人也就是我们的先人对梦做过研究,可是大部分内容都带有封建色彩和迷信成分。因此一些外国的科学家却把梦用于了心理学和精神治疗上,这可以说是全球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和创新!弗洛伊德曾经写过一本叫作《梦的解析》用这本书来观察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可是它也有一些瑕疵!

如果说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的运作,那么梦就是在神经系统和脑的磁场效应下产生的象!而这种象是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因此不同人的性格在相同梦的内容产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梦分为许多种,大致可分类为:噩梦(恶梦),美梦,满足愿望梦,满足渴望梦,连梦(即连续的梦),伏笔梦,考试的梦,欲望梦,黄梁梦,南柯梦,复现/古梦等等!由于这许多种类的梦,它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以及不同性格人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因此在分析一个梦的'时候,还需要全面的分析。

根据每个人心理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相似点,每个人产生梦的规律还是可寻的。一个人精神/心理恐惧的时候就会产生噩梦(恶梦),或者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忍受空间的时候就会产生杀人和打架斗殴的梦,人在精神和心理空虚的时候就会产生填补这种空虚的美梦和满足愿望的梦。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黄梁梦和南柯梦,人在被一件困扰自己和一直埋藏在潜意识里的事会产生一些连梦,或者当一个人还处在半清醒半昏睡时,虽然它的肢体和神经系统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工作,当它在睡下的时候,因为它的大脑还是在接着上演着下一个梦的片段,梦并没有因此中断因此就产生了连梦!人在精神旺盛的时候,有时会在梦中唱歌,肺里上火的时候会梦到自己哭泣。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九

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张先生婚后拥有一套房屋,最近他们为了购置新房决定将房子卖掉。张先生与中介公司签订了《房屋买卖居间合同》,委托中介公司寻找买家,挂牌价为230万元,签约后张先生就到国外出差一个月。刘先生通过中介看了这套房子觉得非常满意,但希望价格再能便宜一点,通过双方几次协商,李女士最后同意以138万元卖给刘先生,双方又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合同》,为此刘先生支付了定金20万元。谁知签约后半个月,张先生就从国外回来了,当他得知房价为138万元,觉得太便宜了,于是找到刘先生,告知刘先生这是他们夫妻的共同财产,李女士一个人无权处分,要求解除合同,但刘先生认为李女生有权签订合同,且已经交付了定金,坚决要求履行这份合同。

双方协商不成,为此刘先生起诉至法院,要求履行《房地产买卖合同》。

法院认为系争房屋系李女士和张先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同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对共同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应为无效。法院判决购房合同无效,李女士返还刘先生定金20万元及其利息。

所谓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对全部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共同共有财产关系一般发生在互有特殊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较为典型的是基于夫妻关系而发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有等共同共有财产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部分共同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擅自处分共有房屋的,

要看事后该处分行为是否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的追认。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追认的,该处分行为合法有效。没有获得追认而擅自处分共有房产的,合同无效。

目前法律实务中存在着如下几种共有形式:

1、家庭共有:夫妻是一种人身关系。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另有约定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员相互之间,也是人身关系,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关系。不能把亲属关系都当成家庭关系。如张某与其妻、子一同居住,其父、母单独居住。张某的家庭成员就只有3个人,而不是5个人。家庭共有财产,属于家庭成员共同共有的财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于农村共同生产生活而产生几代同堂的现象,其共同居住人对家庭财产是共同共有。

3、尚未分割遗产形式的共同共有:共同继承的财产,在继承开始以后,遗产分割之前,数人(相互之间是亲属,是同一顺序继承人)对遗产享有共有权的财产。一般认为,这种共有是共同共有。

在购买房产时,一定要核实所购房产是否属于共有,买卖共有房产的一定要取得全体共同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为规避最终认定为共有房产而产生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购房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如果是房产证上的产权人是多个人的,一定要核实每个人的身份,并由每个人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除非有公证的委托书,否则不同意代签字。

2、如果房产所有人是在婚状态,且房产证上产权证为一个人名字的,也需要其配偶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或者由其配偶出具房屋并非夫妻共同共有财产的声明。

3、如房产所有人系单身,且房产证上产权人为一个人名字的,需要该所有人到民政局开具单身证明。

4、为防止出卖人故意隐瞒其他共有人,买受人可以让出卖人出具一份无其他共有人的承诺,并明确约定违反承诺的违约责任。

1、《合同法》(1999年)。

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

89.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xx年)。

第十七条婚姻法第十七条关于“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的规定,应当理解为:

(一)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十八条婚姻法第十九条所称“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夫妻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4、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二手房”买卖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20xx年)。

追认的情况下,应认定买卖合同无效;但买受人有理由相信出卖人有代理权,符合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应确认买卖合同有效。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

摘要:在当前模式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则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如何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至关重要。对此,需要从培养环境以及培养目标等入手进行完善与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等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转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商务模式。可以说,在此背景下给予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现阶段财务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高等院校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同时也需要转变原有的培养方式与目标。从全球范围内来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财务管理的发展于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因此,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需要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环境进行完善与提升。针对当前财务管理所面对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策略要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要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公司理财手段和策略要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要做到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规避风险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上的财务管理创新要得以顺利的实现,必须将其纳入到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上来。

一、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以信息产业为核心来对经济进行逐渐的密集化。可以说通过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得企业的销售、资源管理等任务都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完成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不仅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从事网络经贸活动(即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使地球“缩小”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如家庭办公与生活、网上购物),也转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求得共同的存活与发展。技术变革要求企业变为松散、精简和更加灵活的结构。总公司重点从事设计、组装和开发市场,生产分包给公司,公司之间构成各种协作关系。大公司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大公司与小公司构成几何网络企业。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组织便适应时代的需求产生,供产销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将延伸到企业之外。

(二)技术环境。

在技术环境的影响下,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融入了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具体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管理与整合,然后通过互联网将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网络财务的模式,进而达到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金融环境、社会环境。

在金融环境的背景下网络交易市场中的流通工具为电子货币,其具有全天24小时可以进行交易的特征,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交易方式被人们称为光的速度,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通费用较低,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易。同时,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筹资与投资的重要方式。随着电子货币的逐渐盛行,网上银行的运作模式也逐渐复杂,功能逐渐丰富。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相应会带来社会变革,企业组织和工作结构、社会工种的转变也将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转变,是财务管理技术策略、职能、观念革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其直接影响因素之一。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理由。

理财学专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延伸,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中独立出来并加以延伸的一门学科。从财务管理专业中可以看出此专业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发展的一项重要学科,对此,高校也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理由,其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

财务管理专业逐渐从会计学以及金融和财政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其培养目标在财务应用中的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财务自身的特点还不够突出和明显。我国当前大部分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大致相同,初衷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但受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实际情况在专业和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然而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小,造成了经验和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造成了我国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目标实现得比较吃力。

(二)课程体系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脚步。

市场经济得不到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企业存活和发展的绊脚石。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课程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课程设置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受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课程上以及研究出了课程重复的理由所在。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没有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工作出现单一完成的局面。又因为财务管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必须拥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我国很多的高校中对财务管理的课程上非常重视,前提都是以会计人员的课程作为从事财务管理的标准,在加上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共同的组成了财务管理课程,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课程相互的融合和交叉。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一

在《新修辞学》([14])中,佩雷尔曼(c.perelman)通过重构听众所接受的常理(commonplaces),在当代论证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一个包括关联论证和分离论证两大类共计90余种论证的论证技术系统,并在后来的《修辞学王国》([13])中对该系统作了进一步的精炼。作为关联论证(argumentbyassociation)的一个子类,“准逻辑”论证(quasi-logicalargument)尤为值得关注。这种论证一方面具有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的表象并以此作为其确信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则不具备这些推理所具有的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准逻辑论证这种“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性质集中反映了演证与论证既相区别又彼此联系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阐明演证与论证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揭示准逻辑论证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借鉴巴斯和克雷伯对“形式”三义的区分以及当代论证型式研究的某些成果,对两大类11种准逻辑论证的结构进行重建,并引入相应的批判性问题对准逻辑论证的评估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1演证与论证。

在《新修辞学》导论部分的最后,佩雷尔曼指出:“现代逻辑变成了对于数学科学所使用的演证(demonstration)1的研究。这种发展的一个后果就是限制了现代逻辑的论域,因为所有被数学家所忽略的东西都与它不相关。逻辑学家应该通过一种论证理论(atheoryofargumentation)2来完善以上述方式获得的演证理论。在此,我们就是致力于通过分析人文学科、法律和哲学所使用的证明方法(themethodsofproof)来建构这一理论。我们将考察广告客户在报纸上、政治家在演讲中、律师在辩护状中、法官在判决中以及哲学家在论著中所提出的论证。”([14],第10页)在正文第一节的开篇,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将论证与经典的演证概念,更确切地说,与局限于考察演证的证明方法(demonstrativemethodsofproof)的形式逻辑相对照,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证的特点以及论证研究所固有的问题。”([14],第13页)这里,涉及证明、演证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佩雷尔曼所说的“证明”与一般所说的“推理”同义,在《修辞学王国》中他就常常用后者来替换《新修辞学》中的“证明”一词。在他看来,证明至少有两种具体形态,其一是主要在数学领域中使用的演证,其二是主要在人文学科、法律、哲学等领域中使用的论证。

究其理论来源,演证与论证的区分,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分析推理(analyticalreasoning)与论辩推理(dialecticalreasoning)的区分。按佩雷尔曼之见,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与《后分析篇》中对前者的研究构成了形式逻辑的基础,但现代逻辑学家忽视了他在《论题篇》、《修辞学》、《辩谬篇》中对论辩推理的研究,未能意识到这种研究的价值。事实上,正是对论辩推理的研究,使得“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形式逻辑之父,而且是论证理论之父”。([13],第1页)根据佩雷尔曼的概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分析推理处理的是真理问题,具有非个体的、有效的、必然的、纯形式的、演证的特点,而论辩推理的对象是可证成的意见,它以普遍接受的意见为前提,不具备分析推理所具有的那些性质。([13],第1c3页)受到笛卡尔理性观念的影响,近代以来的逻辑研究致力于追求自明性、必然性,使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分析推理成为逻辑学家关注的核心。尤其是自19世纪以来,“在数理逻辑学家影响下,逻辑学局限于形式逻辑,即对于数学科学所使用的证明方法的研究。其结果便是与纯形式领域无关的推理被全部排斥在逻辑之外”。([14],第2页)简言之,作为逻辑化身的现代逻辑仅仅关注演证,而完全忽略了对于论证的研究。演证与论证之分,虽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推理和论辩推理之别,但佩雷尔曼还是从适用领域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演证与论证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对象层次上说,两者适用领域不同。

在演证的现代形式中,演证是依据先前确立规则进行的演算,研究对象是纯粹数学领域。证明(演证)的目的是以为‘真’的前提,而导出事物之自明性,依廖义铭之见,证明(演证)导出的事物自明性乃具有强制力,听者必须接受之,不予接受则不理性。([28],第309页)演证使用被假定为完全无歧义的人工语言,运用演绎的推理形式,并把公理作为演证的前提。在数学演证中,公理并非争论的话题,数学家把公理作为真理、自明的或简单假设,在使用公理时,并不需要考虑听众是否接受它们。([13],第9页)。

论证是用来促成或增进他人对争议命题的遵从,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实践领域,“论证的目的是一个人基于听众的假定和充分遵从的论题,令他人确信(convince)一个决定的合理性与可接受性。”([12],第11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论证使用日常语言,运用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合情推理以及类比推理在内的多元推理形式,论证的前提必须为听众所遵从。在新修辞学中,论证的前提包括:涉及现实的前提和涉及偏好的前提,前者包括事实、真理与假定,后者包括价值、价值位阶与更可取的论式。([13],第23页)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如数学那样进行演证,而是进行辩论,诸如法律、道德、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其范围超出演算的确定性,具有非强制性特征,它们属于可靠、合情理及或然的领域,演证的方法对它们来说并不适用,只能运用权衡和论证的方法。可以看出,现代逻辑的形式化并不具有普适性,必须用非形式领域的研究方法作为补充。

其次,从研究方法看,演证研究具有较强的先验性,论证研究则主要是一种经验的研究。

演证是现代逻辑的研究对象,形式化是现代逻辑的基本工作方式。一方面,形式化的理论成果通常表现为各种逻辑系统。在佩雷尔曼看来,形式系统是反映数学推理的产品,它与合理的证据不相关,逻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规定形式系统的人工语言、确定使用的符号及其组合,并给出系统中无需证明即被视为有效的表达式(即公理)和变形规则。形式系统的有效表达式、相同有效性的其他表达式依据规则进行推理,形式公理系统通过选择符号与规则来避免怀疑和歧义,并使演证具有强制力。([14],第13页)另一方面,形式化使现代逻辑更为亲睐形式论证(即演证),即便那些以自然语言为载体、出现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如哲学、法律、评论、广告等――中的各种非形式论证,现代逻辑也主张对其进行形式化的研究。一般来说,“推理的题材与经验有关,强调自身表达的推理原则适用于任何题材、在范围上囊括一切,凸现的正是现代逻辑及其论证理论试图超越任何来自经验的限制,以确保论证研究的普遍主义立场。”([27],第33c35页)形式化工作方式所体现的这种普遍主义立场,从为思维立法的角度暴露出现代逻辑在演证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先验主义倾向。

在新修辞学看来,论证的语言具有歧义性,必须依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语词的意义,即使在相同语境中,不同听众也可能会赋予相同语词不同意义;论证的前提必须依据目标、语境和听众的不同有取舍的选择涉及现实的前提或涉及偏好的前提;论证的听众是一个完整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论证的起点也是论证的目的,并能可靠地检验论证的理性品质。相异于演绎系统所包含的有效推理形式,新修辞学通过对真实论证的归类与分析来阐明论证类型及其结构,使得后者具有明显的经验基础与应用价值。在论证中,论证语言的使用、论证前提的选择、论证听众的建构以及论证结构的运用,都受到具体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它们都与具体经验相联系,这一特点直接彰显了论证研究的经验性。

简言之,无论从适用范围还是从研究方法看,演证与论证均存在明显的区别。不过,“如果我们把逻辑视作对所有类型的推理的研究,很自然地,在形式逻辑中发展起来的演证理论应当辅之以一种论证――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推理――理论。”([13],第4页)在佩雷尔曼看来,“形式逻辑是一种演证逻辑,非形式逻辑是一种论证逻辑。”([12],第11页)这就是说,尽管演证与论证在新修辞学的视域中相互区别,但二者并非彼此隔绝,二者存在着某种联系,即二者作为证明或推理的两种类型,都属于广义的逻辑研究的对象――演证是形式逻辑的对象,论证是非形式逻辑的对象。演证与论证之间看似对立却又彼此联系的关系在所谓“准逻辑”论证中有着颇为充分的反映。接下来,笔者就进一步分析准逻辑论证“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特点。

在新修辞学看来,逻辑学在近代以来越来越局限于形式的领域,逻辑学家通常用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来评估演证的好坏,但有效的或保真的演证往往难以在实际应用中说服他人。另一方面,以自然语言为载体、出现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论证虽然高度重视自身的说服力或确信力,但后者往往难以通过形式逻辑的检测,即不具备所谓的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尽管如此,演证与论证之间并非完全隔绝,毫无联系。在笔者看来,作为论证的一个子类,准逻辑论证集中反映了演证与论证的区别与联系,折射出形式逻辑与新修辞学――作为论证逻辑的非形式逻辑――所具有的辩证关系。

在新修辞学中,“准逻辑论证”是指论证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给人的印象具有逻辑性,以逻辑或数学的方法描述论点和论据,论证者会产生错觉,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同逻辑或数学论证中前提和结论的关系一样具有强制力。([16],第272页)在分析谓之“准逻辑”的原因时,佩雷尔曼指出“我们将要考察的论证声称具有一定的确信力,其程度取决于它们与逻辑或数学形式推理的相似性。不过,对这些论证加以分析可以立刻揭示它们与形式演证的不同,只有尽力减少或规范论证的非形式特性,才能使这些论证看起来是演证,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们为准逻辑。”([14],第193页)这两段引文并没有明确阐述准逻辑论证的性质,不过深入的分析发现,理解准逻辑论证概念的关键是要把握论证的“准逻辑”性质。在这里,“准逻辑”中的“逻辑”指形式逻辑。“准逻辑”中的“准”一方面反映了此类论证各个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与数学推理(演证)――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相似,谓之“似逻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论证的结构不能归结为演证的形式(通常所说的“逻辑形式”,即后文将提及的巴斯和克雷伯的“形式2”),谓之“非形式”,其确信力也不能由形式有效性来担保,即其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性。概而言之,准逻辑论证具有“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性质,对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就前者来说,减少或规范准逻辑论证的非形式特性,可以使其与演证在结构上更为相似,这种相似性是听众心理相似的外在化表现,它不仅表明论证与演证的联系,也促使佩雷尔曼相信,形式推理源自于一个简单化过程,仅在独立、限定系统之内和特定条件下才有可能,既然存在可以辨识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准逻辑论证的说服力源自与已为大家接受推理模式的相似性。([14],第193页)在格鲁斯(a.g.gross)看来,这种相似性纯属虚幻,粗略的检查即可发现它们并不满足形式有效性的检测。迪尔瑞恩(r.d.dearin)也表达了相同的担忧,他说没有必要把准逻辑论证还原为形式结构,并且这样做会产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准逻辑论证之外的其他论证形式。([3],第78c94页)依佩雷尔曼之见,相对于形式逻辑或演证逻辑,准逻辑论证缺乏严格性和精确性似乎是一个逻辑缺陷,只有在一个人声称提出逻辑演证时,指责其使用有逻辑缺陷的论证才合情合理。并且论证者支持论题的理由与演证不同,准逻辑论证也并非是正确或不正确演证的例子,而是更强或更弱论证的例子,如有必要论证者可以用其他类型的论证予以支持。([13],第53页)基于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的相似性,佩雷尔曼认识到准逻辑论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虽然心理的相似性受到诸多诟病,但是不可否认听众基于心理的相似性把前提的遵从转移到结论是形式化思维在论证中的体现,也说明演证与论证之间、形式逻辑与新修辞学(非形式逻辑)之间并非只有区别、对立,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就后者而言,准逻辑论证具有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相似的形式,不过,在结构上并未达到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保真性,两者在论证结构上是“似”而非“是”,也就是说,准逻辑论证结构上是非形式的。准逻辑论证所使用的多义、歧义或模糊的自然语言、可接受的前提、非形式推理方式等非形式特性从不同侧面彰显论证的开放性和语境依赖性。如果说准逻辑论证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形式的相似性从心理视角为论证与演证的连接提供了桥梁,那么准逻辑论证的非形式特性则彰显论证与演证的区别。依佩雷尔曼之见,把一个论证转化为严格的演证,人们必须定义使用的语词、消除歧义以及避免对论证予以多种解释的可能,虽然非专业人士容易为准逻辑论证的外表迷惑,但是形式逻辑专家能够立刻辨识论证与严格演绎的不同。([13],第53页)。

综上所述,从演证与论证的关系看,一方面,准逻辑论证在语形上类似于演证或数学推理、形式推理;另一方面,此类论证以自然语言为载体,其结构又不能归结为逻辑形式,其确信力难以由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来担保。就此而言,准逻辑论证这种“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演证与论证、形式逻辑与新修辞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的关系。

宽泛地说,逻辑是对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的研究。就演证而言,形式逻辑通常是运用形式化来刻画其逻辑结构,它通过构造形式语言(初始符号和形成规则),以不加定义的初始概念和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出发点,按照逻辑推理规则推导出其他定理,来构造公理系统。由于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而不考虑其内容,在非形式逻辑出现之前,运用形式化的方法刻画论证的逻辑结构时,必须把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符号化,把论证翻译为逻辑公式。这种形式化方法是否适用准逻辑论证?或者说准逻辑论证能否形式化?依佩雷尔曼之见,相对于现代逻辑意义上的“形式”而言,包括准逻辑论证在内的论证不能被形式化,在他看来“人们可以尝试使用某些预设条件把论证还原为概率演算,在某些情况下,此类条件被认可,但是,这总是假定使用的概念是一致的。当哲学基本概念出现不一致时――如现实、自由、正义和美德――对我来说这种还原似乎不可能。哲学家尝试使用论证技巧提出与社会、普遍性相关的人的合理性视角,对我来说,这种视角似乎不能还原为最可能,这也是最初哲学是自由产品的原因。”([12],第14页)。

我们认为准逻辑论证能否形式化的关键是要明确“形式”一词所谓何意?在《从公理到对话》([2])中,巴斯(e.m.barth)和克雷伯(e.c.krabbe)区分了三种“形式”:形式1来源于柏拉图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传统的三段论逻辑是形式的,因为它是词项逻辑,而词项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所提及的诸形式的名字。另一方面,当今几乎所有的逻辑都是非形式的(informal/not-formal),因为它们不可能被构造为一种词项逻辑;形式2指现代逻辑系统中所理解的句子或命题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大多数现代逻辑都是形式的;形式3指那些依据某些规则被调整(regulated)或系统化(regimented)的程序,就此而言,非形式逻辑也是对论证形式的研究。([2],第14c19页)可以看出,以现代逻辑为代表的形式逻辑以及当佩雷尔曼说论证技术不能形式化时,都是在形式2意义理解“形式”一词,在此意义上准逻辑论证是非形式的,并不能被形式化。形式3所理解的“形式”与图尔敏侧重程序的形式性(formalities)类似([31],第56页),在这种意义上,准逻辑论证也有其形式结构,可以被形式化。不难看出,对准逻辑论证之结构的这一理解,集中反映了此类论证所具有的“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特点。

如何评估论证(包括准逻辑论证)的确信力?4在新修辞学中,佩雷尔曼并没有明确论及该问题,不过,以“听众”为中心的新修辞论证理论表明论证合理与否的评估标准与以往有别。如前所述,广义的证明包括演证和论证,在演证的现代形式中,演证是依据先前确立规则进行的演算,一个演证是否符合规则是其正确与否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正确的演证在形式上是有效的,一个错误的演证在形式上是无效的,换言之,形式逻辑评估演证的标准是“有效性”或“演绎有效性”;在新修辞学或者说非形式逻辑出现之前,评估论证的方法被深深嵌入形式化的烙印,将论证翻译为形式语言,然后借助可靠性标准加以评估,即“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好的论证就是一个可靠的的论证,而论证达到可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前提真实且推理形式在演绎上有效。”([26],第27页)在新修辞学或非形式逻辑视域下,论证和听众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论证的目的为了听众,论证的品质取决于听众,且听众的特性也会影响论证者的行为和论证模式。([14],第23c26页)赫里克(j.a.herrick)认为佩雷尔曼的听众非常重要,能可靠地检验论证的理性品质。([10],第197页)福斯(s.k.foss)、特拉普(r.trapp)明确地指出,普遍听众(theuniversalaudience)是区分论证好坏的标准或规范。([8],第89页)可以看出,新修辞学评估论证合理与否的标准是普遍听众。5即一个为普遍听众遵从(adherence)的论证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针对如何刻画准逻辑论证的结构、如何评估准逻辑论证的确信力问题,笔者将在下文立足于巴斯和克雷伯所说的“形式3”,借鉴有关论证型式的当代研究成果,重建准逻辑论证的形式结构,提炼相应的批判性问题以对其确信力进行评估。按当代著名非形式逻辑学家、论证理论家沃尔顿(d.n.walton)的理解,“论证型式(argumentationscheme)是论证中所使用的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模式,而论证则被用于日常言语交际,在其中一方努力使另一方接受4在[14]中,佩雷尔曼区分了论证的说服力(persuading)和确信力(convincing),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关心结果的人来说,说服力胜过确信力;二是对于关心遵从一个论证理性特征的人来说,确信力比说服力更重要。二者的不同进而表现为论证适用对不同类型听众的效力,即对特殊听众有效力的论证具有说服力,获得普遍听众遵从的论证具有确信力。第一个方面为多数人具有,不过它是非理性的,也为佩雷尔曼所极力反对,质言之,佩雷尔曼重视“理性”在处理问题时的作用,不过这种“理性”不同于笛卡尔意义上的形式理性或绝对理性,而是介于情感和绝对理性之间的一种理性,即其他作者所谓的“情景理性”,它能够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各种决策、伦理行为的合法性提供证成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出,佩雷尔曼倡导的“理性”具体化为普遍听众的遵从,而获得普遍听众遵从的论证是合理的且具有确信力。

一个有争议的结论。在某些场合,论证型式刻画的是演绎的和归纳的推理模式,但更为典型的则是在刻画那种可废止推论,即那些有助于在不确定和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得出似真假设的启发手段。”([15],第2页)沃尔顿研究了几十种常见的论证型式,如诉诸专家意见、诉诸范例、诉诸无知等。论证型式的提出与如何刻画论证的形式结构有关,而论证型式配套的批判性问题则具有如何评估论证的功能。([17],第46c132页)简而言之,在一个特定的对话中,如果论证者对听众所提出的批判性问题均作了肯定的回答,那么该论证就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二

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会计领域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技术提供的巨大能量推动了现代财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高校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从会计电算化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的转变标志着会计领域新一场革命的到来。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的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现代的财务管理模式,它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是数字经济的产物。

目前,各高校都有财务内网和校园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校财务信息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网络环境中的财务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效益实质是网络技术效益和财务管理效益的双重效益,主要体现在节约资源和成本、扩展会计信息范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财务决策能力,从而完成学校的各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的应用,可以支持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发展,扩展学校的活动领域,增强学校的管理能力。网络技术知识的更新跟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财务信息化的应用,促进了高校领域信息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化建设在高校财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的不断创新,推进了信息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学校财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更新了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信息化以信息管理的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财务信息作为信息资源在高校内部及外部各相关信息系统被利用。

(二)加速了会计现代化进程。

财务信息化简化了工作量,加速了会计现代化进程,会计人员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由原先的核算型转向管理型,财务人员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三)提高了财务信息时效性。

财务信息化有助于向使用者提供更为及时、充分的信息,会计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进行会计处理,高校已将信息集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到校园财务网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四)为决策提供依据。

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来自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根据信息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财务信息化后使用者可以全面掌握最新的财务资料进行预测,便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三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的理性观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导,笛卡尔的唯理性主义立场代表着一种独断式的理性观。在《新修辞学》中,为探寻价值判断正当性的理性基础,佩雷尔曼逐渐意识到笛卡尔唯理性主义的局限,主张应限制这种流行的理性观,倡导包含多元价值观和多样合理性的合情理性观。(为更好地理解佩雷尔曼所提出的新理性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厘清“理性”一词的两种含义——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二是阐明笛卡尔的唯理性是以数学知识为典型的神圣理性,这种理性的必然性、普遍性和自明性的特征彰显其自身适用领域仅限于形式领域;三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佩雷尔曼通过限制流行的理性观,倡导包含多元价值观。“出版这本有关论证的论著,以及其主题与希腊修辞学和论辩术的古老传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跟那种可归于笛卡尔的理性和推理概念的决裂,后者在过去三个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深深地烙下了自己的印记。”

“尽管没有人否认商议和论证的力量是一个合情理的个体的显著标志,但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逻辑学家和认识论学者却完全忽视了对用来确保遵从的证明方法的研究。……笛卡尔把自明作为理性的标志,认为只有那些演证才是唯理性的,它们从清楚明白的观念出发,通过不容置疑的证明,把公理的自明性传递到推导出来的定理。”就本文的主旨而言,上述两段引文中有如下三个语词值得注意:“reason”、“rational”和“reasonable”。1在大多数英语词典中,后两个语词可以相互替换。在它们成为佩雷尔曼的关键性术语后,它们被赋予的意义未必是标准英语词典给出的意义,也未必是学者论述或日常用法中具有的意义。2佩雷尔曼认为,尽管“唯理性的”与“合情理的”源于同一个名词,两者的意义都是合乎理性,但是它们不能相互替换。我们可以说符合逻辑规则的表达式是唯理性的演绎,但不可以说它是合情理的演绎;相反,我们可以说合情理的妥协,却不可以说唯理性的妥协。(在佩雷尔曼的观念中,语言仅仅是一个工具,语言的使用既要着眼于它的暗示,也需要知道如何应用语言以使其满足哲学、法律和其他需求。

“理性”所具有的这两种含义,在佩雷尔曼看来,表明一般意义上的理性具有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两种表现方式或具体形态。自现代理性主义兴起以来,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区分的侧重点不同。斯坦利·劳克林和丹尼尔·休斯认为,“唯理性”与形式逻辑相一致,“合情理性”与常识、传统观念或公平与公正的直觉意义相一致。在《正义》中,卢卡斯也指出,唯理性严格以自我为中心,合情理性内涵道德意蕴,意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他人想法。菲什则更为简明地阐释了佩雷尔曼对两者的区分:“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的不同反映了演证与论证的不同,唯理性与理论领域的演证相关,涉及人类行为的可计算性、非情绪性的行动;合情理性与论证相关,理性不仅在于证实、演证,更需权衡、批判和证成,提供支持或反对意见的理由。”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认为,“‘唯理性的’与‘合情理的’这两个语词的主要区别是‘运用推理的能力’以及‘合理使用推理的能力’,据此,我们把‘唯理性的’一词用作使用推理的能力,把‘合情理的’一词用作合理使用推理的能力”。

从理论渊源来看,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的不同与亚里士多德“灵魂的认知与推算部分”相类似。在分析灵魂唯理性部分的结构时,他假定这部分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的。”其中,灵魂认知部分处理一成不变的事情,它的目标是必然和普遍的真理,倾向于演证的方法,偏爱精确性,对应用实践不感兴趣;灵魂推算部分处理可变的事情,把人类的行动作为对象,它与不确定的事物有关,倾向于真理的大致框架,使用权衡的方法,偏爱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调解,强调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晋荣东认为,灵魂认知和推算部分彼此青睐认知价值的不同,在彰显彼此差异时,也使人们很容易认识到唯理性和合情理性与灵魂的认知和推算方面相类似,据此,他指出佩雷尔曼对人类思维过程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的区分,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唯理性部分的结构分析。

笛卡尔是现代理性主义的开拓者,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其为“现代哲学之父”。作为一个数学家和哲学家,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传统,以数学作为哲学的楷模,坚持人类知识的统一性,致力于科学体系的构造。在形而上学部分,笛卡尔使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树立了理性的权威,确立了理性的独立地位,这种理性为上文所谓的“唯理性”。在《新修辞学》导论中,佩雷尔曼援引笛卡尔的观点来阐述这种理性,即“为了展示理性的自明性品质,只有那些从清楚、明确观念出发的演证才是唯理性的,并通过不容置疑的证明把公理的自明性推广到所有定理。”以笔者之见,这段引文不仅说明理性(即唯理性,笔者注)具有自明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也内在彰显实现唯理性必须满足的条件——从清楚、明确的观念出发,使用演证的方法。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分别予以论述:

首先,唯理性具有自明性。自明性是一种力量,每一个正常的心智都必须向它屈服,由于它是自明的,可以作为绝对真理的标志。同时,自明性能够将心理学和逻辑学领域连接起来,允许相互之间在这两个层次的通融。在认识论中,自明性命题就是通过理解其意义就知道该命题为真,而不需要证明。帕斯卡则直接运用笛卡儿的自明性理论,指出所有证明都可以归于自明性,所有自明性的事物都无需证明。在笛卡尔那里,自明性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自明性是唯理性的,它对所有唯理性的心智都是有效的,与时间和个体无关;二是自明性是一种心理特征,笛卡尔把它作为对每一个唯理性存在者有效的标准;三自明性的标准依赖直觉,思想和存在连接的自明性似乎对其具有强制性。

其次,唯理性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唯理性的出发点是清楚和明确的观念,二是唯理性使用演证3的方法。在演证的现代形式中,演证是依据先前确立的规则进行的演算,其研究对象是纯数学领域。证明(演证)的目的是以为“真”的前提,而导出事物之自明性,证明(演证)导出的事物自明性乃具有强制力,听者必须接受之,不予接受则是非理性。(为此,演证必须使用完全无歧义的人工语言,运用演绎推理模式,并把公理作为演证的出发点。在数学演证中,公理并非争议的话题,数学家把公理作为真理、自明的或简单的假设,在使用公理时,不需要考虑听众是否接受它们。(在笛卡尔看来,只有以数学为基础的演证方法可以运用到一切知识之中,这种精确的推理方法反映了人类理性的真正本质:

“哲学这个名词的意思是研究智慧,所谓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这种知识要能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一些根本原因推出来的。所以,要研究怎么取得这种知识,一个真正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应当首先研究这些根本原因,也就是本原,而这些本原应当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要非常清楚、非常明显,人心一注意到它们就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性;另一个是要依靠它们才认识其他事物,……从这些本原推演出各种依靠它们的事物的知识,做到推演系列中没有一个环节不十分明显。”

正是有见于唯理性所具有的自明与普遍的品格,笛卡尔向渴望建立具有科学尊严思想体系的哲学家推荐趋向几何学的推理模式。在其看来,“凡只具备看似合理的事物,几乎都是虚假的”。而一门唯理性的科学不能包含是非不明的观念,必须详细阐述适用于所有唯理性群体的必然的命题系统,对它们只能一致同意,而异议仅代表错误。不管何时,只要两个人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反的判断,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掌握真理。因为只要其中一个人持有明确、清晰的理由,他就能以令对手信服的方式向后者讲解这一观点。图尔敏则对笛卡尔的唯理性作了简要概述:“伴随着精密科学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唯理性的三个梦想:普遍方法、精确语言以及一元的自然体系,这些梦想也表达了新科学家对‘唯理性’的渴望。”

笛卡尔以唯理性为核心的理性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唯理性与数学理性一致,它是神圣理性的反映,旨在把握必然的联系,认识先验的、确定的、自明的和永恒的真理;二是在同一时刻它既是个体的又是普遍的,因为它在一个独特的心灵中展现出来,却又把自己的主题强加给所有理性存在者,且毫不逊色于经验和对话。它既不依赖于教育,也不依赖于环境或时代文化;三是唯理性与自明性真理以及令人信服的推理有关,其有效性仅限于理论领域,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唯理性”的行为符合原则和系统精神,行为的终止依据原因的知识,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并使人们的行为与思考、构思的结果相一致,不允许任何情感或情绪的介入;四是在基于唯理性构造出来的“人”形象中,人的理性往往与其他人类能力相分离,人是像机械装置那样运转的存在者,被剥夺了人性以及对环境的敏感性,与合情理的人相对立。

笛卡尔之后,他的唯理性思想为后来学者继承和发展。斯宾诺莎把这种思想完全几何化4,莱布尼茨使唯理性的演绎法与前者极端化了的几何学方法相混合,帕斯卡则直接利用笛卡尔的自明性理论。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笛卡尔唯理性思想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佩雷尔曼早期的学术思想就受到笛卡尔唯理性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1940年,佩雷尔曼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科学与哲学推理的相似性“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包括从某些原则以及从定义出发的演绎……一系列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事实进行比较。”在分析正义概念时,佩雷尔曼把形式正义规则作为所有唯理性活动的基础。而从传统观点来看,哲学话语也是理性的论述,这种理性是神圣理性或模仿神圣理性阐明的一种永恒不变的能力,它为所有唯理性的个体共同具有,并构成人类的特殊性质。事实上,佩雷尔曼的早期观念与其他哲学家一样,都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普遍与抽象的真理,这是因为它们对所有拥有唯理性能力的人来说易于理解,基于此,早期哲学家试图把自己的系统建立在必然性或自明性论题之上。综上所述,自明性和普遍性是唯理性的重要特征,唯理性在处理人文科学领域问题彰显的不足,促使佩雷尔曼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声——欲使理性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动以及影响他人行动,使论证理论有立足之地,我们就必须挑战作为唯理性特征的自明性观念。为此,我们应限制流行理性观的适用范围,倡导包含多样价值观和多样合理性的合情理性,以处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行为或价值判断相关问题。

在笛卡尔唯理性思想的影响下,由于其他方法无法彰显必然性的特性,逻辑学家只有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分析证明时才感到安心。在上个世纪,这种倾向得到有力加强。依佩雷尔曼之见,在数理逻辑学家的影响下,逻辑已经被局限于形式逻辑,即对数理科学中的证明方法的研究,其结果便是与纯粹形式领域无关的推理完全为逻辑甚至理性所排斥。他在其他地方还指出,人们不仅试图把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而且主张由于非形式推理不能被形式化,它们不再属于逻辑。这种看法导致了逻辑的真正贫困和一种狭隘的理性观。这就是说,一旦演证不可得,理性的统治将无法维系。“合情理的”观念甚至变得对逻辑来说很陌生,诸如“合情理的决定”、“合情理的选择”、“合情理的假设”的表达将因毫无意义而被弃之一旁。在这里,“理性”一词等同于“唯理性”。根据哲学和法律实证主义的各种不同形式,形式逻辑是演证和证实的唯一工具。如果唯理性的定义过于狭窄,那么包括政治和道德在内的整个行动领域都是非唯理性的。

在研究正义问题时,佩雷尔曼意识到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中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由于每一个规范系统是武断的,逻辑上具有不确定性,人们不能从“是”推出“应该”。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在权衡、决策和选择时使用的推理方式,佩雷尔曼发现我们的行为不是武断的,而且我们能给出做出选择和决策更为可取的理由,由于行动哲学必不可少,因此我们需要价值判断逻辑。在行为和决策中,由于两者不可能为真,它们被描述为正确的、适当的、合理的、公正的、沉思的、符合道德规范或者法律规定,对它们来说真值问题毫无意义。在哲学上,尽管传统形而上学试图揭开内在、永恒的原则,但佩雷尔曼相信哲学应该阐明合情理的存在、思想和行为的原则。在其看来,“哲学的目标在于影响心智、赢得一致性,而不是进行命题的纯粹形式转换”

在以上论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唯理性不能为人文科学领域提供决策的理性基础,二是人文科学领域也不是依据形式化的方式行事。如果使用唯理性来处理人文科学领域问题,就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等,其原因在于人们对“逻辑”概念的狭隘理解,而形式逻辑又过度限制了理性概念的内涵,缩小了理性的适用范围。在其他地方,佩雷尔曼曾经表达了把逻辑归约为对形式推理研究的失望,他认为狭隘的逻辑领域对于人类科学、法律和所有哲学分支的方法论具有灾难性影响。在探寻人类在不同领域做出决策的理性基础时,佩雷尔曼发现,笛卡尔的唯理性主义理论、形式逻辑的标准以及现代数学的程序都被证明毫无用处。对于以形式逻辑为基础唯理性局限性的认识,英国哲学家图尔敏也表达了相同看法——形式逻辑学家使用“几何学”方法对待合情理性——“当且仅当我们对某事物有理由充足的信念时,我们对它才有所‘认识’(在这个术语充分而严格意义上讲);当且仅当我们能够提出充分的理由支持信念时,我们的信念才是理由充足的;当且仅当我们提出‘令人信服’或形式有效的论证,把信念引回到无法挑战(最好是无法挑战)的出发点时,我们的理由才真正‘充分’(依据最严格的哲学标准)”

基于对唯理性局限认识,佩雷尔曼主张应限制流行理性观的适用范围,倡导扩展的理性概念。在新修辞学中,他为人文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合情理性”视角,它与古典理性主义相对立,证成哲学和政治的多元主义,这种理性“不是分析哲学家要求的纯粹形式,而是非形式的推理模式以及修辞学家使用了几个世纪的演讲方式。”。有学者称这种合情理性为“弱的唯理性概念”或“修辞理性概念”,它源自于对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重新解释。在《作为行为科学逻辑的修辞学》一文中,麦克斯罗·雷沃对修辞理性概念作了阐述,认为“修辞理性概念的研究与非规约性、含蓄和不明确的话语有关,它试图通过对其说明以获得在不确定性的边缘话语中被含蓄使用的推理系统的结构。这些不确定性话语会影响修辞理性概念,当话语的意义自身需要通过新的事实或情况予以辩护时,情况更是如此”。佩雷尔曼希望合情理性能为法律、伦理学、哲学、政治争论和其他在严格逻辑意义上被认为不相干的领域提供理性基础,他相信真正的实践逻辑必定能应用到这些领域。

一般说来,合情理性反对接受不加批判确立的现实,它促进多元变化,具有稳定性。一个合情理的人,其判断和行为会受到常识的影响,他关注的是在所处情景之中以及情景之外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所有人都应当接受的。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一个合情理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例外情况,而是力求遵守每个人都接受的行动原则,在其看来一条不能被普遍化的行动原则不合情理。即使他人认为可接受、合情理的行动原则,也不能随意地支持某些人或某些情况,也就是说,什么是合情理的必须成为先例以启发类似情况中的每个人,由此而言,一般化或普遍化的价值是合情理的特征。但是,一条行动原则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情况下被定义为合情理的或是自明的,在另一时刻或不同情况下可能是武断的或荒谬的。在一个时代合情理的事情,在另一个时代并非如此;在今天合情理的事情,在昨天并非如此,依佩雷尔曼之见,合情理性像常识一样不断发生变化,它通常致力于一个更加一致、清晰和系统的观点,这也是变化的基础。概而言之,合情理性(原文使用“合情合理”一词)更多地与人的行动和实践领域有关,它与常识、共通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普遍的,但这种普遍性本身又内在于具体的情景之中。

在新修辞学之后,佩雷尔曼有一个更加广泛、宏大的目标,他希望建立人类决策制定的理性基础。虽然他自己的知识经历较为完整,摆脱了早期事业的实证主义假设,但是由于笛卡尔唯理性主义理论者和现代数理逻辑学家两个群体对其所属哲学团体仍有重要影响,他认为这两个群体对依然流行的理性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比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佩雷尔曼不仅指出人类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也表明人们理解理性的两个不同视角。在传统哲学中,唯理性彰显普遍性、必然性和自明性的真理,偏爱演证的方法,后者主要是现代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合情理性表达对情境性、变化性以及可接受性的偏爱,使用论证的方法。以上论述可知,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的不同在于评判某一行为、言论或其他相关对象时,唯理性服从某种绝对法则,合情理性则依据修辞学的要求,以听众遵从为导向。但有时候,唯理性依据的逻辑一致性与不合情理的结论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出唯理性与合情理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思想进步的基础。在《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一文中,佩雷尔曼详细阐述了唯理性与合请理性的辩证关系在法律中如何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唯理性与合情理性用途不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把唯理性等同于自然法,后者规则由上帝自己制定,并通过“理性之光”来教导人们,这些法律往往陈述永恒的正义,但无论是成为法还是不成文法,没有任何人的权柄可以废除或改变它们。在大陆法系中,作为服从上帝理性的人类理性思想已沦落为立法者的唯理性思想,这是解释法律文本的先决条件。为了保持法律体系的一致性,立法者应知道自己使用的语言以及新的法律被嵌入的体系,而且立法者使用的方法应与其追求的目标相适应。在法律中,唯理性相当于遵从一个永恒不变的神圣标准,或遵从法律体系的精神、逻辑性和一致性、依照判例和目的性。

在法律中,合情理性表征判决自身,描述民意认为可以接受或不可以接受的事实,后果对社会是有益或是有害的,它是公正的或是有偏见的。合情理性的要素具有不同作用,首先,合情理性用以确立法律体系运行之内的外部界限,它假定法定权力将会得到合理地行使,一个“不合情理的”法案和判决在法律中不可接受。其次,法律合情理的方面决定了具体判决的语境,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社会的可接受性是客观公正的。佩雷尔曼指出,在法律体系中,不同机构或部门强调唯理性或合情理性取决于它们的具体职能。一个国家的最高法院倾向于维护在宪法中、法院判决和意见的先例中确立的法律原则,法律体系的逻辑一致性是最高法院关心的主要问题,这类法院强调“唯理性”。地方法院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具体判决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合情理性,这类法院强调“合情理性”。因此,在不同级别的法院运作中存在冲突或张力的内在联系,这种张力也是一个法律体系必要驱动力的组成部分。

其次,唯理性与合情理相互支持。在斯坦利·劳克林和丹尼尔·休斯看来,佩雷尔曼理论的中心主题为唯理性和合情理性分别代表两种法律的本质和动态互补性,它们对一个健康的法律体系来说必不可少。“唯理性”要素使得人际交往更具一致性、更为有序和更容易预测,它使我们能够建立和维护社会组织必要的人际互动。如果法律的唯理性不受合情理性的影响和限制,那将会非常可怕,只有法律合情理的方面才能使其更加人性化,使社会组织更具容忍性。当唯理性与合情理性彼此相互支持,当依据法则的推理以令人满意的决定结束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当忠诚于法律体系精神却导致一个不可接受、有偏见或社会不接受的结论时,或结论是一个不合情理的决定时,有必要对法律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教义学与法理学通过部分修改法律体系的方法来寻求冲突的解决方法。但有时候,证成起初看似公平、合情理的判决通常需要诉诸于虚构,而虚构可能是描述与实在或明显动机相悖的事实。在法律缺少严格裁决规则时,合情理的思想相当于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

但是,佩雷尔曼指出诉诸合情理性仅仅是给出一个暂时解决方法,它需要等待对新的、令人满意法律解释的详细阐述。而合情理性是引导其走向系统化、走向唯理性系统的解决方法。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目前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1].如果每20人需要一名教师,那么就需要500万对外汉语教师而事实上目前全世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2],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

作者:史海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五

:作为咨询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咨询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研究管理咨询业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这对促进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咨询;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八十年代初我国咨询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咨询业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我国管理咨询业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入起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发展,管理咨询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管理咨询业经过十余年的培养和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且还面临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管理咨询市场扩大艰难。

首先,企业界对管理咨询业了解不够。管理咨询业因为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的知识仅限于对报刊上爆炒的报道了解上。其次,企业家顾忌太多。不少企业家虽然希望借助外脑提高管理水平,但是顾虑外界及企业员工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虽然承认管理咨询服务的价值,但却不愿投资于经营管理。再次,企业界的暴发心理及短期行为严重。由于企业迷信“点子”神话,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管理咨询市场的扩大。

(二)管理咨询业整体咨询水平不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咨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咨询和企业管理经验,因而难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目前国内从事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顾问师数量应该极为可观,但整体质量却并不乐观。

(三)管理咨询行业人才奇缺,制约着行业发展。

管理咨询是一高度智力化的服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咨询经验。而这样的人才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mba教育的兴起,虽然对缓解这一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其产量高,合格品少,作用极其有限。因此,管理咨询人才匮乏的状况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

(四)过度追求“明星”效应,潜在着危机。

追求“明星”效应,是因为产业发展之初缺乏可以依托的品牌资源,于是已经成型的传统品牌就成为一个可以合理借用的资源,而著名学府和明星个人就自然成为首选。追求“明星”效应,已经成为这个产业最普遍的作法。而偏偏咨询业是一个高度倚赖智力资源的行业,靠着明星效应快速积累起来的品牌力度也会随着明星的离去而快速消逝,和君创业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总之假如北大纵横被剥夺了“北大”的招牌,这些公司会遇到怎样的打击不难想像。只是提醒咨询业者:借助明星资源只是一个工具,赶在这些明星效应彻底消散之前把自己的品牌树立起来促成良性发展,才是目的。

(一)提高企业对管理咨询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积极主动的加深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正确选择管理咨询服务,避免盲目投入。目前,管理咨询市场的竞争无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管理咨询的价值和规范程序缺乏了解。因此,企业认识的提高是未来我国管理咨询业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找准为企业服务的定位和基点,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管理咨询业服务的内容来看,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上,以及政府的投资、决策、管理行为上。管理咨询行业也将形成无数个细分市场,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管理咨询才会有自己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定位在企业形象策划上,把cis精做活;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主要业务定位在财务咨询管理上,在这方面做得炉火纯青;还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主要业务定位在信用资料调查上,帮助客户规避信用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行业管理。

面对中国管理咨询业十分弱小的现状,政府要对这一行业采取政策性扶持措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的经验和做法,尽力为国内管理咨询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使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技术基础。

2.抓紧制定和完善管理咨询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入行考试因管理松散,使不少素质低下的人员从事了管理咨询行业,影响了管理咨询业的良好形象。

3.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在高等院校有系统地培养自己的人才。另外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规范行业运作,防止恶性竞争。

(四)优化整合管理咨询业,增强竞争力。

从咨询业发展来看,大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全球咨询业收入的50%来自于位列前30位的大型咨询公司。我国管理咨询业要走连横合纵之路,才会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这种联合可以弥补智力或个体智力的有限性,易于多学科联合作业,易于实现多层、多级、多段、多派的专家合作,从而集约智力,实现作业及其成果的规模化。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合伙制经营模式,走股份制、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之路。这种联合可以是松散型的,也可以是紧密型的,关键是产生几个可以和麦肯锡、安达信、波士顿等相抗衡的咨询公司品牌,全面提升我国管咨询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管理咨询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总体数量继续增多,不仅有来自国外的,而且有来自本土的,特别是从高校演变的会继续增多;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而且会逐步向原点回归,业内的合作和区域整合逐渐开始;新的理论会不断提出,逐步向行业、方向等专业化方向迈进。咨询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竞争愈激烈,对咨询业的需求愈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可以预言,管理咨询产业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具希望的朝阳产业。

[2]王唤明.对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展望的探讨.20xx.3。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六

摘要:文章在通过对五沟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矿井含隔水层及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结合采区放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内主要断层的导、隔水性及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程度,认为控水构造是决定西三采区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最关键因素,由露头到深部其赋水醒逐渐减弱,地下水径流条件逐渐变差。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对陷落柱的观测,对主要断层应留足防水煤柱,加强探放水工作。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断层导、隔水性;水力联系。

引言。

五沟煤矿位于宿南-临海童矿区童亭背斜西翼,该矿目前开采10煤层,其底板距离太原一灰顶板的间距为32~67.38m,平均间距为47.20m。目前开采水平位于-250~-700m之间,突水系数均大于规定的安全值0.06mpa/m,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存在底板突水危险。西三采区位于西部水文地质单元内,它介于f3和f16断层之间,为该矿接替采区。为进一步查明该区内10煤层底板灰岩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富水性特征,在采区的1031工作面的风、机巷道掘进过程中对其开展对太原组灰岩水联合放水试验。通过试验,利用获得的水位、水压、水量、水质、水温等观测数据,分析西三采区的断层导隔水性;灰岩含水层的补、径、排条件;太灰其与底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四含”之间垂向上的水力联系,从而为工作面及该采区太原组灰岩水防治提供依据[1-3]。

1采区水文地质特征。

1.1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1)新生界第四含水层(组)受浅部开采影响的“四含”水,其上受第三隔水层(组)阻隔,使其与地表水及一、二、三含地下水无水力联系。

(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段)二叠系含煤砂岩裂隙大多不发育,富水性差,渗透性弱。区域范围内二叠系含水层补给条件差,水平径流微弱,以储存量为主。

(3)太灰、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如图1)。

1.2断层导、隔水性。

(1)f16断层导隔水性分析f16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70°,落差10~80m,东端与五沟断层相交,在矿井内的走向长度2.5km。f16断层推断为导水断层。如图2。

(2)f2断层的导隔水性分析该断层处于三采区内部,正断层,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为0-60m,北端与五沟断层相交,南端与f3断层相交,在矿井内的走向长度约2km。f2断层带为弱富水性,为导水断层。

1.3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1)相邻的太原组1-4灰含水层水力联系。该范围内的太原组灰岩裂隙分布不均,主要为浅部较发育,富水性相对较强,而深部发育差,富水性弱。

(2)与奥灰含水层水力联系。从奥灰水位长期观测孔资料分析可知:奥灰孔在掘进及放水试验影响下,对太灰水有一定的补给。在两次放水过程中,水8、水11两个奥灰孔水位降幅小,且水位恢复过程中,水位呈现出震荡、且以跳跃式方式下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弱导水联系。

(3)与“四含”之间水力联系。西三采区灰岩露头区“四含”与太灰之间没有放水补给关系。

2结束语。

西三采区边界断层f3、f13断层具有一定的阻水性,而f16断层具有一定的导水性;采区内部f2断层将1031工作面和整个西三采区划分成两个块断,该断层具有一定的导水性,两个块断富水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地下水由露头向深部的流动,但受不同尺度的构造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除边界断层外,还受到内部断层控制。“四含”水与太灰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弱,但在采区露头基岩风氧化带处,四含水可通过基岩裂隙或采动裂隙补给矿井。矿井生产过程中,对主要断层应留足断层防水煤柱,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断层突然涌水,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危害。加强探放水工作,采用疏水降压的方式对奥灰含水层底鼓隐患进行防治,以防灰岩水发生底鼓突然涌水而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策论文论证分析篇十七

首先,写好统计分析要处理好“想写”、“会写”和“写好”的问题。“想写”是认识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会写”是能力问题。认识到写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想写了,下工夫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的“一支笔”。“写好”是技巧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写统计分析要在“想写”和“会写”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阅历广了,自然也就“巧”了,自然就写好了。

其次,写好统计分析要学会“看”、“抄”、“写”、“改”。先说“看”:好的统计分析是“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看别人写的分析,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也就会写了。再说“抄”:好的统计分析是“抄”出来的。以前经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一盒胶。”沿袭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切”和“粘贴”。这里的“抄”并不是照抄别人的原文,而是抄文章的灵魂,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说“写”:好的统计分析是“写”出来的。写需要基本功,动笔写最重要,手脑并用,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策划过程,要选题,要立意,要提炼亮点,要发掘原因,要想出建议。写得越多,水平自然会越高。再说“改”:好的统计分析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没有反复多次的修改,就没有好文章。

第三,写好统计分析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县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这“四情”,写统计分析时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进而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统计分析还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数字如何定位,比如,发展水平是和去年“基本持平”,还是“增幅明显”,还是“有些滑坡”;再比如,消费市场是“升温”还是“疲软”,等等。数字定位以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月的数字,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制单位完成多少,集体单位完成多少,股份制企业完成多少;同样,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完成多少,二产完成多少,三产完成多少;还可以按行业划分,看看哪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哪些行业投资小。这样呢,把一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然后,还可以和上一月比,和去年同期比,和别的县市比,和全市平均水平比等等,这样就知道在哪些方面能提炼观点,能提出建议。

因此,要写好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做到善跑、博学、多思、能写。

善跑,就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掌握活情况,再结合我们丰富的统计资料,形成我们有特色的观点,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

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俗话说,知识多才能思路广。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我们一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作为博学多识的源泉。

多思,就是通过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要进行认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写,就是既要达到斟字酌句,有见地,一针见血,又要符合实际。要能写还要敢写,敢写是能写的前提。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克服自卑感,另一种是要克服自豪感。总之,要脚踏实地,勤写多练,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